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婺源有較多相對封閉隔絕然而卻秀麗神奇的村落,它們大多地處重巒疊嶂的群山之中,交通相對比較閉塞,閬山就是個典型,閬山人世代過著隱逸的生活,女人極其吃苦耐勞,繁重的農活基本由女人包干,男人則半耕半讀,過的十分悠閑,雖然歷史上并未有十分顯赫的人物,可是這種習俗甚至被世人譽為“母系氏族遺風”。</p> <p class="ql-block">閬山村,閬山位于婺源縣段莘鄉,距離縣城60公里左右,一個神奇的村落,雖然偏僻,卻有很多人神往,據說閬山有母系氏族遺風,行走在前往閬山村的古驛道,從山下到山頂要爬約8000級石階,一路上隨處可見女人們背著竹簍經過,日常生活用品、柴火、男人的煙酒都是女人們從山底下背上來的。</p> <p class="ql-block">閬山村地處全鄉東部最高、最險,海撥達900余米的高山之巔。清晨6點,我們從段莘鄉的野冰攝影驛站出發,沿著段莘水庫的盤山公路而上,道路曲折難走,沿途風景如畫,在坳上可以觀賞到壯觀的云海。從野冰攝影驛站到閬山村雖然只有20公里,由于道路險而狹窄我們足足走了1小時多。閬山村雖然土地貧瘠,資源匱乏,但尤如中國的西藏——特產豐富,景色優美,民俗特殊。閬山的朝天辣椒因個小、色艷、味辣而堪稱一絕,閬山頂上的高山風光、清晨迷霧、楓林秋景早已名聞暇邇。聽野冰老師說,在婺源當地只有他的攝影團隊才來閬山村攝影創作,是他的獨門路線。</p> <p class="ql-block">據《婺源地名志》閬山是婺源的山名,以轄區內閬山片村而名。在中村東部的高山上,6個自然村:王家、布源、坦里、碎石塢、外山、新寺。我們今次走訪的只是坦里村。進入坦里村,村口十幾棵高大挺拔的楓樹,在陽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輝,把我們乘車的勞頓一掃而光,同行都興奮起來,舉起手中長槍短炮瘋狂地掃射起來。</p> <p class="ql-block">隨后我們在坦里村閑逛,村莊不大,不足100戶人家。當地還很早著呢,幾乎見不到人。只有一倆個老人家在家門前走動。據《婺源地名志》記載,閬山村委會最大的自然村是“坦里村”,由當地“洋邊”方文意建村,已有34代、85戶、412人,其他幾個村落的建村歷史都在清代康熙年間,而外山、新寺的汪姓則由當地“仰坦源”遷居而來,據傳汪姓為福建客家后代。</p> <p class="ql-block">村中有一個池塘,水面平靜如鏡,水塘四周的房屋及楓樹倒映在水中,別有韻味。池塘邊上安放在石凳子,村中老人孩兒便在池塘邊上閑聊曬太陽。勤勞的婦女在池塘上洗衣洗菜。整個村莊在群山的環饒下,早晚吹煙裊裊,雞狗相鳴,寧靜而不失生氣,歲月靜好應該是這般模樣吧。</p> <p class="ql-block">現在閬山村已通了盤山公路。沒有通公路前,村民下山上山都是走閬山村的古驛道,從山下到山頂要爬約8000級石階,一路上隨處可見女人們背著竹簍經過,日常生活用品、柴火、男人的煙酒都是女人們從山底下背上來的?,F在通公路了,閬山村的年輕村民外出經商或打工,村中只有老人和孩子,不時還見到老人從山下背著一大把柴回家,保持著這農耕的遺風。這里的村民幾乎過自給自足的生活,生活優閑舒適,自得其樂。</p> <p class="ql-block">閬山村的原生態和村民的原始生活不要以開發旅游為幌子而遭到破壞,希望閬山村永遠保持著神秘的迷人的風光獨立在那里,成為外面的人向往的香巴拉。</p> <p class="ql-block">攝影圖文:快樂簡單</p><p class="ql-block">攝影地點:婺源段莘鄉閬山村</p><p class="ql-block">攝影時間:2023年11月18日</p>
主站蜘蛛池模板:
虹口区|
介休市|
新建县|
洪泽县|
博客|
松潘县|
石河子市|
绵竹市|
石城县|
扎鲁特旗|
班玛县|
万山特区|
张家港市|
永寿县|
沧州市|
安达市|
儋州市|
米脂县|
黄龙县|
安岳县|
慈利县|
夏邑县|
阜南县|
河间市|
怀远县|
沁源县|
韩城市|
惠安县|
东丽区|
曲麻莱县|
武定县|
上蔡县|
永康市|
巴林右旗|
威信县|
新乡县|
东台市|
类乌齐县|
遵义县|
黄梅县|
延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