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br> 2021年正值中國共產黨建黨百年之際,十一個省市的紅色文化集郵愛好者結伴組團“長征路上集郵者尋訪團”,于7月9號來到福建長汀中復村,重走長征路的第一站。<br> 長汀中復村四面環山,319國道穿村鎮而過。是當年松毛嶺保衛戰所在地和紅九軍團長征出發地被譽為“長征第一村”。長征老將軍涂通今題字的“紅軍長征第一村”碑牌,豎立中復村村口十分醒目。1934年9月下旬,中央紅軍紅9軍團、紅24師以及閩西地方武裝,為保衛蘇區東大門,在長汀松毛嶺,與數倍于我的國民黨軍隊展開浴血奮戰7天7夜,冒著敵人飛機大炮狂轟濫炸戰斗進入慘烈白熱化,我方以死傷6000多人代價,使敵人企圖合圍全殲中央主力紅軍陰謀破滅。為黨中央機關和主力部隊實施戰略大轉移贏得寶貴時間。紅9軍團從松毛嶺撤下,9月30日在中復村觀壽公祠前大坪整裝集結,告別蘇區老鄉后,邁開戰略大轉移第一步,踏上漫漫2萬5千里長征路。<br> 我們過了廊橋式的紅軍橋,紅軍在這里設征兵處,橋廊柱子有一道刻線是當時入伍需要的高度。沿鋪鵝卵石路從紅軍街到觀壽公祠。始建于明末鐘姓宗祠,是松毛嶺保衛戰紅軍的總指揮部,朱老總親自在此指揮戰斗。劉少奇時任福建省委書記,為松毛嶺保衛戰作了大量后勤保障工作。革命先輩后代們追尋父輩革命戰斗蹤跡來到這里,在觀壽公祠留下題詞。祠前兩側分別樹立“長征零公路處”、“紅九軍團出發地”碑牌,吸引眾多參觀者留步拍攝。松毛嶺保衛戰紀念館不僅用圖片文字、革命文物介紹松毛嶺戰役,還采用光、聲、視頻達到更逼真宣傳效果。革命先輩上下求索,前赴后續血染山河,置身此處不勝感慨,奪取革命勝利的征程,一路走來是何等地艱難。 <br> <br></h3> <h3> 王明左傾教條主義錯誤領導,導致中央紅軍在第五次反圍剿遭到慘敗,閩西贛南的中央蘇區失守,紅軍被迫實行戰略轉移,紅軍原預定北上湘西與紅二六軍團會合。一九三四年十二月二十七日紅軍到達湘江前,桂系百崇禧和蔣介石的矛盾產生了防線空隙,錯誤領導人并沒有抓住桂軍為求自保而撤防的變化抓緊渡江。敵方出現的矛盾與失誤給我們造成極其有利的機會,我方發生的失誤又使一些極好的機會重新失去,大搬家的遲緩行軍殆誤難得戰機,致使紅軍在七個晝夜的湘江血戰中付出了慘重的代價。<br> 紅軍全盛時期有30萬人馬,長征出發前夕還有8.6萬人,突破前三道封鎖線紅軍減員至6.6萬人,突破第四道封鎖線后,只剩下三萬來人。在湘江參觀紅軍戰斗遺址,我心情格外沉重。福建有三萬兒女參加長征,到達陜北只剩下2000余人。由閩西子弟兵組成紅五軍團第34師,這支能征善戰的部隊,被黨中央、中革軍委以重任擔負全軍總后衛。在湘江戰役為掩護黨中央,中革軍委和其他部隊過江,頑強阻擊敵人的狂轟濫炸猛攻,浴血拼搏終因寡不敵眾彈盡糧絕,被圍堵在湘江東岸,全師近六千將士壯烈犧牲,他們用自己的血肉為紅軍突破湘江鋪墊了前進的通途。前幾年中央電視臺熱播的電視連續劇《絕命后衛師》就是這段悲壯歷史的再現。<br> “湘江戰役烈士陵園”位于興安城郊獅子山下。紀念碑一側建立“福建籍湘江戰役紅軍烈士名錄碑”,碑上只刻了1114位烈士的名字,手輕輕地撫摸著空白的碑面,百感交集淚水再次奪眶而出。眾多無名烈士熱血灑在長征路上長眠異地他鄉,你們的名字至今無人知曉,但你們的英雄形象和紅軍的不朽精神與天地永存。</h3> <h3> 沖過湘江,紅軍脫離了迫在眉睫的危險。一連串的失敗使紅軍陷入危境,此時紅軍欲向何方?1934年12月蔣介石調集重兵準備圍殲向湘西轉移的紅軍。在這緊急關頭,紅軍占領湖南通道縣城后,中央臨時召開緊急會議(12月12日)周恩來召集會議,毛澤東應邀到會。會議討論紅軍究竟往何處去。是繼續執行錯誤軍事指揮,執行經共產國際確定過命令,按既定計劃繼續往湘西,還是改變行軍方向,另尋生路。一番爭論后,毛澤東力主放棄原定計劃,改向敵人力量薄弱的貴州前進,以擺脫敵人重兵圍困爭取主動。周恩來、張聞天、王稼祥等與會多數人員贊同他的主張。放棄往湘西和紅二六軍團會合,改變行軍方向,向西進兵中尋求機動。避免了紅軍去湘西將遭到滅頂之災的危險。李德不了解中國國情,一切聽從共產國際的指示,沒有從實際出發考慮處理問題,給中國革命帶來重大損失。通道會議,高層第一次否定李德的主張。自寧都會議后毛澤東被邊緣化遠離中央核心,這次是他第一次在中央有了發言權。會議雖然未能對戰略轉移的大方向做出決定,但促成行軍路上的調整,使紅軍避免了全軍覆滅的危險,通道轉兵挽救了紅軍的命運。</h3> <h3> 2021年7月16日,我們抵達湖南通道縣溪鎮,沿石頭路拾階而上來到半山腰,走進歷經200多年風雨的恭城書院,始建于帶乾隆年間,是中國現存最完整的侗族古書院,飛檐翹首的門樓頗有氣勢,整個書院由木質結構組成,兩層木樓建筑的顯得古樸。當年中央臨時緊急會議在此召開,后人稱通道會議,看了當年開會的場景后,下坡到山腳下通道會議紀念館參觀。紀念館廣場前,偉人群體的雕像栩栩如生,毛澤東從容跨步而立,舉起右手在指引紅軍前進的方向。紀念館圍繞“緬懷革命先烈,傳承長征精神”主題,用圖片、文字、沙盤、聲光電情景復原等方式,真實客觀地再現紅軍長征途中,通道轉兵這一重大歷史。通道轉兵,為后來遵義會議奠定了基礎,是偉大轉折的開端,通道會議紀念館與古鎮隔河相望,縣溪鎮處在通道北部,宋崇元年間建縣原名叫羅蒙縣,后來開通山區道路,聯通湘桂黔改為通道。1958年縣城從縣溪鎮搬遷,這座小鎮依然保存昔日縣城風格。中午我們在老街用餐,香辣帶咸是當地美味菜肴的特點,晌午大熱天香鮮辣可口飯菜,大伙都吃的滿身大汗挺盡興。向老板娘打聽知道郵局在同一條街相距不太遠處。郵局工作人員小李得知我們是集郵愛好者,熱情拿出紀念封、片讓大家挑選,還拿出“湖南通道-紅軍”郵戳,讓我們使用。通過紀念封、片,傳遞一路感受讓遠方郵友們分享。</h3> <h3> 我們于7月17日下午到黎平。<br> 縣城德鳳鎮一條古街建于明清時期,順山坡地勢修建古街,兩邊高中間低被稱為“翹街”,我們站在石牌坊往下望去,整條街一覽無遺。我們踏著石板路來到黎平會議會址。它原來屬胡氏的商鋪,門楣上橫匾黑底金色“中央政治局黎平會議會址”題字,是陳云同志剛勁有力的手書,店鋪分三進五間前低后高防火墻高達20米,將整個四合院緊緊環繞,顯得森嚴幽靜,清代嘉慶時期的建筑風格。夜幕降臨,城區大樓紅綠燈火交相輝映,居民悠閑地在散步,有人在地攤選購物品、夜市排攤飄來海鮮燒烤的誘人香味、悠揚音樂伴隨大媽歡快的舞姿,在廣場上孩子們追逐歡鬧,構成一片祥和的夜生活。地處湘黔桂三省交界地黎平,山區小縣城充滿現代生活氣息。</h3> <h3> 87年前紅軍進入貴州攻占黎平,12月18日,在黎平召開政治局會議,由周恩來主持,博古、張聞天、王稼祥、毛澤東,劉少奇、朱德、鄧發出席會議。圍繞紅軍的去向,博古、李德仍然主張紅軍折入黔東,然后北上湘西。毛澤東堅持主張到川黔邊區建立根據地,雙方爭論十分激烈。主持會議的周恩來斷然采納毛澤東主張,王稼祥、張聞天、朱德等也贊同毛澤東的意見,同意紅軍由黎平西進,渡烏江而進入黔北,放棄北去湘西與紅2、6軍團會合。會議對錯誤的軍事路線進行初步的批評,決定在適當的時候召開會議,進一步總結經驗教訓。毛澤東的正確主張逐步被全黨全軍接受,并開始參與決策指揮。紅軍分兵三路向黔北挺進連克數城,中央紅軍開始擺脫被動。黎平會議是長征以來具有決定意義的,戰略轉變的關鍵會議。<br> </h3> <h3> <br> 7月18日下午達到猴場鎮,它有著千年歲月的古鎮。此地原來叫“草塘”,從宋代以來一直沿用,它是黔北四大名鎮。早先地圖都是標明草塘,因中央在此召開猴場會議,因而將草塘叫猴場多起來,名氣越來越大,紀念猴場會議及長征勝利75周年,時任成都軍區首長提議:紀念猴場會議,弘揚紅軍長征精神,建議將草塘改稱猴場。2010年草塘鎮更名為猴場鎮。<br> 長征時期1934年最后一天夜里開會至1935年元旦凌晨,中央政治局在猴場召開會議。一個跨兩個年度的重要會議,在中共歷史上是絕無僅有。通過參觀了解到:周恩來主持會議。博古、李德堅持和紅二、六軍團會合的錯誤主張再次被否定;其中特別規定“關于作戰方針以及作戰時間的選擇,軍委必須在政治局會議上做報告”這一規定實際上終止博古、李德的軍事指揮權利;確定強渡烏江,向黔北進軍占領遵義的方針。為而后開好遵義會議,糾正左傾路線錯誤,確立毛澤東在黨和紅軍領導地位鋪墊了前期準備。<br> 通道會議為紅軍戰略方針打下基礎,黎平會議則實際解決了當時最為迫切的進軍方向的問題,猴場會議執行了黎平會議戰略方針,鞏固黎平會議的勝利。上承黎平會議下啟遵義會議,被周恩來稱為“偉大轉折的前夜”。<br> 猴場會議舊址與會議紀念館隔墻相鄰,有邊門相通。猴場會議舊址始建于清末,木結構四合院,四周又磚砌城桶墻。參觀后興沖沖趕往二里外鎮上郵政局。在在郵局取出已備好長征封片,趕忙書寫實寄,并打印幾張照片制作郵照,“月貓”油墨匆忙中沒有隨身攜帶,郵局油墨蓋信封還好,蓋在打印片清晰度不佳。<br> 猴場集鎮商貿發達,受中原文化、湖廣文化和巴蜀文化影響,一路走來看見當地民居建筑風格各異。當天是傳統趕場日,方園幾十里的老鄉都前來趕場。路旁都擺滿各種各樣生活用品、農副產品,衣褲服裝,人頭攢動討價還價選購自己所需物品。有些老鄉身著少數民族服裝吸引我的眼球,是布依族還是苗族無從分辨。我們也擠進人群里,東張西望體驗黔北山區趕場熱鬧氛圍。</h3> <h3> 我們一路追隨中央紅軍當年長征行走的線路。汽車不時盤旋在山區彎曲公路,時兒又穿行大山深處。當年紅軍與幾十萬敵軍作戰、行軍、周旋大都在高山峽谷人跡罕至的惡劣環境。面臨敵人圍追堵截還要挑戰人類生理極限。正是依托堅定的信念,百折不撓的精神,從絕境中奮起。<br> 輾轉多日于7月21日到達遵義。盛夏時節的云貴高原白天雖然炎熱,傍晚太陽下山后氣溫明顯下降涼爽宜人。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遵義會議于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在遵義召開。來到遵義會議紀念館,大門上黑漆橫匾上龍飛鳳舞的“遵義會議會址”金色大字,陽光下更是生輝醒目,讓我駐足久久望著。游人如織排成長隊,其中許多家長帶著孩子來遵義游玩,接受紅色文化熏陶,接受愛國主義教育。由于發生疫情的緣故參觀前,按照防疫要求出示健康碼而且要有事先預約方可進入。事先不曉得要提前預約,我委婉地工作人員解釋后得到關照。坐北朝南的中西合璧二層小樓,原是黔軍師長柏輝章的公館,之前從圖片中多次看到,今天真實的聳立在眼前。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就在二樓小客廳召開。<br> 三天的會議氣氛激烈緊張,首先討論黔北地區不便于建立根據地,決定北渡長江和紅四方面軍會合,建立川西根據地;著重糾正博古及李德在軍事上的錯誤;在戰略轉移方向和對第五次反圍剿及其西征的軍事路線認識上達成一致,解決了軍事路線問題。會議增選毛澤東為中央政治局常委。張聞天同志起草會議決議,由政治局常委審查后下發基層討論。取消“三人團”,朱德、周恩來為軍事指揮者,委托周恩來為黨內對軍事指揮下最后決心的負責者。<br> 中國共產黨是在共產國際幫助下成立的,組織原則上說中共是共產國際下屬的一個支部,中共的活動經費也需要共產國際的支持。所以在遵義會議上,顧及到共產國際對中國影響的因素,提議由張聞天在黨內負總責。周恩來深刻指出“誰做書記并不重要,重要的誰來掌軍權,誰來領導打好仗。只有在戰爭中不斷得到軍隊擁護的人,才能真正成為黨的領袖”。<br> 遵義政治局擴大會議,是中國共產黨人在沒有共產國際的參與干預下,根據自己的意愿,獨自選出自己的領導人。增補毛澤東為政治局常委進入了決策層,雖然不是第一把手,但他在黨內軍內的崇高威望,實際的軍事謀略和指揮才能,已使他處于領導核心地位。<br> 遵義會議是中國革命生死攸關的轉折點。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歷史經驗證實,有正確路線引導,就能戰勝一切艱難險阻走向勝利。<br> 會議會址小樓二樓,出于對文物的保護,眼下二樓一般不對外開放。游人只能在一樓參觀。遵義會議陳列館內大量文物、圖片、文字資料,真實地還原中國革命這段至關重要的歷史情景。感觸革命的勝利是多么的悲壯、曲折、艱難。<br> 站在革命前輩拋頭灑血奮斗的紅土地,從紅軍烈士陵園鳳凰山遠眺,滿山蒼翠林木在蔚藍色天空下雄渾挺立,它見證了往昔崢嶸歲月,追憶老一輩革命先驅的豐功偉績。前浪遠去后浪更磅礴,我們這一代人大都伴隨共和國腳步走來,對改革開放帶來的日益豐富的生活有切身感受,期盼祖國日益強大繁榮,是我們由衷的心愿。<br></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安县|
桃江县|
孝义市|
汝城县|
德令哈市|
沾化县|
漯河市|
九寨沟县|
吉木乃县|
昌江|
莱芜市|
淮阳县|
新郑市|
武山县|
富阳市|
巴林右旗|
南郑县|
石景山区|
巴彦县|
什邡市|
定安县|
昆明市|
米林县|
神农架林区|
施秉县|
霍城县|
巴塘县|
洪洞县|
桂阳县|
什邡市|
包头市|
浑源县|
辰溪县|
马山县|
利川市|
青岛市|
钦州市|
博爱县|
无锡市|
昌平区|
沾益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