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55年評軍銜,紅十五軍出了七位將軍,其中廣濟(<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font-size: 15px;">現武穴市</span>)五名,他們分別是陳康中將加藍僑、陳金玨、杜國平、張春森四位少將。</p> <p class="ql-block">我們單獨聊張春森將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為了引起普通讀者的興趣,本篇僅摘其三點聊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1</span>,其所在家族在歷史上的牛逼。</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2</span>,其所在部隊在中原突圍時期的牛逼。</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3,</span>其所在部隊在抗美援朝時期的牛逼。</p> <p class="ql-block">先說第一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 </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 一</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張春森將軍祖上在歷史上的輝煌。</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部分老鄉知道將軍祖籍廣濟,卻很少有人知道其來自于廣濟張氏煥戶。</p><p class="ql-block">廣濟張氏有十六戶(<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才戶、勝戶、高戶、煥戶、思濟、聰戶,日星戶,天二戶、八戶</span>~)</p><p class="ql-block">,煥戶是其中一個大戶,紅丁過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08年農歷11月,將軍出生于湖北省武穴市(<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font-size: 15px;">原廣濟縣</span>)花橋鎮張河口垸,屬廣濟張氏煥戶河口分,第二十七世,光字輩,五房。</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原武穴市人大副主任張仲華也是五房,原政協副主席張建平、武穴市質量監督局局長張雄為三房。</span></p> <p class="ql-block">煥戶人財兩興,可能連將軍自己也不知道,煥戶祖先在廣濟的歷史上,地位同樣顯赫。</p><p class="ql-block">張日靖(<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font-size: 15px;">煥戶三世祖</span>)、張晏然(<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font-size: 15px;">四世祖</span>)</p><p class="ql-block">、張紹祖(<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font-size: 15px;">晏然公孫,六世祖</span>),均被歷代《廣濟縣志》收入“名人錄”單獨撰文記載。</p><p class="ql-block">明清時期的書法名家條目,許敬亭、文炳、劉燡,包括現代的小顛和尚等等十幾位廣濟書法名家赫然在列,而張頌(<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十三世祖</span>)、張楚偉(<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十六世祖</span>)、張仁熙(<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font-size: 15px;">十七世祖</span>)三公,不光全部來自于煥戶,還是直系。</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三代祖孫,書法世家,筆下生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代有傳承,星光燦爛,引人側目。</span></p> <p class="ql-block">特別要說到張公仁熙(<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十七世祖</span>),其跟龍坪的會元公金德嘉、劉元的千里公劉醇驥,是明清時期響譽全國~影響深遠的廣濟三大文學大家。</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會元公的《居業齋文集》、千里公的《芝在堂集》、仁熙公的《藕灣全集》《雪堂墨品》,均被收入赫赫有名的</span><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2, 126, 251);">《</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四庫全書總目</span><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2, 126, 251);">》。</span></p><p class="ql-block">他們的文集入選其中,是時代對他們的文學成就,給予的最高獎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人皆說基因有傳承,</p><p class="ql-block">一貧如洗的張將軍,又是如何繼承祖上的優秀基因而成為一代將軍的呢?</p> <p class="ql-block">將軍生于光緒三十四年十一月初六巳時(<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1908年</span>),夫人左光蘭,生于1929年9月18日。生子四:中、國、寧、敏;女一,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將軍屬煥戶光字輩,譜名茂,<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光茂</span>兄妹六人,其為長子,父親張柱炳,祖輩為農,農閑時人不能閑,還要走街串巷彈棉花(<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font-size: 15px;">棉花匠</span>)賺些錢貼補家用。將軍小的時候,家境還行,父親期望子女更上一層樓,便東借西湊供他讀了四年私塾。及到弟妹相繼出生,吃飯的嘴越來越多,老大就只能出來賺錢養家了。他十三歲給地主家打長工做雜活。稍長,先后在藍杰鋪(<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font-size: 15px;">集市</span>)上染坊、豆腐店、鐵匠鋪打短工干苦力。也經常跟隨父親外出彈棉花。</p><p class="ql-block">盡管他勤勞肯干,可是店老板心狠手辣,張春森嘔過不少氣,挨過不少罵,遭過不少白眼。將軍晚年回憶,說那個時候,沒吃過一餐飽飯,沒穿過一雙新鞋,更沒穿過一件像樣的衣服。</p> <p class="ql-block">當年的紅軍戰士,大多數不識字,而將軍讀過四年私塾,又有苦難的磨練加跟隨父親走街串巷的經歷,就比一般的伢有文化,能吃苦還靈活,這可能讓將軍比普通戰士更容易脫穎而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32年,張春森調二十九團團部任通訊班長,通訊是一門技術活,有點文化的張春森將軍被優先選中。后來,將軍長期擔任政工工作,應該也與其這些經歷有關。將軍于1932年5月任紅四方面軍第十師二十九團參謀、二營五連指導員,1934年任三十一軍九十三師二營教導員,1940年任129師團政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很多網友更崇拜部隊的主官—司令員。他可能不了解,在我黨黨指揮槍的政策之下,政委的政治地位不光高于同級領導,因為都是從艱難的戰斗環境之中身經百戰成長起來的,政委除了主管該部隊的政工之外,有的軍事能力不一定比同級指揮官差。比如我軍早期優秀的政工干部曾中生、陳賡、鄧華、肖勁光等將軍,在軍事指揮方面一點也不亞于軍事主官,可謂軍政雙修。</p> <p class="ql-block">讀過四年私塾的張春森將軍,跟隨著紅軍一路轉戰,打土豪分田地,爬雪山,過草地,在戰斗中學習,在學習中成長。</p><p class="ql-block">中原突圍時期,為皮旅二團政委!</p><p class="ql-block">你沒有看錯,就是赫赫有名的中原突圍時期的皮旅!</p><p class="ql-block">中原突圍,堪稱中原軍區歷史上最艱難的時刻。那么,為了讓中原軍區主力部隊順利突圍,皮旅又是如何義無反顧的挺身而出,既吸引了敵人主力完成了任務,還能成功突圍,而一戰成名的呢?</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請看</span><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所在部隊在中原突圍時期的牛逼。</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們先看看中原突圍是怎么回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39年1月17日,李先念和陳少敏(女)帶著延安委派的60多名老紅軍和新四軍竹溝(河南)留守處的一部戰士,合計160余人和90條槍,在敵后起家成立新四軍豫鄂獨立游擊大隊,不久帶隊南下。</p><p class="ql-block">在敵人的夾縫中求生存,歷經千辛萬苦,通過整合、統一游離在鄂中、豫南各處的游擊隊,到1940年年底,壯大到1.5萬余人,演變成“新四軍第五師”。</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15px;">李娜、林豆豆、陳少敏(左二)合影,最右邊是誰?</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抗戰結束后,河南、廣東、湖北的多支游擊隊,以及南泥灣八路軍359王震旅集中到湖北宣化店一帶,與“五師”合并,形成了“中原軍區”。</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新五師從一個師擴編成一個由中央直轄的大軍區和戰略區,在新四軍各師中僅此一例。</span></p><p class="ql-block">主要領導人是王樹聲和李先念,國軍那邊把這支部隊稱為“<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李先念部”</span>。</p><p class="ql-block">中原軍區大約有6.1萬戰斗人員,以及近兩萬名黨政工作人員。由于其活動區域離武漢特別近。而武漢是九省通衢交通要道,中原軍區卡在這咽喉處,國軍必然要抽調大部隊防守,這就讓國軍無法抽調兵力去東北和華北與我軍爭鋒。</p><p class="ql-block">為了把我軍趕出這一區域,日軍還未投降,蔣介石就悄然部署三十萬大軍,對我軍步步緊逼,逐漸縮小包圍圈,隨時開打。</p> <p class="ql-block">我軍的問題很明顯,部隊成員主要是從地方部隊發展而來,裝備又差。而國軍接受了大量美械裝備,還有日軍投降后的幾乎全部裝備,如果正面硬鋼,肯定打不過。我軍發動了幾次策應東北和華北戰局之后,中原軍區的占領區域被不斷壓縮,直到被壓縮到長寬五十公里左右的桐柏地區。8萬人擠在這么小的區域,敵軍在外邊修建大量的碉堡和軍事防線,又進行經濟上的全面封鎖。缺衣少食的艱苦程度可想而知。<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眼見著會成為下一個皖南事變。</span>我黨從中央高層到中原局想了各種辦法,當時國共和談還在繼續,兩黨還沒有公開翻臉 ,美國人貌似公正的也在邊上看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央提前把一批機關工作人員化妝疏散到了封鎖區外邊。但還是遭遇到國軍對我疏散人員的百般刁難,在國共雙方高層反復談判交涉中,送出去了一部分非軍事人員,而大部分軍事人員只能硬抗了。到此為止,中原軍區艱苦到了極點,補給越來越不足,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浮腫,失去了行動能力,軍事突圍成了唯一的選擇。</p><p class="ql-block">那么,往哪一個方向突圍呢?</p> <p class="ql-block">肯定不能往東,東邊是國軍主力活動區域,國府的腹地,他們可以利用“津浦”鐵路迅速調兵,無論走哪,都會被迅速的圍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也不能往北和南,北邊是黃河,南邊是長江,幾萬人如果聚集在大江大河邊,很容易被徹底圍殲。</p><p class="ql-block">向西突圍也就成了唯一選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具體怎么突圍呢?</p> <p class="ql-block">我軍一直以來的操作都是先放一支疑兵出去,然后主力部隊朝著反方向狂奔。</p><p class="ql-block">比如長征前,方志敏的部隊率先出發,朝北突圍,讓國軍以為這是我軍主力,調集重兵圍攻,給主力部隊降低突圍壓力。不過代價也很大,方志敏軍團后來幾乎全軍覆沒,他本人被捕后被殺,我軍早期最優秀的指揮官尋淮洲也陣亡在了這次軍事行動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次中原突圍,負責“炮灰任務”的就是著名的“皮旅”,皮定均的隊伍,有六千人。他們的任務就是向東突擊吸引國軍主力。</p><p class="ql-block">前面是懸崖峭壁,皮旅還是堅定的接受了任務,全旅上下人心振奮。</p><p class="ql-block">在這里,不得不說,<span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即使面對再大的犧牲,我黨各軍依舊勇往直前,這種大無畏的精神,與國民黨的蠅營狗茍、各自為營,形成鮮明的對比!</span></p> <p class="ql-block">戰事一開,皮旅率先向東邊國軍發動進攻,國軍趕緊圍堵,面對數十倍的圍兵,藝高人膽大的皮定均利用當地地形作節節抵抗,竟然完成了三天吸引敵人的任務,直到主力部隊越過平漢路才組織突圍。</p><p class="ql-block">為啥我們說皮定均藝高人膽大呢?完成三天的阻擊任務后,皮旅偽裝作要去西邊尋找大部隊,走了一天,讓國軍以為他們朝西去了,然后,皮定均又帶著6000人趁著大雨,躲到了國軍眼皮底下的一個只有六戶人家叫<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劉家沖</span>的地方。</p><p class="ql-block">一個只有六戶人家的小村莊,怎么能夠容納下一個旅三個團的建制部隊,而又不被發現呢?</p> <p class="ql-block">劉家沖確實是一個很小的村莊,但當你登上劉家沖后面的小山包時,看到的是一大片更廣闊更隱蔽的山林。據鎮史通鄧義海介紹,當年這里都是黑松林,把山巒溝坎覆蓋得密密麻麻、嚴嚴實實。黑松林方圓有2平方公里,就是藏上萬人也沒有問題。</p><p class="ql-block">并且,皮旅三個團當時并沒有都駐扎在劉家沖。附近的劉家山、劉莊一帶黑松林也駐滿了部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皮定均下令,人不許說話,馬不許叫,不生火不煮飯,只吃炒豆。為防止槍走火,命令除了崗哨外,其他人員的槍支全部退出子彈。黑松林里每棵樹下都擠滿了兵,無線電臺關閉,飼養員把所有的馬嘴用繩子纏上……</p> <p class="ql-block">向西開進的好幾支國軍,路過劉家沖時,并沒有意識到皮旅居然膽敢藏在眼皮底下!他們雖然對劉家沖搜索了好幾次,但都是例行公事地對著黑松林外圍,打槍,開炮,一陣亂打的搞火力偵察,他們沒有想到,我們的戰士被打傷了也不吭一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數千皮旅官兵蹲在黑松林里一天一夜,沒有暴露目標,皮旅的紀律嚴明和軍事素養與國軍的懶散、粗心,形成了鮮明的對比。</p><p class="ql-block">皮旅躲過國軍主力后,朝著反方向一頓狂奔,一邊打一邊跑,五次改變行進方向,出其不意,不走尋常路,狂奔八百多公里,最后跑粟裕那里去了,不但成功完成了任務,還帶出來了4900多人,在這次突圍中,是所有部隊中人數最多的。</p> <p class="ql-block">這次皮旅能創造奇跡,九邊(公眾號)分析,有兩個原因。首先是皮定均天才的指揮藝術,敢于兵行險著。而且對國軍部隊的情報了若指掌,多次從他們各軍之間的縫隙穿插而過,國軍卻毫無反應。當然了,這也是國軍地方部隊和中央軍一直以來的大毛病,地方部隊的心思不是消滅敵人,而是確保敵人不來找自己麻煩。如果敵軍是過路,他們幾乎不會沖出來。皮定均對這一點門清,所以多次成功地做成了極其高危的操作,這個操作實在是太秀了。</p><p class="ql-block">皮旅東突,一路過關斬將,跳出數十倍的敵人包圍圈,折損還不到一千人,這在中國的戰爭軍史上,乃至世界的戰史上,都是典范和奇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皮旅突圍這事給毛主席印象深刻,1955年評銜,當時給皮定均定的是少將。聽說主席看過名單后,隨即改為“皮有功,少晉中”,皮定均就這樣當上中將了。</p> <p class="ql-block">皮旅一戰成名,終于聊完了。有老鄉會問,你這看得好過癮,但用這么長的篇幅說李先念部,說皮旅,卻很少提到張春森將軍,是不是有點離題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實不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張將軍的作用雖然比不上皮旅長,但是,作為團級指揮官,高層決策核心成員,其功,也足可彪榜史冊,在其參加革命20年的軍事斗爭生涯中,也是最光輝的一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并且,張將軍的二團,有不少廣濟人。</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對紅十五軍軍史感興趣的老鄉,都會有一個疑問,紅十五軍參軍后的近千位廣濟籍紅軍戰士,都被編到哪里去了?</p><p class="ql-block">我也關注留心了好幾年,奈何當事人都已經逝去,時隔幾十年,也查不到相關的資料,便更難統計了,只能大略分析,自紅四方面軍長征后,這些廣濟籍紅軍戰士,</p><p class="ql-block">一部分在鄂豫皖蘇區主力長征后被留守的紅二十八軍,比如紅二十八軍八十二師師長劉德利;</p><p class="ql-block">更多的隨軍長征,一部被分散編入八路軍129師386旅~</p><p class="ql-block">一部編入西路軍,被馬家軍圍剿,幾至全軍覆沒;</p> <p class="ql-block">皮旅二團有不少廣濟人這個說法,據編寫《武穴將軍》的吳正春老師說,張將軍的兒子當年在安徽人大,也說過該團有不少廣濟人。</p><p class="ql-block">還有一篇文章說,皮旅突圍的時候,有一次離家鄉很近,二團很多廣濟戰士,想家想得不得了,但是,任務急,由不得大家,最終作罷!</p><p class="ql-block">我特地去查看了一下皮旅突圍路線圖,估計最近也是光山縣的白雀園鎮,離廣濟少說也有近三百公里,這回家看看,即使不考慮廣濟是當時的白區,也太有點奢望了!</p> <p class="ql-block">至于二團當時到底有多少廣濟伢?是軍官多,還是戰士多?</p><p class="ql-block">當時無人統計,今天更無從查考了。</p><p class="ql-block">這些從廣濟走出去,積極參與到紅十五軍,轉戰祖國大地的廣濟籍貫戰士,大部分就這樣成為了無名無姓的英雄,淹沒在滾滾紅塵中!</p> <p class="ql-block">原武穴市市委書記王楚平,對紅十五軍的總結,寫得清晰簡潔,特附錄如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span class="ql-cursor">?</span>紅十五軍是中國工農紅軍三大主力之一紅四方面軍的起家班底,這支英雄的鐵軍,肇端于鄂贛邊,發源于廣濟縣,組建于黃梅考田,合編于麻城福田河。盡管這支軍隊番號只存在三個多月,但是他們隨著紅軍、八路軍、新四軍、解放軍的滾滾鐵流,先后征戰于鄂豫皖、川陜甘、晉冀豫、東三省、大西南和上甘嶺,為創建共和國、保衛新中國立下赫赫戰功。</span></p> <p class="ql-block">下面請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span><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三</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其所在部隊在抗美援朝時期的牛逼。</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抗美援朝時期,張春森將軍為志愿軍第60軍麾下181師政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近期電影《長津湖》大火,參加長津湖戰役的第九兵團,迅速火出圈,成為時下抗美援朝中最熱門的一個兵團。第九兵團下轄三個軍,其中王牌軍20、27軍因為表現出色,很多網友看得熱血沸騰,不免津津樂道。很多網友跟我一樣,以為這20、27軍應該是志愿軍王牌軍中排名最前的了。</p> <p class="ql-block">然而,一個叫《江郎說歷史》的公眾號,專門寫了一篇志愿軍王牌軍排名的文章,推翻了這個觀點,</p><p class="ql-block">他說:知名度最高,不代表戰斗力最強,20、27軍牛不?</p><p class="ql-block">牛。</p><p class="ql-block">能入選十大王牌軍,</p><p class="ql-block">但是,卻排名三甲之外。</p><p class="ql-block">不光20、27軍無緣前三,連參加過上甘嶺戰役的第15軍也無緣前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認為,38、39、60軍才是當之無愧的冠亞季軍。</p><p class="ql-block">他提到了60軍。</p> <p class="ql-block">我突然想到,我們的張春森將軍,抗美援朝時期不是時任第60軍181師政委嗎?</p><p class="ql-block">張將軍的60軍這么牛,同萬歲軍38軍一起入選三甲?比最火的20、27軍還要牛?</p><p class="ql-block">這讓我很興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者這篇文章,不光推翻了我的認知,還一下子激發了我對抗美援朝的興趣。不怕讀者笑話,俺一個小地方的老頭子,就希望俺的小地方能出大人物。</p> <p class="ql-block">可是,也不能因為心中有喜歡,便被不良作者誤導,咱們來看看作者說第60軍比長津湖戰役中的王牌軍還要牛,他的依據是什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章說,各軍在戰場上比排名,不是比知名度,而是看其殲敵數量和主要成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span class="ql-cursor">?</span>評價一個軍的作戰功勞,要從多個方面去考慮,最能說明一切的,就是作戰數據。大致為,1,殺敵數量。2,參戰時長。3,殲滅俘的美韓軍,美軍占比。4,戰后的防駐任務。5,得到敵人的尊重等等(其實是打得讓敵人恐懼)</span>。</p> <p class="ql-block">毫無疑問,殺敵數量雖然不是絕對的指標,卻在其中,占比最重。</p><p class="ql-block">咱們來看一看各軍殺敵數據:</p><p class="ql-block">第38軍殲敵65400余人。</p><p class="ql-block">第60軍殲敵54000余人。</p><p class="ql-block">第39軍殲敵40000余人。</p><p class="ql-block">第40軍殲敵37190人。</p><p class="ql-block">第47軍殲敵44000余人。 </p><p class="ql-block">第24軍殲敵37000余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60軍在朝鮮戰場上的戰績相當不俗,</p><p class="ql-block">其殲敵數量在志愿軍各軍中僅次于萬歲軍38軍居第二位。如果不是長時間內被麾下180師的五次戰役失利掩蓋了,他的排名,還有可能再進一步。作者意思是說,排在第三,沒有爭議。</p> <p class="ql-block">在2年多的作戰中,60軍共斃傷俘敵54000余人,繳獲各種火炮180余門,各種槍支6200余支。</p><p class="ql-block">趁著余興,我百度查了一下關于王牌軍排名的情況,突然發現論調各一,各家推出的排名并不一致。誰誰能入三甲,爭議很大,都給出了各種理由。比如反駁第60軍殲敵數量,你的數據來源權威不?最具戰斗力的美軍跟韓軍,各殲滅了多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60軍到底能不能入選三甲,暫不下結論,但有一點沒有爭議,入選十大王牌軍!</p><p class="ql-block">就憑借這點,對于我這樣的小地方讀者,已經佩服得五股投地了。</p> <p class="ql-block">60軍原本下轄178、179和180三個師,在入朝之前,178師留在川西執行剿匪任務,軍委就把61軍181師,對,也就是我們廣濟人張春森將軍為師政委,原屬于61軍的181師,配屬給60軍了。該軍軍長先后由韋杰和張祖諒擔任。盡管第60軍在第五次戰役中其下轄180師遭受重創,易帥后,在老軍長張祖諒的帶領下,從上到下,憋了一肚子委屈的60軍官兵,打了一系列的翻身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總的來說,第60軍絕對是那種英勇善戰、機智過人的精英部隊,在抗美援朝戰爭中,他們發揚了中國軍隊的戰斗精神,用實際行動為國家和人民做出了巨大的貢獻。</p> <p class="ql-block">1953年9月,滿載戰功的181師奉命歸國,</p><p class="ql-block">張春森將軍作為師政委,帶領全師,跨過鴨綠江,與朝鮮人民并肩作戰,抗擊美國侵略者,兩次被授予國旗勛章。</p><p class="ql-block">回國后,任安徽軍區政治部副主任,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獲二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二級解放勛章。61年4月任12軍副政委。69年任南京軍區安徽生產建設兵團第二政委。71年任安徽軍區第四副政委。78年4月按副兵團級待遇離休。</p><p class="ql-block">1991年2月13日(<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農歷1990年12月29日</span>),因患肺癌在合肥市逝世,終年83歲。</p>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丹寨县|
化隆|
易门县|
大悟县|
土默特右旗|
旌德县|
乌海市|
滨州市|
天柱县|
大城县|
彩票|
灌云县|
江永县|
宁南县|
奇台县|
黑山县|
宜春市|
新乡县|
营山县|
绿春县|
香港|
樟树市|
宁海县|
贺州市|
洱源县|
红安县|
清水河县|
杨浦区|
涟水县|
皮山县|
阿拉尔市|
永嘉县|
金平|
通道|
黔西|
墨脱县|
开封县|
婺源县|
淳安县|
杨浦区|
井研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