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文字 / 李班主</p><p class="ql-block">圖片 / 李班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憶童主持人龍卷風雨老師的建議并支持下,“李班主課堂”正式開講了。課堂旨在幫助憶童美友規(guī)范語言文字,正確使用漢字、詞語、語法。講課內(nèi)容與方式:以憶童文稿中出錯率較高的漢字、詞語、語法為范例,進行訂正性講解,以普及現(xiàn)代漢語基礎知識。時間:不定時。</p><p class="ql-block"> 敬請老師們關(guān)注并提出問題,參與討論。</p> <p class="ql-block">李班主課堂 第一講:倆 仨</p><p class="ql-block"> 第一課再次講“倆”和“仨”,是因為它倆的出錯率很高,也應了“重要的事情說三遍”的理兒。倆、仨分別是“兩個”和“三個”的合意字,只能單獨使用,如我倆,他仨。有人習慣用倆個、仨個,意思就重復了,成了兩個個、三個個了,用錯了!個這個量詞是可疊用的,如個個如猛虎,表示每個人,但僅限于個字本身或者一字后面的個字,如一個個。而倆、仨或兩、三等詞后面的個字是不能疊用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李班主課堂 第二講 在 再</p><p class="ql-block"> 這倆字發(fā)音相同,字形字義完全不同。在的用法通常有三:一作動詞當存在講,如我在操場。二作時態(tài)助詞當正在講,如我在涂鴉。三作介詞表示地點時間對象等,如他在教室玩。古漢語的再是數(shù)詞專指兩次,引申為第二次,沒有反復意。如“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在古代再見是見兩次或第二次見。直到近代才有反復意。有人在再不分是沒了解它們的詞義。如有人再在這倆字上出錯,請面壁吧!</p> <p class="ql-block">李班主課堂 第三講 “忍俊不住地大笑起來”對嗎?</p><p class="ql-block"> 這個句子最近發(fā)現(xiàn)了兩次。忍俊不住是成語,同義詞是忍俊不禁,都已經(jīng)包含了“忍不住要發(fā)笑”的意思。如果后面再加上“大笑起來”,就形成了語義上的重復,影響了句子的流暢性和表達效果。“忍俊不住”是由兩個詞組成的:忍俊,意思是含笑;不住,表示無法控制自己。所以,單獨的“忍俊不住”就已經(jīng)足夠表達想要發(fā)笑的情緒,不需要再添加“大笑起來”這一表述了。</p> <p class="ql-block">李班主課堂 第四講 “漢川鎮(zhèn)是以商養(yǎng)農(nóng)的群體”,這句話的問題出在哪兒?</p><p class="ql-block"> 用縮句法分析,這句話的問題就一清二楚了:鎮(zhèn)是群體。鎮(zhèn)是地名,群體是人的集合體。鎮(zhèn)怎么會是群體?它們之間是不能畫等號的。就像不能說“武漢市是群眾”,“鴉雀鄉(xiāng)是人民”一樣。正確說法:武漢是座特大城市。鴉雀鄉(xiāng)是基層行政區(qū)劃單位。由此可見,判斷動詞“是”前的主語和后面的賓語性質(zhì)應該相同,否則就會出現(xiàn)一是二,甲是丙的錯誤。</p> <p class="ql-block">李班主課堂 第五講(1) 羨慕后面該用“的”還是該用“得”?</p><p class="ql-block"> 前幾天閱稿,看見一位美友文中有這樣一句話:“羨慕的不得了”。我留評時建議美友將羨慕后面的白勺“的”改成雙人“得”。這位美友是個善于學習的人,從網(wǎng)上查閱了相關(guān)文字后,截圖回復我:“這個羨慕的不得了和羨慕得不得了,好像都可。”今天先賣個關(guān)子,想先請各位美友老師們回答一下,“羨慕”的后面到底是該用“的”還是該用“得”呢?</p> <p class="ql-block">李班主課堂 第五講(2)羨慕后面該用“的”還是該用“得”?</p><p class="ql-block"> 羨慕后面用“的”或用“得”,語法功能和表達效果全然不同。用的,強調(diào)羨慕的對象。是作者羨慕的小猴等不得了。用得,則表示羨慕程度很深,相當于羨慕得不要不要的。總之,用的強調(diào)客觀本體;用得強調(diào)主觀本體。原文強調(diào)的是羨慕程度而非舞臺小猴之類,所以該用“得”。網(wǎng)上魚龍混雜,語法各成體系。關(guān)鍵還是要看具體語境,弄清到底想表達或強調(diào)的是什么。</p> <p class="ql-block">李班主課堂 第六講 工夫和功夫</p><p class="ql-block"> “工夫”和“功夫”,發(fā)音完全相同,但是它們的用法還是有所不同,使用的時候很容易發(fā)生混淆。“工夫”是時間概念,一般指(做事)所耗費的時間,如白費工夫;也指空閑時間。如我沒工夫去看戲;還指一段時間或時候。如我剛到廠那工夫,經(jīng)驗很少。“功夫”通常是能力概念,指本領,技能和造詣,而且特指武術(shù)方面的本領,技能。如他的畫很見功夫;中國功夫。您記住了嗎?別再用錯哦!</p> <p class="ql-block">李班主課堂 第七講 帶眼鏡還是戴眼鏡</p><p class="ql-block"> 經(jīng)常看到有的美友將戴眼鏡、戴口罩寫成帶眼鏡或帶口罩,這是錯的。雖然同為動詞,但帶是指帶子、配掛(在身上)、隨身拿著、帶領、帶動、現(xiàn)出、含有、附帶等;而戴有頭頂著,把東西套在頭上或身體其他部位、佩戴等意。戴眼鏡、戴口罩、戴帽子、戴手套、戴手銬腳鐐等,都有把東西套在身體某個部分的含義,而并非把東西隨身拿著。所以,不要再把戴眼鏡、戴口罩的戴寫成帶了。</p> <p class="ql-block">李班主課堂 第八講 帶和代</p><p class="ql-block"> 講完戴眼鏡和帶眼鏡的區(qū)別,有美友提議講解帶和代。帶和代作為動詞,除了發(fā)音相同,詞意沒有相近交叉之處,不像戴和帶詞意有相近處。戴眼鏡和帶眼鏡兩個獨立詞語用法都是對的。戴眼鏡指的是把眼鏡套在眼睛上,而帶眼鏡指的是把眼鏡攜帶在身上。到底用戴還是用帶,要看具體語境。但帶和代不同,帶是佩戴、帶領、帶頭;代是替代、替換,代理。如果帶和代也用錯,那你就該補習高小語文了。</p> <p class="ql-block">李班主課堂 第九講 青山綠水還是清山綠水</p><p class="ql-block"> 當然是青山綠水。青是形容詞,用來形容顏色。指黑色如黑布、黑線。也指綠色,多用于植物;或藍色,用于天空如青草、青天。還指青草或沒成熟的莊稼如踏青、看青。從顏色角度講,青的反義詞有白,黃,紅等。清也是形容詞,但常用來指液體或氣體透明純凈,沒有雜質(zhì)。清的反義詞是濁。山非液體亦非氣體,形容山的色彩就該用青而非清。而清常用于清泉、清水等。</p> <p class="ql-block">李班主課堂 第十講 擔心不是耽心</p><p class="ql-block"> 經(jīng)常看見美友把“擔心”寫成“耽心”。究其原因,是不了解耽和擔的詞義。一旦明白了它們的詞義,就不會出現(xiàn)上面的錯誤了。耽是動詞,當拖延(時間)講,經(jīng)常組詞耽誤、耽擱;沒有擔心,憂慮,不放心的意思。如別再耽誤時間了。擔也可作動詞,當擔負,承當講。經(jīng)常組詞擔心,擔憂,擔驚受怕。如他的狀態(tài)令人擔心。兩個字的意思搞清楚后,就不會張冠李戴,把擔心寫成耽誤了。</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庄浪县|
枣强县|
仙游县|
渭南市|
西吉县|
当涂县|
岑溪市|
新丰县|
错那县|
鲁甸县|
建昌县|
铜鼓县|
樟树市|
环江|
新丰县|
全南县|
海原县|
林芝县|
万源市|
平陆县|
梁平县|
洪洞县|
儋州市|
克东县|
田阳县|
繁昌县|
怀集县|
台东市|
蓬莱市|
兴义市|
万全县|
周宁县|
定安县|
新乡县|
百色市|
沂源县|
巴楚县|
香港
|
三河市|
花莲县|
台湾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