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李垚,哈爾濱工業大學航天學院復合材料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2018年5月,入選第三批國家"人才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h5> <h5>當下黑龍江省研學行業火爆,但是如果沒有前瞻性的內涵設計,只是走馬觀花也只能是曇花一現,不可持續,教育要強國,就要把借鑒和吸收人類文明的先進經驗,才能實現我們的強國夢,才能讓研學事業走的更高更遠。低質量的研學內容,缺少的是靈魂。我們一定要創新設計這個產業發展的新路徑,實現教育、科技、人才發展三位一體的國家戰略布局。<div><br></div></h5> <h5>基礎教育課堂改革深化行動方案里明確了:航空航天、生命科學、人工智能是最前沿的科學教育方向,那么我們研學一定要把講科學、愛科學、學科學融入研學全過程,我和我的哈工大專家團隊、碩博團隊會與華為鯤鵬生態創新中心的團隊、黑龍江省研學實踐教育協會一起,智力于“科學藝術研學營”的創新設計,推進產學研項目的緊密合作,在實踐中感知、體驗和探究“科學之光與心靈之花”,推進“大中小”一體化構建龍江研學的新品牌、新路徑。打造哈爾濱市松北新區深哈高新科技產業集群科技藝術研學的新高地。</h5> <h5>英國哲學家羅素說: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而不是同自然相對立的事物。”其實人本身就是自然的、有機的綜合體。把人類的心靈分為感性與理性,并將理性作為感性的統治者,這種理論與思維本身就不是科學的。世界上并不存在一個具體的、純粹理性的人,除非機器人——機器人的最高境界仍然是模擬有心靈的人類。有血有肉的人類也無法忍受一個完全被理性規劃、科學控制的世界。</h5> <h5>經常聽到有人說:科學技術是理性的,是邏輯思維,以真理為最高殿堂;文學藝術是感性的,是形象思維,以審美為最高境界。教科書上把這種說法當作理所當然、毋庸置疑的結論。然后我們用這種學科分類劃分了人類,甚至進而用這種思維界定了世界。在任何一所現代大學里,學科之間壁壘森嚴,教師與學生按學科分類,一個完整的自然人竟然獲得了學科的屬性,比如他是理科的,她是文科的等等。</h5> <h5>其實各學科只是分工不同、視角不同,人類面對的是同一個世界。表面看來,科學賦予我們認識世界、生存發展的能力,文化藝術讓我們用審美、怡悅的目光去欣賞這個世界。但二者并無高低之分,先后之別,而是統一的事業。在認識世界、表達心靈的過程中,也不存在純粹的理性思維或感性思維。愛因斯坦說:至于藝術上和科學上的創造……擺脫日常生活的單調乏味,和在這個充滿著由我們創造的形象世界中尋找避難所的愿望,才是發現它們的最強而有力的動機。”法國科學家彭加勒說:科學家不是因為有用才研究大自然;他研究它,是因為喜歡它,喜歡它是因為它是美的。如果大自然不是美的,就不值得知道,并且如果大自然不值得知道,生命就不值得活著。”審美不但是認識世界的動機,也是人生的最高境界。</h5> <h5>世界本身是美麗、奇妙的,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學等向我們展示了這個世界的對稱、和諧、多彩、活力與優美。仰望星空,宏觀世界浩瀚瑰麗,令人心潮澎湃;而在納米級的顯微鏡下,各種的物質或復合材料,其內部分子結構鬼斧神工,如花朵一樣向我們開放,激發了我們的豐富想象力,與我們的心靈合奏出優美的樂章。科學理性與藝術審美在此殊途同歸。<br>在英國詩人威廉·布萊克的眼中:一粒砂里有一個世界,一朵花里有一個天堂,把無窮無盡握于手掌,永恒寧非是剎那時光。”但“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莊子),我們唯有敬畏與贊嘆。<br></h5> <h5>科學家在研學的世界里帶領孩子們逐夢天穹、穿越微觀世界,在科學的藍海之中,感受自然的魅力、未來的責任、生活的美好......原來科學和藝術可以如此神奇的相伴而生。</h5> <h5>功夫到家,華為有為,與鯤鵬共翱翔,科技藝術研學已經啟航,未來已來,未來可期。</h5> <h5></h5> (部分文字來源于 老領導 楊銘鐸 文章,分享共勉)
主站蜘蛛池模板:
神农架林区|
蕉岭县|
昌邑市|
托克托县|
宜阳县|
汨罗市|
佛教|
金湖县|
藁城市|
怀宁县|
武汉市|
定州市|
兴山县|
江达县|
阿拉尔市|
潼南县|
平凉市|
盘锦市|
扶绥县|
阿瓦提县|
阿克苏市|
五大连池市|
北京市|
凤山县|
延津县|
丁青县|
响水县|
兰州市|
仁寿县|
兖州市|
德庆县|
乌拉特后旗|
临桂县|
金川县|
阿尔山市|
上高县|
闽清县|
清镇市|
仪陇县|
白山市|
青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