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4年1月13日是個值得回憶的日子。因為擴建原因,14日西安碑林博物館就要關閉除文廟以外的全部精華展區。可以預見新館陳列肯定有較大變化,再不會有現在這樣觀眾與諸多歷史文物親近的機會了。在這個特別的時刻,有幸隨尚德書畫院的老師和各位書友再次來到文物圣地,聆聽西安碑林博物館研究員馬志祥老師對重要文物的專業解讀,使大家對碑林厚重的歷史和價值有了全面地了解和深刻感悟,可謂收獲頗豐。</p><p class="ql-block"> 書友董英麗在參觀后發表的三點感想可以說充分表達了大家的心聲:</p><p class="ql-block"> “感想一:今天太值了!馬老師精彩的講解讓我們的參觀收獲頗豐,對碑林的國寶馬老師如數家珍,把文物的前世今生和來龍去脈講的清清楚楚,還有自己獨特的思考和現實意義的升華,不愧是武大歷史專業的學霸。</p><p class="ql-block"> 感想二:親耳聆聽,讓我們也對碑林有了進一步的認識,以后和朋友聊起來碑林我們也會驕傲的道出個一二三四,為大西安人爭光!</p><p class="ql-block"> 感想三:馬老師用自己淵博的知識和深入的思考、多年的研修為我們上了一堂生動的書法課、歷史課、思政課,為馬老師對學員們的一腔赤誠而深受感動,中國書法博大精深,學無止境,我們將繼續研修,期許新的一年里能和馬老師以及其他的學員們學到的更多!”</p> <p class="ql-block">尚德書畫院薛滿年老師介紹本次參觀安排。</p> <p class="ql-block">馬老師介紹碑林博物館歷史沿革。</p> <p class="ql-block">馬志祥老師與尚德書畫院賈蜀陵、魏寶禎老師。</p> <p class="ql-block">書友與馬志祥老師合影。</p> <p class="ql-block"> 孔廟</p><p class="ql-block"> 西安碑林博物館是在西安孔廟古建筑群的基礎上擴建起來的,其前身可以追溯到唐貞觀初年建于長安國子監的孔子廟堂,受唐末五代戰亂影響,孔廟幾度搬遷,最終在北宋崇寧二年(1103)遷置現址。 </p><p class="ql-block"> 現博物館門外“照壁”上“孔廟”兩個大字,是由清末陜西著名書法家劉暉(字春谷)所書。</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如今的西安孔廟保留了明清時期孔廟建筑群的基本規模和標志性建筑:高大的牌坊、古樸的泮池、肅穆的欞星門、莊嚴的戟門,無不反映著孔廟昔日的壯觀和輝煌。</span>整個西安孔廟的建筑,完全遵從了中國傳統建筑中貫軸線、左右對稱的原則,布局嚴謹,氣氛肅穆,氣勢宏偉。孔廟與學府、碑林共居一處,不僅是尊孔祭孔的場所,還負擔著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教育啟迪后人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資料來源網絡)</p> <p class="ql-block"> 碑林始建于1087年,它是在具有 900多年歷史的“西安碑林”基礎上,利用西安孔廟古建筑群擴建而成的一座以收藏、陳列和研究歷代碑石、墓志及石刻造像為主的專題類藝術博物館。</p><p class="ql-block"> 西安碑林博物館,原名陜西省博物館,創建于1944年,是陜西省創建最早的博物館,也是收藏我國古代碑石時間最早、數目最大的博物館。1961年西安碑林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石刻及其他分類第1號)。因其部分分建陜西歷史博物館,1992年更名為西安碑林博物館。</p><p class="ql-block"> (資料來源網絡,照片釆自西安碑林博物館網站)</p> <p class="ql-block"> 西安碑林博物館分為孔廟舊址、碑石展示和石刻藝術室三個部分,主要藏品有歷代的碑石、墓志、石刻造像,是收藏我國古代碑石時間最早、數量最大、名碑最多的一座書法藝術寶庫(總計四千多方)。</p><p class="ql-block"> 2006年被授予“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2008年被評定為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2018年被評定為全國AAAAA級旅游景區,2021年榮獲“陜西省文明旅游示范景區”稱號。</p><p class="ql-block"> (資料來源網絡)</p> <p class="ql-block">景云鐘上的銘文(此圖采自西安碑林博物館網站)</p> <p class="ql-block"> 國寶級文物。鑄于唐睿宗李旦景云二年(711),故稱景云鐘,至今已有近1300年的歷史,1953年景云鐘移到陜西省博物館(西安碑林博物館的前身)。</p><p class="ql-block"> 鐘高2.47米,腹圍4.86米,口徑1.65米,重約6噸。它是由25塊銅模鑄成,而今銅鑄彌合的痕跡依然清晰可見。鐘身分上中下三段,每段分三格,除下段中格為銘文外,其余均飾八棱花瓣為界,以四線達于四角的幾何紋相間隔,飾有龍、鳳、獅、牛、鶴等不同的動物和飛天形象。下段中格的銘文共18行、292字,是唐代第五個皇帝唐睿宗李旦撰文并書寫的,主要描述道教的神秘玄妙和對景云鐘的贊語。三段中32枚鐘乳像顆顆璀璨晶亮的星星,均勻地布于鐘身各處,既裝飾了鐘表面,又起到了調節音韻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資料來源西安碑林博物館網站)</p> <p class="ql-block"> 景云鐘之所以被定為國寶級的文物,原因是它有三絕:</p><p class="ql-block"> 第一絕是說它鐘身的紋飾非常精美,上面雕刻著龍、鳳、飛天等圖案;</p><p class="ql-block"> 第二絕是它的鐘聲非常的悅耳動聽,渾厚悠揚,咱們每年除夕夜聽到的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辭舊迎新的鐘聲,就是景云鐘鐘聲的錄音;</p><p class="ql-block"> 第三絕是鐘身上的銘文,它是睿宗李旦少有的傳世之作,內容宣揚了道教的玄妙并贊譽鐘聲的優美。</p><p class="ql-block"> (資料來源網絡)</p> <p class="ql-block"> 國寶級文物。原在西安市北郊查家寨發現的,馬身高200厘米、身長255厘米。大夏,是十六國之一,當年匈奴族赫連勃勃,踞統萬城(今陜西靖邊縣的白城子),稱大夏王,一度攻占長安,由其子鎮守,此石馬就是那時的作品。石馬前腿處有赫連勃勃真興六年(424)題記。 (資料來源西安碑林博物館網站)</p><p class="ql-block"> 大夏是東晉五胡十六國時的少數民族匈奴人建立的一個王朝,大夏朝只有短短的24年,由于當時戰事不斷,大夏國遺留下的文物就相當的少了,我們今天在這里看到的這匹馬就顯得彌足珍貴。 (資料來源網絡)</p> <p class="ql-block"> 這座碑亭里陳列的是石臺孝經,此碑亭也是西安碑林的標志性建筑。</p><p class="ql-block"> 碑亭上有“碑林"二字,相傳是清代著名愛國將領林則徐的手跡。碑亭下陳放的就是久負盛名的《石臺孝經》,也是碑林收藏的十大名碑之一。《孝經》是孔子的學生曾參編篆的,主要講的是“孝”和“悌”。此碑高約6米。四面刻字,由碑座、碑身、碑首共35塊巨大的石塊組成。碑文是由風流天子李隆基用隸書所寫,字體雍容大度,端莊秀麗,非常的華美飄逸。</p><p class="ql-block"> (資料來源網絡)</p> <p class="ql-block"> 石臺孝經</p><p class="ql-block"> 《石臺孝經》,由四塊高590厘米、寬120厘米的長方形巨石結體而成。碑首、碑身、碑座共用35塊巨石組合起來。此碑由宰相李林甫、國子祭酒(主管教育的官員)李齊古主持,于唐玄宗李隆基天寶四年(745)鐫刻而成。</p><p class="ql-block"> 碑首上雕刻著瑞獸神龍,上下刻涌云似乎神龍蜿蜒飛舞在萬里云海之中。碑座由線刻雙獅和蔓草紋飾的三層石臺壘起,顯得莊重魁偉、富麗堂皇,線條和諧,氣象不凡。碑額是唐肅宗李亨的篆書 “大唐開元天寶圣文神武皇帝注孝經臺”16字。</p><p class="ql-block"> 碑文是由唐玄宗李隆基親自作序、注釋,并以自己喜愛的八分隸體書寫的《孝經》,所以稱為《石臺孝經》。字體雍容華貴,端莊大方。</p><p class="ql-block"> 《孝經》是儒家經典十三經之一。是孔子的學生曾參記述他與孔子的問答之辭,主要講“孝”、“悌”二字。唐玄宗為《石臺孝經》寫序的目的就是為了表明自己以“孝道”治天下的決心。</p><p class="ql-block"> (資料照片來源:西安碑林博物館網站)</p> <p class="ql-block"> 第一室集中陳列唐開成二年(837)刊刻完成的十二部儒家經典,即《周易》《尚書》《詩經》《周禮》《儀禮》《禮記》《春秋左氏傳》《春秋公羊傳》《春秋轂梁傳》《孝經》《論語》《爾雅》,共114石,228面,650252字,史稱《開成石經》清康熙三年(1664)又補刻《孟子》與《開成石經》同室陳列,合為“十三經”。</p><p class="ql-block"> 《開成石經》是我國古代七次儒家經典刻石中時代較早且保存基本完好的一部,也是北宋元祐二年(1087)首批移入碑林而開啟西安碑林發展史的奠基石,素有“文獻淵,石質書庫”之譽。在印刷技術尚不發達的唐代,刊刻石經主要是為學子提供經典范本,并作為校對傳抄錯誤的官方標準。</p><p class="ql-block"> 十三經不僅是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的必讀之書,更是中華文化與民族精神的淵源所在。</p><p class="ql-block"> (資料來源:西安碑林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 國寶名碑</p><p class="ql-block"> ——開成石經</p><p class="ql-block"> 國寶級文物。</p><p class="ql-block"> 《開成石經》,共114右、228面,每石高216厘米,寬83-99厘米不等,內容包括《周易》、《尚書》、《詩經》、《周禮》、《儀禮》、《禮記》、《春秋左傳》、《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以及《孝經》、《論語》、《爾雅》等12部儒家經書,共計160卷、65萬多字,是古代知識分子的必讀書目,被譽為最重要、最大的一部石質書庫,有“石質圖書館”之美稱。“開成”是唐文宗李昂的年號,因石經刻成于唐開成二年(837)而得名。</p><p class="ql-block"> 石經是中國古代碑刻中的重要類別,在中國歷史上曾多次刻立石經,至今有文字可考的共有七次,即東漢《嘉平石經》、曹魏《正始石經》、唐《開成石經》、后蜀《廣政石經》、北宋《嘉祐石經》、南宋《紹興石經》、清《乾隆石經》。但其中五次刻經已損毀,僅留存一些殘石,惟有唐《開成石經》和清《乾隆石經》得以完整保存下來,碑林一室陳列的就是《開成石經》。</p><p class="ql-block"> (資料來源:西安碑林博物館網站)</p> <p class="ql-block">馬志祥老師講解片斷。</p> <p class="ql-block">馬志祥老師講解片斷。</p> <p class="ql-block"> 第二室陳列以唐代名碑為主,其中《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空和尚碑》是研究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寶貴資料,而歐陽詢書《皇誕碑》、歐陽通書《道因法師碑》、褚遂良書《同州三藏圣教碑》、僧懷仁集王羲之書《大唐三藏圣教序碑》、史惟則書《大智師碑》、顏真卿書《多寶塔碑》、《顏家廟碑》、柳公權書《玄秘碑》等,歷來是人們學習書法的范本。</p><p class="ql-block"> 此外,在許多碑側有刻工致、結構瑰麗的紋飾,也是古代圖案裝飾藝術的寶貴資料。</p><p class="ql-block"> (資料及照片釆自西安碑林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國寶名碑——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國寶名碑</p><p class="ql-block"> ——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p><p class="ql-block"> 國寶級文物。</p><p class="ql-block"> 唐建中二年(781)</p><p class="ql-block"> 釋景凈撰 呂秀巖書</p><p class="ql-block"> 唐建中二年(781)立于長安大秦寺中。波斯傳教士景凈撰文,呂秀巖書并題額。螭首龜趺。碑身高193厘米,寬96厘米。楷書32行,漢字 1780個。碑文記載了基督教在唐代貞觀年間傳入中國及其以后100多年流傳中土的情況,是聞名海內外的世界四大名碑之一。“大秦”是中國古代對東羅馬帝國的稱呼,“景教”是基督教一支聶斯脫利教派的中文名字。</p><p class="ql-block"> 聶斯托利(386~451),敘利亞人。428年4月10日至431年6月22日出任君士坦丁堡牧首,也就是大主教。期間他主張將耶穌的神性與人性分開。于是在公元431年,在以弗所全教會會議上,他的主張被認定為異端,從而流放埃及,最后死于那里。他的信徒也遭到迫害,紛紛逃亡波斯。在波斯,聶斯托利的信徒得到波斯王的庇護,并在波斯成立了東方教會,以古敘利亞文為官方語言。一百多年間蓬勃發展。這時東方大唐帝國在一代英主李世民領導下,國力蒸蒸日上,絲綢之路的暢通為基督教的東傳打開了大門。</p><p class="ql-block"> 據碑文記載,貞觀九年(635),基督教由敘利亞教士阿羅本從波斯傳入長安,當時心胸寬廣的唐太宗李世民命宰相房玄齡到長安城西郊列隊歡迎阿羅本。</p><p class="ql-block"> 此碑記載了貞觀九年到建中二年(781)基督教在大唐傳播的珍貴片段。比如:阿羅本來到長安后3年,太宗在長安義寧坊給他們批了一塊地,讓他們建立東方第一個教堂。還專門給他們的教堂批了20來個正式編制。以后歷代皇帝對基督教都非常支持。唐玄宗的時候,教堂有活動,玄宗派高力士送來絲帛,并且給教堂題字。玄宗雅好書法,唐書上說:玄宗英斷多藝,尤知音律,善八分。玄宗是隸書(八分)的頂級高手,其書豐腴華美。唐文宗時候,在圣誕節,皇帝給教眾分發點心,等等。碑文最后記載建中二年立碑之時,“寧恕知東方景眾也”。也就是說大唐的基督教歸東方教會管理,當時東方教會的主教是寧恕。他駐扎地在今天伊拉克的巴格達。特別珍貴的是碑多處刊刻了古敘利亞文,這是東方教會的官方文字。</p><p class="ql-block"> 《景教碑》刻立60多年后,唐武宗滅佛,佛教遭遇空前的“會昌法難”。受此連累,景教教堂也被平毀,《景教碑》遂淹沒無聞。</p><p class="ql-block"> 時間又過了近800年,《景教碑》在明代天啟五年(1625)初春出土于西安城西崇仁寺(金勝寺)附近,其地即當年唐長安大秦寺舊址,旋就近安置在崇仁寺內。這座寺院是當時西安最大的佛寺,明成化年間曾大舉修繕,把它作為秦王府的香火院。現為空軍西安基地(希爾頓大酒店斜對面)所在,在西安城墻玉祥門外四五里處。</p><p class="ql-block"> 出土300多年來,海內外學人就該碑的真偽、性質,出土的時間、地點,以及從語言學、神學,特別是宗教史學的角度解讀該碑的內涵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一碑之研究竟至汗牛充棟,足稱前無古人,后無來者。</p><p class="ql-block"> 20世紀前西人的研究以來華的基督教傳教士,尤其是耶穌會士為主。該碑的出土對他們來說,可謂如獲至寶,因為其無疑證明了基督教在華之源遠流長,盡管景教在中世紀不過是基督教的異端。他們很快將碑文譯成多種西方文字,并著手解讀該碑的敘利亞文部分。</p><p class="ql-block"> 《景教碑》出土200多年一直在崇仁寺中,清咸豐九年(1859年),在陜做官的杭州人韓泰華訪碑至此,慶幸碑刻字畫完好,更造碑亭,以為保護,并于碑石左側刻題:“后一千七十九年咸豐己未,武林韓泰華來觀。幸字畫完整,重造碑亭覆焉。惜故友吳子苾方伯不及同游也,為悵然久之。”</p><p class="ql-block"> 1907年5月,丹麥人何樂模(Holm)來到西安,計劃出銀3000兩買通寺僧,將此碑運往國外,并雇石匠用相同的石料重刻一碑以代原石。9月復制《景教碑》已經完成,何爾謨再度來到西安,就在其秘密商議搬運之際,消息走漏,地方當局出面制止。擅長英語的陜西高等學堂教務長王猷擔當折沖之任,與何樂模交涉,終解除密約,只允許他將復制碑石運走。10月2日~6日,《景教碑》碑身、龜趺先后移往西安碑林,陳列于《開成石經》碑廊之后 “《孟子》石經亭”入口處(今碑林第二展室所在)東側。</p><p class="ql-block"> (資料采自西安碑林博物館網站)</p> <p class="ql-block">國寶名碑——多寶塔感應碑</p> <p class="ql-block"> 國寶名碑</p><p class="ql-block"> ——多寶塔感應碑</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此碑為國寶級文物。</span></p><p class="ql-block"> 唐天寶十一年(752)</p><p class="ql-block"> 岑勛撰 顏真卿書 徐浩題額</p><p class="ql-block"> 唐天寶十一年(752)四月建。北宋崇寧二年(1103)移存西安碑林。岑勛撰文,徐浩題額,顏真卿受西京千福寺楚金禪師邀請書丹。碑文記載長安龍興寺楚金和尚修建多寶佛塔事跡。</p><p class="ql-block"> 顏真卿(709~784),唐代名臣,官至吏部尚書、太子太師。安史之亂時,身為平原太守的顏真卿在北方率先起兵對抗叛軍。興元元年(784),被派遣勸降叛將李希烈,凜然拒賊,終被縊殺。其楷書端莊雄偉,世稱“顏體”,行書跌宕遒勁。宋代書壇領袖蘇軾曾慨嘆:“顏魯公雄秀獨出,一變古法,如杜子美詩。格力天縱,奄有漢、魏、晉、宋以來風流。”其書豐壯淳厚,含蓄又充滿力量,這正是幾千年來,儒家最推崇的精神境界。換言之,顏真卿書法的美學底蘊深契儒家思想,幾乎無人匹敵。</p><p class="ql-block"> 該碑是顏碑石存今最早者,點畫圓整,端莊勁秀,已有個人獨特面目。明代學者孫鑛《書畫跋》:“此是魯公最勻穩書,亦盡秀媚多姿,第微帶俗,正是近世掾史家鼻祖。”</p><p class="ql-block">撰文者岑勛是大詩人李白的朋友,他有一個大名鼎鼎的叔伯兄弟,名叫岑參。此碑額題“大唐多寶塔感應碑”,隸書,出徐浩之手。徐浩是顏真卿同僚,長顏6歲,唐玄宗至肅宗朝曾兩度主持內府法書鑒定。千福寺在唐長安城安定坊之東南隅(大致在今天西安西站西南),原為章懷太子宅,咸亨四年(673)舍為寺。</p><p class="ql-block"> (資料來源:西安碑林博物館網站)</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馬志祥老師介紹顏真卿書法名碑。</p> <p class="ql-block">國寶名碑——皇甫誕碑</p> <p class="ql-block"> 國寶名碑</p><p class="ql-block"> ——皇甫誕碑</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國寶級文物。</span></p><p class="ql-block"> 唐貞觀年間(627—649)</p><p class="ql-block"> 于志寧撰 歐陽詢書</p><p class="ql-block"> 碑身高188厘米,寬95厘米。隋文帝末,漢王楊諒在并州(今太原)舉兵反叛。當時皇甫誕總管并州司馬,勸阻楊諒不成,反被殺害,時在仁壽四年(604),年51歲。其子皇甫無逸因為是隋朝舊臣,受到唐高祖禮遇,封滑國公。他為彰顯其父芳烈志節, 唐貞觀十年至十二年(636~638)間,追立碑于陜西省長安縣鳴犢鎮皇甫誕墓前。明代初年移存西安碑林。</p><p class="ql-block"> 歐陽詢(557~641),字信本,潭州臨湘縣(今湖南長沙市)人。隋煬帝即位,歐陽詢出任太常博士。武德三年(620),投靠夏王竇建德,授太常卿一職。武德五年(622),歸順唐高祖李淵,授侍中,累遷銀青光祿大夫、給事中、太子率更令、弘文館學士,冊封渤海縣男,曾主持編撰《藝文類聚》。貞觀十五年(641)去世,時年八十五歲。歐陽詢精通書法,與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三位并稱"初唐四大家"。書法于平正中見險絕,號為"歐體"。代表作:楷書有《九成宮醴泉銘》《皇甫誕碑》《化度寺碑》《虞恭公溫彥博碑》,行書有《仲尼夢奠帖》等。此碑與《九成宮》等其他歐書碑版相較,用筆、結體更為瘦峭險峻。</p><p class="ql-block"> (資料來源:西安碑林博物館網站)</p> <p class="ql-block">國寶名碑——三藏圣教序碑</p> <p class="ql-block"> 國寶名碑</p><p class="ql-block"> ——三藏圣教序碑</p><p class="ql-block"> 國寶級文物。</p><p class="ql-block"> 唐咸亨三年(672)</p><p class="ql-block"> 釋懷仁集王羲之書</p><p class="ql-block"> 碑高350厘米。碑身頂端減地平面陽刻七尊佛像。北宋移藏西安碑林。貞觀二十二年(648)八月,唐太宗為玄奘新譯佛家經典御制《圣教序》。高宗時為太子,又作《圣教序記》。弘福寺沙門懷仁以當時所存王羲之書跡,將太宗《圣教序》和太宗答敕、太子《圣教序記》和答敕以及玄奘翻譯的《心經》1900余字,一一集出,歷時二十年,咸亨三年(672)刻成此碑。</p><p class="ql-block"> 玄奘(602~664),洛州緱氏(今河南洛陽偃師)人。俗家姓名陳祎(yī)”,法名“玄奘”,被尊稱為“三藏法師”,與鳩摩羅什、真諦并稱為中國佛教三大翻譯家。</p><p class="ql-block">玄奘印度取經歸來,被唐太宗安排在長安弘福寺(約在今西安市蓮湖區星火路立交橋西側豐禾路一帶)譯經。《兩京新記》記載,弘福寺是“貞觀八年,太宗為穆皇后竇氏追福立。制度華麗,為京城之壯觀”。初八日丁丑(2月9日),舉行了隆重的迎接玄奘及所攜佛經、佛像入弘福寺的儀式。當時唐太宗親切的對玄奘說:“法師行后,造弘福寺,其處雖小,禪院虛靜,可謂翻譯之所。” 兩年后,即貞觀二十一年(647)三月譯經活動又轉移至慈恩寺,貞觀二十二年(648年)十月又轉移至玉華寺等處。</p><p class="ql-block"> 貞觀二十二年八月,經長孫無忌、褚遂良斡旋,玄奘將譯好的《瑜伽師地論》呈給太宗,并請太宗作序。</p><p class="ql-block"> 太宗花一個多月時間通覽這部長達百卷的佛教經典后,親自撰寫了700多字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盛贊“玄奘法師者,法門之領袖也;仙露明珠,詎(jù,意為“豈”)能方其朗潤”。遂即太子李治又追隨父親寫下《大唐皇帝述三藏圣教記》。</p><p class="ql-block"> 在得到二序文后,弘福寺寺主圓定請求將序文鐫刻于碑石上,藏于寺宇,太宗同意這個要求。“后寺僧懷仁等乃鳩集晉右軍將軍王羲之之書,勒于碑石焉”。 </p><p class="ql-block"> 在唐太宗的地毯式精心收集下,初唐時王羲之法帖已經達到二千多卷,其中行草占居大半,因此圓定大和尚讓寺中擅長書法的懷仁以王羲之行書為主集成碑文。</p><p class="ql-block"> 羅豐先生統計《集王圣教序碑》的文本共有1904字,大約有以下十部分構成:</p><p class="ql-block"> 1.題銜及懷仁集王羲之書,凡29字,第一行至第二行。</p><p class="ql-block"> 2.唐太宗《大唐三藏圣教序》,凡781字,碑石第三行起第十二行結束。</p><p class="ql-block"> 3.唐太宗在閱玄奘謝表后的答辭,共63字,在碑石第十三行。</p><p class="ql-block"> 4.太子李治《述圣記》,共574字,在碑石第十四行起,第二十二行結束。</p><p class="ql-block"> 5.太子李治在收到玄奘謝啟后的答辭,共50字,在碑石第二十三行。</p><p class="ql-block"> 6. 貞觀廿二年八月三日內出,共11字,第二十三行。</p><p class="ql-block"> 7.《般若婆羅密多心經》,共260字,第二十四行起,第二十八行結束。</p><p class="ql-block"> 8.題銜奉勅潤色于志寧等五人,共69字,在碑石第二十九行。</p><p class="ql-block"> 9.京城法侶建立及立碑日期,共15字,在碑第二十九行。</p><p class="ql-block"> 10.勒石、鐫字工匠名,共32字,在碑第三十行。</p><p class="ql-block"> 集字工程浩大,凡歷20年,終于在玄奘圓寂8年之后,也就是唐高宗繼位的第22年(673),《懷仁集王羲之書圣教序》碑刻成。此時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已經隨葬唐太宗昭陵。其實即使在唐宋以前,能夠有幸看到王羲之真跡的人總是鳳毛麟角。而《懷仁集王圣教序》碑的刻立,大規模的傳拓隨即展開,它對王羲之書法的廣泛流傳以及王者地位的確定是決定性的。</p><p class="ql-block"> 康有為《廣藝舟雙楫》有云:“《圣教序》,唐僧懷仁所集右軍書,位置天然,章法秩理,可謂異才。”</p><p class="ql-block"> (資料來源:西安碑林博物館網站)</p> <p class="ql-block">馬志祥老師介紹《圣教序》碑。</p> <p class="ql-block">國寶名碑——玄秘塔碑。</p> <p class="ql-block"> 國寶名碑</p><p class="ql-block"> ——玄秘塔碑</p><p class="ql-block"> 國寶級文物。</p><p class="ql-block"> 唐會昌元年(841)</p><p class="ql-block"> 裴休撰 柳公權書</p><p class="ql-block"> 此碑記述長安安國寺上座大達法師端甫在唐德宗、順宗、憲宗、穆宗、敬宗、文宗六朝受到禮遇及弟子為其建造玄秘靈骨塔的事跡。柳公權書。</p><p class="ql-block"> “唐人尚法”,僅就楷書而言,初唐、中唐群峰并峙,初唐有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所謂“初唐四家”,中唐有顏真卿、徐浩等巨擘,而晚唐則柳公權幾乎一枝獨秀,獨步書壇。2007年中國郵政發行《中國古代書法——楷書》特種郵票1套6枚,他書丹的名作《玄秘塔碑》榮列其中。</p><p class="ql-block"> 柳公權(778--865年),字誠懸,唐京兆華原(今陜西銅川耀州區)人。出身官宦世家,父柳子溫乃丹州(治所在今陜西宜川)刺史。公權“幼嗜學,十二能為詞賦”。憲宗“元和初,進士及第,釋褐秘書省校書郎”,并在這個典司圖籍的崗位上一干就是十年。</p><p class="ql-block"> 唐憲宗元和十四年(819),其兄柳公綽朋友李聽鎮夏州(治所在今陜西橫山),延請柳公權為幕僚,掌書記。后來柳公權跟隨領導入京匯報工作。即位未久的穆宗召見了他,欣謂公權曰:“我于佛寺見過愛卿的書法,想見你已經很久了。你別回去了,就留中央工作吧。”即日拜右拾遺,充翰林侍書學士。</p><p class="ql-block"> 公元821年唐穆宗(795--824)即位后,耽于宴游,不以國事為意。有一天問柳公權:“愛卿,咋樣才可以寫好書法?”柳公權對曰:“用筆在心,心正則筆正。”穆宗臉色大變,“知其筆諫也”。</p><p class="ql-block"> 穆宗、敬宗朝(821—827),柳公權侍書中禁,任弘文館學士,掌管圖籍,教授生徒;還參與一些朝廷制度沿革、禮儀輕重事宜。文宗時期(827--840),柳公權以詩賦書法卓絕,極得皇帝賞識。“遷諫議大夫。俄改中書舍人,充翰林書詔學士”。</p><p class="ql-block"> 一次柳公權陪文宗到未央宮,轎車剛停,文宗就令他說幾句稱頌的文章。柳公權環視一周,出口成章,左右逢源,言辭流利優美,同行者無不驚嘆。文宗又笑著說:“卿再吟詩三首,稱頌一下現在安定團結的太平景象吧。”柳公權毫無難色,慢步高歌,七步三首。文宗感嘆地說:“當年曹子建七步成詩,愛卿七步詩三首,真乃奇才也。”</p><p class="ql-block"> 當然,柳公權絕非只會歌功頌德之輩。</p><p class="ql-block"> 有一次,文宗在便殿與六學士舉行文藝座談會,談到西漢文帝節用愛民,文宗觸景生情地撩起衣角說:“我這件衣服已經洗過三次了。”學士們都贊詠皇帝節儉美德,唯柳公權一聲不吭。皇帝留而問之,柳公權回答:“人主應當是擢拔親近賢良,遠離阿諛奉承之輩。虛心納諫,賞罰分明。穿洗過的舊衣服,實際上是小節。”當時一同參加座談的人嚇得兩腿發抖,而柳公權義正辭嚴,從容鎮靜。</p><p class="ql-block"> 武宗即位(841—846),柳公權累遷金紫光祿大夫、上柱國、河東郡開國公、食邑二千戶。后來又歷任國子祭酒、工部尚書。唐懿宗咸通初年,改太子少傅、少師。咸通六年(865)卒,贈太子太師,時年八十八(《舊唐書·柳公權傳》),成為整個中國書法史上十分罕見的高齡書家。</p><p class="ql-block"> 柳公權初學王書,遍閱初唐歐、虞、褚、陸諸家,體勢勁媚,自成一家。當時公卿大臣家樹碑立傳,如果沒能請動柳公權撰文書丹,人們會認為這家子孫不孝。外國人來長安朝貢,懷中往往專門揣有一個錢袋,上面寫著這樣幾個字“此購柳書” (《舊唐書·柳公權傳》),其見重若此 。柳公權的書法生涯約起于唐貞元年間(785--805),因為時譽極高,作品頗豐,可惜多已佚失,傳今不過20余種。其中西安碑林藏64歲書《玄秘塔碑》(841)、60歲書《馮宿碑》(837)、59歲書《回元觀鐘樓銘》(836)即為國之重寶。</p><p class="ql-block"> 唐開成元年(836)六月一日,長安城著名的安國寺長老(上座)大達法師圓寂,享年六十七歲。朝廷賜謚曰“大達”,為安葬其靈骨,特別建造了玄秘塔,并于六年后(會昌元年)刊立此豐碑以為紀念。大達法師生前駐錫的安國寺原是睿宗李旦登基前的舊宅,景云元年(710)改為安國寺(遺址在今西安市新城區電廠路龍華村北側)。唐代皇帝經常駕臨該寺。</p><p class="ql-block"> 《玄秘塔碑》碑文系江南西道都團練觀察處置等使、朝散大夫兼御史中丞、上柱國,賜紫金魚袋裴休所撰。</p><p class="ql-block"> 碑文記載大達法師生平事跡。碑文記載:大達法師佛學素養精深,弟子眾多,而且口才極好,講起經來,“逢源會委”(碑文),滔滔不絕。最早“德宗皇帝聞其名徵之,一見大悅” ,隨后經常請他進宮與儒道飽學之士研討,并輔導皇太子學習。“順宗皇帝深仰其風,親之若昆弟,相與臥起” (碑文)。憲宗皇帝也多次巡幸安國寺,對待大達法師就像好朋友一樣,經常咨詢他一些問題。</p><p class="ql-block"> 撰文者裴休(791--864年),河內濟源(今河南濟源)人,祖籍河東聞喜(今山西運城聞喜)。唐朝中晚期名相、書法家,浙東觀察使裴肅次子 。</p><p class="ql-block"> 年少柳公權6歲的裴休博學多能,工于詩畫,擅長書法。所書《圭峰定慧禪師碑》,書風頗類柳公權。篆額為柳公權題寫。</p><p class="ql-block"> 為《玄秘塔碑》書丹時,柳公權已經64歲。</p><p class="ql-block"> 以現存柳公權書跡考察,其書法殆可分為前后兩期。六十歲以前為集古時期,即《舊唐書·柳公權傳》所說他“初學王書,遍閱初唐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陸(柬之)諸家筆法”的時期,個人風格尚未完全成熟。60歲以后是柳公權書法“體勢勁媚,自成一家”的時期。</p><p class="ql-block"> 《玄秘塔》是柳公權的代表作,也是1103年西安碑林建立之初就移入碑林的名碑。其主要特色,如果用兩個字來形容,那就是“骨感”。“柳骨”是千百年來無數的欣賞者最直觀的感受。早年杜甫(712-770)曾經認為“書貴瘦硬方通神”,可謂是柳公權的前世知音。</p><p class="ql-block">《玄秘塔碑》用筆如刀斧,干凈爽利,斷金裂石,果斷犀利。棱角畢露,鐵骨錚錚。 </p><p class="ql-block"> 《玄秘塔碑》比唐初的楷書更加大氣,大氣來自于硬朗。康有為在他的《廣藝舟雙楫》中稱贊柳書“清勁峻拔”,其書如此,其人亦是如此。</p><p class="ql-block"> 為《玄秘塔碑》操刀刊刻的是中國古代最有名的刻碑圣手邵建和、邵建初兄弟。鐫玉冊官,又名刻冊官,唐代屬中書省,專職為皇帝刊刻祭祀、封禪、冊命時使用的玉制簡冊。也包括刊刻一些重要、特殊的碑石、墓志。</p><p class="ql-block"> 柳公權對邵建和、邵建初兄弟刻碑技藝頗為贊賞,除了《玄秘塔碑》,柳公權書寫的《回元觀鐘樓銘》《符璘碑》《金剛經》也是由邵氏兄弟刊刻。近年《邵建和墓志》在陜西出土,對墓主邵建和的卒年、年齡、卒葬地有了準確的記錄。同時可見中唐以后,世家士族日漸式微,但在刻石技藝行業中卻出現明顯的集團化和家族化傾向。</p><p class="ql-block"> (資料來源:西安碑林博物館網站)</p> <p class="ql-block">第三室陳列歷代各種書體的珍貴碑石。篆書有唐《美原神泉詩序碑》、宋《篆書目錄偏旁字源碑》等;隸書有漢《熹平石經》殘石、《曹全碑》,前秦《廣武將軍碑》和《鄧太尉祠碑》等;晉《司馬芳碑》是由隸向楷演變的典型書體;《孟顯達碑)《顏勤禮碑》《郭家廟碑》《臧懷恪碑》等都是隋唐楷書名碑;隋《智永千字文》、唐《懷素干字文》與張旭《肚痛帖》等則是馳名中外的草書佳作。通過這些碑石,以了解我國書法藝術發展演變的概況。</p> <p class="ql-block">國寶名碑——曹全碑</p> <p class="ql-block"> 國寶名碑</p><p class="ql-block"> ——曹全碑</p><p class="ql-block"> 國寶級文物。</p><p class="ql-block"> 東漢中平二年(185)</p><p class="ql-block"> 靈帝中平二年(185)立。高272厘米。明隆慶年(1567--1572)出土于陜西合陽莘里村。1956年移存西安碑林。</p><p class="ql-block"> 碑主曹全自幼勤奮好學,博學多能,他的孝行在家鄉更是有口皆碑。先后擔任過郡右職上計掾史、涼州治中別駕,在建寧二年(169)舉孝廉,拜西域戊部司馬。當時正逢疏勒國發生政變,對大漢王朝也不再稱臣進貢。曹全奉旨征討,最終將和德王“面縛歸死”,將諸部落貢納的二百萬錢全部登記造冊納入官府。之后又被舉為孝廉,官拜酒泉福祿長。后來張角起義時,戰亂不堪,曹全出任郃陽令,他收拾殘局,安撫百姓,將屬地管理得很出色。前來投奔者云集郃陽,在他治下的“農夫織婦百工戴恩”。其后又在遭水災之后,“興造城郭”,還幫助一些有學識之人獲得官爵。難能可貴的是曹全所作所為,“費不民出,役不干時”。曹全在郃陽的門生故吏因共同出資,為其“刊石紀功”。碑石質堅潤,刻刊精良,為漢碑中保存最為完好者。</p><p class="ql-block"> 康有為認為此碑“以風神逸宕勝”,是漢隸中“秀韻”一路代表。</p><p class="ql-block"> (資料來源:西安碑林博物館網站)</p> <p class="ql-block">國寶名碑——顏勤禮碑。</p> <p class="ql-block"> 國寶名碑</p><p class="ql-block"> ——顏勤禮碑</p><p class="ql-block"> 國寶級文物。</p><p class="ql-block"> 唐大歷十四年(779)</p><p class="ql-block"> 顏真卿撰并書</p><p class="ql-block"> 唐大歷十四年(779)立,此為顏真卿為其曾祖父顏勤禮撰書刻立之神道碑。螭首方座,碑身及碑首高268厘米,碑身寬92厘米,三面刻字,共44行。碑正反兩面行38字,側行37字。未刻額。</p><p class="ql-block"> 碑原在唐萬年縣寧安鄉鳳棲原上,五代后梁時,劉鄩(856--920)守長安,將它及唐《開成石經》等大批碑石遷于故唐尚書省之西隅。大致相當于今西安城北大街以西,北廣濟街以東,鼓樓以北,西華門街以南一帶。宋代以后埋入地下。直至1922年方重見天日。1948年移歸西安碑林。</p><p class="ql-block"> 顏真卿(70--784年),唐代名臣。安史之亂時,身為平原太守的顏真卿在北方率先起兵對抗叛軍。官至吏部尚書、太子太師。興元元年(784),被派遣曉諭叛將李希烈,凜然拒賊,終被縊殺。其楷書端莊雄偉,行書跌宕遒勁,世稱“顏體”。</p><p class="ql-block"> 此碑雄沉剛健,元氣渾然,是顏真卿人書俱老階段的巔峰之作。加之宋代即埋入地下,近代才出土,故極好地保存了顏書原貌,彌足珍貴。為2007年中國郵政發行之“中國古代楷書郵票”六種之一。</p><p class="ql-block"> (資料來源:西安碑林博物館網站)</p> <p class="ql-block"> 第四室除陳列有蘇軾、祝允明等宋、明時期的名家詩文書跡刻石外,還有宋至清代的石刻圖畫,其中宋刻《長安城殘圖》《唐興慶宮圖》、清刻《太華全圖》《關中八景》等對研究古代建筑和名山勝跡有重要參考價值,宋刻《王維畫竹》、清刻《孔子像》《達摩像》和《松鶴圖》《關帝詩竹》等也有很高的藝術價值。</p><p class="ql-block"> (來源:西安碑林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 第五室陳列宋、元、明、清各代碑石,以清代為主。其中多為記述修廟、記功、撥田、贍學、浚渠、營城及官箴、格言等內容,是研究當時社會和地方史的參考資料;部分碑刻還記載了西安文廟及碑林史的相關史料。此外,宋代重刻的秦《嶧山刻石》以及清代康熙皇帝、王鐸、左宗棠等書寫的碑刻,在書法藝術上也都有很高的價值。</p><p class="ql-block"> (資料:西安碑林博物院)</p> <p class="ql-block">宋代重刻的秦《嶧山刻石》。</p> <p class="ql-block">康熙皇帝手書:寧靜致遠。</p> <p class="ql-block">馬老師現場講解。</p> <p class="ql-block"> 第七室“陜西本淳化閣帖”,清順治三年(1646)刻。北宋淳化三年(992)宋太宗命王著將宮中所藏歷代墨跡摹刻于棗木板上,因刻于淳化年間,故名“淳化閣帖”。原帖刻成后不久毀于火。明萬歷四十三年(1615),肅憲王據原拓刻石,藏蘭州藩署,稱“蘭州本”。“陜西本”是費甲鑄據“蘭州本”摹刻,共10卷,145石,兩面刻字。“淳化閣帖”前5卷為歷代帝王、名臣、名書法家字跡,后5卷為王羲之、王獻之書跡,是中國古代著名法帖。</p><p class="ql-block"> (資料:西安碑林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國寶名碑——迴元觀鐘樓銘。</p> <p class="ql-block"> 國寶名碑</p><p class="ql-block"> ——迴元觀鐘樓銘</p><p class="ql-block"> 《迴元觀鐘樓銘》,橫長方形,長123厘米,高60厘米,共41行,滿行20字,令狐楚撰文,刻于唐開成元年(836)。此碑主要記述了唐迴元觀的歷史沿革,其中也簡要地提到迴元觀舊址曾是唐玄宗(李隆基)賞賜給安祿山的宅第,在安祿山叛亂平息之后,宅第被廢作迴元觀址等史實。該碑于1986年11月15日在西安市太乙路發現。</p><p class="ql-block"> 此碑由唐代著名書法家柳公權書寫,在金石著作中從未著錄,亦未聽說有拓本流傳。由于長期埋沒地下,除個別字稍有殘損外,其余文字字口清晰,鋒芒棱角,儼然如新。書法結體嚴峻,剛柔并濟,是柳體楷書中的珍品,為研究柳體書法藝術增加了新的珍貴資料。</p><p class="ql-block"> (資料來源:西安碑林博物館網站)</p> <p class="ql-block">墓志廊。</p> <p class="ql-block"> 六個墓志廊展出于右任在20世紀30年代捐贈給碑林的“鴛鴦七志齋藏石”中《元楨墓志》《穆亮墓志》《元遙墓志》等珍品,以及館藏唐宋墓志精品共190件。</p><p class="ql-block"> (資料來源西安碑林博物館網站)</p> <p class="ql-block">御書法帖</p> <p class="ql-block">西安石刻藝術室。</p> <p class="ql-block"> 西安石刻藝術室建于1963年,面積1462平方米,共展出文物85件。</p><p class="ql-block"> 主要陳列內容為漢代至明清的陵墓石刻,匾額為陳毅元帥所題。其中昭陵六駿、老君像、唐李壽石槨及墓志、東漢雙獸、畫像石,以及石犀、石虎、石羊、石燈等石刻文物,雕刻手法多樣,風格各異,造型精美,均為不同歷史時期的石刻藝術精品。</p><p class="ql-block"> (資料來源西安碑林博物館網站)</p> <p class="ql-block"> 老君像,國寶級文物,從陜西省臨潼縣驪山老君廟移來。據記載,刻于唐玄宗李隆基開元天寶年間。</p><p class="ql-block"> 這尊老君像,身著道服,腰束帛帶,結跏趺坐于三層牡丹花的須彌座上。相貌雍容、恬靜,儀態肅穆、恢宏,又顯露出溫厚肅穆的氣度。傳說,老君像的雕刻者是西域著名雕刻家元伽兒。石刻臺座上以變形的牡丹花為圖案,造型豐滿、圓潤,圖案的布局疏密適當,手法洗練,勻稱大方。塑像與臺座渾然一體,是一件珍貴的道教石刻造像。</p> <p class="ql-block"> “昭陵六駿”是唐太宗李世民于貞觀十年(636)為紀念其所乘的六匹戰馬而詔令雕刻的,傳其畫稿為唐初著名畫家閻立本繪制并由畫家本人主持雕刻,作品為浮雕形式,構圖新穎、刀法洗練,造型逼真,是唐代石刻藝術品中的杰作,1914年,六駿中的“颯露紫”和“拳毛騧”流失海外,現藏美國費城賓夕法尼亞大學考古學和人類學博物館。</p><p class="ql-block"> (資料來源西安碑博物館網站)</p> <p class="ql-block">西安碑林名碑拓本展。這是碑林展室關閉期間的臨展,歡迎大家參觀。</p> <p class="ql-block">關帝詩竹圖</p><p class="ql-block">不謝東君意,</p><p class="ql-block">丹青獨立名,</p><p class="ql-block">莫嫌枯葉淡,</p><p class="ql-block">終久不凋零。</p> <p class="ql-block">馬志祥老師講解片斷。</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团风县|
徐汇区|
昂仁县|
千阳县|
会理县|
辉南县|
宜川县|
茂名市|
屏东县|
安福县|
武胜县|
手游|
吉安县|
江安县|
封开县|
水城县|
双牌县|
潼关县|
松潘县|
湖南省|
沾化县|
纳雍县|
永顺县|
马山县|
渑池县|
浦东新区|
抚顺市|
焉耆|
长宁区|
新沂市|
交城县|
柞水县|
连江县|
龙陵县|
洪泽县|
阿拉善左旗|
平南县|
清原|
长宁县|
治多县|
黄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