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八陡莊是八陡鎮政府機關駐地,就坐落在孝婦河支流岳陽河上游的河谷中,境內山丘林立,溝壑縱橫。人們在河谷中依山臨河建房而居,形成村落。村莊的周圍陡坡險崖眾多,較大的陡坡就有八個, 分別為八古臺、東頂、南天門、杏花崖(南崖頭)、白道、黑崖頭、托盤寺(鳳凰嶺)、虎頭崖(鄧家崖)等,八陡就因這些陡坡路而得莊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八陡”當中,最有名的當屬八古臺,其位于八陡莊的東南端。它是一座土山,山頂較平坦,是一塊八畝大小的農田(八畝地),因此原名就叫八畝臺。</p> <h3>(八古臺)</h3></br><h3>八古臺自明清至新中國建國初期,一直是博山至沂源官道上的一段險路。登上八古臺,往東幾百米,博沂大道就與西河南來的青州大道交匯。所以這里成了東達臨朐、南通沂源萊蕪、西北連接博山、東北通往青州的交通樞紐。</h3></br><h3>八古臺的交通位置的確非常重要,然而它的險要難行卻更是遠近聞名。別看它只是一個頂部為平臺的小山,海拔也不過300米。但是從山頂到山下的路面坡度可達30度以上,最陡的一段約80米長,用長條石板鋪就路面,為防止打滑,石板全選用粗糙的砂石。盡管如此,要爬上此坡實屬不易,最難登坡的要數用車載貨的商賈行人。推獨輪車的要想登坡,通常是先把車子停在坡下,然后三五人結伙,一人推,二三人拉,一輛一輛地往上盤。</h3></br><h3>傳說當年有一輛馬拉車路過此地,由于裝的貨物重,拉車的騾子費盡力氣也拉不上崖頭,這時恰好附近村民牽著一頭趴牯牛路過,馬拉車靠著牛的幫忙才算登上了臺頂。趴牯當地方言是指未閹割的公牛,力氣較大。這段坡路因時不時地有牛幫忙拉車登坡,于是便有人稱此地為趴牯臺,傳來傳去,演變成了現在的名字——八古臺。</h3></br><h3>八古臺雖然難登,但登頂后可在平臺上停下來歇腳。臺頂有一棵古槐,傳說為明末所栽,樹冠茂密,冠幅直徑20余米,登坡后可坐在樹下飲茶稍憩。此處為高阜之地,東可瞻岳陽山、西可眺峨嵋山,近觀黑山更是一目了然。</h3></br><h3>傳說八古臺還與孝婦顏文姜有密切的關系。民間傳說,孝婦顏文姜的娘家就在八古臺山腳下的顏家莊。顏文姜嫁至神頭后,其夫病故,而其守寡,因侍奉公婆至孝,歿后被奉為神,世代敬仰。不知從何時起,每年的六月初一,八古臺下的青石關村村民便自發組織起來,敲鑼打鼓,抬著鳳輦到神頭顏文姜祠,迎請顏文姜回娘家納涼過六月,神位就安放于八古臺下的觀音廟中。此間,觀音殿內,香火不斷,善男信女們輪流值班,等到六月三十,再恭送回顏文姜祠。這個風俗一直延續下來,如今已形成全鎮乃至全區一年一度的盛大孝文化節,此為八陡獨具特色的傳統民俗。</h3></br><h3>新中國成立后,為改變八陡交通阻塞的狀況,從上世紀五十年代開始,博沂路進行了兩次改道,八古臺逐漸遠離了交通干線。</h3></br><h3>今日的八古臺,冷清、安閑而幽靜,它已沒有了曾經的交通繁忙景象,周圍的一切都已面目全非,只有那小山、石板路仍默默地躺在故地,靜觀著滄桑的巨變。遺憾的是,臺上的古槐被上世紀70年代的一場大風連根拔起,滾到了溝谷內。幸而東頂村村民又在原地栽上了一棵稍小的國槐,現也枝繁葉茂,聊以補憾了。本世紀初,八陡耐火材料廠民營企業家在臺頂建一涼亭,立一石碑,進一步將此地打造成游玩賞景的好去處。而今,如果人們登上涼亭,憑欄遠眺,可把八陡全莊盡收眼底;俯瞰腳下,陡坡那尚存的一段石板路及石板上近10厘米深的車轍溝痕,仍可使人聯想起久遠的歷史、當年這里繁忙的交通和行路的艱難。</h3></br><h3>陳維政 搜集整理</h3></br><h3>圖源:印象博山</h3></br>來源:博山民政<h3>--- END ---</h3></br><h3> <p class="ql-block">文圖轉自公眾號:孝婦河畔。</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宣恩县|
义马市|
漠河县|
阿勒泰市|
台湾省|
大新县|
贺州市|
龙江县|
邛崃市|
青州市|
辽中县|
钟山县|
汽车|
连江县|
平安县|
万年县|
普定县|
衡水市|
长沙市|
曲松县|
高要市|
永寿县|
呼和浩特市|
齐齐哈尔市|
汝城县|
紫阳县|
望都县|
赤峰市|
乐平市|
苍山县|
安仁县|
即墨市|
孙吴县|
方正县|
苏州市|
辽中县|
屏边|
晋城|
红桥区|
磐石市|
安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