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市博物館是一座綜合性博物館,其前身益都縣博物館始建于1959年,原址系由清康熙年間文華殿大學士馮溥的宗祠改建。青州市新博物館于2023年5月15日開放,總建筑面積50934平方米,采用漢唐風格,突出中國傳統建筑的“高臺,闕樓,坡屋頂”特色,用現代設計手法進行抽象簡練。館藏各類文物5萬余件,國家珍貴文物3000余件,推出了簡史陳列、陶瓷器、玉器、青銅器、書畫、古貨幣、碑碣、石刻、革命文物等10個專題陳列廳。2008年被評為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是首批83家國家一級博物館中唯一的縣級綜合性博物館。久聞該館的三大鎮館之寶:龍興寺造像、東漢宜子孫玉璧、趙秉忠狀元卷。新春伊始,我們一行在青州市攝影家協會主席閻星年的陪同下,慕名走進了這座新館....... 閻主席在介紹青州博物館的歷史沿革... 鎮館之寶之一:北齊貼金彩繪石雕佛立像:作為龍興寺造像的代表,這一作品在央視紀錄片《如果國寶會說話》中出現過,足見其珍貴性和重要性。龍興寺遺址出土佛教造像始于<br data-filtered="filtered">兩漢之際,佛教自古印度傳入中國,歷經數百年,至南北朝獲得長足發展,在全國出現了多個佛教文化中心,形成了不同風格的佛教造像藝術,“青州風格”佛教造像便是其中之一。以青州龍興寺遺址出土造像為代表的青州風格佛教造像,被譽為“改寫東方藝術史的杰作”。讓我們走近他,體味他那蕩滌人心的微笑,感受他獨特的藝術魅力。 北魏貼金彩繪背屏式佛菩薩三尊像 白大姐在凝目注視著身穿百褶裙的北魏貼金彩繪佛立像,似乎與千年古人在交流述說 1996年,青州龍興寺出土了四百多尊佛像,雕工精細,貼金彩繪、年代從北魏至北宋,跨度五百多年,距今則有1500之久。造像種類分為背屏式造像、單體圓雕佛造像、菩薩像、羅漢像、供養人像等。<br>青州造像時間從北魏、東魏、北齊、隋、唐到北宋,尤以北魏、北齊時期的造像數量最多,形體最大。佛像最高的達到310cm,最小的僅高50cm,大多跣足立于覆蓮座上,秀骨清像,曹衣出水。四百多尊佛像沒有一具完整,但每一張面孔露出的微笑,仍舊可以穿越千年,給觀賞者帶來溫柔和光明。 在那非常的歷史時期,佛教教義中對生活的思考、對來世的祈盼、與當下的和解,讓世人在面對苦難時,獲得精神支撐和安慰。 他們身上曾經描金施彩,他們的樣貌曾經高貴無比,縱然已經殘肢斷臂,也難掩其澄澈、寧靜的永恒魅力。 央視有一個紀錄片《如果國寶會說話》,其中一段對青州佛造像的解說詞:我們哭著降臨世界,卻可以笑著走向永恒。當人們仰望著他們時,與世無爭的微笑,安然若無的表情,低眉垂目仿佛無視世間痛苦,卻又像洞穿一切。冥冥之中,只需給你一個神秘的微笑,就會讓人心安。 漢夢華章——香山漢墓陪葬坑出土<br data-filtered="filtered">香山漢墓位于山東省青州市譚坊鎮東南約 5 公里的香山西北麓。2006 年 6月,山東省考古研究所和青州市博物館組成考古隊,開展了香山漢墓的勘探及陪葬坑的發掘工作。經發掘陪葬坑,共清理出 2000 余件陶俑、陶器,2000 余件青銅質、鐵質武器,經勘探確定主墓室是一座“甲”字形大型土坑豎穴墓。香山漢墓陪葬坑出土的陶俑種類多、數量大、彩繪保存完好,引起了學術界的高度關注,被評為當年全國重要考古發現之一,同時為人們了解、研究漢代的儀仗制度、物質文化提供了難得的實物資料。 2006年,青州香山漢墓陪葬坑被發掘,出土的陶器、陶俑表面大都保留色彩鮮艷的彩繪,是目前我國西漢時期同類文物中彩繪保存很好的一批。陶馬是古人去世后的隨葬冥器,它們的制作在中國秦代已經達到較高水平,而在青州博物館的這些陶俑、陶馬,是西漢時期的,它們在秦代的基礎上做工更加精致。<br>馬背上能看到紅色的馬具的樣子,這個圖案十分罕見,它是固定在馬背上的坐墊。據專家介紹,這實際上是馬鞍的前身。 現在的青州雖只是個縣級市,曾經卻位列“九州”,其名始見于《尚書·禹貢》:“海岱惟青州。”“?!?,是山東東部的大海;“岱”,指的是泰山,古青州就位于這山海之間,居于中國東方,因“東方屬木,木色為青”而得名。早在1萬年前,這里就已經有人類繁衍生息。而后,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及岳石文化前后相繼,“東夷文化”在此生根發芽。<br>夏商時期,古青州作為東夷部落活動的重要區域,存在著不少方國,有見諸史冊的季崱氏、逄伯陵氏、薄姑氏等,還有被后世揭開神秘面紗的亞醜族。周初封姜尚為齊侯,此地開始歸于齊國,歷春秋戰國之世,均為齊屬。秦統一天下后,置三十六郡,青州屬臨淄郡。 鎮館之寶之二:東漢宜子孫玉璧。這是一件用上等新疆和田玉雕琢而成的陪葬品,璧內區有蒲紋與158顆乳釘,外區飾盤螭紋,出廓上方鏤雕雙龍紐,中央透雕篆書“宜子孫”象征著家族繁榮昌盛。 鎮館之寶之三:明趙秉忠狀元卷:這是一份保存完好的明代殿試卷,由萬歷二十六年(1598年)的殿試一甲第一名進士趙秉忠所寫,具有極高的歷史和文化價值。趙秉忠,萬歷二十六年(1598年)殿試一甲第一名進士(狀元),官至禮部尚書。這份試卷長3.3米,縱47.5厘米,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依然保存完好。試卷由三層宣紙裝裱,封面、封底為全綾裝裱。首折上方鈐有篆書“禮部之印”四字方印,這一部分是被彌封的。封條上蓋有“彌封關防”的長印,也就是說考生的名字和簡歷部分是密封起來的,以免泄露。后一部分是正文,為十五折冊頁,全文共2460個字,用館閣體小楷寫成,洋洋灑灑,無一誤筆。在卷首頂天有朱書“第一甲第一名”六個大字,為明萬歷皇帝親筆御批。卷尾則印有大學士及禮部尚書、兵部尚書等九位閱卷官和一位印卷官的官職和姓名。他的殿試卷1983年被發現,為海內孤品。這份狀元卷曾被館內工作人員非法竊取,但在九天后被追回,目前展出的版本是由故宮博物院用明朝的紙墨仿制而成,以確保其安全。 戰國金環首:這件文物乍一看造型很奇特。它是一個獸首,頭上有一個錐形的犄角,還有一對狹長的耳朵,尤其是它非??鋸埖膹澢淖彀?。在它的耳朵后邊還有卷曲狀的紋飾,就像是翅膀。仔細看它的身上,似乎還有細細的絨毛。<br>有人說它的形象和草原文化流行的神獸格里芬很像。專家認為這件金環首應該是劍或刀等青銅器的環首部分,長方形柄部中空成銎,以便于嵌入器身。金環首的出現,是戰國時期青州域外貿易往來的見證。 “面山負海古諸侯,信美東方第一州?!彼未笪暮捞K轍的詩句給古青州作了全面而中肯的概括。在海岱間這片廣袤富饒的土地上,人類世代相傳,文化綿延不息。感謝青州博物館,感謝老校友及老大哥老大姐親情陪伴,讓我們共同穿越時光隧道,通過先人播撒的一路珠璣,又一次領略了青州歷史的厚重與輝煌。 攝影:顧旭中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井冈山市|
兴安县|
海盐县|
浪卡子县|
隆德县|
蓬溪县|
昂仁县|
土默特右旗|
石狮市|
溆浦县|
米泉市|
南康市|
丰都县|
井冈山市|
砀山县|
苍南县|
永新县|
松阳县|
张家界市|
大洼县|
汝州市|
广东省|
广水市|
仲巴县|
沽源县|
襄樊市|
民丰县|
彭水|
津南区|
金秀|
连江县|
英超|
江都市|
泸定县|
随州市|
土默特左旗|
唐海县|
松溪县|
天台县|
凤翔县|
嵊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