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八十年前,一九四三年十月,一二九師警備旅(原冀中警備旅)根據中央軍委命令,在旅長王長江的指揮下,從晉冀豫根據地出發,翻過太行山,一團組織了先遣隊,全體上刺刀,以一晝夜一百八十里的強行軍速度,邊打邊沖,越過晉中平原三道封鎖線,跨同蒲、過汾河,闖過太汾公路,沖垮了敵軍的層層阻擊,勝利進入晉綏根據地。</b></p> <p class="ql-block"><b>部隊到達晉綏后,總部將善于打仗的警備旅調入晉綏軍區第八分區,旅長王長江任分區司令員,所轄一團編為第一支隊,二團編為第二支隊,父親編入分區司令部。</b></p> <p class="ql-block"><b>八十年后,二〇二三年十月十二日,我繼續沿著警備旅及父親走過的路,乘坐汽車從林州涉縣左權縣地區出發,通過隧道穿越太行山,經昔陽,跨同蒲,過汾河,駛過太汾公路,來到晉綏大地,尋訪了解八分區的的駐地及戰斗歷程。</b></p> <p class="ql-block"><b>二〇二三年十月十六日,我來到山西省古交市岔口鄉關頭村。</b></p> <p class="ql-block"><b>關頭村位于古交與婁煩、交城交界地帶,早期屬交城縣,曾是威名赫赫的晉綏八分區黨政軍機關所在地。一九四三年冬至一九四五年八月,晉綏八分區黨政軍機關駐扎關頭村。</b></p> <p class="ql-block"><b>八分區是晉綏根據地的南大門,是陜甘寧邊區通往各抗日根據地的交通要道,戰略位置十分重要。在這里,八分區軍民前赴后繼、浴血奮戰,完成了運送傷員、糧食、彈藥、文件等艱巨任務,安全護送了劉少奇、彭德懷、陳毅、劉伯承、鄧小平、王震等中央領導人及其他干部3000多人,被黨中央譽為“鋼鐵走廊”。</b></p> <p class="ql-block"><b>毛主席曾兩次就八分區的對敵斗爭發文作出指示。</b></p> <p class="ql-block"><b>八分區舊址位于關頭村一座古樹掩映的古廟里,原為明嘉靖年間村廟,現已作為紀念館。館內包括7個展廳,其中紀念館院內有6個,村中觀音堂內有1個。</b></p><p class="ql-block"><b>7個展廳的布展主題為“紅色關頭 晉綏軍魂”,內容圍繞八分區的紅色戰斗歷程展開,分為“烽火中誕生”“戰斗中成長”“晉綏一面旗”“為了新中國”“群星耀邊區”“永遠的情懷”和“關頭整風舊址”。</b></p> <p class="ql-block"><b>該遺址被確定為市級和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山西省國防教育基地、山西省黨史教育基地、太原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b></p> <p class="ql-block"><b>晉綏八分區舊址和“關頭整風”舊址,以實物、實景、實例、實事為載體,詳實展示了晉綏八分區軍民的戰斗歷史和豐功偉績。</b></p><p class="ql-block"><b>其中有兩張照片和兩張繪圖對我了解父親在八分區的戰斗經歷提供了史實幫助和支持。 (照片內容后述)</b></p> <p class="ql-block"><b>院內有兩棵古樹,生長至今</b></p> <p class="ql-block"><b>聽關頭村楊書記介紹:當年八分區機關是秘密駐扎關頭村,不為百姓所知。一些年來,當年曾為八分區機關辦過事的關頭村老民兵述說了此事,得到證實,才揭開了八分區機關駐扎關頭村的史實。</b></p> <p class="ql-block"><b>愛潑斯坦小院</b></p><p class="ql-block"><b>愛潑斯坦小院是當年美國合眾社記者愛潑斯坦于一九四四年九月,隨外國記者觀摩團來到關頭村住過的地方。</b></p><p class="ql-block"><b>外國記者到汾陽縣實地觀摩了八分區部隊在王長江司令員的指揮下,攻打汾陽城的戰斗。</b></p><p class="ql-block"><b>觀摩團記者現場觀看了八分區打了一次勝仗后,說沒抓到日軍俘虜。王長江說再打一次抓幾個俘虜給你們看看,果然,又打一仗,抓到了日軍俘虜兵。外國記者心服口服,紛紛客觀報道戰斗實況。</b></p> <p class="ql-block"><b>關頭整風舊址觀音堂</b></p><p class="ql-block"><b>據碑載,觀音堂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 )重建,清代復建,現存建筑為清代風格。當年八路軍常從門洞經過。</b></p> <p class="ql-block"><b>從八分區舊址向東一條街兩邊的墻面上,繪有反映抗戰場景的圖畫和標語,置身其間,仿佛又回到了那個血與火的戰爭年代。</b></p> <p class="ql-block"><b>村民村貌</b></p><p class="ql-block"><b>參觀完畢,楊書記安排車送我返回古交市。</b></p> <p class="ql-block"><b>二O二三年十月十七日,我從古交乘車經太原去靜樂縣。</b></p><p class="ql-block"><b>在去太原的公交車上,乘客聽聞我外地口音,問其因。我回答后,大部乘客投來關注的目光,其中有三位脫口而出:八分區!</b></p><p class="ql-block"><b>和我同座的老者,如數家珍地談起了八分區在抗戰中的事跡,并說采訪去過關頭村。坐在我側面的中年人談到八分區,不時插話交流。坐在我前排的女同志,看似年輕,也知道八分區,不時轉過頭來介紹情況。</b></p><p class="ql-block"><b>此情此景,我很感動,可見,晉綏八分區已在當地威名遠揚,深入人心。</b></p> <p class="ql-block"><b>在去靜樂縣的途中,高高的呂梁山脈矗立在公路兩邊,崇山峻嶺,溝壑縱橫,綿延起伏。我觸景生情:這個地勢真是我軍打仗的絕徍戰場。想著,看著,突然,娘子神鄉、康家會百團大戰首戰地遺址指示牌進入眼簾。哦!難怪,驚喜!這里就是康家會,是八路軍一二O師百團大戰打響第一槍的地方。</b></p> <p class="ql-block"><b>靜樂縣,是我計劃里面尋訪考證父親革命經歷的一個重點地區。</b></p><p class="ql-block"><b>據父親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作革命傳統報告時講:他在靜樂打過仗建過兵站。靜樂縣好找,但具體在哪個村?我查閱資料,八分區兵站設在靜樂縣圪西溝,還有周家溝。</b></p><p class="ql-block"><b>我多次查看地圖和搜索靜樂縣自然行政村,沒有發現同名,只發現相似村名的西溝村、西溝底村、周家溝底村等。我與這些村的書記通了電話,均告無當年兵站的信息。</b></p><p class="ql-block"><b>來到靜樂縣委會,尋訪黨史辦,均無結果,只好遺憾作罷。</b></p> <p class="ql-block"><b>有收獲的是:我在關頭八分區舊址紀念館內發現了兩張反映當年八分區兵站活動的照片,那些人是誰?有沒有父親?經我多次還請家人放大辨認,因照片不清晰無法認出。</b></p><p class="ql-block"><b>通過這兩張照片,我看見了當年父親所在兵站八路軍戰士真實直觀的活動,印證了父親在靜樂縣建有兵站的歷史。雖然照片里人員無法辨認,但父親的身影早已和那些戰友們留在了歷史的畫卷里。</b></p> <p class="ql-block"><b>二〇二三年十月十七日十六時許,下著雨,我從靜樂縣租車去一二O師活動過的地區嵐縣,到達時天已黑,宿嵐縣。</b></p><p class="ql-block"><b>十八日,我從嵐縣乘國家為晉綏老區專門修建的鐵路專線——太原開往蔡家崖的火車去興縣。列車從車身外觀到車廂內飾,都以“晉綏首府·紅色興縣”為主題。</b></p><p class="ql-block"><b>途中,經過黑茶山,那是我黨我軍卓越領導人葉挺、王若非、鄧發等乘美軍飛機遇難的地方。飛機墜毀原因,至今是迷!</b></p> <p class="ql-block"><b>蔡家涯村位于興縣縣城7.5公里處,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曾是中央晉綏分局、晉綏邊區政府、 一二O師、晉綏軍區司令部所在地,軍區主要領導人賀龍、呂正操等長期居住在此地。革命戰爭年代,晉綏邊區肩負著保衛延安、屏障陜甘的重任。</b></p> <p class="ql-block"><b>十八日中午到達,隨即去蔡家涯晉綏邊區革命紀念館(老館)參觀。</b></p> <p class="ql-block"><b>蔡家涯晉綏邊區政府及晉綏軍區司令部舊址,主要陳列有: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賀龍等同志的路居、舊居、晉綏干部會議舊址(原晉綏軍區禮堂)、毛主席對晉綏日報編輯人員談話舊址、"六柳亭"等。</b></p> <p class="ql-block"><b>舊址分為東西兩個相對獨立的院落,總面積不大,其中東院為四合式小院,西院建有六孔窰洞,分別為賀龍等人舊居。賀龍元帥在此生活、戰斗了十二年之久。毛主席,周副主席離開延安,東渡黃河曾在此路居。</b></p> <p class="ql-block"><b>在其中一孔窯洞墻面上掛著一張照片,說明是 :一九四三年晉綏八分區黨、政、軍領導王長江等人與機關部分干部在山西省交城縣山區抗日根據地合影。照片后排人員模糊難以辨認,其間,父親在分區司令部機關。</b></p> <p class="ql-block"><b>晉綏軍區大禮堂</b></p><p class="ql-block"><b>一九四八年,毛主席在這里主持召開了著名的晉綏干部會議。</b></p> <p class="ql-block"><b>毛主席對《晉綏日報》編輯人員談話室舊址(東院)</b></p> <p class="ql-block"><b>站在賀龍雕像和他親手栽種的柳樹前,我想起父親從土地革命時期在湘鄂西蘇區參加革命開始至抗戰時期是一二○師挺進冀中后冀中軍區唯一有紅軍建制的部隊和轉戰晉綏軍區以至在解放戰爭時期編入西北野戰軍乃至后來的西南軍區為止,其一生都是在賀龍元帥創建和領導的部隊里奮戰,由此而莊嚴地向賀龍元帥敬禮!</b></p> <p class="ql-block"><b>呂梁市火車站</b></p> <p class="ql-block"><b>二O二三年十月二十日,我從臨縣經呂梁市乘火車去交城縣</b></p> <p class="ql-block"><b>二O二三年十月二十日下午,我到達交城縣。</b></p> <p class="ql-block"><b>隨即前往交城縣呂梁英雄廣場。</b></p><p class="ql-block"><b>呂梁英雄廣場占地一公傾,華國鋒陵建于此內。我來此地的目地是參觀廣場內八分區紀念館從而尋找考證父親當年的有關情況。</b></p><p class="ql-block"><b>進廣場前,工作人員要求游人物品包括手機不能入內,必須按耍求指定存放,因此沒有廣場內照片。</b></p><p class="ql-block"><b>廣場西側就是“晉綏邊區八分區革命歷史紀念館”,二進四合院,仿古建筑,其展示資料比關頭村八分區舊址紀念館少。</b></p> <p class="ql-block"><b>二O二三年十月二十一日十時許,我到達汾陽市御道河鎮敖坡村。</b></p> <p class="ql-block"><b>我之所以去敖坡村,是因為上世紀六十年代,父親與母親交談中,曾多次講過這個地名。少時不在意,現在卻有了探尋之愿,經查證各種史料,得出一個結論:父親到過敖坡村,在那里建過兵站。</b></p> <p class="ql-block"><b>父親曾跟我說,八分區交給他建立兵站的任務,就是秘密接待、安全護送從前線經八分區到延安和從延安返回前線的干部特別是高級干部,并嚴肅交待:損失一個干部都要你負責!</b></p><p class="ql-block"><b>這一時期,黨開展了延安整風運動和召開了黨的七大,一些高級干部要經八分區到延安學習和參會,沿途安全尤為重要,這就是建立晉綏八分區兵站這條“鋼鐵走廊”秘密交通線的主要原因。</b></p> <p class="ql-block"><b>我和敖坡村張村委取得了聯系,他熱情地用車接送我去敖坡村。</b></p> <p class="ql-block"><b>我的來訪,張村委向汾陽市委分管紅色文化專項工作的市文聯張主席作了匯報。張主席非常重視,在百忙之中抽出時間,專程陪同我去敖坡村參觀,介紹紅色敖坡革命歷史。</b></p> <p class="ql-block"><b>敖坡村,在革命戰爭年代,曾是中共汾陽縣委縣政府的駐地,是連接晉綏根據地與太岳根據地秘密交通線的重要驛站,是從呂梁山區進入晉中平原的主要通道,是晉綏革命邊區最南端的抗日橋頭堡。</b></p><p class="ql-block"><b>啟洪連”及其敖坡阻擊戰的故事就發生在這里。</b></p> <p class="ql-block"><b>來到這條夾在兩山之間的荊棘僻靜小路,張主席告我:它稱為秦晉驛道,是古時陜西通往山西的交通耍道。</b></p><p class="ql-block"><b>抗戰時期,晉綏軍區利用這條古驛道建立了秘密交通線。張主席說:從這里往遠處走翻過山,就是興縣,過黃河,就到了延安。</b></p> <p class="ql-block"><b>張主席指著這條路繼續說:你父親就是走這條路護送干部去延安的。</b></p><p class="ql-block"><b>我站在父親曾走過的這條秘密交通線路口,看著這條小道,試著沿著路往前走了一段,非常激動,腦海里浮現出:當年父親是怎樣地穿著軍裝,騎著馬,背著槍,護送著那些干部沿著這條路去延安的,懷念父母之情油然而生。</b></p> <p class="ql-block"><b>張主席、張村委帶領我沿著村莊紅色遺址繼續前行。</b></p> <p class="ql-block"><b>來到一處小院,張主席講解這里曾是王震經過敖坡村時住過的地方。</b></p><p class="ql-block"><b>王震,八路軍三五九旅旅長,南下支隊司令員,呂梁軍區兼二縱隊司令員,建國后任中央政治局委員,副總理,國家副主席,因開發南泥灣、新疆、北大荒聞名全國,在黨內軍內享有很高威望。</b></p> <p class="ql-block"><b>這使我想起了父親對我說過的他當年接待和護送王震的一段往事。</b></p><p class="ql-block"><b>我向張主席、張村委講述:一次,父親接待和護送王震過境,因前方敵情而滯留一地。王震沒煙抽了,父親在外弄了一些可作煙葉的樹葉供給他。父親和他同住一屋數日,都是南方人,年齡相當,講話隨和,直至他離開。</b></p><p class="ql-block"><b>此事父親沒有講具體地方,現從時間、地域、事由、王震時任職務來考證的話,這座小院很可能就是父親說的那個地點。</b></p> <p class="ql-block"><b>當年抗日政府貿易部門存放物資的窯洞。</b></p><p class="ql-block"><b>張主席說:當年兵站的物資都是存放在這里。</b></p> <p class="ql-block"><b>因敖坡村是通往晉綏邊區和延安的交通要道,我黨許多領導人和部隊從這里經過,許多重要物資都從這里輸送。敖坡村民為我軍貯備糧草、做飯燒水、偵查敵情,護送人員物資過境,晝夜不停。</b></p> <p class="ql-block"><b>華國鋒曾經住地</b></p> <p class="ql-block"><b>室內明清地道</b></p><p class="ql-block"><b>舊村的窯洞都已廢棄,但設計巧妙:或夾層、或地道,甚至還建有秘密會議室,令人稱奇不已,彷佛這個村子就是為戰爭而建設。</b></p><p class="ql-block"><b>?日軍曾經九次在這里瘋狂掃蕩,燒殺搶掠,不足二百人的村子就有十多位百姓遇難,以至于敖坡村后來只剩下一排排黑洞洞的窯洞,但村里卻沒出過一個漢奸,始終忠心耿耿跟著共產黨八路軍。</b></p> <p class="ql-block"><b>1948年7月,汾陽解放,汾陽縣民主政府從這里走進汾陽城,因而這個村莊享有“汾陽西柏坡”的美譽。</b></p> <p class="ql-block"><b>要離開紅色敖坡了,張主席、張村委熱情地留我吃了汾陽地方飯菜。</b></p> <p class="ql-block"><b>我四年前定的計劃,終于在二O二三年五月、十月兩個時間段,沿著父親走過的路,行程四省五市十七縣市十二個村,路程五千公里,完成了萬里尋訪父親抗日戰場的意愿。沿途,我受到了當地文聯主席、書記、村委、駐村干部和鄉親們的真誠幫助,在此向他們表示衷心的感謝。</b></p><p class="ql-block"><b>?愿百團大戰、五一反掃蕩、太行、呂梁精神代代相傳,愿鄉親們富裕起來的生活越來越好!</b></p> <p class="ql-block"><i> (沿著父親走過的路——抗戰前期(一)(二),抗戰后期(一)(二)文章所述史料來源:父母親口述,檔案記載,開國將帥回憶錄,開國將帥配偶子女回憶文章,國防大學出版書籍,媒體網絡記者、作家采訪視頻及文章,在世知情老人等。)</i></p>
主站蜘蛛池模板:
读书|
兴业县|
柘荣县|
历史|
平果县|
潞城市|
且末县|
镇雄县|
台江县|
常州市|
东兰县|
榆社县|
谷城县|
南川市|
禄劝|
松阳县|
南澳县|
宜章县|
理塘县|
玉屏|
松原市|
桐庐县|
福建省|
桦南县|
徐汇区|
乌拉特中旗|
扎鲁特旗|
抚松县|
保定市|
邯郸市|
怀仁县|
门头沟区|
孟连|
会宁县|
行唐县|
丰宁|
子长县|
富民县|
通江县|
东方市|
重庆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