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1</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評價徐向前元帥的軍事生涯有個繞不過去的坎,就是西路軍這一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人在充分認可徐帥軍事指揮能力的同時,同時認為這是其軍事生涯的污點,白璧微瑕;更有甚者認為西路軍的失敗就是徐向前的指揮問題,比如時常看到類似說法,要是換成林總、彭總,那絕不至于有此大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后一種說法我不做評論,之前遇到某些朋友發私信說這種話我也基本上不回復;不是傲慢,因為討論問題確實需要在差不多的層面上才可以,否則根本沒法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你上來就砸出這么一句,沒頭沒腦,也說不上什么依據,也沒什么解釋,甚至你根本就不知道西路軍打了哪些仗,到底是怎么回事。這個,真沒法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家格非在其文章中講過一個事,有一次他在校園里被一個光頭文青攔住,光頭開門見山:聽說你喜歡托爾斯泰?格非說是的。光頭一臉難過,說你太讓我失望了!你怎么可以喜歡他呢?他已經不行了!他已經過時了!</p> <p class="ql-block">對此,格非沒有與他爭辯,趕緊離開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確實,你說什么呢?沒有基本的常識做基礎,你什么事你都說不清楚。就像你直接認為托爾斯泰不行了,認為紅樓夢是下等貨,認為紅四方面軍總指揮不會打仗,這就是沒有常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當然,我不是說你必須喜歡某人某事,我是說,你得有個框架,得有個大概的概念,就好比你可以不喜歡,但你聊現代文學就不能說魯郭茅巴老曹都是垃圾,否則就沒法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就是這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前一種說法,看起來四平八穩,公允平正,似乎沒問題,但卻簡單化了。這種簡單化在于只看結果,不看具體的條件和過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什么是具體條件?比如有人論說我軍各位名將,有人就以殲敵數量作為論據,甚至做成圖表,精確到個位數,這個不能說毫無道理,但有個前提,必須各方面條件完全一樣,才可以這樣比較,不然看似公允,其實大繆不然!</p> <p class="ql-block">最簡單的例子,井岡山時期朱、毛二大佬一共殲敵多少?尚不及解放戰爭時一個縱隊司令員吧?這個怎么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即便同一時期,也得充分考慮各種條件,從實際情況來看問題,比如劉鄧千里躍進大別山,損兵折將,難道是這二位不行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具體到西路軍的問題,也是這樣。雖然事后徐向前本人在總結時也檢討了指揮問題,但這個似乎是他一貫的風格,即便蘇家埠戰役,反六路圍攻這種經典戰役,他的總結里也都有對指揮問題的反思。這是一種建立在人無完人的基本認知基礎上的的反思,就好像一個高考狀元說自己考試時有些地方做的不好,你不能接過話頭說,你看看,他做的不好,連他自己都承認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話說回來,我個人看法,西路軍在極端環境中的失敗并不能否認西路軍指戰員的能力和水平,對戰士如此,對指揮員也是如此。</p> <p class="ql-block">2</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看過上一篇文章的朋友大概能得出一個印象,西路軍的處境,大概就是絕境,幾乎沒有勝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你想,一支孤軍,深入敵人腹地,在地形、裝備、兵力、補給都處于絕對劣勢的情形中,去跟對手打消耗戰,而且曠日持久,而且不能自主,甚至你只能待在某個地方,你只能按照指令、而不是按照戰場態勢往東或往西,這怎么能打得贏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紅軍作為劣勢一方,之前打仗講究快速運動,講究集中兵力,講究充分利用地形,講究靈活機動,但現在,這些必要的、也在戰爭中錘煉的爐火純青的戰法幾乎全部被限制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首先你就動不了,這一點很要命。作為遠離中央的一個獨立作戰單位,戰場形勢瞬息萬變,靈活機動應該是最基本的原則之一,但沒辦法,作為危難時期的全局戰略中的一部分,你必須按照反復變化的指令行動。這是根本性的矛盾,直接決定了西路軍的失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地形上,開闊平坦,恰恰是最利于對手騎兵的快速運動,而不利于我軍的隱蔽和運動。</p> <p class="ql-block">河西走廊地勢狹長,而人煙稀少,有時候幾十里都看不到一戶人家,這種情況下你想集中兵力也根本不可能。不僅集中不了,而且受環境限制,還出現不可思議的分散狀態,比如從山丹到永涼地區,部隊竟然在三百多里的地段上排成了一字長蛇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種狀況,不僅集中不了,而且也很難快速運動,互相策應;九軍古浪失利,五軍高臺失利,都與此有關。別說快速的指揮和應援了,甚至一個單位仗打完了總部還不知道!九軍古浪受襲,打的差不多了總部才得到消息;五軍高臺失利,直到打完總部還不知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除了這些客觀條件的限制,在西路軍自身方面,也是缺糧少彈,兵疲將餒,正是戰斗力消耗到極致時的一個低谷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之前三過草地,長途行軍,北上后又馬不停蹄地投入作戰,過河后又糧食短缺,天寒衣單,別說打仗了,之后的行軍宿營中都有都有被凍死的戰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另外,就是西路軍的部隊結構,也極不合理。因為計劃是全軍過河,所以先期渡河的四方面軍總部直接帶上了數量龐大的總部直屬隊。這部分人員中除少量戰斗部隊,其余大都是機關人員,以及紅校、黨校、衛生隊等工作人員及學員;另外還有傷員一千五百余,小孩子一千五百余,殘疾四百多。再加上各軍自己原來的、以及在甘南擴充的龐大直屬隊(其中婦女、小孩,彩病員,各軍也帶得不少)。所以西路軍全人數中間“戰斗人員至多占百分之四十甚至百分之三十八之比例率”,而戰斗部隊中也還有不少人沒有槍(如新兵、歸隊者,小孩原可托槍者……)。這樣,有槍的真正的戰斗人員只能占全人數的百分之三十二左右。</p> <p class="ql-block">就是這樣,以缺槍少彈、饑寒疲乏的幾千戰斗部隊,拖著龐大的直屬部隊,孤軍深入敵人腹地,在氣候、環境、地形、補給、兵力、作戰方式都處在極端不利的情況下,又被千里之外的指令緊緊束縛,失去自主性,只能原地不動任優勢敵人反復圍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西路軍戰斗到最后一刻都沒有泄氣,真是用實際行動演繹了海明威那個理想: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事實也是如此。雖然我們說西路軍是失敗了,但算上一萬多人的傷員、非戰斗人員等,總傷亡不到兩萬,而殲敵多少呢?兩萬五千多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就是李云龍說的,就是閻王爺來了,我也得薅他幾根胡子下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樣的條件,這樣的戰績,還能怎樣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命運不給我機會,我也不給命運機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所以,雖然從損兵折將的一面看,徐向前和他所部之西路軍將士是失敗了,但在被綁住手腳、把所有最惡劣的條件悉數給你的情況下,還能把仗打成這樣,從這個角度看,這就不僅不是其軍事生涯的污點,而恰恰在極端條件下驗證并張揚了其不可思議的強大。</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油畫作品。西路軍戰斗場景。正如徐帥所說,在這里,沒有男同志和女同志、輕傷員和重傷員、戰斗人員和勤雜人員的區別…</i></p> <p class="ql-block">3</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果說艱難轉折時期的多變的、超出限度的命令和河西走廊的各種不利條件共同擰成了一根繩索的話,那身在其中的徐向前有沒有掙扎過?當然有,只可惜沒能成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種近乎本能的掙扎源自他對戰場形勢的敏銳洞察。他知道這樣不行,自然就會想要改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從一開始渡過黃河,對中央要求原地休息待機的命令他就感到不安,用他自己話說,就是“深感憂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是的,原地停留,各方面條件都不合適,這誰都看得出來,但也僅此而已;至于河東部隊什么時候能渡河,下一步怎么打,當時看來都是很快就能有答案的問題,或者真不行的時候再說,這些對初戰告捷、士氣正盛的河西部隊來說似乎都不是什么大問題,但徐向前卻對此反應強烈,“深為憂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種“憂慮”在勇猛無畏、“越是硬仗越向前”的徐總指揮這里是很少出現的。漫川關前,生死一線,張主席都想解散了,但徐總指揮就可以沉著鎮定,果斷迅速地指揮部隊力挽狂瀾,起死回生;蘇家埠戰役中敵人大軍來援,看似很難頂住,但徐總指揮就信心滿懷,力主迎擊,結果一天之內就全殲敵人,而且創造了經典戰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現在,他們打了勝仗,而且輕而易舉,感覺砍瓜切菜般,以至于很多指戰員甚至都產生了輕敵思想,徐向前卻是“深為憂慮”。</p> <p class="ql-block">也就是說,在事情真正惡化之前他就已經有所感覺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里,我覺得在具體的分析之外,還有一種出自天才軍事家的直覺。因為中央沒說讓你長久逗留,當時也不知道自己沒機會過河了。這邊初戰告捷,打得輕而易舉。但徐向前就是覺得不安,就是覺得情況不妙。所以他認為,現地待機“總不是辦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所以在寧夏戰役計劃泡湯之后,他一直主張快速西進,趁敵人防備不足,河西走廊兵力薄弱之時,直接插至新疆,接通遠方,然后再回師橫掃而東顧。這一想法,至始至終都沒有動搖過。直到西路軍失敗后,他在延安回答高崗的問話時仍然認為,如果過河后不停留,徑直往西,是不會失敗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后來西進途中,九軍古浪失利。盡管這一失利被歸結為指揮失誤,軍長孫玉清也因此被撤職,但考其過程,原因似乎沒這么簡單。多年以后李先念在給黨史部門寫的關于孫玉清的材料中也認為,古浪失利的主要原因不是指揮問題。那是什么問題呢?或許就是各種不利條件的第一次集中顯現。</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孫玉清將軍(1909-1937)</i></p> <p class="ql-block">我相信徐向前對此是有認識的,這在某種程度上驗證并加深了其對實際戰場形勢的“憂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所以接下來,在中央電令西路軍在永昌、涼州地區建立根據地時,陳昌浩等信心滿懷,但一向“智深勇沉”的徐總指揮卻憂心忡忡,得出了與陳昌浩完全相反的看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認為形勢很不利,甚至直接說,搞不好還得吃大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陳昌浩覺得徐向前言過其實了,他認為形勢大好,馬家軍已被我們“基本擊潰”,不必有什么顧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沒想到一向溫文內斂的徐向前被這句話直接惹毛了,他發了大火,與陳昌浩產生了合作幾年以來第一次激烈的爭吵,而且“吵的很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徐向前為什么會一反常態,大光其火?我覺得跟他彼時的惡劣心情有關。他對處境的危險有確切的感知,但又無力改變,所以心理壓力很大,而這時候陳昌浩“形勢大好”、“基本擊潰”的論斷在他看來就顯得太輕佻,太“漫不經心”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什么叫基本擊潰?基本擊潰敵人有個標志,就是我們轉入進攻,敵人轉入防御。現在恰恰相反,敵人在進攻,我們在防御;敵人是優勢,我們是劣勢;敵人有后方,有補給,我們沒有。你這個結論,根本站不住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陳昌浩是政委,是軍政委員會主席,他有“最后決定權”。徐向前沒辦法,但仍然表示,“保留意見”。</p> <p class="ql-block">徐向前這時的火氣和固執,都是從來沒有過的。陳昌浩詫異之余,在理論對此做了評判,認為徐向前是退卻、逃跑的“右傾機會主義”,馬上就要開會進行斗爭,只是因為下邊的干部反對,陳昌浩也顧忌其在部隊中的威望而作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樣,西路軍只得停留下來,不進不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徐向前為挽救西路軍命運的這次努力歸于失敗,而自己也背上了“右傾機會主義者”的評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沒有掙脫束縛,反而又加上了一條右傾的繩索。</p> <p class="ql-block">4</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山丹、永昌、涼州一線,正是河西走廊的“蜂腰部”,北臨大沙漠,南靠祁連山,西路軍就在在這條近三百里的狹長地帶擺成一字長蛇陣。前后呼應困難,運動隱蔽受限,這就等于擺出最好的挨打姿勢等著敵人來打啊。你還不能動。不進不退,等著敵人來攻。而敵人騎兵運動速度快,輕車熟路,來去如風,步、騎、炮協同作戰,補給充足,每天都是滿血狀態,我則有耗無補,越消耗越虛弱。這仗怎么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憂悶的“右傾機會主義者”看得透徹,因而也更加焦躁,他不能眼睜睜看著部隊這么消耗,不能眼睜睜看著部隊在毫無希望的路上徑直走下去而坐視不理。那么,就繼續“右傾”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生平第一次,徐向前越過政委陳昌浩,以個人名人向中央發報,祥陳西路軍留駐此地的實際困難,并指出如此下去前途之難測,希望中央重新考慮西路軍的行動方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叫苦叫難,這恐怕也是徐向前生平第一次。不是萬不得已,不是極強的責任心,他大概不會真么做。而且在當時一、四微妙的關系中,這么做很可能也會有政治上的風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是徐向前為改變西路軍命運的又一次努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中央回電,仍是要西路軍就地堅持,打開局面。不僅如此,因為現在毛炳文東撤,對你們有利,你們還應該準備東進一步,以策應河東。</p> <p class="ql-block">仍是無結果。不僅無結果,在這種再說一遍的明確的命令中還直接斷了你的念想,不僅斷了你的念想,你還得準備再東進一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一次的掙扎換來的仍是更緊的束縛。在內外各種復雜因素擰成的繩索中每掙扎一次,這種束縛就加重一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就沒辦法了。繼續堅持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種時候,清醒就是痛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接下來的近二十天時間里,西路軍蹲守原地,等著馬家軍每天上班打卡似的進攻,雖殲敵六千余人,并擊落飛機一架,但自身也損失近四千人。最關鍵的是經過這段時間的消耗,西路軍的體力、槍彈、物質都已進入極限,之后的作戰將更加艱難。</p> <p class="ql-block">5</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之后西安事變爆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絕境中的堅持似乎迎來了轉機,但事實上卻進一步加劇了西路軍的不利處境。事后看,這個重大而復雜的歷史事件,對西路軍而言恰恰成為了一條更為深重的鎖鏈,它將最終鎖死西路軍的最后一線生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當時中央也以為局面要有大改觀,“前途甚佳”,所以命令西路軍現地休整,與二馬談判,并分別往東接通蘭州和往西接通安西,也就是一面鞏固抗日后方,一面接通遠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緊接著形勢就急轉直下,何應欽組織“討伐軍”威逼西安,為應對這一情況,中央在張學良提請下又計劃讓西路軍東返,以牽制毛炳文部及馬家軍,保證西安側后方安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西路軍遂積極準備東返。這時候,往東、往西,往東南西北往哪都行,都比原地不動等著敵人來打要強得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好,你覺得東進也不錯吧?但正準備東進呢,西安事變和平解決,不用你們東進策應了,那你們還是西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西進也不錯,甚至更好吧?怎么著都比原地駐留更好吧?但西路軍組織部隊進至臨澤、高臺地區時,局勢再起變化,老蔣翻臉,調集兵力計劃進攻西安,這樣,西路軍仍需起個策應大局的作用,所以中央電令西路軍,停止西進,在甘州、肅州地區建立根據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有命令,怎么辦呢?</p> <p class="ql-block">徐向前心情沉重。這種沉重不僅來自于軍事上的壓力,也因為他當時不知道這個命令的背景。中央沒有解釋,他“左思右想,想不出個所以然來”。那么,他的思路會不會觸及那個他最不愿意相信的猜想呢?以當時的情形看,我想這種可能性是很大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特別是接下來西路軍領導人要求4軍、31軍來援而被果斷拒絕,而張國燾又顯然秉承中央之意以個人名義來電,給予徐陳政治意味很濃的告誡,這些事,糾結在一起,也如繩索,緊緊綁住了西路軍領導人的主動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用徐向前的話說,“事情到了這般地步,我們還有什么話可說呢?只能堅決服從命令,令部隊就地堅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隨后,消耗到極致的紅五軍高臺失利,幾乎全軍覆滅。軍長董振堂、政委楊克明以下三千余人,大部壯烈犧牲。</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董振堂將軍(1895-1937)</i></p> <p class="ql-block">為救援五軍,總部緊急派出剛組建不久的騎兵師,結果也被馬家軍包圍,全部壯烈犧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種節奏,顯然已到了危急時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徐向前令臨澤的守城部隊突圍而出,并其他各處兵力,全部收縮于倪家營子。縱深梯次配置,構成一個橢圓形的防御圈環,憑壘固守。根據地云云,先別說了,目前之計,拼盡全力先求得暫時的生存而已。這是真正的血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確實,東進西進都比原地停留好。那好吧。這時候中央連續來電,再次命令西路軍東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因為當時老蔣兵臨西安城下,形勢更加緊迫。中央估計西安城難以固守,所以要預先考慮退路。這個退路就是河西地帶。所以要求西路軍東返占領永、涼地區,以策應河東部隊的戰略退卻。這是最主要的原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說實話,也是沒有辦法,生死存亡之際,事關大局,只能給你提出超出限度不切實際的要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雖然事實上這個時候的西路軍已經很難完成這個任務了,但相比原地固守的毫無希望,東進或許還有一絲希望可以搏一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從過往看,這幫狠人,你只要給他一線機會,他往往就能創造奇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徐向前等遂精心計劃,決心殊死一搏拼出一條血路。具體計劃就是經過一個消耗敵人有生力量的階段,然后轉入反攻,乘勝東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們很難說這次他們到底能否再創造奇跡,因為根本就沒有印證的機會。</p> <p class="ql-block">倪家營子血戰二十多天后,東岸局勢又有變化,西安的緊張局勢緩解,我黨與蔣介石的談判提上日程,為避免刺激到老蔣,影響和談大計,中央來電,命令西路軍,別東返了,就地堅持,爭取粉碎馬家軍的進攻,然后適時造成西進任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實西進云云,這時已經沒有什么意義了。就是讓西路軍就地堅持,所謂“適時”西進,也就是暫時給個說法而已,總不能說你哪也別去,就在那待著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這時西路軍已是絕境,徐陳當時又不清楚河東的局勢,所以再次要求4軍、31軍來援,不然難以完成任務,而只能向青海大通、西寧一帶轉移,以取得補充,再圖發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旦西路軍往大通、西寧方向活動,那就有可能對和談大計造成影響,所以中央嚴厲拒絕了這一計劃,為確保徐陳在情急之下擅自行動,又重提過去的政治問題,以期起到更強的約束作用:“你們(對)過去所犯的政治錯誤,究竟有何種程度的認識呢?何種程度的自我批評與何種程度的轉變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更深重的鎖鏈。你再動就是政治問題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陳政委壓力尤大,這時候除了奉命唯謹,已經沒有任何掙扎的心勁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徐向前當然壓力也大,但事急矣,作為前線指揮員,他太明白當前的處境了,留則必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時候,徐向前做出了最后的努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提議召開軍政委員會,在會上,他分析了當前形勢,果斷提出自救東返的主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家一致同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就干吧。</p> <p class="ql-block">這幫人也真行,這種狀況下,居然想突圍就能突圍。西路軍突圍而出,急速向西洞堡一帶轉移。而且轉移過程中,居然回手一個回馬槍,將追兵一個騎兵旅擊潰,一個憲兵團全殲,繳獲頗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所以我覺得,如果稍微松一松繩索,即便在最后時刻稍微松一松,我們是可以相信徐總指揮能夠力挽狂瀾,起碼可以保存大量有生力量的。過往歷史也已經證明,他就是奇跡制造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不可思議的是,在某種詭異的歷史時刻,這種創造奇跡的能力竟然也成為了綁縛自己的繩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陳昌浩本來壓力巨大,心事重重,對東返自救的計劃猶豫不決,只是因為確實沒有活路,才不得不同意這一計劃,但現在一看,可以啊,或許我過于悲觀了吧?我們還行,而且現在繳獲了不少物質,大概是可以堅持下去,打開局面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們很難說當時陳昌浩對局面到底是個什么認知,但人往往是這樣,在巨大的壓力之下,會無限放大那些他愿意相信的東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此,陳政委又驟然狂熱起來。他突然提出,要重返倪家營子,要繼續建立甘北根據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徐向前的反應是“大吃一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們拿什么建立根據地?好不容易突圍出來,現在再主動返回,這是要干什么?徐向前明確表示,現在返回,就是自取滅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又是生死存亡的時刻,徐向前跟陳昌浩再一次大吵起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畢竟不同以往,這次陳政委會讓步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時候你會感覺歷史像在惡作劇,恰在此時,中央來電,要求西路軍堅守五十天,并表示,我們正用各種有效方法援助你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使得陳政委一下子堅定了自己的選擇,并獲得政治正確的加持,以往那個意氣風發的陳政委歸位了。</p> <p class="ql-block">他極力夸大那一記回馬槍的意義,并再次認為“形勢大好”,提出“打回倪家營子”,“堅決執行中央指示”等口號,而且要“反對右傾逃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刻,那個“右傾機會主義者”正坐在一邊,一言不發…,他當時會是什么樣的心情呢?</p> <p class="ql-block">就這樣,徐向前最后一次努力仍歸于失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眼睜睜看著西路軍走向絕路,卻無能為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返回倪家營子后,陳政委作為最后一條繩索的使命完成,面對馬家軍更瘋狂的進攻,他不再喊口號了,七天后,已耗盡最后一絲力量的西路軍再難堅持,不得不再次突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時候,以創造奇跡為己任的徐向前也不得不承認,這時候“要想在絕境中求勝利,顯然是不可能的了。”“敗局已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一次,突圍而出的西路軍將士已用盡最后一絲力量,雖精神不屈,但身體卻不聽話了。動一下都艱難無比。有人回憶當時有的戰士躺在地上,眼看著敵人沖過來都站不起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已耗干的西路軍將士這時呈現出崩潰式的犧牲速度。一天之內,九軍所余兩個團一千多人全部犧牲,三十軍一個團全部犧牲,另一個團也大部犧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西路軍邊打邊退,部隊成批的損失。已是沒有希望。但徐向前卻一直盯在第一線,指揮部隊堅持戰斗,一次次打退敵人的進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退到石窩一帶時,已是黃昏時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殘陽如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最后的時刻來臨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徐向前指揮部隊打退敵人的最后一次進攻后,被叫到山頂參加了最后一次軍政委員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會上做了最后的安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西路軍余部分成三個支隊就地游擊;徐陳離隊回陜北,向中央匯報情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徐向前不想走,要繼續帶部隊。但陳昌浩說,這是軍政委員會的決定,你目標太大,不能留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樣,徐向前最后想多保留一部分有生力量的努力亦告失敗。</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石窩山,遠處紅點處即為石窩會議遺址。</i></p> <p class="ql-block">6</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感覺還有一些東西,但突然覺得腦子空空如也,算了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更多文章請點擊右下角藍字“徐帥評傳”看合集)</b></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昌平区|
竹山县|
晋江市|
民县|
泽普县|
绿春县|
镶黄旗|
济源市|
旅游|
永城市|
都兰县|
长丰县|
湄潭县|
敖汉旗|
黄石市|
张家界市|
漠河县|
咸丰县|
高台县|
扎鲁特旗|
海阳市|
崇阳县|
贵港市|
思南县|
城口县|
台江县|
陇南市|
兴海县|
疏勒县|
宝鸡市|
乌兰县|
通海县|
仁怀市|
尼木县|
屏东市|
榕江县|
南乐县|
玉山县|
龙山县|
塔河县|
四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