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錢穆,字賓四,筆名公沙、梁隱、與忘、孤云,中國現代歷史學家。1895年出生于江蘇省無錫,1990年8月在臺北逝世。</p><p class="ql-block"> 錢穆先生是完全靠自修苦讀而在學術界確立地位的一個學者。其治學頗受清儒章學誠“六經皆史”思想的影響,對中國歷史尤其是對中國歷代思想家及其思想源流的研究和考辨,均自成一家之言。 錢穆先生著述頗豐,專著多達80種以上,其代表作有《國史大綱》、《先秦諸子系年》、《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中國文化史導論》、《文化學大義》、《中國歷代政治得失》、《中國歷史精神》等。</p><p class="ql-block"> 《國史大綱》出版之后, 即被列為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教育部大學用書,成為抗戰時期用以喚醒國魂的佳作。而《國史大綱》的編撰,讓錢穆先生與宜良結下不解之緣,宜良成為錢穆先生后半生魂牽夢縈之地。</p> <p class="ql-block"> 錢穆著書紀念館前言</p> <p class="ql-block"> 錢穆先生所著《國史大綱》,是他有感于中國缺乏一部完整的通史而發憤填補其空白的心血力著。錢穆于1930年北上燕都,受邀于燕京大學。1931年應聘執教北京大學教授歷史,自1933年起獨自負責教授北大中國通史課程。盧溝橋事變,學校南遷,錢穆先生諸多藏書善本不及攜帶,只將平日講通史筆記底稿數冊藏衣箱內,挾以俱行。取道香港、過長沙、經廣西,借道越南,于1938年4月至昆明,而文學院暫設蒙自。經此一番萬里逃生,苦于學生課外無書,僅憑口授,為憾尤深。于是在西南聯大同事陳夢家先生數次鼓動下,決意重修數年前之《中國通史綱要》,于當年5月開筆起稿。秋后,學院遷昆明。在昆明因交接頻繁,無閑暇落筆,“因念宜良山水勝地,踞昆明不遠,倘獲卜居宜良,以半星期去昆明任課,尚得半星期清閑,庶得山水之助,可以閉門撰述。”乃經友人介紹,求得當時宜良縣長王丕幫助,同意提供位于巖泉下寺之“縣長別墅”供先生居住,續寫篇章。然學校收假開課,而昆明塵囂居隘,不得已,只好往返兩地間。每周課完,得停留山中三日,既無參考書籍,又仆仆道途,不得有四日以上之安寧,其苦可知。</p> <p class="ql-block"> 巖泉盛景</p> <p class="ql-block"> 巖泉寺位于宜良縣城西,在其上寺巖壁,有一股清泉破壁涌出,潺湲如玉,所以得名“巖泉”。以峭壁千仞,巖下出涌清泉,山明水秀,境趣清幽而享有盛名,據傳,元末盤龍祖師曾云游至此,結草為庵,宣講佛法,成為開山祖師。其后,徒眾建祖師殿,殿宇僧房,漸次修建。至明代,“巖泉漱玉”已成為宜良八景之一。清初,有天池道人尹澈清發憤營構,感天動地,建為上道下佛,佛道合一名寺。民國初,邑紳馬云翔等,創刊巖泉摩崖石刻,廣植花木,修飾亭臺樓閣,成為登覽勝地。著名學者袁嘉谷曾賦詩巖泉,詩友唱和,成為一時佳話。錢穆先生寓居此地時,茂林修竹,空氣清新異常,鳥鳴山幽,是著書立說的絕佳去處。</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錢偉長題寫的巖泉禪寺</p> <p class="ql-block">錢穆先生所居“縣長別墅”,是巖泉下寺佛堂南側之一別門小院,木質二層樓小屋一幢。樓上分兩室,內室置一床一桌,是先生的書房兼臥室。外室放一桌一椅,為一日三餐之用。錢穆晚年回憶“縣長別墅”:“小樓上下各三楹,樓前一小院,有一池,上有圓拱形小石橋,四圍雜蒔花果。院左側又一門,門外乃寺僧菜圃,有山泉灌溉,泉從墻下流經樓前石階下,淙淙有聲,匯為池水,由南墻一洞漏出寺外,故池水終年凈潔可喜。”據《師友雜憶》記載,他初到之日,方丈得縣長知會,到寺門迎接。得湯用彤、賀麟二位相送,因設施簡陋,當晚,三人即同睡于室內地鋪上。翌晨,方丈來談膳事,每日分送寺內膳事一份,極粗劣,不能下口。勉強兩日,覺腹餓,又不消化,因與方丈重商,另聘張媽為女傭,日備中晚兩餐,每月伙食費為國幣6元,合新滇幣60元。每日除早晚必出寺下山散步外,盡日在樓上寫《國史大綱》。入夜,則看《清史稿》數卷,才入睡。樓下泉聲深夜愈響,每夢在無錫鄉下的水船中。 </p> <p class="ql-block"> 巖泉寺觀音殿</p> <p class="ql-block"> 巖泉寺的之北八華里有一溫泉,為宜良八景之一“西浦溫泉”。錢穆先生每于星期日返寺后,攜《陶淵明集》一冊,一路吟誦去溫泉。浴后坐泉池石級上,裸身作日光浴,濃茶一壺,陶詩一冊,反復朗誦,盡興始去。或于星期日下午不能去,即改星期一上午去,晌午進縣城吃飯。“宜良產鴨有名,一酒樓作北方烤鴨,外加燒餅,價滇幣6元,即國幣6角,余一人不能盡一鴨,飽啖而去”。又至縣立中學訪校長甘銘(北大畢業生),得向校圖書館借書,“有二十五史,有十通,所需已足。”每周都來更換。</p><p class="ql-block"> 由下寺赴上寺,一路石級,兩旁密樹,濃蔭蔽日。常有松鼠嬉戲其間,沿路皆見,實一奇景。上寺為一道院,有泉石之勝,院旁一亭,備游人品茗之所在。亭四周矮墻有靠背可坐,更適遠眺。先生頗喜獨坐亭中,每在此寫稿,半日始返。院中一道一仆,道士名靜庵,極清雅,能誦詩詞。其仆亦親切近人。因此,先生遂于后半年移居上寺道院之藏真閣中,張媽亦隨來照顧,但仍留居下寺,晨來夕去。</p> <p class="ql-block"> 巖泉寺祖師殿</p> <p class="ql-block"> 院中有一白蘭花樹(按即緬桂)甚高大,春季花開清香四溢。張媽以瓶插花放置書桌上,其味濃郁醉人。樓下階前流泉,圍砌兩小潭蓄之。潭徑兩尺許,清泉映白瓷,潔瑩可愛。張媽以中晚兩餐蔬菜浸其中,臨時取用,味更鮮美。住上寺后,先生心情更為暢快,盡日操筆。先生既得此“山水之助”,又得從宜中圖書館借閱之“圖書之助”,更得宜良燒鴨及張媽精心料理之“美食之助”,終于一年之內,寫成五十萬字的史學巨著《國史大綱》,時在1939年7月。因擔心日寇空襲,書稿被焚,書成后即攜書赴香港交商務印書館付印。</p><p class="ql-block"> 錢穆先生對巖泉寺情有獨鐘,在其居巖泉寺著書時有聯大學生來山邀請赴昆演講,錢穆曰“汝等已來此,親見此環境,尚開口作此請,豈不無聊。” 及至晚年,他仍深情回憶說:“回想當年生活,亦真如在仙境也。”</p> <p class="ql-block"> 《 錢穆教授著書處》碑刻</p> <p class="ql-block"> 宜良縣位于云南省中部,乃省垣屏障。人文薈萃,景色宜人。舊石器時代已有人類居住,戰國、西漢青銅文化燦爛,明中葉成為滇中糧倉。實為滇中重鎮。</p><p class="ql-block"> 宜良縣城始建于唐,《元史·地理志》載:“宜良,唐匡州,即其地。蠻酋羅氏于此立城居之,名曰羅裒龍,乃今縣也。”明洪武24年(1391年)置守御所千戶,由副千戶許斌督造磚城。“周圍四里,高一丈3尺,無池,有門四:東曰太和,南曰文煥,西曰嚴肅,北曰廣潤。”錢穆在宜著述《國史大綱》時常登臨攬勝,據《師友雜憶》載:“又曾登宜良縣城,繞一周費時僅一刻鐘。”</p> <p class="ql-block"> 宜良明城墻</p> <p class="ql-block"> 溫泉浴后,萬福寺是必游之地。萬福寺踞陽宗海北端湧金山。寺依山就勢,建有山門、土主殿、戲臺及一佛教院落。整體布局高低起伏,錯落有致。為舊時宜良十大寺之一,亦為滇中名寺之一。明代狀元楊什庵曾作《詠萬福寺》詩一首:“寺臨飛鳥外,樓出掛虹端。山翠沉云暗,湖舟染雨寒。因阿鑿戶牖,依石構?岏。雙樹蟬棲穩,一花人摘難。陰霞仍半沒,晚靄試橫看。攸對登高賦,仙毫點筆瀾。”</p> <p class="ql-block">湯池的湖光山色,讓錢穆先生直把他鄉當故鄉。</p> <p class="ql-block"> 萬福寺山門</p> <p class="ql-block"> 錢穆先生在巖泉寺著書時曾慕名徒步往寶洪山中購買宜良特產寶洪茶品賞并分贈友人。</p><p class="ql-block"> ?“樓下泉聲深夜越響,每夢在蘇錫鄉下之水船中。”“余又游宜良南山下一溪,此山即余每晨在宜良寺外山嘴之所望,山聳溪激,徘徊橋上不忍去。”錢穆先生看著宜良的小橋流水,散布大街小巷的水井,“背井離鄉”的錢穆鄉愁漸濃。</p> <p class="ql-block"> 新街普濟橋</p> <p class="ql-block"> 井最常見的文化意義即代表了家國故園,自古就有“背井離鄉”、“鄉井”之說。中國人具有很強的鄉土文化情結,一口水井成了故鄉家園的象征,他鄉的一碗井水常常讓人充滿了離愁別緒。宜良縣水資源得天獨厚,歷史上古井頗多,宜良城被詩人于堅稱為“百井之城”。</p> <p class="ql-block"> 宜良縣城白水井</p> <p class="ql-block"> 古橋梁傳承著中華民族的歷史記憶、生產生活智慧、文化藝術結晶和民族地域特色,維系著中華文明的根,寄托著中華各族兒女的鄉愁。錢穆先生的家鄉江蘇無錫南延祥鄉嘯傲涇七房橋,即以橋命名。《八十憶雙親》一書有一篇“七房橋”記述:“七房駢連,皆沿嘯傲涇,東西一線,宅第皆極大。一宅稱一墻門,除此七墻門之外,無農戶,無商店。涇東千步許有一橋,即名七房橋。橋北一小村,忘其名,乃七房橋公仆所居。……涇西約五百步又一橋,名丁家橋,橋北一村,名丁家村,乃七房橋樂戶,襲明代舊制,世習昆曲鑼鼓,歌唱吹打。”對家鄉古橋的回憶使錢穆在宜良“徘徊橋上不忍去。”</p> <p class="ql-block"> 竹山疊水石橋</p> <p class="ql-block"> 宜良號稱“花鄉水城”,縣內河道、溝渠縱橫,境內留存古橋較多,在民國《宜良縣志》中,收錄有當時尚存的明清時期的古橋梁共九十座。</p><p class="ql-block"> 縣城南十五里的西毛營,村南有建于清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的龍頭橋,村東有建于明萬歷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的大德橋,村北有建于清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通濟橋。三座橋環村而建,相距不過半公里,因而當地民間有“半里三座橋”的贊譽。</p> <p class="ql-block"> 草甸火龍井</p> <p class="ql-block"> 宜良縣城之所以稱為水城,因有文公河與西門河穿城而過。在這兩條河上舊時有清遠橋、宏濟橋、魚龍橋、青云橋、芮家橋、通化橋、通衢橋等。這些古橋如長虹臥波,裝點了宜良縣城。這些古橋中最充滿神奇色彩的當數清遠橋,該橋建于明代,由芮洪所建。芮洪除建造清遠橋外,還在縣城內建造了宏濟橋,在城東三里建造了車渡橋。一人建三橋,其功至偉。也體現了宜良人勤勞、樂善好施的傳統美德。清遠橋建成后,以其為中心逐漸形成花市,清遠橋成為了名其實的花橋。“花橋賣花四百年”,由一座橋逐漸形成了宜良傳統的花街節,為宜良留下來寶貴的物質和文化財富。</p> <p class="ql-block"> 錢穆著書紀念館(一)</p> <p class="ql-block"> 1939年6月12日,《國史大綱》完稿,錢穆先生攜書赴香港交商務印書館付印。抗戰勝利后,錢穆先生重回昆明,在五華書院任教,又兼任云南大學教席,主要教授中國思想史,期間懷念巖泉勝境,便偕友重游巖泉寺。一年后,錢穆先生又回鄉養病。自此再未回到過宜良。</p><p class="ql-block"> 錢穆先生的侄子錢偉長也與巖泉寺有緣,錢穆先生寓居巖泉寺著《國史大綱》時,錢偉長先生就讀于西南聯大,曾到巖泉寺看望叔父。1939年秋季,錢偉長先生畢業后新婚,亦來巖泉山中,住藏真閣達3月之久,享度蜜月。后即赴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深造,參與消滅法西斯之盟國軍事科學研究,嶄露頭角。抗戰勝利后毅然歸國,為我國科學界名人,歷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全國政協副主席等職。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錢偉長夫婦受叔父之托專程來宜良,特往巖泉寺相訪。后在香港晤見先生,告以寺為鄉民拆除,僅留石碑數處,約略可想見其遺址,錢穆先生聽了,不勝悵然。1994年6月23日,80余歲高齡的錢偉長先生再次偕夫人來重游巖泉寺。看到巖泉寺已經修復,無比欣慰,欣然揮毫,寫下題詞:“巖堅泉清,宜結良緣”。署曰:“五十五年后重游題記”,并應邀題書“巖泉禪寺”立于寺門之上。“巖堅泉清,宜結良緣”現已成為宜良對外交往最為著名的名片。</p> <p class="ql-block"> 錢穆著書紀念館(二)</p> <p class="ql-block">錢偉長題寫“巖堅泉清 宜結良緣”石刻</p> <p class="ql-block"> 錢穆先生在巖泉禪寺完成其史學名著《國史大綱》,是宜良縣輝煌的文化事件,也是錢穆先生與宜良山水、宜良人民結下的真摯而深厚的文化情緣。</p><p class="ql-block"> 如今,雖是青山依舊,泉水常流,而斯人已逝,所幸先生著作長存,功勛永駐。宜良山川有幸,巖泉有幸,與錢氏叔侄得結此良緣,成此千古佳話,留萬世美談,亦不辜先生當日在清寂歲月中的嘔心瀝血。</p> <p class="ql-block"> 學術界對《國史大綱》的贊譽</p> <p class="ql-block">為紀念錢穆在宜良著作《國史大綱》這一輝煌的文化事件,也為傳承錢氏家族嚴謹的治學精神、大力弘揚國學文化,促進文旅融合,宜良縣于2018年10月啟動錢穆著書紀念館建設,歷經8個月,于2019年6月4日建成并對外開放。</p> <p class="ql-block"> 錢穆著書紀念館揭牌儀式</p> <p class="ql-block"> 錢穆著書紀念館布展內容分為七個部分:一、前言;二、寓居巖泉 終成國史一一錢穆先生著述篇;三、談詩論道 群賢畢至一一聯大名人來訪篇;四、巖堅泉清 宜結良緣一一錢穆家人篇;五、廉潔家庭 人才輩出一一吳越王錢氏后裔篇;六、建館弘文 福澤后人一一其他篇;七、后記。全面展現了錢穆先生在宜良巖泉寺著書的經歷,同時通過對錢氏家訓的展出,倡導了廉潔家風,強化了廉潔文化建設。錢穆著書紀念館的籌建,得到了江蘇無錫“錢穆、錢偉長故居紀念館”及錢穆先生后人錢遜、錢婉約教授的大力幫助,并提供了相關資料。也有幸得到了錢穆先生的學生,時年98歲高齡的世界著名翻譯家許淵沖先生親筆題寫館名,此還得到社會各界及國內外相關學者的關心和襄助。</p> <p class="ql-block">錢穆《師友雜憶》中有關其巖泉寺著書記述摘錄石刻</p> <p class="ql-block"> 宜良錢穆著書紀念館是繼臺北“錢穆故居紀念館”、江蘇無錫“錢穆、錢偉長故居紀念館”、江蘇蕩口“錢穆舊居紀念館”之后建立的有關錢穆的紀念館。該館的建成,既延續了錢穆先生與宜良的緣分,也成為宜良對外文化交流的一張名片。</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圖文:趙東明</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垫江县|
开远市|
长葛市|
呼图壁县|
余姚市|
刚察县|
云林县|
巴东县|
岫岩|
铁岭县|
新龙县|
自贡市|
无棣县|
阿图什市|
宝坻区|
延庆县|
定州市|
镶黄旗|
新平|
军事|
家居|
永昌县|
武清区|
邻水|
鱼台县|
新密市|
乐安县|
石楼县|
迁安市|
顺平县|
仁布县|
五指山市|
嘉禾县|
金坛市|
凉山|
金堂县|
客服|
定西市|
伊吾县|
库尔勒市|
宽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