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柳樹,北方最常見的樹種,房前屋后,不離左右。它是樸素而平凡的。說它樸素是因為柳沒有爭芳斗艷的花朵,只是擁有一身綠裝;說它平凡是因為城里鄉下、坑邊河畔到處都有它的身影。當樸樹唱起李叔同的《送別》時一度哽咽,想必是半世紅塵半世僧的李叔同詩中的“晚風拂柳笛聲殘”讓他入境太深,悲從心起。世界就是這樣奇妙,這極為常見的柳樹,在不同人眼里會以不同的角色出現,細究起來,別有洞天。</p> <p class="ql-block"> 童年之柳</p><p class="ql-block"> 我出生在鄉下,沒見過早春那些花花綠綠的異木奇花。記憶中春天是柳樹帶來的,年后,乍暖還寒的南風吹過,柳梢在萬木蕭條中首先變成鵝黃色。不幾日,一串串綠芽冒出,村前屋后的柳樹盡換新裝,引得其他植物爭相效仿,把春天從冬的桎梏中徹底解放出來。</p><p class="ql-block"> 小時候不可能買玩具,開動腦筋就地取材制作玩具成為一大樂趣。春天伊始,小孩子們甩掉冬天的棉衣,有的在軟土中尋找蘇醒的甲蟲,有的專心致志地制作柳笛兒。對于鄉下的孩子來說,制作柳笛兒可謂小菜一碟。折一根返綠的柳枝兒,輕輕一擰,抽去里邊的木棍兒,再用牙咬去空桶兒頂端的外皮,一個柳笛就做成了。手里的木棍兒游戲著蟲兒,口中的柳笛兒此起彼伏。那聲音悠揚或清脆,歡快或嗚咽。柳笛聲聲,仿佛是春天的號角,在柳笛聲感召下春回大地,小小柳笛承載了太多人童年的歡樂與夢想……</p> <p class="ql-block"> 春末夏初,如雪的柳絮漫天飛舞。柳絮是種子藏身之地,讓人驚訝的是柳的種子很輕,每粒才0.0001克!當風吹動柳絮,比鴻毛還要輕的種子隨風而起,可能是近距離選擇一個家,也可能是隨風遠走天涯。不管落到哪里,只要是有土和水,它就可以萌動,自然界這種神力真讓人嘆為觀止。纖細的幼芽根植大地,帶著夢想、帶著激情,帶著動力、帶著綠色破殼而出……</p><p class="ql-block"> 柳樹極易成活,生長快且生命力頑強。砍一根柳枝插在土中,兩三年就成胳膊粗,七八年的功夫就會綠樹成蔭。那些扎籬笆的柳枝,有的就地生根發芽成了樹,這是真實版的“無心插柳柳成蔭”。很多樹怕水淹,一般都難逃大水浸泡這一劫,而柳樹則不怕。記憶中有的柳干快傾斜到水坑表面了,如此這般也會年年吐綠。夏天,小孩子們到柳樹上逮知了,爬到水坑邊的柳樹上練跳水。有人說,每一個人的童年里都有一棵桑葚樹,而我倒覺得每一個人的童年里都會有一棵大柳樹。</p> <p class="ql-block"> 實用之柳 </p><p class="ql-block"> 自然界的物競天擇加上人類偏好,柳樹成為主要樹種之一,我想還是它的實用價值使然。柳樹發芽早,落葉晚,就憑這一點,雖不能說柳是園林綠化的首選,起碼也是不可或缺。春日里暖風吹過,游園里萬條柳梢隨風搖曳。水域周圍垂柳姿態婆娑,瀟灑飄逸,那些翠柳與湖水中的倒影很快成為網紅打卡地。走過大江南北,那些名園里大都有柳樹點綴其中。杭州西湖的“柳浪聞鶯”,貴陽花溪的“桃溪柳岸”等名勝中柳是絕對的主角。</p> <p class="ql-block"> 帝王和文臣武將熱愛植柳者頗多。隋煬帝沿著大運河栽植柳樹;北宋真宗、仁宗和神宗在北疆廣植柳樹,以限敵騎,沈括曾經統計榆柳以億計;清末民族英雄左宗棠為維護國家統一,在抬棺入疆平叛的路上沿途中,也不忘種下柳樹,被稱為“左公柳”……</p><p class="ql-block"> 農耕文明時期,每一種動植物的價值會被開發到極致,柳樹也不例外。柳絮可填塞椅墊和枕頭;柳葉可作羊、馬等的飼料;柳干、柳枝可作器具和造紙原料;中醫幾乎把柳樹的各個部分都入藥。柳樹的枝條--柳條,是用來編筐編籃的好材料,是盛糧食、運肥料、裝干糧、趕集買菜、走親訪友必不可少的器具。唐代,滄州(今河北滄州和山東寧津以北地區)柳箱已很著名。宋代,人們取杞柳的細條,“火逼令柔曲,作箱篋”。此后,柳編工藝不斷發展。在藝人的手里,柳條就是一根根的絲線,從簡單的農具和日用品到工藝品,心靈手巧的匠人讓經緯之間的柳條呈現出巧奪天工的模樣,一切皆有可能。柳編工藝品走進了大雅之堂,甚至形成柳編產業出口創匯。</p> <p class="ql-block"> 柳木材質輕,易切削,干燥后不變形,無特殊氣味,可供建筑、坑木、箱板和火柴梗等用材。由于木質軟,柳木不做家具,可我對于柳木有高于任何其他高檔紅木的感情。因為在我上大學期間,父親用廢包裝板給我做了一個木箱子,包裝板就是柳木。雖然箱子原料不夠上乘,可這是父親和木工的用心之作。板材都經慢火烘烤,以確保箱子不變形;邊角的處理細致入微,看得出當年他們倆的精心雕琢。如今父親和木工已不在世,可是箱子除了搬運中磕碰的小瑕疵,依然保持著原始模樣。40多年來,搬家N次,扔掉的東西不計其數,唯獨這個柳木箱子舍不得丟掉,依然靜靜地放置在屋子的角落里。睹物思情,那是我所有物品中歷史最長,記憶最深的一個了。</p> <p class="ql-block"> 科學之柳</p><p class="ql-block">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認為,植物生長所需的物質完全依靠于土壤。1648年,荷蘭科學家范·赫爾蒙特對此產生了懷疑,于是他設計了盆栽柳樹稱重實驗。赫爾蒙特把90千克的土壤放在花盆中,然后種上2千克重的柳樹,并經常澆水,5年過去了,柳樹長到76千克重,而花盆中的土壤只少了60克。得出植物的重量主要不是來自土壤而是來自水的結論。雖然這一結論不正確,但從此拉開了光合作用的研究的序幕,所以柳樹應該稱為植物光合作用研究的啟蒙者。</p><p class="ql-block"> 瑞典科學家根據柳樹生長快這一特點,研發出用柳樹矮林生產干物質,在供熱廠中用于聯合熱電。簡單說就是將太陽能轉換成生物能,再將生物能轉化成熱電能。除了能量轉化,柳樹還吸收水和土壤中的污染物和富營養,促進土壤微生物對有機污染物的降解。他們已成功地將柳樹用于城市廢水、垃圾瀝出物、工業廢水、下水道污泥和鋸末等處理,這個過程被稱為植物整治。這種方法在生物能源生產的同時,又可以清除污染物和治理環境。</p><p class="ql-block"> 早在2000多年前,西方醫學的奠基人、古希臘杰出的醫學家希波克拉底就在他的著作中記載,咀嚼柳樹皮可以治療分娩疼痛和產后發熱;古羅馬的醫生也常用楊樹皮浸出的液體治療坐骨神經痛;美洲的印第安人用喝柳樹皮泡制的茶退燒,證明很見成效。中國古人也很早就發現了柳樹的藥用價值。據《神農本草經》記載,柳之根、皮、枝、葉均可入藥,有祛痰明目,清熱解毒,利尿防風之效,外敷可治牙痛。這一切都提示人們:柳樹皮中含有一種退熱止痛的成分。十九世紀,科學家從柳樹皮里分離出活性成分水楊苷,依此生產出阿司匹林。阿司匹林和青霉素、安定一起被認為是人類醫藥史上的三大經典發明。</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文化之柳</p><p class="ql-block"> 柳詩、柳賦、柳記、柳詞、柳曲,構成“柳文化”的重要內容。史上名詩人幾乎都留下了柳的詩文。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采微》中有“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之句。此楊柳并非是楊樹和柳樹,而是專指柳樹。瀏覽歷代詠柳詩文,以賀知章的《詠柳》詩最著名、最傳神,詩曰:“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其實,柳樹作為一種植物,其性狀都是生物進化的結果,本身無所謂美與丑,更談不上喜憂。是那一抹抹新綠、隨風擺動的柳絲、片片柳葉讓詩人觸景生情,引得歷代文人墨客借柳抒懷。</p><p class="ql-block"> 折柳相送的風俗表達對遠方親友的思念,祈盼親友早日歸來。</p><p class="ql-block">古人以柳表達“離情別意”入木三分。搖曳的柳絲,加之“柳”與“留”諧音,產生了“折柳贈別”和“折柳寄遠”的風俗,從而植根在中華文化中。自春秋時期產生“折柳”風俗以后,代代相傳。唐以后詩詠折柳極為興盛,如唐·王之渙《送別》有“楊柳東風樹,青青夾御河;近來攀折苦,應為別離多”詩句。蘇東坡五十八歲時再次被貶惠州,惟侍妾王朝云隨行,一日朝云誦“枝上柳棉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流淚不止。病極,猶不釋口……</p><p class="ql-block"> 晉人以人喻柳,嘆王恭形茂 “濯濯如春月柳” ;“張緒柳”則是以柳喻人,說柳樹外形風流倜儻,好似當年的張緒。陶淵明喜愛柳樹,宅旁有五棵柳,自名五柳先生;柳宗元非常喜歡種柳樹,他的《種柳戲題》中有“柳州柳刺史,種柳柳江邊”的詩句;清代蒲松齡也喜歡柳,并自號柳泉居士。為什么史上這么多文人雅士植柳、愛柳、詠柳?我認為豐子愷先生《楊柳》中說得很貼切:一是因為柳條那S形曲線,那是構成美的基本元素;二是因為下垂的枝條,枝條向“根”而生,寓意無限......</p> <p class="ql-block"> 自古以來,柳樹與人相隨相伴,和諧共生。柳提煉出來的科學技術造福于人類,派生出的柳文化成為一道靚麗的風景線,它傾其所有奉獻了有形無形的一切。它平凡而又不凡,樸素而又奢華。柳樹是故鄉之樹,奉獻之樹,科學之樹,藝術之樹,文化之樹......</p> <p class="ql-block">(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有版權要求,請留言刪除)</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晃|
和顺县|
元谋县|
南安市|
瓮安县|
绵竹市|
永顺县|
新和县|
新竹市|
五河县|
青海省|
大安市|
云阳县|
贵德县|
邵阳市|
高台县|
交口县|
武乡县|
泸溪县|
茂名市|
甘孜|
昆山市|
岳阳市|
大宁县|
扶余县|
库车县|
乐至县|
北辰区|
噶尔县|
永顺县|
乐山市|
花垣县|
纳雍县|
亚东县|
镇江市|
城固县|
阿勒泰市|
衡南县|
温州市|
鸡东县|
玛曲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