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我家的紅色故事

離離原上草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我家的紅色故事</b></font></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文/張斌</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 <div> 上初一的兒子放寒假了,學校留了一個特殊的寒假作業,要求錄制一個紅色故事的視頻,孩子向我求教,問能不能由我來完成文案,他來拍攝和朗誦。思來想去,陜西有著諸多的革命遺址,更流傳著許多的紅色故事,選什么內容,一時間我拿不定主意。恰好中午時分,家鄉榆林子洲縣志辦給父親打來電話,想要一下我大伯的革命烈士證書,一下點醒了我,何不講講我家的紅色故事。就寫一寫我的大伯和二伯吧,盡管這兩個長輩我都是沒有見過的,但自打記事起,他們的故事就流淌在老人們的口中,也深深印在我的心中。<br></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有五個墳塋的大伯</font></h1> 我的大伯張宗元,小名叫“應宗”,1929年出生于時陜西榆林道清澗縣蘇帖一里[ 蘇帖一里:民國時行政區劃地名:民國初年沿用清代里、坊制度,此地現為子洲縣淮寧灣鄉。]的一戶農民家庭,我的祖父、祖母均是樸實的農民,大伯是家中第一個子嗣,備受家人喜愛,這一點我幼時常常能感受得到:“我的大兒可是個好后生”,那是祖母常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言語中透著深深地愛:“可惜連一把骨頭都沒留下”。<br> 1947年初,大伯與族中的幾個青年投身革命,加入西北野戰軍,據同去的老人回憶,大伯待人實誠,和戰友們感情很好,大家都喜歡叫他的小名:“應宗”,這也是大伯犧牲后多了兩個墳塋的緣故。<br> 1948年2月22日至3月1日,按照毛澤東“圍城打援”的重要軍事戰略決策,在彭德懷司令員親自指揮下,中國人民解放軍集中西北野戰軍5個縱隊7.2萬人的兵力,打響了西北戰場上一次重要戰役——瓦子街戰役,拉開了解放戰爭戰略大反攻的序幕。這場戰役是解放軍的一場慘烈的大捷,例如一縱358旅714團全團壯烈犧牲,整場戰役我軍犧牲指戰員5287人,身在359旅的大伯亦陣亡,殉年19歲。<br> 解放初期陜北交通和信息聯絡不便,盡管失去聯系多年,明知兇多吉少,但祖父母仍然抱著一絲希望,包括1962年人民政府將祖父母一家定為“革命烈屬”,198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補發了“革命烈士證書”之后,這份希望的光仍然未曾熄滅,特別是我的祖母,每每總念叨有一天能盼來大伯生還的消息,以至于我父親參加工作后,祖母還央他給相關部門寫過信,查找有無被國民黨俘虜到臺灣去的可能,盡管這不光彩,卻是一個母親對兒子能活著的最大期望,這份期望,一直延續到1996年祖母去世。<br> 為了了卻祖母的夙愿,90年代初期父親找了民間的藝人,加工了一對10公分大小的銀人,以大伯、大媽的身份在祖父母墳塋之下安葬,這便是家中伯父的墳塋了。<br>后來,據多方打聽,大伯參戰的戰友回憶,他是在沖鋒時遭到敵人炮火轟炸犧牲的。瓦子街戰役盡管是一場勝仗,但大部隊急于要追擊國民黨殘部,收復延安,解放關中,因此烈士遺體能辨明身份的就用磚頭寫上信息匆匆安葬,清理戰場時幸存的戰友發現“應宗”犧牲了,由于不知道他的大名,就在磚塊上寫上了“張應宗”的名字。<br> 1949年4月,為緬懷在戰役中陣亡的解放軍戰士,人民政府在瓦子街修建了烈士陵園,重新安葬了犧牲戰士的遺體,為伯父以“張應宗”之名建了烈士墳墓,同時按照部隊花名冊記載統計戰損,修建了“革命烈士張宗元之墓”。1984年當地政府重新修繕陵園,為所有烈士立了墓碑,故在瓦子街烈士陵園我的伯父就有兩處墳塋。<br>  2014年,子洲縣人民政府為本縣籍的烈士修筑陵園,參考瓦子街戰役陵園,在子洲烈士陵園又為我的大伯張宗元(張應宗)建了兩座墓,至此我的大伯就有了5處墳塋。<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瓦子街戰役</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瓦子街戰役烈士陵園</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大伯的烈士證書</font></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有七處戰傷的二伯</font></h1>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的二伯張治元,小名叫“馬駒”,1930年出生,是我祖父的親侄子,父親的堂兄。如果說大伯的紅色故事短暫而又平淡,二伯的故事便可以延續得更長,和大伯一同上的瓦子街戰場,他卻幸運地活了下來,是一個有傳奇色彩的人物,至少在我的家族中是這樣的。</p><p class="ql-block"> 聽長輩們說,二伯自小就“燎嚓”[ “燎嚓”:陜北方言,大意為聰明機靈,辦事干脆利索。</p><p class="ql-block"> 二伯是與大伯一同參軍的,二伯暮年回憶當年參軍的情景,入伍登記時,同樣被問及“識不識字”,大伯實誠,一五一十地回答“不識字”,就被分到了戰斗班,編入西北野戰軍第2縱隊的359旅;問到二伯時,二伯回答:“識兩個字”,沒想到就因為這個回答改變了他的命運,被定性為“有文化”,被編入西北野戰軍第1縱隊358旅衛生隊當了一名衛生員。</p><p class="ql-block"> 相比戰斗班,戰地醫護人員的風險要略小,這也是讓歷經大小戰斗數百次的二伯,在槍林彈雨中幸存下來的原因之一吧,但全身7處大的戰傷,每一處都記載著一次死里逃生的驚險。</p><p class="ql-block"> 沒多少文化的硬傷始終是“梗”,不久便“露餡了”,一次戰斗中,軍醫給開了個處方,讓二伯去拿藥,這讓幾乎是文盲的二伯犯了難,斗大的字他識不了幾個,只好如實相告。</p><p class="ql-block"> 醫生責問:“你不是有文化嗎?”</p><p class="ql-block"> “入伍登記時問我識字不?我說識兩個字”,二伯略帶委屈的申辯:“我就認識人民的‘人’和蘿卜的‘卜’這兩個字……”醫生氣得哭笑不得,但戰斗打得急,也只好作罷重新安排。</p><p class="ql-block"> 之后,二伯跟隨部隊一路南下,參加了解放關中的大小戰斗百余次;1949年9月轉戰青海,一邊跟著部隊解放大西北,一邊參加掃盲班學習,1952年12月隨軍參加抗美援朝戰爭,1958年回國。因為二伯人很聰敏,逐漸成長為一名優秀的軍醫,60年代被委派到解放軍第二軍醫大學進修數年,由于有著身經百戰的戰場救護實踐經驗,加上不斷的學習,以至于后來他成長為解放軍第一軍醫院的知名外科手術專家。</p><p class="ql-block"> 1982年,二伯因身體原因,提前離休,住進河北省石家莊軍干所,2009年病故,終年79歲。</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二伯與二嬸</font></h5> 戰爭是殘酷的,也許,我們已經遠離戰爭多年,以至于有的人對它的殘酷性麻木淡化;和平是來之不易的,我們已經擁有和平很久,以至于有的人對今天和平不懂珍惜。<br>  “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想想自己一個家族中的這些先輩,就聯想到不知還有多少家庭中的先輩們流血犧牲奉獻,才換來了今天的生活。寫下大伯和二伯的故事,讓我的孩子以及孩子的孩子們能將先輩故事傳頌,希望千千萬萬家庭都能記住自家先輩的付出,更希望這個社會能夠記住為了國家、為了民族而犧牲奉獻的先輩們。
主站蜘蛛池模板: 崇文区| 灵台县| 安泽县| 民县| 固镇县| 日喀则市| 通化县| 措美县| 三台县| 乌拉特后旗| 天峻县| 卓资县| 安阳县| 九龙县| 通州区| 荥经县| 阳东县| 留坝县| 田阳县| 无极县| 任丘市| 子洲县| 开平市| 临沂市| 通河县| 岳普湖县| 略阳县| 横峰县| 东辽县| 图木舒克市| 巍山| 盐边县| 浦江县| 于田县| 陆川县| 五原县| 新邵县| 右玉县| 峨眉山市| 连云港市| 金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