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h1><h3> 22024年1月18日至30日,與朋友趕在春節之前,來了一次西班牙、葡萄牙、摩洛哥之旅。兩牙地處歐洲西南角的伊比利亞半島,而從西班牙的塔里法渡過窄窄的直布羅陀海峽,即可到達地處非洲西北部的摩洛哥。所以,這是一次兩洲一峽三國游。<br> 我們的線路是:西班牙的巴塞羅那、薩拉戈薩、馬德里、托萊多、梅里達——葡萄里斯本、塔里法——西班牙的塞維利亞、龍達、塔里法——摩洛哥的丹吉爾、舍夫沙萬、拉巴特、卡薩布蘭卡——巴塞羅那。</h3><h3> 為了方便敘述,就按國度來分篇吧。先來說說美麗的西班牙。</h3> <h3> 說到西班牙,就會想起《美麗的西班牙女郎》這首歌,想起西班牙斗牛,還會想到十五世紀的大航海與地理大發現。此次出行之前,查了一下資料,又得知,自公元前19年,整個伊比利亞半島曾經被羅馬征服,并正式納入羅馬帝國版圖500年。所以西班牙留有大量羅馬遺跡及濃郁的羅馬遺風。<br> 這些,就是我對西班牙的預知與期待。<br> 在西班牙的幾天,好像沒有被西班牙女郎驚艷到,也沒能看到西班牙斗牛,但確實是被西班牙的美麗的城市及建筑、厚重的歷史底蘊、濃郁的大航海遺風,以及時時處處滲透出來的浪漫氣息所吸引。</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i><b>1—高迪之城巴塞羅那</b></i></h1> <h3> 1月19日清晨到達西班牙之行的第一站巴塞羅那。這個城市以令人嘆為觀止的建筑和城市規劃,以浪漫又溫馨的氛圍回應了我的期待。<br> 到了巴塞羅那,首要任務就是看建筑。這座城市的每個角落都充滿了建筑藝術的瑰寶,以至于許多人認為巴塞羅那是建筑界最瘋狂的城市之一。1999年,巴塞羅那因其豐富多彩的特色建筑,被英國皇家建筑學會授予皇家金獎,這是該獎項唯一的一次頒發給一個城市,而非單一建筑。<br> 而巴塞羅那的城市規劃也著實令人稱道。</h3><h1></h1><h3> 先上一張在國家宮門前拍的城市大景。注意,前景的雕塑頭上的鴿子是真的鴿子喲。</h3> <h3> 說到巴塞羅那的建筑美,首先要提到高迪。</h3><h3> 高迪(1852-1926),一位偉大的建筑師。他崇尚自然,崇尚曲線,認為“直線屬于人類,曲線屬于上帝”。所以他在建筑中充滿極具生命力的曲線及對有機形態的模擬。他的作品特立獨行,灑脫不羈,充滿奇思妙想……他在巴塞羅那留下的建筑作品中有7件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br> 更重要的是,他深遠地影響了后人。人們在描述巴塞羅那的建筑時,經常使用大膽浪漫、五彩繽紛和獨樹一幟這一類的形容詞。這一切不僅僅因為高迪,但又確實與高迪關系密切。高迪像是給巴塞羅那的建筑定了調,使得很多建筑師來到巴塞羅那,就不大膽不成活,不浪漫不成活。<br> 100多年過去,高迪及其作品仍然是巴塞羅那的驕傲,以至于人們要把巴塞羅那稱為"高迪之城"。</h3> <h3> 圣家族大教堂是高迪的代表作,是一座修建了一百多年,至今仍未竣工;還未竣工,就已經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神奇教堂。據說縱然是看遍了天下教堂的見多識廣,也不得不承以這個教堂的唯一性、獨特性。<br> 1883年,31歲的高迪接任教堂的建筑總設計,直至1926年死于車禍,他為教堂整整工作了43年,只完成了整體設計及整個工程的四分之一。高迪不著急,因為他的“老板”,也就是“上帝”不著急。高迪去世后的若干年,他的設計圖紙又毀于一場大火。其他建筑師接棒修建圣家族大教堂,既遵循高迪的設計思路,又融入了其他藝術元素及個人風格。 <br> 看教堂外觀,能看出建筑完成于不同時代,風格也有明顯區別。</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圣家族大教堂外觀</h5> <h3> 圣家族大教堂外形宏偉,造型獨特。教堂有18座高塔,最高的塔高達170米。外立面分為誕生立面、受難立面、輝煌立面。其中,“誕生立面”,從1894至1930年,建了36年,精美繁復,算是地道的高迪作品。“輝煌立面”從1954年至1976年,建了22年。主要按照高迪的設計構想建造,但已經傾向簡潔抽象?!皹s耀立面”的建造始于2002年,目前還在進行之中,風格又更現代化了。<br> 當然,“誕生立面”一直是參觀重點。以滿墻精美生動的雕刻雕塑講述了基督誕生的故事,最能體現高迪崇尚自然、崇尚曲線的特點。比如那幾個尖塔就極像玉米穗,墻上的雕刻也多有流動的曲線,多有與大自然相關的要素。“受難立面”的雕塑但據說也是按照高迪的設計圖完成的。這說法應該是成立的,因為這組雕塑的風格雖然與“誕生立面”差異很大,但其造型與高迪的另一作品“米拉之家”的煙囪那擬人化造型十分相像??梢姼叩系谋憩F手法是多樣的。</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圣家族大教堂的誕生立面</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圣家族大教堂的誕生立面</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圣家族大教堂的誕生立面雕塑</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圣家族大教堂的受難立面</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圣家族大教堂受難立面的雕塑</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圣家族大教堂的輝煌立面</h5> <h3> 由高迪這么一位講究人設計,決定了教堂內部肯定壯觀而華麗,內部裝飾肯定考究而豐富,并充滿優美的曲線。最令人稱奇的是教堂兩側的大幅窗戶,完全靠自然光線透過神奇的琉璃營造出的神奇的光影效果。日出側的琉璃窗是綠色和藍色,像征著誕生和生命;日落側則是橘黃色和紅色,像征著輝煌和耶蘇基督的血液。我們去時,是一個陰雨天。那窗仍然光彩眩目。據說艷陽高照時,教堂內簡直就是一個光幻世界。高迪巧妙地利用了光效增強了圣家族大教堂的感染力與莊嚴感</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日出側的琉璃窗是綠色和藍色,像征著誕生和生命</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日落側的琉璃窗是橘黃色和紅色,像征著輝煌和耶蘇基督的血液</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大教堂頂上盛開的花朵</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教堂的立柱上可愛的小熊(或小狗?)</h5> <h3> 圣家族大教堂這個建了130年的“爛尾樓”到目前已經完成得差不多了,說是要在高迪逝世100周年的時候,也就是2026年完成。讓我們拭目以待。</h3> <h3><p> 古埃爾公園是高迪的另一代表作。<br> 這個公園當初其實就是一個住宅區。開發商古埃爾是高迪的摯友及合作者。此人有錢,又難得的有一顆浪漫藝術之心。他傾盡全力幫助高迪實現他的建筑夢想。有種說法,沒有古埃爾就沒有高迪,沒有高迪,就沒有巴塞羅那。</p><p></p><div> 某日,古埃爾突發奇想,要在遠離巴塞羅那的一個風景優美的地方建造一個60棟高檔住宅樓的花園式住宅區。然后高迪又開啟了他的奇思妙想之旅。<div> 住宅區的門衛房造型卡通,如同童話里的糖果屋。</div></div><p></p></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如同童話里的糖果屋的門衛房</h5> <h3> 住宅區有一個圓形的露天大廣場,廣場周邊是一條綿延110米的世界上最長的椅子,彩瓷拚貼,美麗而舒適。廣場底部又被設計成一個漂亮的室內休閑場所"百柱廳",支撐百柱廳的86根的立柱皆為中空型,兼具了泄洪管道的功能。</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露天廣場周邊有最長椅子,廣場底部是"百柱廳"</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百柱廳</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廣場上的長椅</h5> <h3> 住宅區的山林之間設計建造了3公里長的道路,下層由形如象腿的巨大立柱斜向支撐,形成蔭涼的拱形步道穿廊。上層則是草木掩映的便道,可供散步,可通馬車。把通道修得如此別致漂亮,也是沒誰了。</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小區里的別具一格的道路</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道路下層</h5> <h3> 再細細看看,這里的每一個細節都十分考究,其中諸多對自然生態的藝術再現。<br> 這個樓盤建了14年,處處體現人工建筑與大自然的完美結合,宛如落在人間的童話世界。但因為地處偏僻,交通不便,以及可以想像得到的高房價,住宅樓一棟都沒賣出去。最初計劃要建60棟房子,結果只建了3棟,曾經的住戶分別為開發商古埃爾和設計師高迪。折騰半天,這個住宅區也與圣家族大教堂一度成為“爛尾”。<br> 當然,這個“爛尾樓”同樣偉大,如今已作為公園對外開放,并成為建筑藝術精品而讓眾人頂禮膜拜。 </h3> <h3></h3><h3> 到達巴塞羅那的第二天,我們漫步著名的格來西亞步行街,又觀賞了高迪的另兩個作品,米拉之家和巴特羅之家。這兩個建筑是高迪分別為富人米拉與巴特羅修建的住宅。<br> 經過第一天的培訓,我們已經能夠從眾多建筑中迅速辨認出高迪作品,主要就是外觀上的那些“屬于上帝”的曲線。米拉之家的外觀充滿形如波浪的曲線,天臺上的煙囪造型趣怪,猶如外星人,不知是怎么想出來的。巴特羅之家的露臺設計像骷髏頭,屋頂則像布滿鱗片的魚背,外立面是滿墻的美麗花草??上商幑⒍紱]得進去看,據說里面也是美得不可方物。<br> 高迪是真的有本事,就是兩個大戶人家的住宅,也給他整成了世界文化遺產。<br> 這就是個奇葩,他若活在現代,很可能沒多少人敢用他,太能折騰,太藝術,又太不講求實效了??烧沁@么一個人,才可能留下7個名列世界文化遺產的杰出作品,創下了前無古人,可能也后無來者的奇跡。</h3><p></p><p></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米拉之家</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米拉之家</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米蘭之家的陽臺</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米拉之家天臺的煙囪</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巴特羅之家</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巴特羅之家外立面</h5> <h3> 走在巴塞羅那的街頭,感覺處處是畫。街道兩旁的建筑,一棟棟都那么耐看。光是那些窗戶與陽臺,一個個都宛如藝術品。</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位于格來西亞大街的性博物館的陽臺</h5> <h3><p> 同樣值得稱道的是這個城市的規劃。</p><p> 第一天逛巴塞羅那,就感覺那里的街道都是筆直的,有規律地縱橫交錯。街區似乎都方方正正。后來從網上找到了巴塞羅那的城市俯瞰圖,發現所有的街區竟然都是邊長一致的正方形。那種棋盤式的整齊劃一 ,簡直能夠治愈強迫癥。我不知道除了巴塞羅那,還有哪個城市能夠如此。</p><div> 另外,每個正方形街區的轉角都切了一刀,形成45度切角,這就使得十字路口更寬闊,更便于交通,同時還改善了狹窄街道通風和采光。這樣的設計太妙了,實施起來也不難,我們為什么就不能好好學學呢?<span style="color: inherit;"> </span></div><div><div><u></u></div></div><p></p></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巴塞羅那俯瞰圖</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巴塞羅那俯瞰圖</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巴塞羅那俯瞰圖</h5> 巴塞羅那的城市規劃得益于被譽為“現代城鎮化之父”的城市規劃師塞爾達。十九世紀,巴塞羅那曾經進行過一次城市大擴建。1859年,塞爾達的設計方案在公開招標中脫穎而出。他按棋盤式路網的思路把9平方公里區域劃分成500多個大致113米見方的街區,每個街區中間都留出綠地作為居民的社交空間,形成了小街坊、密路網的格局。而且他堅持每棟住宅都要獲得半天日照,必須確保窮人富人共享同等質量的城市設施……<br> 巴塞羅那何其有幸,他本來并不具備建設美麗城市條件。當時的巴塞羅那,海運貿易頻繁,工業污染嚴重,人口密度是巴黎的兩倍還多。<br> 塞爾達奠定了八角形網格狀城市肌理的基礎,之后巴塞羅那的建設基本上都照此辦理。得益于160多年前精確又人性化的城建規劃,巴塞羅那始終是世界公認的城市建設典范。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巴塞羅那十字路口建筑物的45度切角</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巴塞羅那道路兩旁遍植高大的樹木</h5> <h3> 塞爾達堅持一座成熟且智慧的城市不僅是共同居住的高效空間,也是居民幸福感的來源。這個理念影響深遠。<br> 巴塞羅那是最早實行垃圾分類的城市之一,并于2000年全力發展民用太陽能,不少住宅頂上都有整齊的太陽能板。巴塞羅那的街道并不寬闊,但不擁堵。一則因為規劃得當,二則可能是居民對公共交通及綠色交通比較認可。<br> 走在巴塞羅那的街道上,確實感覺舒服。生活在這里,應該也舒服。</h3> <h3> 米拉之家和巴特羅之家所坐落的格來西亞大街是到巴塞羅那必逛的一條大街,大道兩邊林立著高大的懸鈴樹和線條優美的鐵制路燈,街上滿是漂亮的建筑、精致的商店。 </h3> <h3> 沿格來西亞大街到達加泰羅尼亞廣場,廣場上成群的鴿子閑庭信步,吸引了眾多市民與游客。本想在這里安安靜靜地喂一下鴿子,不料這里的鴿子異常大膽,直往人身上撲,往人頭上竄,能把人嚇得一驚一咋。</h3> <h3> 與格來西亞大街相連的是拉布蘭大街。大街邊有一個波蓋利來集市,主要賣火腿、海鮮、蔬菜、水果等特色食材,還有一些攤點賣一些特色小吃。</h3><h3> 還是第一次見到一個菜市場能成為熱鬧的旅游景點和網紅打卡點的。集市里擠滿了人,似乎本地人不多,多的是來拍照看景的游客。 </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網紅打卡點波蓋利來集市</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火腿是巴塞羅那特產</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集市中海鮮也很多</h5> 從集市出來,意外地趕上了一個節日游行。游行者有騎高頭大馬的,有坐著馬車的,還有用馬車拉著木柴、糧食、酒桶的,像是在慶祝豐衣足食。游行者還沿途向觀眾撒水果糖。為沾喜氣,不客氣地撿了一把,吃了好幾天。<br> 導游特地去問認識的一位中餐館老板那天是什么節日。老板回答,不知道,這里節日太多了。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拉布蘭大街上的節日游行</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拉布蘭大街上的節日游行</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游行隊伍中拉木柴的馬車</h5> <h1></h1><h3> 巴塞羅那港口是一個美麗的港口,這里有一個哥倫布廣場,廣場上矗立著大航海時代的英雄哥倫布的雕像。<br> 在人類發展歷程中,東方的文明進程是早于西方的。13世紀之后,由于《馬可.波羅游記》的流傳等原因,歐洲人開始了解東方,并對東方財富十分向往。到了15世紀,對香料、黃金的追逐以及基督教的傳教熱情,最終促成了大航海時代的開啟。<br> 分別于1385年和1492年建國的葡萄牙、西班牙作為歐洲最早的統一中央王權國家,在大航海時代率先行動,率先獲益,先后成為海上霸主與歐洲強國。<br> 大航海開創了之后延續幾個世紀的歐洲探險和殖民海外領地的大時代,<span style="color: inherit;">極大推動了現代西方世界的發展。同時,與大航海相伴隨的地理大發現,</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讓地球上分散的各大陸終于發生聯接而成為一個世界。盡管這其中也伴隨著血腥殘酷,但大航海對于人類進步的作用還是不可否認。<br></span>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1484年底,哥倫布向葡萄牙國王提交了他的大西洋遠航計劃,遭到拒絕。<span style="color: inherit;">他只好轉而向西班牙求助。偉大的伊莎貝拉女王力排眾議,甚至變賣首飾,以王室的名義資助了哥倫布。</span></h3><div><h3> 于是,在1492年8月2日,哥倫布從西班牙的塞維利亞港口啟航,向亞洲出發。雖然后來他迷了路,沒能到達亞洲,卻誤打誤撞地發現了美洲新大陸,并獲取了大量珍珠和金銀。</h3><h3> 1493至1494年間,教皇先后發布幾封訓令,規定了新發現地域的分配。將非洲和亞洲分給了葡萄牙,將美洲分給了西班牙。</h3><h3> 此后的歲月,西班牙從美洲搜刮到了大量的金銀珠寶。有個說法,從1502年至1660年,西班牙運回來了18600噸白銀和200噸黃金。</h3><h3> 資助了一個哥倫布,因此獲得了潑天富貴、盛世榮耀。遠見卓識的伊莎貝拉女王真是做了一筆十分劃算的買賣,絕對是最聰明,也最幸運的天使投資人。</h3></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哥倫布廣場上的哥倫布紀念碑</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哥倫布廣場上的哥倫布紀念碑</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巴塞羅那港口</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巴塞羅那港口</h5>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i><b>2—夜幕下的薩拉戈薩</b></i></h1> <h3> 薩拉戈薩,西班牙第五大城市。在羅馬帝國時代,這個城市曾經被稱為凱撒奧古斯塔,充分顯示了她與羅馬帝國的淵源。<br> 我們來到薩拉戈薩時,已是黃昏。而第二天一早又要離開。所以只來得及到政府噴泉大廣場看了一眼。<br> 廣場不大,但廣場邊上的皮拉爾圣母基督大教堂卻很壯觀。這個教堂被譽為史上第一座獻給圣母的教堂。相傳耶穌12使徒之一的圣雅各傳教來到薩拉戈薩,見到圣母瑪利亞在一根柱子上顯靈,指示他在這里建一座圣母堂。皮拉爾,就是柱子的意思。<br> 關于皮拉爾圣母教堂有許多傳說,其一是說在1936年至1939年的西班牙內戰時期,曾有3枚炸彈投在了教堂屋頂,楞是一枚都沒有炸,就掛在那里,向世人述說著圣母保祐的神奇。</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皮拉爾圣母基督大教堂遠景(團友作品)</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夜幕下的皮拉爾圣母基督大教堂</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夜幕下的皮拉爾圣母基督大教堂</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皮拉爾圣母基督大教堂內部</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皮拉爾圣母基督大教堂內部</h5> <h3> 在一個很小的城市,看了一個規模宏大的教堂,很意外。更意外的是,在這里又遇到了另一場游行。從教堂出來,忽見旁邊的街道上烏泱泱地涌出幾千人,舉著各色標語牌,舉著敘利亞國旗,喊著我們聽不懂的口號。趕緊問導游,說是一個聲援敘利亞,反對戰爭的游行。<br> 一天之內居然碰上了兩場游行,只是兩場游行畫風截然不同。提醒著我們,這世界上有風和日麗,也還有血雨腥風。另外,有這許多薩拉戈薩人愿意為另一個國家的災難上街游行,如此悲天憫人,還是很讓人感動的。</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薩拉戈薩政府噴泉大廣場</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從街區涌向廣場的游行隊伍</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從街區涌向廣場的游行隊伍</h5>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i><b>3—</b></i><b><i>“歐洲之門”</i></b><i><b>馬德里</b></i><b></b></h1> <h3> 1月21日,離開巴塞羅那,來到西班牙的首都馬德里。<br> 馬德里也是歐洲名城,南下可到達與非洲大陸一水為限的直布羅陀海峽,北面可直抵歐洲腹地,在歷史上因戰略位置重要而素有“歐洲之門”之稱。<br> 馬德里于1516年成為西班牙首都,城市的起源也與羅馬帝國有關,據說是公元前二世紀羅馬帝國建立的新拓居地。這個城市顯然曾經認真地闊過。那些富足與輝煌可以在滿城典型的歐洲建筑,氣派的街道、漂亮的廣場與華美的宮殿城堡上窺見一斑。</h3> <h3> 到了馬德里,首選景點自然是馬德里皇宮。它是僅次于巴黎凡爾賽宮和維也納美泉宮的歐洲第三大皇宮,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而且最精美的宮殿之一?,F在仍是國王接待國賓的主要場所。我們的習近平主席訪問西班牙,就曾在馬德里皇宮參加西班牙國王的宴請。<br> 皇宮外觀端莊,內部裝潢則是富麗堂皇,盡顯富貴奢華。宮內無數的金銀器皿和繪畫、瓷器、壁毯、樂器等珍寶都足以亮瞎人眼。<br> 逛了馬德里皇宮,算是把歐洲三大皇宮逛完了。問題是,時隔多年,前兩個皇宮長什么樣已經想不起來了。</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馬德里皇宮</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馬德里皇宮</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皇宮中的伊莎貝拉女王像</h3> <h3> 除了皇宮,在馬德里還逛了三個廣場。西班牙廣場,太陽門廣場、馬約爾廣場。<br> 馬德里的西班牙廣場以國命名,又鄰近皇宮,卻是1916年為了紀念西班牙的偉大作家塞萬提斯逝世300年而建。廣場中央有塞萬提斯紀念碑,塞萬提斯以及他所塑造的唐吉訶德等文學形象的雕塑與皇宮遙遙相對。由此可見塞萬提斯在西班牙的地位之重。一個國家如此重視文學成就,這也是一種浪漫呀。<br> 忽然想起大學時期如饑似渴地讀《唐吉訶德》等名著已經是那么遙遠的過往,心中小小地惆悵了一下。<br> 導游特別讓我們留意西班牙廣場附近的一棟紅白相間的大樓,說是中國的萬達集團花十幾億歐元買下來了的,本打算改建成萬達廣場,后因故受阻,現在不知怎么樣了。</h3> <h3></h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西班牙廣場上的塞萬提斯紀念碑,<br>背后的大樓就是被萬達買下來了的</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塞萬提斯和唐吉訶德塑像</h5> <h3> 太陽門廣場與馬約爾廣場都歷史更久遠,特別是馬約爾廣場已經有500多年歷史。廣場四周被4層高的回廊式古老建筑所圍繞?,F在這里設有不少小餐館,儼然是當地人休閑就餐的好去處。但從前這個廣場曾經上演過許多歷史大劇,奢華的皇家儀式、瘋狂的斗牛表演、各種重大紀念活動,甚至曾經是宗教裁判所施行火刑的場所。 </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馬約爾廣場</h3> <h3> 太陽門廣場地處老商業街區,是西班牙旅游必到之處。廣場上熙熙攘攘的人們或閑逛拍照,或閑坐喝咖啡。還有拉場子載舞載舞的,更有五花八門的行為藝術表演,甚是熱鬧。廣場 有兩個熱門打卡點。一是馬德里的城市標志,是一頭熊。據說摸摸這熊的屁股,能給人帶來好運,所以游客都排隊在這里拍照留念,還有人想方設法要摸摸那熊屁股;另一個是西班牙零公里標志,也要排隊拍照。</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太陽門廣場上的巴塞羅那城市標志</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太陽門廣場上的西班牙零公里標志</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太陽門廣場上的藝人表演</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太陽門廣場附近的街區</h5>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i>4—</i></b><i><b>帝國皇冠加冕過的</b></i><b><i>托萊多</i></b></h1> <h3> 托萊多是有著2000多年歷史的古城,并且認真“威水”過。它地處西班牙中部的戰略要地,易守難攻。所以,曾先后被定為西哥特王國的首都、科爾多瓦阿拉伯酋長國的要塞。在波旁王朝的未期,曾一度被定為西班牙的王城。1247年動工建造的托萊多大教堂曾經是當時西班牙的第一大教堂,曾經有首席紅衣大主教入駐。<br> 這樣的經歷,再加上之前曾經納入羅馬帝國版圖,這個城市因此成為了基督教、伊斯蘭教和猶太教幾種宗教共存,三類教徒生活在一起的“三文化”名城。城市中也留下了許多不同時期、不同宗教色彩的歷史遺址及建筑。當然,更多地是十五六世紀西班牙黃金時代留下來的歐式建筑。<br> 在托萊多漫步于安靜的小街小巷,還是很享受的。</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托萊多的城門洞</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托萊多的小巷</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托萊多大教堂曾經是西班牙基督教會的第一大教堂</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西班牙首席紅衣大主教曾經的住所</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在紅衣大主教踏過的臺階上歇一歇</h5> <h3> 要離開托萊多時,導游把我們帶到居于高處的觀景臺,讓我們再看看這個“帝國皇冠加冕過的城市”,感受這個小城的滄桑與美麗。<br> 托萊多于1986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托萊多俯瞰圖</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托萊多俯瞰圖</h5>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i>5—古風遺韻梅里達</i></b></h1> <h3> 梅里達,有著美麗的名字,又充滿了古風遺韻。<br></h3><h3> 公元前一世紀末,羅馬人占領伊比利亞半島后,把半島分為3個省,梅里達就是其中一個省的省府。直至公元五世紀西羅馬帝國滅亡,幾百年間,梅里達一直是極為重要的政治中心、軍事重鎮,并成為羅馬帝國最繁華的城市之一。這樣的輝煌過往讓這個城市迄今保留著許不少工程浩大的古羅馬建筑遺存,據說有兩個露天劇場現在仍在使用,狄安娜神廟的石柱仍然巍然屹立……這些古建筑遺跡都編入了一個世界文化遺產項目——梅里達的考古遺址群。 </h3><h1></h1><h3> 可惜導游帶我們去看一處好像是古羅馬圓形劇場和斗獸場遺址的地方時,不知為何沒有安排進場參觀。遺址又被鐵絲網和灌木遮檔得嚴嚴實實。我們只能扒拉開綠植,從縫隙中勉強窺探遺址局部。這樣的安排也真讓人無語。</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透過綠植縫隙拍到的古羅馬遺址</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透過綠植縫隙拍到的古羅馬遺址</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透過綠植縫隙拍到的古羅馬遺址</h5> <h3> 晚上,去看了古羅馬時期的羅馬橋,經歷近2000年風雨,這橋還在使用,厲害!<br> 我們還未盡興,幾人相攜,連夜尋找古羅馬引水渡槽。穿過數條空寂的街巷,終于尋到了一個美景——高大的連續石拱式的引水渡槽在燈光的映照下通體銀白,高高聳立于深邃夜空中,一輪圓月高懸之上,那景像甚是壯觀。遙想一千多年間,月是這輪月,槽也是這段槽,但世事已有滄桑之變。 </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經歷近2000年風霜的羅馬橋還在使用</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月色中的古羅馬引水渡槽同樣經歷了近2000年風霜</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月色中的古羅馬引水渡槽</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在橋上看古羅馬引水渡槽、看天上明月</h5> <h3> 如今的梅里達已是一個極平凡普遍的小鎮,但總有眾多古跡彰顯她曾經的輝煌。連我們所住酒店里也能看一些來歷不凡的古建筑構件。<br> 嗯,這回記住了,梅里達,一個聽著就很美的名字。</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酒店大堂的古建筑構件</h5>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i><b>6—哥倫布遠航的出發地塞維利亞</b></i><i></i></h1> <h3> 到達西班牙的塞維利亞,是在1月24日。<br> 塞維利亞,1492年,哥倫布就是從這里的巴羅斯港囗出發,橫渡大西洋,發現了美洲新大陸。之后,西班牙的船隊從美洲新大陸運回來的大批金銀財寶,又經過塞維利亞轉運往歐洲各地。再往前推,公元11世紀,摩爾人曾在此建立獨立王國;1248年,卡斯蒂亞國王費爾南多三世曾在此建都……<br> 有歷史的塞爾維亞整個城市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br> 就是在這樣一個城市,我們卻被迫體驗了蜻蜓點水式的快速游覽。急吼吼地用一個多小時走了幾個景點,匆忙得讓人哭笑不得。<br> 塞維利亞的西班牙廣場,游覽時間15分鐘,卻也迅速地驚艷到了我們。西班牙有若干西班牙廣場,但建成于1929年的這個無疑是最壯觀的。廣場是一個巨大的半圓形,廣場正中有大噴泉,四周有漂亮的建筑和護城河環繞。孩子們圍著噴泉嬉戲,人們在護城河中泛舟,一股濃濃的生活氣息給人很舒服的感覺。我們到時,陽光正好,整個廣場都仿佛在發光。</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塞維利亞西班牙廣場</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塞維利亞西班牙廣場</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西班牙廣場邊上的護城河</h5> <h3> 塞維利亞大教堂據說是世界第三大教堂,僅次于梵蒂岡的圣彼得大教堂和意大利米蘭大教堂。<br> 教堂內有哥倫布墓。1506年,哥倫布逝世于他的第四次探險遠航途中。他的遺體兜兜轉轉,1898年才正式在塞維利亞大教堂安放。</h3><h1></h1><h3> 哥倫布四次遠航,始終沒有到達很想去的亞洲。直至第四次遠航繼續尋找馬六甲海峽,還是沒有結果。而此前的幾年,葡萄牙航海家達伽馬繞過好望角向北航行,發現了通往亞洲的海上通道,取得了哥倫布沒有完成的成就。哥倫布因此受到了質疑,甚至污陷。這使得王室對哥倫布日漸冷淡,甚至下令要變賣查封哥倫布的財產,以便清算他的“債務”。偉大的哥倫布實際上死于淒涼之中。唉,又一個英雄落難的故事。</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塞維利亞大教堂</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塞維利亞大教堂</h5> <h3> 在瓜達爾基維爾河畔,矗立著建于1220年的黃色塔。那真的是黃金塔,當年從拉美運回來的黃金就貯存在這里。河邊還停有一艘古船,不知來自什么年代。</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建于1220年的黃色塔</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瓜達爾基維爾河河邊的古船</h5> <h3> 匆匆忙忙中還瀏覽了歐洲最古老的皇家宮殿塞維利亞皇宮、收藏有塞萬提斯的求職信的塞維利亞西印度公司檔案庫、卡門曾經工作過的卷煙廠、大航海時代專用于收養航海家遺孤的收養所……真是匆匆忙忙呀,太匆忙了。<br> 塞維利亞也和南寧一樣,喜歡在路邊種果樹,種的是柑橘樹,樹上果實累累。</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塞維利亞皇宮</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卡門工作過的卷煙廠舊址</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航海家遺孤收養所舊址</h5> <h3> 晚上,看了一場弗拉明戈。弗拉明戈是一種融舞蹈、歌唱、器樂于一體的綜合藝術形式。起源于吉普賽,流行于西班牙。原來是一種即興舞蹈,后來也產生了一些成熟的舞劇,比如《卡門》《莎樂美》。有種說法,佛拉明戈舞是當今世界最富感染力的流行舞種,到西班牙,不可不看。<br> 好吧,我們每人花65歐元,相當于400多人民幣,在一個小劇場看了一場弗拉明戈舞。只見有舞者在歌唱與吉他伴奏下快速地跺腳,熱情地舞動,歌者的吟唱語調悲涼。倒也好看。但我們看的顯然屬于水準不是很高的。舞臺比較簡陋,演員年齡有點偏大,表演形式也偏簡單,讓人有點失望。不過,在西班牙看大名鼎鼎的佛拉明戈,這也是一種重要的文化體驗吧。</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i>7-建在云端的龍達</i></b><i></i></h1> <h3> 1月25日,來到龍達。<br> 龍達又是一個小城,但“建在云端的城市”“懸崖邊的白色小鎮”“斗牛士的故鄉”“最適合私奔的地方”,這一連串稱謂足以顯示這個小城的獨特。<br> 龍達是建在懸崖之上、建在云端的城市。這個誕生于羅馬帝國時代的城市建在750米高的懸崖之上,幢幢白色小屋矗立于懸崖之巔,腳下便是如同刀砍斧削的萬丈深淵。若有云霧繚繞,這城便像是建在云端之上了。<br> 后來,隔著一條深深的峽谷,又建起了一片新城。一座石橋將新舊兩個區域連接。<br> 連接龍達舊城新城的那座120米的橋叫“新橋”,其實也不新了。它始建成于1793年,橋墩約有900米高。更絕的是飛越懸崖的橋梁中段建有房間,其最為人熟知的用途是作為死刑犯的拘留所。囚犯關在那里,真是逃無可逃呀。<br> 龍達新橋因為其高大險峻,也因其非同一般的周邊環境而成為西班牙上鏡率最高的建筑物之一。<br> 在陡峭的懸崖上,造出這樣一座城,又建起這么一座橋,這也是一種浪漫了。</h3> <h3> 龍達是斗牛藝術的誕生地。這里有著西班牙最古老的斗牛場,最早的斗牛士學校和斗牛博物館。龍達先后出過兩個著名的斗牛家族。其中18世紀的羅梅羅家族,第一代的老羅梅羅是斗牛藝術的重要創建者,第三代的佩特.羅梅羅,一生共斗殺了5000多頭牛,自己卻毫發無損,被認為是“將斗牛的藝術之美發揮得淋漓盡致”的人,在西班牙備受崇拜。</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佩特.羅梅羅雕像</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古老的斗牛場</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這里不知是不是斗牛士學校</h5> <h3> 龍達是“最適合私奔的地方”,這一說法來自于海明威。這位偉大的文學家曾經與白求恩一樣,于上世紀30年代的西班牙內戰時加入國際縱隊為反法西斯而戰。 后來,他在小說《逝世在午后》中寫到:“如果你想去西班牙度蜜月,或者跟人私奔的話,龍達是最合適的地方。整個城市目之所及都是浪漫的風景……”也是,這里藍天白云,懸崖白屋,鮮花綠草,確實很具浪漫和神秘氣息,或許就對愛情中的人們具有吸引力。</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龍達街頭</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龍達街頭的游客</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龍達街頭的海明威雕像</h5> <h3> 中午品嘗了龍達牛尾餐。第一口吃下去,當即感嘆,終于在西班牙吃到好吃的菜了。那牛尾用紅酒燉得入味酥爛,配上脆脆的薯條,再配上一杯紅酒,讓人一吃難忘。</h3> <h3> 在西班牙,就走了這些地方。很喜歡,特別是巴塞羅那。如果能夠有多點時間,再看細一些,應該會感覺更好。<br> 美麗的西班牙!</h3><h3> 此行還去了葡萄牙的里斯本,去了摩洛哥的丹吉爾、舍夫沙萬、拉巴特、卡薩布蘭卡,所以還要弄一個《風情兩洲三國,浪漫兩牙一摩(下)》。</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尼木县|
喜德县|
阳城县|
正阳县|
来宾市|
双牌县|
临澧县|
上蔡县|
家居|
多伦县|
南投市|
望谟县|
遂川县|
阳泉市|
远安县|
霍山县|
无锡市|
汕头市|
梁河县|
武清区|
定远县|
盐池县|
晋城|
娱乐|
岢岚县|
武宁县|
鄢陵县|
宜宾县|
勐海县|
富川|
鄂尔多斯市|
饶阳县|
大安市|
五常市|
南丰县|
吉安市|
余江县|
永定县|
永嘉县|
大庆市|
昭通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