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肯尼亞游

鄒范鳴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對中國游客來說,去的比較多的地方是歐洲、亞洲、澳洲、北美,而非洲和南美要少一些,到目前為止,南美我還從未去過,非洲我也只去過四五個國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的印象里,非洲雖然有幾十個國家,但值得去旅游的國家并不多,而且我還覺得,去非洲旅游,總體而言觀賞自然景觀的意義要大于觀賞人文景觀。人們愛說“狂野非洲”,非洲的最大特點是保留了許多原始面貌,特別是擁有種類繁多的野生動物,這是其它任何地方都不具備的。非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大陸,也是發展最落后的大陸,而正是因其落后,才保留了眾多天然原始的面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一直想,如果我再去非洲旅游的話,我一定要去東非大草原,專門看野生動物,最好能看到東非野生動物大遷徙。我常看電視臺播出的有關動物的紀錄片,對東非塞倫蓋蒂大草原和馬賽馬拉大草原上發生的大型動物的故事尤其感興趣,東非野生動物大遷徙就發生在這兩個大草原上。這兩個大草原分屬坦桑尼亞和肯尼亞,但它們其實是一個草原,是聯在一起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東非野生動物大遷徙,簡單說是這樣的:塞倫蓋蒂和馬賽馬拉都在赤道以南,離赤道很近,而馬賽馬拉在塞倫蓋蒂北面,更接近赤道。這兩個地方都屬熱帶草原氣候,都只有旱季和雨季,但是岀現的月份不一樣,相互錯開,塞倫蓋蒂是旱季時,馬賽馬拉就是雨季,馬賽馬拉是旱季時,塞倫蓋蒂就是雨季,大致情況如此。食草動物總是追著水草跑,每年當塞倫蓋蒂大草原進入旱季后,數以百萬計的角馬、斑馬、羚羊等食草動物就會成群結隊的往有水源和青草的馬賽馬拉大草原遷徙,這支遷徙大軍綿延百里,浩浩蕩蕩,縱然有天敵襲擊也一往無前,在經過了二三十天和行走了上千公里之后,它們終于到達馬賽馬拉,等過了二個來月,季節變換,它們又陸續返回到塞倫蓋蒂,這一現象就是所謂的大遷徙。大遷徙途中,動物們要陸續渡過一條叫馬拉河的河流,河中多鱷魚和河馬,動物們迎著湍急的河水和鱷魚的狙擊冒死渡河的場面非常震撼,這一幕在7~9月差不多每天都要上演。東非野生動物大遷徙是世界旅游十大奇觀之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去東非看野生動物,并不是一件難事兒,我現在精力越來越差了,再有幾年真跑不動了,趁著現在還能湊合,能去就早點去吧。前些時候看到一個1月份去肯尼亞的旅游團,收費不太高,就報名了。我知道,這時候去肯尼亞是看不到大遷徙的,大部分動物此時已經跑到坦桑尼亞去了,但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這時候去也有這時候去的好處,氣候比較舒適,而且這時候去也能看到幾乎所有的野生動物,不是看不到,只是看不到大遷徙而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坦桑尼亞塞倫蓋蒂大草原比肯尼亞馬賽馬拉大草原大很多,但肯尼亞的旅游服務設施要比坦桑尼亞好,因此去肯尼亞的游客反而多一些。去肯尼亞旅游,重點是看馬賽馬拉大草原上的野生動物,但不止如此,肯尼亞還有其他一些值得看的景點,在其他景點還能看到馬賽馬拉沒有的野生動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肯尼亞位于非洲東部,面積58萬多平方公里,人口四千多萬,是一個中等規模的國家。它的四周被其它幾個東非國家包圍,東南部靠海,瀕臨印度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首都內羅畢是肯尼亞最大城市,也是東非地區最大城市和非洲最大城市之一。它是一座美麗的城市,交通發達,高樓林立,綠樹成蔭,市區多花園和公園,雖處赤道附近,卻無酷暑,氣候涼爽,該市2017年曾入選世界春城十佳,有著東非小巴黎和非洲時尚之都的美譽,聯合國人居署和環境署總部以及其它一些國際機構均設在內羅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旅游業是內羅畢經濟支柱之一,市內及周邊的旅游景點不少,有肯尼亞國家博物館、《走出非洲》作者卡倫的故居、自由廣場、長頸鹿公園、內羅畢國家公園、大象孤兒院等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們抵達內羅畢后不停留,坐車先去距內羅畢240多公里的安博塞利國家公園,等最后臨走時再看內羅畢的景點。</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去安博塞利沿途滿眼綠色,肯尼亞國土面積的18%為可耕地,其余主要適于畜牧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們在安博塞利入住的酒店,離國家公園很近,屬于馬賽人聚居地。客房的外觀很原始,也許過去馬賽人的房子就是這樣,我猜是特意做成這模樣兒,給游客一種新鮮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早上遛彎,遇到酒店的保安,這里的工作人員都是馬賽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記得以前看過的電視節目里說,馬賽人敢和獅子搏斗,一群馬賽人手持長矛圍攻獅子,獅子懼怕他們,落荒而逃。但那已經是過去的事情了,現在不會再發生了,現在肯尼亞所有的野生動物都受到了嚴格保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安博塞利國家公園,面積392平方公里,位于坦桑尼亞和肯尼亞的交界處,距非洲第一高峰乞力馬扎羅山很近,在山的西北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乞力馬扎羅山高5895米,山頂終年積雪覆蓋、云霧繚繞,山下莽原景色優美,每年都吸引著一批批前來觀光的游客,是非洲著名的度假勝地之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這是我坐的那輛車。規定每輛車最多坐6個人,以保證每個人都能靠窗坐。遇到動物的時候,可打開車窗看,也可站起來伸出頭看,就是不能下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安博塞利國家公園的野生動物,主要是大象、長頸鹿、角馬、狒狒、猴、狐貍、斑馬、羚羊等,食肉動物也有,但很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游客觀賞野生動物的方式是乘坐改裝過的吉普車或面包車,沿著公園里的土路尋找野生動物,至于每次能看到多少,全憑運氣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安博塞利國家公園是乞力馬扎羅山的最佳觀景地點之一,遙望傲然聳立的乞力馬扎羅山四方頂,山頂雪冠銀光逼人,景色十分壯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雪山聳立,大象成群,這個景象被視作非洲的標志性經典畫面。</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在馬賽人語中,安博塞利的意思是干涸的湖,因為這里的土壤是火山巖地質,下雨時一片汪洋,但是水存不住,不長時間水就滲入地下,平時公園里能見到有水的地方不多。而乞力馬扎羅,馬賽語的意思是發亮的山,在歐洲人到來之前,馬賽人沒有雪的概念,他們也從未登到山頂上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前方有一片水域,那些浮在水面上的白色水鳥是火烈鳥幼鳥,火烈鳥幼鳥羽毛是白色的,成年后羽毛變成紅色,距離較遠,看不清楚。</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從安博塞利國家公園來到了納瓦沙湖,又叫奈瓦沙湖,國外的名字都是音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安博塞利在內羅畢的東南方向,納瓦沙湖在內羅畢的西北方向,兩地相距三百多公里,開車需七個多小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納瓦沙湖是一個景色優美的淡水湖,面積約260平方公里,湖邊是大片的沼澤,湖中盛產鱸魚和非洲鯽魚,還有河馬和各種水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湖中有一個小島,叫新月島,是一個私人領地,島上有長頸鹿、斑馬、角馬、羚羊等動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今天陰天,陽光偶爾透過云層傾瀉下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乘船游湖</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納瓦沙湖有許多魚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在新月島上轉了一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納瓦沙湖畔,有一個“小獅子艾爾莎莊園”。說是莊園,其實并不大,里面還有一個小小的博物館,我對參觀這個景點很感興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這地方現在并沒有獅子,而之所以叫“小獅子艾爾莎莊園”,是因為一本英國人寫的書《生而自由:野生母獅艾爾莎傳奇》。這本書很有名,在歐美國家比較流行,書中講述了一個人與獅子之間的感人故事:有一對英國夫婦住在“莊園”這個地方,男人是動物保護工作者,一天他誤殺了一只母獅,并把三只幾天大的小幼獅帶回了家,送走了兩只,留下一只最不易成活的小母幼獅,起名艾爾莎。自此小母獅和他們夫婦生活在一起,一直到小母獅三歲多成年了就放歸大自然。這期間夫婦倆無微不至的照顧它訓練它,彼此之間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放歸自然后夫婦倆還回來看它,感情依舊。這里面有著長長的故事,書是妻子寫的,非常精彩,書名又叫《生而自由》,也許作者是想表達,任何動物都要給予自由,感情再好也不能剝奪自由,這對人對動物都一樣。</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莊園是當年英國夫婦的住所,現在保留所有原貌。博物館里陳列著這對夫婦當年的物品、女主人親自畫的小母獅艾爾莎的系列作品及各種版本的《生而自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老頭常年累月在野外工作,也快成野人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們是傍晚到的,若是下午來,可以一邊喝著英式下午茶,一邊欣賞納瓦沙湖景色。</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從納瓦沙湖往北走,來到了納庫魯湖國家公園。這個公園由草原和湖泊兩部分組成,所以公園里既有不少陸地動物,也有各種的水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公園大門很簡陋,一位持槍門衛在門口站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晨霧中的羚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幾只斑馬在一棵合歡樹下。非洲草原上最多的樹種就是合歡樹,它的形狀像是一把傘,以后再看見里面有草原還有合歡樹的圖片,那一定是非洲草原了,別的草原上沒有合歡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一群狒狒在路邊上,車來了也不躲避,旁若無人的樣子。群居的哺乳動物,一般都會有一個頭領,但我沒看出這群狒狒里哪個是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也許這只是頭,它的個子相對大一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幾只疣豬。疣豬和我們平時見到的野豬不是一回事,疣豬只在非洲草原上才有。它們都是豬的一種,但疣豬的體型不如野豬大,攻擊力和耐力也不如野豬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幾只白犀牛。非洲既有白犀牛,也有黑犀牛,這兩種犀牛的區分不是根據皮膚顏色,白犀牛嘴巴是平的,主要吃地上的草,而黑犀牛的嘴巴是尖的,以吃灌木為主。黑犀牛的數量很少,不容易看到,它們平時總呆在灌木叢里,導游說來十次也未必有一次能見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大象、野牛、犀牛、獅子和花豹號稱非洲五霸,到目前為止,我們只看到了大象、野牛和犀牛,等過兩天到馬賽馬拉國家公園時再看獅子和花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一群斑馬排著隊從前方走過</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看見幾只柴斯菲爾德長頸鹿,它是長頸鹿的一個亞種,數量很少,不易見到,它的特點,除了身上的斑紋和其它的不一樣,還有它的腿腳,它的腳是白色的,像是穿上了白襪子。</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這鳥的體形很大,叫不上名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納庫魯湖上有許多的鵜鶘,鵜鶘很好認,大大的嘴巴,估計一二斤重的魚一口吞下去沒問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納庫魯湖上還有其它水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看完了納庫魯湖國家公園,我們又不辭辛苦,再繼續坐三小時車,去博格利亞湖看非洲火烈鳥。火烈鳥也是非洲的一個獨特物種,很值得一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每年4月,火烈鳥從坦桑尼亞遷徙到肯尼亞的納庫魯湖、博格利亞湖和艾爾蒙塔湖,過去主要是遷徙到納庫魯湖,現在主要是遷徙到博格利亞湖,直至11月火烈鳥再回到坦桑尼亞。據說全球90%的火烈鳥生活在這些湖泊,這的火烈鳥群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鳥群之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博格利亞湖是一個碳酸鈣湖,面積約30平方公里,湖水較淺,湖四周有許多溫泉,湖水溫度較高,湖里生長著大片的藻類,藻類和小魚小蝦小貝類是火烈鳥喜歡的食物,由此吸引了大批的火烈鳥在此棲息繁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去博格利亞湖國家公園的路上,經過赤道,這是赤道的標志牌,赤道橫貫肯尼亞。</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成年火烈鳥的外表,紅嘴、紅頸、翅膀上覆蓋著紅羽毛并帶有小塊黑毛、長腿、紅足,嘴很大,呈鐮刀狀。眼前看到的這些火烈鳥,似乎還未完全成年,羽毛還是灰白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這個季節,大部分火烈鳥已經飛回到了坦桑尼亞,但留下的也不少,也許是成年火烈鳥全飛走了,留下的基本是幼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成千上萬只火烈鳥浮在水面上,一眼望去,非常壯觀。火烈鳥膽子小,稍有動靜,飛起一大片。我以前沒見過如此多的火烈鳥,感覺很神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這是我們在納瓦沙湖住的酒店,外觀與安博塞利住的酒店很大不同,但內部設施一樣。兩處各住了兩個晚上,明后兩天住馬賽馬拉,之后回內羅畢住一晚上,就該回國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這幾天,吃飯都是自助餐,內容簡單重復,我自帶了辣椒醬和白酒,感覺還可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最后,我們來到了馬賽馬拉國家公園。</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馬賽馬拉國家公園是我們肯尼亞之行的重點。要在這住兩個晚上,如果不看野生動物渡過馬拉河,用一整天時間看草原上的動物也足夠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馬賽馬拉國家公園占地面積1800平方公里,由廣闊的草原、林地和河岸森林組成。它建于1961年,是肯尼亞幾十個野生動物保護區之一,也是最大和最有名的一個保護區,全年都適合前往,不管何時去都可以尋找到動物的身影。每年12月~3月,是馬賽馬拉大草原的旱季,看不到動物大遷徙,但可以欣賞到動物們寧靜祥和的生活狀態,一望無垠的大草原上散布著成群的羚羊、長頸鹿、斑馬以及獅子、豹等動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同前幾天一樣,游客們乘坐專用旅游車,深入草原,追尋動物的蹤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馬賽馬拉大草原上的野生動物種類繁多,據說有95種哺乳動物和450種鳥類。我能分清大部分哺乳動物,但分不清楚大部分鳥類。</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斑鬣狗,這家伙和獅子是死對頭,一般都是成群活動,這只像是落單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羚羊的種類太多了,我叫不上來每種羚羊的名字,只會區分大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獅子每天大部分時間都用在了睡覺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一只獵豹,距我們較遠,而且草又高了點,所以看不大清楚。</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這種羚羊,體型碩大。</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來到了馬拉河的一個渡口。去年的動物大遷徙已經過去了,今年的動物大遷徙尚未到來,現在既看不到過河的大型食草動物,也看不到河里兇猛的鱷魚和河馬,只見湍急的河水奔流不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地上的這些腳印,應該是最后一批渡河的斑馬和角馬留下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游客和守衛在這里的武裝警察合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離渡口不遠,趴著一只母獅子,它是不是還在等過河的食草動物?應該不會,獅子并不傻,食草動物什么季節過河,它很清楚,只是獅子都有領地,它不過是在自己的領地里呆著罷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再走不遠,看見路邊草叢里躺著兩頭雄獅,距離我們只有幾米遠。</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一只母獅子帶著兩只小獅子</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接著,又看見了一只藪貓,這種動物不容易看到,個兒不大。</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們最遠到達了肯尼亞和坦桑尼亞的邊界線,地上插個小木牌。小木牌那邊是坦桑尼亞的塞倫蓋蒂大草原,它與肯尼亞這邊的馬賽馬拉大草原是聯在一起的,它倆本就是一個草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們在馬賽馬拉還參觀了一個馬賽人村莊。估計有十幾戶人家,大人小孩加一塊三四十口人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撒哈拉沙漠以北,包括埃及等叫白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廣大地區,叫黑非洲,前者以白色人種為主,后者主要是黑色人種。黑非洲有三個最為古老的民族,分別在三個國家,肯尼亞有一個,就是馬賽族。黑非洲的歷史很長,但其歷史并無詳細記載,這與黑非洲一直沒有發明文字有關,黑非洲的語言種類非常多,但全都是有語言無文字。現在黑非洲國家使用的文字,不是英文就是法文,肯尼亞過去是英國的殖民地,現在滿大街寫的都是英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馬賽人最早是以狩獵和采集為生,無農業、無生產工具,甚至無房子、無衣服,直到幾百年前歐洲人來了之后,才開始一點點的發生變化,我覺得即使現在,不少馬賽人的生活狀況,不說依然原始,也是非常落后,住著極其簡陋的土房子,養有少量的牛羊,雖然不再光著身子了,但也只穿著最簡單的衣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們下車后,先看馬賽人表演,表演非常簡單,有男有女一排人一齊晃動著身體,所有人嘴里發出有節奏的聲音,最后每個男人都要站出來蹦幾下,而且都盡量往高蹦,據說過去如果幾個男人同時看上了一個女人,就比蹦高,誰蹦的最高,女人就歸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小村莊的出入口</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據說曾經有一個年輕法國女人,到這來了以后不走了,和村里人一起生活了好些年,還生了孩子,這故事聽著挺新鮮。</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這倆人在表演鉆木取火,就著這火,我點了一顆煙。</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非洲的馬賽人大約100萬,主要生活在肯尼亞和坦桑尼亞的交界處,也即是肯尼亞南部和坦桑尼亞北部,我們游覽的幾個國家公園都是在肯尼亞的南部,所以我們遇到的當地人,不但是黑人,大部也是馬賽人。現在馬賽人依然延續著部落酋長制,但我沒看出哪一位是酋長,我想應該是一位年長的男性吧,不過他不會輕易露面。</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從馬賽馬拉返回內羅畢的路上,有一個觀看東非大裂谷的地點。</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東非大裂谷位于非洲東部,是世界陸地上最大的斷裂帶,它縱貫包括肯尼亞在內的東部非洲數個國家,南起莫桑比克,北到以色列境內的死海附近,長達六千多公里,最寬處180多公里,最窄處約30公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東非大裂谷太長太寬,所以從地面上、飛機上均看不出來,只有衛星才能將它拍照下來,人們把東非大裂谷稱作“地球的傷疤”。東非大裂谷很有名氣,非洲人類的發源地,就是東非大裂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回到內羅畢后,參觀了位于內羅畢郊區的長頸鹿公園。</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這個公園不比肯尼亞其它的國家公園或野生動物保護區,它里面只有一種動物長頸鹿。它全無這些天在肯尼亞國家公園看到的荒野之氣,而是一種十分祥和寧靜的氛圍,很像是各大城市中常見的動物園,但和大城市里的動物園又有所不同,這的長頸鹿是先養育繁殖,最后還要放歸自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長頸鹿公園建于1983年,是一對英國夫婦建立的,最初的目的是保護一種叫羅斯柴爾德的長頸鹿,這種長頸鹿是長頸鹿的一個亞種,當時在非洲草原上快要瀕臨滅絕了,現在情況大為好轉,從最初的不到200只,增加到了500多只。其實,兩天前我們在納庫魯湖國家公園里已經見過此種長頸鹿了,那兒的長頸鹿還是從這里送過去放生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游客可以站在一個高臺子上,面對面的喂食長頸鹿,喂的食物由公園免費提供,游客不能用自己攜帶的食物喂它,這點公園想的很周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長頸鹿性情溫和,但也不是好欺負的,被它踢上一腳沒誰能受得了,從電視上看見過,獅子被它踢了后,非死即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身上的斑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白色的腿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們在肯尼亞的游覽路線是:內羅畢→安博塞利國家公園→納瓦沙湖國家公園→納庫魯湖國家公園→博格利亞湖國家公園→馬賽馬拉國家公園→內羅畢長頸鹿公園。整個行程不看別的,就看野生動物,這對我來說是一種全新的體驗,感覺很有趣。同行的人里三分之一是小孩子,由家長領著,我想也就是來肯尼亞看野生動物的旅游團才會有這種情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有時我看野生動物會想到我們人類,我覺得動物行為與人類有許多相似之處,或者說人類行為與動物有許多相似之處,這里面的具體看法就不說了,說實話會招人討厭。總之,人是動物的一種,人性與動物性的關系是共性與個性、普遍性與特殊性的關系,這應該不難理解,人不過是位于動物鏈的頂端而已,再怎么高極也是動物,動物所具有的,人無不具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現在世界各國的野生動物保護工作都做的很好,去歐洲國家看到鴿子在城市廣場上和旅游景點到處飛,各種水鳥在河湖里自由飛翔,小松鼠在公園里跑來跑去,亞洲國家的人同樣善待野生動物,岀于宗教的原因,有的國家還有動物崇拜,更不會有傷害野生動物的情況。現在的人都懂得人與動物、人與自然、人與環境必須和諧的道理,這是人類文明的一大進步。</b></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洮南市| 长寿区| 济阳县| 名山县| 宜阳县| 岑巩县| 晋城| 扬州市| 金沙县| 忻州市| 南靖县| 淄博市| 芜湖市| 萍乡市| 静宁县| 沂源县| 崇明县| 怀宁县| 玉环县| 龙岩市| 桐乡市| 东乌珠穆沁旗| 靖边县| 绥江县| 阿勒泰市| 宁强县| 平阴县| 磴口县| 尼勒克县| 白水县| 临武县| 汤阴县| 大安市| 当雄县| 荆门市| 晋中市| 云龙县| 舟山市| 涿鹿县| 宾川县| 正蓝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