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接<a href="https://www.meipian0.cn/503rq84u?share_depth=1"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難得可貴》</a>。<div>作者:小石,永健<br>圖片:來自網絡和用AI和制圖軟件制作</div><div><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一 翻山望海的歸途</b></div><div><br><div> 話說永利和小石一大早離開了和平大隊,趕著“滿載”而歸的駱駝車開始了回烏套海的行程。</div><div> 他倆先回到了白音查干公社,在公社商店轉了轉,想再買一點年貨帶上,但那里實在沒有像在大連時的年貨,帶來的錢也不多,他倆就又去吃了一頓羊肉餡餅,晚上到公社招待所再住了一夜。</div><div> 第二天早上,他倆又駕上駱駝車,朝北開拔。他們經過了白音寶力格大隊,不久就進入丘陵起伏的山巒地帶。駱駝不再走河谷,而是在高地上,沿著雪地里勒勒車壓出的路,一直向北。</div></div> 一路上看到東面冰雪覆蓋的山峰,頗為壯觀,豈不知大興安嶺的最高峰,就在當時的白音查干公社東邊,他們極目遠望的某一座山峰,就是那座海拔2034公尺的黃崗峰。<div> 早晨的陽光穿過云層,照耀在山脊上。夜晚留下的薄霧,在陽光的驅趕下,在山巒間逐漸散去。</div> <p class="ql-block"> 過晌之后,他們來到了壩上。</p><p class="ql-block"> “壩上”實際就是一個很陡的大坡,在坡頂往下望去,那廣闊的烏套海草原,就像大海一樣,一望無邊。<a href="https://www.meipian0.cn/4zt6c66v?share_depth=1"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i> </i>烏套海曾經就是大海</a>,這朝北的壩上看上去就像當時的海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從烏套海往南走,若不沿著河道走的話,就必須爬上壩上這個大坡。而從南面往北到烏套海,就要下這個大坡。拖拉機,卡車來去經過壩上都得非常小心,除司機外,所有人都得下來走。</p><p class="ql-block"> 幾位知青在秋季時一次半夜拉草回烏套海,經過壩上,拖拉機車斗就翻了。當時在裝滿草的車斗上迷迷糊糊地處于半睡狀態的知青,被一下子給掀了下來,好在那拖車底盤上綁著幾根很長的粗木棍,支拄了車斗,使拖車沒翻過來,否則幾位知青沒準兒就會被扣壓在下面。</p> 在壩上的坡下,拉車的駱駝看到了牠的同伴和牧駝倌,但牠仍舊繼續前行的腳步,因為趕車的兩位知青住在離壩上還有三十里的烏套海冬營盤。 旁晚時分,他倆趕著駱駝拉著的勒勒車,車上載著他倆辦來的年貨,終于回到了烏套海冬營盤。<div> 此時東邊的盔甲山,在夕陽的照耀下,格外耀眼壯觀。知青們已經把到盔甲山中繼續尋找盔甲洞,找到古代蒙古英雄藏在盔甲洞里的盔甲,作為來年開春以后的一個探索目標。</div><div><br></div><h5><i>多年以后,重返草原的小石,永利,永健,才知道從盔甲山再往東南不到三十里,就是世界地質奇觀<a href="https://www.meipian0.cn/4y4dxhnc?share_depth=1"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span>阿斯哈圖石林</a>。幾位當年的知青就未能在烏套海的歲月里發現和開發這奇特的自然景觀,而感到遺憾。</i></h5><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永健和文從生看到永利和小石歷經六天,終于回到‘烏套海賓館’,非常高興。因為他倆這次“取經”離開后,就一直失去了聯系,也不知他倆走到哪里,是否遭遇到什么不測,何時回來。<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你倆再不回來,我和文從生就把我們辦的年貨先給吃完了..." 永健說。<br><br> "你倆辦到什么年貨,至少得給我們留一點啊!”永利說著就看到炕桌上放著一盤糖果,就跟小石一起在里面找當時特別好吃的“高粱飴”吃。可翻了半天,全是包糖果的糖紙,沒找到一塊可以放到嘴里吃的!<br></div><div><br></div><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二 送請帖中的領教</b></h1> 原來永健和文從生在永利和小石走了以后,就把剩下的二十多張小石用漢蒙兩種文字描繪的請帖送到了各個蒙古包,然后就去小賣部買了些糖果和散酒。這請帖里寫的就是邀請大隊干部和牧民朋友在春節晚上到青年點參加聯歡晚餐的。<div> 小石和永利去取經之前,他們四人已經分兩組把請帖送到了幾位大隊領導家的蒙古包里。但那次四位知青依仗著年輕力壯身體好,開始都沒把喝幾杯酒當回事兒,完全低估了蒙族牧民的灌酒能力。</div><div> 永健和小石這一組,首先去了民兵連長哈斯家,因為哈斯是處理民族關系的智囊,許多蒙族生活的風俗習慣,都是哈斯告訴他們知青的。</div> 永健和小石鉆進哈斯家的蒙古包,送上請帖,請他在大年初一,務必來青年點參加他們舉辦的聚餐會。<br> 哈斯非常爽快地答應了他們的邀請。哈斯的妻子給他們倒上了奶茶送上了奶豆腐。一年多的草原生活,讓兩位知青早就愛上了奶茶、奶豆腐。那是草原上最甘美的食物,他倆邊吃邊喝,邊問哈斯各種問題。<br> “春節請牧民們喝酒,都有什么樣的風俗習慣?”<br> 哈斯笑著說:“我現在就來教你們。<div> 說著,他拿出三個小酒盅,倒滿三盅酒,給他們倆一人一盅。哈斯說:“牧民過春節的習慣是:相互串門,家家都要走到。進門必須喝三盅酒。喝完進門的三盅酒后,就可以隨便了。想繼續喝也行,想走人也行。來吧,你們就按這個習慣,先喝三盅。”<br> 永健看了看這盅酒,說:“連喝三盅酒,差不多有一兩,幾十戶牧民,我們都要走遍,這就要喝八斤酒。這個春節還不把我們灌暈了?”<br> 小石好像挺有信心,說:“八斤酒不是讓咱們一天喝完,分八天喝,一天才喝一斤酒。沒事。來,咱倆先按牧民的規矩,今天就去幾家喝喝看。”</div><div><div> 他倆領教了“進門三盅酒”的蒙古風俗,仗著年輕力壯身體好,硬挺著開始了給許多牧民拜年送請帖的體驗。他們隨后去了朋之格家和孟克家的蒙古包,以迅速喝完三盅酒的代價,讓兩位大隊領導高興地接受了他們的邀請。</div><div> 等到了跤王烏云比力格那里,兩位已經有點喝暈了,就請師父給他倆免去三杯酒,并出主意如何應付在后來的幾家,怎么才能不喝或者少喝。可烏云比力格說作為他的徒弟,一定要尊重蒙古人的習俗,不能免酒。</div><div> 兩人只好自己想辦法,要把手里剩下的十張請帖送完,還不能中途喝醉,唯一的辦法就是快速喝完三杯馬上就走,出門后用皮襖的袖口抹嘴吐出,讓皮襖也沾上酒氣......</div></div> <p class="ql-block"> 等他倆到了好友烏日塔家,看到他的蒙古包里,端坐著一位專門敬酒的長者,看來是他家族里最能喝酒的。他在那里熱酒,倒酒,并很有儀式地敬酒,一直邊說邊陪來客一起喝,好像他從來都不會喝醉似的。</p><p class="ql-block"> 小石坐下來先說了正事:邀請烏日塔大年初一參加我們的宴會,烏日塔滿口答應。然后,小石一本正經地開始同烏日塔講:”按照蒙族規矩,我們喝完三盅酒后就走,還要到別人家送請帖。“</p><p class="ql-block"> 精明的烏日塔見小石說話格外嚴肅,就猜到這兩位可能想瞞天過海。但他不動聲色,也很嚴肅地說:“當然是這規矩,就三盅酒,喝完你們就可以走。” 永健和小石雙目對視,暗自竊喜,連干三盅,拔腿就往門外竄。</p><p class="ql-block"> 烏日塔眼快手疾,一手一個把他倆抓回炕上,說:“別急著走呀,又沒有讓你們再喝酒,說一會話還不行嗎?”</p><p class="ql-block"> 他倆嘴里含著酒,不能說話。小石擺擺手,用手勢的意思是說:不是剛才跟你說好的喝完三盅酒就可以馬上離開嗎?</p> <p class="ql-block"> 烏日塔此時表現的非常誠懇,說:“不說話也沒關系,可酒這么辣,也不吃塊肉?” 說著便往他倆手里各塞了一棒帶骨頭的肉。</p><p class="ql-block"> 他倆不能不張嘴吃肉。因為牧民的習慣是:你不吃他給你的東西,就是瞧不起他。可要張嘴又怕把酒漏出來,讓烏日塔發現嘴里含著酒。萬般無奈,他倆只好“咕嘟”一聲,把含在嘴里的酒咽了下去。準備吃肉壓住火辣。</p><p class="ql-block"> 烏日塔看到這里,就哈哈地笑了起來,一定要兩人坐下跟那位大叔一起再喝六杯后,才讓他倆出蒙古包。</p><p class="ql-block"> 而一到外面被那刺骨的冷風吹著剛喝紅的臉,兩位不由地·頭暈目眩.....他倆就決定趕緊回到青年點,上炕躺下睡一覺就能緩過來。</p><p class="ql-block"> 結果他倆到了青年點后,進門看到永利和文從生兩人已經回來,看來他倆的酒量也是經不住蒙族牧民的勸酒。只見他倆趴在炕上,哇哩哇啦地往地上吐,很多都吐進了他們剛脫下來的大頭鞋里。</p><p class="ql-block"> 小石一見,說了聲:“不好”,趕緊拿臉盆去接他倆的吐物。可他一嗅到永利、文從生吐物的氣味,自己也哇哇地大吐了起來,而且比誰都猛,像井噴,滿天的噴。</p><p class="ql-block"> 小石這一噴,反倒清醒了永利。他爬起來扶小石上炕,捶背,后又用毛巾給他擦嘴。小石是四人中醉的最厲害的,可他死不承認。一邊哼哼,一邊說:“我沒喝醉……我沒喝醉……不信,你們……明天看……一早起來……我還能……跑兩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 style="text-align:center;"><b>三 在烏套海準備過年</b></h1> <p class="ql-block"> 再回頭說永健和文從生在永利和小石走后,還真憑他們的那點兒酒量和機智地送完了所有的請帖。</p><p class="ql-block"> 后來他倆去了小賣部(如圖示),想買春節每戶定量供應的年貨,包括一瓶好酒,一包香煙,一斤紅糖,一斤白糖。看到好酒是克旗有名的“景峰白干”,香煙是“大生產”,這些都是在歷年的春節時候沒有的,是粉碎“四人幫”之后,在來之不易的“大好”形勢下,遼寧人所能得到供應的最好年貨。</p><p class="ql-block"> 但當他倆掏錢購買這四種特殊的商品時,卻受到了意外的打擊。</p><p class="ql-block"> 售貨員說:“這幾樣商品,沒有你們知青的份。”</p><p class="ql-block"> 永健驚愕地問:“為什么?”</p><p class="ql-block"> 售貨員說:“公社不知道你們知青有人留下過年,以為你們都回大連過年,所以沒有考慮給你們分派年貨。”</p><p class="ql-block"> 永健不甘心地問:“現在能不能把我們加進去?把我們四個知青算成一戶,就買一瓶酒一包煙二斤紅白糖。”</p><p class="ql-block"> 售貨員說:“我這里的商品,一個蘿卜一個坑,全都有主的,不可能有多余的。”</p><p class="ql-block"> 永健說:“有沒有牧民家不要這些商品,轉給我們。”</p><p class="ql-block"> 售貨員說:“自從文革以來,十多年見不到這些好貨!家家都想多要!沒有不要的。”</p><p class="ql-block"> 永健和文從生聽到這樣的答復很失望,但也無奈,只好拿著大塑料桶買了五斤散裝燒酒。為了彌補心中的缺憾,他倆還一咬牙,花了一塊錢買了一包水果糖;再一跺腳,花了一塊多買了一包當時最好吃的高粱飴,回到青年點把兩包糖果參在一起放到一個盤中準備用在春節時招待客人。兩人還各自拿了一塊高粱飴,撥開糖紙嘗嘗,把糖紙留在了盤中,看起來好像沒少。</p><p class="ql-block"> 這樣兩人每天都嘗嘗好吃的糖果,留在盤中的糖紙越來越多,直到永利和小石回來,竟然在盤中的找不到一塊糖了,剩下了一堆糖紙,永健和文從生在一旁看著他倆翻著糖紙偷著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早晨,小石在晨練之后,就象數家珍一般,數著他們置辦到家的年貨,計劃著菜譜。他很有把握地說:“現有的東西,我可以炒出八個大菜來了。”</p><p class="ql-block"> 另三位全都興奮起來,問他能做出哪八個大菜?</p><p class="ql-block"> 小石說:“一、白菜炒牛肉絲;二、大頭菜炒牛肉片;三、粉條土豆燒牛肉塊;四……”</p><p class="ql-block"> 永利打斷小石的話說:“小石,你有完沒完,怎么全都是牛肉?”</p><p class="ql-block"> 小石不慌不忙地說:“你別急,有肉還有魚。四、紅燒偏口魚;五、醋溜偏口魚;六、干炸偏口魚;七……”</p><p class="ql-block"> 永利又取笑小石,說:“一共只有五條偏口魚,我看你要變出幾道菜來?你這是換湯不換藥。前面翻來覆去,離不開牛肉;現在說來說去,又都是偏口魚。”</p><p class="ql-block"> 小石笑著說:“巧夫難為無米之炊。這點東西,我們怎么也要湊足八道菜,這才能算得上過春節。”</p><p class="ql-block"> 永健看了看小石擬好的菜譜,又看了看辦好的年貨,提出一個奇怪的問題,說:“哎,我說小石呀,你這里寫的都是炒菜,可是年貨里我沒看見大蔥,你炒菜用什么爆鍋?”</p><p class="ql-block"> 小石這下子不再沉著了,他慌張地說:“哎呀,我怎么把大蔥給忘了。”</p><p class="ql-block"> 這時候文從生冒出了一句:“農隊有大蔥,咱去弄兩根來不就得了?”</p><p class="ql-block"> 永利這時說道:“別提‘弄兩根’啦,咱得厚著臉皮去要幾根大蔥吧。”</p><p class="ql-block"> 原來知青在農隊有一次極不光彩的丟人經歷。</p> <p class="ql-block"> 農隊在離烏套海冬營盤二十里路的山溝里,是一個全部由漢族農民組成的小隊,這個小隊與烏套海其它四個蒙族牧民小隊的生產運作方式完全不同,在牧區靠種地養家糊口,是烏套海的貧困隊,其貧困程度知青們到后來才了解。</p><p class="ql-block"> 小石和永利趕著駱駝車在回程的路上,也就是從壩上下來后與農隊擦邊而過,但他倆并沒有停下來去拜訪農隊的劉隊長,原因就是知青們曾在農隊闖下了一個大禍。</p><p class="ql-block"> 話說來到烏套海草原以后,這些來自大連的城市青年已經很長時間沒吃蔬菜了。有一天,文從生等幾位知青去山里砍柴時,欣喜若狂地發現:在離烏套海草原二十里外的山溝里,有一片菜地。</p><p class="ql-block"> 他們回到青年點后興奮地告訴了大家:有蔬菜可以“弄”些回來吃。</p><p class="ql-block"> 這些知青一聽到“蔬菜”二字,眼睛全都綠了,早把“不拿群眾一針一線”的紀律忘在了腦后。幾位知青不約而同地發出四個字:夜襲菜地!</p> <p class="ql-block"> 那是個烏云密布的夜晚,草原之夜黑的伸手不見五指。而這些知青沿途每走三五里就留下幾人,給夜襲菜地返回的知青指引方向,否則在這漆黑的夜晚肯定會迷失方向。</p><p class="ql-block"> 可想而知,他們夜襲菜地的行動,是在隱秘與貪婪中進行的。那幾位發現菜地的知青,逐漸摸到了菜地,首先就踩到了大蔥,就摸著黑拔了很多大蔥裝了一麻袋。然后摸到了茭瓜,不管三七二十一,摸著一個就摘一個,統統裝入另外兩個麻袋。后來又摸到了大一些的茭瓜,便把先前摘得小茭瓜從麻袋里倒在地里,騰出空間去裝大個的。</p><p class="ql-block"> 他們裝滿了整整三大麻袋,還沒被任何當地人發現,幾位知青得意地輪換著扛著蔬菜就開始往回返。走了一段路程,忽然不敢走了。因為在漆黑的大草原上,不管東南西北,遠處都有著光亮,好似有人在追蹤,也好似有鬼魂在漆黑的夜里游走晃動。 </p> <p class="ql-block"> 做賊心虛的知青們為了壯膽,就說那些光亮就是來時留在路途上的幾位給他們指路的油燈,可他們怎么走,前面的光亮總也接近不了,后面遠處還總有些光亮在跟著他們。說實話還好他們人多,一路上喊著同伴,尋找留在路上的知青,折騰一夜,到了天亮才回到了烏套海青年點。</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女知青們特別勤快,興奮地包了整整一天的大蔥茭瓜餡餃子。男知青們吃得太美了,一碗接著一碗吃,從中午一直吃到下午,一直吃到實在塞不進去為止。小石就是那天創下了吃餃子的記錄,這項紀錄到后來一直也未被打破。</p><p class="ql-block"> 到了黃昏大家不約而同地都在草原上散步消食,小石跟另一位知青在草地上打了一會兒羽毛球,球掉在地上,誰都不肯彎腰去撿。因為一彎腰,肚子里的餃子就會被頂出來。</p> <p class="ql-block"> 有道是: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正當知青們消化免費“弄”來的果實的時候,農隊的劉隊長騎著一匹棗紅馬來到了烏套海青年點。</p><p class="ql-block"> 這下把在點里的所有知青都給嚇傻了。他們猜劉隊長可能就是昨夜暗中跟蹤菜地盜賊的那幫人之一,而且已經判斷出這些盜菜人的來頭,很可能是嗅到了只有漢族人做菜時特有的油爆蔥花味道,才找到這里來的。</p><p class="ql-block"> 面對著表情嚴肅的劉隊長,知青們誰都不敢說一句話,像是在等待他的審判一樣,看著劉隊長的一舉一動。</p><p class="ql-block"> 劉隊長跳下馬來,像是在考慮如何教訓這幫不知天高地厚的生瓜蛋子。只見他慢慢地把馬拴好,然后說:“你們都愣著干什么?快把馬背上那兩個布袋子解下來,自己打開看看吧...”。</p><p class="ql-block"> 布袋子里面正是那些丟在菜地里沒有拿走的那些小茭瓜。</p><p class="ql-block"> “大叔,您罵我們吧。” 伙食長塔拉說。</p><p class="ql-block"> 劉隊長說:“咳!.....罵你們干什么?”</p><p class="ql-block"> 勞動委員永健說:“昨晚,我們偷了你們農隊的菜。”</p><p class="ql-block"> 兩位知青干部站出來主動承認錯誤,希望能化解劉隊長心中的憤怒。</p><p class="ql-block"> 劉隊長仔細端詳著塔拉和永健,再環顧了一周,像是要好好認識一下這些從大城市來的每一位知青的面孔。他們看起來那么年青幼稚,并不是面黃肌瘦,卻好似失去了青春的朝氣和活力。至少,他們根本不是一幫為非作歹的人。</p><p class="ql-block"> 這時候劉隊長一定在想:他們為什么要夜里到農隊來偷菜呢?</p><p class="ql-block"> 他終于開口說:“我來的一路上就在想,你們這么年紀輕輕就千里迢迢來到草原,沒有菜吃,身體怎么受的了?都怪大叔沒有早點想到,這兩袋小茭瓜就算是大叔送給你們遲到的見面禮。今后你們知青有什么困難就盡管跟大叔說,你們都是大叔的孩子。“</p><p class="ql-block"> 劉隊長的這番話,讓在場的所有知青們都無地自容。</p><p class="ql-block"> 永利這時候說:“劉隊長吃些我們包的餃子吧?”</p><p class="ql-block"> “看來你們生活不錯,是用茭瓜大蔥包的餃子吧?” 劉隊長又仔細端詳了永利,繼續說,“還是你們找個機會來我家嘗嘗我家里包的餃子吧!”</p><p class="ql-block"> 永利和其他幾位知青只好尷尬地笑笑說,“咱哪好意思啊,不過我們改日一定登門道歉。”</p><p class="ql-block"> 他們向劉隊長保證,以后再虧再餓,也不干這種缺德的偷盜勾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到了年底分紅結算工分時,知青們才知道當年農隊歉收,是負增長。也就是說,每十分工的工分,一點錢不賺不說,還要倒賠給隊里幾分錢。這些在牧區的農民們辛辛苦苦干了一年,反倒欠隊里錢。而牧業的四個小隊,平均每十分工都是一塊兩毛五,這農牧業的收入差別也太大了。</p><p class="ql-block"> 永利,永健此時在想:去年農隊的負增長,就包括了被知青偷走幾麻袋蔬菜所造成的損失。咱們這次只能厚著臉皮去劉隊長那里,先給他拜個早年,然后再次賠罪,目的是搞好關系,順便要幾根大蔥來。</p> <p class="ql-block"> 沒想到劉隊長看到他倆后,得知是留守知青需要大蔥,就馬上把自家里僅有的一捆大蔥分了一半給他們,還給了他們一包野黃花菜和一兜他家自己包的速凍餃子。</p><p class="ql-block"> 他倆一出劉隊長家,讓鄰居侖大爺看見了。把他倆叫到他家,硬送給他們一包干蘑菇,說是這種蘑菇做湯最鮮美。</p><p class="ql-block"> 回來的路上,他們又遇見了趕著牛車帶著妻兒回家過年的何大哥。他看到兩位知青后,就從大車后箱的麻袋里掏出一棵酸菜,又裝了一袋黃豆送給他們,說:“這兒的大豆,炒好了,可以代替花生,下酒照樣沒治!”</p><p class="ql-block"> 小石看到他倆從農隊帶回來不僅僅是必需的大蔥,還有幾樣當地的土產,就更興奮了:你們帶回來的這些土特產,又能做兩盤大菜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 style="text-align:center;"><b>四 過年會餐后的遺憾</b></h1> <p class="ql-block"> 到了春節這天,先后有三十多位蒙族牧民來到了烏套海青年點,來參加由四位留守的大連志愿青年舉辦春節會餐。</p><p class="ql-block"> 孟克,哈斯,朋之格,烏日塔,敖滕,皮力基首先到達四位知青所在的房間,就直接上炕圍著炕桌坐了下來。</p><p class="ql-block"> 四位知青早已忙活了大半天,小石先用黃油炸了好多從和平青年點帶回來的大連蝦片,擺放在炕桌上。然后就在旁邊的一個房間里大顯身手,掌勺炒菜,煞費苦心地炒了八大盤“名菜”;文從生負責端盤跑堂,溫酒倒酒,一道一道地上菜;永利先是給小石打下手,然后在客人們來到以后,負責接待各位大隊領導,陪蒙族牧民們喝酒,只有他能用有限的酒量,招呼好各位來賓,把酒桌上的交友和客套話語發揮的淋漓盡致。酒過數巡之后,他還能用蒙漢兩種語言,向牧民們一一介紹每道菜的特色品味。</p><p class="ql-block"> 多虧永利的三寸不爛之舌,蒙族牧民們聽了后,毫不客氣地吃每一道小石炒的拿手菜,而且不等菜咽進肚子里,就邊嚼邊夸說:“賽衡,賽衡!”——每一道菜上來不一會兒就吃得所剩無幾。</p><p class="ql-block"> 永健“自告奮勇”地擔當起做大米飯的大師傅,因為他自小學五年級開始,就在家里做飯了,做大米飯從來都不在話下。他又開了一個房間,先把炕爐燒起來。因為來的人多,他準備了三個鐵皮臉盆,一盆一盆地煮飯,把永利和小石從和平青年點帶回來的半袋大米,全部煮了。</p><p class="ql-block"> 來到烏套海之后,都是這些熱情好客的蒙族牧民請知青喝奶茶,吃奶豆腐和手扒肉,給他們介紹蒙族牧民風俗習慣;而春節這一天,這四位知青終于有機會請蒙族牧民們吃城里人過年時吃的大魚大肉,更是讓牧民們嘗一嘗城里人特別愛吃又很想吃的大米飯了!</p><p class="ql-block"> 即使在當時的大連,吃上每月定量供應的少量大米,是很難得的;他們來到烏套海草原以后,也是第一次吃上草原上稀罕的大米飯,能跟蒙族牧民們分享吃大米飯的喜悅,不能不說是一種只有在草原上過年才有的榮幸。</p><p class="ql-block"> 大家無拘無束,聊天打諢,喝酒吃菜,很快就把上來的所有炒菜全部一掃而光。</p><p class="ql-block"> 菜沒了,喝酒照樣進行。熱門的炸蝦片和爆炒黃豆還能供應一段時間,大家你來我往,互相敬酒祝福。到了宴會將近尾聲,永健煮好的大米飯也就被端上了炕桌。</p> <p class="ql-block"> 文從生一邊給每一位蒙族牧民盛了滿滿一碗大米干飯,一邊講解大米飯多么難得又多么的香噴噴,并用生硬的蒙語勸牧民們多吃:“八大義弟,八大義弟,多多的八大義弟。”</p><p class="ql-block"> 牧民們端起飯碗,吃起永健·親自煮燜的、文從生極力“吹捧”的大米飯。他們吃進一口,細嚼慢咽,互相對視,似乎在認真品嘗。隨后牧民們就不再說話,狼吞虎咽地大吃起來,他們把碗里的米飯吃的一干二凈,然后放下碗來,拔腿就走。</p><p class="ql-block"> 四位知青左攔右擋,說:“米飯有的是,再添一碗。”</p><p class="ql-block"> 可是他們沒有攔住一位牧民。一轉眼功夫,三十多位牧民走的無影無蹤。留在屋子里的,是那些吃的干干凈凈的空碗空盤子。</p><p class="ql-block"> 小石看著空碗空盤子,心里有一種滿足感,說:“看來我們的宴會辦的很成功呀。”</p><p class="ql-block"> 文從生給四人盛了飯菜,說:“忙了一天,勝利結束。該我們吃飯了。”</p><p class="ql-block"> 他們四人端起飯碗,將一大口米飯送進嘴里,嚼了起來。</p><p class="ql-block"> 他們四人同時停止了咀嚼,同時愣在那里,又同時吐掉,同時大叫起來:“夾生飯!”</p><p class="ql-block"> 他們再看桌上牧民們留下的飯碗,每只飯碗干凈的沒有留下一粒大米。真是難以想像,所有的牧民是如何將滿滿一大碗的夾生飯吃進肚子里去的。這是無法咽下的夾生飯,可是牧民們卻按照他們的規矩,一定要讓幾位知青高興,生生地把夾生飯吃進肚里。</p><p class="ql-block"> 永健心里十分難受。讓烏套海的蒙族牧民們,那些知青心中最可敬的人,在一起過春節的會餐上吃了他親手做的夾生飯,是一次多么大的疏忽,簡直就是過失。</p><p class="ql-block"> 自那以后,永健一直想彌補那次春節會餐上的過失,一直想重新做一次大米飯,請牧民們吃到真正的香噴噴的大米飯。可是,在那個困難的年代,草原上見不到大米,他沒有機會彌補那次過失。</p><p class="ql-block"> 后來烏套海知青全部返回大連,他就更沒有機會請牧民們吃自己煮的大米飯了。</p><p class="ql-block"> 從此,在他的草原生活的美好回憶中,永遠留下了這難以彌補的缺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 style="text-align:center;"> <b>五 后記</b></h1> <h5> <i>圖為永利,小石,游鴻和永健(后排)于2016年回到烏套海所屬的巴彥高樂蘇木,在烏日塔家門前與當年的蒙族朋友畢力格,哈斯和烏日塔(前排)合影。</i><div><br><div><br></div></div></h5> <p class="ql-block"><i> 2016年小石,永健,永利和游鴻回到克什克騰旗,見到了當年烏套海的老領導孟克書記(右),他和他老伴早已在克旗買了房子長期居住,享受舒適的晚年生活。</i></p><p class="ql-block"><i> 孟克的弟弟畢力格和他愛人趙老師,也就是當年烏套海小學的貌美老師,專程開車從北京趕回克旗,要全程接待幾位當年的知青,并要在那里盡地主之誼,設晚宴招待我們這些遠道而來的知青。永健跟畢力格陳訴了他要彌補當年的那次遺憾,一定要由他在克旗的一家高檔餐廳辦一桌酒席,宴請當年的老領導孟克書記和他老伴,還有其他幾位已經搬到克旗的烏套海牧區干部。</i></p> <i>畢力格執拗不過,就說永健當年在烏套海做得那頓夾生飯早已成了牧民們的笑談了,這次還是要幾位知青到他家里和奶茶。圖為(左起)永健,永利,孟克和他老伴,游鴻和小石在孟克家和奶茶時的合影。</i>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武宣县|
榆林市|
搜索|
溆浦县|
丹寨县|
乌鲁木齐县|
图们市|
华容县|
乳山市|
曲靖市|
互助|
铁岭市|
河东区|
曲靖市|
互助|
博乐市|
洛宁县|
龙游县|
三亚市|
河西区|
石楼县|
昭通市|
保康县|
莱阳市|
班玛县|
大悟县|
长治市|
海南省|
怀集县|
河津市|
四会市|
太康县|
桂林市|
贵州省|
靖江市|
子长县|
康乐县|
洛南县|
策勒县|
炉霍县|
都江堰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