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烏江自南而北、長江從西向東,兩江匯合于現為重慶市一個區的涪陵。</p> <p class="ql-block">長江在匯合口處前端,故意不把北岸沖刷平整,留下一條長約1600米寬約15米的石梁與岸稍稍分開。而且,石梁遠低于岸,夏秋水漲淹沒,冬春水旱露出。成了一個天賜的特殊地貌。</p> <p class="ql-block">石梁露出之時,梁岸之間一泓碧水平凈如鏡。涪陵人稱之為鑒湖。</p> <p class="ql-block">重慶至宜昌為長江中游,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古入蜀便多靠水運。長江水位高低對航運自然非常要緊。</p><p class="ql-block">人們在石梁上刻石為記,以年度水位對比尋求水文規律,觀察雨水變化。</p> <p class="ql-block">至遲在唐 廣德元年(763年),人們便刻石于梁。刻魚為元點,每水落之年,將水面與石魚的距離刻上。成為觀察水文的獨特方式。這種方式與現代"水尺零點"定位原理相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石梁記載自唐至今一千二百多年72個年份的枯水資料。具有極其重要的水文科學研究價值。</p> <p class="ql-block">這個記錄千年水位變化的具有歷史價值的水文站,也有現實意義。</p><p class="ql-block">抗戰時期重慶陪都唯一水運公司民生公司的老板盧作孚曾經參考梁刻數據航船。</p><p class="ql-block">葛洲壩與三峽工程都以千年一遇之狀況作評估設計。千年梁刻,提供了無法替代的資料。</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石梁冬春露出,時人鑒湖舟渡,石梁游春,起興題吟,自然便成了風尚。</p> <p class="ql-block">官宦士紳文人墨客風涌而來,覽勝舒情之余,刻圖文為記。</p><p class="ql-block">自唐至民國,題刻留名者七百余人,可考者三百余人。遍及全國二十個省。現存圖文180幅,約一萬二千字,篆隸楷行、顏柳歐齊全,另有魚、鶴、觀音等圖像。</p><p class="ql-block">《婁橒題記》:去者已去 來者又來 萬古如斯 。《李寬觀石魚記》:有詩有記,銀勾鐵畫,瓊章玉句,隱江波之中,歷數千載而不磨滅,蓋天地間一奇跡也。</p> <p class="ql-block">部分可考刻石之人。</p> <p class="ql-block">石梁共計刻有石魚十八尾。</p> <p class="ql-block">作為標尺的這兩條,雄魚銜草、雌魚銜花,各有鱗36片。</p><p class="ql-block">因唐刻"歲久剝落,形質模糊,幾不可問",清 康熙年間的涪州牧蕭星拱重刻雙魚并記。</p> <p class="ql-block">一百多年后:清 嘉慶年間的涪州牧張師范,也要顯擺一下,刻了一條兩米長的大石魚。</p> <p class="ql-block">白鶴梁博物館,把這條重超三噸的大石魚移放大堂,讓游客一進門便感到震撼。</p> <p class="ql-block">離水上岸的還有此尊觀音和下幅白鶴。倆不在水下博物館罩著的石梁中段,就遷往了重慶博物館了。</p> <p class="ql-block">這條魚也不在中段,留個倩影讓人觀看。</p> <p class="ql-block">上文的水尺雙魚的唐版,刻石時并無注明時間。宋開元四年(971年)一位官至左都押衙的,叫謝昌瑜,刻了一段文字,寫有水標石魚為唐 廣德年間字樣。</p><p class="ql-block">后世便知曉了此石魚不遲于唐 廣德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謝昌瑜這幅刻字,是石梁發現最早年代的刻石。</p> <p class="ql-block">多幅刻石有水低魚幾尺兆年豐稔字樣。這是道家 否極泰來 思想,認為干旱水低之后便會風調雨順農業豐收。</p> <p class="ql-block">"詩人以夢魚為豐年之祥,非比非興,益物理有感通者…今春出水幾四尺…知今歲之復稔也"</p> <p class="ql-block">"去魚下二尺,歲大熟"</p> <p class="ql-block">"涪陵江心石梁刻二魚,古今相傳。水大落,魚出見,則時和歲豐"</p> <p class="ql-block">明 正德年涪州太守黃壽,題一首《江心石魚》。他認為豐兇之年乃不可抗拒的自然現象,為官之道順天恤民便是了。</p> <p class="ql-block">現存題刻中記載水位的95幅。記錄唐 廣德年至今1200余年間75個確切年份的枯水資料,持續時長、數字精確。反映長江中上游枯水水文變化規律。當中還有當時的歷史、文學、民俗內容。</p> <p class="ql-block">騷人墨客來多了,內容豐富多彩起來。這幅刻了 中流砥柱 。</p> <p class="ql-block">這幅小數民族文字:元蒙文。文意是 生命的意義在于榮譽 。表現草原民族的戰斗精神。</p><p class="ql-block">這是元朝蒙族古老文字,現已不用。</p><p class="ql-block">這是石梁中唯一小數民族文字的刻石。</p> <p class="ql-block">唯一的對聯。</p> <p class="ql-block">不知是何年代一位姓舒的,留下這幅刻石。</p><p class="ql-block">后面兩字永年,前面兩個是 惟汶 還是 恒收 ?至今未有定論,還請各位朋友解疑。 </p> <p class="ql-block">詩詞也頗具文釆:</p><p class="ql-block">"水底影浮剛一尺 ,畝中兆協已千年。"</p> <p class="ql-block">"升沉世事何須問 ,把酒臨風一醉休。"</p> <p class="ql-block">"山水偶然留小駐 ,何須題姓復題名"。</p> <p class="ql-block">"三十六鱗空自好 ,乘潮不寄一封書"。</p> <p class="ql-block">官至北宋黔州朝奉郎的吳鎮,在石梁刻一段文字,注明元豐九年水位低于魚下五尺。</p><p class="ql-block">元豐是宋神宗年號,只有八年。之后是宋哲宗年號元佑。蘇軾的烏臺詩案就發生在元豐二年。</p><p class="ql-block">吳鎮是個小官,新皇舊皇他都是不敢得罪的。應該是蜀地偏遠,換皇換號的消息未傳到,他刻字時元豐八年已過,便想當然寫了個元豐九年。幸好宋哲宗沒有巡游魚梁,否則他就小命不保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魚梁之名自唐以降一直叫著,到了清 光緒年間,一個見慣黃河的秦川人孫海來到長江此地,見白鶴繞梁,順手刻下 白鶴梁 三字。</p><p class="ql-block">從此以后,這個有點詩意的名字便替代了魚梁之名。</p> <p class="ql-block">孫海意猶未盡,再來一篇《白鶴梁銘》,描寫白鶴梁 鏡波沖容倚石蔽暎 的景觀。</p> <p class="ql-block">眾多題刻之首,當推黃庭堅這幅書法名篇。</p><p class="ql-block">黃庭堅詩文與蘇軾齊名,書法稱宋楷之首。</p><p class="ql-block">他仕途多次遭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黃庭堅題:"元符庚辰涪翁來 七字"。</p><p class="ql-block">元符庚辰:宋哲宗三年(1911年)。</p><p class="ql-block">涪翁:黃自稱。</p><p class="ql-block">來:仔細看此字上部為 去 ,整體為 來 。黃庭堅寫 去來 之時,受皇帝赦免返東。他大概是感嘆人生若浮云 去來皆不定 之意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這是刻石記錄史實的:民國四年,江水枯石魚出,時哀鴻在野,方與官紳籌振恤。</p> <p class="ql-block">抗戰時期刻題:"摧伏倭寇,奠定和平,石魚出兮"。</p> <p class="ql-block">最后一幅是1963年涪城文化館題刻,有總路線大躍進人民公社三面紅旗及石魚距水1.45公尺字樣。</p> <p class="ql-block">三峽工程的建設,長江水位升高將淹沒白鶴梁。如何保護這個國寶級文物成了重大課題。</p><p class="ql-block">2002年,中國科學院院士葛修潤去信三峽工程總指揮、國務院總理朱镕基,提出"無壓容器"方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保護方案論證了十年。葛院士此方案在諸多方案中脫穎而出,得到采用。</p> <p class="ql-block">簡單來說,就是用密封容器把白鶴梁主體履蓋罩住,加入處理過的清潔江水,以先進技術使內外水壓相同,不改變原生態,讓白鶴梁得以永久保存。</p> <p class="ql-block">岸上筑兩條通道進出罩體,人們就可以在水底參觀白鶴梁。</p> <p class="ql-block">岸上引入水下的通道。</p> <p class="ql-block">通道內部,91米電動扶梯上下。</p> <p class="ql-block">通道經過水面。今日水位166.6米。</p> <p class="ql-block">通道進入白鶴梁前的保險門。</p> <p class="ql-block">水底白鶴梁全景。</p> <p class="ql-block">工程耗時七年,造價超二億元。世界首座水下博物館建成。2010年對外開放。</p><p class="ql-block">這是世界水下文物成功保護首例,代表國內文物保護的最高成就。</p> <p class="ql-block">此篇至此本可以結束了。不過還有二件事要說一下。</p><p class="ql-block">一,清光緒二十六年,吳淞海關按歷年吳淞口驗潮水位,制定一個以實測最低水位作水尺零點,稱吳淞高程,以測量長江水位。吳淞高程沿用至今。</p><p class="ql-block">現代水文學以科學儀器測出白鶴梁雙魚水平線與江底垂直高度173.91 米,與三峽水庫蓄水前長江涪陵段歷年枯水水位平均值相當,接近當地水尺零點值。據說與吳淞高程測量值相同。</p><p class="ql-block">結論是,古人通過觀察研究得出十分驚人的科學結論。</p><p class="ql-block">我卻對 水尺零點 吳淞高程 173.91 米 雙魚水平線 歷年枯水水位平均值 這些復雜關系至今仍然未弄懂。還請各位朋友指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二,雙魚由謝昌瑜記載推斷至遲出現在唐 廣德年。我認為,孟浩然詩句 水落魚梁淺 天寒夢澤深 可把雙魚年代推前。</p><p class="ql-block">孟浩然死于740年,廣德年為763至764年。孟是長江支流漢江襄陽人,對涪陵長江的魚梁應該熟悉,且 天寒夢澤深 的云夢澤就是今天長江的洞庭湖。</p><p class="ql-block">所以雙魚出現的時間至少可以提前到孟詩之前。</p> <p class="ql-block">涪陵聞名天下的是涪陵榨菜。</p><p class="ql-block">臺灣某名嘴見涪陵榨菜股價下跌,貶大陸人吃不起涪陵榨菜。自我膨脹的他應該是嘴歪的,也缺點文化,涪字竟然讀成了陪。</p><p class="ql-block">其實,天賜涪陵的地貌獨特的這條白鶴梁、自唐至今記敘豐富知識的白鶴梁、這個經過悉心保護世界唯一的水下博物館的白鶴梁,才是涪陵最亮靚的名片。</p><p class="ql-block"> 2023一2024重慶涪陵.廣東佛山</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孟村|
阿拉尔市|
承德市|
扎兰屯市|
淮安市|
黎平县|
隆化县|
安福县|
图片|
崇明县|
曲水县|
成武县|
时尚|
桦甸市|
宁安市|
湖南省|
宿松县|
民勤县|
溧阳市|
宁津县|
龙江县|
廊坊市|
麻城市|
瓮安县|
通化县|
达尔|
诸暨市|
常州市|
辉县市|
罗甸县|
彰化市|
忻州市|
行唐县|
兴宁市|
潼关县|
德化县|
丹江口市|
平江县|
三门峡市|
那坡县|
资中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