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王陽明(1472—1539),名守仁,字伯安,號陽明,浙江余姚人。明代偉大的思想家,創立陽明心學,從祀于孔廟;卓越的軍事家,用兵神出鬼沒,屢次平定戰亂;杰出的文學家,詩文造詣深厚,《古文觀之》選錄他的文章三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我初識王陽明早在50年前“全民研究儒法斗爭史”的特殊時期,并在批判中知道了“心即理”、“致良知”的“陽明心學”。</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王陽明故居,位于寧波余姚市城區的中心地段。高德顯示,距我的住地53.3公里。但說來愧赧,我一直沒去過。</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2024年元旦,新年伊始,我終于去到了余姚王陽明故居;第二天又驅車百多公里,去了紹興“王陽明故居遺址”,還到了蘭亭邊上的——“王守仁墓”。做個美篇,記述感想。</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未進故居先見廣場,前端高高聳立一座石牌坊,上書“新建伯”,這是大明朝廷授予王陽明的封號;牌坊背面是兩個醒目的“柱國”大字。下面一行小字“弘治乙未科進士王守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資料說:“柱國”是勛級,政績卓異的文官可以授勛。勛分十級,正一品的授左、右柱國,從一品的授柱國。如此說來,“柱國”就是陽明先生的“功勛章”。</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廣場中央聳立著高大的王陽明雕像,十分的氣魄,文人墨客的打扮,但背后佩了劍,王陽明曾做過兵部尚書,帶兵打仗,從無敗績。可謂是:文臣中的大將軍,武將中的大文豪。塑像彰顯了這種特殊的人物形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王陽明故居。在500多年的歷史中,經過多次擴建、改建、重建、修繕,逐步形成今天的規模格局,在建筑設計和營造上反映出明代浙東官宦建筑的一些典型特點。整座故居既給人以庭院深深之感,又不失端莊和典雅之氣度。</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進入故居先見三開間高平房的大廳,高大寬敞,結構古樸大方,大廳明間廊下懸掛“真三不朽”匾額。何為三不朽?同時符合立德、立功、立言的人,才能“死而不朽”,成為圣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梁啟超在《中國歷史研究法》一書中提出了“中國只有兩個半圣人”的說法,他認為歷史上達到“三不朽”標準,能被尊為圣人的,一個是孔子,一個是王陽明,曾國藩只能算半個。這個說法既主觀亦片面,但“真三不朽”的匾額就高懸于王陽明的廳堂之上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瑞云樓,王陽明故居的主體建筑,二層木結構樓房。明成化八年(1472),王陽明誕生于此樓,據說,王陽明的母親懷孕十四個月才分娩。在他誕生之前,他的祖母夢見天神衣緋玉,云中鼓吹,抱一赤子,從天而降。為此,其祖父給此樓起名為“瑞云樓”。多有聽說古代名人出生前后往往會有“異象”出現,看來陽明先生也是這樣的套路。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故居內而置有《真三不朽——王陽明生平事跡陳列》》《一脈良知——王陽明弟子生平事跡陳列》《知行合一——全球視野下的王陽明及其學說陳列》等展覽,基本都是圖片與文字介紹以及書籍與書法等的復制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這是清代宮廷畫師焦秉貞所畫王陽明朝服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王陽明歷任職官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展廳內的擺設,王陽明在石洞里沉思入定,苦思冥想,這是模擬陽明心學產生的最重要節點——龍場悟道。</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正德元年,王陽明因觸怒大太監劉瑾,而被貶到當時極為荒僻遼遠的貴州龍場驛,做驛丞的小官,這在當時是一個僅次于死刑的處分。王陽明落到了他人生的最低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但圣賢就是圣賢,龍場極端惡劣的自然條件,反而促使了他將畢生所學融合一體,每日靜坐于石洞之中,思考著人生的意義,思考著儒家的道德觀念,思考著天地萬物的道理。有一天,當他又一次陷入深深的沉思時,突然間恍然大悟:“</b><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圣人之道,悟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誤也”</b><b style="font-size: 20px;">。中華文明史上重要的哲學流派——“陽明心學”就此誕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據說,幾乎所有的史書都用了相同的詞語來描述這一瞬——“頓悟”,來評說王陽明的“龍場悟道”。</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這是展廳內的另一個場景塑造,講的是陽明心學發展中另一個重要事件——“天泉證道”。王陽明和他的兩個學生錢德洪和王畿在論證“四句教”。(“天泉證道”的故事省略,就簡單地說說“四句教”)。</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王陽明在晚年提出了著名的“四句教”也稱“心學四訣:</b></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無善無惡心之體,</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 有善有惡意之動,</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 知善知惡是良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 為善去惡是格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b><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無善無惡心之體。</b><b style="font-size: 20px;">心作為一客觀存在的主體,本來無善惡可言,是一空靈清凈之物,就心體而言,是沒有善惡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b><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有善有惡意之動。</b><b style="font-size: 20px;">意即意念,意念就是心動。善惡是與人的意念同時出現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 知善知惡是良知。</b><b style="font-size: 20px;">當善惡已經存在的時候,如果能分清孰善孰惡,這就是良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 為善去惡是格物。</b><b style="font-size: 20px;">格物,一個內涵抽象模糊的詞。可以說,“格物”二字可涵蓋人類的一切行為,人類對自己、對他人、對社會的一切活動都可以“為善去惡”為標準。</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四句教”是王陽明哲學的核心表述和基本宗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王陽明在余姚故居度過了童年和短短的少年時代。成化辛丑年(1481年),王陽明10歲。他跟隨中了狀元的父親王華,從出生地余姚,遷居到了百公里外的先世故里紹興府山陰縣。所以,紹興也有王陽明故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王陽明在紹興的日子要遠比在余姚長得多。有人說:“紹興是陽明心學的發端地,也是陽明學的成熟完善地。”這話并不為過。</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據史料記載,明嘉靖元年,王陽明開始在父親王華舊居上大范圍擴建“新建伯府”,但到了現代,并沒有留下什么建筑物。2020年,紹興對遺址進行了考古挖掘,因此還被評為當年度浙江考古十大重要發現。然后依照“新建伯府”遺址進行了1:1還原重建。現在以“王陽明故居遺址”的名稱對外開放。同時,還新建了王陽明紀念館、陽明廣場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王陽明故居遺址,位于紹興城區西北側,西小河歷史街區內。白墻黑瓦,前面有水池,名“碧霞池”,白墻黑瓦倒映水面,打卡拍照效果不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廣場上聳立著正在講授心學的王陽明銅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碧霞池上有座天泉橋。嘉靖六年(1527)九月初八子夜時分,王陽明與弟子在天泉橋上,論證“四句教”,就是前面說到的那個場景的原發地。現立有“天泉證道”的太湖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進人新建的故居,建筑恢宏,裝飾精致,多處玻璃棧道下即為考古發掘的實證留存。介紹說,就是最大本真的恢復了500年前王陽明府第的樣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故居后面的“飲酒亭”,亭柱的楹聯是王陽明的詩句:</b><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團圓永無缺”</b><b style="font-size: 20px;">。</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故居外的民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故居東跨院有一副大型木雕作品,由東陽木雕和黃楊木雕兩種品類組成,全長33.44米,通過十六幅雕刻畫面,生動展示王陽明跌宕起伏的人生際遇和在不同階段所展現的生命境界。工藝精湛,印象深刻。此作品如經歲月流逝而木質不裂,將是具有歷史和藝術價值的“鎮館之寶”。</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王陽明紀念館。下沉式的圓柱形建筑,紀念館內有陽明文化數字文獻廳、陳列廳、影廳、心源廳和文創體驗區,通過光影等多媒體技術,展現陽明心學的發展歷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人間是道場,淤泥生蓮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王陽明曾說:</b><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淤泥生蓮,世間磨難,皆是砥礪切磋我也。”</b><b style="font-size: 20px;">這句話充分體現了他對于人生挫折的理解和接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嘉靖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1529年1月9日),一艘小船停靠在江西南安府大庾縣青龍崗碼頭上。船的主人,正是王陽明。此刻,他靜靜地躺在床榻上。“我要走了。”站立床側的弟子周積躬下身體,泣不成聲:“恩師,您有何遺言?”老人輕輕微笑,一字一頓說完人生中最后一句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 “此心光明,亦復何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什么意思?我這一生光明磊落,無愧于心,沒有任何遺憾,又有什么可以說的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這八個字是陽明先生對自己一生的概括,也是他對世人的最后教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王陽明墓。位于紹興市柯橋區蘭亭鎮花街村,在308省道旁,距離紹興市區20多公里,距離“書法圣地”蘭亭僅一公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因眾所周知的原因,墓園遭到過人為破壞,曾經除墓冢外,其它基本無存。1988年9月進行了第一次修復,到了2015年,又進行了全面擴建與修復,2018年完工并對外開放,也就是現在看到的樣子。</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據說,當年乾隆皇帝下江南,也曾經到過王守仁墓,并御筆題字“名世真才”。現在這座四柱三間沖天式牌坊上的“名世真才”,是不是乾隆皇帝題寫的真跡字樣就不知道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王守仁墓與余姚王陽明故居合并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墓坐北朝南,背依山崗,順依山勢,逐級升高,視野開闊。墓道全長70余米,幾十級臺階,四層平臺,全部用石材筑建,氣勢雄偉。墓冢呈圓形,上覆封土;正面橫置墓碑一方,上鐫“明王陽明先生之墓”八個隸書大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兩座故居走到了,先賢的墓園拜謁了,面對廣場中央的“知行合一”,有所思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陽明心學存世500余載,給人以“心即理”“知行合一”的修心之道,看似簡單,實則深奧,非一般人所能讀懂。以我的浮淺知識和年輪換來的“通透”,謹以為,核心是主體意識達到自我道德修養,“致良知”,思無邪,但行好事,莫問前程。他是讓每一個平常人都能跟自己和解,依照自己內心的良知,無論順境逆境,貧窮富有,都去活出自己的幸福和意義的人生哲學。但方法論太模糊,并不是幫助人們“心想事成”的指南。所以,心學雖然偉大,但沒必要神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年近古稀,回望走過的路,有成功,也有失敗;有開心,也有失落。如果我們把生活中的這些起起落落看得太重,那么生活對于我們來說永遠都不會坦然,坦然是什么?,一半是理解,一半是算了;更是活在自己心里,而不是活在別人嘴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養心莫若寡欲,至樂無如讀書”。掛在書室20多年了,今日拿出來曬曬,心是要養的。</b></p>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乐业县|
沙雅县|
定州市|
鄄城县|
信丰县|
巨鹿县|
东兰县|
长海县|
灵台县|
楚雄市|
松滋市|
行唐县|
义马市|
拉孜县|
巴青县|
河北区|
砀山县|
西林县|
内乡县|
黄陵县|
石景山区|
封丘县|
金沙县|
辽阳县|
大余县|
桐庐县|
简阳市|
镇原县|
兴宁市|
攀枝花市|
万载县|
南川市|
巴塘县|
墨竹工卡县|
德昌县|
成武县|
锦州市|
凤翔县|
南华县|
梁山县|
柘荣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