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11日重游闊別35年廣州。<div> 北京路步行街北起中山五路,南至惠福路,全長440米,北京路(Beijing Road)地處廣州市中心,是廣州城建之始所在地,是歷史上最繁華的商業集散地。2002年1月1日起,步行街正式實施全日制步行。</div> 沙面島,位于荔灣區珠江白鵝潭北岸,是一個橢圓形的小島,面積為0.3平方千米的彈丸之地。最近由于其島上西方古典主義建筑群頗具特色,而被評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稱之為"羊城第九景"。 沙面原為珠江沖積而成的一個沙洲,早期稱為中流沙、拾翠洲。此地自宋至清代均為廣州對外通商要津。鴉片戰爭后清政府被迫同意把沙面"租"給英、法帝國主義,該地淪為英法租界,改為現名。1859-1862年挖掘沙面涌時,將沙面與珠江北岸隔開,只在東面架設一座石橋與北岸相通。現在沙面有沙面北街、沙面大街和沙面南街3條東西走向和沙面一至五街5條南北走向的共8條主要街道和馬路。而在東、北、西三面則分別有東橋、西橋、新西橋等與六二三路相通。島上綠樹成陰,環境幽雅,有勝利賓館、沙面賓館、白天鵝賓館、廣州國際海員俱樂部、波蘭駐廣州領事館、朝鮮輸出入商業、中波輪船股份公司廣州辦事處、沙面網球場、沙面游泳場等建筑和外事單位及體育娛樂設施。 沙面在中國近代史上有著重要意義,所以沙面最值得關注的是其控制規劃區,也即屬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范疇的,包括有近代沙面建造的外國租界建筑群在內的范圍。這片地方,1859年劃為外國租界后,陸續便設有英、法、美、德、日、意、荷、葡等領事館及銀行、洋行。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后由國民黨政府接管。舊建筑中不少為西洋的古典格局。1959年周總理視察沙面時便指示要妥善安排、保護舊貌,作為半殖民地的歷史見證,并可開放為旅游區供游人參觀。 黃花崗七十二烈士陵園位于市區北面的白云山南麓,面積16萬平方米,是為紀念孫中山先生領導的同盟會在廣州起義戰役中犧牲的烈士而建的。1911年4月27日(農歷三月廿九日)孫中山領導下的同盟會為推翻清政府在廣州舉行武裝起義失敗,骨干會員犧牲百余人。同盟會會員潘達微冒死收殮烈士遺骸72具,叢葬于黃花崗后將此地改名為“黃花崗”,黃花即菊花,象征節烈。1918年,愛國人士和海外華僑為了紀念這次起義的死難烈士,捐資修建了這座烈士陵園。這座陵園布局莊嚴雄偉,既有中國傳統建筑特色,又具埃及和西方古典建筑風格。這在中國是罕見的。<br><br> 黃花崗墓園始建于1912年,孫中山書“浩氣長存”四字鐫于墓坊。烈士墓構筑在崗陵之上,紀功坊峙立墓后。墓道兩旁蒼松翠柏,烘托出滿園黃花輝映碧血的莊嚴肅穆氣氛。園內還建有八角亭、四方池、石橋等。 越秀公園又稱越秀山,越秀山以西漢時南越王趙佗曾在山上建“朝漢臺”而得名。建過觀音閣,故又名觀音山。著名古跡鎮海樓,又名五層樓,樓分五層,高28米,登樓遠眺,羊城美景盡收眼底。園內還有古之楚庭和佛山牌坊,古城墻、四方炮臺、中山紀念碑、孫中山讀書治事處、伍廷芳墓、明紹武君臣冢、海員亭、五羊石像、五羊傳說雕塑像群、球形水塔、電視塔等。元代以來被稱為羊城八景之一,元代為粵臺秋月,明代為粵秀松濤,清代為粵秀連峰、鎮海層樓,現代有越秀遠眺、越秀層樓、越秀新暉。 廣州塔建筑總高度600米,其中主塔體高450米,天線桅桿高150米,具有結構性超高、造型奇特、形體復雜,用鋼量最多的特點。它的外框筒由24根鋼柱和46個鋼橢圓環交叉構成,形成鏤空、開放的獨特美體,它仿佛在三維空間中扭轉變換。作為目前世界上建筑物腰身最細(最小處直徑只有30多米),施工難度最大的建筑,建設者們克服了前所未有的工程建筑難度,把一萬多個傾斜并且大小規格全部不相同的鋼構件,精確安裝成挺拔高聳的建筑經典作品,并創造了一系列建筑上的“世界之最”。 五光十色的燈光 珠江夜景
主站蜘蛛池模板:
迁安市|
桐柏县|
静乐县|
凌源市|
林西县|
深圳市|
彰化市|
林口县|
徐州市|
大渡口区|
枣强县|
定结县|
基隆市|
廊坊市|
克什克腾旗|
水富县|
呼图壁县|
耿马|
泰兴市|
泰州市|
新乐市|
广平县|
禹州市|
三明市|
星子县|
肇源县|
河津市|
喀什市|
吉木乃县|
越西县|
桂东县|
靖安县|
吉林省|
南开区|
米林县|
都江堰市|
余姚市|
五台县|
安龙县|
上杭县|
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