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廠甸有廟會,廟會里有三尺長的大糖葫蘆,有能掛在脖子上的大掛山里紅,有四五個輪的大風車,還有吹糖人的,捏面人的,總之,有很多好玩的和好吃的。這是我們小時候,孩子堆里口口相傳的一個磕兒。因此,逛廟會成為我兒時的夢想,也是一個難以企及的夢想。說難以企及,是因為廠甸所在的南城,離我們實在是太遠了,幾歲的孩子想去也去不了,等到我們能去的時候,廟會又取消了。</div><div><br></div><div>原以為此生與廟會無緣了,沒想到,1985年,文革后首次在地壇公園舉辦了春節廟會。當時我已經年過三十,對那些糖葫蘆,大風車之類的已沒了太大的興趣,但對于老北京的舊時風俗,風土人情等很感興趣。</div><div><br></div><div>1985年,距離新中國建立已過去了三十多個年頭,當年在天橋賣藝的老藝人基本都已作古,碩果僅存的也都是風燭殘年,歷經滄桑之后,他們有機會重操舊業,再現當年盛景,也算是功德無量。</div><div><br></div><div>據史料記載,天橋市場出現于清末。天橋南北,地最宏敞。賈人趁墟之貨,每日云集……但有玩百戲者,如唱書、走索之屬耳。逐漸演變為北京市民休閑娛樂購物的場所。人們把在這里賣藝的藝人中,技藝精湛,或風格獨特者,統稱為天橋八大怪,從清末至北京解放這漫長的歲月里,共有三代八大怪。</div><div><br></div><div>第一代八大怪:窮不怕,醋溺膏,韓麻子,盆禿子,田瘸子,丑孫子,鼻嗡子,常傻子。</div><div><br></div><div>第二代八大怪:教書老頭,老云里飛,花狗熊,耍金鐘的,程傻子,曹麻子,傻王,王小辮。</div><div><br></div><div>第三代八大怪:云里飛,大金牙,焦德海,大兵黃,沈三,蹭油的,拐子頂磚,賽活驢。</div> <br>下面記錄幾位我當年在地壇廟會中看到的老藝人。<br><br><div>表演雙簧的大狗熊孫寶才,</div><div>當年七八十歲,胖大的身材,腦袋特大,主持人介紹說是天橋八大怪之一,但可能不確切,表演者一人居后發聲,一人在前使相,表演的人頭戴小辮,臉撲白粉,而表演的幾段雙簧應該能夠體現當年天橋表演的面貌,后來看過莫歧,劉文步等名家的表演,大概都差不多。在我所看過的雙簧表演里面,我覺得最精彩的一次當屬郭德綱和陶陽表演的學唱“忐忑”,有新意,有難度,配合默契,令人捧腹。</div><br><div>云里飛的滑稽二黃,</div><div>一個精瘦的老頭,穿件黑棉襖,腰里系一根麻繩,頭上戴著一個用硬紙板糊的紙圈,四邊貼著幾張撲克牌,老頭挺瘦,腮都嘬進去了,下巴上留著山羊胡子。在臺上唱的什么我都記不得了,這人可能就是八大怪之一的老云里飛的兒子云里飛,擅演滑稽戲,據說能把耳朵殼塞進耳朵眼、用舌頭能舔著鼻子。</div> <div>拉洋片的小小金牙。</div><div><br></div><div>洋片是中國的一種傳統民間藝術。使用的道具為四周安裝有鏡頭的木箱。箱內裝備數張圖片,并使用燈具照明。表演時表演者在箱外拉動拉繩,操作圖片的卷動。觀者通過鏡頭觀察到畫面的變化。通常內置的圖片是完整的故事或者相關的內容。表演者同時配以演唱,解釋圖片的內容。</div><div><br></div><div>天橋八大怪里有個拉洋片的叫大金牙,這天在廟會上表演拉洋片的叫小小金牙,想必是大金牙的孫子輩兒,做的道具箱子個倒是不小,可惜是個樣子貨,沒法往里瞧,也不知道里頭有沒有畫片,把鑼鼓家伙做了個連鎖裝置,拽繩子就能敲出鑼鼓點,小小金牙有四五十歲,身上穿了件西服,因為怕天冷凍著,這位把棉襖套在西服里頭,勉強能系上扣子,撅撅巴巴的不是個樣兒。</div><div><br></div><div>小小金牙的表演,一邊敲鑼鼓點,一邊嘴里唱,他唱的曲調后來在說相聲的節目里經常能夠聽到,美中不足的是他當時弄得那個柜子是個樣子貨,只能充充樣子,沒法看洋片。當然了,這種方式,也就在當年能夠蒙事,擱到現在,人人拿個手機,想看啥有啥,誰有閑功夫看洋片呀!<br></div> <div>變戲法的,</div><div>中國傳統的魔術過去叫古彩戲法,最經典的節目是能從身上掏出許多的東西,盤子,碗,花什么的,最后大多是點著的火盆,或者帶水的魚缸,里頭還能撈出金魚。掏出的東西在臺上擺開一大片,明知道是他事先捆好了的,但不得不佩服人家高超的技藝。這種節目在劇場里表演,一般是大幕拉開,演員已經在臺中間站好了,估計是身上帶了那么多東西,不好邁步。地壇廟會上的表演場地,沒有幕布,演員表演的是另外一個節目,從兩個套在一起的圓桶里,也能掏出不少的東西,最后是個和圓桶大小差不多的壇子,還能從里邊蒯出酒來。</div><div><br></div><div>這個變戲法的演員一上臺,我就認出來了,我以前肯定見過他,具體的時間和地點都記不太清了,大概是在東直門里的馬路邊,時間應該是六十年代,因為那時候我在上小學,學校離那里不太遠。當時在馬路邊圍了一大圈子人,里邊正在表演的就是這個人。我對此人有如此深刻的印象,并不是因為他表演的節目,而是他表演完斂錢時候的樣子,我一輩子都忘不了。那天他表演完,拿出了兩個鐵鉤子,那是兩條粗鐵絲窩成的半圓形,看長度差不多有一尺左右,黑黢黢的,一頭磨成尖頭,只見他拿著鐵鉤子就往自己鼻子眼里頭捅,插進去少半截,還有多一半露在外頭,向上翹著,臉上的表情十分痛苦,他把兩個鉤子都插鼻子里頭,額頭上青筋突起,不知是鼻涕還是眼淚順著鉤子滴滴答答的往下流,這時候他手里拿著小笸籮,轉圈向觀眾要錢,轉到我跟前的時候,那恐怖的形象,嚇得我都不敢睜眼。這回在廟會上又碰到他,不過這次他不必再用那么恐怖的方式來要錢了。</div><div><br></div><div>隨后他又表演的一個節目也是挺嚇人的。只見他拿出一把縫衣針,一根一根的往嘴里放,一邊送一邊做吞咽狀,等到一把針都送到嘴里,他把嘴張大,讓大家看,嘴里已經看不到那些針。然后他又拿出一根線,一頭放進嘴里,然后隨著嘴的蠕動,線也被他慢慢的弄進嘴里,只在外面留下不長的一段,隨后,他拉著露在外面的線頭慢慢的往外拽,只見拉出的線上整整齊齊的掛著那些吃進去的針。不知道他是怎樣在嘴里把針都穿在線上了。</div><div><br></div><div>評書演員齊信英</div><div>上臺表演的這位評書演員,穿一身藍布大褂,膀大腰圓,腦袋挺大,剃著光頭,一臉袪清的胡子茬,要是把胡子留起來,扮張飛不用化妝了。這位在臺上一張嘴,我立馬就聽出來了,這不是齊信英嗎!</div><div><br></div><div>我之所以對齊信英有很深的印象,完全是因為他的嗓音。文革前,人們的家里很少有電視,平日的娛樂主要是聽收音機,而收音機里播放的小說和評書節目是極受歡迎的,記得那時候聽過李鑫荃播講的《平原槍聲》,袁闊成播講的《烈火金鋼》,馬連登播講的《孫龐斗智》,劉利福播講的《聊齋》等,齊信英播講的是《自有后來人》,也就是后來成為樣板戲的《紅燈記》,這部書播出之后不久,文化革命就開始了。一般的評書演員的嗓音沙啞的居多,而齊信英的嗓音比較清亮,我一直以為有這種嗓音的人,應該是一個高挑,清瘦的年輕人,沒想到今天見到本人,和我的想象相差太大了。他當時約有五十多歲,嗓音依然很好聽。</div><div><br></div><div>幾年以后,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在街上又遇到了齊先生。那時天橋附近有兩家電影院,靠南邊的一家我忘記叫什么名字了,電影院是在胡同里,外面的大街上只有一個售票窗口在外面的大街上,當時我看到有十多個人站在售票窗口前面的臺階上,被圍在當中正是齊信英先生,他正在繪聲繪色的講評書。突然,他猛地提高了聲調,人家大伙在這玩兒會,你他媽管著管不著!隨后更是高門大嗓的開罵,不愧是說書的,嘴皮子是真溜,也不知道是沖誰,估計誰也招架不住這說書的嘴。</div><div><br></div><div>據百度介紹,齊信英自青年時就酷愛評書藝術,師承趙英頗、陳榮啟。后又拜郭啟儒為師,說演單口相聲兼工捧哏,但終以評書為主而聲名鵲起。</div><div><br></div><div>他擅說公案書及神怪書,如《彭公案》、《聊齋》等,曾在北京人民廣播電臺播講過《呂梁英雄傳》、《新兒女英雄傳》、《鐵道游擊隊》、《紅燈記》等;</div><div><br></div><div>齊信英無正式的徒弟,90年代早期曾在坊間街頭傳授過一少年技藝,后因齊信英突然去世而無果。</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
主站蜘蛛池模板:
崇文区|
五家渠市|
天峨县|
子洲县|
长顺县|
玉环县|
盐源县|
女性|
宝山区|
郧西县|
南部县|
工布江达县|
浠水县|
谷城县|
武穴市|
固镇县|
亳州市|
青阳县|
手游|
禹州市|
淮滨县|
十堰市|
永新县|
中牟县|
大渡口区|
潼南县|
顺昌县|
蚌埠市|
黔西|
神木县|
安阳市|
青田县|
前郭尔|
晋宁县|
松溪县|
阿克陶县|
榆中县|
凌云县|
浪卡子县|
东阿县|
延庆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