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品茶之′‘道”,是空虛而不可見的,卻又是客觀存在的,而它的妙用是豐富有益的。好茶之人,往往認為茶之“道“幽深莫測.奧妙無窮,難以悟解。其實對于“茶之道″,亦可學習孔圣人研究《易》的法則,使之“玩索而有得“。</p> <p class="ql-block">按照《易經》的觀點去認識宇宙,萬事萬物有其“理",有其“象″,有其“數″。茶也亦然。作為自然植物的茶,有其天然的屬性,如味質苦而回甘.澀而生津.飽含芳香等,就是“理”;有其物種的形態,如喬木大葉.灌木中小葉等,就是“象″;有其生長周期的變化和人工制作工藝的選擇與采用,以及飲用沖泡的緩釋過程,等等內容,這都與“數"有關。</p><p class="ql-block">如果在認知茶的過程中“玩索而有得"其理象數的細節內容,并明白其因與果,自然就會漸漸知變而通達。</p> <p class="ql-block">明末清初哲學家王船山在說《易》時,一言簡明概要:“謂一卦有十二爻,半隱半見:故大易不言有無,隱見而已。"用他的話來指導認知茶的理象數,玩索“茶之道"是再好不過的了。</p><p class="ql-block">茶之象是顯見而可明察的,而茶之理則是隱含于象之中,生長過程與制作工藝細節之數的恰當選擇,理象數三者能和諧歸一,可以斷定:茶是好茶!</p> <p class="ql-block">茶之道的客觀性存在于茶的理象數三者之中;茶之道的空虛性則隱含于茶的“理"之內,讓制茶人與品茶人去感知悟解茶的自然天理屬性,也就是茶之道。</p><p class="ql-block">即用老子“性與天道合一"的思想,從而“推天道以明人事″;用《中庸》說“天命之謂性″,就“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用《孟子》說“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由此,“知其性則知天矣"。</p> <p class="ql-block">在中國的哲學史中大概率都是講究“人性源于天道,知天是為了知人″。于是乎,在中國的茶文化里出現了儒釋道及三教九流乃至于凡夫百姓一致的品茶悟道.品茶知人.淡泊明志.精行儉德之博大精深的茶文化。</p><p class="ql-block">我對茶之道的悟解,就是從“玩索中而有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原創于2024年1月26日</p>
主站蜘蛛池模板:
茶陵县|
富顺县|
杭锦后旗|
多伦县|
葵青区|
剑川县|
长沙县|
济宁市|
灌南县|
遂平县|
乐至县|
洪雅县|
南充市|
防城港市|
蒲江县|
城固县|
庆城县|
黄陵县|
思南县|
名山县|
樟树市|
五常市|
和平区|
黄陵县|
孟津县|
克山县|
临西县|
青海省|
灌阳县|
治县。|
辽阳县|
阳原县|
湟源县|
富阳市|
金秀|
龙里县|
乌拉特后旗|
隆安县|
舟山市|
西宁市|
丹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