<h1><b>九_9_退思園</b></h1> <b>“退思園”坐落于蘇州市吳江區同里鎮古鎮區新填街234號。建于清光緒十一年至十三年(公元1885-1887年)。園主任蘭生,字畹薌,號南云。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內閣學士周德潤勛任蘭生盤踞利津、營私肥已。光緒十一年(公元1885年)正月,解任候處分,旋因查所勛都不實,部議革職位。任蘭生落職回鄉,花十萬兩銀子建造宅園,取名“退思”。其弟任艾生哭兄詩有“題取退思期補過,平泉草木漫同看”之句,可見園名取《左傳 宣公十二年》“進思盡忠,退思補過”之意。退思園的設計者袁龍,字東籬,詩文書畫皆通。他根據江南水鄉特點,因地制宜,精巧構思,歷時兩年建成此園。<br> 任蘭生造園二年,光緒十三年(1887),得旨準其捐復,奉檄辦皖北賑撫,次年,在黃河沿線抗洪巡堤時,不慎墜馬而逝。<br> 任蘭生去世后,義莊的日常管理、開支就由兒子任傳薪接管。時常邀請文朋詩友在園中雅集。光緒三十二年(1906)。任傳薪在園內創辦麗則女學。<br> 上世紀30年代,任傳薪赴滬任教,離開同里,于是把退思園、鄉下的田產、任氏義莊就交親屬任孝端管理。隨后任孝端舉家遷入退思園,入住畹香樓,中庭主要建筑坐春望月樓和部分輔房則典租給朱遐宣家,舊稱素行堂朱宅。<br> 園子逐漸荒廢。<br> 解放后,園子長期被政府機關作為辦公場所。<br> 1982年在社會各界的呼吁下,吳江縣政府開始對園子全面整修。<br> 1982年3月,退思園被江蘇省人民政府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br> 而社會各界,其中很有份量就是古園林專家,同濟大學博導陳從周教授,在他的園林書籍中記載:“我小立池邊,想起我初知退思園之名,還是四十多年前的事了。我當時在圣約翰大學教書,同事任味知(傳薪)先生就是該園的主人。任老長我三十歲,與我為忘年交,學者兼名士,他能度曲,是曲學泰斗吳瞿安(梅)的好友。留學過德國,又在園東創辦了一所女子中學,開風氣之先……。”任味知先生是退思園的最后主人了,晚年住上海,園漸衰落,一直到解放后已是殘毀不堪了。因為任老的關系,我關心了一下,終于救了出來,這也是佛家所謂“緣”吧? 陳老還不無遺憾是說:“可惜園外有一座水塔,借景變成增丑,不知何日可以遷走呢?”<br> 1984年,退思園修復后向民眾開放。<br> 1986年,《人民畫報》將退思園作為“全國十大風景名勝”——“蘇州園林”的代表景點予以刊出。<br> 1999年退思園在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過程中,終于將園外的自來水塔拆除。<br> 2000年11月,退思園作為蘇州古典園林擴展項目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br> 2001年6月25,退思園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br> 2014年5月26日,退思園啟動水系生態修復。</b><div><b> </b><br></div> <b>“退思園”是蘇州古典園林的九處世界文化遺產中唯一不在姑蘇古城區內的園林。好在現在的交通設施建設日新月異,要到地處吳江區同里鎮的“退思園”游覽,可以乘坐蘇州地鐵4號線,它的南端終點站就是【同里】。<br> 到達【同里】終點站后,就有指示牌告知:去同里古鎮,可以乘坐“725路的專線公交車”。<br> 走過一段防雨長廊,“725路的專線公交車”就停靠在那里等待發車。 “725路的專線公交車”,屬于區間大站車,運行于【同里地鐵站】與【同里汽車站】之間,中途停靠站點較少。<br> “725路的專線公交車” 經 4 站,在【同里古鎮石牌樓】下車,往回走150米,同里古鎮的石牌樓就矗立在那里。</b> <b>穿過牌樓再朝前走不遠,就到達同里古鎮的“南入口”處,在入口處邊上,就有“票務中心”。<br> “同里古鎮”是聯票制,門票包含古鎮內的所有收費景點,當然也包括“退思園”的門票。</b><br> <b>入得景區,向北走上“中川橋”橋面:</b> <b>在中川橋橋面向西眺望,可見一座與眾不同的“泰來橋”。</b> <b>由“中川橋”繼續朝北走,</b> <b>看見上圖“水墨同里劇場”大樓了嗎? 就在這個劇場大樓的斜對面,(“鑫鶴樓”飯店再北面的一條巷子)就是聞名遐邇的“退思園”的所在處。</b> <b>“退思園”就在眼前啦!</b> <b>在進入“退思園”之前,先看一下被譽為“貼水園林”的《退思園平面示意圖》 :</b> <b>“退思園”占地僅九畝八分(占地面積5674平方米,建筑面積2622平方米),既簡樸無華,又素靜淡雅,具晚清江南園林建筑風格。退思園布局獨特,亭、臺、樓、閣、廊、坊、橋、榭、廳、堂、房、軒一應俱全,并以池為中心,諸建筑如浮水上,是全國唯一一處貼水園建筑,格局緊湊自然,結合植物配置,點綴四時景色,給人以清澈、幽靜、明朗之感。退思園因地形所限,更因園主不愿露富,建筑格局突破常規,改縱向為橫向,自西向東,西為宅,中為庭,東為園。宅分外宅、內宅,外宅有轎廳、花廳、正廳三進。</b> <b>來到“退思園”的入口處,可以看到一座坐南朝北的照壁,五折,粉墻黛瓦,中間有塊矩形凹進,正中浮雕磚刻一個“福”字,矩形四角則雕刻蝙蝠圖案,與“福”字匹配。照壁下部置低矮花壇,湖石及植物點綴,整座照壁線條清晰,簡潔又不失華貴,是蘇州古典園林中最富特色的照壁。<br> 正對照壁的,自然是“退思園”的入口大門。有一東一西兩個。門前都安裝緩流柵欄,人多擁擠的國情使然。兩個門的門框略有差異,西邊散客入口處的門楣帶有圓角,東邊團隊入口處的門楣則不帶圓角。<br> 兩門楣上都沒有鐫刻任何文字標記。<br> 在入口大門的左右兩邊墻上,分別掛有國務院和蘇州市政府發布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牌子。而世界文化遺產標志牌則斜臥在所在的街巷的東頭花壇邊。</b><br> <b>從入口處進去,就是“退思園”的門廳(轎廳),原來是“退思園”宅邸部分的第一進。門楣上掛著【退思園】三字的匾額,是前上海市長汪道涵題寫的,書寫年份為丁卯年(1987年)。這一年,汪道涵被選為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榮譽退位,比園主任蘭生的解任候處幸運多啦。<br> 在門廳,沒有看到宦官人家的門當、戶對、高門檻之類的東西,符合“退思”的低調。<br> 門廳兩側原來有“欽賜內閣學士”、“鳳潁六泗兵備道”、“肅靜”、“回避”四塊執事牌,還有一頂官轎,莊重肅穆,令人望而卻步。不過,如此張揚的作派似乎有悖于“退思”的初衷,現在已經撤去了這些擺設。<br> 現在,門廳已經改設為檢票處。門廳的東側墻上掛了一幅木雕《退思園》圖。僅有的裝飾。</b><br><br> <b>檢票進入后,我們會見到一個天井,而天井的北面,就是“退思園”宅邸部分的第二進茶廳。是主人接待一般客人所用,家具簡單。<br> 茶廳屏門上方正中,高懸【退思園】三字橫匾。取之于《左傳》中的“進思盡忠,退思補過”,表達了升職時要想如何報答君王,貶退后就要想如何彌補過錯,改正錯誤,表明了園主的心跡。<br> 此匾額由啟功先生書寫。啟功先生,字元白,也作元伯,滿族,生于1912年7月26日,卒于2005年6月30日,享年93歲。畢業于北京匯文中學,但未完成高中教育便輟學。啟功先生是中國當代著名的書畫家、教育家、古典文獻學家、文物鑒定家、紅學家、詩人、國學大師。他在北京師范大學擔任教授長達60余年,對中國古典文學教學和研究做出了突出貢獻。啟功先生還是中國書法家協會原名譽主席,世界華人書畫家聯合會創會主席,中國佛教協會、故宮博物院、國家博物館顧問,西泠印社社長等職務。啟功先生以其卓越的藝術成就和文化素養被譽為“詩、書、畫”三絕。他的書法作品被方正公司制作成電腦中的方正啟體。啟功先生一生致力于教育和文化事業,不僅在國內享有盛譽,也在國際間產生了影響。啟功先生的事跡和精神遺產至今仍激勵著后人。<br> 屏門正中掛有一幅山水畫卷。<br> 畫卷兩邊掛有對聯。內側是陳旭旦先生的撰聯:<br><font color="#167efb">昔為女學,尚憶童年舊夢,琴韻起亭心,歌聲飄水面;<br>今是名園,欣看盛世韶光,游蹤來瀛海,轍跡貫江鄉。</font><br> 聯中的“女學”,指“退思園”第二代園主任傳薪在園中創建于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的麗則女學。</b><div><b> 陳旭旦(1911~1994年),字雅初,江蘇吳江人,與錢太初、金立初合稱“同里三初”。早年師從金松岑,后轉益多師,還向多名前輩學者請教,從而打下了扎實的傳統文化根底。<br> 外側的一副對聯:<font color="#167efb">種樹者必培其根 ,種德者必養其心。</font>這是以德傳家的古訓。<br> </b><br></div> <b>從茶廳繼續往里走,又是一個天井,天井的北面就是宅邸部分的第三進 ——“蔭馀堂”。這里是退思園建筑部分的主廳。<br> 【蔭余堂】匾額是由中國書法家協會原主席沈鵬所題,意指蔭及子孫后代。屏風正面掛一幅富貴牡丹畫軸,題額是篆體“富貴神仙”四字,很切題。畫卷名:風華正茂,顯然是現代人的作品。<br> 旁邊有兩副對聯,內側一副是常州籍書法家錢小山先生題寫:<font color="#167efb">水榭風來香入座,琴房月照靜聞聲。</font><br> 外側一副對聯是:<font color="#167efb">快日晴窗閑試墨,寒泉古鼎自煮茶。</font> 出自宋代陸游《幽事》:快日明窗閑試墨,寒泉古鼎自煎茶。在明朗的窗下舞文弄墨,再用古鼎汲取寒泉水煮茶品茗,何等愜意,悠閑自得。古人將晴窗試墨和古鼎煮茶作為一種十分風雅和閑適的生活追求。<br> 正廳家具擺放講究,條桌上為青花瓷瓶和大理石花窕鏡,諧音“平靜”;退思然則宜靜。<br> 東西兩角分別有西洋落地鏡和大擺鐘,諧音“盡忠”,表達了園主雖被貶,但盡忠之心不變。</b><br> <b>宅邸東側是以主人之號命名的“畹薌樓”,南北兩幢,共十樓十底,很是氣派,為主人與家眷居用。樓與樓之間由“走馬樓”回廊貫通,南北一式落地長窗,五樓屋底掛落欄檻,檐廊相接,典雅明敞。復廊東西兩側各設樓梯,雨天不走水路,晴天又可遮陽,又為主仆上下時避讓。園主為使居室冬暖夏涼,底層東西間的地板均制成長方形條塊,隨氣候變化而或裝或卸,靈活自如。住宅雖分東西,但布局緊湊,可分可合,分則各成院落,合則渾然一體,可謂匠心獨具,思之縝密。<br> 內宅為園主居住及藏寶重地,因此內宅兩側石庫門均用清水方磚砌成,以防火防盜。磚木結構的封火門,據說在同里的明清建筑中,僅此兩扇尚屬原物,其馀都為近世復制。<br> 樓南六間平房供侍者所用,稱“下房”。 “下房”與主人的住樓之間,有一個天井相隔。</b><br> <b>“畹薌樓”底層設有任氏家族及退思園的歷史文化的介紹。</b> <b>樓上有園主女眷閨房展示。</b> <b>西部宅邸部分已經全部介紹完了,現在接著介紹夾在宅邸與東部花園的過渡部分 —— 中庭。<br> 中部庭院是住宅和花園之間的自然過渡,主要是用來作待客之用。庭院內樟樹如冠蓋,玉蘭飄幽香,十分安謐寧靜。庭院是以回廊圍合而成,院南建有“迎賓室”、“歲寒居”,作為主人會客、宴客之處;院北建有“坐春望月樓”,是供客人居住。院東有月洞門通往東部花園。<br> 我們可以從“畹薌樓”東側樓梯邊上覆有青磚的防護門出去,進入中庭庭院。<br> 在緊靠“畹薌樓”的高墻下,正中置有一吸引人的建筑 —— 旱船,船頭向東,直向【得閑小筑】月洞門,宛如待航之舟,欲將游人引向東部花園。庭院南北有兩棵參天古樹,北面是園主親植的廣玉蘭,南面是白玉蘭,園主名任蘭生,園中怎可無“蘭”,更寓意“金玉滿堂”。 旱船是主人迎送賓客的場所。<br> 旱船里的對聯是杜甫《登高》的名句“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br> 無邊無際的樹木蕭蕭地飄下落葉,望不到盡頭的長江水滾滾奔騰而來,勾畫出一幅極為廣闊的圖景,詩句寫得大氣磅礴。置身于旱船中,雖然四周無水,但聯想到對聯內容便有舟行于江河湖海之感。從船艙里往外觀,圓門如月,前有疊石好似水浪,門、石合二為一便是月出江海。<br> 從旱船的正面看,共有八扇落地長窗,左右兩扇是固定的,只有中間六扇可以開啟。但是,此旱船關閉的時日居多,里面的對聯不易發現。</b><br> <b>船頭正對可去東部花園的圓洞門,西面刻著【得閑小筑】,東面刻著【云煙鎖鑰】。 【得閑小筑】四字為同里書畫家徐穆如所題。字跡有些模糊。【云煙鎖鑰】字跡尚清。<br> 朝西看,月洞門西面的庭院也是一番亮麗的天地。可惜在【得閑小筑】一面朝東看時,看到的只是東花園“水香榭”里的屏門,東部花園的景色基本上都被遮擋住了,園林藝術中的“借景”在這里居然沒有被應用。是否屬于敗筆,外行人不宜置評。</b><br> <b>在中庭院落的南面,有間當時用于接待賓客的居所 —— “迎賓室”。單層硬山頂帶檐廊的建筑。<br> 園主人當年曾于此以文會友,與文人雅士吟詠舞墨之,陶冶性情。<br> 據說,“迎賓室”有文學家夏衍的撰書“由退思進,因忙得閑”。不知是否為真。<br> “迎賓室” 是南北通透的房子,北面開門可見有“旱船”的中庭庭院,開南門,則有另一個庭院,<br> 通往此庭院的有個磚雕門樓,磚額為【泉石遺韻】 。<br> 2017年11月,本人去“退思園”時,沒有拍攝“迎賓室”的照片,現在網上也搜索不到有關的圖片, 因此對“迎賓室”的介紹近乎空白,只能收集一些當年張國榮在此拍攝電影《風月》的劇照填空。據說電影主角郁忠良到蘇州投靠姐姐、姐夫時,住的房間就設在“迎賓室”。照鏡子劇照中的鏡子,現在擺放在“蔭余堂” 的東北角。</b><br> <b>與“迎賓室”并排在一起的建筑是“歲寒居”。聽到這名字,我們就能想到歲寒三友 —— 松、竹、梅。<br> 松、竹經冬不凋,梅花耐寒開放。此室外面植有松竹梅,透過窗景組成一幅青松,翠竹,冬梅圖。顯然是觀賞冬景的地方。<br> “歲寒居”的八角花窗是冰裂紋圖案,與“寒”字吻合。</b><br> <b>在中庭庭院的北面,“坐春望月樓”是一排六樓六底的二層長樓,坐北朝南,中園內主要建筑之一。“坐春望月樓”為主人款待賓客,吟詩賞月之處。與庭院南面的“迎賓室”和“歲寒居”相對。樓下接待男賓,樓上接待女客。<br> 樓下東部廳堂掛有金魚游弋的《濠渠游趣》的鏡框畫,兩邊的對聯是:<font color="#167efb">靜吟乘月夜,閑坐聽春禽。</font>悠閑自得。</b><br> <b>介紹完“退思園”的中庭部分以后,就讓我們來了解一下東部宅園部分吧。<br> 我們從中庭庭院的【得閑小筑】月洞門里走出來,就是東部宅園的第一景:“水香榭”。<br> “水香榭”,位于花園的入口處,歇山卷棚大戧角,懸挑水面,過去常是家人品茗、賞荷的地方。<br> 每當夏天滿池荷花盛開,荷花潔白無瑕,荷葉青翠欲滴,伸手可接,陣陣花香撲鼻而來,令人心曠神怡。據與“退思園”第二代主人任傳薪沾點親的后人介紹,在這個時節,泡茶的水取自荷葉的露珠,園內的花匠沈四福每天都起個大早接荷露,積少成多。用此水泡的茶口感比井水更為清甜、醇正。不過,現在榭前的水池中看到的僅有貼水睡蓮,不見荷花。<br> 【水香榭】三字匾額的字跡已經有點褪色模糊,落款署名好像是瓦翁。<br> “水香榭”除了臨水一面裝飾有美人靠外,最引人注目的是豎有一扇反光鏡,水池及對面景色被折射出來,使東花園的有限空間得到了擴展。這是第二代主人任傳薪赴德國考察教育時帶回來的。尚屬原物。</b><br> <b>聯結“水香榭”南北景點建筑的,是一條曲折的長廊,名為“九曲廊”。該廊通北的一段,廊壁是實墻,墻上鑲嵌著許多碑刻,刻有惲南田的十二方刻石;</b> <b>而向南的一段,墻體上開有諸多漏窗,其中九扇漏窗的中央還嵌著“石鼓文”文字,連在一起是“清風明月不須一錢買”。這就是被稱為“退思園”“三珍”之一的“石鼓文漏窗”。</b> <b>漏窗語句取自于唐代詩人李白《襄陽歌》中的“清風明月不須一錢買,玉山自倒非人推”。每個字各鑲嵌在不同圖案的漏窗中央,雅致、流暢,不見斧鑿之痕。<br> “石鼓文”是先秦時期的刻石文字,因其刻石外形似鼓而得名。發現于唐初,共計十枚,高約三尺,徑約二尺,分別刻有大篆四言詩一首 ,共十首,計七百一十八字。內容最早被認為是記敘秦王出獵的場面,故又稱“獵碣”。宋代鄭樵《石鼓音序》之后“石鼓秦物論”開始盛行,清末震鈞斷石鼓為秦文公時物,民國馬衡斷為秦穆公時物,郭沫若斷為秦襄公時物,今人劉星、劉牧則考證石鼓為秦始皇時代作品。石鼓刻石文字多殘,北宋歐陽修錄時存四百六十五字,明代范氏天一閣藏本僅四百六十二字,今之“馬薦”鼓已一字無存。原石現藏于故宮博物院石鼓館。<br> 因“清風明月不須一錢買”九個字,都是從收藏界稀有的拓本中收集到的,極其珍貴,因此被視為“退思園”的“三珍”之一,就不足為怪了。</b><br> <b>由“九曲廊”往南走,可以看到一座石船舫,船頭采用懸山形式,屋頂榜口稍低,三面臨水,尾部貼岸。舸由湖石托出,半浸碧水,水流漩越湖石孔竅,潺潺之聲不絕于耳。舷側水面,行云倒影浮動,恍若舟已啟航,別有清趣。石舸之四周,植浮萍及菰蒲,清風徐徐,綠云搖搖。水池中游魚似通人性,稍稍擊掌,便成群結隊而去,饒有“鬧紅”之趣。因此,此舫被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稱為“鬧紅一舸”。艙門門楣上面掛的匾額<font color="#39b54a">【鬧紅一舸】</font>就是費老的手筆。<br> “退思園”中,“鬧紅一舸”最富動感,由石舸突兀池中,船舷旁有細巧的太湖石,像是行舟泛起的浪花,風吹不動,浪打不搖,人站船頭,卻有小舟蕩湖之感。 <br> “鬧紅一舸”內懸匾額<font color="#39b54a">【松菊猶存】</font>,近代書法名家程可達書寫。取自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三徑就荒,松菊猶存”。意思是:院子里的小路快要荒蕪了,松樹菊花還長在那里。松歲寒不凋,比喻高尚的情操和不屈不撓的精神,菊花凌霜不凋、氣韻高潔。菊花被譽為花中君子,成為溫文爾雅的精神象征。</b><br> <b>出“水香榭”向北,即是回廊,壁上嵌有清朝書畫家惲南田的石刻。惲南田(1633-1690)原名格,字惟大,一字壽平后以字行,更字正叔,號南田,別號東園客、東園草衣、橫山樵、甌香散人、云溪外史、白云外史等。他是中國繪畫史上的杰出畫家,開創了“常州畫派”,成為了清初“六大家”之一。他與王時敏、王鑒、王翚、王原祁、吳歷齊名,合稱“四王吳惲”。作為“常州畫派”領袖人物的南田,不僅擅長山水畫,尤以“沒骨法”花卉寫生蜚聲畫壇;他又是一位詩人和書法家,詩、書、畫同工,有“南田三絕”之譽。<br> 回廊再北便是“攬勝閣”,也稱小姐樓。是一座不規則五角形樓閣,蘇州園林所僅見,三面六窗,上下兩層,憑欄俯視,滿園景色盡收眼底,也是眺望空中月和水中月的好地方。<br> 現攬勝閣上下不通,以前底層也有樓梯通二樓,下室中間原有一處宅井,井欄為青石,今全廢。現在到攬勝閣是通過中庭“坐春望月樓”的二樓(女客住的地方)走過去的。這倒也符合古時“男女授受不親”通道需要“另辟蹊徑”的規矩。“攬勝閣”可使賓客中的女眷,足不出戶,登上攬勝閣,花窗一推即可“坐春望月”,飽覽滿園春色。<br> 此樓設計因地制宜,居高臨下,可一攬東園佳境,這在江南宅第園林中獨樹一幟,被稱為“退思園”“三絕”之一。</b><br> <b>由“覽勝閣”再向東,就到了全園的中心,即“退思草堂”。其為一四面廳,是園內主體建筑,坐北朝南,隔池與“菰雨生涼軒”、“天橋”、“辛臺”和“鬧紅一舸”相對。<br> “退思草堂”,意為退而思過之堂,風格清淡素雅,體現了園名主題。草堂的外觀古樸端莊而又不失變化,面寬五間,堂南是石鋪的寬敞露臺,可環顧內園景色。臺臨荷花池,既有水殿風來珠翠香的幽趣,又可憑欄觀魚,體味莊子濠梁觀魚的雅韻。美不勝收。</b><br> <b>堂內有集石鼓對聯<font color="#167efb">“藝秀辭工人所樂,水流花放吾其游”</font>。所謂“集石鼓”準確的說應該是“集石鼓文”或者“石鼓文集字”,意思是該作品中的字體是從石鼓文中搜集的相同字的寫法創作的。本美篇前面在介紹九曲廊的九字花窗上的“清風明月不須一錢買”時,也提到過“石鼓文”。<br> 對聯的內容應該描寫退思園景物和游園的心情的。</b><br> <b>“退思草堂”呈鴛鴦廳格局,室內陳設清雅,內隔屏后有元代書畫家趙孟頫所書的《歸去來辭》碑拓,這個碑拓尤顯珍貴,被譽為退思園的“三珍”之一。(三珍:“退思草堂”《歸去來辭》碑拓,“九曲廊”花窗大篆石鼓文,靈璧石老人峰。)<br> 趙孟頫字子昂,號松雪道人,浙江湖州人。官累翰林學士承旨,其書法圓潤道麗,有“趙體”之稱。太倉的顧信,特在太倉淮云寺中建墨妙亭,珍藏趙孟頫所書《歸去來辭》等石刻。后亭毀,亭內石碑一直保存在到了“文革”前。“文革”期間,《歸去來辭》一碑被“紅衛兵”砸成四塊,不少字跡遭破損,已無法復原。現“退思園”保存的,只是完好的碑拓。</b><br> <b>過“退思草堂”往東,有一琴房,這里原來是聽琴的地方。窗前道影,琴聲輕揚,飛鳥掠水,柳枝拂面,有無限詩情畫意,旁有三曲石橋,橋上架有紫藤棚。<br> 琴房中有對聯<font color="#167efb">“琴室停云靜,天橋生月明”。</font>“停云”用得很妙,琴聲能使得天上的云都停住,說明琴藝之高超;每當月亮升起來的時候,如果站在水池對面的“天橋”上,一面賞月,一面聆聽從“琴室”飄過來的悠揚琴聲,當有何等的愜意。</b><br> <b>走過“琴室”前面的三曲橋,或者沿著水池邊的花石小徑朝南走,可以看到一座與眾不同的亭子,它就是“眠云亭”。該亭實為兩層,外包湖石,看起來像建于山坡頂部,取自劉禹錫《錫山試茶歌》 “欲知花乳清冷味,須是眠云臥石人”。能近距離看見白云的地方一般都在山巔,于是白云也就和山居,虛空澄凈的心態有了關系,因此,在“眠云亭”中下棋對弈,不想世事,是一種超脫。</b> <b>從“眠云亭”折西,再往南走就是另一座以詞境命名的建筑——“菰雨生涼軒”。<br> “菰雨生涼”四字一說取意于彭玉麟題西湖三潭印月聯句“涼風生菰葉,細雨落平波”;又一說取自姜夔《念奴嬌》 “翠葉吹涼,玉容銷酒,更灑菰蒲雨”。不管出于那說,都是書卷氣十足,很風雅的。<br> “菰雨生涼”是一處臨水小軒,位于水池東南。軒內屏隔南北兩室,為鴛鴦廳格局,軒面水開四扇長窗,軒內隔屏正中置大鏡一面,鏡前設一小榻,夏日臥于榻上,背后的鏡里反映出池中一片蓮荷,仿佛置身于荷花叢中。以鏡面擴大園林空間是蘇州園林中常見的手法,而此處運用之巧妙,真可謂獨具匠心。此鏡是任傳薪1907年赴德國考察女子教育時從德國帶回,歷經百年,仍清晰可鑒。<br> 軒內用屏風隔成南北兩間,北面掛彭玉麟送給任蘭生的對聯<font color="#167efb">“種竹養魚安樂法,讀書織布吉祥聲”</font>讓他安心歸隱,不要再問世事。<br> 南面有對聯<font color="#167efb">“竹梧秋雨碧,荷芰晚波明”</font>意思是竹子和梧桐樹被秋雨洗滌過后,更加的蒼翠,夕陽映在湖水中,芰荷的枝葉發出光亮。<br> 原軒周圍植荷花菰蒲,蘆葦搖曳,軒南有種植芭蕉和棕櫚,夏秋季節,軒內涼風習習,荷香陣陣。舊時軒底有與池相連的三條水道,循環其間,故軒內陰濕涼爽,是園主夏天乘涼的地方。<br> “菰雨生涼軒”是“退思園”的“三絕”之一。</b><br> <b>自“菰雨生涼軒”穿過假山洞,沿石級盤旋而上,便來到堪稱江南園林一絕的“天橋”,視野豁然開朗。<br> “天橋”,上為橋,下為廊,模似阿房宮復道。橫空出世,飛越山巔,連接“菰雨生涼軒”,與“辛臺”為一體。<br> “天橋”的屋脊為小青瓦屋面,二層走道兩側均設木坐檻及吳王靠,前后貫通,八面來風。庭中遍植叢桂,襯以藍天白云、粉墻黛瓦,更見絢麗多姿。<br> “天橋”是“退思園”的“三絕”之一。</b><br> <b>在“天橋”的北前方,佇立著一座太湖巨石,高5.5米,因其形酷似一位臨風遠眺的長者,故稱“老人峰”。從退思草堂外的戲臺看這“老人峰”,極像一個繁體的“壽”字。<br> 不過這塊石頭最神奇的還是其頂上的一塊奇石,這塊小巧的靈璧石,遠看似老人的帽子,近觀則是一只活龍活現的昂首壽龜,神形兼備。太湖石與靈璧石拼接自然,嚴絲合縫,儼然一體,加之形態可親,構成了一道奇特的風景線,吸引無數游客,在此駐足觀賞,被推崇為“退思園”的“三珍”之一。</b><br> <b>“天橋”樓廊盡處,有“行至橋端似無路,隨山拾級豁然通”的“辛臺”。這是個二層建筑的小樓,為兩層方形鴛鴦廳,屋脊為紋頭脊,小青瓦屋面,兩開間,共兩層,前軒,內四界形式。原為讀書處,讀書猶如辛勤耕耘,一份汗水一分收獲,來不得半點虛假,故以“辛苦”的“辛”名之,頗富深意。<br> 辛臺南側的天井中,有紫丹桂兩棵,這種樹開的桂花是紫紅色,與其他桂花不同。天井的地面上砌有“百結圖”一幅,取意百事吉利。<br> 就在2021年1月17日出征前,中國女足國家隊一行40余人,來到同里古鎮參觀游覽。在退思園天橋西側的“辛臺”茶室,中國女足贈送給同里的簽名足球就放置在這里。<br> 手頭沒有“辛臺”的內景照片,網上也搜索不到。這個空白讓有機會去“退思園”游覽的看官填補吧。</b><br><br> <b>“辛臺”的西面,是個園中園,花墻一垛,形成“金風玉露”亭,似分非分,似隔非隔。站在“金風玉露”亭上,可見東南側的一門楣上題有“留人”兩字,其“人”字有點像隸體的“心”字,可見園主有心留客。即使留不住人,但可留心,讓你記住退思園。</b> <b>在“玉露亭”園花墻的南面,還有一個小庭院,園內植有多棵桂花,因此庭院南邊的建筑名為“桂花廳”。<br> 廳名“天香秋滿”是說秋天充滿了桂花的香氣。是“秋景”所在。每到金秋時分,桂花綻放,香氣四溢,在此品茗賞花,令人神往。廳前還有一塊地坪圖案,正中一個“壽”字,四周鑲嵌著五只蝙蝠,中間銅錢圖案,取“福祿壽”之意。<br> 透過“金風玉露”之門,湖石假山映入眼簾,高低錯落,玲瓏剔透,小中見大,五岳微縮。<br> “桂花廳”,曾作為電影《風月》中忠良姐姐的房間。現在這個房間已經成為賣字畫的小店,名“鴻翼軒”。商業氣息無孔不入。</b><br> <b>看到了“玉露亭”和“桂花廳”庭院內的“留人”門洞,也就表示我們在“退思園”的游覽應該結束啦!<br> 經過兩個磚雕門樓后,才是“退思園”的出口大門。<br> 讓我們大家帶著美好的記憶,向這個令人留戀的“世界遺產”告別!</b><br>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同市|
德令哈市|
沾益县|
元谋县|
河津市|
廊坊市|
正宁县|
陆河县|
东至县|
独山县|
南京市|
沧源|
瓮安县|
定远县|
台北市|
云安县|
洪泽县|
绿春县|
永春县|
台中县|
平度市|
西和县|
原平市|
原阳县|
景德镇市|
兴仁县|
托克托县|
黎平县|
隆林|
九江县|
香格里拉县|
大新县|
财经|
信宜市|
陇西县|
巴里|
砚山县|
高密市|
石家庄市|
阿坝|
盐亭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