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每當我們談到后人對韓愈一生的評價時,筆者就未免想起了北宋的大文學家蘇軾。我們學生時代就學過他的豪邁詩篇,耳熟能詳的“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竹杖芒鞋輕勝馬,一蓑煙雨任平生”“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等千古名句都出之他口。我的家鄉河南孟州是唐宋八大家之首韓愈的故里,蘇軾與韓愈皆是令人景仰的參天大樹,又都是“唐宋八大家”中的大文豪。因對韓愈的天然偏愛,進而筆者對蘇東坡也有了特殊的情懷。隨著央視《宗師列傳·唐宋八大家》的熱播,本人仿佛也跟隨探訪團穿越千年時空來到了唐宋時代,身臨其景其人,與唐宋八大家有了近距離的接觸,使我對這些千古大文人產生了更深的情感。后來當得知蘇東坡的墓葬地就在我們河南的郟縣,是蘇洵、蘇軾、蘇轍三蘇父子的靈魂歸宿地時,于是心里一亮,更產生了前去參拜的迫切愿望。</p><p class="ql-block"> 參加壽蘇會</p><p class="ql-block"> 臨近春節,我接到孟州市韓愈研究會辦公室行主任的一個電話,他告訴我,農歷臘月十九是蘇東坡生987歲的壽辰,平頂山郟縣蘇墳寺村將舉辦蘇東坡壽辰紀念活動,屆時可代表我們孟州市韓愈研究會前去參觀學習。這不,機會來了,我想,韓愈每年的誕辰是農歷的三月初三,這些年來,每到這一天,孟州市都要在其祖塋地蘇莊村和韓園舉辦一系列紀念韓愈誕辰的文化活動,旨在宏揚韓愈文化,紀念韓愈這位百代宗師。而郟縣在蘇東坡誕辰之日,也必定舉辦一系列非同凡響的紀念活動,來紀念和宣傳他們引以自豪的這位千古文豪。做為一種文化交流,更是一次學習機會,于是我決定前往了。</p><p class="ql-block"> 臘月十九一大早,我和蘇莊村同屬韓愈研究會的湯平和焦明忠兩位同志,加上司機一行四人,在導航的引導下,驅車直奔平頂山市郟縣。</p><p class="ql-block"> 當天上午十點鐘,我們趕到了三蘇園附近的蘇墳寺村活動現場。當地的主辦方得知我們是來自韓愈故里的客人時,非常熱情地接待了我們,并引導我們步入活動現場。</p><p class="ql-block"> 本次壽蘇會在當地的東坡鄉村振興書院舉行,由“守護蘇東坡云村”聯盟,郟縣茨芭鎮政府和蘇墳寺村共同主辦。當地的村民,學生,蘇氏后裔以及前來參加的專家學者,媒體記者共百余人出席了這次活動。</p> <p class="ql-block"> 壽蘇活動內容豐富,有學生合唱表演的巜我愛蘇東坡》,有當地村民表演的舞蹈巜明月幾時有》,有東坡美食非遺傳承人現場展示的東坡餅,東坡肉,東坡豆腐等,有當地書法家現場潑墨書寫的東坡詩句書法展示,也有作家們獻上的他們創作的壽蘇詩詞。他們在這里以不同方式共同守護圣賢先人,傳承傳統文化,整個活動可謂豐富多彩,氣氛熱烈。</p> <p class="ql-block"> 朝圣三蘇園</p><p class="ql-block"> 郟縣三蘇園景區,位于郟縣西北距縣城23公里的小峨眉山下。這里就是宋代大文學家蘇洵、蘇軾、蘇轍三父子的葬地。園內有東坡湖、廣慶寺和三蘇祠,三蘇紀念館,還有東坡中年布衣塑像、蘇仲南夫婦墓、梁氏墓和三蘇陵園等景點。三蘇園背嵩陽,面汝水,山川秀麗,風景宜人,和孟州市韓園一樣都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p class="ql-block"> 三蘇是四川眉山人,按照常理,他們應安葬在四川的,之所以把這里做為他們的安葬地,主要是蘇氏兄弟之前曾相會于汝州,并攜手游覽汝州名勝,郟縣古時屬于汝州,自古就有龍風寶地之美稱。當兄弟二人登臨皇帝鈞天臺,北望蓮花山,見蓮花山余脈下延酷似家鄉四川的峨眉山,就議定以此做為百年之后的歸宿之地。公元1101年蘇軾卒于常州,其子蘇過遵循父親的遺愿,將父親安葬在郟縣。十年后蘇轍卒于穎昌(今許昌),之后與哥蘇軾葬于一處,稱為二蘇墳。蘇洵本是葬于眉州眉山故里,明郟縣縣尹楊允出于對蘇軾父子的敬重,就為蘇洵置了衣冠冢,將其埋葬于蘇軾,蘇轍兄弟墓之間,這樣原來的二蘇墳就成了三蘇墳。</p> <p class="ql-block"> 我們來到三蘇園,已過中午,游人并不多,高大的正門門樓前的廣場顯的寧靜空曠。肅立廣場,遠遠凝望門樓,上面那用隸書寫就的“三蘇園”三個繁體字,昭示著陵園的莊嚴與肅穆。而正上面用行書寫就的“千古風流”四個大字,則是對三蘇高潔品行的贊頌,也是對他們以文載道,以文傳世的頌揚。</p><p class="ql-block"> 我們欣賞三蘇園正門兩邊的對聯,上聯是:不須把酒問青天,魂歸中頂山,父子三人同醉月。下聯是:何必揮毫游赤壁,筆蘸汝河水,文章百代恰逢源。這副38字長聯,突出了父子三人的文學成就和地位。兩邊側門上也各有一副對聯,東邊側門的對聯是:一門三學士如天如日如月,四海五大家無左無右無前。西邊側門的對聯是:憑胸中萬卷筆底千言暢寫詩文詞賦,賞汝水春風眉山秋月漫談榮辱浮沉。這兩副對聯有對他們跌宕起伏人生的感悟,更有對三蘇的高度評價。</p><p class="ql-block"> 走進三蘇園,最先看到的是三蘇紀念館前的三蘇父子的雕塑,姿態莊重,氣度非凡,氣宇軒昂。蘇洵安祥端坐,蘇轍其后侍立,蘇軾則手握書卷,凝視遠方,似有所思。雕像里的他們,生活安穩,歲月靜好,也許這是后人能給予他們的最好祝福。紀念館是介紹三蘇文化的重要場所,這里是對三蘇的生平介紹以及他們詩詞、書法等作品的真實展示,在這里,人們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三蘇文化。</p> <p class="ql-block"> 我們經過三蘇紀念館,沿著中間長長的步道向北走去,來到了三蘇墳門前,只見中間的神道兩側所蹲的石羊,石馬,石獅森嚴威風,參天古柏高聳入云,步入此處人們能夠深刻感受到三蘇墳的古樸幽深,莊重典雅。穿過一道牌坊和古色古香的“千秋景仰”大殿,我們就來到了三蘇墓前。</p> <p class="ql-block"> 三座墳墓由東北向西南一字排開,每座墓冢大小基本相同,高約兩米。墓前都有石桌石香爐供人祭祀,最右邊墓前的墓碑上刻有“宋蘇東坡子瞻先生墓”,這就是大名鼎鼎蘇軾的墓冢,最左邊是他弟弟蘇轍之墓,中間是他們的父親蘇洵的衣冠冢。環顧墓園,四周古柏森森,遮天蔽日,蒼翠挺撥,整個墓園顯得愈加清幽靜謐。</p><p class="ql-block"> 據說三蘇園內遍植柏樹有數百棵之多,并且此處柏樹奇特之處是樹干皆朝西南方向傾斜,幾乎無一例外,人們都說向著三蘇老家四川眉山的方向。古樹有情,林木傳意,三蘇思鄉之情竟感天動地,以至于園木隨其心意遙望家鄉,于是這就有了傳奇的“思鄉柏”的千古佳話。郟縣八景之首的“蘇墳夜雨”也在這里,就是每當夜深人靜的時候,柏樹林就會發出一種勝似下雨的聲音,清代順治年間的郟縣縣令張篤行拜謁三蘇,夜深人靜時忽聽到門外雨聲大作,遂開門觀看雨景,但見天空朗朗,月明星稀,此情此景令他十分意外,隨寫下“蘇園夜雨”留念。風聲瑟瑟,雨聲嘩嘩,風大不鼓衣,雨大不濕襟,后人屢試屢驗,稱之為蘇墳夜雨。如今的“思鄉柏”和“蘇墳夜雨”已成為園中神奇的兩大奇觀。</p> <p class="ql-block"> 祭拜三蘇墳之后,我們來到了位于三蘇園西邊的東坡碑林,三蘇祠及廣慶寺參觀。蘇軾葬于郟縣至今已有900多年的歷史,蘇墳為歷代名流雅士文人墨客所敬仰,是憑吊千古文豪的圣地,有著許多珍貴的詩人碑刻。在東坡碑林園內,但見院內四周碑廊下的墻壁上嵌著一塊塊整齊的石碑,其建筑風格與我們韓園的碑廊有異曲同工之處。碑上盡是歷代書法大家們以贊頌三蘇或以蘇軾詩詞為內容的書法作品。舉目環視,但見碑廊滿目,令人目不暇接。甲骨、篆、隸、楷、行、草幾種書體,或深厚挺拔,或柔和飄逸,或端莊大氣。細細品味欣賞,著實給人一種精神享受,一種無言的美感沖擊,讓人沉迷,讓人陶醉。</p> <p class="ql-block"> 穿過東坡碑林來到三蘇祠,據說祠內保存有三蘇泥塑像,距今己有600多年的歷史了。可能是鄰近春節,游人較少,塑像展館未對游人開放。未能看到,遺憾之余只好作罷。我想,蘇軾父子生前顛沛流離,榮辱與共,死后萬古流芳,備受景仰,正是世間名利皆浮云,千秋功過自有后人評說。</p><p class="ql-block"> 廣慶寺在三蘇祠前面,面積并不大,寺院在樹木的掩映之下更顯古樸。穿過天王殿,大雄寶殿,聆聽鐘鼓樓上傳來的鐘鼓之聲,蒼涼深幽。寺院的大門內,路兩旁是青翠的竹林與松柏,幽幽的古箏彈奏聲從林中飄出,風吹竹子沙沙作響,宛如人在竊竊私語,以無聲的語言訴說著千百年來風雨興衰和時代變遷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歸來話韓蘇</p><p class="ql-block"> 蘇東坡,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是北宋時期的一位杰出的文學家和書法家,他的才華和政績都令人敬佩。縱觀他的一生,并非順風順水,而是跌宕起伏,歷經磨難。其父蘇洵雖有才干但愛游山玩水,27歲發憤讀書,蘇軾蘇轍跟著他在家讀書。公元1056年蘇洵帶著21歲的蘇軾和17歲的蘇轍進京參加禮部考試,未曾想蘇軾一鳴驚人,讓當時革新文風的主考官歐陽修贊嘆不已,本想把他列為狀元,但卻誤以為是自已的學生曾鞏所作,為了避嫌,歐陽修便將此文評為第二,而弟弟蘇轍也名登五甲,蘇氏兄弟二人同榜應試及第,一時轟動京城。曾官至禮部,兵部尚書,正當他大展宏圖時,卻因“烏臺詩案”入獄,幾近喪命。之后官越做越小,被貶的越來越遠,直到蠻荒之地海南儋州,后在新皇帝登基大赦天下之時,他才得以返回。不料,他卻在前往常州的途中染疾病逝,弟弟蘇轍按其生前心愿,將其葬在郟縣小峨眉山下。</p><p class="ql-block"> 韓愈,蘇軾同為唐宋八大家之一,韓愈,劉宗元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就發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古文運動,韓愈去世200多年后的北宋時期,蘇軾,蘇轍,王安石,歐陽修等文人志士又繼承韓愈的主張掀起了第二次古文運動,并將推向了巔峰。韓愈是一代宗師,文學泰斗,而蘇軾在文、詩、詞、書、畫等領域都有極高的造詣,堪稱宋代第一文人。時人與后人都對他評價極高,他本人也頗為自負,直至晚年方悟“我被聰眀誤一生”。但這樣一位清高孤傲的文壇領袖卻對韓愈推崇倍加。千百年來有多少文人達官對韓愈的一生推崇敬仰,褒揚評價,但最全面最威風的還是蘇軾的那句“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奪三軍之帥。豈非參天地,關盛衰,浩然而獨存者乎!”他在《潮州韓文公廟碑》中幾乎用盡了褒揚之辭。</p><p class="ql-block"> 巜潮州韓文公廟碑》是蘇軾受潮州知州王滌所托,而為潮州新修韓文公廟所撰寫的碑文。碑文頌揚了韓愈的道德、文章和政績,借潮人緬懷韓愈抒發了自已內心的極高崇敬之情。《潮州韓文公廟碑》作于元祐七年三月,當時蘇軾正任揚州知州,而歷史總有驚人的相似,兩年后蘇軾被貶惠州、儋州,成為海南文化的開拓者和播種人,如此種種遭遇對當地的影響,與韓文公刺潮幾乎一般無二。</p> <p class="ql-block"> 郟縣歸來的那些天,筆者一直在思考,韓愈與蘇軾這兩位不同朝代的文學大伽,千百年來一直受世人所稱頌,流芳百世,僅僅是他們的文學蓋世嗎?盡管他們所處的朝代不同,人生際遇不同,經歷不同,但有一點是相同的,那就是他們不僅文章光鮮奪目,令人仰之,更重要的是他們不論處于怎樣的困境,都有一顆樂觀豁達,胸襟坦蕩,兼濟天下的初心,始終沒放棄家國情懷,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這就是他們為后人所敬仰推崇的原因。</p><p class="ql-block"> 韓愈一生坎坷,雖出生書香門第,官宦世家,卻不幸三歲成孤。他少年苦讀,19歲獨身一人前往京城長安應試,卻也屢試不中,四次才考中進士,而后又三次考官不中。他歷盡“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的磨礪,終于迎來了天將大任的仕途。他在朝廷為官二十二年,先后任過監察御史、刑部侍郎、兵部侍郎、京兆尹等顯職,期間數次被貶。他體恤為民,在任監察御史時,因上奏《論天旱人饑狀》,卻惹怒當朝權臣,被貶嶺南陽山。后因反對唐憲宗迎佛骨大搞佛事,寫下《論佛骨表》,因而觸犯皇帝,被貶八千里外的潮州。不管他被貶陽山還是潮州,韓愈并未牢騷滿腹,而是“欲為圣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在閉塞落后艱苦的“南蠻之地”仍盡職盡責,勤政為民。他在潮州僅僅八個月,卻驅除鱷魚,興辦教育,贖放奴婢,興修水利,受到了百姓愛戴,在歷代潮州人心中樹起了一座豐碑,贏得了“八月居潮萬古名”的高譽。</p><p class="ql-block"> 蘇軾的一生也有太多的波瀾。22歲他一招應考便名震京城,贊譽無數,文壇震動。44歲因反對變法,卻身陷囹圄,幾近喪命。59歲他仍然不斷被貶遍走蠻荒之地,嘗盡了人間疾苦。他曾官至翰林學士,也曾凄然入獄;他居廟堂之高,又處江湖之遠。他一生大起大落,周身落滿滄桑,底色盡是悲涼,可在不斷下墜的人生中,他并未消沉,反而造就了可貴的靈魂。在黃州,他頭枕江水,戴月東坡,清貧中自有一份詩意。在惠州,他修橋引水、制藥釀酒,苦悶中透著一份樂觀。在儋州,他縱享美食,開辦學堂,絕望中練就一份豁達。他的一生,風雨太多,晴天太少,為官四十載,被貶三十三年,可誰又能想到,一次次淪落到人生低谷的他,竟能一次又一次與無常的命運握手言和。“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而不怒”“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竹杖芒鞋輕勝馬,一蓑煙雨任平生”。他無論走到哪里,都能以“吾心安處是吾鄉”的樂觀心態重新審視生活。他的經歷告訴我們,無論遭遇怎樣的挫折和困境,堅持樂觀都是戰勝困難的關鍵。</p> <p class="ql-block"> 領略這兩位文壇巨子的卓越才華和崇高精神,在他們的藝術和人生中,我們將發現一種對生命的熱愛和對堅持的信念。</p><p class="ql-block"> 筆者認為,每個人的一生都需要一座高山仰止的榜樣,不一定是為了攀登同樣的高度,而是為了讓自已有所仰望。正所謂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止,心向往之。</p> <p class="ql-block"> 2024年2月25日</p><p class="ql-block"> 作者簡介:崔長平,退休干部,焦作市作家協會會員,孟州市作協理事,孟州市韓愈研究會會員。愛好旅游和文學寫作,偶有作品被報刊或網絡媒體采用。電話:13569162281</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深州市|
武冈市|
宁德市|
夏邑县|
台山市|
长海县|
汝城县|
卢龙县|
伊吾县|
石棉县|
闽清县|
潮安县|
杂多县|
临洮县|
石林|
安阳县|
盐边县|
昆明市|
昂仁县|
岳普湖县|
武乡县|
安徽省|
岱山县|
铁力市|
崇文区|
囊谦县|
巩义市|
武强县|
保山市|
奉节县|
乌兰县|
中牟县|
铁岭市|
吉安县|
敦煌市|
兴宁市|
正定县|
响水县|
瑞丽市|
高雄县|
成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