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人際關系就是表演,但老實人不會戴面具。錢再多,到醫院都是一張“紙”;老婆再漂亮,跑了也是別人妻子。不要把自己的血汗錢,輕輕松松就借給別人,你不知道哪一天會反目成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勢不能使盡。這里的“勢”說的是勢力,一個有勢力的人,古人認為不能把自己的勢力用盡,否則會有不好的結果??v觀古今,借勢力為非作歹的大有人在,比如西漢時期著名的政治家霍光,就因為功高震主,不懂得收起鋒芒,得罪了一些人。在他死后,他的家族仍然無所顧忌的為所欲為,霍氏家族僭越禮制的行為引起了皇帝的不滿,在霍光去世后的第二年,就被滿族誅殺,從此以后這個盛極一時的顯赫家族,就從西漢的歷史上消失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福不能享盡。一個人的福氣有限,并且福氣來之不易,古人認為要好好地利用,一個人在享福之前,也許過得并不如意,這些不好的日子就會成為以后的最好回憶。享福之后,切記不可以沾沾自喜、狂妄自大,反而要時刻回想之前不好的地方,憶苦思甜,把自己的福氣慢慢積累下來,才不至于失敗和衰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便宜不能占盡。很多人愛占便宜不足為奇,有句俗語叫“貪小便宜吃大虧”,便宜可以占,但是要懂得知足。《菜根譚》中的一句話,或許是給占便宜的人的一點忠告:“討了人事的便宜,必受天道的虧;貪了世味的滋益,必招性分的損?!币虼斯湃苏J為,一個喜歡占便宜的人,說到底是他的命運不好,時間久了,占便宜變成一種自然而然的習慣,福氣就會減弱。反而那些大方慷慨的人福氣會變得更多,那些吃不了虧,愛占便宜的人,就會變的沒有智慧,因此平時積累的福氣也就慢慢不見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財富是人們追求的東西,但過度的追求只會讓人陷入無盡的欲望之中。財不盡,是指財富不能被完全消耗或揮霍。如果一個人過度消費,借貸過多,最終可能會導致破產。因此,我們應該合理規劃自己的財務,避免過度消費或浪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人們都希望自己的努力能夠得到認可和贊賞,但是過度的追求功名只會讓自己陷入壓力之中。功不盡,是指功名不能被無限追求。如果一個人過于追求功名,可能會忽略自己的內心世界和身邊的人,最終可能導致自己的孤獨和失落。因此,我們應該適當調整自己的心態,不要過度追求功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才華是人們所欣賞的東西,但過度的展示只會讓自己陷入虛榮之中。才不盡,是指才華不能被過度炫耀。如果一個人總是喜歡在別人面前炫耀自己的才華,可能會引起別人的反感和嫉妒,最終可能導致自己的失敗。因此,我們應該適當控制自己的表現欲望,不要過度展示自己的才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愛情是人們渴望的東西,但過度的投入只會讓自己失去自我。愛不盡,是指愛情不能被過度依賴。如果一個人過度依賴愛情,可能會忽略自己的事業和朋友,最終可能導致自己的空虛和失落。因此,我們應該適當調整自己的情感投入,不要過度依賴愛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名聲是人們所追求的東西,但過度的追求只會讓自己陷入虛榮之中。名不盡,是指名聲不能被無限追求。如果一個人過于追求名聲,可能會忽略自己的內心世界和身邊的人,最終可能導致自己的孤獨和失落。因此,我們應該適當調整自己的心態,不要過度追求名聲。</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壽命是人們渴望延長的,但過度的追求只會讓自己失去生活的樂趣。壽不盡,是指壽命不能被無限延長。如果一個人總是想著長壽,可能會忽略自己的生活質量和健康狀況,最終可能導致自己的痛苦和悲哀。因此,我們應該適當調整自己的生活態度,注重生活質量的同時追求長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人生中的追求是無窮盡的,但我們應該適度把握其中的平衡點,不要過度追求某一方面而忽略了其他方面。只有合理規劃自己的人生道路,才能獲得真正的成功和幸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曾國藩的一生是從平庸和失敗開始的:他少年不得志,考取六次秀才都沒中;意氣風發獻身朝堂時,因得罪滿朝文武而賦閑回家;苦練湘軍卻出師不捷,兩次兵敗而投河自殺……曾國藩對于后人最大的意義,莫過于他用一生的實踐證明,人只要不斷地陶冶學習,就可以從“中人”變成“圣人”。曾公一生為人處世的智慧,是留給后輩的無盡財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莫問收獲,但問耕耘。這句話并不是要求我們只顧低頭耕耘,不要收獲。而是在提醒我們,要專注地耕耘,把目光聚焦在做事本身,自然會有收獲。楊絳在翻譯《堂吉訶德》時,自學西班牙語,為保證翻譯準確,每天翻譯500字,嚴格按照計劃執行。在翻譯過半時她被迫中斷了翻譯工作,手稿被紅衛兵沒收,幾經流落遺失。十年后干校結束,楊絳對作品又有了新的理解,于是便又從頭譯起,刪掉了幾萬字。每一版楊絳都一絲不茍,斟酌再三。她從沒有想過自己要拿什么獎項,獲得什么成就,只想踏踏實實做學問。在1978年,鄧小平把《堂吉訶德》作為禮物送給了西班牙國王。楊絳促進了中西兩國文化的交流,獲得了西班牙國王親授的“騎士勛章”。而楊絳的《堂吉訶德》譯本,也成為譯界公認的翻譯佳作。人做事就是要這樣:即便不是日日有收獲,也要日日有播種。“播種有不收者矣,而稼穡不可廢”便是這個道理。就算一時的播種沒有收成,也不能放棄耕作。努力做好眼下的事,竭盡所能,終將得償所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君子愈讓,小人愈妄。很多時候,善良的人越是退讓,小人就越是囂張。君子為人處世都講究禮讓三分,而三分是底線,一旦失去了底線的寬容和退讓,對方便會得寸進尺。《我是余歡水》中的余歡水,為人老實好說話,算不上精英,但本質上沒有壞心思,最多算是普普通通的中年人。余歡水一直把老呂當好朋友,所以老呂跟他借錢時,他頂著妻子的壓力給老呂借了13萬。當妻子想要買車急需用錢時,余歡水想要回當初借給老呂的錢,老呂先是滿口答應,但又臨時反悔。余歡水顧忌著朋友情分,每次都不想損老呂面子,可老呂總是找各種借口不還錢。因為要不回來錢,妻子也和余歡水決裂。他沒辦法只能找到老呂當面講出自己的難處,可老呂卻把余歡水當軟柿子捏,說自己有錢也不還。老呂的姿態印證了那句話“誰橫誰有理”。善良的人總是受到欺負,蠻橫的人反倒逍遙自在。后來余歡水得知自己患了絕癥沒有多少時日了,想明白了欠債還錢、天經地義,他硬氣起來不想再退讓了。果然,善良的人一旦硬氣起來,就沒囂張的人什么事兒了,余歡水順利拿回了錢。可見,欺軟怕硬是人性的一部分。逢善不欺,逢惡不怕,才是為人處世的生存之道。</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物來順應,未來不迎;當時不雜,既過不戀。人要活在當下,未來還沒有發生的事不要過分擔憂,而已經過去的事,也不必糾纏留戀。當下才最有力量。文學巨匠史鐵生在雙腿癱瘓之前,最大的夢想是成為一名田徑運動員,可命運偏偏喜歡捉弄人。當時史鐵生正在陜北插隊,因脊髓受損傷而引起了腰腿疼痛,但當時并沒有立刻申請病退回北京治療。沒想到,最后小疾變成了大患,導致史鐵生雙腿終身殘疾。很長一段時間,史鐵生走不出這場意外帶來的痛苦,整天把自己關在房中。母親是最懂他的人,總想著法子想帶他出去散心,帶他去北海看花。可他總是拒絕,因為他走不出過去的傷痛,自己也變得暴躁易怒,對未來失去了信心。直到后來母親去世,他仿佛如夢初醒:再沉迷于過往,也改變不了現在。接受不了當下,自己也不會擁有未來。自此之后,史鐵生承接住了命運的安排,以豁達的心態對待活著的每一天。他寫下了《我與地壇》《務虛筆記》《病隙碎筆》等文壇佳作,被評為新時期中國最優秀的作家之一。他真正做到了《浮生六記》中所言:聽其自來,應以自然,任其自去。世事猶如書籍,一頁頁被翻過去。人就要在每一頁都書寫新篇章,而不是總翻看老賬本。不因尚未到來的而惶惶不安,不為已經過去的糾纏不清,以自然之心承接當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處事速不如思,便不如當,用意不如平心。人在做事上,理當記住這“三不如”:其一,做事追求速度,不如三思而行?!坝賱t不達”,這句話最早是孔子對他的學生子夏所說。子夏一生好學,學問很高,是孔子七十二賢之一。年輕時他被派到一個叫莒父的地方做官,在出發前他希望得到老師的指點,便問:“為官,怎么才能治理好一個地方呢?”孔子回應:“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弊鍪聢D快、圖眼前小利,永遠也做不成大事。其二,萬事圖方便,不如圖得體恰當。所謂“便不如當”是在告誡我們做事的方法有很多種,追求便捷是一種,但要想做得好,就要講究適當得體。在《知否》這部劇中,明蘭和姐姐墨蘭的做事風格形成鮮明對比。明蘭有著大家閨秀的氣質和涵養,做人做事都懂得顧全大局,不會因為自己的一念私心而牽扯到他人。墨蘭同樣聰慧,但喜歡走捷徑,一味地追求自己的目的,養成了傲慢的性格,最終落得凄慘下場。為人處世最容易因小聰明,而失了分寸,結果適得其反。其三,處理事務意氣用事,不如平心靜氣?,F在網絡流行一句話:“做一個情緒穩定的成年人。”不能控制自己情緒的人,常常用意氣代替理性,作出不冷靜的決策。表弟前一陣剛離職,還是裸辭,就因為領導誤會他和客戶之間存在不透明財務往來。本可以通過數據、溝通記錄、電子郵件往來來消除誤解,可他一氣之下直接不干了,還摔了公司給他的電腦。當時有多沖動,現在就有多后悔。我們終其一生都該修心,以“平心”取代“意氣”,做事才會事半功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千秋邈矣獨留我,百戰歸來再讀書。曾國藩一生身經百戰,功勛卓著,而讀書是貫穿于曾公一生的事。曾公讀《大學》中“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以修身;讀《論語》中“躬自厚而薄責于人”以齊家;讀《孟子》中“民為貴、君為輕、社稷次之”以治國;讀《孫子兵法》中“兵貴勝,不貴久”以帶兵平天下。一個人一生的成就里,一定深藏著他走過的路,讀過書的書。想起《奇葩說》中的一句話:你可以一夜整成范冰冰,卻沒辦法一夜之間讀成林徽因。讀書是一個長期氣質熏陶的過程,長期讀書的人和不讀書的人,一開口就會發現差距。李健被譽為娛樂圈的清流,出道多年始終和塵世喧囂保持一定距離。他愛讀書,甚至在參加比賽的時候還會拿著一本人物傳記在身上。讀書不是他的愛好,而是他的生活方式。他讀書產生的情感化作詩,把眼前的日子過成了別人眼中的田野和遠方。李健曾在《人民日報》上撰文《讀書的“有用”與“無用”》寫道:讀書的意義,大概就是讓人眼界更開闊,對自我有更清醒地認識,而不至于狂妄。書讀得多了,才知道自己的渺小和匱乏,才能用更謙誠的態度去生活。就像弗朗西斯·培根所說:“讀書,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長才。”讀書,是人一生都需要堅持的事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曾國藩曾在家書中寫道:爾不必求記,卻宜求個明白。人在世上,就免不了要學會為人處世之道。聽別人講的道理不一定要一字一句地都記住,但心里卻要弄明白。向圣人學,與智者交,終究是為了以人觀己,由人渡己。人一生都要學習和修行,來抵達自己最終想要到達的彼岸。</b></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天镇县|
武川县|
宽甸|
乳源|
友谊县|
建湖县|
福鼎市|
铜山县|
浦县|
东至县|
沾化县|
霸州市|
托克逊县|
龙游县|
巧家县|
申扎县|
图片|
福鼎市|
桃园市|
宝清县|
都昌县|
大渡口区|
中宁县|
桐城市|
墨竹工卡县|
民丰县|
海兴县|
拉萨市|
平塘县|
洛扎县|
靖江市|
丹江口市|
云安县|
章丘市|
乌苏市|
太康县|
新龙县|
湖南省|
博湖县|
鹰潭市|
大庆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