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黃運啟(1617-1679),字平參,號鏡湖,山東昌邑縣人。清順治八年(1651)中舉。清順治十五年(1658),列孫承恩榜第二百三十五名,成為進士,曾官至兵部給事,著有《平政紀略》、《石嵩問答》等書。歸里后設義田濟人急,崇祀鄉賢祠。其子黃在中,任錢塘知縣時也政聲卓著,崇祀杭州名宦祠。</p> <p class="ql-block">清康熙元年至九年(1662-1670)期間,黃運啟任新昌知縣,勤政為民。秩滿后,民思其德,建“甯黃二公祠”,與北宋新昌縣令甯麟同祭,一直到民國初年,祭祀仍不絕。</p> <p class="ql-block">黃運啟的先祖黃福是明初歷官五朝的良臣,仰慕范仲淹為人,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作為自己的居官準則,自號“后樂”。致仕后,又將自己的居室取名為“后樂堂”,教誨子女關心民間疾苦,死后被明憲宗追贈謚號“忠宣”。時國史李時勉在《后樂堂記》中寫道:“(黃福)歷事五朝四十余年,其心未嘗一日不在天下國家。論大臣以道,事君赤心報國。而不為私圖者,方今其一人焉。”黃運啟一生以先祖黃福為榜樣,他在《平政紀略》中寫道:“余先始祖忠宣公,豐采凝重,奇識宏偉,王佐之才,仿佛南陽。自募職躋公,孤家無百緡,而交人戴之如父母?!闭^斂財萬貫遺惡名,為民百緡入史冊。</p> <p class="ql-block">圖為黃運啟《平政紀略自序》。</p> <p class="ql-block">宜豐古稱新昌,耶溪古稱鹽溪。明新昌人吳甘來在《與南新二縣父母公書》中提到:“敝邑新昌,僻在萬山中,田磽賦重,無他物產,僅藉草紙一種”因元末陳友諒占據江西與朱元璋爭奪天下,對南昌、瑞州和袁州三府橫斂原額一倍的浮糧。朱元璋統國后又不免除浮額,致使三府縣百姓承受了三百年的重賦,大部分區域變得民窮財困,由此引發的社會問題非常多。清順治十一年(1654),新昌盡管獲準免除浮額,但對此前三年拖欠的二萬石漕額不予減免,民間哀聲怨道,期待脫離生活窘迫的處境。</p> <p class="ql-block">清康熙元年(1662),黃運啟到任新昌知縣,不僅目睹了“始至之日,入其郊,郊多宿莽;經其衢,衢多揚沸;覲先圣之宮,宮為茂草抵蒞;止之廳事,數椽不蔽,陋若寒畯焉”的景象,而且“塵案山疊”也讓他“百務紛紜,漫無端緒”。其自鳴其志道:“五鹽雖疲瘠乎,未若巴僰荒服之僻且陋也。予所以治鹽,即遠慚隆中,近愧祖武。而水競是凜,茹蘗彌耳,忘終窶于北門。”其中“五鹽”和“鹽”是新昌的別稱,“隆中”是指諸葛亮,“祖武”是指黃福。他在新昌主要的政績有:</p> <p class="ql-block">其一,新昌受二萬石漕額所累,嚴重阻礙了縣域經濟復蘇。黃運啟多次上疏據理力陳,終得免除所欠漕額。</p><p class="ql-block">其二、新昌衙役橫行,百姓畏之如虎。黃運啟不厭煩苛地處理訟案,制定出息爭訟、免贖鍰、禁陋規等措施,使新昌吏治清明,循循畏法。</p><p class="ql-block">其三,兵災之后,新昌逃亡屋過半。黃運啟利用朝廷下旨編里甲的機會,以戶籍代替丁數,使居無定所的人得到安置,達到“招逃亡”目的。又利用朝廷下旨清丈的機會,采取正經界、清稅畝、定貢賦措施,達到“均徭賦”目的。因新昌山多地偏,常有奸宄,則采取嚴保甲、增城堞、殲渠魁等措施,使百姓安居樂業。</p><p class="ql-block">其四,清立國之初,官府視士如隸,學子不敢出聲。清康熙五年(1666),黃運啟于縣署東側捐俸購地建文昌書院,迎士子講習其中,例行“月有會、歲有課”,公事之暇,常與諸生唱和郊游。從此士子間掀起一股濃厚的學風。</p><p class="ql-block">其五,自明嘉靖十年(1531)以來,新昌一百三十余年沒有續志。黃運啟認為“如線之跡,將次湮沉,修明之舉,俟等河清。業蒞此邦,而山川封域、物產民風、政典官程、人文之故,不有僅存者識其由來。”遂邀請新昌士紳漆嘉祉和毛逵等一同編纂《新昌縣志》,并在清康熙乙巳年(1665)告竣,史稱“乙巳志”,為后世留下珍貴的文史資料。</p> <p class="ql-block">圖為《新昌縣志》黃運啟序。</p> <p class="ql-block">除上述事跡之外,黃運啟還不斷地帶頭捐俸和倡議修復縣城瀕臨坍塌的公廨和民生建筑。他在《增修文峰塔記》中提到,剛到任新昌,就詢問當地耆老,得知文峰塔是前明知縣沈希韶為振興文風創基,當建到第三層時,因遭遇頻繁兵災而爛尾,后司李姚刑憲曾想捐出自己的俸祿來倡眾續建,卻無果而終。黃運啟掛念此事,利用一次拜謁孔廟的機會,倡議眾鄉紳續建文峰塔之事,得到積極響應。清康熙二年(1663),合力將文峰塔建為五層封頂,并更名為崇文塔。</p> <p class="ql-block">圖為崇文塔(清康熙五十一年續建為七層)。</p> <p class="ql-block">圖為黃運啟《增修文峰塔記》。</p> <p class="ql-block">平政橋是西出縣城的唯一通道,原稱惠政橋。黃運啟在其《國朝重修平政橋記》中寫道:“余傷其支柱之傾欹,瓴甓之淪落,昔摧殘于兵災。今風雨所漂搖,及時經理,事半功倍。雖歲詘賦繁,物力殫匱,遠不及「國僑為鄭」之日。然古有償民粟而引橋梁不治為己咎者,實心焉企之?!秉S運啟深知惠政橋對百姓出行的重要性和為官之責任,于是命人列出修繕所需人工和材料等費用,同時令衙吏率先捐俸。清康熙三年(1664)四月,修繕正式開工,僅用三個月就告竣。黃運啟認為“惠政”一說為子輿氏所譏諷,不能專注小恩小惠而使仕途平坦,不能違背周官之旨而裹圣賢之名。他崇尚“平政”,遂將惠政橋更名為平政橋。</p> <p class="ql-block">圖為平政橋(清乾隆年間重建)。</p> <p class="ql-block">圖為黃運啟《國朝重修平政橋記》</p> <p class="ql-block">新昌縣歷來崇文重教,儒學(清乾隆年間改稱學宮)則是生員求學進修之所和精神寄托之地。漆嘉祉在《國朝重修儒學碑記》中提到,清順治十三年(1656),因儒學失修幾乎停辦,博士易承昊率弟子修復大殿,不久因時局混亂而告罷。黃運啟到任時,儒學已處在廂房倒塌、圍墻損壞、敬一亭頃斜、青云樓欲墜、泮池淤塞、欞星門散落等境地。黃運啟重視傳統儒學,春秋例祭必親自參加,常對左右嘆息說:“有是哉?此誰之責哉?”清康熙三年(1664),黃運啟決定捐出自己的俸祿令司訓督修。數月之后,儒學煥然一新。為此漆嘉祉盛贊道:“數年之內,必有出為名臣,處為大儒者,光我候作新之治?!?lt;/p> <p class="ql-block">圖為儒學和縣署圖。儒學后在清乾隆間全部重修,布局又有不同,并改稱學宮(原址現為金鼎住宅小區)。</p> <p class="ql-block">圖為漆嘉祉《國朝重修儒學碑記》。</p> <p class="ql-block">自明洪武起頒布了專門的祭祀城隍的典章制度,屬于官方春秋例祀之所。清康熙四年(1665),新昌遭遇大旱,亟待在城隍廟祈雨。黃運啟看到廟堂宇圯,展禮之區成為過路,周邊居民侵隙地界,于是拿出自己的俸祿,委托八鄉教化官員督修,許多鄉紳也紛紛響應資助。旬月后,廟宇修葺一新,并清理侵占的廟界,此項工程沒給百姓增加任何負擔。城隍廟原有一座宿齋亭,很早就倒塌,石礎還存。有一天晚上,黃運啟夢到真武大帝,他感到奇怪,也沒告訴旁人,便獨自來到城隍廟詢問工匠。工匠們說:“城隍廟右邊原有真武殿,后來倒塌,神像流落到了民間至少有一百年了?!庇谑屈S運啟又捐俸在宿齋亭后面建真武殿,并在殿中安放黃冠衣裝的真武大帝像。黃運啟在《重修城隍廟記》中寫道:“夫豈惟余夢是踐,亦以鹽之為。邑確而苦旱,真武帝位于北,北水神也?!?lt;/p> <p class="ql-block">圖為城隍廟圖(原址現為紅商城)。</p> <p class="ql-block">吳甘來為明崇禎帝殉節而亡,清順治帝對他的忠義行為大為贊賞,頒旨賜謚號“莊介”,建旌忠祠,并御賜祭田70畝,春秋兩祀。清康熙八年(1669),黃運啟一生信奉忠義氣節,為教化于民,捐俸將旌忠祠修繕一新。他《旌忠祠記》中寫道“運啟初蒞五鹽,下車即遇時祭。登公祠堂,見其車服禮器,肅然起敬。祭畢,省祠而輪奐,不無墜壞待葺之處。運啟瞿然懼亟,捐俸修之,茲則煥然一新矣?!?lt;/p> <p class="ql-block">黃運啟捐俸修復新昌縣城古建筑的事跡,遠不止上述幾例,在《新昌縣志》記載中還有:清康熙元年(1662),為母誦地藏經,捐資修復位于東門外走馬岡的地藏庵。同年又修復養濟院、豐德庫、糧房等。清康熙二年(1663),重修縣署正廳、儀門、譙樓、縣獄、問過堂等。清康熙三年(1664)二月,捐俸修復坍塌26米的南門城墻。同年又修復土地堂、黃冊庫、青云樓、敬一亭、水心堂、慧慶院、馬王廟、靈椿廟、營房等。清康熙四年(1665),盡管南門渡船每年有額編的維修費用,但因財政困難,僅能撥出十分之一,影響百姓渡河往來。于是黃運啟捐資造新船,并在河邊立石,上刻“利涉大川”四字。同年,又捐俸重建龔公祠、中亭等。清康熙五年(1666),捐俸購縣左蔡氏地,建屋兩楹,名曰:文昌書院。另外沒有紀年的有:重建或新建旌善亭、講堂(后改名文曲宮)和平政臺等。</p> <p class="ql-block">經統計,黃運啟任新昌知縣期間共修復古建筑22棟(其中含崇文塔和平政橋),重建5棟,新建3棟,讓一座滿目荊榛的古城煥發生機。歷史上官員捐俸的事跡較普遍,但像黃運啟這樣持續多年多次捐俸的現象屬鳳毛麟角。黃運啟家境并不富裕,一年的俸祿也才四十五兩白銀,且當時還沒有實行養廉銀制度。為了不擾民,他情愿拿出自己的積蓄來資助新昌縣城的建設。他不是新昌人,秩滿離任后也沒有再返回新昌,這是他“堅守初心,不圖望報”的信念使然。</p> <p class="ql-block">自北宋初至清亡的九百余年里,有文字記載的歷代新昌知縣共有330名,而被追認為名宦的僅有38人。黃運啟是清朝第八任新昌知縣,也是清朝新昌第一位被追認的名宦而永載史冊。在他任職九年期間,勤政廉明,使新昌在兵災和重賦之后出現庭戶肅然、市集熙然、鄰里恬然的復蘇之景。正如江西南昌人、同科進士鄒度珙在《黃令君講堂記》中記載黃運啟語:“爾民期在急公耳,余則只一勺水累鹽溪也”清乾隆《山東通志》評價黃運啟為“亮直端謹、克稱厥職?!边@是對他官宦生涯的總結。</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黔西县|
赤峰市|
西峡县|
卓尼县|
麻栗坡县|
广昌县|
武定县|
元氏县|
通许县|
西和县|
扎鲁特旗|
和平县|
祥云县|
临沧市|
景泰县|
克山县|
福建省|
永新县|
桑日县|
会宁县|
米易县|
揭阳市|
三门峡市|
岳池县|
南丰县|
平和县|
南昌市|
通河县|
尉犁县|
通海县|
大埔县|
新乡县|
松江区|
平定县|
泸西县|
舒城县|
灵寿县|
西林县|
南昌县|
白水县|
应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