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二謝帖》為王羲之書法作品的唐代摹本。行草書,紙本墨跡,5行、36字。《二謝帖》的書法風格為"時草時行,間有近楷者,體勢間雜。用筆的輕重緩疾富有變化,其字勢尚方,頗見骨力"(《中國書法全集》19卷)。《二謝帖》與《喪亂帖》、《得示帖》連成一紙,縱28.7厘米,橫58.9厘米。</p><p class="ql-block">法帖內容</p><p class="ql-block">釋文</p><p class="ql-block"> 二謝面未比面①,遲諑良不靜②。羲之女愛再拜。想邰兒悉佳③。前患者善。所送議當試尋省④。左邊劇⑤。</p><p class="ql-block">大意</p><p class="ql-block"> 與二謝近來未能常會面,(為此我)等待責備并深感不安。我攜女再叩拜。想來邰兒等全都好吧。前些時間憂擔憂的事已妥善。所送事議應當考查并予以省察。(我身體)左部(時而)仍劇烈疼痛。</p><p class="ql-block">注解</p><p class="ql-block"> ①《二謝帖》"二謝面未比面"句。"二謝"指謝安和謝萬。《袁生帖》有"得袁、二謝書,具為慰"句。王羲之與二謝交好,可從其他尺牘,如"二謝云,秋末必來。計日遲望"得見。"面":見面。王羲之有"無緣見君,故悉心而言,以當一面"等尺牘。"比":近來。王羲之尺牘中多見,如"比見敬祖,小大可耳"。"比面"近來常見面之意,王羲之:"尚書中郎諸人皆佳,比面"。"面未比面",近來不常見面。</p><p class="ql-block"> ②文中"遲諑良不靜"的"遲"謂等待,在王羲之尺牘中習見,如"二謝云,秋末必來。計日遲望"。"諑"字,《廣雅》:"訴也,責也"。一作"詠"或"承"。</p><p class="ql-block"> ③句中"邰"字,一作"邵"或"耶"。</p><p class="ql-block"> ④文中"所送議當試尋省"的"議"為古代文體,用以論事說理或陳述意見,如奏議。"試":考查、考試。"尋省":推求省察。</p><p class="ql-block"> ⑤末句"左邊劇",《右軍書記》有"仆左邊大劇,且食少,至虛乏"句。</p> <p class="ql-block"> 《二謝帖》是東晉時期書法家王羲之所創作的一幅書法作品,目前收藏于日本的宮內廳三之丸尚藏館。《二謝帖》的內容可以理解為王羲之對近期未能與友人見面的情況表示歉意和期待重逢的心情。他在信中提到:“二謝面未比面”,意味著他與朋友已經有一段時間沒有見面了;“遲諑良不靜”則表達了他在等待時的焦慮和對再次相聚的渴望。此外,他還提到了自己身體狀況的一個方面(左部時而有劇烈疼痛),這可能表明他的健康狀況不佳。總體而言,《二謝帖》是一封表達思念之情和身體狀況的書信。</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袁生帖</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東晉王羲之書法作品雙鉤廓填的摹搨本</p><p class="ql-block"> 《袁生帖》為唐代根據東晉王羲之書法作品雙鉤廓填的摹搨本。據考證《袁生帖》是王羲之寫給謝尚的書信,寫于353年(東晉永和九年)。收藏于日本京都藤井有鄰館。</p><p class="ql-block">【名稱】袁生帖</p><p class="ql-block">【作者】王羲之</p><p class="ql-block">【書體】行草</p><p class="ql-block">【時代】東晉</p><p class="ql-block">【摹搨】唐代</p><p class="ql-block">【材質】硬黃紙,墨跡</p><p class="ql-block">【規格】縱27厘米,橫10.3厘米。3行,26字。</p><p class="ql-block">【收藏】藤井有鄰館</p><p class="ql-block"> 《袁生帖》收刻于北宋王著輯刻的《淳化閣法帖》,南宋潘師旦摹刻的《絳帖》,明朝華夏編次的《真賞齋帖》,王肯堂摹刻的《郁岡齋帖》,清代宮廷的《三希堂法帖》卷一。帖后有明文徵明、民國褚德彝題跋。</p><p class="ql-block">法帖釋文</p><p class="ql-block">釋文</p><p class="ql-block"> 得袁、二謝書,具為慰。袁生①暫至都,已還未?此生至到之懷,吾所□②也。</p><p class="ql-block">拓本</p><p class="ql-block">注釋</p><p class="ql-block">①袁生:袁宏。袁宏(約328~約376),東晉文學家。②此字殘泐。</p><p class="ql-block">考釋</p><p class="ql-block"> 唐張彥遠《法書要錄》卷十《右軍書記》著錄九十七字。此帖只是《產婦帖》中的一小段,全文見《右軍書記》:“產婦兒萬留之,月盡遣,甚慰心。得袁、二謝書,具為慰。袁生暫至都,已還未?此生至到之懷,吾所盡也。弟預須遇之。大事得其書,無已已。二謝云秋末必來,計日遲望。萬羸,不知必俱不?知弟往別停幾日,決其共為樂也。尋分旦與江、姚女和別,殊當不可言也。”</p><p class="ql-block">作品欣賞</p><p class="ql-block"> 《袁生帖》是王羲之眾多作品中的一個尺牘作品,“尺牘作品是羲之信手拈來,抒寫而成的,其情也摰,其意也真,雖內容大多是柴米油鹽、日常起居,但各件尺牘之間的風格差異頗大,令人嘆為觀止,得見其神采煥發,自然有趣,……王羲之行書的摹拓本,除《蘭亭序》是草稿外,其余多是親朋好友間省疾問安的尋常尺牘,信筆揮灑,因勢變形,妙合自然。”</p><p class="ql-block"> 宋歐陽修認為:“余嘗喜覽魏晉以來筆墨遺跡,而想前人之高致也,所謂法帖者,其事率皆吊引哀候病、敘暌離、通訊問,施于家人朋友之間,不過數行而已。蓋其初非用意,而逸筆余興,淋漓揮灑,或妍或丑,百態橫生,披卷發函,爛然在目,使人驟見驚絕;徐而視之,其意態愈益無窮無盡。故使后世得之,以為奇玩,而想見其人。”</p><p class="ql-block">作品收藏</p><p class="ql-block">收藏</p><p class="ql-block"> 《袁生帖》在唐朝流傳時已經有85字本和25字節本。宋朝以來,流傳的《袁生帖》墨本都是25字節本。北宋初年收入內府,太宗時始刻帖。傳至宣和內府,鈐蓋“政和”、“宣和”鑒藏印及雙龍圓印。南宋、元時期遞藏情況不詳。明初洪武年間,墨本歸工部尚書吳興嚴震直家,繼而沈維時購得,后由無錫華夏(中甫)收得。1531年(明嘉靖十年)九月,華氏延請文徵明題跋。1746年(清朝乾隆十一年)收歸御府。 1925年左右流入日本,為京都藤井有鄰館所藏。1942年收入《有鄰大觀》,但無人注意。直至1992年藤井精品展,才被認識,成為日本據有的第四件王羲之唐摹墨跡(其他三件是:《喪亂帖》、《孔侍中帖》、《妹至帖》),被視為國寶。</p><p class="ql-block">關于藤井有鄰館</p><p class="ql-block"> 日本京都藤井有鄰館成立于1926年,為藤井善助私人建立的博物館,藏品多數來自中國,以璽印收藏為特色,館名取《論語》中“德不孤,必有鄰”之句,意為“友邦善鄰”。有鄰館藏有從殷周到晚清近4000年間大量中國藝術瑰寶。黃庭堅的《李白憶舊游詩》和米芾的《虹縣詩帖》被視為鎮館之寶。早年流出的懷素《食魚帖》、米芾《研山帖》都是不太可靠的復制品或贗品。</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江山市|
淳安县|
高邑县|
新疆|
遵化市|
天长市|
宁阳县|
高雄县|
克什克腾旗|
合江县|
全椒县|
图们市|
贡嘎县|
宜兰县|
台湾省|
大化|
徐水县|
山西省|
静海县|
甘谷县|
昭通市|
东兰县|
湖南省|
江西省|
凤阳县|
密云县|
霍城县|
景洪市|
徐闻县|
滁州市|
景宁|
金沙县|
龙山县|
舒城县|
大港区|
全州县|
闽清县|
石泉县|
竹山县|
河津市|
景洪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