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來蘇州不到寒山寺,等于沒來蘇州!</p><p class="ql-block">2023年6月23日,我和老伴從無钖到蘇州,首先去了寒山寺。</p><p class="ql-block">游人很多!一首僅28個字的詩,火了一座廟,火了一座城。竟然千年不衰!</p><p class="ql-block">《楓橋夜泊》</p><p class="ql-block">唐:張繼</p><p class="ql-block">月落烏啼霜滿天,</p><p class="ql-block">江楓漁火對愁眠。</p><p class="ql-block">姑蘇城外寒山寺,</p><p class="ql-block">夜半鐘聲到客船。</p><p class="ql-block">姑蘇城外,楓橋鎮(zhèn)邊,月亮落下,烏鴉悲啼,寒霜彌漫,看著江邊搖曳的楓樹和漁船的燈火點點,我憂愁難眠。</p><p class="ql-block">半夜時分,那寂寞清靜的寒山寺,敲起了悠揚的古鐘,鐘聲幽幽,傳到了我的客船。</p> <p class="ql-block">寒山寺,位于蘇州城西古運河畔的楓橋古鎮(zhèn),始建于南北朝時期(公元502~519年),最初的名稱為“妙利普明塔院”。唐朝貞觀年間,當時著名的高僧寒山和拾得二人來此住持,遂改名寒山寺。</p> <p class="ql-block">民間傳說中的“和合二仙”,據(jù)說就是寒山和拾得這兩位得道高僧的化身。</p> <p class="ql-block">張繼(約715~約779)字懿孫,襄州人(今湖北襄陽人)。唐代詩人,天寶十二年(公元七五三年)的進士。他的詩現(xiàn)存三十余首,詩風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興幽深,對后世頗有影響。</p><p class="ql-block">唐玄宗天寶十四年十一月,“安史之亂”爆發(fā),都城長安、東都洛陽等大城市相繼淪陷。人們紛紛逃離,張繼也隨著人群來到江浙一帶避亂。</p> <p class="ql-block">在秋天的一個夜晚,張繼獨自漂泊在蘇州城外楓橋邊的一艘小船上。江南水鄉(xiāng)幽美的景色,吸引著這位懷著旅愁、難以入眠的客子,遠處傳來幽幽的鐘聲,激發(fā)了張繼的創(chuàng)作靈感,寫下了這首意境清遠的小詩。</p> <p class="ql-block">這首詩精確而細膩地描述了一個客船夜泊者,對江南深秋夜景的觀察和內心感受,勾畫了月落烏啼、霜天寒夜、江楓漁火、孤舟客子等凄美的景象,有景有情,有聲有色。也將張繼的羈旅之思,家國之憂,以及身處亂世、尚無歸宿的顧慮充分地表現(xiàn)出來,是寫愁的代表作。這種愁,不是“為賦新詞強說愁”,不是無病呻吟的愁,而是他是面對家國有難、無可奈何的真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這首著名的詩,不僅為張繼自己贏得千古盛名,也將本來默默無聞的寒山寺,以一己之力推成了著名的旅游名勝。</p> <p class="ql-block">普明塔,一寺之標幟。1995年重建。(日式風格)</p> <p class="ql-block">當張繼的這首詩傳到日本之后,引起了巨大的轟動,火到了什么程度呢?據(jù)清朝的著名學者俞樾說:“其國三歲之童,無不能誦是詩者”,三歲兒童都能背誦,這真是家喻戶曉啊!</p> <p class="ql-block">這首詩還與唐朝另一位著名詩人張志和的《漁歌子》一起,被列入了日本的教科書。日本人來我國旅游,必去蘇州,到了蘇州,必去寒山寺,可見這首詩在日本的影響何其巨大。</p> <p class="ql-block">這個狀如小塔的石燈籠就是日本友人捐贈的。</p> <p class="ql-block">古鐘樓</p> <p class="ql-block">相傳寒山寺僧人撞鐘要敲108下,這里主要有兩種含義,一是說每年有12個月、24節(jié)氣、72候(五天為一候),相加正好是108,另一種說法是在歲末半夜撞敲108下能夠驅除人間108種煩惱。自唐代以來此習俗在日本廣為流傳。日本人認為∶聽了寒山寺的鐘聲可以年輕十年。日本還有這樣的傳說,說拾得后來離開了寒山寺,東渡日本說法,在日本建“拾得寺”,與寒山寺成為姊妹寺,同時,把佛家叩鐘一百零八下的規(guī)矩也傳到日本。</p> <p class="ql-block">在佛教界和民間,流傳著寒山與拾得兩人的一句經典問答,影響甚廣:“寒山問拾得:</p><p class="ql-block">“世間有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騙我,如何處治乎?”</p><p class="ql-block">拾得答曰:“只是忍他,讓他,由他,避他,敬他,不要理他,過十年后,你且看他!”</p> <p class="ql-block">很長的碑廊,書法各異,內容只有一個:張繼的《楓橋夜泊》。</p> <p class="ql-block">最有名的這塊碑為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由清代學者俞樾所書。碑后是俞樾的短文,碑側為清江蘇巡撫陳夔龍的題跋。</p> <p class="ql-block">關于這塊碑,還有個傳奇故事呢!</p><p class="ql-block">日本侵華期間,駐上海華中司令松井石根(字面意思應是出生在松樹下井旁的石頭上)受天皇裕仁之托,專門跑去寒山寺搜尋寺內的刻有《楓橋夜泊》詩文的石碑,并拍照留念傳回日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看到照片的裕仁十分的高興,便和松井石根密謀偷運碑文至國內。于是松井石根便想了一個計策,以召開東亞建設博覽會的名義要把石碑運回日本展覽。識破日本人詭計的寒山寺主持連忙采取措施保護石碑免遭厄運,派人請求蘇州石刻大師錢榮初連夜仿造了一方石碑,想把真石碑偷梁換柱,以假石碑放在寺內。誰知被一漢奸獲取消息并截獲了假的石碑運回了南京總統(tǒng)府。</p><p class="ql-block">(這是當年日本人未帶走,現(xiàn)存南京的那塊假碑。)</p> <p class="ql-block">這時一位名叫錢達飛的愛國人士挺身而出,決定以身護碑,他和錢榮初是好朋友,二人長相酷似。錢達飛當時已身患重病,他和寒山寺主持關糸甚好,在主持那里得知此事后決定利用千百年來一直流傳的詛咒嚇退日本人奪取石碑的野心。于是錢達飛懷揣一張寫有“刻碑、褻碑者死,吾忘祖訓,合遭橫事”的紙條,冒充錢榮初在碑文前自殺身亡。</p><p class="ql-block">很快擅自刻碑文的錢榮初暴斃在寒山寺的消息傳到了松井石根的耳朵里,松井石根把消息報告給裕仁后,一直迷信的日本天皇便取消了奪取石碑的計劃,真石碑得以完好無損的留在了寒山寺。</p> <p class="ql-block">那么這個令日本人聞風喪膽的詛咒到底是怎么回事呢?</p><p class="ql-block">原來自張繼的《楓橋夜泊》問世后,受到眾多文人大家的喜愛,唐武宗便是其中一位。唐武宗臨終前讓人刻了一方《楓橋夜泊》的石碑,死后殉葬于其地宮之內,并留下遺訓:寺碑文只有朕可勒石賞析,后人擅自刻寺碑者,必遭天譴!</p><p class="ql-block">自唐朝以后,歷代篆刻《楓橋夜泊》碑文的三位大家確實發(fā)生了一些詭異的事情。</p><p class="ql-block">最早刻詩文的是北宋翰林院大學士郇國公王珪,碑文成,不久王珪家遭突變,王珪也暴死非命,碑文也在歷史戰(zhàn)亂中毀于一旦。</p><p class="ql-block">第二位書碑文的便是明代大書法家,姑蘇才子文征明,碑文成后不久也染疾而終,現(xiàn)寺內僅存“霜”、“啼”、“姑蘇”等幾個字的真跡。</p><p class="ql-block">清朝末,江蘇巡撫陳夔龍重修寒山寺,聘請大學者俞樾書寫碑文,寫成后,數(shù)月之于,也離世而去。</p><p class="ql-block">這三位大家的遭遇似乎驗證了這一千多年詛咒的靈驗。</p> <p class="ql-block">但事實果真如此嗎?</p><p class="ql-block">其實歷史的真相是:</p><p class="ql-block">王珪寫詩碑時是北宋嘉佑年間(1056—1063年)的事,而他逝世時則是公元1085年,距離他寫碑文過了20年之久了。</p><p class="ql-block">文征明碑文寺內僅存的幾個字跡是由考察得出,其寫詩碑時約是50歲左右,文征明活到90歲。</p><p class="ql-block">俞樾寫碑文是在光緒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確實是死于碑文成三個月后,但是俞樾此時已84歲高齡,實屬巧合。</p><p class="ql-block">由此看來這所謂的千古詛咒,不過是民間以訛傳訛,不足為信。人們之所以編出這些種種傳說,反映了寒山寺在人們心中的喜愛之情。</p> <p class="ql-block">宋代大詩人蘇東坡曾寫下“嘗言過姑蘇不游虎丘,不謁閭丘,乃二欠事”的千古名言。所以去蘇州,虎丘也是必去之地。</p><p class="ql-block">據(jù)記載,吳王闔閭葬于此,傳說葬后三日有“白虎蹲其上”,故名虎丘。</p> <p class="ql-block">虎丘塔現(xiàn)高47.5米,塔身全為磚砌,重6000多噸。據(jù)記載,由于地基原因,自明代(1368一1644)起,虎丘塔就向西北傾斜,塔頂中心偏離底層中心2.3米,斜度2゜40’,被稱之“東方比薩斜塔”。</p><p class="ql-block">1956年,蘇州市政府邀請古建筑專家采用鐵箍灌漿辦法,加固修整,終于保住了這座斜塔。</p> <p class="ql-block">虎丘山風景名勝區(qū)中最引人入勝的名勝古跡便是被傳為吳王闔閭墓的劍池。從千人石上朝北看,“ 別有洞天”圓洞門旁刻有“虎丘劍池”4個大字,渾厚遒勁,為唐代大書法家顏真卿獨子顏頵所書。圓洞內石壁上另刻有“風壑云泉”,筆法瀟灑,傳為宋代四大書法家之一米芾所書。崖左壁有篆文“劍池”二字,傳為大書法家王羲之所書。</p> <p class="ql-block">據(jù)方志上記載,劍池下面是吳王闔閭埋葬的地方。劍池廣約45米,深約6米,終年不干,清澈見底,可以汲飲。唐代李秀卿曾品為“天下第三泉”。</p> <p class="ql-block">傳說吳王闔閭的墓地就在虎丘的劍池下方,他生前喜愛干將、莫邪、湛盧、巨闕、純鉤、龍淵、太阿、工布、魚腸等三千把千古名劍,一同陪葬于此。水池因此而得名劍池。</p> <p class="ql-block">二仙亭原來是宋代建筑,重建于清朝嘉慶年間。二仙亭中有兩塊石碑分別雕著兩位神仙,一位是陳摶,一位是呂洞賓。</p><p class="ql-block">相傳有一天兩位大仙在這里下棋,一位樵夫看到,于是就走過來看他們下棋,看著看著便不知不覺一盤棋看完了,回頭一看斧柯已爛,山外世道已經不知道過去了多少年,回到家鄉(xiāng)誰也不認識他。</p><p class="ql-block">山中一盤棋,世上已千年。</p> <p class="ql-block">生公講臺——生公是我國晉代著名高僧竺道生,當時他主要闡述涅磐經,宣揚“苦海無邊回頭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和“一切眾生,悉有佛性”,但是為舊學所不容,遭到北方士大夫排擠,將他貶出京城,于是他到處云游來到虎丘,在這里講經,當時聽他講經的人很多,大約有一千多個人就都圍坐在這塊石頭上,在石頭旁邊可看到三個藍色的字“千人坐”,這三字是明代吳纘宗所書,但是他的這個觀點同樣也遭到南方士大夫的排擠,于是他們將這些聽經人全部趕走并不準再來聽經了,但是生公對此并不灰心,對著聽經人留下的塊塊墊坐石講經,他講了三天三夜,口干舌燥,當他講到一切惡人皆能成佛時,其中有一塊石頭突然之間向他微微點頭示意,意思仿佛是說我懂了,這塊石頭就是在池中所看到的點頭石,當時正值嚴冬,但池中的白蓮花卻都競相開放了,池水也盈滿了,所以有“生來池水滿,生去池水空”,“生公說法,頑石點頭,白蓮花開”的說法。</p> <p class="ql-block">“鐵華巖”三字,是清代范成勛所題。石壁的顏色赭紅,上有天然的紋理,類似鐵花,因此得“鐵華”的名稱。蘇東坡曾有詩贊曰“鐵華秀巖壁”,后人因此稱其為“鐵華巖”。</p> <p class="ql-block">圓洞內石壁上另刻有“風壑云泉”,筆法瀟灑,傳為宋代四大書法家之一米芾所書。</p><p class="ql-block">相傳吳王墓就在此。</p> <p class="ql-block">五賢堂原名五賢祠,此堂為紀念唐韋應物、白居易、劉禹錫和宋王禹偁、蘇軾五位賢德之人而建,因名。原名“五賢祠”。</p> <p class="ql-block">這口古井叫"憨憨泉",相傳有位叫憨憨的法師在虎丘出家,一日在山坡上滑到,他想滑腳的地方有青苔就一定有水源,于是他就不停的在這里挖。有個樵夫路過看到憨憨在這里挖,認為這是犯傻。說:“如果在這么干的地方能挖到井,我就變成蛤蟆守在井邊。”話一說完,只見清泉涌出,樵夫就變成了石蛤蟆守在井邊。</p> <p class="ql-block">石桃</p> <p class="ql-block">試劍石</p><p class="ql-block">傳說吳王用莫邪劍在此試劍。</p><p class="ql-block">當然我們都知道再鋒利的劍也不可能把這么?塊?頭?劈為?。事實上,這塊?頭是典型的??噴出巖的凝灰?guī)r,久經風化,沿著裂隙形成這樣?條?縫,酷似劍劈。</p> <p class="ql-block">真娘墓(一個為宣揚封建禮教的故事)</p><p class="ql-block">虎丘前山上山道路的盡頭,是古真娘墓。真娘原名姓胡,名瑞珍,北方人。從小父母雙亡,唐朝安史之亂的時候,隨同自己親戚一起逃亡來到蘇州,但是很不幸在逃亡途中她墜入了蘇州閶門外的一個妓院——“樂云樓”,她雖為青樓女子卻守身如玉,只陪客人歌舞書畫,是蘇州一位絕色佳麗。當時在我們蘇州有一個大財主,名叫王蔭祥,他用重金賄賂老鴇,企圖在真娘那里留宿,真娘知道這次難以逃避,為了保持貞潔,她上吊自盡了。這使王蔭祥內心大受震驚,于是為真娘筑了這個墓,并且發(fā)下重誓,今生永不再娶。很多文人墨客同情真娘,在她的墓上題寫一些詩詞,真娘在中國歷史上也有她的一席之地,她與杭州另一名妓蘇小小齊名,被譽為“香魂”。清乾隆十年(1745年),海陵陳鐄訪得遺址,建亭其上,立石刻書“古真娘墓”四字。</p> <p class="ql-block">蘇州城中有一座很顯目的塔。</p><p class="ql-block">北塔報恩寺,是蘇州歷史最悠久的寺院,距今已有1700多年。始建于三國赤烏年間(238—251年),據(jù)史志記載,乃孫權為乳母陳氏所建,始稱通玄寺。唐初改稱開元寺,后易名為報恩寺。</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开封县|
永吉县|
怀集县|
长垣县|
广东省|
内丘县|
隆子县|
绥化市|
枝江市|
高淳县|
新密市|
连平县|
巴楚县|
长葛市|
中山市|
平舆县|
博湖县|
沿河|
阿拉善盟|
调兵山市|
来宾市|
年辖:市辖区|
泉州市|
巢湖市|
固镇县|
临江市|
吴桥县|
巴林左旗|
三江|
荃湾区|
平邑县|
铁岭市|
吴桥县|
桂平市|
万载县|
云和县|
西乌珠穆沁旗|
弋阳县|
通江县|
湖口县|
扎兰屯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