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遵義堂·定遠永寧《何氏宗譜》頒發紀念冊

順風

<p class="ql-block">  2023年12月20日上午11時,定遠永寧何氏宗親代表相聚定遠龍星大酒店,隆重舉辦了永寧何氏宗譜頒發慶典。在此盛典,何氏家族宗親代表齊聚一堂,共同見證了宗譜頒發慶典儀式。</p><p class="ql-block"> 慶典現場懸掛了“遵義堂·定遠永寧《何氏宗譜》頒譜慶典”大紅條幅,以及供奉有“定遠永寧何氏列祖列宗之神位”的先祖牌位。從四面八方趕來的家族族親,他們個個面帶微笑,眼神中充滿了期待和喜悅。慶典儀式開始前,由何德云代表向先祖牌位敬香,與會宗親代表們集體行了祭拜禮后隆重舉行。 </p><p class="ql-block"> 慶典活動,莊重有序。慶典儀式由何建亮主持,何郁拍照存念。“建”字輩代表:何建東、何建初分別致辭;他們對修《何氏宗譜》一直以來的期盼、意義和圓滿完成表達了欣喜與祝賀的心情。“德”字輩代表:何德云就修譜工作做了總結并對何氏宗親今后加強聯系交流,對在后輩延續中,切實做到輩分不亂,名不重名等提出了殷切期望。慶典最后舉行了隆重而熱烈的頒發宗譜儀式,與會代表合影留念,記錄下這一重要的歷史時刻。</p><p class="ql-block"> 家譜是家族歷史和文化的重要載體,它記錄了家族的起源、發展和傳承,是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今天,頒發的遵義堂·定遠永寧《何氏宗譜》,是在何德云、何建初、何高勝、何郁、何升道編委們,歷經2年的努力精心編纂而成(何建東補充了關于永寧何氏堂號及相關家族大事記;何升道在收集查閱資料、修編校對核稿、選樣排版印刷等過程中付出很多精力)。它不僅記錄了我們家族的世系和重要事件,還承載著家族的榮耀和傳統。</p><p class="ql-block"> 在這里,向所有參與家譜編纂工作的族親表示敬意和感謝。他們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不辭辛勞驅車遠赴多地,查閱歷史資料,進行大量的調查研究,確保了家譜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他們的付出和努力,為我們家族的傳承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p><p class="ql-block"> 同時,也向所有支持家譜編纂工作的族親表示感謝。正是因為有了你們的支持和鼓勵,才能順利完成何氏宗譜這項艱巨的編撰任務。這部宗譜的頒發,不僅是對我們家族歷史的總結和回顧,更是對我們家族未來的展望和期許。</p><p class="ql-block"> 在今后的日子里,希望何氏家族的每一位成員,都能夠認真研讀家譜,了解家族的歷史和文化,傳承家族的榮耀和傳統。</p><p class="ql-block"> 我們也堅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們永寧何氏家族一定會更加繁榮昌盛,更加團結和睦、源遠流長,福澤萬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何郁 2023年12月20日</p> <p class="ql-block">何建東致辭(按發言順序,根據講話錄音整理):<br></p><p class="ql-block"> 難得何氏宗親歡聚一堂,今天我的心情格外激動,因為我們盼望已久的何氏宗親的家譜,終于頒發到每一個家族的手中了。這是一個值得慶賀的大事。</p><p class="ql-block"> 多少年來,我記得,我下放在大何的時候,就聽我們的先輩議論過家譜的事情,當然由于時代的局限,在浩劫年代是不可思議的事情,也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所以我們的先輩們也只好把他們良好的愿望,深深的埋藏在自己心里。</p><p class="ql-block"> 改革開放春風給我們帶來了機遇,也提供了我們編修何氏宗族家譜的這樣一個良機和條件。這個家譜,也正如剛才建亮主持儀式所講到的,是我們的根,是我們的魂;家譜呢,也是社會史的一個組成部分,是社會細胞,每個家庭都是社會細胞,更何況是家族,它構成了社會史,社會史也是中國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 所以修編宗譜確實是大喜的事情,值得慶賀的事情。我們也感謝在座的,我也是編修家譜的倡導者之一,我個人衷心的感謝在座的各位,由于你們的出面,在編修小組的直接領導下,調動了我們何氏宗族編修的積極性,大家思想一致,全力以赴,投入編史活動中,積極的想方收發,搜集提供各個方面的資料;特別是我們編修小組,奔廬江、到合肥、下九江、揚州何園、又赴江西的婺源,最終在菊徑村,考察調研的非常詳細完備,旅途勞累不說,也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在此衷心的表示感謝!</p><p class="ql-block"> 最后,提點希望:家譜是個平臺,我深深的感覺到提供了對我來說,從今天在場的建字輩來說,我的年齡最大,我看了家譜以后,就覺得為我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同時對我們永寧何氏宗族的每一個家庭、每一個人,這都是一筆豐富的資料和遺產,是財富。我們要珍惜這個平臺。</p><p class="ql-block"> 家譜也是聯絡感情,增進友誼的一個重要渠道,所以我希望,通過家譜,我們熟悉了解了方方面面,我們要珍惜這個家譜。剛才德云小老爺說了,按照過去的習慣,家譜是不出門的,這反映我們祖上,歷來對家譜都是高度重視的,我們作為后人,更應該珍惜。我們這一代是承上啟下、繼往開來的一代,怎么開來,怎么啟下,首先要從我們自己做起。</p><p class="ql-block"> 希望借用這個平臺,我們多交往、多交流,充分發揮家譜應有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再過11天就是元旦,51天,就是農歷春節的到來,也借此機會,向永寧何氏宗親拜個早年!祝各位家庭、每一位何氏成員,身體健康,闔家歡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何建初發言(根據部分錄音整理):<br> 今天是個大喜的日子,是我們何氏宗親家譜成書頒發。說實在話,剛才建東大哥說的,我很有體會。先輩們,也包括姓何的一些有識之士,早就醞釀想搞家譜,我看到定遠(何氏)家譜,我就想,我們為什么不搞呢?實際我們,從大爹爹,從德良大伯伯,從建華小哥,到建東大哥那里,我們多次聽他們講到,我們這個何氏由來,是從哪個地方過來的;大爹說是從江西那邊過來的,這也為我們這次尋根問祖,創造了條件(有了方向),提供了線索,不然我們這次怎么能知道往江西去呢?可以這么說,今天這個大喜的日子、大喜事,我們在坐的各位,都是我們何氏宗親的有識之士,都是能人。建東大哥是我們大何家的,可以說是大文豪,老三屆的;何升道也是我們何家后起之秀,這次搞家譜功不可沒;德云老爺就更不用說了,輩分最長,沒有他掌舵領銜掛帥,那我們就不容易凝聚成這樣一個堅強的集體。何高勝,這樣大的一個年齡(年近七十),驅車上千公里,很辛苦,精神可嘉,功不可沒,我也做好尋親路上的物質保障,在坐的各位都功不可沒,就不一一點了。<br> 編修家譜也是學習的過程,這次祖孫四代從合肥到九江、瑞昌、婺源,一路也受到了何氏宗族其他分支的熱情接待,我在南昌市規劃局的戰友說當地就有姓何的,通過交流,他從南昌特地趕到九江,帶了個何姓戰友,通過他找到瑞昌,瑞昌又找到婺源,當時我們大爹爹講的就是婺源一帶,我們到了婺源,就到了菊徑村,看到了人家的底蘊、歷史很悠久,學到很多東西,很受教育啟發。<br> 我想通過編永寧何氏家譜,我想,我們增強了宗親的凝聚力,也廣泛的獲得了認知。實際上,我們大何家、北何、小王、崗何,整個永寧宗親,還是很有人才的。我們通過編譜工作,要繼往開來,再通過在坐的各位努力,把家譜完續,繼續給續下去。我們通過若干年以后,包括何郁、何升道他們,你們再接力棒,再往后接,到時候,第二次就是續了。我還主張,在續,在這次編完家譜之后,適當的時候,還是要再出去走走,積累越多,對我們完善家譜越有好處,會越完善。<br> 今后,在我們這個大何家族,通過我們在坐的各位努力,要倡導多走動、多交流。我建議對修家譜做出貢獻的何升道,適當給與一點補貼。<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何德云發言(根據部分錄音整理):<br> 剛才建初將整個編譜的程序、過程向大家講清楚了。我們的編譜是從2022年2月16日,到今天2023年12月20日,今天在龍星大酒店666房間,今天的天氣比我們想的要好的多,陽光明媚,冬天遇到這樣的日子,感覺到我們選的這個日子(慶典)非常好,天佑何氏!在編譜上,升道做了大量的工作,在此表示感謝!編譜不易,還有很多細節可以完善。 <br> 這次有各位編委和房份負責人的努力,我們從信息采集,一直到外出考察,花了大量的時間精力,目前現入譜在冊的有158人,印制宗譜130份,預期按何氏男丁每人300元標準來籌款的,這大家都知道的。計劃發譜88份,每房份發多少,升道都做好了細致的標注。希望大家(房份聯系人)拿到譜之后,要發到每戶。<br> 就編譜款項相關說明。《何氏宗譜》印刷費11800元、相關外出考察費用支出、發行支出。說明:編譜所籌款項全部用于編譜中;中途外出考察及相關編譜會議期間的餐費,從編譜開始到結束,都是靠大家私人安排,未從籌款中支一分錢。2年來,僅這次頒譜午餐從款項中列支。關于建初提議對升道獎勵的問題,我也同意,升道確實投入不少精力。<br> 最后再強調一下(書后面也有):凡今后,要遵循先后,長晚輩有序的人倫之道,避免字輩混亂,凡何氏子孫后代一律按字輩排序,各家各戶盡量做到不同名,做到區分。<br> 隨著時間的推移,時代的變遷,我們的各房頭,由于搬遷,生活工作在各地,我們不要忘了聯系,如剛才建東、建初提到的,大家不要斷了這個聯系,要互相交往聯系,保持真情。還有一點強調下,一般家譜不拿出門,要妥善保管。所剩家譜,還有幾個單位,如市縣檔案館、圖書館、博物館、地方志辦公室贈送保管。<br> 最后作為何氏家譜編譜總協調人,有不周到的地方,請大家多多包涵,帶向解釋,謝謝大家!<br></p> <div>何建東宗親不辭辛勞,逐頁逐字審核修訂家譜!<br></div><div><br></div>家譜——我們血脈相連的聯系表<div><br></div><div>家譜竣稿</div><div><br></div><div>家譜和正史、方志一起構成中國社會歷史的三大支柱。歷代各姓無不重視修譜,往往多次重修和續修。</div><div><br>清康熙帝、雍正帝說家譜可以“篤宗族以昭雍睦”,“修族譜以聯疏遠”。</div><div><br></div><div>永寧何氏新時代修家譜,尋根溯源,繼往開來,記述祖輩的艱苦創業經歷,展現杰出人物的高風亮節;傳承優良家訓,激勵族人愛家鄉、愛祖國;教育后世子弟規范人生、積極向上。<br></div><div><br></div><div>編委經過多方調研、認真考證,確保資料詳實,一份家譜記家人,世世代代一條根!<br><br>永寧雖是一隅,但何氏高瞻遠矚、聯絡海內宗親,族人有識共同發展!<br><br>本譜紀年雖短,但五房開枝散葉,與時俱進,未來必定更加興旺發達!<br><br>家譜,是我們血脈相連的聯系表,是族人永不相忘的尋根地圖!<br><br>血濃于水,世系表連接溫馨親情,人丁信息光耀千秋!</div> <p class="ql-block">定遠永寧何氏修譜序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山之向曰山脈,水之源稱水脈,人之傳為血脈。</p><p class="ql-block">溯本追源,敬天法祖,華夏文明之菁,炎黃子孫之務也。</p><p class="ql-block">改革開放四十余載,新時代華夏復興,述承繼、敘人倫,興追宗念祖之風也。</p><p class="ql-block">定遠永寧何氏修譜,彰先祖之德,勵后世之志,秉承族風,血脈相傳也。</p><p class="ql-block">永寧何氏,故老相傳,今歲尋根,考證脈絡:</p><p class="ql-block">自黃帝傳周,武王與王后邑姜之子叔虞封國,《史記·晉世家》有記,周公為證,桐葉封弟流傳千古,叔虞治國斐然,天降“嘉禾”,奠定晉國六百年基業。</p><p class="ql-block">后裔韓王安避秦亂到廬江發脈,至宋代何鑄公為岳飛鳴冤,其孫何嘉公又避秦檜迫害定居婺源菊徑村,八百余年,播遷江西各地。</p><p class="ql-block">其后再避清末太平軍戰亂來江淮永寧,建立大何家,人丁興旺,分支大何東份、大何西份、大何中間份、北何份、小何份。</p><p class="ql-block">世紹顯懿,代承祖德,然時勢速變,遷徙善行,子孫足遍九州,居定各地,事從廣業,騰達者眾矣,久之恐相見不識,亟需接續。</p><p class="ql-block">何氏舍小家為國家,支持國家經濟發展,大何家現已成為光明牧場,然祖居拆除、祖塋遷安,族人皆心有戚戚,不知所往。</p><p class="ql-block">為使人不忘本、親能相識,前有何正明、何建華念念之心愿,今有何德云、何建東、何建初召集族賢,何建禮、何高勝、何高周、何郁、何高俊、何升道等代表齊議。</p><p class="ql-block">憶祖輩之過往,聚一門之本家,訪廬江到江西尋婺源,問各地之宗親,查歷代之典籍,得合族之支持,群策群力歷兩載而成,各支匯集成文,待時抄印成書,以擇吉日宣譜,上慰先祖,下啟子孫。</p><p class="ql-block">固家族之根基,弘何氏之輝煌,竭全力繼往開來,興家盛業,愿先祖護佑子孫生生不息世代永昌!</p><p class="ql-block">我才疏學淺,投身行伍,忝列公職,然受族人之托,提毫勉為之序。</p><p class="ql-block">時維癸卯(公元二零二三年)年仲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何建初敬書于滁州</p> 遵義堂·定遠永寧《何氏宗譜》被中共定遠縣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縣檔案局、縣圖書館、滁州市博物館收藏<br><br>2024 年 1 月 18 日,臘八佳節,喜賀連連。歷時兩年編撰而成的定遠永寧《何氏宗譜》,在這一天正式捐贈給了中共定遠縣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縣檔案館、縣圖書館。<div><br>捐贈儀式現場,何德云、何建亮、何郁祖孫三代人共同出席,受到了縣委黨史辦(檔案局)房文坤主任(局長)、縣圖書館孫學崇館長的熱情接待。他們對何氏族人的捐贈表示衷心感謝,并給予了高度評價。為表達對何氏宗譜的重視,他們分別向何德云頒發了收藏證書,并一同合影留念,記錄下這一珍貴時刻。</div><div><br>值得一提的是,兩份收藏證書的編號均為 2024 年第 01 號,這也是全縣兩家館藏的新年首份收藏,實屬難得。</div><div><br>家譜作為家族文化的重要載體,不僅對家族歷史和文化的傳承起著關鍵作用,還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捐贈家譜不僅能使其得到更好地保存,還能充分發揮其歷史作用,對傳承家風家訓、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具有重要意義。同時,捐贈家譜也能為地方歷史文化研究提供重要參考,豐富地方文化館藏資源。</div><div><br><div>1月30日,《何氏宗譜》被滁州市博物館收藏。何建初、何高勝出席了捐贈儀式,并獲頒收藏證書。</div><div><br></div><div>此次《何氏宗譜》的捐贈,為地方文化事業的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也確保了《何氏宗譜》的永世流傳,更為這兩年來的編撰工作畫上了圓滿的句號。</div></div> 2023年3月定遠永寧何氏赴江西尋根記<br><br>合肥決議<br>三月大地,春色如詩,花開阡陌,暖陽照拂。<br><br>根據在滁州清流人家召開的第三次會議安排,2023年3月12日由編譜總協調人何德云召集永寧何氏修譜編委小組在合肥召開第四次會議。<br><br>何高勝首先匯報了各房頭信息填報工作進展,何升道接著匯報了近期網絡查找資料和向江西何氏宗親咨詢的情況,何建初綜合研判,當即通過戰友聯絡江西何氏知情人員。<br><br>編委小組果斷決議:何德云、何建初、何高勝、何升道,祖孫四代老中青結合作為永寧何氏尋根代表,動身前往九江、瑞昌、婺源等地實地調研。 不畏長途勞累,借著這美好春景,預示著我們尋根會有意想不到的成效。<br><br>九江問宗<br>尋根代表由何高勝長途驅車四個多小時從合肥到達九江,見到了已在等候的何姓宗親。<br> 承蒙何建初戰友熱情接待,席間雙方深入交流了兩地何姓情況,分析進一步查詢線索。 隨后請當地何氏宗親何慶濤先生作為向導,尋根代表趕往瑞昌市,查閱《贛鄂何氏宗譜第九次續修》資料。 在瑞昌何氏宗親何深譜老先生的家里,尋根代表在此看到裝滿了整整一個大鐵皮柜的《九井堂何氏宗譜》。 五十多部大開本的家譜,由此可見江西何氏的歷代興盛,也感受到了當地宗親對家族傳承和修譜工作的重視。 何建初負責向何深譜老先生咨詢江西何氏的歷代變遷,何高勝負責現場記錄,何德云負責通覽總譜,何升道負責從各支系找尋有無關聯永寧何氏的線索。 為便于細致查詢和參考格式,尋根代表請何慶濤宗親擔保,在何深譜老先生家打了借條,借了三本有關聯內容的家譜,帶回去逐頁翻查。 <p class="ql-block">婺源祖居</p><p class="ql-block">依據從九江瑞昌查詢到的線索,尋根代表進一步溯源。</p><p class="ql-block">3月14日清晨,尋根代表再度駕車三個半小時,到達婺源菊徑村。</p><p class="ql-block">婺源是一個充滿人情味的地方,談笑風生的老人,嬉戲打鬧的兒童,田邊的勞作場景,這些童年關于“老家”的的記憶,在婺源隨處可見。</p><p class="ql-block">菊徑村位于江西省上饒市婺源縣大鄣山鄉,何氏先祖何鑄公在南宋時因為幫岳飛鳴冤遭到秦檜迫害,其孫何嘉公遷來此地居住成村。</p> 村子形如馬蹄,小河呈大半圓形,繞村莊近一周,四周高山環繞。菊徑被稱為“中國最圓的村落”、“全國最美鄉村”,國家住建部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div><br></div><div>村口有一座長長的木制廊橋和建于宋代的祖祠,村內巷陌交錯,村外曲水環繞,以木板橋連接外面公路,村人淳樸厚道,熱情好客,有如世外桃源。<br></div><div><br></div><div>村口廊橋旁的古樟樹,是800多年前始遷祖何嘉公親手種植。三四人合抱的粗大樹干極為震撼,站在古樹下,仰望綠色巨傘,蒼勁的樹枝在水面延伸開來。</div> 村口有一所宋朝祖祠,村內又按四房頭分立四個宗祠,每年清明祭祖時,村民們都會順著主祠、分祠依次祭拜。<div><br></div> 祖祠橫匾上刻明朝崇禎皇帝賜給時任內閣輔臣何如寵公的御書:“黃閣調元”,意為“榮登宰相之位,執掌天下大政之意”。<br><br>祖祠里還有另一樣寶貝,目前已成孤本的《何氏宗譜》,不僅記載著宗族的世系與事跡,還有不少古代名人的題跋序言,宋丞相文天祥、宋右丞相周必大、大儒朱熹等等,隨便說一個都是大人物,何氏祖先的朋友圈可真是了得。 村里的道路很窄,七彎八繞好像在迷宮里穿行。這些房屋還保留著祖輩流傳下來的家訓小牌匾,有的寫著“耕種要勤,言語要真”,有的寫著“團結友善,同心同德”,警示后輩子孫要恪守何氏家訓。<div><br></div><div>來到菊徑村,尋根代表幸運地遇到了何阿水宗親,雙方越談越投機。<br></div> 菊徑村何氏宗譜續修理事會何阿金、何阿水、何金星等熱情接待,免費安排食宿。<div><br></div> 何阿水宗親拿出自己多年收集整理的手稿,并請何金星等村里各位宗親提供新修的家譜以便查詢。<div><br></div> 天下何氏一家親,尋根代表回到老家祖籍地的親切感油然而起。<div><br></div> 菊徑村的新修家譜,遵照歐陽修體裁精心編撰,宣紙印刷,由何氏宗親各房作為“家乘之寶”用桐木箱保存,紅布蓋頂,十分隆重。<div><br></div> 定遠永寧何氏來脈考證<br>尋根心切,祖孫四代四天往返一千多公里,合肥——九江——瑞昌——九江——婺源菊徑村——合肥。<div><br></div> 祖宗護佑,心誠則靈。本次尋根,解決了一直縈繞在大家心頭的疑惑,關于永寧何氏何時自江西遷來,取得初步成果。<div><br>1、長輩口述<br>五房頭故老相傳均說我們永寧何氏是從江西靠婺源一帶遷來的,多人均有耳聞。<div><br></div></div> 2、村莊布局<br>以永寧大何村為例,年齡大的本家都記得小時候村子里東邊建有老祠堂(說明更早些年代遷來此地),雖然很早被毀,但還見到過磚瓦片,類似江西靠婺源一帶的形制。<br><br>而周邊永寧、界牌、藕塘很多大姓,基本沒聽說過以前有建立祠堂的。<div><br></div> 永寧大何村里幾房分布村子的幾個方向,巷子建的很規范,互相交通,這一點和婺源菊徑村何氏四房分住四個方向建立四個祠堂驚人相似。<br><br>永寧何氏先祖遷來時,或許是帶著婺源的傳統而來,在他鄉沿襲何家遺風。<br><br>3、祖墳記錄<br>永寧何氏目前能找到的文字記載是從“宗”字輩開始,1850年左右出生。<div><br></div> 4、九江宗字輩<br>《各莊派行對照》中“九江潯廬莊”的“宗”字輩,各人出生年月都在1850年前后。<div><br></div> 有序言提及清朝咸豐十年(1860年)左右,太平軍劫掠江西。(九井堂二)<div><br></div> 上饒玉山,鞏公在此為縣尹。(九井堂874頁)<div><br></div> 翻閱江西各支派家譜,1850年前后,“宗”、“正”、“德”字輩屢見記載(或許遷出年代已久,字輩用完,各支派無法聯系原地,只能另起字輩后續)<div><br></div> 5、九江婺源<br>白居易《琵琶行》中說到“前月浮梁買茶去”,自古以來,婺源、浮梁、九江(瑞昌)等地來往頻繁,歷代文章和何氏宗譜都有描述。<div><br></div> 6、菊徑歷代外遷<br>婺源菊徑何氏繁衍昌盛,歷代均有外遷,尤其是因為避清末太平天國戰亂,何氏多有遷出形成新支脈。 家譜明確寫有:“且由于歷史原因,各地支脈多年缺失,實屬無奈,希冀后世子孫慎重保全家譜,傳承有序,記錄輝煌。”<br>清同治壬戊年(公元1862年),玉山縣尹提及“四方兵亂,四十余年來遷徙無從考正”之語,這一點和九江記載也吻合。 婺源菊徑支系大田何星堂在清代同治年間(1850年左右)被太平軍焚毀,當時太平軍自廣西而來,何氏極大可能是遷往安徽江淮之間以求永寧。 大何村的“何姓壩”?“何星壩”?時期也很早,是否也有可能是先輩源自婺源的慣稱?<div><br></div><div>7、廬江世系表<br>1921年全國統修的《廬江郡何氏大同宗譜》世系表,對江西九江瑞昌、玉山、婺源菊徑村的記載,也驗證了我們尋根的判斷,都是一致的。<br></div><div><br></div> 8、血脈感應<br>世人多有文章評價“和氣忠厚”是何氏基因傳承,骨子里透著文化基因,農耕伴讀,人才輩出,永寧何氏氣質相同。<div><br></div><div>綜上所述,結合廬江總譜記載,關于永寧何氏祖輩脈絡,得出如下結論:<br></div><div><br></div><div><font color="#ed2308"><b>黃帝后裔——周武王與王后邑姜(姜太公之女)生叔虞——叔虞后裔韓王安避秦亂到廬江發脈——宋代何鑄公為岳飛鳴冤,其孫何嘉公避秦檜迫害到婺源菊徑村定居——播遷江西九江潯廬一帶——宗字輩及祖上避清末太平軍戰亂來到江淮永寧建立大何</b></font><br></div><div><font color="#ed2308"><b><br></b></font></div><div><font color="#ed2308"><b><br></b></font></div> 黃帝傳周武<br>廬江得何姓<br>婺源顯我宗<br>江西尋族親<br>先祖來定遠<br>五房居永寧<br>人才輩輩出<br>家業代代興<div><br></div><div>特別鳴謝何建初無私奉獻,聯絡各地戰友給予熱忱支持!<br>鳴謝何建立在合肥盛情接風洗塵!<br>鳴謝九江瑞昌何慶濤、何深譜宗親的特別支持!<br>鳴謝婺源菊徑村何氏宗譜續修理事會何阿水宗親和其夫人詹菊仙(詹天佑后人)熱情接待、不吝指教!<br>鳴謝婺源菊徑村何金星、何阿金等各位宗親的熱心相助!<br></div> 家訓研討<br><br>揚州市為傳承和發揚“何氏家訓”,弘揚“何家千金”王承書為國家事業無私奉獻精神,2023年6月26日在揚州市何園舉辦“何氏家訓文化節”。<br><br>揚州何園管理處特邀永寧何氏代表何德云、何建初、何高勝、何郁、何升道作為何氏宗親代表參加會議。<br><br>何建初宗親向何園贈送書法作品《“何氏家訓”三字經》。何升道宗親與何園共建合作傳承何氏家訓。永寧何氏與社會各界知名人士共同研討何氏家訓。永寧何氏與何園何氏(出過兩進士、兩博士、兩院士)代表何學東宗親交流家譜,溯源同宗,相約以后互通往來、互助發展。 定遠縣永寧大何家的近代史略<div><br></div><div>據祖輩講述,大何家(過往習慣稱謂,建國后在不同版本的地圖中曾多次出現此稱謂)大約于十九世紀中、前期,即清朝嘉慶(1796—1820)、道光(1821-1850)年間由江西省婺源、德興(時屬安徽省徽州府)一帶(不確定)遷徙過來。<br></div><div><br></div><div>相傳當時老兄弟六房(也有稱為五房)先后落戶到大何、北何、小王(大何家三房頭,即慣稱的東頭、中間、西頭;北何兩房頭;小王一房頭)。<br><br>輩分為宗、春、正、德、建、高、升,曾在村莊東建有祠堂、小廟以祭祖。<br></div><div><br></div><div>1959—1961年三年災害期間,僅大何莊三房頭即由災前的1958年28戶171人,僅剩70人左右。</div> <p class="ql-block">民國(1912-1949)年間,為預防某些地方惡勢力的欺凌霸道,族中長者前往定遠縣城,與在地方政府中任要職并具極大社會影響力的“定城何家”族首懇談、認宗,終以炳春、基正、忠德同輩相續傳,且常相往來,至于今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抗日戰爭爆發后,何氏家族以滿腔愛國之情,積極支援抗戰。有多人參軍擊敵,多人在地方捐糧、籌款。</p> (何春藻家四位子女1960~1961年間于上海攝制,前排右一是長子何正明,右二為次女何正芳,后排右二是三女何斌,右一是四子何正祥)<br><br>新四軍二師的騎兵連(時稱“學兵連”)較長時間駐扎大何,早期參軍進入部隊的有何斌、何德宏、何德成、何建華等。 (何斌與段漢卿)<div><br></div><div>國共合作時期,頗具地方聲望的何正明老先生榮任保長,其正派、公道,敢于擔當的作風,深得新四軍二師師長羅炳輝、政委譚震林的好評與信任,常于戰斗、工作之暇,邀其赴宴,商談支前事宜。<br><br></div><div>解放后,大何家曾以大何大隊為名,列入村一級機構,并建有大何小學,隸屬界牌公社。<br><br>1975年,劃歸永寧人民公社管轄,1983年實行政社分開,又改為永寧鄉。<br><br>1992年撤區并鄉中,劃為界牌集鎮大何行政村。<br><br>2007年由于擴大行政村規模,又與原大蔣村調整合并為大蔣行政村,大何家為村民組。<br></div><div><br></div> <p class="ql-block">進入新世紀,“大何家”仍以淳樸、善良、勤勞、誠信的家風、族風,發揚光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何家人遍布各行各業(從政、從軍、從教、從醫、工匠手藝等),從農較多,在祖輩留下的土地上,默默奉獻,為國家做出貢獻,養育一代又一代子女后輩,人才輩出、興旺發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1年,大何家雖在主動配合的政府引進項目拆房遷墳(2021年8月9日-15日)中消失了,但她曾經的歷史輝煌卻永遠留在了人們的記憶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何人對“大何家”的濃濃鄉情與思念也將永遠揮之不去,代代相傳!</p> 故鄉永寧大何2021年拆遷隨記<div><br></div><div>圖文/何郁<br><div><br></div><div>隨著年歲的增長,對故鄉的情感越發深厚。故鄉是根,即便鄉關萬里,那也是情感的源頭,夢開始的地方。</div><div><br>故鄉在永寧,因羅炳輝將軍曾駐扎過,而有著紅色的基因。曾祖和祖父輩的兩位親人解放前就跟著隊伍參加了革命!<br><br>我是個戀舊的人,每年都會帶孩子回故鄉去看一看,讓她知道我們的根在哪里,讓她感受一方水土的血脈親情。<br><br>我也和母親有同樣的想法,等老了,回故鄉搭一間棚子,房前屋后、村前村后的轉悠,種點蔬菜、守護著那片故土親情。<br><br>我總覺得,故鄉是能讓我心安的地方。<br><br>我原本以為見證不了什么歷史,萬物我們只是順應其中!不曾想,百年的故園,在我們這一代轉瞬消失了...<br><br>辛丑年,一紙通告,故鄉的沃土良田規劃成了養牛的牧場,數個村莊被整體拆遷,在規定的時間內還有墳地的遷移...<br><br>遷墳,是道難以逾越的心坎。從那一刻起,父親和我多了無數個失眠的夜晚。為此焦慮無助的,還有生活在那里的老人們。<br><br>故土難離,故園難舍。村里的老人如同守望者,在這片土地上堅守了一輩子,村莊被拆,他們如同被提前收割的莊稼...<br><br>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何氏血脈,還有老四房在這里支撐著。這突來的征遷,讓人猝不及防,卻又無可奈何!<br><br>沒有時間感慨,遷墳事大,父親是老四房中大房的長孫,雖年齡與身體狀況都不堪重責,卻無法回避,這一忙,就是半年。<br><br>最初與縣、鄉兩級政府溝通盡可能保留無果、只能在公墓和規劃的新墓地之間做了選擇,并定下了遷墳的日子。</div></div> (何德云手繪備忘)<br><br>2021年8月9日,連續的暑熱,在遷墳這一天,動工前的一陣細雨,仿佛是先祖們對后輩的體諒和慰撫,讓遷墳得以順利。<br><br>“今天,我們四大家代表來到先祖墳前,跪拜祖上,追思從前,將先輩墳塋遷移,請先祖饒恕子孫晚輩大不敬、大不孝。”<br><br>在祖墳前,我們滿心愧疚!<br><br>“我們有一千個舍不得,親情難舍、故土難離!但是,必須服從大局……”<br><br>我們理解并支持著政府的規劃。<br><br>“我們將新墳地打造好,使每位子孫晚輩,寄托哀思,任何時候,不忘祖宗、不忘根本。”<br><br>我們千言萬語難掩心中萬般不舍! (何德云講話手稿)<br><br>遷墳,是一個家族最難做的決定!我甚至心累到無法表述近四個月來,牽頭人的全力以赴和那份辛勞與心累。<br><br>無數次往返定城與故鄉,汗水濕透,問題不斷,煩心操勞!小問題,要決斷;大問題,要溝通,但求各方滿意!<br><br>2022年1月10日,從動遷墓塋、擺位立碑、道路綠化順結;當遷墳所有賬目算清,內心終得喘息,思緒終于可以安定下來。<br><br>難忘故鄉的童年,難舍故鄉就此別去!這份難忘與不舍,用圖片和視頻記錄下來,也算是對故鄉的告別與重生!<br><br>小小村莊的變遷,對于人類歷史遷徙來說,似乎算不上什么!只是這片故土留下幾代人難忘的記憶,不是說忘就能忘的!<br><br>隨著時代的發展,故土難離也離了,離不開的,只是我們的情感!可情感又無法守護漸漸荒蕪的村莊!<br><br>我們難舍,是因為總不想在我們這一代,從此與故鄉做了斷舍離!而我們的下一代,或許只知道城市,不知道故鄉了!<br><br>其實故鄉的那片土地還在,祖先的墳塋還在!心有所念,我們的根就還在那!情有所系,故鄉就會永在!<br><br>經冬復歷春,近鄉情更怯。故鄉是心底深深的烙印,故鄉是我們心底最柔軟的地方。<br><br>希望每年的清明,我們都能回到故鄉去看看!祭拜祖先,守望我們心底這片永遠深深眷念著的故鄉!<br><br>希望這光明的牧場好好發展壯大,造福家鄉!也算一方被拆遷了村莊、遷移了祖墳、離鄉離土的百姓們對故鄉做出的貢獻! 世上本無鄉愁,即便離開了故土,鄉情仍在。<br>直到有一天故鄉被拆除了,從此便有了鄉愁<div><br></div><div>一紙拆遷通告,打破了幾代人對故鄉依依不舍的守望!</div> 我們能理解為了更好發展的規劃,但也要理解一方百姓,對故土、對祖墳的守護之情! 風水寶地,落土為安,福佑子孫! 遷墳動土,萬般不舍...... <p class="ql-block">回望來時路,不忘故鄉情。熟悉的村口,進進出出了多少代人,用相機定格下故鄉曾經的模樣,別忘了,我們都從這里走出!</p> 故鄉的風景,怎么看都看不夠;故鄉的親人,怎么想也想不夠。<br><br>這里仿佛世外桃源一般的存在過,這里也留存著我們童年最美好的記憶! 故鄉最古老的老屋,只剩下這一堵殘缺的土墻!<br><br>曾經四合院式的老宅,仿佛還能聞到院內如樹一般高大的梔子花香;門前的谷場,有曾祖父負責每天照看著的十多個孩子在膝前玩耍,等待父母們放工再一一接回家。 可就這么一轉眼,在挖掘機的轟鳴下,所有的記憶就此坍塌了...... <p class="ql-block">謀劃修家譜</p> <p class="ql-block">“大何不得再恢復了吧”...多么扎心的一句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時值重陽節,父親邀請了故鄉被拆遷后,分散在各處子女家生活的長輩。二爹爹見到我說的第一句話,竟如此扎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深知,已經90多歲的二爹爹、二奶奶是離不開故鄉的。80多歲在家門前,一個人挖了一口水塘;90歲了還在麥田里忙著收割,即便兒孫不讓再下田,也閑不下來,喂雞、養羊、種樹,拾田間灑落的麥子...,他與故鄉早已融為一體,他怎么能在城市的車水馬龍中,找到情感的歸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村莊的拆遷,對于早已走出家鄉的人來說,或許只是稍許的不舍與感懷,但對于已經離不開這片土地的老人來說,在精神上是摧殘的。</p> 聊不完的濃濃故鄉情<br>說不完的依依不舍意<br>也就在這充滿溫情的相聚中,我恍然……<br>其實<br>你們在哪里,故鄉,就在哪里! 我心中永不熄滅的一盞明燈——回憶姑母何斌<div><br></div><div>圖文/何德云</div><div><br></div><div>上海老姑何斌大人離開我們十年了,她的音容笑貌常縈繞在我的心頭,她的諄諄告誡常響起在我的耳邊,我十分懷念我的姑母。<br><br>從記事時起,我父親(從小喊尕gǎ 爺)就常帶著我去上海的老姑家,從農村到大城市,我沒出息晚上哭著想家。第二天,姑母就帶著我到冷飲店買冰磚給我吃(沒吃過呀),吃到一半時,問我還想家嗎?我說不想了(多好笑哦)。<br></div><div><br></div><div>接下來的時間,老姑還給我在上海留下了難得的童年照片,帶我們乘公交車到上海西郊公園看老虎、獅子、長頸鹿、斑馬等動物,可長見識了。又到上海豫園、南京路、還有幼兒園學校,可好玩了,老姑要我以后好好讀書,我默默地記住了。<br><br>一般情況下,姑姑都喜歡娘家的侄子。我是老姑最小的侄兒,她更加疼愛了。幾個老表的換季換年齡的衣服,她一件也舍不得丟掉,總是洗的干干凈凈,疊的整整齊齊,春夏秋冬衣服、鞋子、帽子、圍巾都細致打成包,回家時給我帶著。那時的我心里別提有多高興了(當時在農村一年到頭大多數也只能縫一件新衣過年),穿上了上海老表們的衣服,我感覺特神氣,村莊同齡大的孩子羨慕極了。<br><br>直到現在為止,我仍然保留著老姑教誨的“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的優良傳統,珍惜每一件衣物。<br></div> 我們成家的時候,正流行旅游結婚。老姑說“何家辦大事,一定要風光,你們到上海來,我一定帶你們好好玩玩。”<br><br>老姑在上海接到我們非常高興,她說要好好辦幾件事。<br><br>一是到照像館照幾張照片,親自選定婚紗顏色樣式,為侄媳婦打伴梳理,動手指點,看到我們的結婚照,老姑十分滿意。<div><br></div><div>二是親自帶著我們下館子,按照上海禮節,她身穿正裝,圍上漂亮的頭巾,帶著家中老大——培根表兄,在當時二十四層樓的國際和平飯店設宴,招待十分豐盛。<br><br>三是帶著我們在外灘、豫園游玩拍照,老姑十分開心,又安排我們到滬寧表姐家住宿(節約旅館費),并由表姐家請客。<br><br>四是送給我們大紅包,帶著她老人家深深的祝福,我們永遠難忘這一趟上海之行。</div><div><br></div><div>長年在外面的老姑十分念家。三年自然災害期間,親人們能去上海的都去了,沒有去的也都給帶回錢物,使家人得以存活下來。<br><br>七十年代后,老姑每隔幾年總要回到大何老家過上一陣子。每次都住在我家的廂房,母親早已打掃干干凈凈并準備好了兩床家織布棉被(訂制的另一套新被絮新被里是帶回上海)給老姑用,她說這是最貼心最暖乎的被子。<br><br>侄兒侄女輪番請客,都拿岀最好的食材,殺雞宰鴨,上街打新鮮豬肉,有的請村里會做菜的到家幫忙做出最好的味道,再找本鄉尊貴的客人來作陪。<br><br>看到娘家人的生活都過的越來越好了,老姑臉上露出微笑。<br><br>返回上海時,親人們各自拿出自家的土特產給老姑帶上,一只雞、一籃雞蛋、一袋花生米,還有香油、咸肉等等,挑著擔子送上汽車(有時候送到滁州老火車站),這是親人們對老姑的濃濃親情和感激之情。<br><br>聽長輩說我老姑小時候聰明靈動、性格堅強,十九歲時作為進步青年,積極靠近黨組織,勇于沖破封建枷鎖,剪短頭發,毅然走上了革命之路。<br><br>老姑后來隨大部隊北上,加入中國共產黨,是一名抗日戰爭前期參加革命的老同志,為中國革命解放事業和社會主義建設貢獻一生。<br><br>老姑在部隊當宣傳員,在婦干隊當女排長,在鄉婦抗聯任理事長,在基地司令部當支部書記,轉業上海在單位任公共事業科長,多次受表揚表彰。<br><br>老姑始終保持優良作風,顧全大局,無私無畏,工作細致,辦事認真,為人謙和,嚴己寬人,給我們樹立了學習的榜樣!<br><br>在家庭建設上,老姑一輩子拉扯了八個孩子(六男二女),經歷了常人難以承受的壓力,特別是文化大革命期間,她的兩個孩子離開大上海,下放到東北黑龍江,輾轉安徽等地,后期大費周折才回到上海。<br><br>老姑家正在讀初中的小女兒寧寧當時不得已放在老家大何村讀書一年,大女兒滬寧被送到部隊鍛煉。每個孩子的成長過程她都用盡心血,每個孩子成家立業她又用盡心思。<br><br>老姑有著頂天立地、勇于擔當的氣概!<br></div> <p class="ql-block">越是年齡大越是想家,隨著身體的逐漸變老,在家居住不便就醫,需要住院,需要親人在身邊在身旁,老姑選擇了廣慈醫院(現在的上海瑞金醫院盧灣分院)。</p><p class="ql-block">那時我還在界牌集鎮上班,老姑給我寫了一封信(至今還保存著),想請家人去陪護,去了幾個人都蹲不下來,直到找到何建群,她欣然答應,在醫院一蹲就是十四年!日夜守護,盡心陪伴,細心周到,貼心料理,直到最后安然平靜離開人間,全身連一塊痤瘡都沒有!</p><p class="ql-block">我們特別感謝何建群!</p><p class="ql-block">記得是2010年春,我工作出差到上海,來到醫院看望老姑,她的神志已不是那么清晰了,朦朧中有時卻還能叫起我的乳名,想起自己的弟弟(何諱正祥),偶爾也講到家中的往事。</p><p class="ql-block">老姑家的二位表姐就在醫院大樓上安排大餐廳,當時在上海務工的建如、建翠、建麗、建標加上建群和我,我們何家這么多人在此相聚,太難得了,我們都有一個共同心愿祝福姑母安康長壽!</p><p class="ql-block">2014年2月17日上午,一個大雪紛飛的日子,在拂曉鄉三樓辦公室的我,接到建群打給的電話說姑母去世的消息,我瞬間淚流滿面、放聲大哭,看不清窗外的山體和森林,白茫茫一片。</p><p class="ql-block">永遠聽不到姑母那親切熟悉的聲音了!</p><p class="ql-block">老姑的去世告別儀式是在上海龍華殯儀館松鶴廳舉行的,上海市黃蒲區老干部管理服務中心具體辦理事務,按照家鄉風俗,訂制了一個黑色的棺槨,封殮時親人們圍著她,拿著鮮花撒在姑母的遺體上,蓋上紅布,釘好材釘,八個儀仗兵抬著棺槨緩緩走出吊唁大廳。</p><p class="ql-block">我們一萬個舍不得!我們哭喊著!老姑不要怕!老姑一路走好!您的親人、戰友、朋友在天堂那邊等您!</p><p class="ql-block">2014年4月清明,按照她老人家的生前遺愿,交待子女們一定要一起到老家大何祖墳,帶著她的衣物、紙錢燒給她自己的父母,以告慰親人,魂歸故里。</p><p class="ql-block">作為家鄉晚輩,我們全程按排,妥妥當當!讓老姑放心,讓老姑安心!圓了她老人家的夢!</p> <p class="ql-block">姑母的骨灰安放在上海青浦福祿園陳毅新四軍廣場,陵園的墓碑上刻著:革命一輩子! 辛苦一輩子!安息吧!</p><p class="ql-block">這短短的十三個字概括了姑母的一生,但足以勾勒出她為國為家的高貴品質和高尚情懷!</p><p class="ql-block">如今,我也退休了。回想起來,在姑母的諄諄引導下我樹立了好好讀書的目標,在潛移黙化影響下懂得勤儉持家的道理,在耳濡目染下學會了毅力堅強克服困難的勇氣,在親切教誨下學會工作生活和為人處事。</p><p class="ql-block">回憶先輩,教育后代,努力做一個對國家對社會對家庭都有貢獻的人!</p><p class="ql-block">老姑,我心中永不熄滅的一盞明燈!</p><p class="ql-block">老姑,永遠活在我的心中!</p><p class="ql-block">何德云</p><p class="ql-block">2023年4月15日于定遠縣張橋鎮高塘社區</p> 何諱正斌,宗棠公一系春藻公次女,生于1922年1月28日,1941年參加革命工作,1945年5月入黨,先后在新四軍聯防司令部四分區安徽二師被服廠、合肥店鋪機械大隊和基地司令部工作,1956年6月調入上海第二毛紡廠任副科長,1982年10月光榮離休,住上海市瑞金一路150號二樓2室,生6男(易培根、段琪、段飛、段鵬、段志平、段滬建),二女(段滬寧、段玲玲)。2014年2月17日8點30在上海瑞金醫院盧灣分院逝世,享年92歲,葬于上海青浦區福壽園新四軍陵園。<div><br></div><div>附、段鵬先生的回憶:<br><br>我的外婆家在安徽省定遠縣大何村,母親何斌時常談起外婆是個溫和善良、傳統的中國女姓。曾聽媽媽何斌說,在1939年抗戰初期,新四軍第五支隊的衛生隊駐扎在大何村,外婆熱情款待,其中有第四支隊手槍團團長詹化雨的愛人胡開彩(詹化雨后任25軍副軍長、總參謀部作戰部軍務局局長、福州軍區副政委等職),第五支隊司令員羅炳輝的愛人張明秀,還有陳毅、譚政林等許多人都到過、住過外婆家。</div><div><br>可惜外婆在解放前病逝了(好像是1948年吧),我父親段漢卿從1940年至1946年抗戰時期都在定遠一帶,在1940年3月定遠(羅伯橋)對日作戰中光榮負傷,大腿貫通傷,傷殘等級二等。</div><div><br>我本人在讀小學4年級時的暑假期間,由二姨媽帶著易培根、抗美、援朝渡過一個暑假期,當時是1962年。1967年我再次到大何村過暑假,住在小舅(何正祥)家。兒時在大何村的美好時光,歷歷在目……<br></div> 抗美援朝英雄何德宏一次戰斗一人繳獲三槍五馬!<div><br></div><div>抗美援朝英雄何德宏,生于一九三二年,幼時即在家放牛,幫助父母務農。<br></div><div><br></div><div>一九四四年春,時齡十二周歲的何德宏,紅心向黨,積極參軍,已然成為新四軍二師成鈞旅的一名小戰士。<br></div><div><br></div><div>抗戰勝利后,一九四六年至一九四七年,何德宏先后參加了粟裕指揮的漣水等蘇北“七戰七捷戰役”和山東萊蕪戰役,奮勇爭先。<br></div><div><br></div><div>一九四九年四月,何德宏在江蘇常州附近參加渡江戰役,為中國人民解放事業奉獻了自己的青春熱血。<br></div><div><br></div><div>一九五一年,何德宏毅然隨所在部隊跨過鴨綠江,參加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br></div><div><br></div><div>在朝期間,何德宏作戰勇猛,機智果斷,一次戰斗中僅其一人即繳獲美式卡賓槍三支,馬五匹(因不便牽動,擊斃兩匹,牽回三匹),被全軍傳頌。<br></div><div><br></div><div>何德宏先后榮獲三等功、三級戰斗英雄稱號,及朝鮮人民民主共和國勛章一枚,上尉軍銜。<br></div> 何德宏一九五四年由朝回國,先后在西安部隊軍校,石家莊步兵學校(后改為步兵大學)學習。<br><br>一九六三年三月,何德宏以副營級軍職轉業回鄉,到定遠縣供銷合作社任工會主席,一九六五年任縣供銷社副主任、黨組成員,奮斗不息。<div><br></div><div>何德宏正直無私,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無端批斗和殘酷迫害,一九六八年被平反之后調任“定遠縣革命委員會商業服務站爐橋商業分站”革委會主任。<br></div><div><br></div><div>一九七一年十月任定遠縣百貨公司經理。一九七二年十二月二日凌晨因突發心梗不幸逝世,享年四十一歲。<br><br>何德宏雖英年早逝,但他為人坦率、謙和,平易近人,從不居功自傲,工作兢兢業業,始終保持聯系群眾、艱苦奮斗的優良作風,受到了干部職工的一致好評。<br></div><div><br></div><div>中共定遠縣委、縣革委會主要領導劉昭誠、程克榮等親率班子成員繞棺一周為何德宏同志送行,各界人士手持花圈送至汽車站扶棺上車方回。<br></div><div><br></div><div>注:由于三叔(何諱德宏)辭世較早,其十九年部隊生涯的很多史料缺失太多,包括各歷史階段的部隊番號、駐地、任職、首長姓名等已無從查考陳述。謹在此深表歉意。<br><br>侄:何建東 何建軍 供稿<br><br>二〇二三年四月</div>
主站蜘蛛池模板: 西吉县| 连南| 河北区| 屏边| 盐亭县| 土默特右旗| 中宁县| 溧水县| 焦作市| 河西区| 东丽区| 天津市| 越西县| 玉溪市| 南华县| 拉萨市| 桓台县| 上高县| 通城县| 宜都市| 贡山| 萨迦县| 鄢陵县| 荣成市| 霍山县| 四平市| 岫岩| 大关县| 淮阳县| 绥棱县| 阿克陶县| 汽车| 临沧市| 兴国县| 神池县| 志丹县| 苍山县| 若羌县| 雅安市| 缙云县| 灵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