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永 遠 的 痛</b></p><p class="ql-block"> 父親已經離開一年了。疫情肆虐,簽證受阻,無法回歸,終身遺憾……!</p> <p class="ql-block"> 每每起筆,父親的音容笑貌,舉止言談,歷歷在目,不由得我滿眼淚水,五臟俱傷,無法繼續而輟筆。就這樣寫寫停停,只形成下面的文字,卻不能描述父親在女兒心目中的完美一生之萬一。</p><p class="ql-block"> 父親走的很安詳,面帶微笑。翌日清晨,霞光萬道,璀璨炫麗,平生50余年,從沒見過那么艷麗的朝霞,奪目幔天!這意象是父親以他特有的方式與我們道別。正如父親的一生,燃燒自己,照亮別人。父親,一路平安!我們天家再見!</p> <p class="ql-block"> 感謝父母生養了我們姐妹,不僅把我們帶到這個五彩繽紛,燦爛七彩的世界里,而且培養我們擁有看待周遭事物的三觀見解。人說生養生養,生是恩,養也是恩。</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小時候的我</p> <p class="ql-block"> ??我的妹妹</p> <p class="ql-block"> 父親極重感情,自離家上學后,每年寒暑假都攜家訪鄉,看望年邁老母、弟妹們。帶上奶奶喜歡的蜜餞、點心、哈爾濱紅腸;還有給叔叔姑姑們的書籍資料,學習用品。</p> <p class="ql-block"> ??老家的張氏家族部分親屬…….</p> <p class="ql-block"> 家里時常響起戲臺搬的吹啦彈唱:父親拉京二胡,四叔京胡,五叔三弦,大姑客串老生,二姑老旦,二姑父老生,三姑打揚琴……。有時父親還扮演裘派花臉,旦角由四叔家表妹擔當(后來考入中央戲曲學院附中)。</p><p class="ql-block"> 他們總是能想出很多點子,讓平平淡淡的生活鮮活起來:或者全家去游江釣魚;或者野游爬山;或者就宅在家里扎風箏;或者去中學操場上和江邊放飛……。哪怕就是全家圍坐包餃子也是歡聲笑語,愉悅熱鬧。即使古稀年邁,仍然邀請叔嬸、姑姑去海南共度春節,聊天散步,休閑旅游。</p> <p class="ql-block"> ??暑假回老家去東山游玩……</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一家人和奶奶合影。</p> <p class="ql-block"> ??父親的一些親朋好友來家聚會。</p> <p class="ql-block"> ??小姑帶兩位表妹回國探親與全家合影。</p> <p class="ql-block"> ??小時父母常帶我們看大千世界……</p> <p class="ql-block"> 血脈親戚耳聞目染地影響到我們下一代。從小父母就教育我說:“你只有這么一個妹妹,要好好珍惜”。兒時懵懂,不曉得其真正的意義,只是聽話照做,上下學一起,與小朋友出去玩也帶著妹妹,搞得同學都說我倆是秤桿離不開秤砣。但如果我在外面受了欺負,妹妹絕對二話不說為我出頭打氣,甚至大打出手……!</p> <p class="ql-block"> ??兩個小棉襖依偎著疼愛她們的父母</p> <p class="ql-block"> ??這里是我們住了20多年的老教工一舍和大學期間周末回家與父母漫步師大校園??。</p> <p class="ql-block"> 如今,我們先后出國,又不約而同地來到一個城市,相互照應。兩家人逢年過節一起聚餐,姐倆也時常聊天,說點兒悄悄話兒。使得周圍朋友都羨慕不已!</p> <p class="ql-block"> ??父親欣慰地看到:他的兩個寶貝女兒已長大成人,各自有了自己的家庭……</p> <p class="ql-block"> 父親對我們的教育原則是嚴格、嚴厲、嚴謹,一個字,嚴!!!小時候家里有一臺鋼琴,那是上個世紀二十年代俄羅斯藝人帶來的琴,很有年代感,象牙琴鍵,德國琴錘,琴身有花紋圖案……。父親指著二胡和鋼琴問我想學哪一個,相比二胡悲涼傾訴的旋律,我更喜歡鋼琴的華麗如流水般的聲音和和聲效果,就選了鋼琴。父親跟我語重心長地說:“既然學,就學好”。所以每次彈琴都是老爸陪練的,從認音識譜、節拍節奏,到音樂處理,無不精益求精,不得半點兒馬虎。而且要反復練習,熟能生巧。</p><p class="ql-block"> 直到我上了初中,也懂得自己獨立練琴了,才逐漸放手。那時已養成了如何練琴的好習慣。老爸常教育我:“練琴時,要在一個樂句、樂節,甚至一個音上求得眼、手、踏板的協調準確,耳朵更要矯正音色,反復練習確保無誤,可能要上百次的練習。還要注意上下樂句鏈接:4小節、8小節,乃至整樂章。所以才有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的說法……”。</p> <p class="ql-block"> ??剛學琴的我——自從選擇了鋼琴,便與它結下了不解之緣,自大學畢業后,便一直陪伴我走遍海角天涯……</p> <p class="ql-block"> 感謝老爸引領我走在音樂的路上,飽享其中無盡的樂趣。如今女兒也是桃李滿天下:中國、加拿大、美國……。就連外孫也得受益,彈了六年鋼琴后,非要學大提琴,說弦樂有種獨特的魅力吸引他。 老爸來美國探親時也不顧休息,為外孫看琴指教!能得到外公的指點和贊揚是莫大的肯定和鼓勵,比參賽拿獎還更興奮激勵!</p> <p class="ql-block"> 兒子高中時參加大提琴比賽獲獎的獎杯??</p> <p class="ql-block"> ?? 您的外孫大一時就獲得榮譽學生獎。這里面有您的傳承和功勞!</p> <p class="ql-block"> ?? 您的女兒也不負父望,小有業績……!</p> <p class="ql-block"> ????我和我的學生們…….</p> <p class="ql-block">??學生們考級獲得的獎杯……</p> <p class="ql-block"> 您對待妹妹更是嚴上加嚴。學業上引導鼓勵輔導,從小學到高中做班長、團支書,直到上大學仍是學生會骨干。</p><p class="ql-block"> 生活上每天吃飯定時、定量,必須五谷雜糧,不得挑食。因為妹妹體質弱,家里只要有好吃的都緊著她先。好巧不巧一年冬天老家的親戚送來一整只羊,父親用各種烹煮方法為妹妹調理了一個冬天(外婆病危,母親帶我回老家探望)。從那之后妹妹的身體健壯了很多,也很少生病了。</p><p class="ql-block"> 父親還為我們每天訂兩瓶鮮牛奶,門口有個專門放奶瓶的盒子掛墻上,清晨有人送來,然后把前一天的空瓶拿走。在70年代,這可是奢侈品。家里有一個專門熱奶的鋁合金的小奶鍋,每次熱完奶后,上面都有一層厚厚的的奶皮,那是我的最愛,用一只筷子輕輕一挑,奶皮便被裹上,吸到嘴里便是滿口奶香,五臟六腑都是舒坦……!</p> <p class="ql-block"> ??妹妹和父親在一起,依然還如小時的頑皮相…….</p> <p class="ql-block"> ??妹妹和孩子與父親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 ??這是妹妹參加我兒子高中畢業典禮時合影</p> <p class="ql-block"> ??妹妹一家三口????????</p> <p class="ql-block"> ??妹妹的兒子也十分優秀,這是他參加鋼琴比賽獲得的獎杯。</p> <p class="ql-block"> 每次父親出差回來都會帶漂亮裙子或者北方沒見過的好吃的:荔枝、楊桃、芒果、芭蕉……還有各式糖果、蜜餞。</p><p class="ql-block"> 生活細節上一樣也是很嚴,自己的事自己做,而且要幫忙做家務。雖然家徒四壁,但要整潔有序,一塵不染。無意間看到父親年輕獨身時的宿舍照片,床鋪竟然沒有一絲褶皺,枕被疊放齊整,原來這也是父親生活習慣。</p><p class="ql-block"> 每次包餃子也是全家人一起做,父親負責調餡兒的味道和包餃子,母親負責和面、趕皮兒,我和妹妹也學著包和趕皮兒。父親常說:“家事要一起做,媽媽也和辛苦的,你們長大了,要為媽媽分擔家務”。是的,母親上下班要做通勤車早六點出門,晚六點回家。而且每天出門前都為全家最好早餐以及準備我和妹妹中午飯,裝好飯盒,所以至少要5:30起床才來得及完成。</p><p class="ql-block"> 出國后,我們從不受異鄉飲食不合胃口的困擾,想吃什么便自己動手做。父親來美國探親時,我們的手藝已得到證實,這都得益于當年父親的無心插柳柳成蔭不經意間的培養。</p> <p class="ql-block"> ??我們一家三口??</p> <p class="ql-block"> 父親也要求我們如果和朋友有約,晚上必須天黑之前回家。即使長大了以后,處男朋友也不得超過晚上9:00時。</p><p class="ql-block"> 記得有次我和老魏去看電影(沒結婚前):那天是真的晚了,下了公車,遠遠望去,巷口父親的身影在來回徘徊,看得出來很是著急,但見我們一臉愧疚,鐵青著臉也沒有說什么…….!這讓老魏也領教了父親的家教甚嚴。</p> <p class="ql-block"> ??我的先生老魏和父親合影</p> <p class="ql-block"> 小時候,有時貪玩沒寫作業,聽到父親下班樓道里(我們住的是大學里的筒子樓)的腳步聲嚇得我慌忙地爬到桌邊去做功課…….。</p><p class="ql-block"> 父親雖說嚴厲,但也是慈愛。他從不說我愛你們,卻時時處處都流露著愛意。在那個生活只能算是活著的年代里,父親仍然能想盡辦法為生活增添色彩,周末去家附近的農園兒(林業大學校園一角)采集花草;靜靜地躺在小河邊草坪上聽林間鳥兒的叫聲;為我們姐妹倆取景拍照……!那些照片至今還留存著:文化公園,兒童公園,松花江太陽島都是童年記憶里留下的美好回憶……。</p><p class="ql-block"> 當然動物園是我們最經常光顧的,因為就在師大對面,走路也就十分鐘路程(不僅僅是因為學校布置作業寫動物園的作文)。全家一起,帶上母親做的野餐,去動物園郊游。父親給我們講解各種動物習性,還要求細心觀察它們的動態、體態特征。回家成文后,又逐字逐句的修改。為提高作文水準,還為我們訂閱“作文通訊”,“讀者文摘”等刊物和名家名著。在那個經濟不寬裕的年代,這也是不小的花銷。</p><p class="ql-block"> 記得小時候一停電,全家無事做,就玩兒成語接龍,或是填詞游戲,訓練我們的文字功力。還有借著燭光,在墻上做出各種手影:兔子、老鷹、小狗兒、松鼠、大象……。真是奇怪,只見父親兩只手稍微變換一下動作,唯妙唯肖的各種動物就活龍活現般地呈現于眼前。即使至今,我也只學會了幾種簡單的手法。我猜可能是父親當時的隨性創意吧!</p> <p class="ql-block"> ??妹妹總是活躍氣氛的那個角色,看到他們擺的pose,讓我想起了小時候父親帶我們玩兒的手影游戲……</p> <p class="ql-block"> 父親的形象在我小時候是偉岸高大的。記得每次看父親演出,當丹紅姐(堂姐)報幕時,我的脈搏就加快,隨著父親的身影出現在舞臺一角,到大踏步走出幕布到舞臺中央,向觀眾行禮,我懷里的“小鼓”提到了喉嚨,小拳頭攥的緊緊的,小腿都跟著抖起來。直到音樂響起,才逐漸平復下來……。</p><p class="ql-block"> 父親的指揮棒下,整個樂隊時而像是千軍萬馬、馳騁疆場;時而百轉柔腸、如泣如訴;時而峰回路轉、又見寬闊…….。現在想起來那是一種敬畏,近乎崇拜了。因為那是父親每夜挑燈夜戰譜曲,每天辛苦排練,如今登臺演出的作品。當然和我最親的姑姑在樂隊其中一同演出也是一個因素。</p> <p class="ql-block"> 上大學后,系里調皮搗蛋的熊孩子最怕父親了。上課時每個人不敢遲到,更不能交頭接耳。無論是民樂合奏、木管五重奏、弦樂四重奏,還是課上每個音的準確度、樂章結構布局、樂句的劃分、旋律起伏處理、各聲部間的呼應,都讓每一同學不得不折服!所以都說每次期中期末大考如果張主任要是不來,考試都沒意思了,沒人聽出這么多門道……!</p><p class="ql-block"> 音樂系是多學科建制。從作曲理論、音樂學、指揮,到西洋歌劇、民歌、管弦樂、民樂、鋼琴、手風琴鍵盤,各學科父親無一不精通。這來源于父親的博覽群書。家里書柜兩個房間,各陳列一面墻的專業書籍,各大專業院校的期刊。每天晚飯后,父親都勤學研讀或伏案寫作是平日常態。有時業內大家,或是親朋故舊來訪,父親都與他們侃侃而談,常常至深夜。每每感慨時間不夠用,意猶未盡……!</p> <p class="ql-block"> 自擔任音樂系(1985年,師范大學藝術學院新建音樂專業系科)系主任以來,為建系創收,步入正軌,父親可謂是嘔心瀝血……!</p><p class="ql-block"> 他奔走于省教委、學院之間審批資金;外聘各專業團體最高聲望的演奏家、學者;調動全系教師的潛力和熱情,編寫18門課程大綱,使教學程序步入正規。制定各門理論基礎共同課教材改革實施方案;主抓藝術高考,嚴明考級考風,制定主課評分細則。學生畢業音樂會對外公開,邀請省文化廳,省、市各專業團體來挑選優秀畢業生等等……。</p> <p class="ql-block"> ??父親與中央音樂學院劉長福教授合影。</p> <p class="ql-block"> ??父親與指揮家、作曲家、二胡演奏家,魯日融和作曲家關銘合影。</p> <p class="ql-block"> ??聘請二胡演奏家許講德來系里講學。</p> <p class="ql-block"> 父親在繁忙的行政工作同時,仍然擔負著二胡主課教學和民樂合奏、木管五重奏、弦樂四重奏的課程。繁重的行政、教學雙肩挑工作使父親患上了三叉神經痛。每每疼痛發作,臉部神經極具抽搐,寢食難安……!</p><p class="ql-block"> 全家一起吃飯時,父親怕影響我們就餐情緒,讓母親把飯菜分出來拿到另一房間去吃。當經多方醫治,稍有緩解,父親就有投入到繁忙的工作中去了。</p> <p class="ql-block"> 建立新體系教學觀念:父親曾于1993年出訪俄羅斯,學習教學經驗和辦學理念。1994年赴日本進行學術交流及巡回演出。</p> <p class="ql-block"> 1993年,與院長汪立三出訪俄羅斯與俄校方領導合影。</p> <p class="ql-block"> ????1994年,赴日本學術交流巡回演出有關資料及感謝信。</p> <p class="ql-block"> 父親的學生更是桃李滿天下。無數省內外、國際獲獎。如今他們已遍及全球:維也納、美國、加拿大、韓國、日本、新加坡、香港…….。學生們也常來家與老師攀談專業,探討學術,時常也有至晚留客,小酌幾杯的時候。</p><p class="ql-block"> 常年來,父親身邊時有來看望的學生。節假日每年探望、慶生。若是學生們有困難或不解之事,只要來老師家坐坐、聊聊,就如撥開迷霧,眼前豁然開朗。就像謝哥說的:“張老師是偉人”!這是一位相識40多年一位老學生的肺腑之言。師生情,勝似師徒情。</p><p class="ql-block"> 音樂這一專業是一對一教學。除了教授琴藝,也授業解惑。父親對學生就像對自己的孩子一樣:從招生入學到畢業分配、工作晉級、入圍比賽、引導論文、無不攙拉扶持,盡心竭力。</p> <p class="ql-block"> 與歷屆畢業的學生合影….…</p> <p class="ql-block"> 父親因一心撲在工作和教學上,直到退休年齡才想起應該晉升教授,于是每晚研讀伏案,撰寫論文的同時又繼續學習日語。</p><p class="ql-block"> 兩年之后,專著:《全國二胡考級作品詮釋》、《二胡學科建設若干問題的思考》、《劉天華二胡曲京劇因素的識辨》、《傳動音樂的流傳方式與美感特征》等數十篇學術論文發表于國家頭牌期刊,拿下響當當擲地有聲的正教授。</p><p class="ql-block"> 當時的藝術學院院長,我國著名作曲家汪立三先生曾評價:憑借這本著作可以評幾個教授,而且你應該再寫一部”詮釋”的詮釋”。意思是說對于理論基礎略薄的演奏者或者演奏出身教師而言閱讀這本專著有點兒困難……..!</p> <p class="ql-block"> ??著名作曲家汪立三攜女兒與音樂系部分教師合影。</p> <p class="ql-block"> ??上個世紀末,父親退休后仍然帶研究生、博士生。每年帶著自己的論文出席全國二胡研討會。</p><p class="ql-block"> 2008年,70歲時舉辦教學45周年師生音樂會,學術研討會并出版了論文集。</p> <p class="ql-block"> ??父親一直有練琴的習慣。父親走后,梅姨(繼母)無意間翻到父親自己錄像拉琴的視頻,12多分鐘背譜演奏。可敢相信這是一位耄耋老人做的事!</p><p class="ql-block"> 多少同齡人或已仙逝,或阿爾茲海默癥,而父親仍然腦筋伶俐,游刃有余,揮灑自如地拉琴演奏!想起父親小時候因染天花,不幸一只眼失明,雙臂不能正常伸展。但這些都不能阻礙父親酷愛音樂的熱情。他常說自己資質平平,只能勤學苦練;三分天賦,七分勤奮才有成事的機會。</p> <p class="ql-block"> 父親嚴格恪守作息時間。每日早起,看書讀報,去早市買菜,上下六樓,沒有電梯,幾乎不休息。早飯后,做一些器械按摩,稍做休息就出門走走。</p><p class="ql-block"> 即使疫情期間,仍然在50平米的家中每天走7千多步。飯后小眠,之后就是看書、練琴。晚上看電視戲曲,或是喜歡的電視劇。但不管節目有多精彩,只要到21:30時,毫不遲疑,熄燈就寢,絕不貪念。這份毅力與自控力非常人能及!</p> <p class="ql-block"> 父親的博覽群書,閱讀的習慣深深地影響著我們。在他的耳聞目染下,我也學會了讀書,寫日記的習慣。或每次去旅游;或讀書感悟;或見事見人隨時所想,都不自覺地記錄下來。這是我的珍寶,是我一生享用不盡的財富和精神食糧。</p> <p class="ql-block"> ??愛讀書的父親</p> <p class="ql-block"> 父親就像人生的導航儀一樣,用他的言傳身教影響了我和妹妹的生活方式和習性:合理安排時間,每天、每月、甚至年度計劃。從平時生活飲食起居到選修專業,人生事業發展規劃,無不面面俱到,細致入微。父親的言傳身教,為人師表,深深地感動到周遭的師生、朋友,愛戴備至。</p><p class="ql-block"> “認認真真做事,踏踏實實做人”是父親一生的座右銘。</p><p class="ql-block"> 記得我和老魏出國前,正趕上熱播的電視劇“牽手”在熱播。父親借著這個話題,曾與我促膝談心:“出國不比在家,遇到難事要兩人商量,夫妻間不要總講對錯,情字當先就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多從自身找原因,別總看對方的不是,人無完人。改變別人很難,只能改變自己,多為對方考慮,換個角度立場想想看” 。當初是真不懂,只憑著一股子沖勁兒闖出國。經過20多年的事業打拼,生活磨合,逐漸體會到了父親言語的深意,感激父親的教誨!</p> <p class="ql-block"> ??老魏既是姑爺又是兒子,沒有辜負父親的期望!</p> <p class="ql-block"> 父親和兩個外孫——這是他最大的驕傲!</p> <p class="ql-block"> 自母親2007年因病去世后,父親每隔三兩年就來一次美國看望我們,姐妹兩家輪流住。</p><p class="ql-block"> 我們帶父親去夏威夷坐游輪;阿拉斯加登冰山;佛羅里達游玩迪士尼樂園;洛杉磯看驚濤駭浪;領略五大湖壯美浩瀚;欣賞芝加哥世界頂級交響樂團演出;參加波士頓表妹婚禮;游覽美國東部幾大城市歷史遺跡、風土人情、地標建筑……!</p> <p class="ql-block"> ????游覽世界三山五岳……</p> <p class="ql-block"> ?? ??在波士頓參加表妹的婚禮……</p> <p class="ql-block"> 父親喜歡旅游和攝影。每次都扛著他的寶貝單反相機到處留下他拍攝的足跡,帶回國,想我們的時候就翻翻看……。我家的墻上還掛有父親的攝影作品。</p> <p class="ql-block"> ??喜歡攝影的父親</p> <p class="ql-block"> ????父親也是熱愛生活之人</p> <p class="ql-block"> ??在妹妹家吃火鍋??</p> <p class="ql-block"> 父親也喜愛運動</p> <p class="ql-block"> ??一家人出去郊游</p> <p class="ql-block"> 寫著寫著不自覺地想起了母親。父親和母親是名符其實的青梅竹馬,兩小無猜。“滿目蘭亭看冷眼,唯我紅梅何去”?這是父親想念母親時寫的詩句。當時正至春節,母親回外婆家照顧生病的外婆,只留父親在祖母家過年。家里雖然弟妹們團圓熱鬧,但卻唯獨缺少母親在身邊,不盡略顯孤獨。</p> <p class="ql-block"> ??父親喜愛的兩個女人,竟然都有一個“梅”字?或許是他鐘愛“梅花“的一個“理由”……?</p> <p class="ql-block"> ??少年時的母親</p> <p class="ql-block"> 從初中時父母便相識,母親常來父親家玩兒,和叔叔姑姑相處十分融洽。當時還不諳世事的四叔還問父親,為什么她總來?因為母親一來,父親就不能和弟弟妹妹們一起玩了,感覺像是被奪走了一般。</p><p class="ql-block"> 高中時,父親是文藝部長,母親是體育部長。然后兩人分別考入音樂學院和體育學院。大學畢業后又都留校任教。那時候能留校當老師實屬不易,除了品學兼優還得政治覺悟高,盡管那時還講出身,但父親的專業能力無人可比…….!首屆“哈爾濱之夏” 獨奏演出脫穎而出…….!</p> <p class="ql-block"> ??年輕時的母親</p> <p class="ql-block"> 祖父去世早,家境清寒。大爺、二大爺也很小就離家謀生。父母每年寒暑假回老家兩次,每次又都兩個多月時間,和身下弟妹感情很好,尤其母親和大姑又是學校一個摩托隊成員,相處勝似親姐妹!她們曾經颯爽英姿,一身的黑色皮衣,兩個粗厚的辮子垂于耳后,表情自信果敢,傲然舒闊……。</p><p class="ql-block"> 如果弟妹們來哈爾濱探親,那就更不必說,打地鋪,或上下鋪,哪怕借宿,母親都一如既往地熱情周到,噓寒問暖,無微不至,傾其所有做各種好吃的(盡管那時也沒啥好吃的)。</p><p class="ql-block"> 家中常年不斷有人來,有富錦叔叔姑姑,也有山東老家大表舅、二表舅,他們都是軍人,穿著軍裝,可神氣呢!還有父親的老學生們也常來看望。</p><p class="ql-block"> 系里的學生也是家里的常客,有時家里沒人,就直接去廚房碗架里找吃的(在那個夜不閉戶的年代,這并不稀奇)。可想而知,如果女主人不是好客親善的性格,哪個敢來家里這般隨意。</p><p class="ql-block"> 長大后,我和妹妹都在師大上學,每周末都是我們女孩子們的天下:巧得很,大姑弟妹家孩子和妹妹在生物系是同班同學,四嬸大姐家孩子也在體育學院,還有父親的老朋友家孩子也在師大教育系。所以幾乎每個周末都人流不斷,熙熙攘攘,舉杯言歡,嬉笑玩鬧。母親就是這般好客熱情。鄰里之間也相當和睦。</p> <p class="ql-block"> ??母親與大姑</p> <p class="ql-block"> 母親曾經是速滑教練,黑龍江省二級藍球運動員。晶瑩如鏡的冰面上,曾經留下過鏗鏘颯爽的身影,一雙銀色冰刀,曾經滑出當年的風華正茂,異彩飛揚。母親的定點投籃也是百發百中的,令我佩服的五體投地!但因常年冰上寒冷,年老身體漸衰,很多病找上門。所以即使妹妹繼承了母親的體育天賦,她也決然不同意妹妹搞這一專業,可以作為愛好,強健身體。</p><p class="ql-block"> 那時候,家里每人有雙冰刀,都是母親教課淘汰下來用舊了的。但母親手巧,把舊的冰刀卸下來,重新安裝到新買的冰鞋上,再在磨刀架上打出刃來,就變成了一雙新冰刀鞋。</p><p class="ql-block"> 周末全家一起去冰場滑冰是冬天里最愉快的戶外活動了。記得我第一次上冰,扶著冰球場護欄走了一圈,就能獨立滑行了!學校體育課上,我還教同學們滑冰呢。比賽中輕而易舉拿下第二名,心里別提多美了!</p><p class="ql-block"> 小時候母親常說:“孩子長大都要離家飛走的,翅膀硬了,至于能飛多高,就看你們本事了”。也是,父親也不知怎的,給妹妹的愛稱就是二鳥。沒想到,這兩只鳥長大后竟真的飛走了,而且在半年內相繼飛走,飛的好高好遠,到地球的盡頭,加拿大!時差12小時。本來圍前圍后的熱鬧家庭一下子走了三個人,能不想嘛……!</p><p class="ql-block"> 所以,我覺得母親生病主要原因:還是我們突然的離家?!</p> <p class="ql-block"> ??母親冰上英姿…….</p> <p class="ql-block"> 父親對外婆、外公也是無差別的孝順。在那個衣食住行都憑票供應的時代,父母都省吃簡用,拿出工資的一部分寄回老家,貼補家用。</p><p class="ql-block"> 外婆住院趕上母親剛剛做完手術在恢復期,父親心疼母親,就代女兒回家床前盡孝。后來又接患有直腸癌的外公來省城治療、手術,直至離世。父親怕母親身體受不住長途奔波,自己把外公外婆的骨灰送回山東老家,入土為安。</p> <p class="ql-block"> ??2002年兩只鳥飛走后,父親母親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 20px;">我們家的老朋友在父親五十歲生日時寫給父親和母親的詩句:</b></p><p class="ql-block">一生清正慰靈臺</p><p class="ql-block">天命時節會英才</p><p class="ql-block">琴音沁的群仙醉</p><p class="ql-block">更有芬芳桃李開</p><p class="ql-block">如花時節冰上云</p><p class="ql-block">銀刀滑破萬里痕</p><p class="ql-block">更懷千古柔腸意</p><p class="ql-block">半付兒郎半付君</p> <p class="ql-block"> ????伉儷情深</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2022 年的中秋詞:</b></p><p class="ql-block">金烏墜,玉兔升,</p><p class="ql-block">秋月御挽關山行,</p><p class="ql-block">胡弓韶樂舞嬋娟,</p><p class="ql-block">總是鄉愁情!</p> <p class="ql-block"> ??父親攝影作品</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在整理父親手稿時發現一篇從前送友人的詞</b></p><p class="ql-block">春雨綿綿</p><p class="ql-block">蕭瑟意風寒</p><p class="ql-block">一盞暖酒情脈脈</p><p class="ql-block">嘮嘮語義桃源</p><p class="ql-block">昔日寒窗三載</p><p class="ql-block">今日鬢發蒼白</p><p class="ql-block">摯手共勉業繼</p><p class="ql-block">并祝珍重康泰</p><p class="ql-block"><b> —— 清平樂 - 別許君返濱</b></p><p class="ql-block"><b> 丁已年三月初八</b></p> <p class="ql-block"> ??父親攝影作品</p> <p class="ql-block"> ?? ?? ??</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父親在八十大壽時感慨自己一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七 律</b></p><p class="ql-block">信步悠然八零後</p><p class="ql-block">執意門生會親友</p><p class="ql-block">大鬥暢飲龍泉液</p><p class="ql-block">二泉雅奏宮羽儔</p><p class="ql-block">三曲妙詠秋月笛</p><p class="ql-block">四筆俏書耄耋壽</p><p class="ql-block">回首傳承流金歲</p><p class="ql-block">賓朋高義鑒春秋</p> <p class="ql-block"> ??我和妹妹專程從美國回來,為父親慶賀八十壽辰!????????</p> <p class="ql-block"> 我們誠摯感謝梅姨對父親十六年的照顧,可謂無微不至……。</p><p class="ql-block"> 同父親一起去旅游、散步、做飯、購物…….。這些點點滴滴地陪伴是我們遠在天涯的女兒無法做到的。</p><p class="ql-block"> 父親與梅姨是佛友,也常論道佛事,樂善好施。一次買菜回來打開口袋看時,發現有一些已經爛掉了,而父親卻說,“商家也不容易,賣給咱們就當接濟他們了”。…….</p> <p class="ql-block"> ????與梅姨合影</p> <p class="ql-block"> ??真誠感謝父親家人和兄弟姊妹一生的陪伴……!</p> <p class="ql-block"> 張家老壽星九十高齡,耳不聾眼不花,在眾星捧月下,快樂的享受晚年……!??</p> <p class="ql-block"> ??奶奶90大壽,兒女們和祖孫三代親人回老家一起為奶奶慶生??????????????</p> <p class="ql-block"> ??兄弟姊妹共十人,自離家創業,有的幾十年未曾相聚,大伯、二伯回老家較少!這次借老祖宗大壽,有九人回鄉省親為老人慶生,獨缺在美國未歸的老姑……!</p> <p class="ql-block"> ??張家人丁興旺,人要聚齊至少四五十人,天涯海角,各自奔忙……!這次能聚集二十幾人,實屬難得!</p> <p class="ql-block"> 父親八十大壽,親人們又從四面八方相聚冰城,再次驗證這份情濃于水的親情……!</p> <p class="ql-block"> ??父親曾開玩笑地和四叔逗趣兒:這是我“狡兔三窟”的晚年生活:哈爾濱、美國、海南…….!</p> <p class="ql-block"> 這是2019年,父親最后一次來美回國,芝加哥機場過安檢:回眸一笑,揮手灑脫告別!沒想到竟把我們永遠相隔于天地間…….????</p> <p class="ql-block"> 最近有個習慣:每當我走在曾經和父親一起散步的小區路上,常常仰望高天,晴空湛藍,幾抹白云,便不自覺地向上張開手臂,就像以往與父親擁抱一樣,腦海了浮現父親慈愛的笑容,我知道他在上面看著我們,看著我們走應該走的路,帶著他的期許,更堅定,快樂地生活下去!父親:“ 想您,真的很想……”!?? ??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2024年1???9日 (完稿)銘舒</b></p> <p class="ql-block"> ??父親的音容笑貌永存心底!??????</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附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生 平</b></p><p class="ql-block"><b> 張慧元(1939-2023),二胡教育家,理論家。哈爾濱師范大學教授,研究生導師。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中國二胡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胡琴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專著《全國二胡考級作品集詮釋》,主編《張繼讓先生二胡作品》,論文《劉天華二胡京劇因素識辨》,《中國傳統器樂教學審視》,《傳統音樂的流傳方式與美感特征》,《文化回歸民樂若干問題的思考》,《劉天華兩首二胡曲的再識辨》,《二胡曲‘病中吟’考析》,《二胡教學須注重傳統文化本源》等數十篇論文。創造二胡練習曲120首;二胡曲《中州盛會》,《京韻·南梆子》,《上元燈會》,《洱源歌舞》等;高胡曲《江山多嬌》;民族管弦樂《‘江姐’主題隨想曲》,《變體哪吒令》,《海青新歌》等。平生業績載入《中國當代藝術界名人錄》,《世界名人錄》,《中國當代教授大典》。</b></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柘荣县|
苍山县|
定南县|
株洲市|
黑河市|
禄劝|
临洮县|
页游|
林口县|
广州市|
永清县|
珠海市|
光泽县|
册亨县|
灵川县|
前郭尔|
肥乡县|
斗六市|
颍上县|
万山特区|
延川县|
凤山市|
扬中市|
潍坊市|
屏东市|
青岛市|
周宁县|
平和县|
阳山县|
太仆寺旗|
宜州市|
罗山县|
永修县|
台前县|
保德县|
石城县|
嫩江县|
德兴市|
蕉岭县|
随州市|
庐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