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37, 35, 8);"><i>1</i></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西路軍失敗后,根據軍政委員會決議,徐向前和陳陳昌浩離隊,回延安向中央匯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然后就是陳昌浩中途逗留,徐向前獨自返回。然后歷盡艱辛回到組織懷抱中,然后悲喜交集,然后完事。似乎一切都順理成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事實上,徐、陳離隊時的心態并不簡單。這也是為什么陳昌浩中途逗留并轉了一大圈的原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當徐向前表示不想離開時,陳昌浩給他的理由除了說是軍政委員會決定,總指揮目標太大,不利于游擊,還有很重要的一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們回去要和中央斗爭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話陳昌浩說的自然而然,徐向前聽了也沒覺得突兀。也就是說,當時的氣氛,以及西路軍領導人的心態,大概都不太平靜。——我說的這種不平靜當然主要不是指兵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以徐向前的性格自然不會附和這種話,但他不吭聲,不覺得突兀,這就很有意味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實可以理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當時西路軍領導人對總體的大形勢并不了解,那他們對一些看起來不近情理的命令會怎么解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想不通。正如對軍委讓西路軍停止西進,在甘州、肅州建立根據地的命令,徐向前說“我們不了解上面的意圖所在,左思右想,想不出個所以然來。”</p> <p class="ql-block">為什么要我們這樣?意圖何在?是不是故意整我們?是不是歷史上不斷出現的權謀內斗要在我們身上重現?如果不是,那為什么要這樣?或者還有其他事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種“左思右想”將走向何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對事件背景的了解。而出于特殊時期的特殊情況,中央并沒有、事實上也很難將東岸千變萬化的情況準確、全面地通報給西路軍領導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么,這種解讀中央意圖的思維可以依賴的事件背景就極其有限、也極其片面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懋功會師以來的風波,或許就是這種思維最順理成章的背景了。而當時中央為了讓徐、陳嚴格遵守命令又刻意從正面提出這個問題,這就在更大程度上加強了這種思維的方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人之常情,設想彼時情境,一點都不往壞處想反而有些不正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陳昌浩火氣大,又起伏不定,忽冷忽熱,之前還一切唯上,奉命唯謹,現在則直接崩潰,一個大轉身,脫口叫出心中所想:要回去斗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徐向前自然很明白,他雖然沒說話,但他太明白陳昌浩的話是什么意思了,“斗爭什么呢?無非是西路軍失敗的責任問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責任問題”,說的很委婉,但這個意思很明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認為中央故意為難我們,故意分散消耗四方面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不管怎么說,我不相信徐向前心里完全沒有這種念頭。</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i>2</i></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所以在踏上歸途的那一刻,徐向前除了對部隊的不舍和痛心,絕不會像有人描述的那樣,是一種歸心似箭、游子回家的心情。沒有道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有的是不解,是疑惑,是縈繞心頭揮之不去的巨大的謎題。不應該這么想,但這些日子所經歷的一切卻逼著你這么想。不然就沒有道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時候徐向前的處境,我想才是他真正的“一生中最關鍵的時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有充分的理由懷疑,他有充分的理由灰心。就像陳昌浩那樣。而且,最現實的問題,回去,會怎么樣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所以說,這是個關鍵時刻,一個人稍微軟弱點,就可能做出徹底改變人生軌跡的決定。就可能造成理想和信念的崩塌。而這種時刻的崩塌,大概是沒有挽回的機會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切都玄之又玄,一切都是未知之數。</p><p class="ql-block">這時候,一切思慮和計算都沒有用。因為你根本不知道發生了什么,你就在迷霧中,所以你也就無法精確計算回去之后的遭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種時刻,身心俱疲,茫然無措,前途未卜,是非對錯,影影綽綽,山高水長,深不可測,要一往無前走下去,靠什么支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除了金子般的品質,似乎別無他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種品質,我覺得最根本的一點就是堅定不移。</p> <p class="ql-block">創業艱難,何止百戰殘酷,更有來自自身摸索過程中的失誤和試錯,來自初期泥沙俱下的人事結構中的各種難以理解的人和事,做不到任何情形之下的百折不撓,九死未悔,大概就是被淘洗出去的泥沙,而不是真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你要動搖,一定會有充足的理由,甚至會有看起來理所應當的命運般不可抗拒的理由,就像此時此地的徐總指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而你要不動搖,只有一條理由,就是“不應該”動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徐向前,這個在“四一二”的白色恐怖中加入組織的黨員,正如他那些同樣篤定不移的同仁一樣,從做出決定的那一刻起,就從來沒有動搖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種堅定性體現在革命低潮期加入組織的逆流而上,也體現在與組織失去聯系時在看似絕望的情形中的執著尋找,體現在東江游擊戰爭時絕境中的堅持,也體現在鄂豫皖時不計得失、承受委屈和某些暗黑面的隱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體現在面對艱難困苦時的一往無前,也體現在應對復雜人事時的以大局為重,淡泊隱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而現在,在迷惘中的這種這種堅持,也是如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即便真是那個最壞的設想,也不能回避,也得一往無前,投入其中,挺身面對,這是真正的考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所謂“要經得起黨內斗爭的考驗”,“要經得起歷史的考驗”,都是要求你直面應對,相信未來。</p> <p class="ql-block">一個革命者,從加入隊伍的那一刻,就沒想過要當一個逃兵,無論怎樣的艱難困苦,無論怎樣的磨折反復,他就一個念頭,向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無論對革命事業還是對個人,都是最為珍貴的品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偉人講到這一段時說的透徹,他說徐向前要飯回延安,陳昌浩要飯回老家,這是“根本區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正是這種“堅定不移”的品質,讓心懷迷惘的徐向前毫不遲疑地一路向前,返回了延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不回去也行,不回去最好,不回去就帶著隊伍,繼續堅持奮斗下去;既然不得不回去,那就回去,那就義無反顧地回去。去留肝膽兩昆侖。去留都是革命的軌道,這個最重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具體來說,說是回去匯報,那就回去匯報。這是“軍政委員會的決定”,回延安也是任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個任務就是作為一個代表,如實向中央匯報西路軍艱苦征戰的情況,這是對組織負責,更是對西路軍將士負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而且,僅從西路軍一面說,我們也可以想象,假如徐向前再倒了,那它在當時和以后的評價可能就會遭遇更多坎坷和波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就是這樣,回去就是回去,必須回去,毫不遲疑,至于那些未卜的得失禍福,非所計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就如徐帥在延安被張聞天批評時的想法:“打了敗仗嘛,批評、撤職、殺頭都應該,沒有什么好說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說歸說,至于自己接下來的遭遇,徐向前雖然不能精確預見,但大概的情形,我想多少還是能預感到一些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為什么這么說?</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i>3</i></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禍福無門,惟人自召。路都是自己走出來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從會師以來,雖然一、四兩方面發生了各種復雜的矛盾,但自己自問沒有私心,不管做什么,本心都是為革命,為紅軍;實際表現上,一貫的尊重黨,尊重領導,捫心自問,自己無愧。至于西路軍問題,自問也盡力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關于責任問題,你要說是我的責任,我也認,畢竟在我手里打的仗,假如組織需要一個人來承擔責任,以給內外上下一個交代,也可以是我。這也是革命工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就這么一個態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所以我覺得徐向前這個持重穩健的人,在某些關鍵時刻往往還有一種奇異的“二桿子”勁——一種經過深思熟慮的、沉穩深邃的二桿子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回去了,跟領導照實說,匯報情況嘛,有什么說什么,然后,閉嘴,一切聽之于“命”,聽之于領導的裁決。批評,撤職,殺頭,隨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不用跟領導講道理、爭是非,掰扯責任問題。還用說嗎,領導親自指揮的,領導不清楚嗎?既然領導清楚,你就不要再多講了。既然領導清楚,領導就自然有所處置。既然如此,假如領導非說是你的責任,那你就絕對講不清楚,甚至越講越糟糕。那么,你真的就不用再多講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所以,就是這么一個態度,既脆生又不生硬,這就給了領導很大的空間。</p> <p class="ql-block">需要我擔責任,可以,我有這個態度啊,——而且事實上,任何事只要你想有,就總會有的,比如徐向前,如果硬要說,你明知不行,為什么不拼了命的跟陳昌浩頂牛到底?為什么不反復跟中央據理力爭?這也是個道理。有這一層覺悟打底,那就真的在內心里實現“自洽”了,真的會放平心態無怨無悔地接受一切了——不需要我擔責任,那領導自然也有分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所以,生死榮辱看淡,一片丹心赤誠,篤定一個意思,然后,面對重重迷霧中的未知,這,或許就是當時情形中最為恰當的態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所以,怎么匯報?這個看似簡單,但也很見功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不提責任問題。這不是我該操心的。責任認定那時領導的事。我只匯報具體作戰情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結果如何?換來的是偉人的安慰和對西路軍將士艱苦奮斗精神的肯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然后你看,就是事后不管什么時候講到這事,徐向前都被專門摘出來另眼看待,比如后來偉人說到國燾路線有少數“積極幫手”時,特別、專門強調:“這里所指起積極幫手作用的幾個人中,并不包括徐向前、李先念等同志在內,他們在國燾路線時期,從未起過此種作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是國燾路線的失敗,失敗責任是張國燾的。至于前線指揮人員,誰該擔負責任?中途逗留的陳昌浩政委。你是一把手,關鍵是,你中途逗留了,你跟鄂豫皖的隊伍聯系了,你回老家了,也就是說,你有二心了。所以,盡管在西路軍征戰過程中你對中央命令奉命唯謹,不敢越雷池半步,但還是不行。</p> <p class="ql-block">陳昌浩回到延安后,連續做了兩次檢查報告。第一次寫了七萬多字的長篇報告,但上邊覺得不深刻,認識不夠,被嚴厲批評;然后陳昌浩還是一如既往地忽冷忽熱,忽上忽下,第二次報告中則全盤自我否定,全部都是國燾路線,全部帽子都自覺戴上,行了吧?不行。這讓上邊覺得你“言不由衷,很不老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就是這樣。“奉命唯謹”的陳政委要做檢查,而且你檢討的內容也不被認可;而那個“右傾機會主義者”(直到在延安向中央所做的檢查中,陳昌浩依然提及西路軍時“個別干部反對中央路線”,指的就是徐向前)卻用不著檢查,很詭異嗎?一點都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沒有私心雜念,或者嚴格來說,有沒有受私心雜念所左右,是這種看似詭異的區別的根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你奉命唯謹是因為你想表白,是因為你認為“南下的事,共產國際肯定對四方面軍另有看法。為了四方面軍的前途,今后應唯共產國際和黨中央的意見是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正如徐帥所說:“作為一個黨的高級干部,絕不允許夾雜某種個人得失或山頭主義的情緒在內。黨內斗爭嘛,誰能一貫正確?犯了錯誤,該檢討就檢討,該工作就工作,沒有必要迫不及待地去表白自己,洗刷自己,從一個極端跳到另一個極端。”</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五十年代的陳昌浩。五六十年代,陳昌浩見到昔日的老部下、老戰友,也謙恭地道歉,說我對不起大家,向你們作檢討,過去我犯了不少錯誤,給黨的工作造成了損失,讓你們受苦了!我對不起犧牲的戰友們,也對不起大家。讓人感慨萬千。</i></p> <p class="ql-block">而徐向前不僅沒有檢討,而且對西路軍的情況照實匯報,后來中央派高崗跟他談話時,問他怎么看待西路軍的失敗,他也如實回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西路軍過了黃河,如果不在一條山蹲那么久,不在永昌、山丹搞根據地,照直往西走,扣住嘉峪關,把玉門、安西、敦煌一守,接通了新疆,形勢會大不一樣的。一是有飯吃,不挨餓;二是有衣穿,不挨凍;三是有槍炮、彈藥補充,有廣闊回旋余地。說實在話,西路軍只要有個炮兵團,馬家軍再增加一倍,都不夠我們打的。西路軍先打到西邊,取得補充,立住腳跟,再往回打,是不至于失敗的,至少也不會敗得那樣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的回答并不符合中央對西路軍的定性,但并沒有被追究被定責。這根本不是問題的關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看似拙于計算得失,拙于審時度勢的“右傾機會主義者”,反而受到上面的一致諒解和安慰,為什么?就因為一顆簡單剔透的心。</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i>4</i></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徐向前一路跋涉(參見小隊長徐向前),渡過黃河后不久,先是遇到在外偵查接應的耿飚,接著被送往援西軍司令部,受到劉伯承司令員的熱情接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劉伯承在鎮原城外接到徐向前后,兩人都激動不已,劉伯承安慰徐向前:“不要難過,你回來了就等于西路軍回來了!”</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劉伯承</i></p> <p class="ql-block">然后劉伯承致電中央報告這一消息。電文頗富感情:“報告你們一件最大的幸事,我們的徐向前同志已于今日(4月30日)19時到達援西軍司令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央回電亦是熱情而頗有意味:“向前同志,慶祝你脫險歸來,并相信你一定能夠在中央領導下再接再厲地為革命奮斗到底,盼病體痊愈后即來中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說頗有意味是指“并相信…”這句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實到這個時候,徐向前就已經明確感受到中央和同仁們對自己的態度了。自己所料不錯。這種經歷,大概也會是一種自我教育的經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接下來,“疲勞得要死,好象渾身百分之九十九的精力都耗盡了”的徐向前在鎮原休息了兩三天,又與任弼時、楊奇清一起去了在云陽的彭德懷的指揮部,同樣受到彭總的熱情接待。并在跟彭總交流的過程中了解到西安事變的部分情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隨后,周恩來專程從西安趕到云陽看望徐向前。從與周的交談中,徐向前更多地了解到當時的局勢。</p> <p class="ql-block">然后,本想立即去延安向中央匯報的徐向前因牙疼病發作,在周恩來、彭德懷等勸說下隨周先去了西安治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走之前,徐向前還掏出幾個金戒指交給彭德懷,說是在石窩下山時組織給的路費,現在回來了,用不著了,全部交公。——回來了,又不出去了,也用不到錢了。去西安之前交公,而不是之前,或者之后到延安時交公。我是不是多想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西安,徐向前同樣受到熱情招待。周恩來同志“百忙之中仍經常問寒問暖,關心我的飲食起居,使我很過意不去。”</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徐向前在西安時與同為黃埔一期的陳賡(后排左)、左權(后排右)宣俠父(前排左)合影</i></p> <p class="ql-block">后經周恩來巧妙安排,徐向前返回的消息得以公開,引起轟動,顧祝同搶著會見并宴請了徐向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再然后,徐向前隨周恩來一起乘飛機,生平第一次,“回”到延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見到偉人后,偉人對其表示了慰問。徐向前“如實”地、詳細地匯報了西路軍的情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偉人聽后,肯定了西路軍指戰員的奮斗精神:“西路軍的廣大干部和戰士是英勇的,頑強的,經常沒有飯吃,沒有水喝,傷員沒有醫藥。他們沒有子彈,靠大刀、矛子就和敵人拼命,這種革命精神永遠也不要丟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對徐向前本人,也給予了曠達的肯定和安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你能回來就好,有雞就有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更多文章請點擊右下角藍字“徐帥評傳”看合集。)</b></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安国市|
获嘉县|
伊金霍洛旗|
鄂尔多斯市|
泸定县|
平武县|
辰溪县|
阿坝县|
汉沽区|
垣曲县|
巴彦县|
漳浦县|
章丘市|
罗源县|
湖州市|
资溪县|
丽水市|
辽中县|
本溪市|
大兴区|
紫云|
平泉县|
汉寿县|
沁阳市|
兴和县|
泊头市|
年辖:市辖区|
特克斯县|
沧源|
陕西省|
信丰县|
平顺县|
新闻|
牟定县|
滨州市|
阿坝|
德江县|
长汀县|
西贡区|
三亚市|
辽宁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