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愛的能力和親密能力難道是不一樣的嗎?</p><p class="ql-block">是的,而且理解這件事很重要。</p><p class="ql-block">在未對這二者進行區分和分析之前,我得先繞遠了說一個你需要關注這個問題的社會原因。這個社會原因就是:我們正在或將要進入“單身社會”!</p> <p class="ql-block">什么是單身社會?我引用一個日本的數據:“至2035年,15歲以上的人口中的單身率(含未婚,離婚,喪偶)高達48%”。這就是說,一個社會中約有一半的人口處于單身狀態!那么中國呢?數據雖然離歐美、日本還有些距離,但是高漲的離婚率,減少的結婚對數,延遲的初婚年齡,更為突出的是輿論的轉向,預示著我們面臨著同樣的社會狀況。</p><p class="ql-block">但是我認為特別需要澄清兩個問題:</p><p class="ql-block">第一,單身社會并不是一個大家都不結婚的社會,即使單身高達一半,還是有一半人在婚姻生活中,只不過意味著在未來社會中,選擇婚姻和選擇單身將成為勢均力敵的兩個選項。這對于一個原來是全民皆婚,不結婚是剩女的社會氛圍是一個巨大的顛覆。</p><p class="ql-block">第二,可以單身不結婚,但是不可能不要親密。這乃是基于人類的生物本能,心理學家鮑比專門研究人類的依戀,這個研究開始于研究母嬰之間的依戀,但是最終他認為:人類的依戀乃是一個貫穿從搖籃到墳墓的整個人生過程。因此后來的研究依戀的心理學家們都主要研究成年男女之間的依戀,也即所謂的親密關系。</p><p class="ql-block">但是這樣問題就來了,既然依戀是人的本能,可是為什么我們今日那么強調獨立?為什么我們不結婚,離婚,進入單身社會?這是因為我們的社會發展方向錯了嗎?我們是進入了一個病態社會嗎?</p><p class="ql-block">我的看法是:這必須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理解,起于300年前的工業化,現代化開啟了人類社會的新紀元,這個新紀元的核心在于自由的擴大,但是進化的邏輯從來不是完美的,進化拋棄一些舊習,帶來新的習慣,同時就帶來了新的問題。</p> <p class="ql-block">在人類的婚姻和男女親密關系這個領域,恰恰體現了人類進化的新挑戰。</p><p class="ql-block">一方面,我們的自由擴大了,我們開始將愛情作為婚姻的基礎(這在前現代社會絕非主流),我們可以離婚,我們可以避孕,我們對性開始持較開放的態度,現代社會經濟和技術上的進步讓我們可以方便地享受獨居生活;另一方面,我們無法摒棄我們對于依戀帶來的安全感的向往,我們渴望愛情能夠如果不是不斷也起碼時??梢越o我們帶來激情和活力。</p><p class="ql-block">我們處于矛盾中。心理學家弗洛姆有一個一針見血的表達:“現代人的自由是一個銅板的一面,另一面則是孤獨?!?lt;/p><p class="ql-block">面對矛盾,怎么辦?</p><p class="ql-block">有人迷茫,還有許許多多人回避:回避的人通常會貶低親密關系的意義,他們會說愛情是奢侈品,或者說愛情不存在,或者說愛情只是荷爾蒙;他們或者說結婚后愛情轉為親情;現代社會畢竟帶來了眾多可以轉移人們注意力和親密需要的快樂,比如消費,比如工作……</p><p class="ql-block">在我看來,現代人必須終身面對自主和親密這一對帶張力的關系!悖論的是,在健康的親密關系中,自主和親密恰恰是統一的。因此我們需要將親密當作一種藝術,一種能力!因為這種能力恰恰就是用來平衡自由和連接之間的關系的!</p> <p class="ql-block">現在我要說說為什么我們不把這種能力稱作愛的能力,而要稱之為親密能力呢?</p><p class="ql-block">談起愛的能力,對之做了極為深刻的闡釋的還是心理學家、精神分析理論家弗洛姆。他的名著“愛的藝術”就是一本闡釋愛的能力的書。該書出版于1956年,當時風靡歐美,長期賣出2500萬冊,翻譯成50種語言。書中,弗洛姆對于愛情的激進表達可能讓今天許多年輕人很詫異:</p><p class="ql-block">他說:“愛情是對人類生存問題的有力回答”。</p><p class="ql-block">因為:“人是一種意識到自我存在的生命:人意識到自己,他人,過去和未來發展前途的可能性;人又意識到他單一的存在,生命短暫,生不由己;他意識到自己的孤獨,意識到在社會和自然的威力面前自己經常無能為力-----所有這一切都使他的特殊和孤寂的存在成為無法忍受的監禁。如果人不能從他的監獄中解放出來,如果他不能以這種或那種方式,同他人或周圍的世界結合在一起,他就會瘋狂?!?lt;/p><p class="ql-block">所以:“成熟的愛情,那就是在保留自己的完整性和獨立性的條件下與他人合二為一。人的愛情是一種積極的力量,這種力量可以沖破人與人之間的高墻并使人與人結合?!?lt;/p><p class="ql-block">弗洛姆深刻地從哲學的意義上說明了愛的能力的重要性,也對所謂的假愛情的分析鞭辟入里,但是論及如何培養愛的能力,他僅僅提了一些學習任何一門藝術都適用的總原則。而后100多頁的書,只有10幾頁在談這些原則。因此,落到實際上,你從這本書中或許得不到多少具體的指導。我很多次和人推薦過“愛的藝術”,我發現讀懂它覺得它好用的人占很少數。</p><p class="ql-block">那么弗洛姆在談到愛的能力時,用了一些什么詞呢?</p><p class="ql-block">他提到了:尊重,關懷,理解,責任;然后還有專注,耐心,克服自戀,客觀性,信仰,勇氣……</p><p class="ql-block">弗洛姆說的對嗎?我想是沒錯的。但是,今日之讀者聽到這些詞會不會望而生畏?覺得太高大上?做不到?說了等于沒說?</p><p class="ql-block">這就是談論愛的能力容易陷入的窠臼。</p> <p class="ql-block">讓我們再看一下國人談論愛的能力陷入的一些坑。</p><p class="ql-block">一個女生說:她是很有愛的能力的,因為她本來就是付出型的,她給予了對方很多,為對方做了很多,而對方沒有愛的能力,然后他們離婚了。然后一個男生說:你所給予的,不一定是對方需要的,這才是問題的關鍵。然后女生很生氣:這就是自戀,我已經給予了,你卻看不見,還總要我以你的方式給予你愛,這是自戀!……</p><p class="ql-block">而后男生女生吵成一團。</p><p class="ql-block">這里頭還藏著一個重要問題,那就是在健康的親密關系中,自戀是要不得嗎?愛的能力必須包含無私嗎?我不妨舉個夸張例子,你感覺一下:</p><p class="ql-block">讓我們想象一下,一對戀人漫步于夕陽下的海灘上,男生問:“你愛我什么?” 女生答:“其實你不好看,也沒有錢,你也許并沒有很吸引我,但是我嘛,我就是愛你?!?lt;/p><p class="ql-block">如果你是這個男生,你要這種無私的愛嘛?</p><p class="ql-block">這就是為什么我們要不談愛的能力,而談親密能力的原因之一二。</p><p class="ql-block">下面我深入分析:談論愛的能力,容易陷入一種前現代的語境中,這種語境的特點是將愛的能力看作是一個單個人的道德品格,這種品格令人聯想起耶穌的博愛教誨、儒家仁愛的思想等等,而這些思想又具有一種反個人的,反自戀的傾向。</p><p class="ql-block">而我們談論親密能力,是進入到一種后現代的語境中!首先,它肯定自我和主體性(這是現代性),其次,它再往前一步,強調主體間性。下面,我用通俗的語言解釋一下:</p><p class="ql-block">在單身社會中,為什么要結婚,為什么男女之間要建立長期的投入的承諾的關系,現在成為個體必須給予認真獨立思考和回答的問題,不思考而迷糊結婚者,他們很容易陷入如近來大火的一個綜藝節目“再見愛人”所不斷呈現的問題,“再見愛人”第一季中的章賀和郭柯宇就是這樣一個典型。</p> <p class="ql-block">現代的人們所要的男女親密關系,簡單說是非常需要情感上的滿足,復雜點說本質上需要的是兩個東西:一個是可以依戀的安全感;另一個是關系中所激蕩的熱情和活力。現代人的要求比過去高多了,它不再僅僅是經濟養育共同體的“過日子”。西方的社會學家們給了這種關系一個形象的名字叫:“純粹關系”。</p><p class="ql-block">但是當你渴望這種情感滿足的時候,首先是你就把自己的情感神經系統和對方綁定了,這時,對方的情緒和需要就無法避免地要影響到你。而一個人的情緒特質和需要又是和這個人的原生家庭,從小到大長大的經歷是密切相關的,她過往的創傷和未滿足的需要就會進入你們的關系。你和一個人結合,借用一個佛教術語,就是要和對方的業力結合。</p><p class="ql-block">現在就看你如何互動了。你也可以想象你在和對方下著一盤棋,你走A,她就會走B, 走著走著,你們就走成了一個棋局。這里面有你們兩人的貢獻?,F在的關鍵是,有的互動是導向正循環的,也即你們關系中情緒能量是趨于正面狀態的,這時候我們可以說1+1=2,3,4。但是有些系列互動卻是惡性循環的,兩個人情緒越來越糟,于是漸漸地對方在自己的心中就變成了敵人,或者逐漸變成路人,這時候我們可以說1+1=0,-1,-2,-3……</p><p class="ql-block">互動正向循環的一個關鍵是,雙方在出現沖突時必須能夠走向雙贏!只要有一方贏一方輸,那么關系銀行就會出現虧空!</p><p class="ql-block">所以,親密能力,其實就是發展和維持這個關系系統互動不斷正循環的能力。這就是所謂的主體間性能力。這就是兩個人的心理學!</p><p class="ql-block">很明顯,親密能力不是件容易的事,但也不是不可以學習的事,當我們具有這樣的主體間性系統的態度和洞見,認真對待我們回應行為,學習合適的回應行為,我們就走在一個正強化的道路上。</p><p class="ql-block">作者:韓巖,新人本整合心理學開拓者,精研自我發展層次論,熟悉企業家與高管的高階段內在發展,澳洲注冊心理學家,國際探索心理治療整合協會會員,原澳大利亞華人心理學協會主席。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新人本健心館(ID:Psycho-Spirit),已獲授權。</p>
主站蜘蛛池模板:
荔浦县|
丹江口市|
托克逊县|
城步|
双江|
赤壁市|
霸州市|
即墨市|
盐亭县|
浙江省|
临沭县|
应城市|
岳普湖县|
海丰县|
浦北县|
江永县|
延安市|
渭南市|
白朗县|
伊宁县|
新津县|
佛山市|
上思县|
瑞安市|
浮山县|
治多县|
金阳县|
荥阳市|
永康市|
台南县|
赫章县|
漳浦县|
阿克|
垦利县|
高雄县|
贡山|
长顺县|
额尔古纳市|
嘉义市|
渝北区|
土默特左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