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h3><h3><b><u>2023.11.16. 麗江古城<br></u></b>今天的主要任務是去【紅軍長征過麗江指揮部紀念館 】和【 紅軍長征過麗江紀念館】。由于紅二、六軍團的麗江指揮部舊址位于世界文化遺產麗江古城獅子山東麓科貢坊內,且開館時間為十點,我們就利用開館前的一個來小時,在麗江古城內游覽一番。<br>該古城不愧為南方的明珠,不似北方城市的高樓林立,給人一種壓迫感;而是滿城的小橋流水,頗有人煙靈氣,感到輕松、愉悅。</h3> <h3><b><u>麗江古城<br></u></b>1997年12月4日,在意大利那不勒斯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第21屆年會上,麗江古城符合文化遺產(Ii) (v)(v)三條標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br> 世界文化遺產麗江古城保護管理局</h3> <h5></h5><h3><b><u>關于麗江古城歷史沿革及價值<br></u></b>麗江古城的前期為位于東城區的唐代三探覽城、宋代三賬城、元代通安州城。明代興建木氏土司府及開發古城西河,又建西城片區。清代改土歸流后,在原有的東城區與西城區之間新建流官府城,開發古城東河,形成了東西城區連成一體的基本格局。<br>麗江古城是滇川藏交界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元代麗江路、明代麗江土府、清代麗江府,也是茶馬古道重鎮與商業集散地。具有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建筑風貌; 多元文化融合共存,各民族和睦相處的文化傳統。1986年列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1997年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h3> <h3>看看古城內的街道,皆是門前小橋流水,花團錦簇,空氣中彌漫著草木的清新,飽含負離子的清新空氣拂面而來,在這種環境中休養生息,不長壽都對不起老天爺哦。</h3> <h3>街上的裝飾,別具一格,充滿著少數民族的神秘色彩,我們穿梭在這樣的胡同小巷中,邊漫步邊欣賞著街景......</h3> <h3>看看這樹立在街上的半堵墻,我對文字和彩繪都有興趣。上面寫道“東巴文化是納西族傳統文化的精髓,即本土......”,居然是象形文字,我也能認出一二,高興。</h3> <h3><p></p><p>看到照片中的題字嗎? “世致文化遺產 麗江古城"<br></p><p><span style="font-size: 17px;"> 江澤民 1999年5 月2日于本府</span>”</p></h3> <h3>舉目環視“科貢坊” 三個大字映入眼簾,沿著四方街的這個叫“科貢坊”的門樓下的巷道小街里順坡而上,向前約100米,紅二六軍團指揮部遺址就在眼前。</h3> <h1></h1><h3><b><u>一 紅軍長征過麗江指揮部紀念館<br></u></b></h3><h3>終于踏進了紀念館的大門,在這個小小的庭院中,感受到了主人對我們的熱忱歡迎。紀念館占地面積1305.69平方米,建筑面積1733.75平方米,估算總投資870萬元,既是紅軍長征過麗江的重要紀念地,也是體現納西族特色與外來文化融合的標志性建筑。<br>1936年4月,紅二、六軍團在賀龍、任弼時等同志的帶領下北上抗日,行至麗江時,在麗江古城曾把清末納西族進士和庚吉故居等院落,作為搶渡金沙江的作戰指揮部使用。成功地指揮1.8萬余名紅軍戰士順利渡過了金沙江,擺脫了敵人的圍追堵截北上抗日,為紅軍長征取得勝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h3> <h3>穿著納西族服裝的講解員在展館的廳外等候著我們,微笑地向我們致意,歡迎我們的到來。紀念館充分運用現代科技,通過音頻、圖文、繪畫等展現方式,生動再現了革命先烈鋼鐵般的意志和偉大的光輝歷程。</h3> <h3><p><u>簞食壺漿</u><br></p><p>麗江縣城位于海拔5596米的玉龍雪山腳下,是納西族主要聚居地,也是滇西北政治經濟文化重鎮,這里受漢文化影響較深,素有滇西北“禮義之邦”的美譽。紅軍到達麗江縣城之前,麗江縣長王鳳瑞率部分官員和地方民團出城躲避。在晚清進士和庚吉的建議下,麗江民眾自發組織了歡迎隊伍,打著“歡迎義軍”的彩旗,分別到玉龍鎖脈和東元橋“接官亭" 歡迎紅軍。</p></h3> <h3>首先看到了紅二、紅六軍團長征路線圖,而且標志的很清晰。</h3> <h3>紅軍戰士在麗江,向群眾做宣傳的塑像</h3> <h1></h1><h3><u>紅六軍團---紅六軍團原在湘贛蘇區,隸屬中央紅軍。<br></u> 總指揮賀龍 政委關向應 中央代表夏曦<br> 中央代表任弼時 軍團長蕭克 政委王震</h3> <h3>紅二、紅六軍團過麗江 搶渡金沙江路線圖</h3> <h3><p></p><p></p><p></p><p></p><p></p></h3><h3> <b><u>兵 合 石 鼓</u><br></b>4月23日: 紅二、紅六軍團在鶴慶縣城集結,決定兵分兩路;紅二集團從鶴慶經過麗江縣城取道石鼓;紅六軍團從鶴慶取捷徑經麗江太安、九河直達石鼓。<br>4月24日: 右路軍前鋒紅四師經辛屯、七河、金山,進入麗江。<br>4月25: 拂情前,先遣紅四師急速西進,占領石鼓鎮,當即尋找船筏,搶渡金沙江。紅二軍團主力經麗江、七河至玉龍關,隨后兵分兩路,一路部隊過漯西沿蛇山直走玉龍鎖脈 ,另一路部隊從西關到漾西林光村, 經五臺直達麗江縣城。<br>4月26日: 紅六軍團經鶴慶縣城西筒、石灰窯、堂郎壩白漢場、普口,到達石鼓鎮。全軍在石鼓匯合,分別從木瓜塞、木取獨、格子、士可、巨甸等渡口搶渡。<br>照片說明:<br> 1. 萬里長江第一灣一一石鼓<br> 2. 紅軍走過的石鼓鎮虹橋<br> 3. 石鼓鎮全貌<br> 4. 石鼓戲臺(賀龍曾在此做過演講)<br> 5. 石鼓<br> 6. 賀龍石鼓渡江指揮所</h3><p></p><p></p><p></p><p></p><p></p> <h3><p>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指揮系統表 (1937年8月)</p><p>總指揮: 朱德<br> 副總指揮:彭德懷;參謀長:葉劍英;副參謀長:左權;<br>政治部主任:任弼時;政治部副主任:鄧小平<br>第115師<br>師長:林彪;副師長:聶榮臻;參謀長:周昆<br>政訓處主任:羅榮桓;政訓處副主任:肖華<br>第120師<br>師長:賀龍;副師長 :蕭克;參謀長:周士第<br>政訓處主任:關向應;政訓處副主任:甘泗淇<br>第129師: <br>師長:劉伯承;副師長:徐向前;參謀長:倪志亮<br>政訓處主任:張浩;政訓處副主任:宋任窮<br>八路軍后方總留守處:主任:肖勁光<br>第343旅:旅長:陳光;副旅長:周建屏;參謀長:陳士渠<br>第344旅:旅長:陳海東;參謀長:陳漫遠<br>第358旅:旅長:張宗遜;副旅長:李井泉;參謀長:姚喆<br>第359旅:旅長:陳伯鈞;副旅長:王震;參謀長:劉子奇<br>第385旅:旅長:王宏坤;副旅長:王維身;參謀長:耿飚<br>第386旅:旅長:陳賡;副旅長:陳再道;參謀長:李聚奎<br>東地區留守處:主任:陳伯鈞;副主任:陳先瑞<br>西地區留守處:主任:王宏坤;副主任:王維身<br>照片說明:<br></p><p>一 ......,左起:<font color="#333333">甘泗淇、</font>關向應、周士第、賀龍<br> 二 八路軍第120師騎兵進入大青山地區<br> 三 八路軍第120師向晉西北挺進</p></h3> <p class="ql-block">1936年4月,蕭克將軍領導紅六軍團度過金沙江之后,在金沙江北岸有感而發,作詩一首。1986年,重新整理,篆寫在宣紙上。</p> <h3><p></p><p><b>北渡金沙江 蕭克</b><br>盤江三月燧烽順,鐵馬西馳調敵忙。<br>炮火橫飛普渡水,紅旗直指金沙江。<br>后聞金鼓誠為慮,前得輕舟喜欲狂。<br>遙望玉龍舒鮮甲,會師康藏向北方。<br></p><p>一九三六年四月作于金沙江北岸<br></p><p>一九八六年三月書于北京</p></h3> <h3>在展廳內,大家認真聽講解員的介紹,尤其對紅六軍團的內容格外重視。</h3> <h3><p></p><p></p><p></p><p></p><p></p><p></p><p></p><p></p><p></p><p></p></h3><h3><u>長征勝利<br></u>1936年7月2日,紅二、紅六軍團齊集甘孜,完成了同紅四方面軍會師的戰略任務。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在甘肅會寧勝利會師,標志著歷時兩年、長達數萬里的紅軍長征勝利結束。<br>紅二、紅六軍團從桑植出發時有1.7萬余人,到達陜甘時仍有1萬余人,是紅軍長征部隊中擴紅最多、損失比例最小的部隊。<br>照片說明:<br>一 紅二、紅六軍團與四方面軍會師地點—甘孜<br>二 賀龍、任弼時到達陜北后留影<br>三 紅二方面軍部分領導人合影<br>四 紅一、二、四方面<font color="#333333">軍團以上干部在甘肅富和鎮合影。<br></font><font color="#333333">第一排坐者右起,1聶榮臻、6蕭克、7羅炳輝、 8</font>徐海東<br>第二排蹲者右起,6楊尚昆、7楊成武、15蕭華<br>第三排站者右起,3任弼時、10陳賡</h3><p></p><p></p><p></p><p></p> <h3><p></p><p><u>砥礪前行</u><br>不同的歷史環境和時代背景,賦予這支隊伍不同的使命。沿革更迭,精神不滅,中國人民解放軍依然延續著紅軍長征時不移的信念,砥礪前行。<br>李達上將(1905-1993)長證時任紅二軍團參謀長<br>甘泗淇上將(1904-1964)長征時任紅二軍國政治部主任<br>獨臂上將賀炳炎(1913-1960)長征時紅二軍團五師師長<br>洗恒漢中將(1911-1991)長征時任紅二軍團四師政委<br>郭鵬中將(1906-1977)長征時任紅二軍團六師師長<br>廖漢生中將(1911-2006)長征時任紅二軍團六師政委<br>劉轉連中將 (1912-1992)長征時任紅六軍團十七師參謀長、師長<br>余立金中將(1913-1978)長征時任紅六軍團十 八師五十三團政委<br>獨厚中將余秋里(1914-1999 )長征時任紅二軍團六師十八團政委<br>彭林中將 (1914-2002)長征時任紅六軍團十七、十六師副政委<br>王尚榮中將(1915-2000)長征時任紅二軍國五師十五團參謀長、師參謀長<br>朱輝照中將(1912-1964)長征時任紅二軍團四師政治部主任、政委<br>楊秀山中將(1914-2002)長征時任紅二軍團四師副政委<br>王恩茂中將 (1905-1993)長征時任紅二方面軍政治部總務處處長<br>頓星云中將 (1912-1985)長征時紅二軍團六師十六團團長<br>成鈞中將 (1911-1988)長征時任紅二軍團六師十八團團長<br>譚家述中將(1905-1993)長征時任紅六軍團參謀長<br>曠伏兆中將 (1905-1993 長征時任紅六軍團副政委<br>周仁杰中將 (1912-2001)長征時任紅六軍團十六師師長<br>獨臂中將晏福生(1904-1984)長證時任紅六軍團十六師政委<br></p><p><font color="#333333">賀慶積少將(1</font>909-1998)長征時任紅六軍團十七師師長<br>李貞少將(女)(1908-1990)長征時任紅二方面軍政治部副部長<br>譚友林少將 (1916-2006)長征時任紅二軍團五師政委</p> </h3> <h3>最后在紀念館的大門口,大家舉起“再揚紅六軍團威名”的橫幅合影留念。看看墻上的各種標牌,得知這里不僅是紅二六軍團過麗江指揮部,重要的革命遺址,更是愛國主義紅色教育基地。</h3> <h3>在離開麗江古城之前,我們發現一座小橋,后面的建筑很有特點。大家馬上選擇這里為集體合影點,導游阿雄為我們攝影,全體都笑意盈盈,是不是很美哦。</h3> <h3>該去石鼓了。在麗江的老街上,看著琳瑯滿目的商家,我們的游興格外高漲,我和姜淑華(秦春光夫人)擺出優美的兩人組合姿態,既表明我們的好心情,也表示我們向麗江致以告別,再見了!</h3> <h3>要去紅軍長征過麗江紀念館,就要去石鼓鎮。該紀念館位于麗江城西52公里的石鼓鎮,占地面積3039.4平方米,是玉龍縣內著名的旅游風景區。是歷代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地。</h3> <h3>因諸葛亮南征時期立石鼓而得名,石碑直徑1.5米,厚0.7米,是麗江所發現的年代最早的石碑之一。在著名的長江第一彎(萬里長江第一灣)地帶。位于玉龍縣北部V形的底部區域。</h3> <h3>這是通往紅軍過麗江紀念館的一條直通道,但是階梯繁多,大家一致選擇了進村走村路,好像對腿腳更好。</h3> <h3>街道中的階梯仍舊不少,但是在古老的村莊里,沿著階梯步步上行, 很有一番樂趣。</h3> <h3><p><b><u>二 紅軍長征過麗江紀念館</u></b><br></p><p>1936年4月25日,由賀龍、任弼時、關向應、蕭克、王震等率領的紅二、六軍團,為實現北上抗日的偉大戰略,在石鼓木瓜寨(大同)、木取獨(新華)、格子、士可、巨甸(余化達)一線順利渡江北上,在麗江的革命歷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p></h3> <h3>大門的左側是一組紅軍戰士乘著渡船過江的雕像,真實地反映出當年的紅軍戰士不畏艱險,勇往直前的精神和毅力。</h3> <h3>大門的右側,有一塊巨石,上面鐫刻著《紅軍長征過麗江紀念館》幾個紅色大字,是張铚秀將軍的題字。中宣部資助,2008年10月完工。</h3> <h3>一座緬懷先烈、激勵后人的紅軍渡江紀念碑映入眼簾。它由臺基、碑座、碑身、碑額等部分組成。碑通高8.1米,碑身高7.1米,碑座呈方形,邊長5.1米,分別寓意建軍紀念日、黨的生日和無產階級政權。碑頂置陶質紅五星,高1米。碑為方形鋼筋混凝土結構,四周嵌精磨大理石。正面集毛澤東手跡,陰刻“中國工農紅軍第二方面軍長征渡口紀念碑”字樣。基座正面摹刻毛澤東《長征》詩手跡。基座置不銹鋼欄桿,有望柱。碑座東西方各有八級石階可達其上。</h3> <h3>背面刻:“英勇奮斗的紅軍萬歲”后款識為“毛澤東”三字。碑文共計327字,記述賀龍等率領的紅軍長征經過麗江,勝利搶渡金沙江的光輝歷史。基座置不銹鋼欄桿,有望柱。憑欄遠望、山河縱橫,萬里長江第一灣的壯麗景色盡收眼底。</h3> <h3>全體團員站在紀念碑前合影一張,以表達我們對前輩們的敬意。</h3> <h3>還有一座雕塑,反映出船工和紅軍戰士的真摯情誼。我們的1.7萬名紅軍戰士就是依靠28名船工,僅以7只木船、十幾只木筏、歷時4天3夜,被安全送達金沙江東岸。</h3> <h3>在這里我們也合影一張,表達我們紅軍后代對船工們的敬意。是船工們不畏艱險、義無反顧地操縱數條渡船,用四天多時間,把紅二六軍團的全部人員順利擺渡過金沙江。為紅軍走上北上抗日之路,做出了杰出貢獻。</h3> <h3>紅軍長征過麗江紀念館設有兩個常設展區,即紀念館展區和石鼓亭展區。紀念館展區有四個展廳:《紅軍長征》展廳,主要介紹紅軍長征的歷史史實;《紅二方面軍長征》展廳,主要介紹紅二、六軍團長征的整個過程;《紅軍長征過麗江》展廳,主要介紹紅軍長征過麗江的歷史;《石鼓歷史風物展》展廳,主要介紹石鼓的歷史風貌和風土人情。石鼓亭展區有三個展廳:《搶渡金沙江》實景展廳,以聲光電和模型展示的方式再現當年紅軍搶渡金沙江的情形;《紅軍長征過麗江將領展》展廳,主要介紹了紅二、六軍團長征時過麗江的170位紅軍將領;機動展廳,用于臨時性展覽。目前,紅軍長征過麗江紀念館景區被列入全國一百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h3> <h3><p><u><b>紅二方面軍長征</b></u><br>1934年10月,紅二、六軍團會師后,在賀龍、任弼時、關向應、蕭克、王震領導下,創建和發展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在完成策應中央紅軍長征任務和蔣介石的重兵“圍剿”下,1935年1 月,開始長征。橫掃湘中,轉戰黔滇,北渡金沙江,翻越大雪山,到達四川甘孜與紅四方面軍會合。1936年7月改編為紅二方面軍(含紅32軍),之后并肩北上,10 月22日在甘肅將臺堡(屬寧夏)與紅一方面軍會師。歷時近一年,行程達二萬里的艱苦轉戰,仍然保持了1.3 萬余人的兵力(出發時 1.7 萬余人)。毛澤東高度評價紅二方面軍長征“是個了不起的奇跡”。<br></p><p> 紅二、六軍團 (二方面軍)實力統計<br> <u>時 間</u> <u>兵 力 數</u><br> 1934年8月 第六軍團西征時 9,700余人<br>1934年10月 第六軍團同第二軍團會師時 3,300余人<br>1934年10月 第二軍團同第六軍團會師時 4,400余人<br>1935年11月 第二、六軍團長征時 17,000余人<br>1936年7月 第二方面軍同第四方面軍會師時 14,300余人<br>1936年10月 紅軍三大主力會師時 13,300余人</p></h3> <h3><p><b><u>紅二、六軍團桑植出發時序列 (1935.11)</u></b><br>1935年11月19日紅二、六軍團從桑植劉家坪出發,全軍17000 余人取道湖南中部進行長征,到湘黔滇建立新的革命根據地,期望在長江以南堅持武裝斗爭。當前普遍認為這是二、六軍團的意圖。<br>紅二六軍團總指揮部 總指揮 賀龍、政委 任弼時、副政委 關向應<br>紅二軍團軍團長 賀龍(兼)政委、任弼時(兼)副政委、關向應(兼)參謀長 李達政治部主任、作戰科長湯福林、組織部長湯XX、宣傳部長張平化、破壞部長何 輝、供給部長范炳生 X天祿、衛生部長賀彪<br>第4師師長盧冬生、政委冼恒漢、副政委楊秀山、參謀長金承忠、政治部主任肖華 徐伍生、衛生部長周長庚<br> 第10 團團長劉開緒、政委朱紹田<br> 第 11 團團長覃耀楚、政委黃文榜<br> 第 12 團團長鐘子廷、政委朱輝照、參謀長黃新廷<br>第5師(1935.11月組建)師長賀炳炎、政委譚友林、參謀長高利國、政治部主任曹昆隆、衛生部長 董家龍<br> 第13團團長劉漢卿、政委陳世才<br> 第15團團長李文清、政委陳文彪<br>第6師 師長郭鵬、政委廖漢生、參謀長常德善、政治部主任劉型、供給部長夏XX<br> 第 16團團長肖啟榮、政委湯成功<br> 第 17團團長范春生、政委廖海光<br> 第 18團團長賀斌忠、政委余秋里、參謀長常海柏<br>紅六軍團 軍團長蕭克、政委王震、參謀長譚家述、 政治部主任夏曦、宣傳部長李樸、供給部長喻杰、政委易清元、衛生部長顧正鈞<br>第16師 (1935.11月由18師52、54團和鄂川邊獨立團組建) 師長周球保(周仁杰)<br> 第 46團團長張輝、政委胡榮<br> 第 47團團長覃國瀚、政委劉禮年<br> 第 48團團長黃珠子、政委羅章<br>第17師師長吳正卿、政委湯祥豐、參謀長劉轉連、政治部主任羅志敏<br> 第 49團團長王立、政委劉堅定<br> 第 50團團長劉忠、政委唐希堯<br> 第 51團團長賀慶積、政委王赤軍<br></p><p>第18師(18師在二、六軍團離開桑植時將52、54團劃歸新組建的第16師,只保留了第53團擔任掩護任務,1936年1月在貴州江口歸建) 師長張振坤、政委張振坤(兼)、參謀長劉風、 政治部主任李信、 供給部長羅振坤<br> 第53 團團長樊孝竹、政委余立金</p></h3> <h3><p></p><p></p><p></p><p><u><b>第二方面軍同第四方面軍共同北上的組織序列<br></b></u></p><p> (1936年7月--10月22 日)<br>賀龍 任弼時 蕭克 關向應 李達 甘泗淇<br>第二軍團 軍團長賀龍(兼) 政治委員任弼時(兼)關向應(兼) 參謀長李達(兼)<br>第五師: 師長盧冬生 政治委員冼恒漢<br> 第10團、第11團、第12團<br>第六 師:師 長賀炳炎 政治委員摩漢生<br> 第16團、第17團、第18團<br> 第六軍團 軍團長陳伯鈞 政治委員王震 參謀長譚家述 政治部主任張子意 政洽部副主任黃火青<br> 第十六師 師長張 輝 政治委員晏福生<br>第十七師 師長賀慶積 政治委員湯祥豐<br>第十八師 師長張振坤 政治委員余立金 余秋里(后)<br>模范師 師長劉轉連 政治委員彭棟材<br>第32軍 軍長羅炳輝 政治委員袁任遠 參謀長郭鵬 政治部主任 李千輝<br> 第94師 師長蕭新槐 (蕭興懷) 政治委員辛世修 (幸世修)<br> 第280團 第282團<br>第96師 師長王尚榮 政治委員譚友林<br> 第286團 第288團<br>紅軍大學<br>注釋:第六軍團按照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的命令,同原第一方面軍第32軍合編為中國工農第二方面軍,軍團番號不變。同年10月22日,到達隆德西北的將臺堡,同第一方面軍勝利會師。<br>11月從甘孜出發后,部隊整編為4個師,師宜轄營,團的建制撤銷.<br>軍團第5師,1936年7月撥歸第32軍指揮。同年9月7日,正式編入第32軍建制。<br>X月,第二方面軍成立了隨營學校,不久改編為紅軍大學。</p></h3> <h3><p></p><p></p><p></p><p><u><b>紅二、六軍團過云南</b></u></p><p>1936年3月,紅二、六軍團從貴州進入云南,歷經烏蒙回旋、威逼昆明、橫掃滇西、搶渡金沙、翻越雪山、中甸休整等戰斗歷程,5月14日離開中甸進入西康, 歷時60天,經過彝良、鎮雄、富源、宣威、沾益、曲靖、馬龍、昆明市(官渡區、西山區)、嵩明、祿勸、富民、祿豐、羅茨、楚雄、牟定、鎮南(今南華)、大姚、姚安、鹽豐、祥云、賓川、鶴慶、麗江、中甸等28個縣區,攻13座縣城,取得了戰略轉移中具有決定意義的勝利,在云南播下了革命的火種。<br>圖示:紅二、六軍團長征過云南路線圖</p><p></p></h3> <h3><p></p><p><b style=""><u>前 言</u></b><br></p><p>1936年4月24日至28日,中國工農紅軍二、六軍團一萬八千健兒,在賀龍、任弼時、關向應、蕭克、王震等同志率領下,長征途經麗江,受到麗江各族人民的熱烈歡迎和大力支持。紅軍沿途所至,紀律嚴明,對人民秋毫無犯,在麗江人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紅軍在麗江期間,嚴懲惡霸豪紳,打開監獄,開倉救濟民眾,廣范傳播革命思想,在麗江引起很大震動。許多麗江青年紛紛參加紅軍,隨軍北上。在麗江人民的積極支持和大力幫助下,紅軍克服重重困難,取得了搶渡金沙江,北上抗日重大戰略轉移的偉大勝利。<br></p><p>為了紀念紅軍的光輝業績,麗江縣委、縣人民政府于1977年在石鼓建立了中國工農紅軍第二方面軍長征渡江紀念碑。1985年,又在木瓜寨、木取獨、格子、士可、巨甸五個渡口建立了紅軍渡口紀念標志碑。重返麗江的蕭克將軍為五個渡口標志碑題字。1999年,又增建了“金沙水暖”青銅雕塑。2008年,擴建了紀念館,新建紅軍亭及紅軍長廊,并重新修繕兩個渡口標志碑。<br>“生怕兒孫忘昔日,金沙江上話長征“,著名納西族畫家周霖先生當年揮毫作畫時所提詩句,表明了麗江人民將永遠銘記紅軍的光輝業績。</p></h3> <h3><u><b>紅二六軍團的戰士們是這樣過江的<br></b></u>1936年4月23日,紅二、紅六軍團從大理鶴慶兵分兩路直奔石鼓。25日凌晨時分,前衛紅4師在沿玉龍雪山西北麓翻過鐵架山,經雄古、沙壩,中午到達石鼓,拉開搶渡金沙江的序幕。賀龍致信時任魯橋鄉副鄉長的王纘賢,希望得到他的幫助,王纘賢被賀龍以禮待人的真誠行為感動,立即叫船工到江東岸渡口把隱藏的1只船找來,等待紅軍過江。<br>由于國民黨部隊重點駐防永勝梓里鐵索橋,紅4師到達石鼓時,沒有國民黨部隊防守。為了盡快順利渡江,紅4師向上游尋找新的船筏和渡口。先在海洛塘找到1只來不及轉移的小船,在納西族青年年震的幫助下,找到5名船工、22個鐵匠和木匠修補船只,前衛紅4師12團的前鋒部隊利用這只船就地渡過,占領灘頭陣地,部署警戒,控制對岸碼頭。在石鼓至巨甸長達60公里的江岸上,紅4師找到7只船和28名船工,為搶渡金沙江提供了物質保障和技術保障,并在14個小時內全面控制木瓜寨、木取獨、格子、士可、巨甸5個渡口,為紅軍搶渡金沙江天險打開了局面。<br>26日,紅二、紅六軍團主力先后抵達石鼓鎮。從26日下午開始,大部隊從石鼓的木瓜寨和木取獨起渡,船工們輪流休息,船只則晝夜不停擺渡。28日傍晚,擔負最后警戒任務的47團張铚秀營渡過金沙江,進抵格魯灣。至此,紅二、紅六軍團自4月25日下午開始搶渡,至28日下午在巨甸渡口勝利結束,歷時4天3夜,僅以7只木船、十幾只木筏、28名船工,就把一萬八千多人馬,安全送達金沙江東岸。紅二、紅六軍團搶渡金沙江,擺脫國民黨軍的圍追堵截,為中央紅軍北上爭取了時間,是紅軍長征勝利的關鍵環節。也以基本無傷亡的紀錄,創造了軍事史上渡江的奇跡。<br>紅軍在麗江期間,當地群眾用兩天兩夜的時間,為紅軍趕制衣帽、干糧袋,1000多農戶家中住過紅軍,58位婦女為紅軍當過炊事員,21人為紅軍扎過筏子,71人為紅軍當過向導,17人自愿報名參軍,其中有3人勝利到達陜北。</h3> <h3>該照片顯示出當年紅二軍團在麗江古城的指揮部舊址</h3> <h3>在展館中,大家認真觀看,學習。</h3> <h3></h3><h3>長征是歷史紀錄上的第一次,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宜傳隊,長征是播種機。<br> -毛澤東<br>長征是一次理想信念的偉大遠征:<br>長征是一次檢驗真理的偉大遠征;<br>長征是一次喚醒民眾的偉大遠征;<br>長征是一次開創新局的偉大遠征<br> -習近平</h3> <h3>參觀完展廳后,我們在大門的右側,與上面鐫刻著《紅軍長征過麗江紀念館》幾個紅色大字的巨石合影。這是張铚秀將軍的題字。中宣部資助,2008年10月完工。</h3> <h3>終于來到了《紅軍長征過麗江將領展》展廳,這里主要介紹了紅二、六軍團長征時過麗江的170位左右的紅軍將領;他們的生辰、籍貫,以及在紅軍部隊中的任職等資料,讓我們對前輩有進一步的了解和認識。其中有5位上將,23位中將,144位少將。可惜美篇中無權顯示,甚至連賀龍、任弼時等領導的資料都算秘密。我力爭無果,無奈之下,只有把這部分內容單獨立冊,提供給大家,讓我的努力沒有付之東流。我們是紅軍的后人,對老領導們的崇敬,才使我們執著于了解他們的成長經歷和革命貢獻。可惜......,無奈....... </h3><p class="ql-block"><br></p> <h3>圖為風景秀美的石鼓長江第一灣。紅二六軍團即在此處上游巨甸鎮約140華里間的5處渡口搶渡了金沙江。</h3> <h3>從麗江乘車西行約70公里,長江第一灣的神韻就展現在眼前了。金沙江猶如一條輕輕拂動的綢帶,從青色的群山間飄然而下。兩岸墨綠色的護堤林和碧綠的稻田為她鑲上兩條深淡相間的花邊,更增添了她的魅力。依山而建的小鎮錯落有致,有石階蜿蜒而上,縱貫小鎮。鎮中的小街寬約數米,均由青石板鋪成,街兩旁店鋪林立。整個小鎮顯得安靜祥和。岸邊上樹立起一塊巨石,上面有醒目的紅色大字《 長江第一灣》。</h3> <h3>離開紀念館后,就直奔長江第一灣, 因為我們知道,紅二六軍團是從這里的五個渡口過江北上,和紅四方面軍順利會師,走上了抗日的征程。遺憾的是司機和導游在這里磨嘰了半天也沒有出發,問后才知道他們找不到任何渡口的位置,一個也沒找到!等候近二十多分鐘也不見汽車啟動。他們不知道,我們更不明確,只在巨石邊合影留念,取消了該項目返回住地,留下了終生遺憾。</h3> <h1></h1><h3>1984年蕭克將軍視察過石鼓,并分別為五個分渡口標志碑題字。我把五個渡口的名字和情況簡單介紹一下,以彌補大家內心的缺憾。<br> 1. 格子渡渡口,軍團直屬部、指揮部人員從這里渡江。</h3> <h3> 2. 土可渡渡口紀念碑</h3> <h3> 3. 巨甸渡渡口。28日傍晚,擔負警戒任務的四十七團后衛營在巨甸渡口渡江,進抵格魯灣。</h3> <h3> 4. 木取獨渡口。27日凌晨,紅二軍團賀龍、任弼時率部在木取獨渡口過江。</h3> <h3> 5. 木瓜寨渡口. 紅六軍團蕭克、王震率部從木瓜寨渡口渡江。</h3> <h1><p></p></h1><h3>事后我咨詢張學文館長才知道了渡口的具體名稱和地點,后悔當時沒有直接與館長聯系,錯失良機。館長告訴我,最近的渡口離展館的距離只需一刻鐘車程。我查看了當時拍照的石鼓地形圖,該圖刻制在一塊大石板上,造型很清晰。就是當時沒有好好查看,回來才發現館長所述的最近的渡口,就在圖的最上方,叫大同木瓜寨渡口哦。<br>這五個渡口的位置也許在麗江家喻戶曉,但是宣傳不夠,昆明的司機和導游卻無從所知。我把渡口的照片發上來,用以補償我們心中的遺憾吧。</h3><p></p> <h3><p></p><p><b><u>2023.11.17 獨克宗古城</u></b></p><p>今天的重點任務是去香格里拉的“迪慶紅軍長征博物館”參觀學習,該館處于獨克宗古城月光廣場的北側,是在當年紅二、六軍團指揮部的駐地“中心鎮公堂”周圍開辟建設起來的。2007年8月20日建成開館。<br>整個展館分為序廳、三大主力紅軍長征、雪山草地的銘記、爬雪山過草地互動景觀、紅軍卷起農奴戟、迪慶新民主主義革命史等。以圖片文字實物等內容為依托,采用現代化的多種陳展方式,全面展示了紅軍在迪慶譜寫的一段民族團結、軍民融合的光輝歷史和壯麗詩篇!</p></h3> <h3>抵達博物館正門時,就看到一條“熱烈歡迎紅六軍團后人一行到我館參觀 ”的紅色醒目標語懸掛在《迪慶紅軍長征博物館》標牌下。博物館工作人員熱情地給我們每個人獻上了一條雪白的象征著友誼和尊重的哈達,使我們激動不已。</h3> <h3>按照計劃,向博物館的捐贈物品的活動在大門前舉行,凡是有捐贈物品的團員均排在前列,等待卓瑪主任的安排。</h3> <h3>許多游客,看到我們這邊的情況,陸續地趕過來看熱鬧,迪慶州的記者也來了不少,這樣的活動對記者來說也是十分珍貴的機會。</h3> <h3>捐贈活動正式開始,卓瑪主任首先致辭,對我們來自祖國各地的紅六軍團后代表達了最真摯的歡迎,感謝我們帶來了許多革命文物,并希望今后還要加強雙方的聯系與合作, 繼續為弘揚紅軍精神做出新貢獻。</h3> <p class="ql-block">我也介紹了一下我們團隊到云南紅色旅游的宗旨,就是要重走父輩的路,學習和了解他們的革命意志、他們聽黨的話、跟黨走的決心。他們就是靠著兩只腳板,1935年11月19日從桑植劉家坪走上了長征之路,最終抵達迪慶......, 這種堅韌不拔的革命意志來自于要翻身鬧革命、當家做主人的初心。</p> <h3>每位捐贈人員,都由館長親自饋贈捐贈證書, 以示重視。這是陳青捐贈其父親遺留下來的物品,領取證書的照片。</h3> <h3>隨后,我們參加了博物館組織的座談會。與會人員不僅有博物館工作人員、我團全體團員、還應博物館邀請市內的教育機構,學校代表,尤其還邀請了一位在獨克宗古城自費建立“獨克宗甸寨卡紅色居民文化陳列館”的趙嘉林老人。</h3> <h3>甘仁榮(甘祖昌之女)女士首先發言, 介紹了父親參加紅軍的經歷,以及解放后因腦部受傷,決心回鄉務農,不給組織增加負擔的事跡。通過甘伯伯夫妻對子女長期的言傳身教,子女們均自覺走上了革命道路,義無反顧地宣傳黨的政策,做黨的義務宣傳員。</h3> <h3>陳青(陳希云之女)父親英年早逝,父女相處的時間不長,但是父親的堅定革命意志,為革命不計個人得失的獻身精神一直銘記在心,處處以父親為榜樣,堅定革命的決心......。顏凡強(顏德明之子)也介紹了自己的父親,是一輩子聽黨的話,無論何時何地都把黨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勇士。我們的革命隊伍大多是由這樣的干部、戰士組成的。所以才能無往而不勝,天下無敵,最終取得了革命的成功.......。</h3> <h3>八十多歲的趙嘉林老人也介紹了自己走上革命道路的成長過程。其父親趙富國(藏名趙阿印)先生是一位商販。1936年5月,紅軍經過迪慶時,他為紅軍提供了大量的幫助,為紅軍北上做出了巨大貢獻,在耳濡目染父親的革命行動影響下,趙嘉林1954年踴躍參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并以優異的成績畢業于中國人民解放軍昆明陸軍學院, 被授予“五好學員稱號”。他曾參加滇、川、藏邊地區平叛戰斗,榮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一次。獲得中共云南省委、省人民政府嘉獎,授予“解放邊疆, 建設邊疆”的榮譽證書。老人利用自家的房屋,自費建立了一個紅色陳列館,將收集的許多革命文物展示給參觀者,自覺進行愛國主義宣傳和教育活動,我們深受教育。</h3> <h3>在去展廳的路上,看到了這個塑像,這是1999年竣工的“金沙水暖”青銅雕塑,象征著紅軍戰士和當地民族群眾堅不可摧的友誼。百姓向紅軍戰士敬獻哈達,這是當地人民表達最高敬意的舉動。</h3> <h3>進入展廳,正式開始參觀了。講解員認真講解,我們洗耳恭聽。</h3> <h3><p>這是當年紅軍在迪慶留下的標語以及毛筆:紅軍萬歲!<br></p><p>活捉生擒蔣介石<br></p><p>抗日.......</p></h3> <h3>這是紅軍戰士在做革命宣傳的真實再現。后面收集的木板,就是當年紅軍書寫標語的實體,目前文字還清晰可見。</h3> <h3>這張看的更清楚,真實。</h3> <h3>展示的材料很多,內容豐富,扎實,有點目不暇接的感覺。</h3> <h3><u>翻越雅哈雪山<br></u>1936年4月29日,紅二、六軍團開始向中甸(今香格里拉)開進,翻越了長征途中第一座海拔4200多米終年積雪的雅哈雪山。</h3> <h3>展牌居然在腳下,也算是一大革新,不需要總仰頭觀看了。好像這塊展示板是有電子顯示的,顯示各路紅軍的長征路線圖。</h3> <h3></h3><h3><u>北渡金沙江<br></u>1936年4月25日,紅二、六軍團在云南石鼓至巨甸金沙江沿岸七個渡口,用四天三夜,靠七只木船,三只木筏,完成了北渡金沙江的壯舉。</h3> <h3><p> 《過中甸雪山》<br></p><p> 李貞 1936年4月<br> </p><p>百洞寒裘絮如飛,狂雪飄落換銀衣,<br>草鞋連踝陷三尺,颼颼刺骨寒風厲,<br>弓月西掛茫茫夜,饑冷攻齒發故疾<br>義憤天海征萬里,壯懷遠古今古稀。</p></h3> <h3>紅二、六軍團長征中的部分女紅軍</h3> <h3> <u>北上會師甘玫<br></u>1936年5月5日,休整后的紅二、六軍團高舉抗日旗幟,兵分兩路北上,紅二軍團翻越資納臘丫口,經德榮,向甘孜方向前進。5月 9日,紅六軍團翻越甲子雪山(小雪山)、咱浪雪山(大雪山),歷 經千辛萬苦,于1936年7月2日在甘孜與紅四方面軍勝利會師。 </h3> <p class="ql-block"><u>參加“中甸會議”的紅二、六軍團主要人員名單</u></p><p class="ql-block">軍團長: 賀龍</p><p class="ql-block"> 政委 : 任弼時</p><p class="ql-block">副政委: 關向應</p><p class="ql-block"> 政治部主任: 甘泗淇</p><p class="ql-block"> 供給部長: 張經展</p><p class="ql-block">供給部政委: 劉運生</p><p class="ql-block"> 第四師</p><p class="ql-block">師長: 盧冬生</p><p class="ql-block">政委: 冼恒漢</p><p class="ql-block">政治部主任: 張平化</p><p class="ql-block"> 第五師</p><p class="ql-block">師長: 賀炳炎</p><p class="ql-block"> 政委: 譚友林</p><p class="ql-block"> 參謀長: 湯福林</p><p class="ql-block">政治部主任: 肖新書</p><p class="ql-block"> 第六師</p><p class="ql-block"> 師長:郭鵬</p><p class="ql-block"> 政委,廖漢生</p><p class="ql-block">政治部主任: 戴文彬</p><p class="ql-block">參加會議的還有駐縣城附近的紅六軍團16師部分干部, 紅二軍團的團、營、連主管干部。</p> <h3><p><u>中甸會議主要內容</u><br> (1) 進一步貫徹1“盤縣會議”關于北渡金沙江,與紅四方面軍會師甘孜的精神,總結從盤縣到中甸近一個月的經驗教訓。<br> (2) 傳達中央關于目前形勢與黨的策略路線決議大綱。向全軍報告繼續北上,在西北創建全國抗日根據地的戰略方針。<br></p><p> {3 } 研究藏民地區工作的政策和策略。<br> (4) 決定紅二、7六軍團在中甸短暫停留休整,進一步宣傳北上抗日的意義.求得廣大藏民的支援,籌集糧餉。摸索民族地區群眾工作的初步經驗<br></p><p> (5) 確定紅二、六軍團從中甸分兵兩路,取道得榮、鄉城,會師甘孜。<br> (6)提出全軍黨員目前的任務<br> ①爭取一般藏民的工作<br> ②做喇嘛寺的工作<br> ③籌集糧餉<br><u>中甸會議確立了七項政治紀律:<br></u>(1) 嚴禁進駐喇嘛寺,毀壞經典神像祭禮,侵犯寺院及僧侶<br>(2) 尊重藏民的宗教信仰自由及風俗習慣<br>{3} 不準侵犯藏人的人身安全<br>(4) 藏民不在家,不準進屋<br>(5) 保護土司頭人、小商,小販的財產。藏民地區不打土豪<br>(6) 嚴禁莊稼地里放騾馬<br>(7) 買賣公平,不拿群眾東西</p></h3> <h5></h5><h3><u>中央紅軍(第一方面軍)實力統計<br></u>年月 兵力數<br> 1934年10月長征開始時 86,000余人<br> 1935年10月陜甘支隊到達陜北時7,000余人<br><u>紅軍第2.6軍團(第二方面軍)實力統計<br></u>年月 兵力數<br>1935年11月紅2.6軍團長征時 17,000 余人<br>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會師時 13,000余人<br><u>紅軍第四方面軍實力統計<br></u>年月 兵力數<br>1935年5月嘉陵江戰役后 80,000余人<br>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會師時 33,000余人<br><u>紅軍第 25軍實力統計<br></u>年月 兵力數<br>1934年11 月長征開始時 2,980余人<br>1935年9月到達陜甘蘇區時 3,400余人</h3> <h3><p></p><p></p><p></p><p></p></h3><h3><u><b>中央為慶祝一二四方面軍大會合通電<br></b></u>朱總司令,總司令兼政委、賀總指揮、任政委、徐總指揮,及一、二、四方面軍各軍事政治機關,各軍師團營連排班首長及全體紅色戰士,同志們:<br>(甲) 正當日本帝國主義準備好了舉行對中國新的大規模的進攻,我有五千余年光榮歷史的中華民族處在空前未有的危機存亡地位的時候,我民族革命戰爭的先鋒隊,第一、第二、第四方面軍在甘肅境內會合了。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中華蘇維埃中央政府,中央革命軍軍事委員會,僅以熱烈的敬意與歡悅的賀忱,致之于我們的民族英雄與紅軍領導者毛澤東同志、朱德同志、周恩來同志、林彪同志、徐向前同志、賀龍同志、任弼時同志、劉伯承同志、葉劍英同志、徐海東同志之前,致之于各軍軍長同志、政委同志、各師師長同志、政委同志、各團團長同志、政委同志之前,致之于各級參謀、機關首長之前,致之于各級政治機關首長之前,致之于全體紅色軍事政治指揮員、戰斗員<br>全體光榮的民族英雄之前。<br>(乙) 我們的這一在抗日前線陣地的會合,證明日本帝國主義的強盜侵略是將要受到我們全民族最堅強的抗日先鋒隊的打擊了。證明中國民族抗日統一戰線與抗日聯軍是有了堅強的支柱了。證明處在水深火熱之中的全國同胞是有了團結御侮的核心了。證明正在抗日前線的愛國人士、愛國農民、愛國學生、愛國軍人、愛國記者、愛國商人、英勇的東北抗日義勇軍以及一切愛國人士,是有了援助者與領導者了。總之,全國主力紅軍的會合與進入抗日前進陣地,在中國與日本抗爭的國際火線上,在全國國內政治關系上,將要起一個決定的作用了。<br>(丙) 我全國主力紅軍的會合與進入抗日前進陣地,也將向正在革命怒濤中的西班牙民族,證明我們是他們反對法西斯反革命的好朋友,將向法國、比國、捷克國及全歐洲各國愛好和平的民族證明我們是他們防御法西德國侵略的好朋友,將向英勇抗爭至死不屈的加泰尼亞民族證明我們是他們反對法西意大利侵略的好朋友,將向全世界一切被壓迫的國家與民族證明我們是他們反對帝國主義的好朋友。最后,我們將向蘇聯共和國、外蒙共和國、內蒙民族,西北回人證明我們是與他們共同奮斗反對日本帝國主義與世界侵略者最切近的好朋友。<br> {丁} 我們即將就要進入一個新的階段了,這就是抗日民族革命戰爭的階段,就是創造全國國防政府抗日聯軍與民主共和國的階段。 我們要在這個新階段中樹立全國人民的模范,樹立抗日戰線的模范,爭取一切國民黨軍隊加入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開通抗日前進道路,擴大抗日根據地,鞏固抗日根據地。為保衛西北而戰,為保衛華北而戰,為保衛全國而戰,為恢復失地而戰,為聯合工農商學兵,為聯合各黨各派,各界各軍,驅逐日本帝國主義出中國而戰。<br> 中國人民紅軍抗日先鋒隊萬歲!<br> 中華蘇維埃萬歲!<br> 中華民主共和國萬歲!<br> 中華民族自由平等獨立解放萬歲!<br> 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br> 中華蘇維埃中央政府<br> 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br> 1936.10.10</h3><p></p> <h3>張國燾違背兩河口會議確定的北上方針率部南下,企圖扣留中央縱隊,黨中央被迫率紅1、3軍和軍委縱隊先行北上。留中央縱隊,黨中央被迫率紅1、3軍和軍委縱隊先行北上。1936年2月,國民黨軍向紅四方面軍集結地大舉進攻。經過激戰,紅四方面軍被迫向西康北部撤退。至此張國燾南下方針宣告徹底失敗。</h3> <h3>紅軍三大主力會師時組織序列表 1036年10月</h3> <h3>1936年10月9日,紅一方面軍與紅四方面軍在甘肅會寧會師。10月22日,紅一方面軍與紅二方面軍在甘肅將臺堡(今屬寧夏)會師。至此,在經過浴血奮戰,歷盡艱難困苦后,紅軍三大主力會師,標志著長征勝利結束。</h3> <h3>在參觀的過程中,意外發現這張在北京2007年拍攝的大合影,這是紅二方面軍后代在北京舉辦首次春節聯誼會,其中不乏許多尚健在的領導夫人們。中間帶哈達的女士就是賀龍的夫人薛明女士。大家歡聚一堂,歡快與幸福之情溢于言表。</h3> <h3>尤其這幅簽字的紅軍旗,是2007年各位出席春節聯誼會的后代們簽上自己父輩及兄弟姐妹的名字,表明未出席聯誼會的子弟們的心與出席者隨行。據悉這是賀曉明大姐贈送給迪慶博物館的紀念品之一。</h3> <h3>我們的活動被迪慶的記者們做成了視頻,把活動場面高度集中展示給大家了。</h3> <h3>參觀結束后,我們和館長、主任以及參加座談的全體代表們一起在博物館的大門口合影一張,真心地感激博物館對我們的盛情接待。</h3> <h3>在博物館門口的雕像群中, 我不禁像紅軍戰士一樣,向藏族喇嘛敬一個標準的軍禮,感激他們在八十年前給與我們父輩的積極幫助,使他們順利渡過金沙江,走上北上抗日之路。</h3> <h3>趙嘉林老人把我們帶到了他自辦的陳列館—“獨克宗甸寨卡紅色居民文化陳列館”。他利用自家的二層樓房,把收集到的有關紅軍遺漏的,或贈送給他父親的物品全部展示出來,這些是最真實的教具。</h3> <h3>看看視頻......</h3> <h3>老人家向我們介紹他的父親。據他父親口述回憶,在1936年5月,紅軍長征北上抗日,賀龍、任弼時、肖克率領的紅二、六軍團途經中甸。當時,由于藏族群眾對紅軍并不了解,再加上反動統治階級污蔑并嚴令禁止為紅軍提供一切幫助,群眾對紅軍懷有很大戒心,紅軍籌措過草地需要的物資出現了很大困難。其父藏族商人趙阿印在通司陸云鶴(賀總的翻譯)的引薦下,多次拜會了賀龍、任弼時、肖克等紅軍首長。賀龍告訴他:“我們紅軍是共產黨的軍隊,都是窮苦出身,是保護老百姓和商人的,紅軍買賣公平,不拿群眾一針一線,你們不用擔心,現在我們過草地需要物資,你能幫我們籌措一些嗎?”趙阿印答應了賀龍,積極為紅軍籌辦糧草,先后購買青稞、小麥、糌粑、蕎面等糧食25000多斤,另有粉絲、紅糖、辣椒、臘肉等副食品,為紅軍繼續北上作出了巨大貢獻。</h3> <h3>該視頻真實反映了我們和老人的互動,他收集的實物真的不少,很受教育。</h3> <h3>老人家對紅軍的熱愛,和對革命事業的無限忠誠深深感動了我們。參觀后,我們簇擁在老人的周圍,與趙嘉林老人在陳列館之前合影留念。</h3> <h3>一份記錄我們在迪慶博物館活動最全的視頻,雖然時間有些顛倒,但是內容很豐富,值得珍藏。</h3> <h3><p></p><p>原計劃還要去看看獨克宗,就在月光廣場的一側,可惜今天在香格里拉已經上下數次,且在廣場就看到獨克宗的全貌,爬上去也沒時間進門了,就在這里留影一張,算滿足了。<br>獨克宗位于中國云南省香格里拉市,海拔約3200米,是一座以藏傳佛教為主的古城。一個藏匿于群山之間的古城,宛如人間秘境,是世界上最美的古城之一。獨克宗,藏語中意為建在石頭上的城堡。這座古城三面環山,城內建筑錯落有致 .這座古城的建筑風格獨特, 融合了藏、漢、梵文化,是中國藏傳佛教文化的瑰寶。獨克宗古城內有大量的佛教寺廟和佛塔 ,其中最著名的是位于古城中心的大佛寺和位于龜山公園內的世界最大的轉經筒......。</p><div><br></div><p> ——待續——</p></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乡族自治县|
大同县|
沐川县|
珲春市|
奉化市|
南召县|
大同县|
宝兴县|
黑山县|
南康市|
太保市|
门源|
光泽县|
滨海县|
江阴市|
尉氏县|
阳信县|
宝丰县|
荃湾区|
班玛县|
吉林市|
辛集市|
崇文区|
裕民县|
弥渡县|
绵竹市|
长沙县|
来安县|
太原市|
辽阳县|
卢龙县|
岳普湖县|
乐平市|
邳州市|
察雅县|
南郑县|
扶绥县|
荆州市|
江都市|
江口县|
新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