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這張黔陽古城全景原貌圖是原住民彭承忠在古城老人徐其昌手繪圖基礎(chǔ)上請易圖境的侄子繪制而成,并施以顏色,再現(xiàn)了清末民初黔陽古城風(fēng)貌。</p> <p class="ql-block">彭承忠講述這幅作品產(chǎn)生的經(jīng)歷。</p> <p class="ql-block">黔陽古城歷史文化的傳承者。</p> <p class="ql-block">彭承忠介紹黔陽古城的城墻和五個城門。</p> <p class="ql-block">彭承忠介紹黔陽古城的9條主要街道。</p> <p class="ql-block">一、采訪時間:2023年12月26日10:00-12:00</p><p class="ql-block">二、采訪地點:黔城碧桂園2棟2單元801</p><p class="ql-block">三、采訪對象:楊周懷</p><p class="ql-block">四、采訪主題:黔城歷史</p><p class="ql-block">四、拍攝采訪:危友華 劉輝霞 蔣文娟</p> <p class="ql-block">楊周懷,號夢微,男,1938年9月出生,現(xiàn)年86歲,祖籍江西,出生在黔城,曾就讀于黔城鎮(zhèn)國民中心小學(xué)(黔城完小前身),黔陽三中,1957年畢業(yè)于芷江師范后在托口小學(xué)任教后,考入湖南師大中文系,曾任黔陽三中語文教研組長!省高考語文閱卷副組長!市三屆政協(xié)委員。后調(diào)任黔城中學(xué)校長!洪江市進(jìn)修學(xué)校退休!遍游大江南北見聞益深^寫故鄉(xiāng)散文:《古城如畫,》《故鄉(xiāng)的荷塘》,??黔城山水之戀》皆發(fā)表懷日報,邊城晚報!</p> <p class="ql-block">楊周懷祖父楊景山于清朝末年棄官從商在黔城買了三間房,取名為“浴蘭小室”。</p><p class="ql-block">父親楊于茂,是清朝的鹽鐵官,(封建時期的鹽鐵官掌握整個經(jīng)濟命脈),五省書法家,今山東、江西、湖南博物館,長沙岳麓書院,黔城芙蓉樓均保存有墨跡和石刻。楊于茂與易孔昭是好友,一起到沈陽故宮寫字,認(rèn)識了末代皇帝傅儀的弟弟傅杰,并拿了三年俸祿。父親在傅杰手里買了一張《萬里長江圖》,是南宋畫家夏圭的代表作,與《清明上河圖》同等價值,但是在黔城“三˙二五”劫難時,被土匪搶走,然后西門的楊潤萱8塊銀元買到手,后其子楊耀國回大陸探親帶到臺灣去了,今藏臺北故宮博物院。</p> <p class="ql-block">采訪花絮……</p> <p class="ql-block">口述歷史采訪參與者于楊周懷老師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一、采訪時間:2024年1月3日15:00-17:00</p><p class="ql-block">二、采訪地點:黔城鎮(zhèn)牛頭灣社區(qū)汽車運輸公司家屬樓</p><p class="ql-block">三、采訪對象:石金蓮</p><p class="ql-block">四、拍攝采訪:危友華 楊錫萍 劉輝霞</p> <p class="ql-block">石金蓮,女,1936年5月出生,現(xiàn)年87歲,出生在原黔陽縣雙溪三門村,手機號碼15074565946。她12歲到黔陽古城做童養(yǎng)媳,17歲成親,育有3男2女5個孩子,其中二兒子潘存云為全國模范教師、國防科技大學(xué)博士生導(dǎo)師、教授,受到習(xí)近平主席的親切接見。石金蓮老伴三年前去世,目前她一個人獨居。老人性格樂觀開朗,熱情健談,喜歡唱歌,能唱很多老歌和酒歌。</p> <p class="ql-block">石金蓮的人生經(jīng)歷:4歲喪父,后隨母親改嫁到黔城頭牌。繼父姓危,以撐船為生。小時家貧,條件艱苦,常常吃了上頓沒有下頓,吃過糠粑、樹葉子、茄子樹皮。12歲時上門當(dāng)潘家的童養(yǎng)媳,要看婆家人臉色、做小伏低地過生活。17歲完婚,接連生了三男二女,以做布鞋、馬夾、背心、圍兜等針線活貼補家用。解放后讀了夜校,識得一些字。也參加了禁毒運動、三反五反運動等,當(dāng)過行政組長、衛(wèi)生連長。34歲時在農(nóng)藥廠參加工作,做炊事員。40多歲退休,自己開餐館,廚藝有名。目前有退休工資2700元/月,非常感恩毛主席和共產(chǎn)黨,讓自己在新時代中過上了好日子。</p><p class="ql-block">黔城3.25事變,土匪進(jìn)城,燒殺擄掠,百姓惶恐。石金蓮當(dāng)時年僅12歲,為避免被擄搶,她女扮男裝,藏匿在古城老街頭牌一丁姓婦人的床底下,方躲過一劫。</p><p class="ql-block">11歲時在危道豐家里做過幾天時間的丫環(huán)。幫熊太太刷馬桶、倒煙袋,侍候飲食起居。后不堪受苦,跑回了家。有俗語說,“只有丫環(huán)升太太,哪有長工升秀才”。</p> <p class="ql-block">石金蓮回憶解放前給黔陽縣咨議危道豐做丫鬟的往事。</p> <p class="ql-block">與豁達(dá)開朗的石金蓮老人合影。</p> <p class="ql-block">一、采訪時間:2024年1月5日11:00-12:30</p><p class="ql-block">二、采訪地點:黔陽古城剪紙館巷內(nèi)</p><p class="ql-block">三、采訪對象:邱宏麒</p><p class="ql-block">四、采訪主題:黔城歷史</p><p class="ql-block">四、拍攝采訪:危友華 朱洪文 蔣文娟</p> <p class="ql-block">邱宏麒,男,1945年2月出生,現(xiàn)年80歲(采訪當(dāng)日正好是邱老陽歷80歲生日),出生在黔城。1963年參加工作,先后在黔陽縣糧食局、黔陽縣人大常委會、黔陽縣黔城鎮(zhèn)政府、黔陽縣黔城經(jīng)濟開發(fā)區(qū)工作,曾擔(dān)任黔陽縣糧食局副局長;黔陽縣黔城鎮(zhèn)黨委副書記、鎮(zhèn)長、政法書記;黔陽縣委、縣政府黔城辦事處副主任;黔陽縣黔城經(jīng)濟開發(fā)總公司總經(jīng)理,湖南龍獅林產(chǎn)有限公司副董事長等職。退休后曾自辦“湖南靖州先第一復(fù)合化肥廠”,2012年4月創(chuàng)辦“黔城民間文藝館“。</p> <p class="ql-block">邱宏麒回憶1949年3·25事變土匪進(jìn)城。</p> <p class="ql-block">邱氏來黔陽有700多年了,祖輩邱德,祖籍江西南昌人,考中了進(jìn)士,來此做官,任沅州刺史。在宋末元初,辭官定居于此,修家廟和宗祠,邱氏當(dāng)時是黔城占地面積最大的宗祠,2000多個平方。邱老生于邱家祠堂,出生當(dāng)天,邱老父親做夢,夢見祠堂屋頂上有一對麒麟,左為麒,右為麟,左邊的麒掉了下來,邱父伸去接住了。于是取名為宏麒,宏為字輩。</p><p class="ql-block">“三˙二五”劫難發(fā)生時,邱老原本因是家中獨子,十分珍視,給其戴了耳環(huán),但是邱母看到街上土匪搶劫,對婦女的金耳環(huán)直接搶奪,很多人耳朵受傷,流血不止,于是馬上回家把邱老的耳環(huán)取下,以免受傷。并將兩個女兒的頭發(fā)剪短,臉上抹灰,扮成男孩。當(dāng)時火已經(jīng)燒到了邱家祠堂門口,邱父趕緊組織救火。土匪闖進(jìn)黔城的時候,手里有100多條槍,而當(dāng)時衙門只有30多條槍,因力量懸殊,縣長戴昭明攜眷脫逃至洪江,洪江商會在路上有做攔截,所以土匪沒有打到洪江去。當(dāng)時邱家在三角店開小賣部,有一種小肥皂,樣子像砂糖,用紙包的,土匪以為是糖,吃了后滿嘴的泡泡,直罵賣假貨。</p><p class="ql-block">解放后,民國紙幣急劇貶值,邱老家開店的紙幣已無用處,家中用來裱房子,或者做成玩具槍玩耍。</p> <p class="ql-block">一、采訪時間:2024年1月9日10:30-12:00</p><p class="ql-block">二、采訪地點:黔陽古城東門口彭承忠家</p><p class="ql-block">三、采訪對象:彭承忠</p><p class="ql-block">四、采訪主題:黔城歷史</p><p class="ql-block">四、拍攝采訪:危友華 劉輝霞 朱洪文</p> <p class="ql-block">彭承忠,男,漢族,1970年8月出生,身份證上名為彭永忠,黔陽古城原住民,初中學(xué)歷,已婚,育有兩個兒子,大兒子現(xiàn)在沅河鎮(zhèn)政府任紀(jì)委書記,小兒子現(xiàn)在芙蓉中讀高三,1988年起做過派出所合同民警,1993年開服裝店,先后做過司機以及服裝店、布店、南雜店、超市老板等,現(xiàn)在古城東門口對面經(jīng)營一家超市。本人喜歡聽古城內(nèi)老人講故事、擺龍門陣,故對古城歷史很了解,城內(nèi)每一家窨子屋里面的人和事都知道來龍去脈。</p> <p class="ql-block">家庭歷史情況</p><p class="ql-block">祖上從衡陽遷徙黔城,至今已到六代。爺爺1903年出生,從黔城走出去當(dāng)兵,1926年畢業(yè)于黃埔軍校第五期,1940年左右返回黔城老家結(jié)婚,1959年去世。父親1947年出生,先后到航運公司、建筑公司工作,是家里主要勞動力。老宅位于古城原郵電局對面。</p> <p class="ql-block">黔陽古城記憶</p><p class="ql-block">1、1976年因修建糧庫,政府拆了普明禪寺和文廟。幼時曾在文廟看到很多紅砂石、青石雕的石像。有知情人說有些石像就地埋在地下1米2深左右處,如果有需要,還可以將這些石像挖出來。</p><p class="ql-block">2、自己的老家對面就是城隍廟,對高大威猛的黑白無常木雕像印象深刻。大概是1975年,因要修建郵電局,城隍廟被拆。</p><p class="ql-block">3、鐘鼓樓一樓曾經(jīng)是教室,本人在鐘鼓樓一樓讀小學(xué),學(xué)校叫立新小學(xué)。鐘鼓樓到寶山書院有廊坊,下雨天不用淋雨。寶山書院當(dāng)時是老師的宿舍。</p><p class="ql-block">4、“三·二五”事變前,古城最多在冊登記人口達(dá)12000人,事變后,很多人逃難,人口銳減到六七千人。很多房屋空置,被政府收繳。供銷社、航運公司占了很多窨子屋。上世紀(jì)八九十年代,古城大概有八九千人。</p><p class="ql-block">5、上世紀(jì)六十年代,古城城墻被拆,墻巖拿去修了航運公司的碼頭,西門糧庫用的也有城墻巖。</p> <p class="ql-block">采訪花絮……</p> <p class="ql-block">采訪人員和彭承忠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一、采訪時間:2024年1月11日14:00-17:00</p><p class="ql-block">二、采訪地點:黔陽古城茶人居</p><p class="ql-block">三、采訪對象:陳志明</p><p class="ql-block">四、采訪主題:黔陽古城歷史</p><p class="ql-block">四、拍攝采訪:危友華 唐宵鵬 蔣文娟</p> <p class="ql-block">陳志明,男,1958年11月出生,湖南黔陽人,漢族,1984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三屆政協(xié)委員。就讀于黔城完小、黔陽三中,1976年中學(xué)畢業(yè)下鄉(xiāng)插隊,1979年2月,因?qū)υ阶孕l(wèi)反擊戰(zhàn),臨時入伍。1983年至2005年在湖南省第七工程公司工作。2005年停薪留職回鄉(xiāng)自謀職業(yè),從事文旅工作,曾任黔陽古城旅游文化研究會會長(2007年至2017年)。2005年參加了黔城文廟的清理修整施工管理工作。2006年2月至5月,獨資修復(fù)了黔城節(jié)孝祠。并創(chuàng)辦了“五溪天然藝術(shù)館”,相繼挖掘了節(jié)孝祠始建以來的歷史變遷及相關(guān)的地方人文史料。</p> <p class="ql-block">采訪花絮</p> <p class="ql-block">陳志明原名陳治民(因自覺名字取的太大,高中畢業(yè)后改名),祖上在邵陽隆回,祖父是鞋匠,父親生于黔城,是位篾匠。</p><p class="ql-block">讀書期間,作業(yè)很少,會幫家里做事,比如幫父親編織曬谷子的篾墊子。</p><p class="ql-block">過去我們的文娛生活就是聽廣播、看露天電影,政府有放映隊,常下基層輪流播放,電影不多,經(jīng)常是反復(fù)看,大多是一些正能量的戰(zhàn)斗片,印象最深刻的是《英雄小八路》。影片中有一個場景是通訊中斷了,小孩子手拉手進(jìn)行人體導(dǎo)電,把電話接通。受各種紅色電影的影響,那時候人們警惕性非常高,兒童團(tuán)員會自制紅纓槍,夜間自發(fā)到各個路口.站崗放哨。</p> <p class="ql-block">黔陽古城口述歷史采訪筆記(周冬秀)</p><p class="ql-block">一、采訪時間:2024年1月16日15:30一17:40</p><p class="ql-block">二、采訪地點:古城國稅家屬區(qū)</p><p class="ql-block">三、采訪主題:黔城古城歷史</p><p class="ql-block">四、拍攝采訪:危友華 彭承忠 朱洪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周冬秀,女,1937年生,初中學(xué)歷,己婚,育有三個子女,從出生至今,一直住在黔陽古城。其丈夫是1949年參加中國共產(chǎn)黨,高干離休。周冬秀從小跟隨父親周志清以賣米豆腐來維持生計,每天早上幫助父親從北門碼頭挑水(一天10多擔(dān))、推磨,其父做米豆腐,上街叫賣。1952年后晚上進(jìn)入政府的掃盲班,學(xué)習(xí)認(rèn)字、算術(shù)、美術(shù)、唱歌等,通過考試才進(jìn)入白天黔城完小讀小學(xué)3年,通過考試在黔城三中讀初中,讀了1年后輟學(xué)結(jié)婚,1969年在黔城完小教書至1993年退休。由于周冬秀年齡較大,長期閉門很少與人交流,采訪中我們與其兒子胡小議(原國稅局局長)一起啟發(fā)溝通,只得些支言碎語,或忘了不清楚。</p> <p class="ql-block">關(guān)于1949年“3.25”事件:土匪進(jìn)城時周冬秀12歲,呆在家里,由于長期擔(dān)水做體力勞動,個頭較小,沒有受到騷擾,土匪在黔城完小竄來竄去,一個胡姓夫人被土匪搶走。</p><p class="ql-block">關(guān)于黔城完小工作情況:解放初期,周冬秀有初中學(xué)歷,被聘請黔城完小教師,主要教一、二、三年級語文、數(shù)學(xué),一個班有40多人,1979年轉(zhuǎn)為正式教員,從教24年退休,之后許多學(xué)生看望她。文革期間,一位周冬珍教師由于是地主成份,一次工作期間刻銅板刻錯了一個字,學(xué)校改換了其工種,做勤雜工,又將其掛著反革命牌子游校批斗。</p> <p class="ql-block">一、采訪時間:2024年1月17日11:30-14:00</p><p class="ql-block">二、采訪地點:黔城鎮(zhèn)梅園小區(qū)15棟1單元201房</p><p class="ql-block">三、采訪對象:唐立衡四、</p><p class="ql-block">采訪主題:父親及個人經(jīng)歷</p><p class="ql-block">四、拍攝采訪:危友華 劉輝霞</p> <p class="ql-block">唐立衡,男,漢族,祖籍邵陽隆回,1950年出生于原黔陽縣洪江鎮(zhèn),生于藝術(shù)世家,現(xiàn)年74歲,從事文化和工會工作40多年,現(xiàn)已退休,與老伴一起家住梅園小區(qū)15棟1單元201房。育有一女。</p> <p class="ql-block">唐立衡本人經(jīng)歷唐立衡從小深受家庭藝術(shù)熏陶,喜愛戲劇。九歲學(xué)習(xí)折子戲《劈山關(guān)》,至今還記得唱腔。后父親調(diào)到省戲校后,隨同到了長沙,在長沙讀完小學(xué)后,考入省戲校,系統(tǒng)地學(xué)習(xí)了二年多戲曲。1965年父親退休后,又跟隨父親回黔陽安江,在黔陽二中讀書,讀了一年書后,文化大革命開始,就綴學(xué)了。由于父親被批斗,家里生活拮據(jù),經(jīng)常帶著弟弟上山砍柴賣,以貼補家用。</p> <p class="ql-block">1983年,宣傳隊解散后,唐立衡調(diào)入縣文化館,被派遣到黔城分館工作。他單槍匹馬來到黔城,籌建黔城分館(原分館在文化大革命期間被撤消了),在當(dāng)?shù)卣涂h文化局的支持下,完成了分館的選址、籌資和館建工作,在古城中正門的右手邊處修建了一個二層樓的場館。在修館的同時,充分調(diào)動黔城片區(qū)文化館的力量,舉辦了一臺有18條龍、54只踩龍船的元宵燈會,參加活動的演員達(dá)400多人,在原黔陽三中操場演出,造成了熱烈反響,豐富了群眾的春節(jié)文化生活。</p> <p class="ql-block">與唐立衡老師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一、采訪時間:2024年1月19日9:40-11:10二、采訪地點:黔陽三中老家屬樓三、采訪對象:陳寶元四、采訪主題:黔城往事五、拍攝采訪:危友華 劉輝霞 陳海松</p> <p class="ql-block">陳寶元,男,漢族,祖籍邵陽隆回,1942年7月生于黔城,現(xiàn)年82歲,中共黨員,1965年入黨,曾是黔陽三中老校長,1996年提前退休。育有三兒一女,現(xiàn)在和老伴住在黔陽三中老家屬樓。</p> <p class="ql-block">陳寶元住在黔陽三中一棟舊的教師宿舍,因?qū)W校撤銷,目前僅有三戶人家住在這里。</p> <p class="ql-block">童年期間的家庭情況</p><p class="ql-block">父母有四個孩子,自己是老幺。3歲時父親去世,家庭重?fù)?dān)落在母親身上。解放前夕姐姐出嫁,大哥參加土改工作,二哥跟著舅舅學(xué)徒去了隆回。兄姐都不在家,母親一個人帶著我在黔城新街讀書和生活。她勤勞善良老實,整天幫人上鞋子,人家給錢就收點錢,沒錢也就算了。生活條件很苦,長到五六歲時都很少吃肉,吃得最好的菜就是豆腐。</p> <p class="ql-block">“三·二五”事變的回憶</p><p class="ql-block">土匪進(jìn)城前,聽說有一個叫朱麻子的自衛(wèi)隊長,領(lǐng)著人駐守在古城東門至北門一帶,但聽到土匪要進(jìn)城的風(fēng)聲時,他們自己倒先從上南門坐船跑到洪江、安江去了。由于棄城而逃,沒有了防守,土匪才能長驅(qū)直入進(jìn)城洗劫。</p><p class="ql-block">土匪進(jìn)城時,大家人心惶惶,到處逃生。大姐住在上南門那邊,把我們母子二人接到上南門的陳家祠堂躲避。大概有二三十個人,其中有不少女人。一天晚上,土匪沖進(jìn)城里,用力拍打祠堂大門,門沒有打開。土匪邊罵娘邊叫囂:“你們再不開門,我們就扔手榴彈進(jìn)來!”姐夫聽到嚇壞了,把門打開,看見二三十個土匪打著火把沖進(jìn)來搶劫。我親眼看到有兩個女人被土匪扛起往河邊走,被捉上了船,不知運到哪里去。</p><p class="ql-block">土匪在古城搶劫大概持續(xù)了半個月左右。小時候看到河里船上裝滿了搶劫的財物被運往外面。</p><p class="ql-block">古城新街住的大多是從邵陽來的手藝人,如銀匠、鐵匠師傅等,沒什么財物。并且新街那邊有幾個營長、保長跟土匪有些往來,土匪手下留情,所以新街被搶劫的情況不算嚴(yán)重。</p> <p class="ql-block">回憶解放前黔城一霸“通城虎”被殺時自己的親眼所見。</p> <p class="ql-block">與陳老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一、采訪時間:2024年1月23日15:40-17:10二、采訪地點:黔陽古城下南門處民宅三、采訪對象:蔣蓓四、采訪主題:黔城往事五、拍攝采訪:危友華 陳林燕 劉輝霞</p> <p class="ql-block">蔣蓓,女,原名蔣麗娜,1956年8月19日在安江出生,8個月大時父母將其帶到黔陽古城爺爺奶奶家生活,住在古城下南門的吳家窨子。5歲多時在黔城完小讀完小學(xué)一年級后轉(zhuǎn)學(xué)去安江讀書,三年級又回到黔城完小讀書,一年后繼續(xù)轉(zhuǎn)學(xué)安江讀書。現(xiàn)為懷化學(xué)院聲教系退休教授,九三學(xué)會會員,熱愛音樂,成立了石板街合唱團(tuán),親任團(tuán)長,堅持了八年演出。與丈夫楊教授是懷化學(xué)院同班同學(xué),夫妻二人在古城租有民宅并裝修,年租金6000元,時常來古城小住。育有一女,名叫楊揚,為湖南大學(xué)傳播學(xué)碩士,供職于多家大公司,有十多年項目策劃經(jīng)驗。</p> <p class="ql-block">童年期間的家庭情況:我的父母是老師,家里一共四姊妹,我是老大,底下還有一個妹妹,二個弟弟。我出生時,父母在安江工作。父親于2023年10月去世,享年91年,母親還健在,住在懷化。我一家有8個老師。我和小弟的童年在黔陽古城爺爺奶奶家度過。我的爺爺有兩個老婆,大婆婆只生了我爸爸一個兒子,小婆婆沒有后代。那時我們住在吳家窨子里,窨子屋里一共住了四戶人家,有我一家、吳家,還有來來家和林叔叔家二戶租戶,當(dāng)時家里小孩特別多。我的奶奶很善良,經(jīng)常放生,為人大方,她開了南雜店,可以賒賬。印象中她經(jīng)常穿著大大的對襟衣,盤著頭發(fā),很精致漂亮。她的名字叫張桂芳,外號叫駝子婆婆,現(xiàn)在古城里面的老人都還記得她。古城里面還有叫瞎子婆婆、聾子婆婆、瘸子婆婆的,其實她們?nèi)慷疾获劇⒉幌埂⒉幻@、不瘸,都長得很漂亮。小婆婆姓曾,她是我大婆婆(奶奶)收養(yǎng)的,后來給爺爺做了小,兩個婆婆相處很和睦,小婆婆在家里也比較受人尊重。我的爺爺以前在黔城管一方治安,類似于憲兵隊長這樣的職務(wù)。印象中他穿馬褂、戴瓜皮帽,很有文化的樣子。我爺爺家里有老式的家具,如雕花床、四方桌、官帽椅等,都是實木的,家里的桌子凳子抹得油光水滑。聽表妹說,被抄家時,從家里墻壁里抄出了好多光洋,還有很多其他值錢的東西也被抄了。爺爺1979年去世,奶奶1983年去世,喪事辦得很熱鬧。</p> <p class="ql-block">蔣蓓回憶童年時的長輩……</p> <p class="ql-block">對古城的發(fā)展建議:1、古城的發(fā)展要定位為一個可以讓人充分休閑放松和養(yǎng)老的地方,一個有文化品味的目的地。古城的旅游開發(fā)必須要引進(jìn)有文化、有情懷、有能力的人來打造,以逐利為目的的經(jīng)營開發(fā)是不能長久的。要讓人充分享受到當(dāng)?shù)氐目諝狻⒚朗场⑽幕龋饲皝砩疃润w驗、深度旅游。2、古城開發(fā)整體規(guī)劃特別重要,主管單位應(yīng)該要有很明確的思路,每條街的主題、商鋪的類型,要解構(gòu)到具體一家一家的商鋪餐廳民宿中去,整個的文化體驗要完整豐滿。3、要把當(dāng)?shù)匚幕奶攸c和賣點拆解為一個一個的主題和商品,然后把它們排列到街道上。4、游客進(jìn)到古城里,需要控制他們的行動線和消費線,吃、住、游、購、娛都要精心設(shè)計,一環(huán)套一環(huán),要讓他們愿意花錢消費。5、有關(guān)部門格局要大一點,放開資產(chǎn),多引進(jìn)經(jīng)營主體來運營,多提供優(yōu)惠政策,優(yōu)化營商環(huán)境。</p> <p class="ql-block">一、采訪時間:2024年1月29日10:00-12:10</p><p class="ql-block">二、采訪地點:南門酒局</p><p class="ql-block">三、采訪對象:欽永洪</p><p class="ql-block">四、采訪主題:古城鐵器社的歷史變遷和欽永洪的成長經(jīng)歷</p><p class="ql-block">五、拍攝采訪:危友華 劉輝霞 陳林燕 李旭益 危文杰</p> <p class="ql-block">欽永洪生于1970年3月18日巖垅鄉(xiāng)甘溪坪,今年53歲,年輕時期從事打鐵鑄造工作,而后因喜愛唱戲而拜入芷江漢劇團(tuán)-張運湘門下,這個愛好延續(xù)至今,現(xiàn)在黔陽古城南門口經(jīng)營一家飯店-南門酒局。</p><p class="ql-block">童年期間的命運變遷:欽永洪家里有三兄弟,其父親是抗美援朝老兵,戰(zhàn)爭結(jié)束后在洪江市搬運公司上班,12歲因父親去世家庭負(fù)債,讀完小學(xué)后輟學(xué)。因為需要找一份工作養(yǎng)活自己,13歲的欽永洪被其大哥推薦來到了黔城鐵器社當(dāng)學(xué)徒。</p> <p class="ql-block">欽永洪講述黔陽陽戲中的特色戲“打求財”。</p> <p class="ql-block">黔城鐵器社:當(dāng)時的鐵器社只有56人,而鐵器社發(fā)展史的重要人物-申力和,和他的兄弟是民國初年時來到黔城發(fā)展。那時候在上河街做打鐵生意,因為手藝好,收了5個徒弟,后來五人都成為了宗師級的打鐵匠。</p><p class="ql-block"> 五師兄弟將黔城打鐵工藝發(fā)揚,五十年代政策公私合營后,1965年黔城的打鐵廠修建僅僅一年多完工,70年代開始打鐵人的規(guī)模就發(fā)展到五六十人,其工藝技術(shù)和設(shè)備規(guī)模也日益增大。后來鐵廠2012年正式職工只剩下僅僅兩人,打鐵是重體力活但是卻是輕工業(yè)管,人數(shù)的減少不是被解散,而是很多人吃不了打鐵的辛苦。現(xiàn)在打鐵廠是被城投公司管理,而工作人員也都離開了。</p> <p class="ql-block">與欽永洪在南門酒局門前留影。</p> <p class="ql-block">黔陽古城口述歷史采訪的意義與價值。</p> <p class="ql-block">洪江市檔案館全體工作人員為支持與關(guān)注黔陽古城口述歷史的朋友們送上新春祝福。</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湖市|
巫山县|
长阳|
婺源县|
岢岚县|
定结县|
南开区|
闸北区|
松滋市|
睢宁县|
高要市|
马龙县|
商南县|
黄大仙区|
吉首市|
田东县|
思南县|
牟定县|
龙川县|
乐业县|
北海市|
冷水江市|
长泰县|
三明市|
巴楚县|
皋兰县|
桑植县|
松滋市|
玉环县|
庐江县|
河间市|
和硕县|
田林县|
瓦房店市|
特克斯县|
边坝县|
丰都县|
建平县|
安国市|
开远市|
高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