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我的“繁花”安慶路

酸石榴

<p class="ql-block">昨天,30集電視劇《繁花》終于塵埃落定了!我呀,難得的追劇,從頭到尾一集不落。不僅不落,有好幾集還追了普通話和上海話兩個版本。</p><p class="ql-block">上海話是我的母語,聽著舒服,聽著親切。</p><p class="ql-block">不得不說,“外來的和尚會念經”。</p><p class="ql-block">導演王家衛先生生于上海,5歲時隨父母移居香港,深受香港的文化熏陶,思路開闊,不受束縛,視角獨特,于是出手也不凡。他把90年代改革開放初期,思想開始自由放飛的上海人在股市和餐飲業注入的<span style="font-size: 18px;">近于瘋狂的熱情和欲望演繹</span>得淋漓盡致。劇中<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一個個角色都形象鮮明:有的老謀深算、有的年輕有為、有的急于求成、有的自以為是、有的野心勃勃、有的花枝招展、有的窮兇極惡。</span>故事一個連接一個,從懵懂到心機,<span style="font-size: 18px;">明爭暗斗、風云變幻,</span>個個都跌宕起伏,高潮迭起…,真的是太精彩了!</p> <p class="ql-block">《繁花》金宇澄的原著我幾年前就讀過,但是沒有讀完,因為讀不起勁,覺得故事零零碎碎,情節平平,不太連貫,所以每次只看3、5頁,7、8頁,瞌充就來了。攏共看了不到三分之一,就沒有再讀下去了。</p><p class="ql-block">不過這次電視劇開播后,我又情不自禁從書架里翻出來,拾起紙書從頭開始讀了起來。這幾天讀了好幾十頁,故事的線條真的似乎明晰了許多。</p><p class="ql-block">?還真沒有想到,王導會選上《繁花》,并且改編得如此精采,敢于并善于發現個中美麗,佩服!</p> <p class="ql-block">《繁花》,看書和看電視劇不僅僅是兩種感覺,在故事內容上也各有千秋。所以有人評論說:電視劇是王家衛的一次新創作;我的感受是故事緊湊,情節跌宕,采編更精彩了,可讀性也遠超過了原著。</p><p class="ql-block">電視劇播完了,但黃河路上的燈紅酒綠、股市里人們的激動情緒,還有那位瀟瀟灑灑的寶總、那三位美眉還有一幫子抄股的做生意的,夾雜著他/她們的唧唧喳喳,仍然不時地反反復復地在我腦海浮現,更讓我回想起我在上海的童年和青少年時光,似乎早已淡薄、早已塵封的記憶又浮現在眼前,一幕幕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回溯自己:滬生滬長。</p><p class="ql-block">若論年紀,<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在爺叔和阿寶之間,我</span>應該還往前者靠。因為爺叔說過,他是見過紅頭阿三的人。</p><p class="ql-block">我亦是。</p><p class="ql-block">那時候上海一些大公司大機構門口站崗當保安的還都是印度的錫克族人,他們高大威猛,留八字胡,頭上包著紅布,我們這些“小赤佬”一見到他們在路上走,就尾隨著他們,喊:“紅頭阿三、紅頭阿三…”,惹得他們氣呼呼的,幾步一回頭吹胡子瞪眼睛,卻又拿我們沒辦法。</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我腦海里最早存貯的兒時記憶應該是解放上海的那刻。我聽到窗外“乒乒乓乓”的在響,便搬個凳子爬上去,從南邊臨街的窗口探出腦袋去張望,看到路對面有幾個穿軍裝的士兵貼著墻、貓著腰疾步跑動…。老媽見狀,趕忙跑過來,一把把我從凳子上拉下,急切的叫我:“快把頭縮回來,小心吃槍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第二天還是第三天,便聽到外面傳來“上海解放啦!上海解放啦!”的歡呼聲。</span></p><p class="ql-block">從呱呱墜地,幼稚園、小學中學,一直到大學畢業,整整24年,都生活在上海市的懷抱里。</p><p class="ql-block">與王家衛導演類似,我從出生到大學畢業后,響應黨的號召,分配到四川。從此就離開了上海,<span style="font-size: 18px;">變成了“外地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人一走,許多年,</span>但鄉音難改。更念念難忘的是烙在心尖上的家鄉情節。</p><p class="ql-block">每當親朋們聊到了上海,往事便立即浮現,如煙似霧,云繞在腦里,記憶猶存。所以,骨子里還是個“上海人”,或者確切一點說,是一個“老上海人”。</p> <p class="ql-block">一位作家說得好:“哪里留存過你的記憶,哪里就是你的故鄉?!?lt;/p> <p class="ql-block">如果說王家衛、金宇澄先生的“繁花”指的是黃河路的話,在我記憶中的“繁花”,則一定是我的安慶路。</p><p class="ql-block">我的屋里廂在安慶路。<span style="font-size: 18px;">安慶路是我的母親路,我的搖籃路,</span>我生于茲長于茲,這條路陪伴著我從襁褓,從牙牙學語直到大學畢業…</p><p class="ql-block">直至今日,留存在我腦海里的安慶路始既是朦朧的,卻又是清??的;既是渺遠的,卻又是切切實實,歷歷在目的…</p> <p class="ql-block">安慶路的童年回憶,朦朧而清晰,恰似童話般溫馨美好。</p><p class="ql-block">上海的早晨,天亮得很早;尤其是夏天,5點鐘不到,就亮了。</p><p class="ql-block">家中的東窗很大,幾乎占據了大半個墻壁。太陽就從窗前爬上來,明亮的光線跟著就瀉進我們的房間,鋪滿了地上床上、瀉在桌子上,還射進了熟睡中的我的眼睛;窗外木頭電線桿上的麻雀迎著陽光嘰嘰喳喳,有時候還會飛到窗臺上,甚至進了房間,沖著我哇哇唧唧,記得那時候的麻雀不怎么怕人。常常是溫暖而刺眼的陽光把我喚醒:“該起床啦,要上學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上海,安慶路只是一條不足500米,從東頭河南北路口步行到西頭浙江北路口,大概只要10分鐘的小馬路,它中間分別與山西北路和康樂路十字交叉。</p><p class="ql-block">你如果一路上邊走邊看,看街面上那些里弄名字和里面排列整齊的石庫門房子,就很容易聯想到這條路在剛建街時的豪華氣派和時尚風格。</p><p class="ql-block">這里先請大家讓聽一下從東到南的那些弄堂的名字吧:第一條弄堂叫“富慶里”,我的家就在“富慶里”一號。對面是“榮慶里”,然后,“實業里”、“敬盛里”、“均益里”、“福壽里”、“志銓里”、“祥新里”、“同慶里”、“同發里”、“興盛坊”、“明德里”…你聽聽,在清朝光緒年,取的這些名字是不是已經很具現代氣息了?</p><p class="ql-block">還有一樣東西于我而言,是更值得懷念和覺得可惜的,就是弄堂的大門。那時候每條弄堂都有一扇雙開的大門。門的質地是鑄鐵的,形式是花欄桿的。每扇門的花式都是不一樣的,非常漂亮。小伙伴們常常喜歡吊在門上面蕩;我則更喜歡捉摸那些彎彎繞繞、卷著麻花狀、上面帶著矛頭的鑄鐵條的圖案出神。這些鑄鐵大門在后來的歷次運動中都陸續被拆除、敲碎,投進了化鐵爐。</p><p class="ql-block">“石庫門”的風格是西式的,但設計師融合和兼顧了中國人的生活方式。二層樓的磚木結構,功能齊全。前廳、客堂、臥室、老虎窗、陽臺、閣樓、亭子間、灶披間、天井、曬臺等一應俱全,采光和通風良好。面積大多在200~300平米之間;也有大些的,即三開間,有雙廂房的。估計面積超過400平或者更多。如一家人,即使是2代3代的大家庭,居住起來也非常方便、舒適。</p><p class="ql-block">我們家住262號,是屬于三開間的那種,應該是這條路上最大的石庫門,<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不過在我有記憶起,</span>只是已經不是一家人?。簶窍率枪?,樓上住了5? 6家人家了。據說是1937年“八一三事變” (也叫“八一三淞滬會戰)以后,上海人口激增,許多石庫門開始出租或者拼租了。</p><p class="ql-block">記得安慶路原屬北站區,后來北站區取消,變成閘北區,現在閘北區又取消了,于是并入靜安區了。安慶路的路面原先是用石塊砌成的,車子走過一蹦一蹦的,5幾年才改建為柏油路面。</p> <p class="ql-block">最記得的就是安慶路的清晨..</p><p class="ql-block">老上海人的早餐,家家戶戶。幾乎天天都是泡飯。</p><p class="ql-block">清早,漱洗完,媽媽給我一分錢,叫我去隔壁老虎灶打一熱水瓶開水燙泡飯?!袄匣⒃睢彪x家不遠,大概就100米吧?</p><p class="ql-block">“泡飯”,即把昨天剩下來的冷飯用開水泡一下。如果是在冬天,那就泡兩道:第一道悶一會兒潷掉,再泡二道,泡飯就熱呼呼的了..</p> <p class="ql-block">兒時的心里最想的,是家里沒有剩飯。因為沒剩飯早上就沒泡飯,就意味著要買早點。</p><p class="ql-block">吃吃外面豐富的早歺,那是我兒時不變的期盼。</p><p class="ql-block">更期盼的是:媽媽能給我幾分錢的早歺費呢?</p><p class="ql-block">如果2分錢,只能買一只白饅頭或者一塊米飯餅。雖然米飯餅甜甜酸酸的,挺好吃,但一塊是吃不飽;3分錢,一個大餅或者一根油條,或者,一個老虎腳爪脆麻花。若是4分5分,選擇就多了,除了小山東的羌餅油餅,浙江人的粢飯糕粢飯團;廣東人開的“北萬鑫”花樣更多:條頭糕、定勝糕、桂花糕、雙釀團..每一樣點心對我來說,都充滿了誘惑,讓我流口水…。5分錢也可在門對面的早餐攤買一大碗甜/咸豆漿。咸豆漿最好吃了,里面有榨菜、蝦皮、油條碎..,再淋上醬油和辣油,喝起來特別爽,這味道真的難以忘記。后來我自己曾試做過許多次,但總覺得沒有攤頭里的鮮美,不知道是沒有尋覓到配方還是味蕾退化了。要是有8分,則讓我興高采烈:一客(4個)生煎饅頭、或者一碗陽春面..。只是回想起來,這樣的機會,似乎有過,但絕對少見。</p><p class="ql-block">記憶中,那時候的物價真的便宜,便宜到連回憶起來自已都不敢相信,當然,是指統購統銷以前。</p> <p class="ql-block">有一年參觀臺北故宮博物院時,有幸遇上正在輪展“清明上河圖”,整整展出了8個版本,都是絕世名畫。因為機會罕見,展廳里人山人海,我擠在人群中,挨一挨二欣賞了個遍…</p><p class="ql-block">《清明上河圖》繪制于南宋時期,距今已有近九百年的歷史,它生動地描繪了當時開封城市的繁榮景象,是研究當時社會生活和文化風俗的重要在那些6 7米長的畫卷里繪制了許多的各色人物,逛街的、經商的、在作坊干活的;還有牛、騾、驢等牲畜,車、轎、大小船只,房屋、橋梁、城樓等各有特色..這滿滿的俗人氣市井味,讓我想起了安慶路上的早餐攤、醬園、菜市場、零食和玩具攤;還有星羅棋布在弄堂里、街面上的小工廠小作坊,譬如,鐵匠鋪、玻璃廠、染坊、機器廠…</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我不禁想起了安慶路上的蕓蕓眾生,和生氣勃勃,那時候,滿街都是五湖四海匯聚來的市井小民,有浙江的、蘇南蘇北的、廣東的、山東的、皖南淮北的、四川的…遠比《清明上河圖》上畫繪的內容豐富多彩?</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安慶路上除了有許多小攤頭和小商店,也有許多小廠小作坊。從河南北路那頭數起,就有玻璃廠、熱水瓶廠、書局、染坊、鐵匠鋪、機器廠、篾竹店、醬園、電鍍廠…許許多多,而且這些作坊都是“開放”的。我上小學,每天要走半條安慶路。放學回家,我都會挨一挨二地站在坊的門口瞧希奇,看人家怎么把一塊鐵燒紅,然后千錘百煉,打成一把斧頭、如何把玻璃燒軟并制成安瓿、如何把白布染成紅色、藍色;看到車床飛快地轉動,削鐵如泥,刨出來的鋼絲卷曲如云。柔細如發,耀眼又迷人,讓我流連忘返;看到一個個機器零件在飛速運轉的布砂輪上拋光后變得锃亮,我會嘖嘖稱奇…。在我的眼睛里,這一切都是那么新奇、有趣、美好..。如此這般的駐留常常讓我忘了時間流逝,忘了回家做作業、忘了回家還要揭開煤球爐子,準備做的晚飯..。無數次的看野眼,使睚到天黑才想起回家要挨罵…。但這些,現在想起來,卻都是我的啟蒙,我的愛好和我的知識來源。</p> <p class="ql-block">安慶路歷史悠久,追溯起來,它始于清光緒年間。度娘說:“安慶路(Anqing Lu) 在中國上海市靜安區東南部。東起河南北路,西至浙江北路。長494米,寬12.2~13.5米,車行道寬6.0~7.0米。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筑,以英國外交官名命名愛而近路(Elgin Road)。民國32年(1943年)以安徽安慶改今名。沿路為住宅,有商店?!?lt;/p><p class="ql-block">這里提到的那位Elgin(也譯成埃爾金)外交官是一位英國伯爵,也是一位古董收藏家。他之所以名垂后世主要是因為他在19世紀初從土耳其奧斯曼帝國買下帕特農神廟上的大理石建筑裝飾和雕刻,并切割后運回英國。1816年英國王室從他手里花3.5萬英鎊買下,放在倫敦的大英博物館,埃爾金大理石雕塑一直是該館最具代表性的三大“鎮館之寶”之一。</p><p class="ql-block">大英博物館的另外兩大“鎮館之寶”分別是埃及羅塞塔石碑和中國的《女史箴圖》。<span style="font-size: 18px;">《女史箴圖》是一件書法作品,是東晉</span>杰出畫家、繪畫理論家、詩人、<span style="font-size: 18px;">著名書法家顧愷之的真跡。</span></p><p class="ql-block">這三件文物不僅在藝術價值上獨樹一幟,更因其歷史背后的傳奇而成為大英博物館的代表性展品,吸引著世界各地的游客前來一睹其風采。</p> <p class="ql-block">不過埃而金攫取的這件“鎮館之寶”,其<span style="font-size: 18px;">合法性也引發英國和希臘兩國間一場持續兩個多世紀的爭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希臘人認為,</span>帕特農神廟的大理石雕塑是古希臘自由的象征,這些雕塑是世界上最具歷史意義的古跡之一,移走不合法。于是希臘一再要求歸還。但公說公有理 婆說婆有理,一直未見結果。</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有消息說,現在可能會出現另一個重大轉折。</span>據《每日電訊報》報道,現在,大英博物館已經與雅典達成協議,在長期的”文化交流"中借回埃爾金大理石雕。該博物館表示,將繼續就它們可能的回歸進行”建設性的討論"。</p> <p class="ql-block">由此我也聯想,大英博物館中的另一件“鎮館之寶”,即我國的《女史箴圖》,是不是某天也應該回到自己的家里來?</p><p class="ql-block">何日君歸來?讓我們一起等待,並拭目以待吧!</p> <p class="ql-block">那時候,你若坐三輪車,車夫們更熟悉“愛爾近路”。車夫們大多都是“洋涇浜”,聽得懂一些英文詞匯,說起話來也常常夾帶著英語。你說去安慶路,他們往往還有點遲疑,會凝神思索幾秒鐘。但如果說:“去愛而近路”,他們就立刻知道具體位置在哪,馬上回答:“ OK,坐好,走起”。</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我一直感嘆把“愛而近路”改為“安慶路”改得巧妙。因為:第一,“愛爾近”和“安慶”兩者的讀音極為相近;第二,它完全符合上海路名的命名規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可能很多人,包括老上海人,都不一定知道,上海凡用地方命名的路名是有規則的,即凡南北向的路用省名,如四川路、河南路、山東路、山西路、浙江路、西藏路、新疆路…;而用城市或縣名命的,如北京路、南京路、天津路、成都路、武進路、天目路…,則都是東西走向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安慶路正是東西走向的,從河南北路那頭正東到浙江北路那頭正西。</span></p> <p class="ql-block">在安慶路的10分鐘步行圈里,有著不少歷史遺跡,最著名的就是近在咫尺的上海老“北火車站”。無論你在安慶路上哪一個叉口,譬如:河南路、康樂路還是浙江路,向北步行,要不了5分鐘就可抵達。</p><p class="ql-block">“老北站”是我和小伙伴經常捉迷藏的地方,那里有一個大廣場,奔起來、藏起來都很爽。</p><p class="ql-block">老北站是上海歷史的一個縮影,也是上海一直以來最大的火車站。</p><p class="ql-block">“上海北站”建于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原名滬寧鐵路上海站,迄今已有120年歷史。1950年8月1日,車站更名為上海站。照片上“上海站”三個字,據說是當年的市長陳毅的手筆。</p><p class="ql-block">上海北站的建筑物是由英國人設計的。當年造價32.9萬銀元,底層外墻用青島石構筑,第一層樓以上均用鋼柱支架橫梁,紅磚砌墻,飾以淺色條形嵌石,配大理石廊柱和拱形門窗,內有房76間。這幢樓在當時堪稱“構筑精美、氣勢雄偉”,人們把它作為上海站的標志。</p><p class="ql-block">上海北站與我國的近現代歷史中的許多重要事件緊密相連。</p><p class="ql-block">譬如,當時號稱民國第一血案“<span style="font-size: 18px;">宋教仁遇刺事件”就發生在</span>上海北站檢票口。</p><p class="ql-block">史料記載:“1913年3月20日晚10點45分,奉袁世凱電召北上的宋教仁在上海北站檢票口突遭槍擊,22日凌晨不治身亡。接下來案件的破獲,竟出乎意料的順利。待真相大白于天下,幕后黑手竟然是袁世凱身邊的親信”。</p><p class="ql-block">也是在民國時期,1931年,在上?;疖嚤闭?,一場驚心動魄的雙重謀殺案差一點改寫了中國歷史。那是一場陰謀對民國財長宋子文和日本駐華公使的刺殺。那一天,這兩位大佬乘上一列由南京開往上海的蒸汽機火車。三百公里外的上海北站,人稱“民國第一殺手”的“斧頭幫”幫主王亞樵已設下埋伏,要刺殺宋子文。而同一時間,日本人也在北站布下了死亡陷阱,準備行刺日本公使。一場驚心動魄的雙重謀殺一觸即發。槍聲響起,人群驚散,白衣人中彈倒地。兩名目標均身穿白色西裝,最終結局誰生誰死?錯綜復雜的血案背后,又隱藏怎樣鮮為人知的驚天秘密?</p><p class="ql-block">這個驚心動魄的故事已經作為“民國刺殺”系列的非虛構劇情拍成電影《1931刺殺宋子文之謎》在全國公映。有興趣的可以去尋來看看。</p> <p class="ql-block">即使49年以后,“老北站”在上海的各種運動中一樣是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50年代上海工廠企業的外遷支內、60年代的紅衛兵“大串聯”。尤其是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那里每天鑼鼓喧天,標語橫幅鋪天蓋地,數以千計的青少年從這里啟程奔向祖國農村、邊疆的“廣闊天地”…;前來送行的親朋好友更是以萬計數。記得那時候,“站臺票”是熱門貨,一票難求。大家為了送孩子上路,面值5分錢一張站臺票的被黃牛們抄至10倍或更高。許多文藝作品中,包括“上海的早晨”、“三毛學生意”還是“孽債”、“英雄金訓華”里都找得到對它的描寫。</p><p class="ql-block">我也曾許多次到那里送別親友。64年送同學去新疆建設兵團、65年送姐姐去北京工作、文革時更多次到北京“串聯”和送親友的孩子去農村插隊落戶和邊疆當農民…。再后來,就是自己畢業分配后在那上車去了四川…。</p> <p class="ql-block">離安慶路河南北路交匯路口一箭之地,有一個菜市場,叫“彭澤路菜市場”。但老人們卻都更喜歡叫它“鐵馬路小菜場”。</p><p class="ql-block">“鐵馬路”并不是鋼鐵筑就的馬路,而是得名于鐵路,<span style="font-size: 18px;">這是中國的第一條營運鐵路。</span></p><p class="ql-block">1863年,由英商怡和洋行等27家外國商行提出,擬在這里鋪設吳淞鐵路,得到準許。光緒元年(1875年)六月,路基工程基本完成。光緒二年正月二十日(1876年2月14日),鋪軌至天通庵以北地段時,機車“先導號”開始試行,前往圍觀的“日達千人”。1876年6月30日,上海至江灣段竣工通車,上海至吳淞間長9.25英里(14.88公里)。同年7月3日,吳淞鐵路上海江灣段正式營業。</p> <p class="ql-block">不巧的是,就在當年8月3日,火車在江灣鎮北面試車時軋死一名行人。消息傳出,引發眾怒。加上此前7月曾發生吳淞鐵路外僑在江灣督率工人以籬笆圈占鄉民之地,兩名工人和外僑被毆傷,正好路過的電業公司外僑用手槍擊傷一名華人等事件,幾番會談和交涉后,1877年10月,中國政府贖回吳淞鐵路。僅僅不到半年,至當年12月18日,鐵路路軌被全部拆除。</p><p class="ql-block">現在想想還是挺可惜?;疖嚕@一新生事物在上海就這樣夭折了。</p> <p class="ql-block">還要提及的就是附近的兩家電影院那應該是上海最早期的電影院之二吧?</p><p class="ql-block">“山西電影院”在安慶路與山西北路交叉處。這是上海,也是國內最早建立的電影院,1930年由徐紫峰創辦,原稱“山西大戲院”,經營電影放映與戲劇演出,配置美制放映機2臺。1944年,徐紫峰將戲院的全部房產和機器售于托哈斯(俄國人)、王貴祿、鄔文記等3人。以后,托哈斯又將戲院轉租給季固周、張兆麟、梁潤根經營,是上海少有的保留至今的俄羅斯風格的建筑。戲臺上藻井由馬賽克拼成圖案,戲臺包房保留有上海民俗墻畫。這里曾給當時的上海帶來了正宗的交響樂、芭蕾舞和歐洲歌劇。新中國成立后改名山西電影院,放映過如《戰艦波將金號》《戰爭與和平》《莫斯科不相信眼淚》《烈日灼人》《這里的黎明靜悄悄》等蘇聯電影。"文革"中改名井岡山電影院,后恢復原名。</p> <p class="ql-block">離安慶路東端,步行要不了5分鐘就到了“泰山電影院”。泰山電影院前身叫“金光大戲院”,民國28年建;民國29年,在東新民路115號建新院,取名泰山大戲院,占地926平方米,建筑面積1700平方米,座位955只。1956年公私合營,改名泰山電影院。1963年,由虹口區劃歸閘北區?!拔幕蟾锩敝?一度改名韶山電影院。1965~1991年,進行5次大修,成為裝有冷氣、寬銀幕、立體聲、現代化音響設備的影院,座位850只。</p> <p class="ql-block">這兩家電影院應是我國電影史上的先驅。從19世紀末的即將開埠,到20世紀70年代末的改革開放前,無論是放映,還是拍攝、制作,閘北都在上海電影的發展史上留下了濃彩重筆。中國最早放映影片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唉,思緒如涌,安慶路帶給我的回憶太多太多;還有紹興同鄉會、重慶堂藥店、吳昌碩故居沒來得及說……還有,在三年困難時期,這里整條路曾是上海最大的自由市場…</p><p class="ql-block">這里每一條弄堂里都有我的故事、足跡和回憶,無法一一敍述。就先說這些吧!</p><p class="ql-block">我的繁花,我的安慶路!</p> <p class="ql-block">前幾年去上海,騎共享單車到安慶路一轉,這條曾經馬水馬龍、熱鬧非凡的路已經垂垂老矣,路上空空蕩蕩,也沒有幾個行人。我見到一位打掃街道的大姐,請她幫我撳幾張照片。她驚詫地問我:“馬上都要拆遷了,為什么你要在這么破爛不堪的地方拍照?我告訴她:“這里是我出生的地方?!?lt;/p><p class="ql-block">走到這過轉角,忽然發現這家兒時印象中的早餐店還開著,還那樣!那是我常去打豆漿、買粢飯團的那家店,里面早點的品種和花樣很多啊…,僅憑我的回憶,至少半個多世紀了!</p> <p class="ql-block">這是我曾經的家,安慶路262號,我家就在二樓西廂房。記憶中的一樓,先是一家山西人開的轉運公司,然后,北站區的聯合診所;58年大躍進后,成為里弄加工小組。拍這張照片時大約是70年代,己是“北站街道文化中心站”。</p> <p class="ql-block">30多年前(90年代初)262號和富慶里靠近河南北路轉角的房子成為安慶路上的拆遷第一家,這是拆了后新建的樓。</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长泰县| 嘉兴市| 象山县| 宝丰县| 鹰潭市| 新营市| 宣城市| 天等县| 天长市| 武冈市| 萨迦县| 枣庄市| 井冈山市| 稷山县| 周至县| 措美县| 铜山县| 进贤县| 南部县| 隆化县| 平乡县| 宜州市| 邢台市| 青海省| 瓦房店市| 石景山区| 靖江市| 泽库县| 莱阳市| 吴桥县| 昌平区| 同心县| 尼木县| 钦州市| 社旗县| 防城港市| 临朐县| 陇南市| 万山特区| 龙海市| 开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