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考古遵義,一個不為人知的家族故事

牧歌

<p class="ql-block">  你到過遵義嗎?你去過海龍屯嗎?</p><p class="ql-block"> 遵義市,貴州省轄地級市,總面積3076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為660.66萬。他是彪炳史冊的紅色圣地,是中國共產黨實現偉大的轉折之城。在古代,它有個名字叫播州。</p><p class="ql-block"> 海龍屯雄居于遵義市西北30公里的龍巖山巔,屯堡雄、奇、古、秀,易守難攻,被稱為"懸在絕壁上的城堡"。2015年7月4日,在第39屆世界遺產大會上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同年,榮獲全球十大考古發現,是貴州省首個世界文化遺產,是中國52個世界遺產名錄中僅次干長城的軍事遺址。據史料記載:海龍屯土司遺址始建于南宋寶祐五年(1257年),明萬歷二十七年(1599年),播州宣慰使楊應龍舉兵反明,朝廷急調24萬大軍分八路進剿,歷時114天,于1600年春,攻破海龍屯,平定播州,城堡毀于大火,楊氏土司消亡,史稱"平播之役",為明代萬歷年間"三大役”之一,此役耗資巨大,也加速了明王朝的滅亡。</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本文將從另一個角度說說遵義和海龍屯不為人知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圖片來源網絡)</p> <p class="ql-block"> 一段塵封的歷史 </p><p class="ql-block"> 一一遵義穆氏"地望不合”之疑</p> <p class="ql-block">  中國著名的歷史學家、歷史地理學家、中國歷史地理學科主要奠基人和開拓者中國科學院院士譚其驤先生在1942年發表的《播州楊保考》"楊保遺裔"中提到:“宋世白綿附近及南平軍境內皆有僚穆族,楊應龍時有頭目穆炤。近世遵屬穆氏惟著于仁懷,地望不合(遵義穆氏僅一見于《列女》,桐梓全缺)(1)”。</p><p class="ql-block"> 何謂“地望”?《辭源》解釋為:地位與名望。在古代,地望是指一個人的地位和名望,也泛指良好的門第出身。根據出身地的地名作為人的名號,地望可以表明一個人的出身貴賤,出身名門望族者喜歡標榜地望,在士大夫階層中廣為流行,通常由姓和地名構成。80多年前,時任浙江大學歷史學教授的譚其驤先生在深入研究遵義歷史中,發現遵義古籍、地名中有諸多穆姓冠名,如:穆家廟、穆家山、穆家林等等,穿城而過的河流也曾叫穆家川,具有望族的歷史地理特征,但在歷史文獻中唯有仁懷的穆炤和一位穆氏列女,科舉人士甚少,為此,得出了遵義穆氏地位與名望不相符合以及地理冠名與族人名望不相符合的感嘆抑或是判斷。</p><p class="ql-block"> 是什么原因導致遵義穆氏“地望不合”,需要我們深入挖掘與研究。本文擬對穆氏家族在遵義“地望不合”的成因作一探討,以饗讀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遵義穆氏從何而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遵義簡史》寫道:“《穆氏族譜》記載,唐僖宗乾符初年(874年),播州背叛朝廷,帝命佐臣穆星民(諱開封)率兵征討,行軍中馬失前蹄而死于蘆村(即今習水蘆村壩)。亁符三年(876年),繼命鄱陽鎮守穆星天(穆星民胞弟)遠征軍平定播州,穆星天妻宋氏,生三子:懷帝、萬帝、禎帝,父子并力西征。圣諭云:‘平蠻有功,世司其土。’穆星天率部經湖南婁底入播,戰烏水擊破叛軍,先于楊端收復了播州。《穆氏族譜》說:‘因我祖(穆星天)建功,楊端舉賀謀奪,致我祖父子及婿(諱蒲江)三命倶喪命于酒宴之下矣。’據穆氏傳說,楊端進入播州時,穆星天已捷足先登,于是以慶賀之名,在九節灘設下‘鴻門宴’,毒殺穆星天父子,向朝廷報其‘收復播州’之功。事發后,穆懷帝馳長安奏陳冤情,因朝廷已將播州地給了楊端,為調和穆、楊矛盾,‘圣上宸衷默諭,追謚穆星天為國公,追認禎帝為相公,敇封我祖管陰,立廟享播民春秋兩祀,恩賜萬帝以千戶之爵管陽,子孫世襲,始基湘川之左’。今習水縣蘆村壩,曾建祭祀穆星明的開封殿,今存遺址。穆星天即穆氏入播始祖,今紅花崗區中山南路幸福巷中原有古廟,即祭祀穆星天的穆家廟。”(2) 現今為遵義會議時毛澤東主席舊居處。</p><p class="ql-block"> 史料表明唐末年間,藩鎮割據,民不聊生,衰敗的王朝各種矛盾尤為突出。“唐大中十三年(859),南詔豐祐適卒,子酋龍立。酋龍乃自稱皇帝,國號大禮,改元建極,遣兵陷播州”(3),同年,“安南(今越南)都衛護李鄠復取播州”(4)。至此,西南地區戰事時有發生。</p><p class="ql-block"> 公元873年,唐僖宗繼位,時年12歲,“專事游戲”,權宦田令孜把持朝政,社會動蕩,政局日益混亂。“乾符元年(874),南詔冦西川(今成都),又冦黔南,黔中經略使秦匡謀兵少不敵,棄城奔荊南”,(5)“是歲濮州人王仙芝始聚眾數千起于長垣”(6)。也就是說,公元874年,南詔開始攻打成都,黔南及黔中,經略使秦匡認為兵少打不過敵人,棄城而逃往荊南,同年王仙芝(今山東鄄城北人)率數千人在長垣(今河南長垣)揭竿而起。乾符三年(876年)春正月,朝廷“敕福建江西湖南諸道觀察刺史,皆訓練士卒,又令天下鄉村各置弓刀、板,以備群盜”(7)。</p><p class="ql-block"> “乾符四年(877年)春正月,王仙芝陷鄂州(今湖北),黃巢陷鄆州(今山東西南部),殺節度使薛崇。南詔酋龍嗣立以來,為邊患殆二十年(宣宗大中十三年酋龍立),中國為之虛耗,而其國中亦疲弊”(8)。</p><p class="ql-block"> 由此可見,乾符初年,少年皇帝無力治理國家,烽煙四起,天下大亂,穆家軍受朝廷之命,挺進播州,平蠻戍邊的史實是存在的。來自中原地區的穆星民入播遭遇了“馬失前蹄”,除后人祭祀修建的“開封”殿外,沒有留下其他可閱資料。穆星天作為遵義穆氏始祖有譜可查,據不完全統計,現其族人已達二十余萬,是中華穆氏的重要支系。</p><p class="ql-block"> 譚其驤先生在《播州楊保考》中指出:“《五代史.職方考》載前、后蜀所有州皆不及播州,蓋已為酋長所據。以《家傳》(指《楊氏家傳》)考之,自端而后,三世皆困于羅閩,子牧南痛父業未成,日夜憂憤,牧南子部射伐之而戰死。部射之子三公被執半載,賴阿永酋長之力,僅得復國。根本未固,大難方殷,恐未必能開疆拓土。三公子實嗣位,始著武功于溪峒,其時宋祖已受命矣。疑播州之人于楊氏,當亦在此時。然則唐末五代時始陷播州者,當別是一夷族而非楊保也”(9)。譚先生此處論證說明了前、后蜀時期播州都是由酋長氏族占據,楊端入播后,前四世未開疆拓土,到了五世三公之子實繼位(1041-1054年)后,楊氏才疑是播州之人。所以唐末五代時開始占據播州者,應當是另一族人而非楊氏。譚先生尚未推測另一族人是誰,但根據穆氏族譜推測另一族人最大可能是穆氏,譚先生稱‘夷族’應是穆星天入播的歷史被塵封的原故。</p> <p class="ql-block">(圖片來源網絡)</p> <p class="ql-block"> 二、穆家川與白錦堡</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遵義新志》在第十一章歷史地理中把二千年來遵義發展的歷史分為九個時期。即:夜郎期;牂牁期;播州期;楊保前期(白綿堡期),“綿”與“錦”為寫法之差;楊保中期(穆家川期);楊保后期(海龍囤期);老城期;沙灘期;新城期。楊保中期(穆家川期)是這樣敘述的:“南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楊軫自白綿堡徙治于穆家川,即為今遵義山城所在地(穆家川至明始稱湘江),此期與前期不同之處,在土酋多漸濡漢化,民俗為之一變。……”(10)。這里至少涉及兩個重要的問題:為什么遵義山城(現稱遵義老城)在明代以前叫穆家川?楊軫住所白錦堡在什么地方?</p><p class="ql-block"> 1.穆家川的來歷 穆家川僅僅是一條河流的名稱嗎?縱觀遵義歷史,顯然不是。穆家川這一名字出現,在歷史的記憶中,實際上就意味著,來自中原的穆家軍在此屯墾戍邊,繁衍生息,它是西南穆氏在古播州的發源地。正如《遵義簡史》載:“流經遵義城區的河流,今稱湘江,從城西北高橋至湘山寺以下河段,宋代稱為穆家川,因穆氏族人長期聚居生活在河流沿岸,因此得名。”(11)</p><p class="ql-block"> 貴州省考古研究專家李飛先生在所著《復活的土司城堡—海龍囤考古手記》中指出:“穆家川在何處?《蜀中廣記》卷二十:‘穆家川,源出龍巖山,流經湘山,一名湘川’。穆家川即湘江之今遵義老城段,蓋因遷治前穆氏聚居于此而得名”(12)。從地理位置看,穆家川屬黔北地區,處于一個非常特別的位置。北臨南平軍(現桐梓、綦江)、東臨思州、南有“牂牁蠻”、西有“羅殿國”等“西南蕃”,基本屬于“三不管”自治自保地段。即:中原朝廷不管,“唐王朝亡后,中原王朝與云南的割據政權的聯系中斷”(13);“西南蕃”鞭長莫及管不了;地方憑實力說話,與播州楊氏分界而治。</p><p class="ql-block"> 從王朝治理的狀況看,穆家軍入播后不久唐王朝滅亡(907年),中國進入了五代十國分裂時期(907—979年),天下各自為政。宋朝建立后,實行“重文輕武”、“玉斧劃界”政策,宋太祖趙匡胤為避免晚唐藩鎮割據和宦官專權亂象,采取崇文抑武方針,加強中央集權,剝奪武將兵權,甚至打壓迫害。所謂“玉斧劃界”是大宋王朝與南詔的后繼者大理國以大渡河為界,劃江而治,互不侵擾。“整個宋代對大渡河之南的少數民族地區采取了一種低調態度,倒是事實。‘以大渡河為界,欲寇不能,欲臣不得’,也是很自然的”(14)。這一劃界決策符合大理國的立國之策,也符合大宋王朝的“守內虛外”的基本國策,促進了云南邊疆150年無邊患;云南300年不通中原。</p><p class="ql-block"> 穆家川存在于唐末宋初這個特定的外部環境下、存在于遵義這一特別的地理位置。穆氏族人與當地少數民族融合,自保自治,耕耘發展湘江流域,從公元876年到1176年的三百年間,使穆家川從荒野密林變成了滄海桑田和街道城域,中原漢文化的基因在遵義生根、開花、結果。這才有楊軫徙治穆家川后,“此期與前期不同之處,在土酋多漸濡漢化,民俗為之一變”,少數民族漢化進程變檔提速,使遵義從一個“彈丸”之地逐漸成為西南重鎮。</p><p class="ql-block"> 2.白錦堡在何處 據《楊氏家傳》載:公元876年,楊端應募“詣瀘州、合江逕入白錦,軍高遙山,據險立寨”(15)。白錦即為入播楊氏的始居地,在什么位置?《楊氏家傳》和《遵義府志》鄭珍的“白錦堡考”都有說法,但后人對白錦堡的位置,始終爭論不休。《楊氏家傳》載:“(楊)光榮恚籍播州二縣地千七百里往獻于朝,詔即其地建白錦堡,加光榮禮賓使”(16)。據推算,此事發生在楊文廣歿之后及其子楊惟聰主政之前,即1097-1108年之間。當時作為楊惟聰的仲父楊光榮,將播州一千七百里地獻于朝廷,獲取朝廷認可的堡治,歸附朝廷,楊光榮也貢職“禮賓使”,是謂“納土內附”。這為播州楊氏土司制的發展壯大開了先河、打下基礎,也為進一步擴張及占領穆家川埋下伏筆、創造了條件。</p><p class="ql-block"> 《重慶市志》第一卷建置沿革中是這樣敘述白錦堡:“宣和二年(1120年)廢溱州及所屬2縣,改置為溱溪寨,隸屬于南平軍。宣和三年(1121年)撤銷其南面的播州及所屬播川、瑯川、帶水3縣,以其地設置為白錦堡,隸屬南平軍;南宋端平三年(1236年)復置播州”(17)。這一史實表明,白錦堡的地理位置應在綦江南面及遵義市(穆家川)的北面之間,這也符合楊氏始祖從瀘州、合江進入白錦堡的路線圖。</p><p class="ql-block"> 貴州遵義市新蒲播州楊氏土司墓地考古發掘與研究成果報告——《牧司一方——播州楊氏土司墓管窺》中指出:“按文獻對北宋時期播州與遵義軍分置于仁江兩側的記載,排除了播州位于婁山關南仁江河西側的可能,再加上文獻的明確指向,桐梓境內曾經的播川、鼎山等建置以及播川驛、鼎山城以及大量宋墓等遺存的存在,均反映出播州楊氏早期司治位于婁山關北的信息,那時楊氏播州的中心,應該還沒有越過婁山關這一天然屏障。播川,或即播州楊氏北宋時期的政治中心”(18)。這里至少說明了兩點:一是入播楊氏始居在白錦堡,位置在播川,沒有越過婁山關,不可能在遵義。二是白錦堡如果是“納土內附”時所建,距穆家川之南二十里,與《楊氏家傳》自相矛盾。因此,白錦堡應該沒有越過婁山關。</p><p class="ql-block"> 1982年版《貴州遵義市地名志》及相關文獻為我們提供了遵義楊、穆、羅三大姓氏與地名的關聯信息至少有三點:一是遵義城中穆家川南面無白錦堡的印痕或傳聞;二是遵義市北面居住的穆氏族人相對集中,故白錦堡在播川,其南面對應穆家川更為符合歷史的真象;三是穆家川、穆家廟、穆家寨、穆家灣、穆家林、穆家墳等眾多穆姓地名在遵義城區是永遠抹不掉的歷史記憶。</p><p class="ql-block"> 3.穆家川的消亡 穆家川因穆家軍奉詔平蠻,屯墾戍邊而興。876年,穆氏入駐穆家川,1219年,穆永忠被誅而完全退出,整整343年,為遵義(穆家川)的發展做出了顯著貢獻。穆氏應是最早將中原文化帶入這塊“彈丸”之地的先人,是最早將漢文化注入這片少數民族散居的“三不管”地區;是最早建造具有中原文化特征祠廟(穆家廟)的人,也是把遵義帶入城市化(白田街)的先人。</p><p class="ql-block"> 穆氏的勤奮讓這片人煙稀少、溪水長流、密林叢生的土地變得富繞美麗,引起逐漸強大的楊氏家族強奪之心。至楊氏第12世楊軫時,“病舊堡隘陋,樂堡北二十里穆家川山水之佳,徙治之,是為湘江”(19),南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年),楊軫自白錦堡徙治于穆家川。</p><p class="ql-block"> “楊氏居播十三傳至粲始大”(20),“開禧二年(1206年),蜀帥吳曦叛,粲帥師赴援會曦,誅不果,貢戰馬三百,黃白金巨萬,……上優詔答焉。嘉定十二(1219年),復輸馬三百于蜀帥,蜀帥以聞上益嘉之。南平夷穆永忠盜據公家田,粲曰:穆不道,犯王略,吾為藩臣可緩其死耶?帥眾討平之,斬永忠,歸其田。……劈地七百里,獲羊牛鎧仗各以千計”(21)。這段記載說明播州楊氏傳至十三世楊粲時開始強大。1206年,楊粲第一次為抗擊四川的反判者吳曦時,獻出戰馬三百匹和上萬的金銀,得到朝廷的看好。1219年,又給四川的最高軍事長官送去戰馬三百匹。回過頭來楊粲舉大軍“斬永忠,歸其田,……劈地七百里”,穆氏被迫退出穆家川。正如《復活的土司城堡—海龍囤考古手記》中寫道“據《穆氏家譜》記載,楊氏遷入后,穆氏由遵義府白田壩后遷桐梓小水田,平淡的文字描述背后潛藏著兩大家族血拼的殘酷歷史,這是一場地盤爭奪戰,楊家取得了最終的勝利”(22)。</p><p class="ql-block"> “斬永忠,歸其田”,標志著穆氏聚居的穆家川走向消亡,也標志著楊氏最終統一了黔北地區,1239年,朝廷復置播州,土司制度統治開啟了新紀元,穆家川之名成為歷史的記憶,真實的歷史內涵被淹沒或不可知。事實上,唐、宋時期西南少數民族地區實行羈縻政策,地方的往事與中央王朝無涉,入不了主流文化體系,這也是穆家川歷史在史籍中難以查找的原因。</p> <p class="ql-block">(這是以貴州省遵義市土司楊粲墓出土的</p><p class="ql-block">銅鼓為代表的一類銅鼓,具有少數民族標志性特征。時值10世紀的五代到14世紀的元代時期。流行于以貴州、廣西北部為中心的黔、桂、滇等省區。 圖片來源網絡)</p> <p class="ql-block">三、海龍屯的述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海龍屯”是一個十分響亮的名字,是貴州省首個世界文化遺產的標志,雄居于遵義老城西北約30里的龍巖山巔。“據現有材料,海龍囤的始建年代應不晚于宋寶祐五年(1257),是在抗蒙的背景下修建的防御工事,……不料卻在不久后的1600年初夏毀于‘平播’的戰火”(23),至此,播州楊氏土司制也隨之消亡。1257年至1600年,楊氏土司精心打造的海龍屯經歷了343年,最終也灰飛煙滅。</p><p class="ql-block"> 1.名稱的演變 溯源歷史,海龍屯應有三個名稱。由近及遠第一個為“海龍屯”,“平播之役”時,為播州楊氏軍事中心。第二個為“龍巖屯”,是宋代楊氏土司為“設險以守其國”,并作“保固之根本”,在“龍巖山”建造“龍巖屯",后成為南宋時期抗擊蒙古軍的國家軍事防御工程。第三個是《穆氏族譜》和《楊氏家傳》上記載的名字:“老鷹巖”。876年穆家軍入播后,在此建造了穆家寨作為軍營和養馬場,以備抵御外來入侵者。</p><p class="ql-block"> “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楊文廣興兵攻打穆家寨,即老鷹巖(今海龍囤),穆鑒據險,楊文廣難攻”(24)。“愛敬日篤黃標儀盜發光震墓,文廣捕斬之事連其弟理郭,理郭奔高州蠻謀作亂,會老鷹巖僚穆族亦叛,文廣命謝都統討夷之,斬理郭戮穆,釋其黨七人”(25)。這表明老鷹巖確實存在,根據穆家川為穆氏聚居地的情況推測,老鷹巖應是海龍屯第三個名字。</p><p class="ql-block"> 2.養馬城何時建 海龍屯考古團隊對海龍屯所轄的養馬城的建造年代進行了相應考證:“說養馬城的年代早至唐末,養馬城現存的6座石筑城門,其中5座為疊澀頂,1座為圓拱形門,確實呈現較早的時代特征”(26);“可從養馬城,我們仿佛看到了海龍屯的過去,這確是一處唐末的牧馬之地。試想,若沒有細致的實地踏勘或在周邊的經營,楊氏又豈能在寶祐五年(1257)欲‘置一城以為播州根本’時,一下便發現和選定險峻的龍巖山的?筑‘龍巖新城’是否意味著其周邊有老城存在?”(27)</p><p class="ql-block"> 這一考古發現說明:穆家川時期(1219年前),楊氏沒有占據海龍屯及周邊土地,也就不可能修建牧馬地。唐末就存在的養馬城,最大可能就是穆氏主持修建。</p><p class="ql-block"> 3.不同建筑工藝會說話 央視出品的考古發現類紀錄片《土司遺城海龍屯》中有這樣的敘述:“海龍屯與其說是一遺城,更像是一具“歷史尸體”,在時間的風化中,只剩下破敗的“骨骼”。但,尸體也是會說話的。片中的考古學家,就是破解這些密碼的“法醫”。他們在海龍屯僅存的殘骸中,發現了疑點。為什么城墻上出現兩種不同時期的建筑工藝?順藤摸瓜,考古學家在海龍屯的幾十公里之處,發現了同樣工藝的城墻。而城墻下面,競是墓葬。這些墓葬和海龍屯之間,想必存在著某種血緣關系”(28)。</p><p class="ql-block">這是否在說:兩種不同時期的建筑工藝反映了兩段不同的建造歷史,如果內層是唐末時期,由穆氏主持修建的可能性最大,外層是土司楊氏主持修建,時隔300至600年。</p><p class="ql-block"> 4.老王宮之謎 海龍屯內有老王宮和新王宮兩處遺址。“老王宮即坐落在中央板塊上,新王宮居其北,彼此相距約200米”(29)。經專家考證新王宮,“可以肯定,這里正是楊應龍最后的居所,但未必系其首創”(30),就是說它的始建不一定是楊應龍時期。“經實地踏勘,老王宮內建筑基址分布頗廣,自‘天鵝抱蛋’以上,采石場以下皆有分布,面積在2.5萬平方米左右,但僅有祼露于表的少量石砌建筑臺基、柱礎和踏道可供觀察,因此尚不能推斷其到底是唐代還是宋代建筑”(31)。如果是唐代建筑,最大可能就是唐末穆家寨(軍營)的將軍府。</p><p class="ql-block"> 海龍屯考古團隊依當地傳說推測:“根據‘故老相傳’,則先人于龍巖山‘據險立寨’的歷史,至遲可推至唐乾符年間(874—879),而非‘置一城以為播州根本’的寶祐五年(1257),而老王宮若確系白龍太子的居所,則其年代亦當早至唐末”(32)。這似乎在提醒人們,海龍屯始建于1257年不能自圓其說,老王宮有可能始建于唐末。“‘宮殿’選址從老王宮到新王宮的變化,可曾伴隨著白龍太子族人與楊氏家族的血腥拼殺?抑或僅是楊氏家族內部出于風水或防御的考量所作出的自由選擇?掘之愈深,所見愈廣,所疑愈多”(33)。考古專家的感嘆讓神秘的海龍屯更加疑云重重。傳說中的白龍太子是誰呢?……。如果白龍太子是南詔,那么與其拼殺的是穆家軍而不是楊氏,因當時楊氏沒有占據其地。</p><p class="ql-block"> 上述推論說明,現行宣傳資料中稱海龍屯由播州楊氏土司始建于1257年是不成立的。海龍屯的始建時間應在公元874-879年間,由誰選址始建存在兩種可能:一是南詔白龍太子在此盤踞,被穆家軍擊敗后擴建為穆家寨,二是穆家軍入播后,選此地始建穆家軍營、牧馬場。因此,海龍屯的始建時間應向前推進380多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四、結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播州穆氏在穆家川繁衍生息,但遺憾的是正史鮮有記載。公元876至1219年,穆氏在穆家川生存了343年,是將中原漢文化注入遵義的先人,為加快當地少數民族漢化進程做出了貢獻,為遵義成為西南重鎮奠定了基礎,曾經地望不斐。播州楊氏成功上演“鴻門宴”,最終占領穆家川和海龍屯,成為一方豪族、一代土司。公元1257至1600年,土司楊氏從修建海龍屯到灰飛煙滅,歷經了343年,歷史的輪回竟如此巧合,這也留下了無限的遐想。現存史料宣稱中的楊氏土司統治播州725年(公元876至1600年)值得進一步研討。其實1219年前,播州地區主要是由穆氏、楊氏等分而治之,"斬永忠,歸其田"后,楊氏十三世楊粲完成了播州的土司統治。</p> <p class="ql-block">(海龍屯城堡遺址)</p> <p class="ql-block">(海龍屯城堡遺址)</p> <p class="ql-block">(圖片來源網絡:海龍屯考古發現的不同年代的城墻)</p> <p class="ql-block">參考文獻</p><p class="ql-block">(1)譚其驤《譚其驤全集》{M} 人民出版社 2015年7月第1版 2019年5月第2次印刷 第一卷 第231頁。</p><p class="ql-block"> (2)曾祥銑主編 紀念遵義會議80周年系列圖書——《遵義簡史》{M} 貴州出版集團、貴州人民出版社 第73頁</p><p class="ql-block">(3)(4)(5)(6)(7)(8) 宋.司馬光編著 元.胡三省音注 《資治通鑒》 {M} 上海古籍岀版社 1987年5月 卷249 唐紀65 第1721頁,卷250 唐紀66 第1723頁,卷252 唐記68 第1739頁,第1741頁,第1743頁 卷253 唐紀69 第1744頁。</p><p class="ql-block">(9)譚其驤《譚其驤全集》{M} 人民出版社 2015年7月第1版 2019年5月第2次印刷 第一卷 第216頁.</p><p class="ql-block">(10)張其昀 《遵義新志》 {M} 杭州出版 1948年5月 第159頁</p><p class="ql-block">(11)曾祥銑主編 紀念遵義會議80周年系列圖書——《遵義簡史》{M} 貴州出版集團、貴州人民出版社 第72頁</p><p class="ql-block">(12)(22)李飛 《復活的土司城堡:海龍囤考古手記》 {M} 貴州教育出版社 2014年6月 第242頁,</p><p class="ql-block">(13)(14)劉復生 《西南史地與民族——以宋代為重心的考察》 {M} 四川出版集團巴蜀書社 2011年12月 第72頁, 第92、93頁。</p><p class="ql-block">(15)(16)(19)(20)(21)清.紀昀等主編 《欽定四庫全書》{DB} 文憲集 巻十 《楊氏家傳》。</p><p class="ql-block">(17)羅傳朂主編 重慶市地方志編篡委員會總編輯室《重慶市志》{M} 四川大學出版社 1992年12月 第一卷 第679頁。</p><p class="ql-block">(18)周必素等《牧司一方——播州楊氏土司墓葬管窺》 {M} 北京 科學出版社 2020年11月 第76頁。</p><p class="ql-block">(23)李飛 《復活的土司城堡:海龍囤考古手記》 {M} 貴州教育出版社 2014年6月 第3頁,</p><p class="ql-block">(24)中華穆氏譜西南卷族譜編委會 《中華穆氏譜.西南卷》 {M} 中國文化出版社 2013年9月 上冊 第36頁。</p><p class="ql-block">(25)清.紀昀等主編 《欽定四庫全書》{DB} 文憲集 巻十 《楊氏家傳》。</p><p class="ql-block">(26)(27)李飛 《復活的土司城堡:海龍囤考古手記》 {M} 貴州教育出版社 2014年6月 第5頁,第51頁,</p><p class="ql-block">(28)微信公眾號 《遵義海龍囤》 {EB/OL} 熱文精選:“大寫的燃!央視在海龍屯拍這部‘盜墓筆記’,完爆流量明星版!” 2018年5月14日。</p><p class="ql-block">(29)(30)(31)(32)(33)李飛 《復活的土司城堡:海龍囤考古手記》 {M} 貴州教育出版社 2014年6月 第41頁,第43頁,第43頁,第42頁,第43頁。</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开阳县| 汨罗市| 清水河县| 佛坪县| 宣城市| 昔阳县| 开平市| 平阳县| 托克托县| 柘城县| 霍邱县| 当雄县| 富宁县| 于田县| 永新县| 乐山市| 景德镇市| 东山县| 松溪县| 攀枝花市| 郴州市| 绍兴县| 迁安市| 阿拉尔市| 静宁县| 都匀市| 沙湾县| 维西| 临泽县| 浏阳市| 靖江市| 彭泽县| 依兰县| 钟山县| 寻甸| 无锡市| 临高县| 抚松县| 敖汉旗| 双辽市| 庐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