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回憶高中時那些難忘的同學,那些有趣的事

王興南

<p class="ql-block">  我1955年考入沈陽十一中高中,1958年畢業。66年過去了!由于畢業后同學們各奔東西,聯系很少,現不少同學已離我們而去,有的已行動不便,更沒有了聯系。直到前幾年王敬貞同學建立了一個“高三一班1955~1958”同學群,才與部分同學建立了聯系,知道了一些同學近況。</p><p class="ql-block"> 前幾天,在同學群中,王敬貞同學發了一個短片視頻《生死由命》。短片作者自稱“老王”,他開始就提出了這樣一個嚴肅的哲學問題:“既然所有的生命最終都要死亡,那活著到底為了啥呢?”為回答這個問題,他推薦了一部奧斯卡短片《蒼蠅一分鐘的生命》。“老王”在介紹了短片內容后,感慨地說:“小蒼蠅在一分鐘的生命中,疲于奔命,只為完成一張別人的任務清單,任務倒是完成了,清單蠅生倒是圓滿了,可這有什么意義呢?”“老王”又說:“幾十年之后,在這個世界上,還有我們存在的任何痕跡嗎?死亡不可怕,怕的是到死才發現,自己從來沒有真正地活過,你來到這個世界,聽到過花開的聲音嗎?看到過風穿指間的樣子嗎?你還記得水是怎么舞動的嗎?所以,你應該多想想此生所經歷的有趣的事,遇見的那些難忘的人,讓每天都充實著快樂。”</p><p class="ql-block"> 86歲的我,看了這個小視頻,引發了我的深思,我的生命也許還有不止一分鐘,但也為數不多了,那就寫寫此生經歷的那些有趣的事,遇見的那些難忘的人,讓每天都充實快樂著。</p><p class="ql-block"> 這,就是激勵我寫下“高中時的那些難忘的同學,那些有趣的事”的動力。</p><p class="ql-block"> 我初中畢業的1955年,正是我國第一個五年計劃中工業大發展的時期,當時的初中畢業生面臨三種選擇:考高中、考中專、就業。就當時的社會情況看,就業當個工人并不很難,但同學們很少去就業的,因為沈陽是個重工業城市,如沈陽機器學校、冶金學校等各類著名中專學校很多,都需要人去報考,還有部隊的一些軍校如炮校等,也到各中學動員初中畢業生報考。當時的中專入學后不僅不收學費,而且在校食宿都由國家承擔(相當現在上軍校),中專畢業后就分配工作和拿工資,因此有不少同學都報考了中專。</p><p class="ql-block"> 根據我家的經濟情況,我應該上中專,但當時上高中后再上大學的吸引力對我也不小。正當我猶豫不決的時候,學校一位解放前大學畢業的老師,無意中對我們(不只對我)說,要想成才,上高中、大學才是正道,這好比一棵樹,上中專就像分了叉,走了偏道。建議你們還是上高中。就這句話堅定了我上高中的決心,于是我就報考了十一中的高中,并被錄取。</p><p class="ql-block"> 沈陽十一中建于1952年,建校時只有一座直排的二層樓,學校教學主樓並排建在二層樓西面,是我們入校前才蓋的典型仿蘇三層樣式教學樓。由于上一屆高中生是從外校轉入的,因此,我們這屆高中生不僅是十一中地道的第一屆高中畢業生,還是第一屆住上新教學樓的學生。</p><p class="ql-block"> 十一中樓前有一花壇,樓后是一運動場。西面不遠就是北行市場,西鄰當時是一所政法學院。當時的師資和教學設施在沈陽還算不錯的學校,據說以后成為遼寧省重點中學。</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當時的十一中校門</span></p> <p class="ql-block">  當年十一中高中共招了4個班,我分在高一、一班,記得那時全班56人,14位女生的學號排在前面,1號趙素藩,2號陳麗霓,3號鄭光艷,9號張麗娟等,14號馮麗文,男生從15號郭成義(高二下學期調到四班)開始,16號是關穎男,我是17號。以后又調入5個同學,不分男女都排在后面,有從部隊來的57號于東升,從其它學校來的59號車玉琴、從上海來的61號王涵慧等。</p><p class="ql-block"> 那時的學號比名字還重要,如上課時,班長向老師匯報缺課的同學,不是報名字,而是報學號。久而久之,同學們也就不叫名字而叫學號了,如課代表說:“3號,你交作業!”于是,3號鄭光艷就將作業本交到課代表手里。</p><p class="ql-block"> 受此影響,老師們也就在點名或提問時直呼同學們的學號。直到現在,有的同學我記不住名字,倒是記住了學號。</p><p class="ql-block"> 班上建了團支部和班委會。記得團支書是李興民,豁達聰慧,有很強的組織力、號召力和凝聚力,天生從政的材料,到高三時,由于李興民因病休學,由剛入校就任校團委宣傳委員的趙素藩接任團支部書記,趙素藩個子較高,臉是健康的褐色,學習很好,開始她是留著兩條辮子,后改為短發,她改為短發后,如果再圍上一條寬圍巾,那氣質,現在看簡直就是一個“江姐”的形象;組織委員是郭秀環,是個子不高的女生,說話、行動仿佛有股使不完的勁頭;宣傳委員張玉興,身材修長,方臉大耳,手掌過膝,具有“仙風道骨”的氣質和“文人雅士”的風范,為人處事真誠,言行規范,酷愛文科,對學問極鉆研認真。</p><p class="ql-block"> 第一任班長是郭成義,和他的名字一樣,是個忠厚仁義之人,不拘言笑,工作嚴肅認真,后任校學生會主席;第二任班長是陳麗霓,直到畢業,她戴著一付眼鏡,略胖,齊耳短發,行動風風火火,說話語速較快,具有男生的某些特性;學習委員是王柏松,個頭雖然不高,但眼睛中充滿智慧的火花,有一副助人為樂的熱心腸;文娛委員是馮麗文,白靜的面孔,兩條辮子垂在胸前,臉上總是掛著微笑;我曾任過一年的學習委員和一年的生活委員,其它委員記不清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班團支部合影</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前排左四是宣傳委員張玉興,二排左二是我,左四是團支書李興民,右三是學習委員王柏松,</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后排左一是組織委員郭秀環,左四是后任團支書趙素藩,右四是班長陳麗霓</span></p> <p class="ql-block">  高一開始我們的班主任是教我們語文的薛發老師,他是沈陽師范學院來學校實習的應屆畢業生,個子不高,很瘦,像個大男孩,還帶著一些靦腆和害羞的學生樣子。</p><p class="ql-block"> 到了高一下學期,班主任就換了教語文的張瑜老師,張瑜老師是南方人,黨外人士,她愛人是沈陽師范學院的歷史教授,她可以用“對工作極端負責”來形容,她是用她所受的解放前的大學教育模式,來教育我們的。</p><p class="ql-block"> 教俄語的老師是一位姓梁的女老師,她是從遼寧省外事處調到學校的,體型瘦小,穿高跟鞋,長長的卷發,還保留著外事工作者的風度。</p><p class="ql-block"> 班主任張瑜老師除了教課以外,還介紹我們一些課外讀物,好像還請過我們班的7號肖術同學的父親、遼寧財經學院的教授、經濟學家和我們座談,我記得當時教授說,我國的第二汽車廠應該建在哪里合適,這就是一個經濟學問題。張老師還組織我們舉辦化妝晚會,排練話劇,化妝少數民族在節日游行,組織我們開詩歌朗誦會,組織我們課外讀物小組和下鄉勞動等等。</p><p class="ql-block"> 記得那時不少同學都在閱讀老師推薦的課外讀物,如《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牛虻》、《紅與黑》、《少年維特之煩惱》等外國名著,我們雖然學的是俄語,但21號郝秉謙等同學通過自學,已達到初步閱讀英文的程度。那時好像沒有什么升學的壓力,高中階段過的充實而愉快。絲毫沒有現在高中生為升學晝夜苦讀的痛苦樣子,我覺得這才是真正在的素質教育,使我們受益匪淺。</p><p class="ql-block"> 入校不久,我看到凡是學習好、表現好的同學,都是團員或要求入團的積極分子。因此,我也覺得不能被列入“落后”的行列,就提出了入團的申請。那時申請入團不僅要寫入團申請書,還要經常向團支部匯報自己的思想,并有專門的供入團介紹人看的學習心得筆記本。</p><p class="ql-block"> 當時我的入團介紹人是陳麗霓和張玉興。記得陳麗霓在看了我的學習心得筆記后,她在上面寫了一段話,大意是:“你各方面表現都有進步,并能積極靠近團組織,愿你能進一步努力,早日加入團的組織。”我看后,覺得團組織對我的進步給予了充分肯定,充滿無限的喜悅,心中有一種說不出的激動!后來方知,這些都是介紹人給要求入團人評價的套話,但當時確實給了我極大的鼓舞。</p><p class="ql-block"> 在高一下學期的1956年6月21日我被批準入團。在我被批準入團的當天,介紹人之一的團支部宣傳委員張玉興找我談話,記得那是一個陽光明媚的初夏下午,他約我到學校小氣象站內告訴我了這一讓我興奮的消息,并嚴肅地對我說:“入團只是新的進步的開始,而不是進步的終結!”</p><p class="ql-block"> 在全年級新團員入團宣誓大會上,我們的班主任張瑜老師還熱情地發了感言,她有句話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列寧說過,人生最大的幸福,就是能加入到布爾什維克的行列!”我聽后真是熱血沸騰!當時真地為自己能加入到布爾什維克的行列而感到過自豪。</p><p class="ql-block"> 入團后,團支部讓我當了班級的“讀報員”,就是每天上課前十來分鐘讀讀報紙上的新聞,這雖然是個無關緊要的差事,但我卻認為是團組織對我的信任,干的極其負責認真,每天選好內容,早早來教室試讀一遍。</p><p class="ql-block"> 高一時我參加了由于東升同學組織的合唱小組。于東升不知什么原因是從部隊來上學的,他中等個子,一頭自來卷的頭發,身著軍裝,穿著軍用皮鞋,走起路來在地板上發出“嗒嗒”響聲,他能歌善舞,用現的話形容就是很“酷”!他教我們唱的一首蘇聯歌曲《飛行員之歌》,到現在我還記得那旋律和歌詞:“我們的伙伴們都 是飛鳥,生活中只有一件不好,假如你在陸地上沒有結婚,天空中就不能把妻子找,因為我們是飛行員,我們最重要的任務就是飛行,那么姑娘們哪,就以后再說吧!”</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同學合影</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左起:王敬欽、郭成義、</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于東升、張永生</span></p> <p class="ql-block">  1956年12月31日晚,為了迎接1957年元旦,張瑜老師別出心裁地策劃了化妝晚會。就是每個同學根據自己未來的職業理想,化妝后參加。我記得出現在晚會上的有未來的工程師、醫生、教師、軍官、學者等,并發表自己的感言。</p><p class="ql-block"> 記得關穎男同學的理想是當一名詩人。并在晚會上朗誦了他的新作:《夜半鐘聲》。現在我只記得詩的最后一句:“啊,讓那洪亮的夜半鐘聲,來迎接1957年的第一個黎明!”獲得滿堂喝彩。關穎男,滿族人,說話略帶“口吃”,他是那種“滿腹經綸、笑傲江湖”的類型,其實,他不用化妝,本身就具有詩人的氣質,經常對同學們說:“愛詩吧,它會讓你懂得生活!”</p><p class="ql-block"> 我們的歷史老師倪滿志,東北大學畢業,講課很好,他把歷史事件講的像故事一樣委婉動聽,我受他的影響,覺得當個歷史老師是個很有趣的工作,因此在晚會上,我借了一付眼鏡戴上,夾著一本從倪老師那借來的厚厚的大學歷史課本,出現在晚會上,并講了一通類似“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之類的感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同學合影</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前左起:李興民、張玉興、翟文祥后左起:王柏松、王興南、關穎男</span></p> <p class="ql-block">  1957年初,張瑜老師為了配合古文學習,培養我們熱愛祖國的情懷,提高我們的文學素養,組織我們排演了一出郭沫若寫的歷史劇《屈原》,該劇塑造了戰國時代楚國的政治家愛國詩人屈原的光輝形象。當時可以說是班級的一件盛事。排練這樣一部意義深遠而又遠離我們的故事,需要背頌像詩一樣精煉的臺詞,籌措古代的戲裝,對于一群高中的學生來說,真是一種考驗。</p><p class="ql-block"> 共有18個同學參加了演出,聘請了劉光老師為導演。現在記得,劉德中扮演屈原,郭成義扮演楚王,馮麗文扮演南后,施大德扮演嬋娟,王敬欽扮演宋玉,李興民扮演漁夫,王敬貞和郭秀環扮演宮女官,我也扮演了群眾角色。</p><p class="ql-block"> 1957年端午節,在這個紀念屈原的特殊日子,話劇《屈原》在學校演出,大獲成功,我們班的名聲也火了一把!</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1957年端午節高二、一班演出《屈原》劇照</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后排左起:徐若巖、于東升、李興民、施大德、劉德中、郭成義、馮麗文、李永福、李純樸、王興南、王之昆、關寶印</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前排左起:導演劉光、肖術、張麗娟、王柏松、王敬欽、王敬貞、</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郭秀環、班主任張瑜</span></p> <p class="ql-block">  施大德,從名字上看好似個男生,其實她是一個才貌雙全的女生,她出身于知識分子家庭,造就了她優雅的氣質。在一次詩歌朗誦比賽會上,她朗誦了一首好像是描寫邊防戰士的詩,以充沛的感情,標準的普通話,仰揚頓挫的悅耳聲音,獲得了評委們的一致好評,取得第一名。</p><p class="ql-block"> 扮演宮女的王敬貞,在校時給人以安靜善良的感覺,她走路好像用腳尖,有一種水上飄的感覺。還有張麗娟,是一個愛好整潔,較為時尚的典型城市姑娘,我們曾有一段時間是同桌,但并沒有發生“相互借鉛筆橡皮”之類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高二下學期,很少到影院看電影的我,被幾位同學拉去看了幾場電影,我記得有印度電影《流浪者》、新放映的國產電影《柳堡的故事》。這兩部電影中的插曲《拉茲之歌》和《九九艷陽天》,很快就在同學們中傳唱。“到處流浪,到處流浪,我沒有約會,也沒有人等我前往,到處流浪!”那種把窮苦而又飽受歧視拉茲的生活,用活潑、樂觀的旋律,表現的淋漓盡至!下面是我們看電影后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后左起:陳世澄、王敬欽、徐若巖前左起:翟文祥、曹洪祥、王興南</span></p> <p class="ql-block">  從照片上看,那時的高中生雖然沒有統一的校服,但穿的卻是大致一樣的中山裝,胸前口袋上別著鋼筆,發型也基本相似,好像沒有校徽,胸前一律佩戴著“符號”,像剛解放時的解放軍那樣,不過上面的字不是“中國人民解放軍”而是“沈陽第十一中學高二一班×××”。</p><p class="ql-block"> 翟文祥為人忠厚,在不顯山露水中奮發努力,他說話慢條斯理,笑起來露出一對“虎牙”;曹洪祥性格耿直,表情嚴肅;陳世澄的特點鼻子很高,不拘小節;王敬欽聰明好學,但言行有點女生味;徐若巖銀盆大臉,具有東北人的豪爽。</p><p class="ql-block"> 那時的高中生沒有什么家教和校外補習班,也沒什么緊張的高考模擬考試,我們的學習全憑自覺,和同學們相互幫助,覺得很是輕松愉快。</p><p class="ql-block"> 記得學化學時,要能記住“門捷列也夫化學元素周期表”,我們就很自然地把化學元素符號和我們的學號聯系起來,如1號是H(氫)-趙素藩,8號是O(氧)-施大德,17號CL(氯)-王興南等等。于是我們又都有了一個化學元素名。這樣學習起來不僅好記,而且有趣。</p><p class="ql-block"> 那時的作業也不是很多,作業在學校大部分就能做完。記得有一次我和王柏松、翟文祥等幾個同學做立體幾何題,有一道題難住了,忽然王柏松說:“加個輔助面不就行了嗎?”。還有一次,幾個女同學好像是趙素藩、郭秀環等,在做一道數學中的因式分解題時,也把大家難住了,什么題我記不清了,只記得題目中有個“1”,好像與因式分解不搭邊,我正好在旁邊看了看,就想起一個等于“1”的數學公式,告訴她們,問題就解決了,大家都很高興。我之所以記住這件事,是因為當時還有點小得意。</p><p class="ql-block"> 我們班還有幾個體育好的同學,如鄒世德、張維良、車玉琴、張永生等。鄒世德和張維良是校籃球隊的主力;車玉琴的體育比較全面,在一年級時就拿到了當時很難拿到的“勞衛制二級合格證”,全年級女生只有她一人;張永生具有體操運動員的天質,他雙桿的大輪環在校內很有名。</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車玉琴同學在學校運動會上擲鐵餅</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后排左起:車玉琴、湯玉春(二班)、張維良</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前排左起:劉素霞、鄒世德</span></p> <p class="ql-block">  當時的教材現在想起來也很不錯,《語文》都是選的古今中外的名著,《歷史》課內容也很有韻味,在開始寫原始社會時,幾乎用的是詩一樣的語言。</p><p class="ql-block"> 記得高二《語文》的第一篇課文就是詩經中的“關雎”,老師是要我們背下的:“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求之不得,寤寐求之。悠哉悠哉,輾轉反側。”當張老師解釋“悠哉悠哉,輾轉反側”時,她用緩慢的語調說“躺在那想啊,想啊!”這引起了這些情竇初開的少男少女們無限遐想。</p><p class="ql-block"> 那時高中學生不準談戀愛,但這也未能阻止有些同學悄悄傳紙條,暗送秋波等。進入高三,由于同學之間不可避免有了青春的“躁動”,活動狀態加劇,我雖然沒有加入,但也干了些“傳遞情報”、“獻計獻策”的勾當。但多數未能成功。到畢業時我們班只成了一對,就是上圖中的劉素霞和鄒世德。這畢竟為我們的高中生活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1958年7月15日我們班畢業照</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前排右一為班主任張瑜老師,</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后二排左四是我</span></p> <p class="ql-block">  在準備高考時,因我家中無備考條件,我就搬到了王柏松同學家吃、住、復習。他父親是位工程師,經濟條件較好,他一個姐姐在外上學,家中很是安靜,是復習的好地方。當時在糧食定量的情況下,我在他家住了近二十天,這是多么“偉大的友誼”!柏松的父母對我像對自己的孩子,為我們提供了一切復習的條件。我們相互學習,相互鼓勵,從柏松身上我學到了不少學習的方法,使我度過了一段令人難忘的愉快時光。</p><p class="ql-block"> 復習快結束的一天晚上,我們出來仰望著天上的繁星,對考上大學充滿了信心!想到今后要各奔東西,就不禁唱起了蘇聯的《共青團之歌》:“我們再見吧親愛的媽媽,請你吻別你的兒子吧!再見吧媽媽,別難過,莫悲傷,祝福我們一路平安吧!再見了,親愛的故鄉,勝利的星會照耀我們,”</p><p class="ql-block"> 啊,難忘的高中生活,和現在的高中生相比,我們那時是多么幸福和愉快!</p><p class="ql-block">2024年元宵節</p>
主站蜘蛛池模板: 荔浦县| 罗田县| 太谷县| 霸州市| 嘉兴市| 松滋市| 漾濞| 林口县| 班玛县| 江陵县| 镇远县| 白城市| 九龙坡区| 门头沟区| 安溪县| 襄樊市| 余干县| 邯郸市| 灯塔市| 闽清县| 定陶县| 沅江市| 茶陵县| 余庆县| 攀枝花市| 仲巴县| 新营市| 丰原市| 天祝| 本溪| 汉阴县| 边坝县| 牟定县| 民勤县| 冕宁县| 平邑县| 都昌县| 灌云县| 铁岭县| 思茅市| 竹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