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2024年2月16日(正月初七),游覽廣州番禺沙灣古鎮。</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沙灣古鎮旅游景區</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位于沙灣街道主城區,占地面積2300畝,核心區約265畝,</span><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為國家 AAAA 級旅游景區。</b><span style="font-size: 20px;">沙灣古鎮,始建于宋代,在800多年的發展歷程中,形成和保留了獨具特色的嶺南文化。沙灣古鎮獲得了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中國民間藝術之鄉(飄色、廣東音樂之鄉)、中國龍獅之鄉、中國魚燈藝術廣東名鎮、廣東最美麗鄉村示范點(人文歷史類)、廣東省旅游特色鎮,是目前廣州市唯一中國文化旅游名鎮等榮譽稱號。“沙灣粵韻”是“番禺新八景”之一。景區基本延續了自明清至民國時期的古村落格局,保留了大量的祠堂、民居等古建筑,蠔殼墻、鎂耳屋以及木雕、磚雕、灰塑等嶺南建筑裝飾藝術隨處可見。利用古建筑打造的十余個主題鮮明的展館,充分展示沙灣瑰麗的祠堂文化、宗族文化、建筑文化、農耕文化和民間文化藝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走在沙灣古鎮景區,可以清晰看到古鎮發展的歷史脈絡,“石階石巷”的古村落格局依舊保存完好,宗祠古屋錯落有致,檐椽梁枋巧飾雕琢。古鎮核心區打造了主題鮮明的展館,包括沙灣何氏大宗祠(留耕堂)、沙灣廣東音樂館、三稔廳、何炳林院士紀念館、何世良藝術館、嶺南嘉事文化館、崖柏藝術館、沙灣民俗文化博覽館等,將沙灣傳統的祠堂文化、宗族文化、建筑文化、農耕文化、民間文藝等展現得淋漓盡致,充分顯出沙灣古鎮的風采和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蠔殼墻是嶺南建筑中比較獨特而別致的建筑工藝形式。珠三角一帶盛產蠔,聰明的老百姓就地取材,在建造房屋時,把蠔殼拌上黃泥、紅糖、蒸熟的糯米,一層層堆砌起來。蠔殼墻具有防火、防蟲、隔音的效果。雨季時,蠔殼墻上的雨水會迅速流走,保持室內干爽。蠔殼屋冬暖夏涼,堅固耐用,據說還能抵擋槍炮的攻擊。然而,物轉星移,世事變遷,如今得以完整保留的蠔殼墻已存數不多。蠔殼墻即使經歷幾百年的風雨,依然完好密實,歲久彌堅,以至難于從墻上抽出一只蠔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沙灣古鎮尤以建筑雕塑藝術、廣東音樂、飄色、龍獅、私房美食最為著名。其中,“何氏三杰”譜寫的《賽龍奪錦》、《雨打芭蕉》、《餓馬搖鈴》等百首廣東音樂傳誦于世,而以精致、巧妙、色彩艷麗著稱的沙灣飄色、更是傳統民間藝術的又一奇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一物堂</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進士里:</b><span style="font-size: 20px;">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重建,現巷內有文物價值民房8間,內有何子海故居。何子海是沙灣何氏甲房第八代傳人,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中進士,授將士郎。因與宋代高祖何起龍均中進士,鄉人便將他們的原居題名為“進士里”巷,巷名本為明朝著名書法家黃佐題字,重修時何子海后裔補上刻字以說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拼音】 ririyoucai ,對聯斗方日日有財【釋義】原義為“日日有見才”,勉勵自己每天要勤奮。意思是說每天都會學到新的知識。后被人們延伸為日日有才,日日見財。亦通“日日有見財”,“日日有財見。【出處】蘇州唐寅園相傳唐伯虎獨創的漢字'日日有財'(見圖)。唐伯虎日日有見財。</span><b style="font-size: 22px;">[</b><span style="font-size: 20px;">同義詞】日日見才,日日有財,日日有見(才)財。注:“財”古同“才”(才能;才干。)民間流行吉祥祝福語合體字,由日;有;見;才(財);合成圖形應用于對聯貼于門心,店面,剪紙書法藝術,工藝禮品等等。如:日進斗金,只見財來,招財進寶……寄托了人們美好的愿望,外圓內方的古錢幣上還刻有“唯我知足”四個字。這個字充分體現了唐伯虎積極上進的求學精神,加之其坎坷的人生經歷,每每能引起唐寅園內游客的深層思考及對才子的緬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三達巷,該巷內大多為何族甲房、乙房子孫的庭院,巷口設企雕(音洞),即有一排粗木樁,可裝可卸,上部為圓形孔,下部為正方形孔和木制柵門,黎明開啟,入夜關閉,具有防盜的作用,堪稱現代住宅區封閉式物業管理的原型。木制柵門的中上方有大小不一的小長孔,具有通風采光的作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錦圍巷,</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以前學子考取功名前都會來這里的水綠山青塔(又稱文昌閣塔、三層文塔)參拜文昌星,祈求能高中,高中后他們就會走這條巷回來衣錦還鄉,“還神”寓意錦繡前程。</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崖柏的收藏價值</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有一種瑰寶,是無法復制的。它藏魂于天然,生長于斯,取用有竭。幾千年的光陰,換一片自然而圣潔的極品。自然的扭曲,擁有鬼斧神工的造詣。懸崖成就了它與世隔絕的魄力。集空透漏朽、古奇堅香、雙色紋理抱石等于一體。風霜歲月,蘊氣而存,油性更盈,永不枯廢。</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觀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文峰塔</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原名“水綠山青文閣”,俗稱“文昌閣”。始建于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為留耕堂附屬的風水建筑,也作為全村的風水塔。始建是磚木結構的六角三層青磚塔,首層供奉“文昌”神像,二層供奉“關帝”神像,頂層供奉“魁星”神像。原為鄉中兒童“開冬學”必來叩拜之處,祈求學有所成,功成名就,平步青云。</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古鎮書院</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旗桿夾 ,</b><span style="font-size: 20px;">旗桿夾與旗桿,為古代科舉制度之遺存。古人凡科場得意獵得功名,必于祖祠前豎旗桿、祠內懸金匾,為光宗耀祖和畢生榮耀之事,也象征士子從此可進入到士大夫階層。舊日池塘南部旗桿夾滿布,旗桿如林。今已考得何族留耕堂曾踴現出文武進士8人、博學鴻詞省元1人、文武舉人近50人,何族數百年人文之炳蔚及對教育之重視由此可見。</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留耕堂,</b><span style="font-size: 20px;">是奉祀沙灣何族始祖的“何氏大宗祠”沙灣古鎮的標志性景點。祠堂,是中國文化中獨具意義的符號,是家族的標志,是供奉和祭祀同族始祖的固定場所,還是處理族務、商討全族大計的公共場所。它記錄了一個家族、一個村落、一個民族的沿革與變遷。留耕堂始建于元至正十二年,亦即南宋的德裕元年(1275年),距今已有700多年歷史。全祠占地面積達3334.25平方米,按明代嘉靖年間所訂"品官家廟"規制中四品官的規格建造,為五開間、五進深建筑形制,完好保存了元、明、清各時期不同風格的磚雕、木雕、石雕、灰塑等建筑藝術,布局嚴謹、造工精巧,是南方宗祠的經典之作,也是番禺現存年代最久遠、規模最宏大的古建筑,1984年被專家夏鼐所率領的國家文物、考古專家組譽為“嶺南古建筑綜合藝術之宮”又于2019年被評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詩書世澤牌坊榜</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牌坊,建于祠內被稱為儀門,為古人施行禮儀及以作旌表所用。它一方面為適應宗法制度和禮儀規范所需,更形深化了禮制的尊崇與威儀,另一方面還邀嶺南名儒陳獻章(白沙)在其坊額題上“詩書世澤”榜書,背面又刻嵌“三鳳流芳”石額,目的為顯耀何族歷代在詩禮傳家的基礎上建立的功業成就,并以之激發后輩發奮讀書的熱忱。其中"三鳳"即北宋政和五年(1115年)兄弟同中進士的第五十代何棠、何栗、何築三人,時稱“何家三鳳,花萼交輝”。何栗更榮登狀元,封翰林學士,又被宋徽宗招為駙馬,官至尚書右仆射(副宰相)兼中書侍郎。沙灣何族承自何棠直系,始居祖何人鑒為五十五代。</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月臺</b> ,<span style="font-size: 20px;">古代祭祀自然神的典禮多在露天的高臺上舉行,其高臺稱為“壇”,而皇廷宮殿前的露天石臺建構稱為“殿陛”。但民間建筑絕不能犯此忌諱,其修筑體例也須依從相應等級,惟以“月臺”稱之。儒學認為,人之所享乃天地所賜,并一貫主張敬奉天地,因此對天地的祭祀成為了歷朝的大祀。有鑒于此,歷代以詩禮仕宦、耕讀傳家自詡的何氏宗族隨之也依禮效法,建起此月臺以祭天祀地,祈禱周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其中臺前的15方浮雕華板,專家考證為明代之遺制,其雕刻非只為了裝飾,更重要的是把儒家思想隆重而永久地宣示,并以喜聞樂見的構圖與潛移默化的方式吸引眾人的注意,藉之進行灌輸與教化。</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玉虛宮</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家風家訓故事,</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 </b><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到沙灣古鎮游覽一定要品嘗沙灣古鎮的美食,其最有代表性的是沙灣姜撞奶(姜埋奶)。這里介紹了姜撞奶的來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55, 138, 0);">沙灣奶牛皇后</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沙灣傳統的私房菜美食如雞絲釀芽菜、何柳堂炒直蝦、何柳堂炒牛肉、沙灣別次鵝、豉椒碌鵝、狗仔粥、沙灣油雞、牛奶宴等極具吸引力,沙灣姜埋奶更是長盛不衰,享譽省港澳。</span></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邹城市|
西丰县|
周宁县|
镇坪县|
吕梁市|
镇原县|
乐至县|
河北区|
内黄县|
泸定县|
永登县|
白沙|
大名县|
兰西县|
莱州市|
三门峡市|
宁强县|
阿克|
环江|
彰化市|
库尔勒市|
神池县|
专栏|
刚察县|
裕民县|
平罗县|
桂东县|
南乐县|
濉溪县|
克什克腾旗|
辽阳县|
河北省|
金塔县|
富顺县|
商河县|
桦南县|
斗六市|
扶沟县|
赣榆县|
中超|
黄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