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時間:2024/02/24 元宵節</p><p class="ql-block">地點:蘭州 五泉山</p> <p class="ql-block"> 元宵節(Lantern Festival),是中國春節年俗中最后一個重要節令,時間為每年農歷正月十五。以古代歷法而言,正月是農歷的元月。《說文解字》記載:“元,為始;宵,為夜。”,這是新年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名之為“元宵節”;歷代這一節日有觀燈習俗,故又稱燈節。宋代以前,元宵節多稱“元夜”、“元夕”、“上元”,而宋代以后的文獻則多見“元宵”一詞。</p> <p class="ql-block"> 元宵節的形成經歷了較長的過程,關于它的起源說法很多,較有影響的是,源于漢武帝在正月上辛日燃燈祭祀太一神。所以,如果從西漢時期算起,它在中國已經綿延存在了兩千多年。自漢代“太初歷”制定頒行后,就已將正月十五確定為重大節日。從唐代起,元宵張燈即成為法定之事,并逐漸成為民間習俗。</p> <p class="ql-block"> 元宵節是一元復始、大地春回之日。國人歷來重首尚新,各地以“鬧”為主題的活動形式多樣,既有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元宵等民俗活動,也有舞龍燈、踩高蹺等社火表演,表達著人們祈禱豐年的意愿。節令特色食品是“元宵”,又稱“湯圓”,寓意團圓、美滿。</p> <p class="ql-block">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已構成春節年俗的重要內容,是真正意義上的全社會的“狂歡節”。從除夕關門守歲,到正月十五的全體社會成員不分男女老幼都加入到節日活動。元宵節不僅盛行于海峽兩岸,在海外華人聚居區也備受重視。2008年6月,元宵節民俗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p> <p class="ql-block"> 五泉山公園,位于甘肅省蘭州市城關區皋蘭山北麓,為甘肅第一名園。五泉山公園因有惠泉、甘露泉、掬月泉、摸子泉、蒙泉五眼泉水而得名。其古建筑群始建于元代。1919年至1924年,蘭州近代名儒劉爾炘先生依五泉山山形地貌水系,修葺原有破敗建筑,增修擴建一些廊亭殿宇,豐富一些古建筑文教功能,并撰題大量楹聯,配以花木池園而成。</p> <p class="ql-block"> 五泉山公園景點以五眼名泉和佛教古建筑為主,有明清以來的崇慶寺、千佛閣、嘛呢寺、地藏寺、三教寺、半月亭、劍橋、中山堂等十余處古建筑共一千多間。現存最早建筑為明洪武五年(1372年)所建,距今已有600余年。</p> <p class="ql-block"> 牌坊</p><p class="ql-block"> 五泉牌坊立于山前的五泉山牌坊,為舊時入山標識,是如今的公園大門。“五泉山”三字為劉爾炘題,山名源于園內五眼泉水——惠泉、甘露泉、摸子泉、掬月泉、蒙泉。惠泉,位于西龍口,因泉水流量大,可以滿足附近人民飲用灌溉,惠澤農桑,取名“惠”;甘露泉,位于清虛府,因水質甘甜,“天下太平,則天降甘露”,取名“甘露”;掬月泉,位于文昌宮東,是五泉山中月亮最先照到的一眼泉水,月在泉中,伸手可掬,故稱“掬月”泉;摸子泉,位于掬月泉西,古有“摸璋生兒、摸瓦生女”之說,故稱“摸子”泉;蒙泉,位于東龍口,源于《易經》卦象“山下出泉,蒙”,或取喝此水可啟蒙智慧之美意。</p> <p class="ql-block">山門</p><p class="ql-block"> 山門在建園時為入園正門。原山門匾額已毀,現門額所懸“樂到名山”牌匾為著名書法家舒同題寫。廊柱懸掛劉爾炘撰黎泉書的楹聯“作雨還云,隨時天趣;鐘靈毓秀,他日人才”,意思是,世界風云多變,有其自然規律,希望這塊“寶地”能造就一代治國為民的英才。</p> <p class="ql-block"> 歷經近十年修繕,五泉山古建筑群已完成太昊宮、臥佛寺、清虛府、千佛閣等9處文物建筑的本體保護修繕并通過驗收,向公眾恢復開放。五泉山因有甘露、掬月、摸子、惠、蒙五眼泉水而得名。其古建筑群始建于元代,后經歷代整修擴建,依山勢形成了集祠堂、廟宇、園林于一體的大型古代建筑群。</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孝昌县|
郴州市|
乌海市|
平谷区|
米泉市|
常州市|
保靖县|
阿拉善右旗|
遂川县|
永年县|
东辽县|
汶川县|
永修县|
馆陶县|
女性|
保亭|
肥乡县|
涿州市|
贡嘎县|
留坝县|
共和县|
洛川县|
专栏|
丰城市|
德令哈市|
乐都县|
福海县|
中西区|
旬阳县|
象州县|
渝北区|
平度市|
鸡西市|
满城县|
临高县|
元谋县|
乐业县|
蒲江县|
长海县|
安西县|
始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