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簡 敘</p><p class="ql-block"> 阿爾卑斯山脈乃歐洲最高的山脈。其名稱在拉丁語中意為“白色”,因山峰終年積雪,山谷冰川發育而得名。位于歐洲南部。西起法國東南部,經意大利北部、瑞士南部、列支敦士登、德國南部,東至奧地利和斯洛文尼亞。呈弧形東西延伸,直線長約1200千米,寬130~260千米。總面積約20.7萬平方千米。平均海拔3000米左右。</p><p class="ql-block"> 阿爾卑斯山脈分為西、中、東三段。西阿爾卑斯山是山脈最窄、高峰最集中的山段,最高峰勃朗峰(4810米)在法、意邊境。中阿爾卑斯山介于大圣伯納德山口和博登湖之間,寬度最大。東阿爾卑斯山海拔相對較低。山脈主干向西南延伸為比利牛斯山脈,向南延伸為亞平寧山脈,向東南延伸為迪納拉山脈,向東延伸為喀爾巴阡山脈。</p><p class="ql-block"> 阿爾卑斯山脈地處中歐溫帶大陸性濕潤氣候和南歐地中海式氣候的分界線。山地本身具有氣候垂直分異特征。歐洲許多大河均源出阿爾卑斯山脈,如多瑙河、萊茵河、波河、羅訥河等。阿爾卑斯山區風景幽美,是旅游、度假和登山、滑雪勝地,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山區主要城鎮有法國的格勒諾布爾、奧地利的因斯布魯克、意大利的博爾扎諾等。</p> <p class="ql-block"> 三座阿爾卑斯山簡介</p><p class="ql-block"> 地球上有三座阿爾卑斯山,歐洲一座,新西蘭一座,中國附近一座。</p><p class="ql-block"> 如果山脈對于每個歐洲人都不顯陌生,那必定是阿爾卑斯山。阿爾卑斯山是歐洲最大的山脈,橫跨從西歐到南歐的七個國家,既是中歐和南歐的地理分界線,也是歐洲大陸上溫帶和亞熱帶的分界線,還是多瑙河與萊茵河等歐洲大河的分水嶺。阿爾卑斯山的主峰勃朗峰曾是歐洲最高峰,如果失去了阿爾卑斯山,歐洲就沒了脊梁。</p><p class="ql-block"> 阿爾卑斯山最著名的旅游勝地主要分布在瑞士和奧地利,像阿爾卑斯山區最大的湖日內瓦湖和瑞士第一大城市蘇黎世所在的蘇黎世湖都在瑞士,最著名的山峰馬特洪峰則在瑞士與意大利的邊界上,山下的旅游小鎮“采爾馬特”被稱為“冰川之城”;奧地利的阿爾卑斯山區是電影《音樂之聲》的取景地,薩爾茨堡則是阿爾卑斯山的門廳。</p><p class="ql-block"> 然而在地球上,阿爾卑斯山并非歐洲獨一份。在大洋洲最靠南的國家新西蘭,也有一座山脈叫南阿爾卑斯山。這座南阿爾卑斯山縱貫新西蘭南島,將這座本就狹長的島嶼分割為陡峻的西坡和平緩的東坡兩大部分,十七座海拔超過三千米的山峰阻擋了水汽,讓南島西部降水量陡增形成茂密的雨林,而東部則變成更為干旱的草場和平原。</p><p class="ql-block"> 南阿爾卑斯山是印度洋板塊與太平洋板塊碰撞擠壓的結果,所以地震是南島乃至整個新西蘭民眾生活的日常。同時,南阿爾卑斯山也為南島貢獻了三百多處冰川,以及眾多的河流、峽灣、瀑布和冰蝕湖,讓南島成為比北島更受游客喜愛的度假勝地和旅游目的地,而山脈東西的差異化景觀也給南島的多元化旅游創造了條件。</p><p class="ql-block"> 南阿爾卑斯山不但締造了圍繞新西蘭第一高峰的庫克山國家公園,也締造了基督城和格雷茅斯等新西蘭最重要的港口城市。音譯為克萊斯特徹奇的基督城是新西蘭的“花園城市”,這座新西蘭第三大城市人口不到五十萬,卻是南島旅游的大本營,周邊滑雪場林立,從登山到高爾夫,甚至前往南極,都可以把這里作為出發地。</p><p class="ql-block"> 無獨有偶,有南阿爾卑斯山,就有北阿爾卑斯山。但這個“北阿爾卑斯山”并非歐洲的那一座,而是在中國一衣帶水的鄰國日本。如果說新西蘭南阿爾卑斯山的命名是歐洲人殖民大洋洲所留下的痕跡,那么位于日本地理中心地帶的山脈和阿爾卑斯掛上鉤,則是近代日本“脫亞入歐”的一個插曲。</p><p class="ql-block"> 據稱十九世紀曾在日本本州島中部登山的西方人首先將該地區與歐洲阿爾卑斯山脈相似的山岳叫作日本阿爾卑斯,隨后這一叫法被日本人所接受,最后將從日本海沿岸的飛驒山脈經內陸的木曾山脈延伸到太平洋沿岸的赤石山脈統稱為日本阿爾卑斯山脈,這三座山也分別改名為北阿爾卑斯山、中央阿爾卑斯山和南阿爾卑斯山。</p><p class="ql-block"> 日本阿爾卑斯山匯聚了除富士山之外的全日本三十座最高山峰,集中了世界聞名的徒步、滑雪和溫泉勝地。分布在岐阜、富山和長野的北阿爾卑斯山地區有日本最壯麗的山地景觀,中部山岳國立公園既有上高地這樣的徒步圣地,也有像白骨溫泉這樣隱秘而漂亮的浴場。被稱為“日本屋脊”的長野,因舉辦冬奧會而遺留了多個頂級滑雪基地。</p><p class="ql-block"> 這三座阿爾卑斯山地貌相似,但因文化背景的不同而呈現出旅游景觀和人文色彩上的差異。</p> <p class="ql-block"> 形成演變簡介</p><p class="ql-block"> 阿爾卑斯山地的形成問題是歐洲地質學界長期爭論的問題之一。阿爾卑斯山脈的形成與世界地史的發育是緊密聯系的。在二疊紀,約2.25億年前,亞歐大陸與非洲、美洲大陸連在一起,中部是古特提斯海。古特提斯海實際就是現今的阿爾卑斯一地中海區,它實際上是一條東西延伸的大海槽。</p><p class="ql-block"> 根據傳統的大地構造學說—地槽一地臺說:在地槽區表現出幅度很大的升降運動和巨厚的沉積建造。大約在1.8億年前大西洋就開裂了,以及由此而產生的非洲板塊和亞歐板塊間的相對運動和早第三紀的喜馬拉雅運動。非洲板塊與亞歐板塊間的相對運動,可分為三個階段。</p><p class="ql-block"> 非洲板塊的東移階段,中侏羅紀至上白至紀(1.65億一0.8億年前)歐美板塊尚未分開,由于大西洋開始擴張,整個海底每隔三、四億年更新一次。大陸隨硅鎂層一起移動,中洋脊把非洲板塊東推,同時非洲北部也分裂出小板塊。非洲板塊相對西移階段,上白堊至晚始新世(0.8億年一0.4億年前),北大西洋擴張。這這時它的擴張速度比中大西洋要快,同北美分離了的歐洲板塊向東運動快于非洲板塊,因而非洲板塊相對來講反而西移了。西段距離較近,匯合較早。</p><p class="ql-block"> 非洲板塊北移階段,晚始新世至今(自4000萬年前至現今),北大西洋與中大西洋擴張速度相近,非洲三面被中洋脊擴張力左右,只是北面有海溝存在,因而作向北運動,導致上白里紀分裂的板塊與亞歐板塊碰撞。又由于勞亞古陸與岡瓦那古陸的東移速度不一,南北分而合,合而分,以及各板塊的自身相對旋轉,因而使古特提斯海大洋板塊破碎不堪。</p><p class="ql-block"> 歐洲與非洲總的來講是輻合,它們的邊界屬于擠壓型。然而由于上述種種運動,因而在輻合邊界中有張力或轉換斷邊界。在轉換斷層所在的錯斷帶,巖石比較破碎,易被侵蝕,所以在海底常形成凹槽,地中海就是這樣形成的。而擠壓型的板塊邊界是巖石圈板塊對沖、消亡、碰撞的場所,即兩板塊聚合俯沖帶,構造活動強烈而復雜。阿爾卑斯摺皺山脈就是這樣形成的。此時,古特提斯海日益消亡,形成今天歐、亞、非之間的地中海。</p><p class="ql-block"> 上述三個階段中,地中海小板塊大致可歸納為兩塊,伊比利亞板塊(包括伊比利亞半島西嘉島和撒丁島)、阿普利亞小板塊(意大利西部、巴爾干及亞洲的土耳其等)。這兩塊小板塊,在總的北向輻合過受到種種制約,造成了復雜的輻合過追根溯源,這兩塊小板塊早在上白至紀前已從非洲開裂。但由于古生代泛大陸于古生代末形成,因而伊比利亞和阿普利亞小。板塊被禁錮于歐非與北美之間。上白堊紀開始,伊比利亞和阿普利亞板塊逐漸向歐洲輻合,在歐洲南岸出現了消亡帶。</p><p class="ql-block"> 到了晚新世至早漸新世之間,因上述小板塊與歐洲相碰撞,阿爾卑斯縫合線形成于南阿爾卑斯和奧地利一阿爾卑斯推覆的交界。到了第三紀,發生了喜馬拉雅運動(又稱阿爾卑斯運動),整個古地中海發生強烈褶皺,地球上出現了橫亙東西的山脈,其中包括阿爾卑斯山脈。</p> <p class="ql-block">附注:部分圖片游歷當下拍攝,部分圖文來自網絡綜合,添頁觀世察史究性,純粹學習交流,虔誠開心度日。</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邛崃市|
儋州市|
灵山县|
建阳市|
吴川市|
濮阳市|
乌兰浩特市|
石景山区|
泽库县|
锡林浩特市|
象州县|
卫辉市|
上饶县|
楚雄市|
岑巩县|
兴化市|
武鸣县|
澳门|
宁乡县|
靖边县|
成武县|
桐庐县|
嘉禾县|
淮安市|
洛扎县|
钦州市|
麻栗坡县|
远安县|
上高县|
岗巴县|
黄山市|
宁津县|
崇州市|
台南县|
鄢陵县|
长葛市|
青冈县|
钦州市|
东兴市|
汶上县|
芜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