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猗園位于上海市西北郊嘉定區南翔鎮,始建于明嘉靖年間,原名“猗園”,取自《詩經》中“綠竹猗猗”一句。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更名“古猗園”。為上海五大古典園林之一。 戲鵝池景區位于古猗園的中心地帶,戲鵝池因池內有白鵝成群而得名。 戲鵝池的北面是一個三面臨水的船型建筑,為石舫,又名不系舟,建于明代。 十分春水雙檐影,百葉蓮花七里香。 戲鵝池東南岸與石舫相望的是浮筠閣,原是竹榭,俗稱“竹節亭”,半浮于水,小巧玲瓏。 浮筠閣后有一土山,稱“竹枝山”,山頂上有一方亭。它不同于一般亭閣飛檐高翹,而是在三只角上伸出拳頭,東北則缺一角。這是“九·一八”事變,東北淪陷后,南翔人民造了這座缺東北角的“缺角亭”,并取名“補闕亭”。 白鶴亭,頂端白鶴停立,展翅欲往南飛,是根據古代“白鶴南翔”傳說而建此亭,南翔地名亦由此而來。<div>相傳有一個農民種地時掘到一塊一丈見方的巨石,隨即有兩只仙鶴飛來停留上面。有個叫德齊的和尚看見了,便認定此處是“佛地仙跡”,于是天天乘仙鶴四處化緣集資,在此興建了白鶴云翔寺。待寺廟修畢,德齊和尚隨仙鶴乘風翩然南飛而去,從此了無蹤跡。</div> 池東面的梅花廳為全木結構,墨柱紫窗,窗格精巧,均由梅花圖案精雕嵌鑲,飛檐古樸,是一座典型的清代建筑,四周遍植梅花。 逸野堂是古猗園的主要建筑。 也是臘梅的主要觀賞地。 <div><br></div> 園內有一對唐代石經幢,一個位于南廳前,一個位于園內微音閣前。<div>微音閣前的唐經幢是本市現存最完整的經幢之一,建于唐咸通八年(公元867年),唐乾符二年(公元875年)建成,歷時八年完工。1959年移入古猗園內,列為文物保護單位。此經幢高約十米,仰蓮基座,四大天王坐立其頂,各節為束腰蓮花瓣,出于盛唐工藝,造型秀麗、雕鑿精美,人物形態豐腴典雅、雍容自若,各種紋飾簡潔傳神、裝飾性強,乃典型唐代雕飾風格。<br></div> <div>南廳前的唐經幢。該經幢于唐咸通八年(867年)開鑿,乾符二年(875 年)落成,原高十米,1968年夏,遭雷擊,上部三分之一被毀。<br></div> 萬安塔原在南翔鎮西南的泰定萬安寺內,損毀得只剩三層塔身,1988年修復后移入古猗園內。由于萬安寺有“槎溪泰定萬安寺”之稱,推定萬安寺應建于元代泰定年間。修復后的萬安塔為一座平面八角形仿磚木結構樓閣式石塔,五級通高約8米左右,塔置于青石鋪就基礎之上,四周設石刻圍欄防護。 荷花池中的普同塔是宋代舊物,迄今已有七百八十多年的歷史。1959移置于古猗園。高約二米,平面為六角形,用多塊石刻堆建而成。 鴛鴦湖景區水面約15畝,以長18米,寬4米的九曲橋分隔東西兩湖。九曲橋攔腰浮于湖面,與東面柳蔭橋遙遙相望,橋面中部是造型玲瓏剔透的湖心亭,又名鎮蛇亭。 古猗園的亭臺樓閣多臨水而建,與水景配合,體現了“亭臺到處皆臨水,屋宇雖多不礙山”的意境。 這些建筑既是風景點綴,又是觀賞風景和遮風避雨休息之處,以曲折長廊花墻分隔,形成大小不等的自由變化的自然空間。 建筑平面形式多種多樣,立體造型變化多端,體現江南園林建筑精巧自由活潑的特點。 小瓦覆頂,屋脊鏤空,各種斗拱、飛檐翹角、門窗式樣、雕刻裝飾,油漆粉刷色彩簡樸素雅,具有明代園林建筑藝術風格。 謝謝觀看,希望這張地圖能對你有用。
主站蜘蛛池模板:
门头沟区|
沙田区|
绍兴县|
永寿县|
台安县|
唐山市|
灵台县|
平武县|
延长县|
漳州市|
德化县|
长宁县|
宁武县|
义马市|
苏州市|
齐河县|
青川县|
阆中市|
肃南|
安泽县|
巴林左旗|
宁波市|
监利县|
郸城县|
西畴县|
利辛县|
凤凰县|
荔波县|
泸水县|
兴国县|
四川省|
湘潭市|
凤城市|
黎城县|
华池县|
韶关市|
灌南县|
宜良县|
周宁县|
游戏|
水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