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龍年到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24年是甲辰龍年。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甲辰龍年是根據農歷來計算的,2024年的農歷起止時間為2024年2月10日至2025年1月28日,這一年沒有閏月,因此全年長度為354天。在五行理論中,甲屬于木,辰對應的生肖是龍,因此2024年也被稱為木龍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龍是我國古代傳說中的靈異神物,是萬獸之首,也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龍是中華民族進入農業社會后創造的一種虛擬動物,屬于水物,它的產生與農業對水的需求有關。龍平時住在水里,春分時節登天化雨滋潤禾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龍的形象相當泛化,但標準的龍形體現在帝王身上。傳說中的龍,虎須鬣尾,身長若蛇,有鱗若魚,有角仿鹿,有爪似鷹,能走,能飛,能倒水,能大能小,能隱能現,能翻江倒海,吞風吐霧,興云降雨。 隨著傳說,“龍”也就成了無所不能的動物。封建社會,被神化的“龍”成為最高權位的象征,為皇家所專用。如今,成為民族的象征,是我們華夏民族的標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聞一多先生在他的三篇作品《伏羲考》、《龍鳳》、《端午考》中指出,中國人被稱為“龍的傳人”來源于黃帝時代的傳說。黃帝在戰敗蚩尤統一中原后,它的標志兼取了被吞并的其它氏族的標志性圖案。如鳥的標志圖案、馬的標志圖案、鹿的標志圖案、蛇的標志圖案、牛的標志圖案、魚的標志圖案等。最后拼合成了“龍”,一種虛擬的綜合性神靈。后來“龍”的形象開始出現于各種圖案之中,并逐漸成了帝王的符瑞。相傳炎帝是一位叫登的女子感天上的“神龍”而生,黃帝是附寶感“北斗”而生,堯帝是慶都感“赤龍”而生,始祖是龍繁衍的后代,因此,中華民族的子孫便是“龍的傳人”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先民的心目中,龍既然是神物,當然也就在觀念上將龍同祥瑞聯系到一起了。人們用龍比喻美好的事與物,龍的形象深入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各種藝術作品中,在語言文字中,在各類物品上,都不乏龍的形象。在“食”的領域中也是與龍結下了不解之緣。如食品中有龍蝦、龍眼、龍荔、龍須菜、龍虎斗、龍井茶、龍須面等。這些食品名稱,有的是取其形似,有的則是寓意吉祥。又如在節令食俗上,早在元代已有“二月二,龍抬頭”的記載。我小時候,每到“二月二”前一天,總要把春節寫春聯省下的紅紙拿給東屋的三奶奶,求三奶奶剪一個大大的龍抬頭窗花,貼到北屋南窗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為表達對豐收的祈望,二月二這一天,北方很多地方盛行吃煎餅,南方吃“龍須面”。清代時,人們在“龍抬頭”這一天還要用白灰從門外蜿蜒撒入廚房,并繞水缸一周,名為引龍回。此外,在元宵節人們要舞龍燈。舞龍俗稱舞龍燈,是一種起源于中國的漢族傳統民俗文化活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舞龍源自古人對龍的崇拜,每逢喜慶節日,人們都會舞龍,從春節開始舞龍,然后二月“龍抬頭”、端午節時也舞龍。舞龍時,龍跟著繡球做各種動作,穿插,不斷地展示扭、揮、仰、跪、跳、搖等多種姿勢。所以以舞龍的方式來祈求平安和豐收就成為全國各地的一種民俗文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端陽節要賽龍舟,這些都屬于與龍相關的飲食文化活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沈從文先生在《邊城》小說里,就描述過湘西賽龍舟的熱鬧場面:劃船的事各人在數天以前就早有了準備,分組分幫,各自選出了若干身體結實、手腳伶俐的小伙子,在潭中練習進退。船只的形式,與平常木船大不相同,形體一律又長又狹,兩頭高高翹起,船身繪著朱紅顏色長線,平常時節多擱在河邊干燥洞穴里,要用它時,拖下水去。每只船可坐12個到18個槳手,一個帶頭的,一個鼓手,一個鑼手。槳手每人持一支短槳,隨了鼓聲緩促為節拍,把船向前劃去。坐在船頭上,頭上纏裹著紅布包頭,手上拿兩支小令旗,左右揮動,指揮船只的進退。擂鼓打鑼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劃動便即刻嘭嘭鐺鐺把鑼鼓很單純的敲打起來,為劃槳水手調理下槳節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船快慢既不得不靠鼓聲,故每當兩船競賽到激烈時,鼓聲如雷鳴,加上兩岸人吶喊助威,便使人想起小說故事上梁紅玉老鸛河水戰時擂鼓的種種情形。凡是把船劃到前面一點的,必可在稅關前領賞,一匹紅布,一塊小銀牌,不拘纏掛到船上某一個人頭上去,都顯出這一船合作努力的光榮。好事的軍人,當每次某一只船勝利時,必在水邊放些表示勝利慶祝的500響鞭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2020年東京奧運會皮劃艇項目決賽前,競技龍舟曾作為展示項目。在賽道上劈波飛渡、奮勇行進。龍舟作為表演項目列入了東京奧運會,這標志著龍舟賽已經啟動了入奧程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們將期待中國龍舟賽這件沉默千年的國寶級文物,能飛渡山海,融入奧林匹克大家庭。讓更多人了解龍舟文化、熱愛龍舟運動。以龍舟精神傳承經典國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們的祖先所創造的“龍”文化,至今仍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仍為廣大人民所喜愛,仍能從心底喚起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龍,是中國人心目中特有的神物。上下數千年,龍已滲透了中國社會的各個方面,成為一種文化的凝聚和積淀。龍成了中國的象征、中華民族的象征、中國文化的象征。對每一個炎黃子孫來說,龍的形象是一種符號、一種意緒、一種血肉相連的情感!“龍的子孫”、“龍的傳人”這些稱謂,常令我們激動、奮發、自豪。龍的文化除了在中華大地上傳播承繼外,還被遠渡海外的華人帶到了世界各地,在世界各國的華人居住區或中國城內,最多和最引人注目的飾物仍然是龍。因而,“龍的傳人”“龍的國度”也獲得了世界的認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此時,甲辰龍年已撲面而來,總讓人想起那首歌曲《龍的傳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古老的東方有一條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它的名字就叫中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古老的東方有一群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他們全都是龍的傳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巨龍腳底下我成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長成以后是龍的傳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黑眼睛黑頭發黃皮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永永遠遠是龍的傳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是啊,無論身處何方,一句“龍的傳人”,會讓每一個中國人心生自豪;一句“龍的子孫”,會讓所有的中國人倍感親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讓我們張開雙臂,大聲喊出:我是龍的傳人!</span></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青河县|
唐海县|
张家川|
兰坪|
焉耆|
新蔡县|
吴桥县|
成武县|
大同市|
竹山县|
平定县|
辽中县|
英吉沙县|
乌拉特中旗|
黄龙县|
当涂县|
巨野县|
开封县|
青浦区|
钟祥市|
天长市|
峡江县|
阳谷县|
九寨沟县|
永康市|
土默特右旗|
灵石县|
侯马市|
昭觉县|
武隆县|
石柱|
读书|
报价|
乐都县|
鄄城县|
寻甸|
建阳市|
石渠县|
饶河县|
塘沽区|
丰都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