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從京都到奈良,想快一點,可以乘坐近鐵,大約一個小時就到了。這是奈良近鐵站,出來就是公交車站,從這里乘公共交通到東大寺或春日大社都不遠。</p> <p class="ql-block">乘公交車到東大寺或春日大社經過的一大片區域被稱為奈良公園,在這里生活著上千野生的梅花鹿。</p> <p class="ql-block">梅花鹿并不怕人,也不怕車。人、車、鹿相安無事。</p> <p class="ql-block">草坪上的草是可以讓鹿隨便吃的,但小樹得保護起來,不能讓鹿啃。</p> <p class="ql-block">公園很大,有好多買鹿餅的小攤小鋪,游客可以買來喂食。</p> <p class="ql-block">鹿的嗅覺十分靈敏,有游客把鹿餅藏在兜里,鹿會緊追不舍。</p> <p class="ql-block">直到游客把鹿餅拿給它們方才罷休。</p> <p class="ql-block">不過,鹿又十分乖巧。它雖然愛吃鹿餅,但不會拱翻放鹿餅的籠子取食吃。</p> <p class="ql-block">公園里有小溪,鹿渴了會自己跑來喝水。</p> <p class="ql-block">吃飽喝足了,鹿也會躺下休息。這時候它心情舒暢,游客可以從容的與鹿合影。</p> <p class="ql-block">鹿現在已經是奈良的旅游資源之一。鹿也習慣了在這里生活,無論在東大寺的山門前面,還是春日大社的燈柱旁邊,都有鹿的身影。但是鹿的自然放養也對奈良人的生活造成影響,特別是使農作物遭受了損失。據說現在已采取了一些措施對鹿進行限制和保護。</p> <p class="ql-block">定都奈良之后,728年,信奉佛教的第45代圣武天皇下令建造東大寺,現在東大寺是日本佛教華嚴宗的大本山,1998年作為“古都奈良”的一部分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p> <p class="ql-block">東大寺落成后曾兩次被毀,現在的大殿是1709年建成的,雖仍為現存最大的木建筑,但規模也僅為原來的三分之二。大殿內供奉著16米高的盧舍那佛,另外還展出了一片焚毀前大佛腳下蓮花座上一瓣花瓣上精刻的佛像。</p> <p class="ql-block">大殿的一角,陳列著一個維修時換下來的鴟尾,站在邊上可以感受到它的巨大。</p> <p class="ql-block">來到大殿后面,往山上走去,就是二月堂,也是和大殿一樣古老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二月堂前面有一個平臺,站在這里。可以遠眺奈良城區。</p> <p class="ql-block">二月堂也是木建筑,精美的木雕裝飾令人印象深刻。</p> <p class="ql-block">從二月堂下山,向春日大社走去。十一月末的深秋,在日本正是楓葉逐漸轉至深紅的時候。</p> <p class="ql-block">一路上紅的楓葉、黃的銀杏、綠的常青植物,讓人目不暇接。</p> <p class="ql-block">曲折的山間小徑,古老的茅草屋,我們仿佛回到了奈良時代的平城京。</p> <p class="ql-block">沿著山間小徑,我們走到了春日大社。這春日大社是定都奈良同時期的產物,當時是供奉奈良時期重臣藤原家的四位守護神靈,而且,據說鹿是神靈的使者。怪不得奈良到現在還有那么多的鹿。</p> <p class="ql-block">這個時候,春日大社里到處都可以看到火紅的楓葉。</p> <p class="ql-block">春日大社里面有一棵高大的杉樹,樹齡已有一千多年。</p> <p class="ql-block">現在的春日大社已是全日本重要的祭祀場所。大社之內,到處都是各個年代的石燈籠,每年的2月和8月都會舉辦千燈會,民眾從四方趕來,十分熱鬧。</p> <p class="ql-block">不只是石燈籠,在大殿的廊下也掛了許多銅燈籠。</p> <p class="ql-block">畢竟燈節一年只有兩次,為了讓游客們都能感受一下燈節的燦爛,春日大社特意開辟了一個名為藤浪之屋的地方,里面沒有自然光,只是掛了很多點亮的銅燈籠,游客穿梭其中,猶如置身燈節之夜一般。</p> <p class="ql-block">有一間名叫“春日荷茶屋”的茶室,孤伶伶的坐落在往春日大社的路上。周圍是一片小樹林,木屋古色古香,游客走到這里,都會坐下歇歇腳。</p> <p class="ql-block">我們入鄉隨俗,也走了進去,各人點上一份抹茶點心嘗新。</p> <p class="ql-block">在春日大社的庭院里閑逛時,我們無意中看到了一通石碑,那是紀念阿倍仲麻呂的。碑很新,應該是近年才立的。</p> <p class="ql-block">阿倍仲麻呂這個人我們并不陌生。他生于公元698年,日本奈良時代的遣唐留學生之一。開元五年(公元717年)入唐,因“慕中國之風”而不肯離去,于是改名晁衡,學成入仕。公元770年正月,阿倍仲麻呂在長安辭世,并埋葬于長安。</p><p class="ql-block">1978年,西安市同奈良縣協議,在兩市各建一座紀念碑供后人瞻仰和緬懷。西安的紀念碑于次年在唐興慶宮遺址內落成。2009年我們夫婦兩人旅游來到西安時曾見到過,并且留下了照片。</p> <p class="ql-block">至于奈良縣有沒有建紀念碑,以及碑在哪里,我沒有查到資料。今天看到春日大社的這塊碑,也許就是這件事在奈良的回響吧。</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浪卡子县|
无棣县|
大悟县|
揭西县|
缙云县|
阿鲁科尔沁旗|
乐平市|
涿州市|
德安县|
通山县|
吴旗县|
玛纳斯县|
桓台县|
天门市|
长沙市|
雅安市|
萨嘎县|
东乌珠穆沁旗|
铜山县|
弋阳县|
新源县|
沙田区|
循化|
浠水县|
夏津县|
沂源县|
东丰县|
多伦县|
新竹市|
双辽市|
化隆|
丰顺县|
金寨县|
德清县|
定兴县|
讷河市|
泸西县|
临湘市|
启东市|
周至县|
洪泽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