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在陜北鄉(xiāng)下,每當過年過節(jié),祈求神靈,喜事豐收,人們都要打起腰鼓。在那望不到邊的黃土地上,用激情和矯健的身軀舞動著系著紅色飄帶的鼓棒,用陜北人特有的嗓音吼出那一個個燃燒的生命!</h1> <h1> 陜北腰鼓起源于春秋以前,原有迎神驅(qū)邪之意。秦漢時期,秦始皇整合六國,漢武帝開疆擴土,腰鼓就被駐防將士視同刀槍、弓箭一樣,在邊關(guān)戰(zhàn)事當中是必不可少的裝備。</h1> <h1> 隨著時間的流逝。腰鼓從軍事用途逐漸發(fā)展成為民眾祈求神靈、祝愿豐收、歡度春節(jié)時的一種民俗性花會,從而使腰鼓具有更大的群眾性,但在擊鼓的風(fēng)格和表演上,繼續(xù)保留著某些秦漢將士的勃勃英姿。</h1> <h1> 解放前,腰鼓舞流行在安塞、橫山等縣。1942年解放區(qū)推行新秧歌運動,將腰鼓隊中的其他形式,包括“拉花”、小場舞蹈節(jié)目以及隊尾跟隨的各類丑角人物等都刪除了。成為一種純腰鼓表演形式,從而更突出了震撼人心的表演氣氛和情緒,以及民間腰鼓的時代特色和精神風(fēng)貌。</h1> <h1> 全國范圍內(nèi)腰鼓的流行,則是解放戰(zhàn)爭時期。人民解放軍打到哪里。腰鼓就在哪里敲響,部隊從陜北打到東北、華北。百萬雄師勝利渡江和挺進西南,腰鼓舞遍及祖國各地。那時的腰鼓總是伴隨著勝利而出現(xiàn)。因而人民又稱它為“勝利腰鼓”。</h1> <h1> 1951年,腰鼓參加了中國民間音樂、舞蹈會演,由安塞馮家營村的艾秀山等民間藝人向中國青年文工團傳授了腰鼓技藝,在布達佩斯舉辦的世界青年與學(xué)生聯(lián)歡節(jié)上演出后,榮獲特等獎,從而使腰鼓揚名海內(nèi)外。</h1><div><br></div> <h1> 近年來,陜北腰鼓先后在第11屆亞運會開幕式、香港回歸慶典等大型活動中表演。腰鼓表演可由幾人或上千人一同進行,磅礴的氣勢,精湛的表現(xiàn)力令人陶醉,被稱為"天下第一鼓"。</h1> <h1> 腰鼓依據(jù)不同的風(fēng)格韻律有文、武之分,“文腰鼓”輕松愉快、瀟灑活潑,動作幅度小,類似秧歌的風(fēng)格;“武腰鼓”則歡快激烈、粗獷奔放,并有較大的踢打、跳躍和旋轉(zhuǎn)動作,尤其是鼓手的騰空飛躍技巧,給人們以英武、激越的感覺。</h1><h1> 安塞的西河口鄉(xiāng)與真武洞兩地最有特色。它們生動地反映了群眾憨厚、淳樸的氣質(zhì)和性格特征。特別在表演中,又有機地揉合了民間武術(shù)和秧歌舞動作,有弛有張、忙而不亂,進退有序、氣勢磅礴、渾厚有力。群眾贊之為“式子慷慨碼子硬”。</h1> <div><br></div><div><br></div><h1>2024.01.14</h1>
主站蜘蛛池模板:
辛集市|
尉氏县|
北安市|
剑河县|
咸阳市|
通渭县|
舒城县|
临沂市|
马公市|
南雄市|
翼城县|
海丰县|
新巴尔虎右旗|
湘乡市|
赞皇县|
汉川市|
敖汉旗|
驻马店市|
丰台区|
高青县|
灵台县|
漳州市|
化州市|
洛南县|
抚宁县|
孟连|
蒙城县|
临澧县|
泸定县|
黄龙县|
麦盖提县|
茶陵县|
花垣县|
内江市|
来宾市|
定陶县|
新建县|
涟源市|
喀喇沁旗|
台州市|
克什克腾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