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i>龍年新春,攜妻帶子,風塵千里,故鄉熱土。斷壁殘垣,屹立風中,似有故人,如在眼前。尋根溯源,追憶往事,涓涓細流,滋養心田。此去路途,征程漫漫,氣定神閑,行將至遠!</i></b></p> <p class="ql-block">祖宅尋根</p><p class="ql-block">我的龍年春節如此過 之大年初七</p> <p class="ql-block"> 昨夜游覽洛陽古城,也許是走得太累了,晚上睡得特別沉,早起匆匆退房后直奔孟津堂哥家。這位堂哥是我先生叔叔的長子,公公少年求學工作在外,結婚生子反倒沒有留在農村的弟弟早。先生在家排行老三,是他所有叔伯兄弟中最小的一個。因為他沒有在老家生活過,所以對老家的很多情況也并不了解,這一次回老家就是專程帶著兒子尋根問祖的。提前跟堂哥聯系了要去老家看看,堂哥聽了非常高興。</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因為沒吃早餐,開車半個多小時后我們一家三口都覺得餓了,就在沿路找吃的,春節期間路邊的小吃店大都關著,先生說送莊應該有,又開了約20分鐘到達送莊。看到“送莊”兩字不由得心生奇怪,我先前以為先生口中說得是“宋莊”。先生說這樣的命名很少見,是個動詞呢。咱們村叫立射莊,也是動詞,它們都是有講究的。相傳李世民東征洛陽時遇到敵軍戰將單雄信追殺,李世民騎馬在低洼之處,正好處于單雄信的射程范圍之內,單將搭弓開箭,這時李世民身邊的樹林中突然竄出一只白鹿,箭頭正中白鹿,待單雄信再要射箭之時,當地老百姓趕來護駕,李世民由此躲過一劫。當年單雄信搭弓射箭站立之處就叫“立射莊”,李世民得救之處就叫“白鹿莊”,老百姓護送救駕之地就叫“送駕莊”也就是現在的送莊。</p> <p class="ql-block"> 我們在送莊街道轉了一圈,很欣喜地看到一家叫“牛犇”的小吃店開著,剛好有我們都想吃的牛肉豆腐湯泡餅絲,美味又頂飽。更巧的是這個店名正好是我們小家的群名,因為先生姓牛。牛犇群里暫時只有老牛小牛兩頭牛,我開玩笑說兒子以后得生兩個,才能湊夠四頭牛。</p> <p class="ql-block"> 吃飽喝足,我們掉頭去老家所在地立射莊,也就五、六分鐘的車程就到了。</p><p class="ql-block"> 進村后問了村民堂哥家的位置,拐了幾個彎就到了堂哥家的院門口。堂哥家的院子正屋是三孔磚窯用于住人,側屋是灶房和雜物間。院里最顯眼的就是貼在門楣門框上紅色的對聯,上面寫的字龍飛鳳舞很有筆力,它們全部出自堂哥之手。先生在家也愛練練書法,但比起堂哥還差著一截。我雖說不上來字好在哪里,但看著這字就舒心愉悅。先生說堂哥當過村里的老師呢,是有文化的人。堂哥在一旁忙說:“最有文化的還是我大伯呀!”</p> <p class="ql-block"> 堂哥口中的大伯就是先生的父親,我的公公,公公是民國時期十里八鄉第一個考上大學的人,要放在古代,就是中了狀元。這一直是先生引以為傲的事情并經常以此來激勵兒子。公公生前最大的官職就是渭南農科站的站長,最榮光的事就是培養出了全國著名勞動模范張秋香,張秋香是受到過毛主席和周總理接見的。先生說那時候的站長可以相當于現在的局長。公公正處在仕途上升期的時候文革來了,他作為知識分子臭老九被打入牛棚,受盡十年折磨與屈辱。文革結束后雖然平反了,公公卻已到了退休的年齡,最好的建功立業的年華已過,令人感到惋惜無比,但比起在文革中送了命的很多人來說,公公仍是幸運的。</p> <p class="ql-block"> 坐在堂哥家的院里,曬著太陽閑話家常,身上和心里都是暖暖的。堂嫂和侄女從我們進門開始就一直在灶房忙碌包餃子,我要去幫忙也被她們趕到院子里坐著。吃午飯了,一只雞、一盤蝦,一盤蓮藕,一盤銀條,每人一碗餃子,簡單的飯菜,放在一張老舊的矮矮的方桌上,我們圍坐桌邊吃著聊著,院里的狗時不時地汪汪叫上幾聲,循著狗叫抬頭仰望,鳥兒正掠過院子的上空。</p><p class="ql-block"> 堂哥說:“我這也不是待客,是咱自家人吃飯呢。”</p> <p class="ql-block"> 吃完飯,堂哥就帶著我們去祖宅老屋。老屋位于村子西北的一道土崖邊,是成片連排的窯洞。尤記得九七年和先生結婚那年時去過一次,那時還是個很大的院子,前面是磚房,后面是窯洞,里面一間一間的房屋很多,先生的叔叔嬸嬸都還在里面住著,如今叔嬸都已仙逝,老屋也只剩下了一些殘垣斷壁。</p><p class="ql-block"> 堂哥走走停停,指著腳下的黃土地說,這里是大門,這里是客廳,這里是灶房,再用手指向后邊,說那是他出生的房間。</p> <p class="ql-block"> 老屋的正門面對著一道深溝,站在溝邊看著溝底的一汪清泉和一片樹林,我內心很激動。第一次來時我曾經下到溝底,一個人在那片樹林里玩了很久,最后是家里不知哪個孩子下到溝里把我叫了上去。距離第一次來老家,竟然隔了近三十年。</p><p class="ql-block"> 堂哥說,咱家以前有很多地,這溝底下這片樹林,本來也是咱家的地,土改運動來之前,在外工作的大伯(我公公)寫了封信給家中,讓把地都送給了生產隊,后來劃分成分時就劃成了中農。如果當時沒把地給出去就毫無疑問是地主,地主成分在那個年代人人喊打,子女還將背負這個成分背后的沉重代價。可以說,正是公公的睿智之舉救了一大家子人。</p> <p class="ql-block"> 堂哥指著崖上殘破的一排土窯說,這個地方叫后窯,十里八鄉的人都說后窯的人有出息,這跟大伯的影響是分不開的,大伯起了個很好的帶頭作用,長輩教育小輩的時候都是以大伯為榜樣的,后窯的人大都愛讀書。 立射莊還出了個有名的讀書人叫牛正武,是新華社的高級記者,1992年時跟隨鄧小平南巡全程采訪,寫出了紀實文學《鄧小平南巡紀實》。</p><p class="ql-block"> 堂哥指著鄰居家一段殘垣,說這個就是咱們本家牛正武家的祖宅。站在牛家祖宅的荒地上,聽堂哥說起它曾經的榮耀,一時心潮起伏。</p> <p class="ql-block"> 一直默不做聲的兒子忽然說:“這個地方我之前做夢夢到過。”我說:“你確實來過呀。”</p><p class="ql-block"> 公公八十大壽那年,我們為他回老家辦了一場壽宴,那是我第二次回老家。那時公公婆婆身體尚好,而如今他們早已于地下相會。那時兒子才兩歲多,路還走不穩,曾經被家人抱著一起來到老屋門囗。那時老屋已經坍塌而被荒廢在那里,起因是遭遇了連綿不斷的雨。</p><p class="ql-block"> 沒想到這場景出現在兒子的夢中了,想著那時他太小應該沒什么記憶,可是記憶有很多種形式,夢也是一種記憶。</p><p class="ql-block"> 從祖宅離開時,兒子從荒草叢生的瓦礫堆中撿拾了六片瓦帶回家留作紀念,寓意六六大順,愿牛家祖先保佑我們事事順意。</p> <p class="ql-block"> 看完老屋,我們準備回西安。堂嫂給拿了滿滿一蛇皮口袋自制的粉條,還有四棵大白菜,盡管我和堂嫂一再說我現在也住農村,后院有菜地,白菜就不拿了,堂嫂一把拉我進里屋看她碼放一地的白菜,說家里多著呢,這里的白菜比別地的都好吃。</p><p class="ql-block"> 打開車后備箱放白菜粉條時,當看到我之前從三門峽姨家表弟那里拿的瓦缸時,堂哥說家里缸多你要喜歡也送你一個,便又回屋拿了一個缸出來,堂哥說:“這個缸跟了我有五十多年了,留個念想吧,鄉下也沒啥值錢的好東西,你們能拿上,我們心里也高興。”</p><p class="ql-block"> 我連聲道謝,又趕緊收了口,怕這聲謝謝讓這份樸素的親情顯出生分。</p> <p class="ql-block"> 從立射莊出來,順道開車去了附近的牛家寨傳統古村落。之前先生曾從網上查過這是河洛牛氏的大本營,據傳牛家寨是明代時立射莊村民牛三學為躲避戰亂而率眾筑建而成的,它三面環深溝,只有西面是平地,寨門就設在西面,進出通道也只有這一處,地形上的易守難攻,使寨子能一直保存至今。</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這個牛家寨門樓用的是網圖,因喜歡這幅對聯所以就用上了,現在的門樓重修了,很新。如侵權請通知刪除。</span></p> <p class="ql-block"> 我們的車停在高高的寨門前,寨門邊豎著一塊黑色的石碑,正中間寫有牛家寨三字,左上角寫著孟津縣文物保護單位,寨墻上還掛著一塊牌子寫著河南省傳統村落。穿過寨門進入寨中卻大感意外,空曠荒涼的氣息撲面而來,而且這空曠荒涼中帶著一些荒誕。這里面的建筑全是現代新修的仿古明清建筑,好像沒有建好就棄之不用了,無從猜測是什么原因使它呈現出一個爛尾樓的狀態。這里除了我們三個人外里面再無他人,先生只在門口站了一下就說回吧,我說,來都來了就進去轉轉看看吧。我和兒子便沿著寨子走了一圈,挺大一個寨子,蓋的建筑大概有二、十棟,還建有地坑院、戲臺等,規模真不小,可惜全都荒廢了,陪伴著它們的只有身邊穿過的風。</p><p class="ql-block"> 快出寨門時,就在寨門左手邊,終于看到一座老屋,是真正的古建,墻是泥墻,院門上還貼著對聯,讓人終于感覺到了一絲人間煙火氣。</p> <p class="ql-block"> 我曾經一直想在立射莊的祖宅上蓋一個院子,從牛家寨出來,這個念頭從此打消了。房子是需要人養的,有人住它才會煥發生機,如果沒人住,房子就是無生命的,它反而會成為自己的累贅,增加自己的負擔。</p> <p class="ql-block"> 我們與老家的老屋本無關聯,先生未出生在那里,也未生活在那里,老屋塌了,老屋還存不存在都不會影響到我們的生活,但老屋里曾住過與我們相關的人,不管他還在不在世,我們都不會忘記。</p><p class="ql-block"> 與老屋相關的那些人,才是我們如此懷念和惦記老屋的由來。</p><p class="ql-block"> 這趟尋根之旅,真是意味深長。當我們覺得前路迷茫時,不妨回過頭來去看看自己的來處,或許我們就知道去路在哪里了。</p> 好漢出在咱立射莊!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后記:</span></p><p class="ql-block">先生的老家河南洛陽孟津送莊的立射莊,不僅因久遠的歷史傳說而有名,更因抗日戰爭中立射莊戰役而威名遠揚。以下文字摘錄網文:</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在1944年,這里發生了一場英勇抗日的戰斗。</i></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當時,洛陽縣第三區抗日武裝大隊在送莊鄉(今送莊鎮)梁凹村成立了地下造槍廠。由于漢奸的告密,造槍廠被迫遷移到立射莊。造槍廠實際上只是幾間隱蔽在溝邊的窯洞,由30多名工人使用當地村民從日軍據點扒來的鐵軌制造武器,包括長槍、短槍和輕機槍等,為豫西抗日根據地提供了重要的武器支持。</i></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1944年10月12日,日軍得知造槍廠的新址后,計劃進行血洗。孟津抗日區委召開緊急會議,決定將造槍廠分散到附近村莊隱蔽,并要求抗日武裝大隊嚴陣以待。然而,日軍在當天夜里突襲了立射莊,企圖一舉消滅抗日武裝大隊。</i></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在這場戰斗中,抗日武裝大隊大隊長張保章和隊員們表現出了極高的戰斗素質和勇氣。他們利用地形和敵人的疏忽,成功突圍,擊斃了多名日軍,擊潰了數倍于自己的敵人。這場戰斗不僅展示了抗日武裝大隊的英勇,也激發了當地人民的愛國熱情,使得立射莊成為了一個與抗日戰爭緊密相連的地方。</i></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立射莊的戰斗被廣泛傳播,成為豫西抗日斗爭中的一個傳奇故事。太行山上的抗日隊伍、豫西抗日一支隊司令員皮定鈞以及洛陽、孟津一帶的民眾都對這場戰斗給予了高度評價和贊揚:“ 好漢出在咱立射莊呀!”</i></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掃一掃,讓我遇見有趣的靈魂。</span></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尉犁县|
庆城县|
育儿|
平凉市|
南城县|
洪泽县|
茶陵县|
海丰县|
乌鲁木齐市|
博白县|
湘西|
灵石县|
大悟县|
宜宾县|
永清县|
明水县|
张家港市|
黑水县|
石棉县|
吐鲁番市|
长子县|
杭锦旗|
阿拉善右旗|
荔浦县|
德庆县|
确山县|
禹城市|
临海市|
长宁区|
鄂尔多斯市|
芒康县|
万州区|
邵武市|
肥西县|
陕西省|
崇左市|
延津县|
大安市|
黄大仙区|
康马县|
沂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