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年味起始于時間的切換。人們從習慣的陽歷計日不約而同過渡到陰歷計日,見面問候只說陰歷,臘月二十幾回家的?正月初幾再走?</p><p class="ql-block"> 都說小孩盼過年,大人又何嘗不盼過年。進入臘月,各家各戶都鉚足了勁,準備各式各樣的年貨,這不僅是對一年來收成多少的總結,也是對一年來辛勤勞作的犒賞,花樣繁多的美食融化成濃郁的親情,只有過年才能品得到的年味。</p><p class="ql-block"> 準備年貨自然少不了打糍粑。糯米蒸熟了,趁熱放進水缸里,用搟面杖往缸里直捅,可以一個人捅,也可以兩個人、三個人捅,也可以把蒸熟的糯米放進對窩子,用石頭進行杵的。直到把糯米捅得或是杵得稀爛,再用手蘸點冷水,把仍然熱氣騰騰但已經軟爛的糯米胚轉移到案板上,迅速整理成型,放置一晚便可輕松切成小塊。炕成焦黃的糍粑灑上紅糖或是白糖,別提該有多美,不喜吃甜糍粑也可烹成鹽糍粑,那是另外一番風味。打糍粑過程中偷嘴吃上一小團熱乎的糯米飯,應該是對過年才有的一種獎賞吧。浸泡到冷水中的糍粑,隔三差五換一下水,一直能吃到來年的四月。</p> <p class="ql-block"> 殺年豬是準備過年的重頭戲。在物資匱乏的年月,并不是每家都能殺年豬,遇到哪家要殺年豬,大人小孩都會跑去看熱鬧。在熱氣騰騰中,激動人心的時刻到來,只見師傅用刀從豬胴體背部輕輕劃開,膘的厚度一覽無遺,如果是厚膘,往往這家人會贏得眾人贊許的目光,豬養得好才會油水更足。接下來肉品整理的工作緊張有序,該洗的洗、該剁的剁、該腌的腌,但沒有什么熱鬧可看。這家還沒清理停當,人們會隨著一部分師傅轉戰至下一家。小伙伴們其實更期待殺豬時取出的尿(音 suī)泡,即豬的膀胱,把新鮮的尿泡用草木灰簡單處理一下,然后吹滿氣,用繩子系著,當皮球玩、當鍵子踢,直到玩得干了癟了還舍不得扔掉。有一年咱們家未殺年豬,母親看著我們羨慕別人玩尿泡的眼神,發誓以后過年都要殺年豬。</p><p class="ql-block">餅子,曾經是老家過年必備的食物,做餅子最能體現出年味。因為工序多,自然工位多,往往采取隔壁鄰居或是親戚親友之間的互助模式,似流水線作業。準備工作有和面、炒酥、拌糖,流水作業開始后,扯面劑、包酥、搟皮子、包糖、烤制,各崗位各司其職,崗位間配合默契,不知不覺開始扯閑篇,各種天南海北,各種奇聞怪談,調侃聲不斷、戲謔聲不停,焦黃酥松的餅子就在嬉戲和笑聲中誕生,不經意間,滿是其樂融融的年味!</p> <p class="ql-block"> 記憶中的年味還會縫新衣。冬日的暖陽中,需要添置新衣的農家會將裁縫師傅請到家,為家人進行量身定做, 縫制新衣裳主要是棉衣棉褲,穿在身上盡管顯得臃腫,但暖和無比。當師傅拿著皮尺在身上比劃時,孩子們無比興奮的滿足感會自豪的蕩漾在臉上。 </p> <p class="ql-block">過年打堂塵是很有成就感的活。大人平時光顧著辛勤勞作,打掃衛生往往輕描淡寫,只有過年才會徹底進行清理。一根長竹竿上綁一把細竹枝,農家房屋經過一年的沉淀和積累,墻上免不了有粉塵、房梁少不了掛上蜘蛛網,這時候小孩子很樂意拿著這把自制的長掃把,去滿屋到處亂掃,無意間擔起了“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的重任。清掃落在地上的粉塵也有講究,必須從堂屋最里面往大門方向掃過去,應該是辭舊迎新的樸素寓意吧。經過一番鼓搗后,房前屋后煥然一新,只等過年時接受檢閱。 </p> <p class="ql-block">準備過年菜品上演的是鍋碗瓢盆交響曲,這是除夕前最為忙碌的時候。首先下個門板當成案板,年豬肉品、宰殺的雞、購買的魚統統擺在上面。炊煙已經升起,平時舍不得燒的劈柴可勁地往灶堂里面加。案板上不時傳出刀起刀落地聲響,那是在剁肉或是魚或是蔥姜。只一會兒的功夫,濃郁的香味在房前屋后四處彌漫,蒸肉、魚糕、卷切從蒸籠里次第取出,魚糕上刷層雞蛋黃、卷切上涂抹紅顏料。鹵鍋中鹵肉、鹵雞、鹵海帶、鹵豆皮什么的相繼出鍋。油鍋中會陸續炸出肉圓子,甚至還會有麻葉子、翻餃子或是活葉子。孩子們這時候滿院瘋跑,時不時的竄到廚房讓大人切一塊卷切嘗個鮮,或是扯下一只雞腿滿足味蕾的強烈渴望。</p> <p class="ql-block"> 貼春聯是除夕團年飯的前奏曲。打堂塵的時候沒有刻意清除往年的春聯,現在必須鏟掉。紅紙裁成合適的尺寸,照著新買農歷本上收錄的對聯,自家人揮毫而就,無非“爆竹聲聲除舊歲”或是“春回大地風光好”,橫批“辭舊迎新”或是“國泰民安”等。用一把勺子盛上一點面粉和水,放到火上稍一加熱攪拌就成了糨糊,用洗鍋刷往門框涂上一層,新春聯就位后立馬煥然一新。正屋的兩扇大門再貼上門神,一邊是秦叔寶,另一邊是尉遲恭,一人手執鋼鞭,另一位手執鐵锏,過年的儀式感頓生,人的心情也隨之愉悅。貼春聯還得帖幾個特殊的地方,比如谷倉上貼“五谷豐登”、雞籠或是豬圈貼“六畜興旺”,廚屋門口當然是“柴米油鹽醬醋茶”或是“五味調和”。</p> <p class="ql-block"> 團年飯是過年的壓軸大戲。團團圓圓的年飯是華夏兒女最俱儀式感的家宴,之前為過年準備的各式美食悉數登場,傳承著千百年來的親情大戲馬上上演。家里的老人要到上沿(席)就座,菜一道一道上,人也陸陸續續就座,看著過年才能吃到的美食,孩子們手捏筷子躍躍欲試,守在鞭炮旁的點火人更加迫不及待。菜肴上齊,人也要到齊,待聽到點火的口令,鞭炮迅即炸響,在劈里啪啦的鞭炮聲中,家人們舉杯同慶,開懷暢飲,濃濃的年味兒撲面而來。一年的工作、學習、勞作或是收獲、榮耀、艱辛、甚至委曲,通通融化在親人的撫慰之中。有錢沒錢,都要回家過年。</p> <p class="ql-block"> 辭舊迎新必然要沐浴更衣。中午的年飯結束后,即可開啟沐浴更衣的模式,平常哪一天的洗澡都沒有今天這么隆重。因為今天必須得洗,而且要洗得徹徹底底,要把一年來所有的穢氣和霉運統統洗掉,要洗出一個干干凈凈的自己,以全新的身姿迎接新年的到來,不僅如此,還要把臟衣服一并洗干凈,不能留到明年再洗。一元復始,萬象更新,誰不希望來年有一個好兆頭。</p><p class="ql-block"> 過年時的祭祀讓人不忘來處,也知歸途。除夕那天傍晚時分,孝子賢孫準備好祭品,早早地聚攏到墓地,為舊墳培點新土,為先人點亮燈火,然后上香、燒紙,為逝去的親人送去來年的用度,也祈求先人保佑子嗣平安健康。夜幕降臨時,墓地燈火通明,先人們也在歡度春節。</p> <p class="ql-block"> 守歲守的是傳承,守的是祈福平安健康。該忙活的都忙活到位了,只等除夕守歲,家家戶戶會早早地把家里能開的電燈都打開。在電還是稀缺資源的年代,平時停電是家常便飯,過年時很少停電,但電力負荷有限,電燈發出的光感覺氣若游絲,將熄未熄,偶爾停電,只能點上一盞煤油燈。盡管光線昏暗,但絲毫不影響農家人守歲的執著,就著白開水,吃著炸好的翻餃子、活葉子,或是自家炒制的花生,一家人其樂融融,憧憬著來年的好日子。農村電視的普及晚于春節聯歡晚會的首播,在不知不覺中,春節聯歡晚會成為那時過年的標配,零點敲鐘成為守歲辭舊迎新的節點,早有按耐不住的人家等不及鐘聲響起便燃起了鞭炮,只聽見鞭炮聲音越來越密集,人們不約而同爭相點鞭。空氣中彌漫著濃濃的鞭炮火藥味,這是過年才有的味道,這是對平安幸福健康的憧憬和向往。孩子們又長大了一歲,大人們又衰老了一年。</p> <p class="ql-block"> 正月初一開始拜年。長輩一大清早會去給祖先拜年,然后就是坐等晚輩一一過來接受拜年,走親戚拜年往往是大孩帶小孩,大孩不愿帶小孩時,小孩追著屁股“趕路”趕得屁顛屁顛。年前自家做的餅子一部分留著自己吃,另一部分則成為了拜年的禮品,一般親戚送兩筒小餅子,給長輩拜年得送兩筒大餅子,可能的話,還可配上白糖或者罐頭。拜年最好玩的不是拜年,而是拜年路上放野火,在交通基本靠步行的歲月,拜年時往往喜歡在田間地頭穿行,看到田埂上枯黃的茅草什么的,心里就發癢,忍不住掏出早已藏在口袋的火柴去點,干草遇上了明火,瞬間爆燃,再遇上風勢,直燒得劈啪作響,戰火紛紛,這個時候才真正體會到了“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意境。等竄到親戚家的時候,用紙包的餅子早已散成了一個一個,只能數個數了,好在拜年拜的是人到心意到。</p> <p class="ql-block">始于正月初一的還有彩龍船。在缺乏娛樂節目的年代,跟著彩龍船挨家挨戶觀看巡演,好不熱鬧。船未到,主人家的鞭炮聲已響起,領唱的艄公高唱一聲“彩龍船呀么呀喂喲,來拜年哪呀喂喲”,打鑼鼓家什的隨聲幫腔附和“啊呀嗬咳咳喲嗬嘿”,拉開了彩龍船拜年的喜慶節奏,只見艄公拿著竹竿踏著節奏前后作撐船狀,滿臉粉黛的頂船女碎步踏行,前挪后移且婀娜多姿,更有那搖扇子的艄婆,游走在船的四周搔首弄姿般的插科打諢,觀眾的歡呼聲讓艄婆的搔首弄姿更加夸張。</p> <p class="ql-block"> 在沒有實現放鞭炮自由的年代,小孩跟著彩龍船湊熱鬧,直接目的還是搶鞭。主人家拿出鞭炮時就眼巴巴的盯著,及至點燃以后,孩子們一哄而上,撅著屁股在地上搜索沒炸過的鞭,更有膽大點的,直接用腳去踩燃著的鞭,試圖踩熄點燃的引線。搶到的鞭大多是沒引線的啞鞭,攔腰折斷,圍成一圈,點燃其中一個,其他相繼噴射,有時也直接剝開,把火藥集中到一起,劃燃一根火柴扔上去,只聽悶聲一響,但見白光一現,升騰起一團小“蘑菇云”。有引線的鞭玩法更多,要么點燃后往水里扔、要么用一個破搪瓷碗扣上以后再點,更有將其插到牛糞中再點。</p> <p class="ql-block"> 遠一點的親戚要走,近一點的親戚要請,近點的親戚之間相互接春客是過年的尾聲。隨著時間撥回到陽歷計日,盡管生活逐漸回歸到日常,但對過年依然念念不舍,因為“正月里面都是年”。</p><p class="ql-block"> 記憶中的年味,隨著華發的增多愈發想著回味。年味在變,變的是形式;年味不變,不變的是傳承。不管歲月如何滄桑,不管是否遠離故土,家永遠是中國人過年時最牽掛的惦記, 因為那是夢想起航的地方,那是永遠安寧的港灣,那是短暫充電就能讓人滿血復活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但有些年味,只能在回憶中回味。</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雷波县|
莎车县|
金塔县|
广汉市|
托克逊县|
平乐县|
池州市|
长海县|
沾益县|
肇州县|
德庆县|
格尔木市|
南通市|
筠连县|
深圳市|
玛曲县|
巴彦淖尔市|
巴林右旗|
福贡县|
苗栗县|
泰来县|
宣城市|
浮梁县|
襄城县|
仪陇县|
个旧市|
洛扎县|
盈江县|
陆川县|
沅江市|
内乡县|
无棣县|
景德镇市|
彭泽县|
新绛县|
汪清县|
营口市|
定日县|
长葛市|
平阳县|
太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