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大佛那座山

原創 古巴州人

<p class="ql-block">  大佛那座山,名曰“凌云山”。據《樂山市志》記載,1989年廣東順德農民潘鴻忠發現由烏尤山、凌云山、東山組成了一尊睡佛,睡佛頭南腳北,仰臥于岷江東岸,大佛正好深藏于巨佛的肩腋之中,出現了“佛中有佛”的奇觀。</p><p class="ql-block"> 樂山大佛是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遺產,自古以來就吸引著無數人目光,令人心之所向。我曾去過兩三次,或慕名而來,或陪同朋友而去,可每次都是“來也匆匆,去也匆匆”,就像人們常說的“外行看熱鬧”一樣,打個卡、拍拍照,表明“到此一游”了事,可對大佛的歷史文化卻知之甚少。為了對大佛有一個全面深刻的了解,我特意挑選了一個游客相對較少的星期天下午,并邀請景區工作人員小劉給我們當向導,帶我們一起去重讀大佛那座山。</p><p class="ql-block"> 深秋時節,艷陽高照,湛藍色的天空中,云彩絲兒都不見,正是郊游難得的好時光。下午四點,我們沐浴著深秋的陽光從樂山鳳洲酒店從發,步行來到大佛景區北門入口。</p><p class="ql-block"> 驗票進入景區,迎面而來的是丹霞地貌的石壁,石壁上有無數的蜂窩狀的小孔,用手在上面輕輕一搓,手掌便上呈現出紅褐色,隨行的朋友玩笑道:“說明時來運轉,鴻運當頭了。”前行不到10米,面前的石龕上是蘇軾的手跡——一個大寫的“佛”字。據向導小劉講,凌云山上著名的景點有兩個,一個是凌云寺,一個是樂山大佛,樂山大佛原本叫嘉州凌云寺石刻彌勒大象,后來郭沫若先生將其改名為“樂山大佛”,并由此而名聲遠播、世界聞名。</p><p class="ql-block">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大佛那座山并不高,從山腳到佛頂只有333級臺階,“3”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是一個吉祥數,有“三生萬物”之意,象征登上此山的人身體健康,做生意的人登此山就會生意興隆,做官的人登此山就會步步高升。</p><p class="ql-block"> 我們沿階而上,左邊的石壁上不時出現一個個空龕。小劉說:“那些空龕是因為佛像被毀而遺留下來的。”在那個特殊的年代,這些菩薩也難逃一劫,不得不令人痛惜。臨近“湫龍”時,那里有三尊菩薩,分別是無頭菩薩、泥塑菩薩和自在觀音菩薩,這些菩薩歷經歲月的洗禮,表層已經日漸風化脫落,面目變得模糊不清。</p><p class="ql-block"> 上行到山腰,穿過一道上書“湫龍”的拱形門,頓覺視野開闊,憑欄西望,滾滾岷江波濤洶涌,自北向南奔騰而去,對面的青衣江、大渡河在不遠處已經匯合在一起,河道內的沙石經河水日積月累的沖刷,壘積成了一個小島,河水沿著小島繞過一個大彎,前來與岷江匯合,然后一路歡歌流入長江。背后的石壁上是兩幅寓意深刻的大字:“阿彌陀佛”和“回頭是岸”,既有祈福之意,又作警示之用。本來是指三江匯合處風高浪急,行船須謹慎,然而人生又何嘗不是如此呢?冒險的人生往往比挑戰激流險灘更可怕。</p><p class="ql-block"> 繼續拾級而上,來到“龍湫虎穴”,山坡上有一龍。常言道:“神龍見首不見尾。”而此處的龍既能見首又能見尾,說明它并非神龍也。一股清泉從龍頭噴薄而出,下面有一潭。據說古之凌云山森林茂密,九峰疊翠,常有白虎出沒,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匯流,波濤洶涌,時有青龍騰躍。相傳白虎和青龍受佛法感召,皈依佛門,化為石龍、玉虎,共為佛之護法神。佛經中有“天龍八部,西天白虎”之說。唐朝著名詩人嘉州刺史岑參提詩贊曰:“回風吹虎穴,片雨當龍湫”。如此勝景,誰不欣賞?雖然是“龍湫虎穴”,但不入虎穴,又豈能焉得虎子呢?!</p><p class="ql-block"> 來到300級臺階處,那里便是兜率宮,意為“知足”“喜足”,兜率宮是彌勒佛的住處。據《佛祖歷代選載》,五代時僧人契此,體型肥胖,常掛一口袋行乞,他出語無常,預示兇吉,坐化時念偈語“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后人以為他是彌勒轉世,又稱“大肚羅漢”,帶有歡喜、招財之意。有道是: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便笑,笑世間可笑之人。和氣能生財。可見,寬宏大度對一個人來講是多么的重要啊!</p><p class="ql-block"> 再登33級臺階,就到了樂山大佛門口。門口上書對聯:上聯:大江東去,下聯:佛法西來。小劉將上、下聯的字配對后,解密道:大佛,意為穿過山門就能見到大佛;江法,指佛法像江水一樣滔滔不絕;東西,是指大佛朝向坐東向西;去來,有舍得之意。如果沒有小劉的解密,真還不知道其中的奧妙。</p><p class="ql-block"> 進入大佛頂部,不少人正在大佛頂部右側的最佳拍照點拍照留念,大佛頂部的右后方是凌云寺,是人們祭祀、拜佛的地方。我們從大佛頂部的后方來到大佛頂部的左側,此時大佛的面部清晰可見。小劉便向我們詳細講述起大佛的來歷:</p><p class="ql-block"> 佛像高71米,頭頂有1051顆發髻,遠看發髻與頭部渾然一體,實則以石塊逐個嵌就。單塊螺髻根部裸露處,有明顯的拼嵌裂隙,無沙漿粘接。螺髻表面抹灰兩層,內層為石灰,厚度各為5-15毫米。螺髻大小不等,有長達78厘米、頂部31.5×31.5厘米、根部24×24厘米的,而且整個發髻就是一個排水系統。樂山大佛歷經四代皇帝,花了整整90年時間才建成,距今已有1300多年歷史,是世界最高大的古代石刻彌勒佛坐像。</p><p class="ql-block"> 佛像建造的發起人是海通禪師。海通是貴州人,在凌云山結茅修行。他看到三江水肆虐,常發生船毀人亡的悲劇,于是立志開鑿大佛,欲仰仗佛法,減煞水勢,永鎮風濤。于是海通遍行大江南北、兩湖淮海等地,籌集人力財力,于公元713年動工開鑿。當時彌勒佛像作為武周時期廣泛流傳的佛像代表,自然成為海通造像的首選。當大佛頭、胸初具雛形,海通就圓寂了,大佛工程第一次停工。唐開元二十七年(739年),章仇兼瓊出任劍南道西川節度使,看到業已停工的大佛,遂捐出俸祿二十萬錢。龐大的工程僅憑這二十萬錢還是難以為繼。大佛的故事最終傳到了唐玄宗耳中,唐玄宗詔賜“麻鹽之稅”,用于大佛開鑿。唐天寶五年五月(746年),章仇兼瓊遷任戶部尚書,匆匆返回長安,伴隨著他的離去,大佛建造經費再次告罄,工程也被迫暫停。唐貞元五年(789年),中斷了約半個世紀的大佛第三度開工。直到唐貞元十九年(803年),大佛才得以完工。</p><p class="ql-block"> 大佛建成后,一直護佑著這里的黎民百姓,即使洪水暴漲,也只能淹到大佛的腳趾。</p><p class="ql-block"> 此時,背后突然響起了兩記鐘聲,我回頭一看,原來是有人在浮玉亭捐獻功德,每隨喜10元功德,就可敲響一次鐘。浮玉亭的對面是海師洞。據說海燈法師曾經就住在那里,但此洞早就關閉了。只有海通法師的塑像在一旁巋然不動,默默地陪伴著大佛度過一個又一個春夏秋冬。</p><p class="ql-block"> 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登頂凌云山,導游輕語:“凡事皆有因果,一個人結了多少善緣,就會得到多少福報,種下多少惡果,就會吞下多少苦果!”我和朋友點頭稱是。“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暢游山水間,胸襟自然寬。”原來愛上一座山,理由就這么簡單!</p> <p class="ql-block">  周依春,筆名古巴州人,四川巴中人,高級經濟師。中國金融作家協會理事,中國報告文學學會會員,四川省作家協會會員,四川散文學會會員。著有《山路十八彎》《歲月留痕》《流淌的心曲》等文集。榮獲第四屆金融文學獎,第五屆石膏山文學獎?提名獎。</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汉源县| 武威市| 板桥市| 富阳市| 白朗县| 潞城市| 长乐市| 忻城县| 绍兴县| 洛川县| 玉林市| 石楼县| 册亨县| 德安县| 温泉县| 杨浦区| 汕头市| 文山县| 历史| 册亨县| 墨竹工卡县| 简阳市| 韶关市| 西和县| 衢州市| 资中县| 顺义区| 兴安盟| 衡南县| 紫云| 巨鹿县| 且末县| 仁化县| 陵川县| 德阳市| 于都县| 嘉峪关市| 浦北县| 东辽县| 黄梅县| 延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