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去西藏嗎?你去過西藏嗎?你知道去西藏有幾條路線嗎?下面我就給你介紹一下去西藏的8大線路:四川進藏3條:317國道川藏北線、318國道川藏南線、349國道川藏中線;青海進藏2條:109國道(青藏線)路線、唐藩古道;云南進藏兩條:G214滇藏北線、G219滇藏南線(丙察察);新疆進藏1條:G219新藏線。<br> 我前3次進藏,除丙察察線之外的7條線路都已經走過,所以這次把丙察察線作為我第四次進藏的路線。<br><div> G219國道是中國最長的一條國道,從新疆的喀拉斯途經新疆、西藏、云南到廣西的東興市,全長10065公里。<br> 丙察察或丙察察線是新G219國道的一段,大約300公里,位于滇藏交界處,是云南省貢山縣丙中洛鎮、西藏自治區察隅縣察瓦龍鎮到察隅縣城的簡稱。是八條進藏道路中路況最差、駕駛難度最大、危險系數最高、風景最美、海拔高落差大、距離最短的一條,先后翻越雄珠拉埡口(4636米)、昌拉埡口(4498米)和益秀拉埡口(4706米);是一條人跡罕至的最原始的公路,也是越野愛好者夢寐以求的挑戰線路;公路在怒江峽谷中穿梭,一側是百米高的懸崖下咆哮的怒江水,另一側便是猶如仙境云霧繚繞的懸崖峭壁,路況之復雜,道路之艱險,沿途高山峽谷、懸崖路段、流沙、 滾石路段、原始森林、雪山草甸,炮彈坑、搓板路、發卡彎隨處可見,說它是骨灰級的越野線路當之無愧。這里是未經雕琢的西藏,需要你的膽略,需要你的勇氣,需要你的激情,在這條考驗你意志的虐驢路上,超越自我。所以說走丙察察這條線路,不僅是一次旅行,更是一種探索和挑戰。</div><div> 丙察察的路況艱險,讓人心生懼意,但沿途的美景和獨特的體驗讓人熱血澎湃,讓人興奮不已。如果你走過了丙察察,你才有資格說你〝走過了世界上最難的路,看了世界上最美的風景。〞</div> <div> <br></div><div><br></div><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5.25 飛來寺~丙中洛鎮</b></h1><div><br></div><div><br></div><div> 早上起了個大早,爬到酒店的樓頂拍攝日照梅里雪山,離開飛來寺,前往丙察察的起點:丙中洛。</div><div> 歷史上從德欽縣到貢山縣丙中洛,從地圖上測量最近距離僅僅只有66公里,兩地之間僅僅相隔一座雪山。如果要到達丙中洛,就要從德欽縣出發途經香格里拉、大理、保山、六庫、福貢、貢山,最后到達丙中洛,全長近1000公里。</div><div> 德貢(德欽縣至貢山縣)公路的建成通車使這千里之遙的路途變成了不到100公里的近路。該公路于2008年5月開工,2019年德貢公路開通時,需要翻越海拔3882米的孔雀山埡口,從冬季到第二年的五月份均是大雪封山。夏季如遇怒江出現洪水,路基沖毀,隨時都有可能封閉。2022年6月,孔雀山隧道勝利貫通,才使一年四季均可通行。</div><div> 從飛來寺返回德欽縣城,上省道233朝丙中洛方向出發。在瀾滄江河谷里穿梭行駛了大約1個小時近40公里后,根據指示牌正式駛入德貢公路。</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德貢公路</h3><div><br></div><div> 德貢公路真是名不虛傳,道路在叢山峻嶺中穿梭,蜿蜒起伏,盤旋著上山又蛇形著下山,那種艱難險阻是難于用語言來形容的。經過筑路者十多年的努力,使這座幾十年來大家只能繞行千余公里而無法逾越的大山變成了通途。一路上行,在翻越了孔雀山隧道后,一路下行,在貢山縣捧當鄉過了怒江捧當大橋,沿著怒江北上行駛了大約30公里就到了怒江第一灣。</div><div> 怒江是中國西南地區的大河流之一,又稱潞江,上游藏語叫“那曲河”(藏文:????????????????),發源于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南麓的吉熱拍格。它深入青藏高原內部,由怒江第一灣西北向東南斜貫西藏東部的平淺谷地,入云南省折向南流,經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保山市和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流入緬甸后改稱薩爾溫江,最后注入印度洋的安達曼海。</div><div> 怒江流經云南貢山縣丙中洛鄉日丹村附近,由于王箐大懸巖絕壁的阻隔,江水的流向從由北向南改為由東向西,流出300余米后,又被丹拉大山擋住去路,只好再次調頭由西向東急轉,在這里形成了一個半圓形大灣,稱為怒江第一灣。 </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怒江第一灣</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灣中心有一個村子叫坎桶村,這里江面海拔1710余米,氣勢磅礴,灣上怒江臺地平坦開闊,高出怒江500米,構成三面環水的半島狀小平原。小平原四周景物宜人,每到農閑季節或節假日,人們便到這里泛舟過溜,對歌起舞,坎桶村堪稱峽谷桃源,處處是田園風光。</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從怒江第一灣前行3公里左右就到了丙中洛觀景臺。<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扎那桶村</div><div><br></div><div> 在丙中洛觀景臺,可以看見一個因怒江環繞而過形成的一個半島,由于島上桃花很多,當地人每年都過桃花節,所以也稱為"桃花島",這就是扎那桶村,全村只有35戶人家,多為怒族人,猶如深閨女子一般不曾被外界打擾。<br></div><div> 一般人很容易把扎那桶村所在的灣與坎桶村的怒江第一灣相混淆,包括我在寫這篇游記之前,特意對這兩個灣做了比對后才清楚它們的區別,所以在這里特意寫出來。</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丙中洛</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丙中洛石碑是到丙中洛必打卡的一個點。據說早上到這里不僅可以看到云霧繚繞的丙中洛,還可以看到云海,站在這里仿佛置身于云霧之中,仙氣飄飄,宛如仙境,難怪說是人神共居的地方呢。<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相聚丙中洛</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丙中洛的漢語意思是“藏族人居住的壩子”。迎面一大塊石頭墻上“在這里你能看見大自然的五顏六色”等撩人的話讓人忽然充滿了期待。不知道是哪位文人在這里留下了飄渺但確實獨具文采的的文字,吸引著一幫又一幫游人不遠千里萬里,要來這里看看這峽谷中的田園風光。<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遠眺丙中洛鎮</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入住丙中洛鎮,午飯后驅車前往附近的一個坐落在美麗的小山谷中的美麗脫俗的小山村,這種美麗讓所有的人驚嘆,這如同夢境般的地方受眾神眷顧,讓她如此清晰脫俗,任何華麗的語言來形容她的美麗都是蒼白的,這就是霧里村。到過這里的人都稱贊它為“瑞士田園風光”。</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霧里村</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吊橋</div><div><br></div> 怒江地區本來就是一片神秘的地方,那里有著眾多尚未被探索的秘境,它們用崎嶇的山路和整日云霧繚繞作為天然屏障,許久以前世間甚至不知道它們的存在。人們總說這世間一定有世外桃源,那么霧里村就是其中的一個。<div> 村里不通公路,若要進入霧里村有兩條通道,一條是橫跨怒江的鐵索橋,另一條是茶馬古道。我們選擇了雖然是羊腸小路但比懸崖峭壁上的茶馬古道好走的鐵索橋進村。村里約有60戶人家,由藏族、怒族和傈僳族組成。村內很安靜,屋舍、籬笆墻院子里幾乎見不到村民,包括大人小孩,不知是外出了還是下地農作去了,到是四處溜達的雞鴨鵝和看家護院的狗狗為寧靜的小村莊增添了一絲生機。房舍多為怒族的吊腳樓,看得出來歷史已經很久了,斑駁的痕跡記錄著它們經歷的歲月風霜。欣慰的是家家院子里有摩托車、電動車現代交通工具和洗衣機等其他家用電器(房門雖然沒鎖,但主人不在不能入內,其他家用電器就不得而知了)。村子里還有一個籃球場和村民活動中心,看來他們走出了大山,不再閉塞隱居,早已為這個世界打開了窗口。有朝一日,你也會來霧里村走走看看嗎?</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民居</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民居</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走在鄉間的小路上</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進出村的路</h3><div><br></div><div> 原路返回停車場,繼續前往秋那桶村。“秋那”在怒族語言中意思是“相對平坦、適合居住”,“桶”在怒族語言里是“和平、平安”之意。</div> 秋那桶村地處丙中洛鎮最北邊,距丙中洛鎮政府所在地15僅是,交通方便,人稱“人神共居”之地。被群山莽林環繞的村莊環境優美,具有突出怒族民居特色的木楞房和石板瓦散落在山坡上,保留有一份自然和淳樸;田園景色秀美、自然景觀原始,一邊是碧羅雪山,一邊是嘎瓦嘎普雪山,山坡下就是怒江的滔滔洪水,是一個典型的峽谷村寨、一個寧靜的山莊。近年來吸引著越來越多游客前來。<br> 秋那桶是當年茶馬古道上的一個歇腳點,如今則是沿怒江進入西藏過程中,云南境內的最后一站,滇藏新通道——丙察察公路從村寨下方通過。 <br> 小常識:在怒江,凡稱為“桶”的,是怒族、傈僳族聚居地,凡稱為“當”的,是獨龍族聚居地,稱為“洛”的,則是藏族聚居地。前面我們介紹過的坎桶村和扎那桶就是怒族、傈僳族聚居地。<br><div> 沿著丙秋路前行幾分鐘就到了怒江橋,這是一座鋼筋混凝土大橋。但從大橋旁邊的幾個時代的吊橋就能看出,原來進出秋那桶是多么的不易。</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見證時代的橋</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第三代吊橋</div><div><br></div><div> 在幾代吊橋上拍照后,我們驅車進入秋那桶村已經是下午六點了。和怒江所有的村寨一樣,秋那桶村里也有一座天主教堂,我們就直接導航到教堂。到了教堂前的停車場,教堂大門緊閉,通過外觀看,該教堂似乎是在近期維修過的。停車場停了一輛奔馳SUV,看牌照是廣東一帶的。不管是從規模還是建筑上,秋那桶村都要比霧里村高出一籌。</div><div> 我們在村里小轉一圈后,回到了停車場。循著聲音來到了一戶人家,剛好是那輛廣東車主倆口與村民在交談,經過和他們攀談得知,他們是從拉薩返回的。他們介紹,丙察察路段通行沒有問題,但他們沒敢去甲應村。<br></div><div> 他們還告訴我們,已經和農戶講好,200元現殺了一只雞,而且正在鍋里燉著。我們看著滿地的純正的土雞,但給農戶說也給我們燉一只。農戶很為難地說,他家只有一口鍋灶,無法給我們燉了。我們央求他去其他鄰居看看,能不能滿足我們的要求,最終未能如愿。多么純樸的人呀,送上門的錢都不愿掙。最后我們只好悻悻地在天黑前返回了丙中洛鎮。</div><div><br></div><div><br></div><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5.26 丙中洛鎮~察瓦龍~甲應村</b></h1><div><br></div><div> 早餐后,我們離開丙中洛,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正式踏上丙察察。車輛行駛不到半小時就到了丙中洛邊境檢查站,在查驗了邊防證后,順利放行。又行駛不到半小時,到了網紅打卡點滇藏界,我們在這里拍照打卡留念。</div><div><b> </b> </div><div><br></div><br><div> </div><div><br></div> <br><div> 打卡留念后,意味著正式進入了西藏。和很多兩省交界一樣,道路明顯的有了變化,原來的鋪裝路面變成了坑坑凹凹的土路,坎坷不平,碎石砂礫滿地。路的一邊是萬丈懸崖,一邊滾滾落石,的確叫人提心吊膽,小心翼翼。</div><div> 汽車繼續前行,只見一塊突出的巨大山崖驚心動魄的懸在路面上,這就是丙察察的著名天險——老虎嘴。</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老虎嘴<br></div><div><br></div> 過了老虎嘴,立即進入了伸手不見五指的雞爪骨隧道,這也是丙察察進藏路上唯一一個隧道。說是隧道,實際是一個長長的土洞,地面和擋墻都是未經任何處理的土層,800多米長的隧道又窄又黑,沒有燈光,沒有標識,全靠車燈掃視前方。兩車相遇不能同時通過,好在隔一段就有一個會車區,大家友好地謙讓,不會發生擁堵。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雞爪骨隧道<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出了雞爪骨隧道,汽車在崎嶇不平的山路上行駛了一個多小時,經過V字大峽谷后,到了大流沙。<div> 大流沙是丙察察線上著名的死亡路段,一個非常著名的危險點,距察瓦龍鄉政府9公里。遠遠看去像是一個巨大光滑的水泥陡坡,實際是由雞蛋大小的灰色碎石形成的滑坡,如一堵巨大的滾石流,瀑布般直插江底,美麗又危險。資料說,大流沙高3000多米,頂端山體巖壁裸露,風化非常嚴重。每天下午5點至7點,是風沙最大的時候。一陣風過,一陣煙起,石頭隨時可能從遙遠的70度斜坡高山頂上噼里啪啦從天而降,在飛速途中咚咚咚被撞成碎石,滾落速度極快,最后滾落怒江,令人膽戰、心驚、肉跳。</div><div> 通過大流砂,一般都選擇在上午,正如上面所說,下午通常風大,容易引起滑坡塌方。通過前一定要認真觀察,確認沒有塌方跡象時,快速通過,最好不鳴笛。否則碎石會順坡飛滾而下,人車隨時有掉入滾滾怒江的可能。</div><div> 現在很多自媒體為了嘩眾取寵,吸引眼球,把大流砂比喻的惡魔一般,讓人望而生畏。我們在中午11點多通過大流沙,沒有絲毫覺得危險。聽說經常發生因流砂阻斷交通,但很快就清理了,從未聽說有人員傷亡。<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遠眺大流沙</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氣勢磅礴的大流沙</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打個卡</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回望大流沙</h3><div><br></div><div> 過了大流沙,不一會就來到了察瓦龍鄉。我們在察瓦龍鄉稍作休息,吃完午餐后前往甲應村。</div><div> 甲應村,與雨崩村并稱梅里雪山的后花園,位于梅里雪山的西坡。察瓦龍當地人叫它甲興村,一個與世隔絕又絕美無比的小村莊。只有4戶人家,總人口不超過20人。</div><div> 人們說走丙察察進藏不去甲應村,相當于炒菜沒有放鹽;人們又說〝天堂在左雨崩在右〞,天堂指的就是甲應村,去雨崩意在徒步,去甲應村為是路險。這里抬頭能看到梅里雪山,是觀賞梅里主峰——卡瓦格博的絕佳位置;這里人跡罕至,風景如美,它雖然不如雨崩和墨脫那么出名,卻比雨崩和墨脫更為原始,尤其是前去的路非常刺激;要翻越海拔4900米的大山,路上大部分都是一邊靠山一邊懸崖,路特別窄,會車巨難,對司機的考驗特別大。對車輛的要求,硬派越野車基本沒問題,兩驅SUV帶上防滑鏈備用(雨雪天氣或道路濕滑使用),轎車不建議前往。</div><div> 在此之前,我做了認真的研究,看了一些旅行大枷發的各種攻略和視頻,確實讓人望而生畏。有的止步不前,有的干脆建議找熟悉路段的有經驗的師傅幫忙開,千萬不要自己動手。雖然我拿照也二十年了,但真正自己駕駛也是近幾年退休后扣事,心里還是有些忐忑不安。</div><div> 察瓦龍鄉到甲應村大約60公里。先到距離察瓦龍20多公里的堂堆臘卡埡口,也許是離鄉鎮近的緣故吧,路況相對不錯,有鋪裝路面也有砂石路面,時不時還有一些村莊。</div><div> 中午1點,到了堂堆臘卡埡口,向左是去左貢縣(也就是丙察左線),向右通向甲應村。</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堂堆臘卡埡口</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div> 在堂堆臘卡埡口右轉進入藏式的寨門后(俗稱大牌坊),去甲應就幾乎沒有岔路了。<div> 下面用車載行車記錄儀拍攝的幾段視頻來說明通往甲應村的路況。</div> <div><br></div><div> 視頻里靠山邊停放的車輛,是一輛兩箱車,記得是奧拓還是鈴木。我在堂堆臘卡埡口時遇見了車主,是一個與我年齡相當的哥們,當時我看了他的車,吃驚地對他說了一句:你膽子真大,這樣的車你也敢去。他以自我調侃的語氣對我說,他這是狗膽包天。在視頻里看到,不知是什么原因,他的車緊貼著山邊,左前輪已經懸空打著轉。我在超過他的同時,前方又過來一輛車,我只好往前開才能把路讓開。所以也下車去問問他需要不需要幫助。當天和第二天,我在甲應村的停車場始終沒有見過這輛車,估計是原路返回了吧,但愿他一切安好!</div> <div><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天路</div><div><br></div><div> 走過了世界上最難走的路,看了世界上最美的風景,在崎嶇的山路上又行駛了兩個小時,翻越了兩座海拔4500米左右的埡口,穿過杜鵑花叢,遠遠望見了甲應村的輪廓。村莊宛如一顆明珠,靜靜地沉浸在藍天、白云、梅里雪山和經幡的環繞中。當我走近它,才發現它比我心中的世外桃源更加美麗、更加純潔。</div><div> 甲應村位于西藏察隅縣察瓦龍鄉,村莊里僅有四戶人家29人,村子環抱雪山之間,雪山、湖泊(冰湖)、森林、草甸、溪流,簡直就是一個遺世獨立的世外桃源。<br> 車輛只能停在村外的免費停車場,進村不收門票。車剛一停好,就有人過來詢問需要不需要住宿。這是一個三四十歲的女人,村里的兩三家旅館都是她及父母、兄弟經營的,分標間(有衛生間、淋浴)和普通間(藏式建筑,公共衛生間,不能洗澡),標間不超過200元。最后我們選擇了標間。這個女人真能干,用摩托車把我們行李一溜煙地駛進了村莊。我們順著土路過了橋,就看到了一排大約有二三十個房間的平房前。按女老板給的房號到了放有我們行李的房間。房間設施比較簡陋,有電燈、電褥子,沒有電視沒有網絡,但在這個人跡罕至的小山村,能有這樣條件的房間已經實屬不易了。 旅館沒有服務員也沒有廚師,里里外外只有女老板一個人忙忙碌碌地招呼著客人。用餐可以自己動手做或是老板做,價格也很親民。這一切都反映出村民的純樸、善良。</div><div> 一切安頓下來后,才來審視一下這個美麗的小山村。 村莊就在梅里雪山之下,海拔3700m左右,給人一種震撼的視覺感受。正對著的是海拔6000米的巴烏八蒙峰(將軍峰),左側對著主峰卡瓦格博,非常近距離。雪山腳下有一大片草坪,牛羊馬散落其中,美不勝收。 <br></div><div> </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梅里雪山下的村莊</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div> 最美冰湖距離村子大約5公里,可以徒步也可以騎馬或坐摩托車。</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前往冰湖</div><div><br></div><div> 看天時尚早,我和我弟弟及一同入住的幾個年輕人相約徙步前往冰湖。過了小橋,經過一片由河水驅動的轉經筒后,先后經過草甸子、沙棘林、大石灘和原始森林,來到了一座山腳下,通過木棧道上山。如果騎馬或坐摩托車的人也從這里下來爬山。大約步行20分鐘左右,就看見群山環繞的冰湖了。</div><div> 這是一個位于梅里雪山腳下的三面環山的高山湖泊,海拔將近4000m,卡瓦格博峰就在它的左側,如果天氣好的活,還是可以看到一點點峰尖的。我們去的時候,水面比較平靜,雪山倒映在湖中,非常漂亮非常壯觀。</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平靜的冰湖</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卡瓦格博</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背影</h3><div><br></div><div> 在盡情地拍攝后,天黑前我們回到了村里,結束了今天的行程。</div><div> 回到旅館,征得女老板的同意,我們到廚房自己動手做了做了一鍋雞蛋西紅柿面條,吃的格外的香。</div><div><br></div><div><br></div><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5.27 甲應村~察瓦龍</b></h1><div><b><br></b></div><div><b><br></b></div><div> 也許是昨天的顛簸勞累也許是山村的寂靜,眼睛一睜太陽已經高掛了。老板還是給我們煮了面條,管飽。早餐后,我們去村頭的大草甸和沙棘林拍照。</div><div> 今天的天氣格外的晴朗,藍天飄著朵朵白云,清清的小溪從雪山游來,從草甸、樹林旁悄悄地離去;經幡隨風飄蕩,發出悠揚的聲音,仿佛是僧人在念經;行人匆匆在趕路,牦牛悠閑地吃草,這一切一切美的讓從窒息。</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倒影中的梅里雪山</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騎馬的游人</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滿意而歸</h3><div><br></div><div> 大約十點左右,我們原路返回,大約兩三個小時就順利到達察瓦龍,入住提前預訂的酒店。由于察瓦龍距離察隅縣城還有一百多公里,況且還要翻越三個4500m以上的埡口,所以要在察瓦龍住下。</div><div> 回想起這次甲應村之旅,確實感觸很深。正如前面所說,從各種自媒體或旅行達人發的消息、視頻,都對去甲應村如何如何危險、路如何如何難走。但我來回走完之后,覺得沒有那么可怕。這也許我開的硬派越野,也許當天天氣晴朗,路況好的緣故吧。當然了,如果路上有結冰、積雪;如果下雨、路滑,我想讓我開車去甲應村,我肯定是不會去的。所以說去甲應村既要選擇好季節也要選擇好天氣,這是保證來去平平安安的根本。</div><div> 在我完成這次藏區之行回到西安的一個多月后,看到一條如下新聞:</div><div> “2023年7月20日下午,在進入西藏林芝市察隅縣察瓦龍鄉甲應村的盤山路上,一輛車翻車墜崖,車上四人遇難。</div><div> 甲應村一位村民告訴極目新聞記者,7月20日下午,一輛奔馳越野車在進入甲應村的盤山險路上翻車,導致車上4人全部遇難,事發地距離他約5公里。21日早上,他在微信群內看到需要救援力量,便趕到了事發地幫忙。“車子從公路上往下滾落約1000米,來了20多人幫忙把遺體背上去。”該村民說,21日他到下午4時許才回家。<br> 察瓦龍鄉政府工作人員回應極目新聞記者稱,車禍導致四人遇難屬實,但不是網傳的一家四口,而是一家三口加一名同行人員,事發后鄉政府及當地警方到現場處理了此事。“車翻到山溝里,遺體很難運上來,最后組織人員將遺體背了上來。”該工作人員說。<br> 這輛奔馳越野車可能由于速度過快、剎車失靈、轉彎不穩或其他原因導致失控,沖出路面,墜入懸崖。由于車輛滾落高度過大,車輛幾乎成了碎片。”<br></div><div> 在察瓦龍吃完午飯,然后美美地睡了一個午覺,這也是出行十多天第一次能舒舒服服睡個午覺了。睡醒后信步來到大街上,審視一下這個比較有名的小鎮。</div><div> 察瓦龍鄉地處西藏自治區東南沿線,察隅縣東南部梅里雪山腳下,是連接西藏察隅與云南貢山兩縣交通要道上的一個鄉鎮,也是丙察察線上一個重要補給地;也是去丙察左(丙中洛、察瓦龍、左貢縣)及甲應村(梅里雪山后花園)的起點。所以來此落腳的基本都是察隅、丙中洛的客人。</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察瓦龍街景</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察瓦龍街景<br></div><div><br></div> 察瓦龍在藏語中意為〝炎熱峽谷〞,地勢北高南低、高低錯落,屬典型的高山峽谷地貌,怒江由北向南縱貫,屬喜馬拉雅山南麓亞熱帶氣候,四季溫和,干燥少雨。這為仙人掌的生長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諾大的一顆顆仙人掌佇立在茶馬古道兩邊,更是形成了一個充滿魔幻色彩搭配的仙人掌林,一道獨特的藏地風景線,讓你不禁懷疑自己是身處青藏高原。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察瓦龍仙人掌</h3><div><br></div><div><br></div><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5.28 察瓦龍~察隅縣城</b></h1><div><b><br></b></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早餐后我們就出發了,從察瓦龍到察隅必經三個著名的埡口,分別是雄珠拉埡口(海拔4636m)、昌拉埡口(海拔4498m)、益秀拉埡口(海拔4706m)。出了察瓦龍小鎮,海拔便隨著盤山道逐漸升高,沿途的植被景觀也從云南松林、冷杉林過渡為高山灌叢和高山草甸。正午時分,我們到達了雄珠拉埡口,海拔4636m。</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天路</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打個卡</h3><div><br></div><div> 雪山在雪域高原隨處可見,很多雪山都是人們攀登征服的目標,也有的被賦予了特殊的意義。比如珠穆朗瑪峰、岡仁波齊、貢嘎雪山等等,但這些也只能遠眺,沒有近距離接觸到雪山或皚皚白雪,除非是冰天雪地的冬天。而在丙察祭就能如此親近雪山,走進雪地。<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五月天</h3><div><br></div><div> 接著要翻越的是昌拉埡口。山腳下是潺潺流淌的清泉,在光線的直射下閃爍著粼粼光芒,隨著距離的拉近,巨大的山體的壓迫感漸漸襲來,令人禁不住屏息凝神。道路被溶化了的雪水浸泡的大坑小坑的,車輪走在上面不停的打滑。</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炮彈坑</h3><div><br></div><div> 又是一陣緊張的爬升,到達昌拉埡口。<br></div> <br><div> 翻越三個埡口是丙察察最難走的一段,路窄、坡陡、彎急,炮彈坑、挫板路、雪崩、塌方、碎石墜落、懸崖交錯等等險象環生,自然條件非常惡劣,最讓人心驚肉跳的是通過雪墻。<br></div><div> 雪墻,顧名思義就是雪堆砌的墻。有的是因為公路上降雪所致,有的是因為雪崩。翻越雄珠拉、昌拉和益秀拉三大埡口時,都在雪墻中穿行。尤其是快到益秀拉埡口的雪墻,由于雪崩后,養路工人用推土機在雪山上推出一條路,且只能通過一輛小車的寬度,大車不能通過,我通過時路邊正好停了一輛大貨車,司機站在雪墻入口處望墻興嘆。<br></div><div> 隨著氣溫的升高,雪墻開始溶化,隨時都有崩塌的危險,從下面的視頻里就能看到掉落的雪塊。<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div> 上面這段視頻是在車上拍攝的,前半部分能聽到我和大車司機的對話,車輛在通過雪墻時,車輛雷達一直在報警,因為汽車太靠近雪墻了。在這樣的環境下行車,真是冒著極大的危險。不過有一點我相信,既然路政部門讓通行,說明還是有一定的安全保障的,這也是支撐我通過的勇氣所在。況且丙察察是國道,全年保暢通,沿途埡口處還有救援電話,手機信號非常好,這一點極大地增加了大家的安全感。</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div> 心驚膽顫地通過雪墻后,大家覺得非常刺激,由于當時只有我們一輛車通過,所以又走了一次。這次膽子也大了,我們停下車紛紛拍照留念。<br></div> <div><br></div><div> 過了雪墻,行駛了一個小時左右就來到了丙察察三個埡口中海拔最高的益秀拉埡口。</div> <div><br></div> 翻過益秀拉山口,眼前仍然是長長的U型山谷,隨著海拔的降低,視野中開始出現森林植被,地勢逐漸開闊起來,有了村莊也出現了農田。在桑久村上了國道G559線,公路也變成了鋪裝路面,顛簸了兩三天,可算走上了康莊大道。<div> 過了桑久檢查站,轉向然烏湖方向大約3公里,就到了千年水磨巖景區。</div><div> 千年水磨巖位于察隅縣城東北約12公里處,是一個尚待開發的景點,沿著一條非常不起眼的、沒有任何防護措施的小路往里走,可以下到峽谷谷底。</div><div> 在郁郁蔥蔥的林木之中,一條長約800米的河流從峽谷中穿過,時而萬馬奔騰,時而涓涓細流。千百年來,水流對巖石沖刷、磨蝕,形成了千姿百態的地質奇觀:有像靈活的鯊魚、有像神秘的洞窟、有像笨重的河馬、有像龐大的犀牛……由于水流漲落原因,水磨巖只有在每年的10月至來年的5月才能看到。我們是5月28日來到水磨巖,有幸看見這個千年奇觀。<br> 靜靜坐在光滑如絲的巖石上,看著高山、峭壁、碧水、奇石、水聲、風聲、鳥鳴,感受靜謐與愜意,怡然自得如仙人,靜靜享受著大自然的饋贈。</div> <div><br></div><div> 從千年水磨巖行駛大約20分鐘,就到了今天的目的地,察隅縣并入住酒店。至此,完成了我們丙察察的穿越。</div><div><br></div><div><br><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5.29 下察隅探訪僜人部落</b></h1><br></div><div><br></div><div> 察隅縣地處青藏高原的東南邊緣,是喜馬拉雅山和橫斷山脈交接的地方。西面與墨脫縣接壤,南與印度、緬甸交界。</div><div> 在察隅縣居住著西藏地區人口最少的少數民族族群——<br></div><div>僜人。僜人俗稱“僜巴人”,總計有5萬多人。分布于中印交界地區,以喜馬拉雅山脈以東、橫斷山脈西部的西藏察隅的林區,居住在察隅的有1300多人。他們有自己的語言,但沒有民族文字,其歷史記憶全靠口耳相傳。男子一般穿無袖長衣(長達臀部以下),女子穿有袖的短上衣(僅遮胸部)和裙子,男女都用大披肩和挎包,婚姻主要是父權制下的一夫一妻制。僜人文化傳統包括各類民間傳說故事、民族歌舞、飲食起居、文化遺產等較為豐富。他們一生都居住在深山老林里,與外界交流非常少。僜人尚未列入中國56個民族中,主要原因是沒有自己民族的文字,人數偏少也是一個原因。 </div><div> 在察隅縣,僜人分布最多的是位于縣城西部80多公里的下察隅鎮。于是我們今天準備去下察隅鎮探訪僜人,早餐后我們就出發了。汽車繼續行駛在219國道上,這里的路況還是比較好的,但一路基本都在加寬、翻修公路,走了兩個多小時才到達下察隅鎮。</div><div> 到了下察隅鎮,先導航去僜人部落。通過邊防檢查站時被告知不能隨意停車和拍照,過了桑久河橋,進入邊防公路。我們徘徊在崎嶇的山路上,就是找不著僜人新村在哪,也找不著人打聽打聽。在路過一個中印自衛戰的烈士陵園,也只是鳴笛向烈士致意。過了烈士陵園就沒有路了,只好原路返回。在過了另一個檢查站后,又回到了下察隅鎮。</div><div> 我們又導航去僜人新村,期望能見到幾個僜人。我們七繞八繞地來到僜人新村,村口確實寫著僜人新村,只是我們開車進入村子后,沒有見到一個人。也許正值農忙時節,人們都下地干活去了吧,我們只好原路返回。</div><div> 路過一個果園,準備進去買點水果,就把車停在了掛滿枇杷的樹下。果園的人忙忙碌碌的,有摘的,有挑選的,有包裝的,各司其職。攀談中得知,這是來自四川的一家人,承包著集體的果園,孩子們在當地成家立業了。當問起僜人,就連他們也很少見到。在買了五斤枇杷后,我們提出到果園里去拍拍照。也許今年是一個豐收年,每一棵枇杷樹都是碩果累累,都把樹枝壓彎了。看到鮮美的枇杷,不由得信手拈來,剝皮送到嘴里,那種感覺至今還念念不忘。</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果實累累</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我也摘一個</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摘一個嘗嘗</div><div><br></div><div> 看到果樹下大大小小的公雞母雞在悠閑地刨食,心想這種雞肯定好吃。想起在丙中洛沒有吃上土雞,還有些不甘。看到這么多的雞,我們有在想果園吃午飯的念頭。園主說他們散養著幾百只雞,平時他們也給當地駐軍或飯店送宰好的白條雞。但今天他們沒有時間,如果我們想吃就自己做。我們抓了一只七八斤的大紅公雞,才兩百塊錢。<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抓雞</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剁雞</h3><div> </div><div> 我給大家做了地道的新疆辣子雞。我們從抓雞、宰雞、到擺上餐也就一個多小時,味道確實很美。<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辣子雞</h3><div><br></div><div> 雖然我們沒有探訪到僜人,但飽餐了一頓美食,也不枉我們來此一遭。天黑前我們回到了察隅縣城,至此,我們穿越丙察察圓滿收官。</div><div><br></div><h1><b> 幾點體會</b></h1><div> 李太白詩云: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現在看來李白他老人家格局太小了,如果他走一次丙察察的話,這句流芳千年的絕句也許就不復存在了。</div><div> 我曾經走過李白老人家所說的蜀道(金牛道)、也走過帕米爾高原有六百多個彎的盤龍古道和號稱此生必駕G318上的七十二拐、天路十八彎,翻越加烏拉山口(遠眺珠穆朗瑪峰等4座超過海拔8400米以上高峰)盤山路等等,都沒有丙察察的奇、特、險。況且這些路都是鋪裝路面,坡度較緩、轉彎半徑大、兩側有路邊溝和防護欄,而丙察察特別是西藏段路窄、坡陡、彎急,炮彈坑、挫板路、雪崩、塌方、碎石墜落、懸崖交錯等等險象環生。如果說蜀道難于上青天,那么在丙察察面前,蜀道也只不過是一個小弟弟罷了。不信?那你自己親自走一趟。<br></div><div> 但難歸難,并不是不能走,只是我們要客觀地對待而不是盲目的跟風。下面我就談談我的一點體會:</div><div> 首先,因為路況復雜,道路狹窄,碎石隨處可見,駕駛時需要放慢速度,注意避開深坑和尖銳的石頭,以確保行車的安全。其次,不要疲勞駕駛,盡量安排好充分的休息時間,以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第三,合理規劃路線和補給點也是非常重要的,盡量提前計劃好行程,以免在路上出現不必要的困擾。第四,要關注天氣情況,特別是雨季,道路會更加濕滑和危險,需要格外小心。此外,高反也是一個需要考慮的因素,翻越高海拔的雪山可能會導致高反,因此我們要保持良好的身體狀態,不要劇烈運動,以免導致不適。總之,走丙察察需要我們謹慎萬分,做好充分的準備和規劃,才能更好地享受到這段旅程帶來的美景與挑戰。<br></div><div> 這篇游記從英國寫到中國,歷時兩個月,今天終于完稿了。請繼續關注我的走遍藏區之墨脫秘境。</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二O二四年三月十日于西安</div><div><br></div>
主站蜘蛛池模板:
霍邱县|
吕梁市|
洛扎县|
加查县|
全椒县|
上高县|
惠东县|
晋州市|
丹寨县|
龙州县|
连州市|
新郑市|
金华市|
安陆市|
从江县|
南乐县|
庆元县|
根河市|
南城县|
临城县|
南江县|
璧山县|
会昌县|
西乌珠穆沁旗|
应用必备|
额敏县|
建昌县|
道孚县|
安义县|
延川县|
丘北县|
依兰县|
孝昌县|
松滋市|
隆化县|
如东县|
南溪县|
玉树县|
仲巴县|
灵璧县|
光泽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