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公元前橫空出世的古埃及文明,猶如璀燦的煙花,突然綻放在人類矇眛的夜空,然后又仿佛倏然消失,再不復現,給世人留下許多驚艷、向往、茫然和遺憾,還有諸多百思不得其解的謎團。</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彩繪木雕:埃及士兵部隊。第十一朝(公元前2134——前1991年)麥斯提王子墓出土。</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一、歷史上百思不解的問題答案,不妨試試到地圖上去尋找。人們總說埃及的地理位置優(yōu)越,地處歐亞非三洲的交通要沖、樞紐地帶,殊不知,正是這個地理位置,讓古埃及的歷史命運多舛。甚至古埃及文明殞落的最大謎底,或許就隱藏在這里。</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埃及位踞非洲大陸東北角,是個地跨亞非兩大洲的國家,東與巴勒斯坦、以色列接壤,西與利比亞為鄰,南與蘇丹交界。埃及還是個兩面臨海的國家,東瀕紅海,北臨地中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地中海、紅海歷來彤云密布,都不是波瀾不驚的海。與埃及隔海相望,小亞細亞半島、亞平寧半島、巴爾干半島、伊朗高原,還有紅海一側的阿拉伯半島,遠邦近鄰一個個數過去,沒有一個是善茬。這些歐亞鄰國早就虎視眈眈、野心勃勃,無不是潛在的強大對手。在兩千多年以來漫長的歲月里,他們先后崛起,成就帝國霸業(yè),其中就包括兩河流域的亞述帝國、伊朗高原的波斯帝國、小亞細亞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馬其頓的亞歷山大帝國、亞平寧半島的羅馬帝國,還有阿拉伯半島的伊斯蘭帝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回溯歷史,這些北非周邊的強國,在崛起之際,都有一個宏圖夙愿,就是要地跨歐亞非,飲馬尼羅河,把地中海變成帝國的內海。地中海沿岸國家埃及,勢必成為兵家必爭之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公元前611年,埃及的國門最早被強勢的宿敵敲開,亞述帝國大肆入侵,盧克索作為國家都城被無情踐踏和洗劫一空,古老帝國似乎從此就再也沒有恢復元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接棒亞述帝國的是波斯人,公元前525年,埃及又被波斯人攻陷,緊接著到公元前343年,波斯大軍再次長驅直入。歷史學家認為,這支龐大的波斯軍隊,在不到二百年的時間內,屢次三番地攻陷埃及,標志著源遠流長的古埃及文明開始瀕臨毀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此后的一千多年間,埃及又相繼被接踵而至的歐洲列強征服。其中,希臘人入侵埃及三百年;羅馬人侵埃及六百多年,光是這兩個歐洲國家就占領埃及近一千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公元六至七世紀,古埃及又一個強大的近鄰崛起了——穆罕默德創(chuàng)建了伊斯蘭教,建立了擴張性極強的阿拉伯帝國。這個帝國以驚人的速度向四周拓展,大規(guī)模地連年征戰(zhàn),很快成為一個跨越亞、非、歐三大洲的阿拉伯帝國。公元642年,從阿拉伯半島開拔的伊斯蘭大軍,猶如一場突如其來的沙暴,強勢吞沒了埃及全域,埃及自此開始了影響深遠直到今天的伊斯蘭化和阿拉伯化的歷史進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如今,埃及的國徽下面有一行字母,翻譯過來就是“阿拉伯埃及共和國”,埃及的官方語言是阿拉伯語,世界地圖上的埃及從毗鄰阿拉伯的北非國家變?yōu)榘⒗畤遥沂前⒗澜缰腥丝谧疃嗟膰摇?lt;/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左右埃及近代歷史的,當屬阿拉伯人。</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隨著阿拉伯人入主埃及,清真寺便如雨后春筍般,在尼羅河兩岸密集生長出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兩千年間,亞述帝國的盔甲騎士沿著尼羅河谷溯水掩殺而來,雅利安人駕著多帆軍艦從地中海乘風破浪而至,阿拉伯人趕著駱駝隊從沙漠深處揮舞彎刀長途奔襲,能創(chuàng)造上古奇跡金字塔的埃及人,在沙場上的表現卻相當羸弱,一再任人宰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曾顯赫千年的古埃及法老王朝,在遠邦近鄰的輪番進逼前,幾乎不堪一擊,像一尊散砂堆成的泥足巨人,頹然倒下了。</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孟菲斯博物館。昔時古埃及首都孟菲斯的遺址,已經空空蕩蕩了無痕跡,唯剩下倒在地上的拉美西斯二世殘缺的塑像,像個沙雕巨人,垮塌后再也站不起來了。</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二、為什么埃及人屢戰(zhàn)屢敗,一撥又一撥的來犯之敵,都敢排著隊大舉入侵這個文明古國?除了外因,必定還有內因在起作用。我認為,古埃及文明有一塊短板,這塊短板,就存在于埃及所處的自然環(huán)境中。</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林木稀疏的尼羅河畔,除了幾棵椰棗樹,看不見成片的森林。</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丹麥考古學家C. 湯姆森1836年首次按照人類使用工具的器質,提出人類早期社會經歷的三個階段的學說,即石器時代、銅器時代和鐵器時代的劃分。古埃及的問題就出在鐵器時代到來之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英國人1709年發(fā)明焦炭煉鐵方法以前,傳統(tǒng)鐵器冶煉,全靠木炭。因此從青銅時期向鐵器時期轉變時,一個國家的綠色植被是戰(zhàn)略資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埃及國土96%為沙漠地帶,屬熱帶沙漠氣候,年平均降水量不足50毫米,且蒸發(fā)強烈,成片的闊葉林難以生存,必然缺乏森林資源。百度一下,埃及森林覆蓋率僅為0.1%,是世界上森林覆蓋率低到極點的國家。正是由于尼羅河谷的綠地過于促狹,國土林木稀疏,導致這個國家鍛造鐵器的木炭資源寥寥無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鐵器時代的到來標志著冷兵器進入到了成熟階段。那個年代,北非周邊列強環(huán)伺,盡是手執(zhí)鐵刃身披重甲的軍隊,兵鋒所向銳不可擋。而尼羅河流域偏偏林木資源匱乏,這就直接影響到埃及人刀槍劍戟的制造,關系到能不能列裝一支冷兵器時代披堅執(zhí)銳的強悍軍隊,捍衛(wèi)國土,抵御外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此外,從地理環(huán)境和人口分布的角度看,埃及人口分布與水源地分布完全重合,這本身就存在極大隱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埃及國土絕大部分是荒涼的沙漠,受尼羅河的饋贈,面積3萬平方公里的尼羅河谷和2.4萬平方公里的尼羅河三角洲成為埃及命脈,這5.4萬平方公里的土地集中了埃及96%的人口。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尼羅河是埃及人唯一依存的生命線,這正是軍事防御的薄弱之處。河口三角洲居民稠密,擁擠不堪,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區(qū),排兵布陣的空間有限;河谷蜿蜒千里狹長一線,更易被中間腰斬,首尾不能相顧。離開水源之地尼羅河,茫茫沙海又渺無人跡,荒無人煙,沒有縱深軍事腹地可供進退周旋,細究起來這都是兵家大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地理往往決定歷史。古埃及獨特的地理環(huán)境,成為新的歷史時期到臨之際的發(fā)展桎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自然環(huán)境對于賴以生存的古埃及文明的影響,畢竟是帶有決定性的。囿于地理囚籠的局限,埃及的衰頹,正是這個古老民族無可改變的宿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揣測,這恐怕就是古埃及人在和鄰國列強的軍事交鋒中屢遭挫敗、屢受蹂躪的深層原因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三、“城頭變幻大王旗”的埃及,幾番淪為殖民地,這亦是導致古文化衰落的一系列悲劇的開始。對埃及傷害最深,正是輪流坐莊的殖民者。他們推行的殖民地政措,使古埃及文明的傳承一再出現歷史斷層。</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侵略者有些搶了就跑,是洗劫城池的強盜,他們不懂得安營扎寨,“鳩占鵲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殖民者才是一幫深謀遠慮的人,所圖更大。他們從侵略者搖身一變成了殖民者,割據占地,來了就不走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波斯人當年占領尼羅河谷,就曾宣布埃及為波斯帝國的一個“行省”;羅馬屋大維軍隊征服托勒密王朝后,埃及再次成為羅馬帝國的“行省”;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攻陷開羅后,也蕭規(guī)曹隨,宣布埃及為隸屬帝國的“埃及省”,一個昔日的泱泱大國,淪為殖民地后,俯首帖耳,積貧積弱,竟落到如此不堪的地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過去一直不明白,為什么意大利擁有方尖碑11座,比埃及境內還要多,翻了幾頁史籍才知道,這都是在羅馬帝國侵占埃及時斬獲的戰(zhàn)利品,是羅馬以宗主國身份從帝國行省“埃及省”巧取豪奪走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網上有種說法,認為阿拉伯征服埃及后,埃及古文明從此衰落,據我判斷,并非如此。埃及文明的終結者,當屬羅馬帝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列強不僅要吞并古埃及的領土,將其納入帝國的疆域,順便洗劫幾件最有藝術價值的歷史文物,還要進占其上層建筑,改變原住居民的宗教信仰,進而割斷歷史,清空埃及人對自身文化的記憶。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進犯,羅馬人是最早的操刀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公元392年,羅馬皇帝荻奧多西一世簽發(fā)諭令,宣布取締所有異教,獨尊基督教為帝國國教,羅馬統(tǒng)治之下的“埃及省”,遵循此諭令,神廟被廢棄,世世代代棲身神廟的眾多祭司也被驅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神廟是埃及民眾與神靈溝通的圣殿,神職人員是唯一能讀懂古埃及圣書體文字的社會特殊階層,把神廟毀掉,把祭司們趕盡殺絕,埃及人再沒有精神的家園,埃及圖書館里的古籍、尼羅河兩岸的石碑、寺廟墻壁上浩如煙海的遠古文字,就無人再能解讀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盧克索神廟墻壁上的圣書體古文字顯得格外艱澀和深奧。</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遠古文字是指古代埃及留下的神廟遺壁上,隨處可見的象形文字,殘章斷句間,明明有清晰可辨的花鳥魚蟲,但你就是不知道讀音和內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后世人面對神秘的象形文字,不要說我這個初次踏上開羅土地的外國人,就連喝尼羅河水長大的埃及后人,也曾一度失憶,不知道他們的祖先,在用這滿墻的花鳥魚蟲表達些什么。他們在古埃及文字被法國考古學家破譯前,完全不懂得圣書體里面講述的是什么故事,就象近代中國人在學者孫詒讓破譯之前,不懂得商周甲骨文說的是什么一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埃及自從盧克索古城被亞述大軍摧毀,到今世已有兩千五百年過去了。磋跎歲月中,古埃及文明的傳承,被視若敝屣,隨便丟棄,甚至肆意踐踏。什么樣的文明,在斷層出現后,能經受得住這樣長久的時間之河的沖刷磨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古代吉薩河谷的金字塔,可不是現在這個落魄的樣子。那時帝王在工程收尾階段,還要在塔身上覆蓋一層白色的外墻,全部是使用打磨光滑的白色灰?guī)r石塊,甚至頂端還要裝貼金箔。完工之后,遠遠望去,潔白無瑕的金字塔在藍天白云襯托下,晶光閃爍,煞是好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公元969年,阿拉伯帝國法蒂瑪王朝征服埃及,在尼羅河三角洲的一個小鎮(zhèn)建城定都,命名開羅。這個名字,在阿拉伯文里是“勝利”的意思。大興土木的開羅城,先后聳立起250座伊斯蘭建筑的高塔,由此獲得“千塔之城”的別稱。因優(yōu)質的石材不夠,法蒂瑪王朝就打上了金字塔的主意,把拆掉的和地震中墜落的塔身表層石材,源源不斷地運往清真寺建筑工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公元1830年,在修建默罕默德. 哈里清真寺時,埃及總督再次惦記上了金字塔,下令“拆東墻 補西壁”,直截了當地剝下吉薩金字塔表層光潔的白色灰?guī)r石,用在了真主的殿堂清真寺上。被一再剝去外衣的金字塔,才無奈地袒露出參差錯落的一墻簡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2023年12月14日,攝于吉薩胡夫金字塔,沒有了光滑的白色灰?guī)r外墻,塔身壘石內凸外凹,愈發(fā)顯得參差不齊,中間的開口處是竊賊留下的盜洞。</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文化斷層出現千年之后的民族,連文字解讀能力都喪失了,怎么還能記得住自己的歷史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一個古老民族,連金字塔上的最后一層臉面都被揭掉,還何言文化自信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這就難怪,曾輝煌顯赫一時的古埃及文明,就這樣寂然無聲地在歷史長河中漸行漸遠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埃及文化的落寞,讓人不勝唏噓。在開羅博物館成千上萬件文物間流連忘返的人們,常常在問:建造方尖碑、女王殿、帝王谷、獅身人面臥像的那些睥睨天下的眾神們,他們的后裔到哪兒去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其實,他們沒有遠離,他們還在這里。前世喝過尼羅河水的人,今天仍舊居住在金字塔下、尼羅河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只是如今的他們,已經習慣于新的生活秩序——每天早晨被宣禮塔的誦經聲喚醒,每天晚上枕著阿拉伯文的《古蘭經》入眠。</span></p> <p class="ql-block">這是在尼羅河上拍攝的落日余暉。古埃及文明的輝煌與失落,都是讓人無比感慨、唏噓不已。</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巴东县|
葫芦岛市|
外汇|
德昌县|
宁津县|
无锡市|
广元市|
天峻县|
瑞昌市|
济阳县|
巴南区|
三明市|
贡觉县|
邯郸县|
商洛市|
双柏县|
黄骅市|
浮梁县|
乌兰浩特市|
云和县|
临沭县|
新泰市|
区。|
昆明市|
孙吴县|
乳源|
扎兰屯市|
武平县|
扎赉特旗|
昌宁县|
广元市|
洪雅县|
宿州市|
翁牛特旗|
南江县|
磐安县|
湟中县|
塔城市|
深圳市|
海伦市|
内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