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3年的年末,本人還有余額的假期,約上好友來一次說走就走的福建省泉州市、廈門鼓浪嶼、漳州市十日的跨年自駕之游。行程安排如下:</p><p class="ql-block">12月24日浙江省杭州市一福建省泉州市800公里開車9小時。</p><p class="ql-block">25、26、27日泉州游三天。</p><p class="ql-block">28日泉州一石獅37公里開車1小時</p><p class="ql-block">29日石獅一廈門100公里開車1小時</p><p class="ql-block">廈門一漳州48公里開車1小時30分</p><p class="ql-block">30、31日漳州游二天。</p><p class="ql-block">2024年1月1日漳州一建鷗400公里開車5小時</p><p class="ql-block">1月2日福建省建鷗市一浙江省杭州市600公里開車6小時。</p> <p class="ql-block">2023年12月24日,早上8點接上好友從浙江省杭州市出發,沿杭金衢高速、諸永高速、甬莞高速、沈海高速前往今天的目的地~福建省泉州市。</p> <p class="ql-block">途徑浙江省溫州市鷗江大橋。</p> <p class="ql-block">在沈海高速上的浙江省溫州市蒼南縣的分水關是浙江省與福建省的交接處,由此進入福建省。</p> <p class="ql-block">途徑福建省寧德市。</p> <p class="ql-block">途徑福州市。</p> <p class="ql-block">晚上7點到達本次游玩的第一站~福建省泉州市高速路口。</p> <p class="ql-block">入住提前預定好的泉州花園大酒店。</p> <p class="ql-block">放下行李安排好住宿后直接就奔去了嘮叨了一天的泉州美食~姜母鴨店。泉州市的街道上到處有姜母鴨的店,但這家是泉州市排名第一的店,要去泉州玩的朋友推薦去這家品嘗一下。</p> <p class="ql-block">泉州美食~姜母鴨。味道確實不錯。姜母鴨起源于中國福建省泉州市,最初作為一種地方傳統美食而存在。關于姜母鴨的具體起源時間有不同的說法,一種說法是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元代的漢成帝劉驁時代,另一種說法則是起源于清朝時期的湖南岳陽市。這兩種說法分別強調了姜母鴨在不同歷史階段的流行區域和文化。是福建一道地方傳統的名小吃。它既能氣血雙補,同時搭配的鴨肉有滋陰降火功效。美食中的藥膳滋而不膩,溫而不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吃飽后去西街夜市溜達一圈。鐘樓,東亞文化之都 泉州的中心地標,始建于民國23年(1934年),位于泉州中山路與東、西街交叉口的鐘樓,鐘樓高13.8米,由留英設計師設計,本體以西洋風格建造又融合閩南風格,是福建省首屈一指的標志性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12月25日,早上吃完早餐,開始了我們泉州三日休閑之游。</p> <p class="ql-block">在泉州市市里寺廟在大街小巷到處可見。真的印證那句描寫泉州“一半煙火,一半仙”。</p> <p class="ql-block">走在小巷子里充滿著市井味道。</p> <p class="ql-block">街道上種植了高大的榕樹。</p> <p class="ql-block">街道邊上的建筑風格盡現閩南特色。</p> <p class="ql-block">慢慢的溜達到了泉州最有名的一條街~西街。泉州西街位于泉州市鯉城區,是泉州最早開發的街道和區域,早在宋朝,它就已經象征了泉州的繁榮,它還是泉州市區保存最完整的古街區,保留著大量具有歷史原貌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鐘樓始建于1934年,高13.8米,為鋼筋混凝土結構,外表白色,形狀似亭似樓。最上部安裝四面圓形時鐘、風向標、指南針和避雷設施;中部似一樓閣,四面設有窗戶;底面則是一圓形基臺,臺上四根方形水泥柱,支撐著整座鐘樓。</p><p class="ql-block">“東西雙古塔,南北一長街。”位于東西街、中山路交匯點上的鐘樓,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獨特的文化底蘊,成為泉州人心目中一抹揮之不去的記憶。</p> <p class="ql-block">一千多年來,這條古街區猶如一串耀眼的珍珠鏈,將泉州唐宋以來眾多絢麗多彩的文物勝跡和古街古民居以及附于其間的名賢逸事、民間傳說一一貫穿起來。除了開元寺、東西塔、城心塔,名人宅第、近現代洋樓外,還保留著大量風姿獨特的古大厝,古色古香的木樓群,簡直是一個活的建筑博物館,既蘊含著古城豐厚的歷史文化積淀,又訴說著古城革故鼎新的百年滄桑巨變。</p> <p class="ql-block">2014年5月,福建省認定公布第一批9個省級歷史文化街區名單,泉州西街榜上有名。</p> <p class="ql-block">在西街往大開元寺走,首先印入眼的是東塔。</p> <p class="ql-block">開元寺位于福建省泉州市鯉城區西街,是中國東南沿海重要的文物古跡,也是福建省內規模最大的佛教寺院。該寺始創于唐初垂拱二年(686年),初名蓮花道場,開元二十六年(738年)更名開元寺,是宋元時期泉州規模最大、官方地位最突出的佛教寺院。現存主要廟宇系明、清兩代修建,南北長260米,東西寬300米,占地面積78000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1982年,開元寺被列為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21年7月25日,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由第44屆世界遺產大會審議通過,成功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56處世界遺產,泉州開元寺是22處代表性古跡遺址之一。</p> <p class="ql-block">大雄寶殿又稱紫云大殿,是開元寺主體建筑,大雄寶殿始建于唐朝垂拱二年(686年),先后經過唐、南宋、元、明幾次受災與重建,現存建筑物是明代崇禎十年(1637年)遺物。大殿面闊九間,進深六間,建筑面積1338平方米,重檐歇山頂,通高20米。前檐重檐下橫匾書“桑蓮法界”四字。殿內減柱造,共有86根大石柱,承托抬梁式木構架,號稱“百柱殿”。殿內斗拱共76朵,分布在周圈和前槽,其中明、次、梢間各有補間鋪作兩朵,盡間僅一朵。斗栱上雕有有“飛天樂伎”二十四尊,集佛教妙音鳥、基督教天使和中國飛天造型于一身,雕刻精美。</p> <p class="ql-block">開元寺布局,中軸線自南而北依次有:紫云屏、山門(天王殿)、拜亭、大雄寶殿、甘露戒壇、藏經閣。東翼有檀越祠、泉州佛教博物館(弘一法師紀念館)、準提禪院;西翼有安養院、功德堂、水陸寺;大雄寶殿前拜亭的東、西兩側分置鎮國塔、仁壽塔兩石塔,俗稱東西塔。</p> <p class="ql-block">大雄寶殿后面的甘露戒壇,建在中軸線的第二臺階上。甘露戒壇始建于宋,明末重建,重檐八角攢尖頂,四周環廊,占地645平方米。壇有五級,最高一層供奉明代盧舍那佛坐像木雕。開元寺甘露戒壇與北京戒臺寺、杭州昭慶寺并稱中國三大戒檀。</p> <p class="ql-block">據說唐朝時候,此地常降甘露,一個叫行昭的和尚于是在這里挖了一口甘露井。北宋天禧三年(1019年)在井上建壇,遂稱甘露戒壇。南宋建炎二年(1108年)敦炤和尚認為戒壇不符合規范,又按《南山圖經》改建為五級,其間高低寬窄都有嚴格的限制。后經元、明多次重修,現存建筑是清康熙五年(1666年)重建的四重檐八角攢尖式結構。壇頂正中藻井采用如意斗拱,藻井下分五級,交疊上收,如蜘蛛結網,似回紋織錦,結構復雜而精巧。壇之四周立柱斗拱和鋪作間24尊“飛天樂伎”,身系五彩飄帶,手持琵琶、二弦、洞蕭、響板,輕歌曼舞,翩翩若飛。</p> <p class="ql-block">壇臺的最上層供奉明代的盧舍那佛木雕坐像,其所坐蓮花臺座有一千葉蓮花瓣,每片蓮葉上各刻一尊6厘米大小的佛像。盧舍那四周各層侍立著金剛鉤、金剛索、金剛鈴、金剛鎖四菩薩,還有釋迦牟尼、阿彌陀佛、寒山、拾得、千手觀音的及韋馱天將等24尊菩薩神像。其中尤以八大金剛塑像為最佳。它們怒目結發,赤足袒胸,顯得無比威嚴。環繞壇座的束腰處還有護三皈、護五戒的各種神王牌64個</p> <p class="ql-block">藏經閣原來是法堂,是元代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僧錄劉鑒義建造的。元、明時期已經過多次重修,至民國十四年(1925年)圓瑛和尚改建為水泥仿木結構的二層樓閣。樓下為寺僧念經禮佛處,上層收藏各種版本經書3700多卷。</p><p class="ql-block">五代時的開閩王王審知身居王位,獨霸閩疆,純屬機緣偶然,因此他當了閩王后,就與佛結緣,起大信心,立大誓愿,皈心受持,以求心理平衡。他先后舍錢百萬緡造大殿等建筑,并搜集一萬兩黃金白銀,研細為泥,請開元寺義英法師寫了兩部金銀《大藏經》,現二樓還保存有殘頁。另外還有元朝如照法師刺血寫成的《法華經》以及泰米爾文的貝葉經。它們是中國珍貴的佛學典籍。除此之外,藏經閣還保存有從盛唐至民國的歷代文物。其中各代玉、銅、瓷、木質的大小佛像、菩薩、羅漢、天王、神將等32尊。明代大書法家張瑞圖及現代高僧弘一法師等名家的字跡和木板楹聯也珍藏在這里。一樓大廳里還收藏有12口南宋以來的方鐘,其中特別有價值的是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鹿港郊公置”的鐵鐘,鐘上鑄有與泉州通商的鹿港郊46家商號的銘文。</p> <p class="ql-block">東為“鎮國塔”,始建于唐咸通六年(865年),由倡建者文偁禪師建成五層木塔,前后經過幾次毀壞與重修,易木為磚,南宋寶慶三年(1227年)改七級磚塔,今石塔為南宋嘉熙二年(1238年)至淳佑十年(1250年)間重建,高48.24米。</p><p class="ql-block">東塔塔平面分回廊、外壁、塔內回廊和塔心八角柱四部 分。塔為框架式的結構。正中的塔心柱直貫于各層,是全塔的支撐。各層塔心柱上的八個轉角處均架有石梁,搭連于2米厚的塔壁和倚柱,頂柱的護斗出華拱層層托出,縮小石梁跨度。石梁與梁托如同斧鑿,榫眼接合,使塔心與塔壁的應力連結相依形成一體,大大加強了塔身的牢固性。塔壁使用加工雕琢的花崗巖,以縱橫交錯的方法疊砌,計算精確,筑工縝密。東塔于1997年入選中國四大名塔郵票,可稱得上石塔之王。</p> <p class="ql-block">西為“仁壽塔”,始建于五代梁貞明二年(916年),初為七級木塔,稱“無量壽塔”。北政和四年(1114年)奏請賜名“仁壽塔”,前后經毀壞與重修多次,易木為磚,至宋紹定元年至嘉熙元年(1228-1237年)由自證法師易磚為石,先于東塔十年建成。今石塔為南宋紹定元年(1228年)至嘉熙元年(1237年)重建,高44.06米,略低于東塔,其規模與東塔幾乎完全相同。</p><p class="ql-block">開元寺雙塔是中國最高的一對石塔,經明萬歷年間泉州八級地震以及多次臺風的考驗,仍屹立不倒。雙塔塔身浮雕精美。</p> <p class="ql-block">上午游玩了大開元寺后,中午吃飯就找了家在我們住宿的賓館邊上的網紅打卡地~阿秋牛排店,到了吃飯點人特多,味道不錯值得品嘗的美食。</p> <p class="ql-block">下午去承天寺游玩。承天寺,位于福建省泉州市中心承天巷對面南俊巷東側,又名月臺寺,初名“南禪寺”,南唐保大末年至中興初年(公元957-958年)建寺,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賜名承天寺,其規模僅次于開元寺,為閩南三大叢林之一。</p> <p class="ql-block">承天寺歷代屢經重修,與開元寺、崇福寺并稱泉州三大叢林,有“一塵不染”、“梅石生香”等奇景,原為五代十國時期清源軍節度使留從效的南花園。</p> <p class="ql-block">承天寺屢修屢廢,歷經千年,建筑規模卻越來越大,與開元寺、崇福寺并稱為“泉州三大叢林”。鼎盛時期殿宇曾達40多座,海內外許多名僧大德出其門庭。文革期間寺宇大毀,彌勒殿、法堂、鐘鼓樓、廊廡及山亭塔幢等等被毀,其他則用作民宅、辦工廠。</p> <p class="ql-block">承天寺是85年在原址重修的。承天寺環境清幽,頗具城市山林之概,是鬧市難得的一片園林緣地。承天寺,被稱為“城市山林”的十奇景分別是:偃松清風、方池梅影、卷簾朝日、榕徑午蔭、塔無棲禽、瑤臺明月、推蓬雨夜、嘯庵竹聲、鸚歌暮云、石如鸚鵡。南宋泉州太守王十朋將這十景加以總結,寫有“十奇”詩七律十首,后明書法家張瑞圖將這十景書刻于碑文,傳之后世。但也有人認為“月臺倒影”、“一塵不染”、“梅石生香”各為十景之一。</p> <p class="ql-block">殿堂與月亮同框。</p> <p class="ql-block">泉州承天寺與弘一法師之間的關系密切。弘一法師,俗名李叔同,被奉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他在泉州承天寺居住了十四年,因此承天寺被認為是弘一法師的化身地。弘一法師曾在承天寺多次掛單,特別是住在名為月臺別院的院落里,這個院落雖然空間不大,但環境優美,簡潔樸素,是弘一法師修行和生活的重要場所。弘一法師不僅是一位偉大的藝術家和思想家,也是一位宗教領袖,他在承天寺的生活和創作,以及他對佛教的理解和實踐,都對承天寺的環境和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p> <p class="ql-block">回賓館的路上路過清凈寺時,因錯過了參觀時間,只有在外拍個夜景。</p> <p class="ql-block">清凈寺邊上不多遠就是關帝廟了。通淮關岳廟位于泉州市鯉城區涂門街,俗稱涂門關帝廟,主祀關羽,民國三年(1914年)增祀岳飛,故改現名。是祭祀文(孔子)武(關羽)圣的著也是福建省現存規模最大的武廟。</p> <p class="ql-block">現存廟宇為民國十六年(1927年)重修,1986年至1990年再次進行全面整修。廟坐北朝南,由武成殿、崇先殿、三義廟三座并排的廟宇組成,均為三進,建筑面積1300多平方米。民國三年(1914年)大規模重修時,將三義廟前殿退后同主殿的前殿并列,使三座神廟連成一體,形成結構對稱,廟形壯觀的建筑群。修復后的殿宇,裝飾精美的木雕、石雕和泥塑,屋脊剪瓷龍雕,造型各異,其間配有花鳥走獸,體現閩南古建筑的藝術風格。主殿為武成殿,面闊三間、進深五間,單檐硬山頂,穿斗式木構架。正位左祀關圣帝君(關羽),右祀岳武穆王(岳飛)。以張飛、趙云、王浚、謝玄、韓擒虎、李靖、郭子儀、王彥章、曹彬、狄青、徐達等歷史上24位名將為從祀。左旁崇先殿,祀關帝曾祖光昭公、祖裕昌公、父成忠公。右旁三義廟,祀劉備、關羽、張飛,配祀諸葛亮、趙云。其后進原為平屋,現改建為三層樓房,仿古裝修。據說這兒測字很靈有不少人在測,有信的朋友到這兒不仿測試一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2月26日,早上出發去游玩今天的目的地~洛陽橋。洛陽橋曾用名“萬安橋”,在萬安橋(洛陽橋)尚未修建之時,這里原有古渡口——萬安渡(亦名洛陽渡),故名。洛陽橋是現存最早的跨海梁式石橋,是中國福建省泉州市境內連接臺商投資區和洛江區的一座橋梁,位于洛陽江水道之上,也是著名的跨海梁式大石橋,素有“海內第一橋”之譽,是古代“四大名橋”之一。</p> <p class="ql-block">洛陽橋橋長834米、寬7米·,橋墩46座,墩孔凈跨8米;橋面石板長11米,寬1米、厚0 8米,上置6或7條石板,橋的南北兩端各正2尊圓雕將軍石像;橋旁有石塔5座,橋中央兩側有亭子2座,橋的兩側有500根欄柱,橋的兩測建置石塔9座,橋上筑石亭7座。</p> <p class="ql-block">洛陽橋墩端部呈船又形,兩側有扶欄,均有石雕,用于保護行人;橋的兩側建置石塔,用以鎮風, 橋旁扶欄外.尚存幢幡等形式的石塔,塔身浮雕佛像、圖案;橋上筑石亭,供率騎休息,橋身及其附屬建筑物,有許多藝術石碉,造型美觀,-有昂首挺拔的石獅,有口含石球的球獅子;橋中央碑亭刻有明萬歷年間有“西川甘露”碑刻和清道光間石刻“天下第一橋”橫額,“中亭”周邊有所代碑刻12方,中亭傍有崖刻“萬安橋”、“萬古安瀾”和12方碑刻;亭東側有“萬安橋”及“萬古安瀾”等宋代摩崖石刻。一為“西甘露”碑亭,在中亭右側為古時祈雨所在。</p> <p class="ql-block">2021年7月25日,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由第44屆世界遺產大會審議通過,成功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56處世界遺產,洛陽橋是22處代表性古跡遺址之一。</p> <p class="ql-block">洛陽橋盡頭隱藏于鄉村里的昭惠廟。溜達一圈后打車趕往下一站泉州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參觀泉州市博物館。泉州博物館位于清源山下的西湖公園北側,是一座具有閩南建筑風格的綜合性博物館,也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設立的“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所在地,占地面積80余畝,建筑面積16000多平方米。舉辦有“泉州歷史文化”、“泉州南音,戲曲藝術”等基本陳列、以及“泉州古代書法”、“泉州民間收藏”等展覽。泉州博物館是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國民終生教育場所。</p> <p class="ql-block">通過參觀博物館更進一步加深了解了泉州市前事今往。</p> <p class="ql-block">中午吃驢肉火燒。吃完后去游玩天后宮。行程排得滿滿的。</p> <p class="ql-block">天后宮門前的德濟門遺址。</p> <p class="ql-block">泉州天后宮,位于福建省泉州市鯉城區南門天后路,始建于南宋慶元二年(1196年),是海內外媽祖廟宇中年代最早、規格最高的古建筑。</p> <p class="ql-block">初建時以宋徽宗賜額“順濟”為廟名。明永樂十三年(1415年),少監張謙出使渤泥,從泉州浯江啟航,回國后奏請朝廷鼎力重修,并把“順濟廟”改為“天妃宮”。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施瑯準備征臺,奏報“神涌潮濟師”、“有助順功”,清朝廷敕封“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宏仁普濟天后”,“天妃宮”又改名為“天后宮”。天后宮建筑群保存有宋代構件和明清時期木構建筑。主體建筑分布于南北中軸線上,有山門、戲臺、東西闕、正殿、東西廊、寢殿、東西軒、四涼亭、兩齋館和梳妝樓等。作為媽祖信仰文化物質載體的泉州天后宮,對促進海峽兩岸文化交流具有重要作用。</p> <p class="ql-block">殿頂筑九脊重檐四面落水的歇山式,正脊是天后殿至高點,兩端五彩瓷型雙龍戲珠,造型精美,光澤鮮艷,表現整個大脊龍的至高題材,四岔脊頭組合鳳凰圖案,對應大脊成龍鳳呈祥,背面作人物故事,配以龍鳳、麒麟,玄武、雙虎、體現了吉祥如意,慶賀長壽的象征,為閩南建筑藝術之一絕。</p> <p class="ql-block">寢殿又稱后殿,地勢比正殿高出1米多,兩側突出部位設為翼享,左右齋館。整座殿字系明代大木構建筑,屋蓋為兩坡面的懸山楔,面闊七間,35.1米,進深19.8米,高8米許,木質梁架粗大古樸,大木柱置于浮雕仰蓮瓣花崗巖的圓形石礎之上,殿前檐柱保存一對十六面青石雕的元代印度教寺石柱。估計是明代翻修時稱置。柱上接木柱,刻有楹聯“神功護海國,水德配乾坤“。正面原有懸掛明代大書法家張瑞圖書“后德配天”的橫匾。1988年1月13日,泉州天后宮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游玩了天后宮后又去昨天因時間晚了沒參觀的清凈寺。清凈寺,初名圣友寺,又稱艾蘇哈卜大清真寺,位于福建省泉州市區涂門街,是阿拉伯穆斯林在中國創建的現存最古老的伊斯蘭教寺,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是年為回歷400年。</p> <p class="ql-block">清凈寺占地面積2184平方米,整體為石構建筑,仿照敘利亞大馬士革伊斯蘭教禮拜堂的建筑形式,具有伊斯蘭教清真寺在功能空間上大分散、小集中特點。留存主要建筑為門樓、禮拜殿、明善堂等部分。</p> <p class="ql-block">奉天壇屋頂原為巨大的圓頂,于明萬歷年間地震中坍圮,留花崗巖石砌成的大殿四壁和巨大的尖頂窗戶。圓柱雖已搬移或散失,可是柱基、柱礎卻大部分依舊遺留原地。為體現原結構風貌,1998年又將倒塌后四散數百年的12根石柱礎及9根殘柱收集重新豎立于原位。但是殿內的設施和圓頂遺物仍埋于大殿地下,致使大殿現有的地面增高了一米多。</p> <p class="ql-block">奉天壇坐西朝東,西墻為朝向伊斯蘭圣地麥加的正向墻,西墻上從南至北共有六個小壁龕和四座長方形門,龕與龕間開設高2.95米、寬1.60~1.65米的長方形大門各2個。中部砌飾一座雕刻阿拉伯文《古蘭經》的巨大尖弓寶蓋狀壁龕,伊斯蘭教稱為“米哈拉布”,即穆斯林禮拜安拉的“拜壇”。右側放置一裝“敏拜爾”(狀似臺階的宣講臺)和一支長棗木杖(虎圖白棍)。壇正面為一尖拱形大壁龕,左右各辟一門。</p> <p class="ql-block">南墻臨涂門街,全長23米,高6米,厚1.02米,立面于墻高1.82米處并排筑開8個長方形大石窗,窗孔高2.85米、寬1.80米,街上人們可望見里面;朝街外壁的窗頂楣各橫嵌一長列浮雕阿拉伯文《古蘭經》石刻。</p> <p class="ql-block">明隆慶元年(1567年)穆斯林在寺內西北角增建一間小禮拜殿,泉州太守萬靈湖題匾曰“明善堂”,在眾多的伊斯蘭風格的建筑中別具一格,是磚木結構的閩南古民居特色的小三間建筑形式。初為伊瑪目(阿訇)居住生活區,并設有廳堂接待賓客和商討教務與登殿禮拜前后休息場所。由于萬歷年間地震,古禮拜大殿塌毀后無法復建,穆斯林不能在此舉行禮拜,明善堂即改為穆斯林禮拜安拉的場所。</p><p class="ql-block">明善堂</p><p class="ql-block">明善堂多次塌毀重建,至1952年,政府撥款幫助在原址搭蓋了水泥柱、木三角框架的簡易瓦片平屋,供穆斯林禮拜。1998年初,利用約旦哈哲爾先生夫婦10萬美元捐款,重予修建,恢復清同治年間建筑原貌。</p> <p class="ql-block">1961年,清凈寺被國務院列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世紀90年代列為“中國十大名寺”中唯一入選的伊斯蘭教清真寺。與揚州仙鶴寺、廣州懷圣寺、杭州鳳凰寺合稱中國伊斯蘭教四大古寺,它的建立是泉州海外交流重要史跡之一。</p> <p class="ql-block">游玩結束清凈寺后走在泉州的大街上,難得一見的大片火燒云在頭上,真的漂亮。</p> <p class="ql-block">玩了一天趕緊找吃的,今天的晚餐是吃泉州的名小吃也是網紅打卡點~侯阿婆燒肉粽,做為南方人這個口味可以接受,味道不錯。</p> <p class="ql-block">吃了沒過癮,在趕到西街去吃也是網紅點~阿姨雞架。吃飽喝足回賓館休息明天繼續。</p> <p class="ql-block">12月27日,早餐后打車前往網紅打卡地~蟳鋪村。有去過的朋友告訴我們說:蟳鋪村沒什么好玩,別去。但喜歡游玩的我們既然到泉州了,網紅地總要去看看,不能留有遺憾。車子在蟳埔村口停下來,如果不是前面一塊大石頭上的“蟳埔”二字,我一定懷疑司機師傅開錯了地方。眼前的景象和我對小漁村的想像相距甚遠:三四層的小洋樓林立,看不見傳統閩南民居的紅磚翹檐,主街兩旁有不少店鋪,已然是一個日益繁華起來的村莊。</p> <p class="ql-block">蟳鋪村位于晉江的入海口,距泉州市區不過10公里左右。這里的女人們頭上戴著鮮花做的漂亮的簪花圍,她們和惠安女、湄州女一起并稱福建三大漁女,這里還有別具特色的民居“蚵殼厝”。雖然距離現代的物質生活近在咫尺,她們仍然虔誠地傳接著祖輩們世代沿襲的生活模式。蟳埔阿姨愛戴花 </p> <p class="ql-block">一絲失望略過心頭,就在這時,一個挑籃子的女人從我前面經過,頭上戴著漂亮的簪花圍,人過后,淡淡花香襲來。等我仔細去看街頭的女人們時,就開始興奮起來,擺攤的,背孩子遛彎的,走路的,聊天的每個女人的頭發,都是在后面綰成圓髻,中間都插一根象牙色的筷子作發簪,或者再多插一根紅筷子。圓髻的最外圍,是漂亮的“簪花圍”。</p> <p class="ql-block">蟳埔女人頭戴“簪花圍”這一習俗的起源,眾說紛紜。一說是源自宋元時代遺留下來的阿拉伯人的風俗,也有人說自漢代中國就有這種風俗,并舉了歷代的相關詩詞來論證,比如泉州地方戲曲高甲戲《桃花搭渡》的唱詞中就有“四月圍花圍,一頭簪兩頭重”的字眼。</p><p class="ql-block">她們的頭飾十分繁復,腳下卻簡單得不能再簡單。不是踩著一雙人字拖,就是打赤腳,漁女的質樸本色顯露無疑。賣東西的蟳埔阿姨腰上別的十分醒目的鮮紅色塑料小錢包,彰顯著她們對紅色一如既往的偏愛。在小村子里遇到的蟳埔女,沿街在敲海蠣的,三三兩兩坐在家門口聊天的,巷子里挑擔而過的,都用質樸而又溫和的笑容回報我的微笑,讓我對這個小漁村,在語言不甚相通的情況下,多了好幾分親切。</p> <p class="ql-block">現在的蟳鋪村變成了拍“簪花圍”的拍攝基地。女人們到了泉州都要到這兒打卡。結束溜達后繼續趕下一站。</p> <p class="ql-block">打車前往泉州少林寺。鎮國東禪寺,俗稱南少林,是相對于河南的少林寺而言,相傳是中國南方武術之發源地,位于泉州清源山東麓,相傳為曾救唐王十三棍僧之一的智空入閩所建。歷史上的泉州南少林寺是一個龐大建筑群,共有十三進落,東至東岳山麓,西至東門護城河,南至東湖,北至伊斯蘭墓地。現存的東禪少林寺僅是泉州少林寺的一小部分。</p> <p class="ql-block">鎮國東禪寺,始建于唐乾符(874-879)年間,盛于兩宋,幾經興廢。但南少林武術也隨著這些組織廣播海內,拳派遠播,同時期,明清泉州港衰落。南少林武術也隨著泉州移民潮遠播海外,枝繁葉茂,影響廣泛,泉州是南少林武術的發祥地,武術活動歷史悠久,以南少林武術為代表的武術文化是泉州文化積淀的重要組成部分。2022年5月10日,泉州少林寺有序恢復開放。</p> <p class="ql-block">1992年10月在原址重建,至1997年成大雄寶殿、五觀堂及僧舍。2002年開始在大雄寶殿正前方復建天王殿。此為泉州南少林寺的第四次重建</p> <p class="ql-block">在泉州大街小街上都有隨處可見的面線糊,但最有名的是這家隱藏在在一個小街巷子里毫不起眼的小店。為了這口第一次找到這家己經關門。問清楚了才知這家只做早餐到中午12點就關門休息。所以游玩了少林寺后馬上打車趕到這里,吃了確實不錯,和老板娘聊天才知她家用的材料是貨真介實。到泉州去玩的朋友我推薦你們可以去吃一下,不會讓你失望的。</p> <p class="ql-block">下午去泉州文廟。泉州府文廟,位于福建省泉州市鯉城區中山路。唐開元末年始建,初為“魯司寇廟",唐末五代改為“宣圣廟”,北宋太平興國年間(976年~984年)移至現址,南宋紹興七年(1137年)重建,至嘉泰元年(1201年)建造欞星門,規模逐漸形成。歷代屢經修葺,清乾隆年間對殿、廡、庭院、儀門等進行了大面積修繕。</p> <p class="ql-block">泉州府文廟是中國東南現存規模最大,包含宋、元、明、清四個朝代建筑形式于一體的孔廟古建筑群。整體建筑坐北朝南,主體建筑貫穿于南北中軸線上,有大成門、金聲門、玉振門、東西廡、大成殿等,皆保留著宋代石質建筑基礎、臺基等。建筑木構件為清代按原貌復建。</p> <p class="ql-block">大成殿為文廟的主體建筑,始建于南宋初年。宋代起供奉孔子泥塑造像,明嘉靖九年(1530年)起,改為供奉“大成至圣先師孔子”木牌位。供奉根據唐代大畫家吳道子的白描孔子畫像加彩放大仿畫。臺下為甬道、拜庭。拜庭外為泮池,其上有元至正九年(1349年)所建的泮橋,石構,平梁式,中部拱起,橋面鋪長條形花崗巖石七十二塊。兩側置石護欄。</p> <p class="ql-block">泉州府文廟擁有重檐廡殿式屋頂、黃色琉璃瓦、龍紋柱身、通飾彩繪等建筑做法,顯示出非同尋常的建筑規格,反映宋元海外貿易帶給泉州的文化繁榮和特殊的政治地位。</p> <p class="ql-block">2001年6月25日,泉州府文廟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建在馬路邊的銅佛寺,在泉州市里寺廟隨處可見。</p> <p class="ql-block">路過承天寺,在寺對面有基督教福音堂,在泉州市里三教共存的真實體現。</p> <p class="ql-block">泉州的美食真的不要太多噢,這家又是,晚餐前先來點甜品。</p> <p class="ql-block">這家姜母鴨美食店是當地的出租車司機推薦的,味道確實不錯。和我們吃的第一家姜母鴨有區別,好吃,好吃,滿足了我們的胃。</p> <p class="ql-block">12月28日,結束了三天的泉州游程今天前往晉江市、石獅市。</p> <p class="ql-block">打卡第一站,晉江市的五店市傳統街區。晉江五店市傳統街區位于晉江青陽的核心區,緊挨塘岸街,毗鄰世紀大道,背靠青梅山,與晉江萬達廣場相連,和敏月公園相望;占地126畝。該街區獨具閩南特色的“皇宮起”紅磚建筑、中西合璧的洋樓等明清、民國至現代的特色建筑保存完好。</p> <p class="ql-block">街區歷史悠久。唐開元年間,青陽有“五店市”之稱,街區是晉江城區的發源地,建筑特色突出。獨具閩南特色的“皇宮起”紅磚建筑、中西合璧的洋樓等明清、民國至現代的特色建筑保存完好,擁有“青陽八景”中的四景、蔡氏宗祠、莊氏家廟、石鼓廟及布政衙、蔡媽賢宅、朝北大厝、莊志旭宅、宛然別墅等一百多處歷史風貌建筑。</p> <p class="ql-block">第二站打卡泉州晉江市梧林傳統古村落。梧林傳統村落,坐落于泉州晉江,地處閩南金三角的中心位置,與臺灣一水之隔,三面臨海。東北連泉州灣,東與石獅市接壤,東南瀕臨臺灣海峽,南與金門島隔海相望,西與南安市交界,北與鯉城區相鄰。</p> <p class="ql-block">村落形成于明洪武年間,占地約1000畝,建筑面積6萬平方米,旅居海外華僑1萬余人,有“華僑建筑博物館”之美稱。2016年被國家住建部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2017年入選省重點項目,與國家“十三五”重點項目晉華集成電路產業園、800畝田園風光串聯成晉江“芯”小鎮并入選福建省第二批特色小鎮創建名單。2019年11月,梧林傳統村落“體驗式閩南僑文化度假目的地”正式啟動規劃建設。2021年10月榮獲國家3A級旅游景區。2023年7月成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p> <p class="ql-block">梧林古村落是個拍照的好地方,有非常多的女孩身穿民族服在拍寫真集,美美的。我當然也不錯過這好機會,蹭拍開始……。</p> <p class="ql-block">梧林保留完整的百年建筑群,多在上世紀初至抗日戰爭爆發前后建成,外墻斑駁的朝東樓、被古榕籠罩的德鑨宅、號稱“九十九門”的德養宅、孔雀成雙飛的胸懷祖國樓、單身復式公寓的夢菜家聲樓……一幢幢承載著一代又一代梧林人及華僑鄉愁的的建筑,散落在660畝的傳統古村落。它們涵蓋了閩南官式大厝、中西合璧民居、哥特式建筑以及古羅馬式建筑共兩百多幢。</p> <p class="ql-block">中午飯路過永寧在村口找了家吃的,品嘗美食廈門油茶面,味道不錯。繼續前往石獅市的洛珈寺</p> <p class="ql-block">下午2點半左右到達了今天最后一個游玩地~洛伽寺。洛伽寺位于石獅市閩南黃金海岸東畔宮嶼島,占地面積二十多畝對臺灣海峽。該寺由香港友幫集團捐獻二十多畝地給石獅市佛教協會作為建觀音菩薩之道場。</p> <p class="ql-block">一島一寺廟,你見過這種舉世罕見的建筑嗎……</p> <p class="ql-block">在泉州石獅的黃金海岸,就有這么一座寺廟,每當太陽浮出海平面時,他就會被披上金光。洛伽寺矗立于海邊礁石之上,時不時會有海浪拍打礁石濺起層層浪花。</p> <p class="ql-block">洛迦寺在海灘的最東頭,每當漲潮時候還會就會淹沒鏈接的沙灘,為了方便前往,建了一座金橋連接寺廟和海岸。素有“漂浮在海上的寺廟”的美譽,最早于浙江普陀山分靈而來,是觀音菩薩的道場。</p> <p class="ql-block">洛伽禪寺,穩立島上,潮來波濤洶涌,如叩拜觀音;潮落礁石嶙峋,似拱揖菩薩。水漲水退,島撼寺動;日升月降,流光炫彩。背倚五虎山,前瞻深滬灣,漁舟鷗鷺,氣象萬千。東延寶蓋之祥脈,西攬紫帽之瑞氣,鐘海天之靈,毓佳穴之秀,蘊精蓄華,得天獨厚。</p> <p class="ql-block">落日余暉下的洛伽寺。</p> <p class="ql-block">洛迦寺沒有一般深山古剎似的古樸典雅。洛迦寺的黃墻紅瓦咋一看還帶著些清新感。放眼洛伽寺,崇樓峻閣,琳宇成片軒輊錯落,金碧輝煌,以海天為背景,意境開闊。寺內有天王殿、圓通寶殿、鐘鼓樓、念佛堂、三圣寶殿等建筑。整座廟宇巍峨壯觀、雕梁畫棟、金碧輝煌。</p> <p class="ql-block">夕陽西下的洛伽寺。</p> <p class="ql-block">洛伽寺西邊海上聳立一尊觀音,高十有四米,以九十九石精雕而成,面朝黃金海岸.左手持凈瓶,以大悲甘露遍灑人間.右手拇指和中指、無名指扣圈,其余兩指自然伸直施說法印.潮起潮漲中,但見觀音菩薩腳踏蓮花自南海駕波逐浪降臨海天佛國洛伽寺,慈航普渡,向眾生說法.</p> <p class="ql-block">傍晚到了石獅市區,今天晚上吃燉牛肉犒勞一下辛苦的自己。</p> <p class="ql-block">到達石獅市入住五星級賓館,辛苦了一天了得好好的享受一下。明天前往廈門鼓浪嶼(末完待續……)</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黄石市|
山阳县|
英山县|
甘孜县|
潞城市|
子长县|
廊坊市|
德清县|
炎陵县|
汉阴县|
罗江县|
剑河县|
沧州市|
乌兰浩特市|
华宁县|
惠水县|
太康县|
宁乡县|
河曲县|
保定市|
皮山县|
德州市|
东台市|
东海县|
容城县|
保亭|
城步|
柯坪县|
固始县|
连云港市|
依兰县|
历史|
旬阳县|
大新县|
石狮市|
灵山县|
浮梁县|
河曲县|
庆云县|
丹寨县|
芮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