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2023.12.16.上午,游覽<b>金殿風景名勝區</b>。景區門口是一座石牌坊,牌坊上方題書“金殿”兩個金字,下方題書“鳴鳳勝境”四個金字。兩側還有“洞天”、“福地”。金殿公園位于昆明市城東北郊鳴鳳山麓,山上一座大殿是用黃銅鑄成,故而得名,又稱為銅瓦寺。</h5> <h5>這里山勢嵯峨,松柏蒼翠,殿閣崢嶸,稱'鳴鳳勝境'。明萬歷三十年(1602年)創建太和宮道觀,清康熙十年(1671年)吳三桂重建真武殿。整個殿宇長、寬均為7.8米,高6.7米,全部銅鑄,重250噸,是中國最大的銅殿。</h5><h5> 據說這里古時禽鳥翔集,鸚鵡尤多,人稱鸚鵡山。明代又多有孔雀往飛于此地山林,當地人以為是鳳凰,因此這里又稱為“鳴鳳山”。大門石牌坊背面題書“玉虛孔衢”。玉虛指仙境,孔衢指通道。意思是通往天宮圣境的正道。</h5> <h5>金殿公園北門入口牌坊,三楹結構,裝飾有點藏風。“<b>金殿</b>”匾兩側楹聯:<b>入天門無限清光盡收眼底;來金殿幾多靈氣皆在心頭</b>。(己卯年孟春,曉雪撰,李世俊書)。李世俊曾任云南省教委高教處副處長,昆明市書法家協會理事。為迎接1999年在昆明舉辦的世界園藝博覽會,1997年至1999年,市政府先后在鳴鳳山金殿投資2000萬元,全面維修太和宮古建筑群,此牌樓應該在此期間建造的。兩側還有楹聯:<b>鸚鵡說深春玉階爽氣來天地,滇云開勝境金殿風光變古今</b>。石坊東面,有明代陳用賓所立“唐高風正節呂真人洞路”石碑。</h5> <h5>云南詩書畫院交流部,云南省青少年書法協會,金殿文化廣場項目部</h5> <h5>牌樓的背面。</h5> <h5><b>文化會館</b>,門前楹聯:“<b>青山不墨千秋畫,綠水無弦琁萬古琴</b>”。</h5> <h5>刻著“<b>金殿</b>”的巨石。</h5> <h5>過勝境坊,沿石階登山到太和官山門,240多米的松蔭石級曲徑上,建筑3座“天門”牌坊,“天門”均為四墩三門。一天門保持明代建筑風格,柱拾梁無斗拱;二天門和三天門斗拱裝飾,雕梁畫棟,巍峨軒昂。山道兩邊是松林蒼翠挺拔,花草郁郁蔥蔥,如入仙境一般。上圖為“<b>三天門</b>”。</h5> <h5>過了三座天門,來到古樸莊重的大門,中間懸掛紅色牌匾“<b>太和宮</b>”三個金字。太和宮的山門五開間,琉璃瓦歇山頂,屋脊裝飾寶葫蘆,紅墻黃瓦,“太和宮”匾系清光緒年間遺物。門前石碑刻有昆明十六景之“<b>金殿鐘鳴,鳴鳳山茶</b>”。</h5> <h5>“<b>太和宮</b>”大門兩側對聯:“<b>畫棟連云,只占青山三畝地;朱樓映日,別開綠野一重天</b>”。大門背面也有一塊牌匾“鸚鵡春深”,意為這里一年四季春季盎然。</h5> <h5>太和宮門外八字墻上,重拓明代書法家所書“<b>鸚鵡春深</b>”4個大字,筆鋒圓潤豐滿,為書法珍品。</h5> <h5>進了太和宮山門,一座光彩奪目的<b>欞星門</b>矗立眼前,為一四墩三門牌坊,斗拱飛檐,宏偉軒昂。第二層中間有“<b>福</b>”字。大門兩側有一幅對聯:“<b>天臺高百尺,東林竹舞,一半青山一半云;帝道滿三千,上谷龍飛,無雙玉宇無雙地</b>”。此聯寫景抒情,贊頌了秀麗佳景又頌揚了道家的法力無邊。</h5> <h5>欞星門匾的下面有紅底金字“<b>福</b>”字,兩側為“<b>洞天</b>”、“<b>福地</b>”。兩側石柱上雕有一對石獅。</h5> <h5>“欞星門”背面第二層中間有紅底金字“<b>壽</b>”。</h5> <h5>在欞星門往回看。</h5> <h5>過欞星門,眼前巍然屹立的磚城,城墻一周365市尺,象征周天,紫禁城坐東朝西,開四座城門,標識四方。</h5> <h5><b>紫禁城</b>,門前石碑黑底金字:<b>紫禁城是保存完整、周長365市尺的明代古城墻。城墻青磚砌筑,磚城周長取一年天數,暗喻日日平安。紫禁城坐東朝西,西門正上方城樓奉魁星,稱“魁星閣”</b>。</h5> <h5>紫禁城西門正上方城樓奉魁星,稱“<b>魁星閣</b>”。楹聯:“<b>椽筆點魁熬頭點斗;丹心量德慧眼量才</b>。”</h5> <h5>這是從金殿往西看到的“魁星閣”的東立面(背面)。上有兩幅楹聯,其一為“<b>七宿旌旗指溪碧,五龍雷電繞玄都</b>。”其二為“<b>轟轟震起群山籟,隱隱鳴來百里雷</b>。”</h5> <h5>終于見到古香古色鐘毓靈秀的<b>金殿</b>。金殿端坐在二重漢白玉崇臺上,四周圍以兩層石制欄桿,金碧輝煌,宛如金鑾寶殿,蔚為壯觀。眼前這座金殿是清康熙十年(1671)平西王吳三桂重建。這座重檐歇山式銅殿,長、寬均為7.8米,高6.7米,全部銅鑄,重250噸,是中國最大的銅建筑,它比北京頤和園萬壽山的金殿保存完整;比湖北武當山金殿規模大,是我國現存最大的純銅鑄殿,銅殿在驕陽下殿宇熠熠生輝,耀眼奪目,故人們稱為金殿。楹聯:“入天門無限清光盡收眼底;來金殿幾多靈氣皆在心頭”。</h5> <h5>金殿上方“<b>仁威之殿</b>”匾,落款為:總督云貴等處地方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范承勛拜手敬書。下方有三匾:中間“南無無量壽佛”,兩旁為“<b>福神治世</b>”和“<b>真武靈應</b>”。</h5> <h5>金殿的外面掛著多個牌匾與對聯,基本都是與道教相關的,可是最中間最大的一個匾卻是一塊佛教牌匾“<b>南無無量壽佛</b>”,康熙甲戌季冬吉旦,廣寧王繼文敬立。這是仿照武當的真武銅殿而設立的。緣由是,當初修建武當真武殿時,占了佛教無量壽佛殿的地盤,于是當時的佛殿決定讓地不讓佛,才有這樣佛道相結合的真武銅殿。</h5> <h5>上下戧脊端各飾走獸四個,無騎鳳仙人,每組小跑中各有兩個捧笏文臣。正脊兩端飾龍吻吞脊,龍尾向外卷曲。脊剎飾火焰寶珠,兩側的正脊并非分段接縫,而是整體鑄成。</h5> <h5>云南東川盛產銅礦,是明清時期鑄造錢幣的主要原材料,每年都要按照國家規定的數量運往國都,線路一般是先由陸路運達四川,再從四川轉水路運到中原鑄造錢幣。后來因為戰火,無法把大量的銅運到中原,就導致這些銅堆積在了云南昆明。</h5> <h5>金殿正中的神龕三面有蟠龍雕花,神龕前有雙龍戲珠供桌,神龕正中供奉北方之神真武大帝,殿內的真武大帝坐像,刻畫精細,豐姿魁偉,面向莊嚴。神龕上方有“<b>仁慈正烈</b>”四字匾額。兩旁是金童玉女;再兩側侍立的則是龜將和蛇將。</h5> <h5>銅殿正梁上刻著“大清康熙十年歲次辛亥大呂月十有六日之吉平西親王吳三桂敬筑”。金殿中供奉的真武大帝。</h5> <h5>金殿<b>天花藻井</b>的做法也頗為獨特:上檐斗里拽耍頭上施一周圈平板拽枋,拽枋轉角處再施四根抹角枋,枋上用四根蟠龍形挑斡挑八角形云龍堆塑藻井。為了保持穩定,藻井各邊又各用兩根銅釬與拽枋加固。</h5> <h5>銅殿前,原有清代墨石雕香爐,石香爐移至文物館保護,新鑄<b>銅香爐</b>1個。</h5> <h5>太和宮金殿初建于明萬歷年間,明崇禎十年(1637)銅殿遷賓川雞足山,現存的金殿是清康熙十年(1671),吳三桂為慶祝其60大壽而重新修建的,包括神像、帷幔、匾聯等全部用銅鑄造。</h5> <h5>金殿階梯中央的龍和祥云浮雕。</h5> <h5>“<b>雷功臺</b>”匾。金殿四壁為36扇格子門組合,前后各10扇,兩壁各8扇。后壁及左右壁均鑄浮雕“壽”字。這也印證了吳三桂建銅殿是為自己賀壽的說法,歷史記載一共有365個壽字,可現存只有346個。</h5> <h5>這是金殿的側面(北立面),壁上均鑄浮雕“壽”字。</h5> <h5>金殿的背面(東立面),上有“<b>靈光巍然</b>”匾,下有“<b>北極玄天</b>”匾,楹聯:“<b>北極玄天靈物龜蛇馴玉座,南滇佛地名山鸚鳳拱金堂</b>”。壁上亦均鑄浮雕“壽”字。</h5> <h5>金殿的東面,也有紫禁城城門,門內有老君殿。</h5> <h5><b>老君殿</b>位于紫禁城東門外,庭院回廊環繞,院內種植桂花。老君殿座東向西,原供太上老君,1979年重建,現辟為老子歷史文化展廳。老君殿門上懸“<b>凈樂天宮</b>”匾,為光緒三年歲在丁丑孟秋月吉日,昆邑弟子李國寶敬立。楹聯“出關留著五千言老子騎牛去也,過海全憑三尺劍先生跨鶯來耶”。外聯:“<b>古殿重游問青牛去未,名山小憩望彩鳳來耶</b>”。</h5> <h5>老君殿前一塊巨石,名“<b>丹爐石</b>”。</h5> <h5>老君殿庭院回廊環繞,院內種植桂花等綠植。桂花葉茂枝繁,花開時節,滿院飄香。</h5> <h5>在老君殿院子里回望紫禁城城門,可見金殿北面的“<b>北極玄天</b>”匾。</h5> <h5>金殿兩側各有一株<b>明代紫藤</b>,植于清萬歷三十年(公元1602年),已有四百多年歷史。紫薇夏初開花,因花期長而紅艷又被稱為“百日紅”。據說當年吳三桂同陳圓圓游金殿,到三伏盛夏,兩人常坐在紫蔽樹下談笑納涼。</h5> <h5>院外有一株古樹“<b>栓皮櫟</b>”,蒼勁挺拔,綠蔭蔽日,雄姿邈世,堪稱稀世之瑞。遠遠望去給人一種震撼。樹齡250年以上,樹高33米,冠幅26米,胸徑121厘米,海拔2046米。云南省II級重點保護古樹名木,編號00200000009。</h5> <h5>旁邊立著一塊《<b>清·古櫟</b>》石刻畫,己丑冬立。</h5> <h5><b>平西王文化館</b>。吳三桂,字長伯,遼寧人,生于明萬歷四十年(1612年)。武舉出身,崇禎四年(1631年)擢為寧遠總兵,鎮守寧遠。明思宗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李自成攻陷北京后,吳三桂上書降清。參加山海關大戰,大敗李自成,跟隨清軍入關,受封平西王。康熙元年(1662年),吳三桂殺南明永歷帝于昆明,被晉封為平西親王。康熙十七年(1678年),吳三桂在湖南衡州稱帝,國號周,改元昭武。康熙十七年(1678年)八月,吳三桂病死,只做了五個多月的皇帝。</h5> <h5>平西王文化館前的石雕,旁邊的建筑都是金色琉璃瓦頂,一副皇家氣派。</h5> <h5>平西王文化館前的亭子,亭旁的樹葉呈現深秋的美。</h5> <h5>墻上刻著“<b>圓圓曲</b>”。圓圓曲出自于清初詩人吳梅村的詩歌作品,寫于1651年順治八年初,歷史背景是公元1644年的甲申之變,以吳三桂和陳圓圓的悲歡離合構成全詩的敘事情節,其中吳三桂與陳圓圓的故事和昆明的金殿息息相關,是昆明歷史故事中被許多人熟知的一段傳奇。 </h5><h5> 《圓圓曲》節選:“鼎湖當日棄人間,破敵收京下玉關。慟哭六軍俱縞素,沖冠一怒為紅顏。紅顏流落非吾戀,逆賊天亡自荒宴。電掃黃巾定黑山,哭罷君親再相見。相見初經田竇家,侯門歌舞出如花。許將戚里箜篌伎,等取將軍油壁車。”</h5> <h5>石頭上刻著:“<b>紅妝一代何知罪,凄絕琴瑟弦外聲</b>。”落款為:清·袁嘉谷。<b>袁嘉谷</b>(1872~1937年),字樹五,號樹圃,晚年自號屏山居士,云南石屏人。袁嘉谷是云南獨一無二的全國狀元。袁嘉谷的字,自創一體,世稱“袁家書”。從封建王朝的狀元,做到現代高校的教授,在云南大學執教十余年,古今唯一人,天下亦唯一人。</h5> <h5>小小的荷塘之中立著一個<b>陳圓圓雕像</b>,石頭雕刻的這位明末清初的第一美女的窈窕身姿,立與池塘之中甚是優美。</h5> <h5>陳圓圓(1623-1689),原姓邢,名沅,字圓圓,又字畹芳。年幼時父母雙亡,由姨媽收養,姨夫姓陳,故改姓陳,居蘇州桃花塢。隸籍梨園,為吳中名伶,明代歌妓,是“秦淮八艷”之一。崇禎末年被田畹所擄,后被轉送吳三桂為妾。</h5> <h5>相傳李自成攻破北京后,手下劉宗敏擄走陳圓圓,吳三桂本欲投降農民軍,但得知圓圓遭劫后,沖冠一怒,憤而降清。在吳三桂所部和清軍的聯合夾擊下,李自成農民軍遭受重創,倉皇逃離北京,盡棄所掠輜重、婦女于道。吳三桂在兵火中找到了陳圓圓,此后陳圓圓便一直跟隨吳三桂輾轉征戰。吳三桂平定云南后,圓圓入吳三桂平西王府,一度“寵冠后宮”。</h5> <h5>巨石上刻著“<b>青銅歷史文化園</b>”:“鳴鳳山的‘神州第一銅殿’,云南最大的永樂銅鐘,華夏罕見的日月七星銅旗,是金殿名勝區獨具特色的青銅歷史人文景觀。昆明石寨山,羊甫頭,李家山,出土數以萬計的戰國至漢代以青銅器為代表的珍貴文物,二千多年前,云南已有‘失蠟法’青銅鏤空、澆鑄和銅器鎏金、鍍錫的精湛技術。漫步青銅歷史文化園,鑒賞璀璨奪目之古滇文化,流連引人入勝的鳴鳳勝景,令人悠然忘返。”</h5> <h5>這是<b>滇王金印</b>。1956年11月,在云南晉寧石寨山古墓群的發掘中,發現了一顆陰刻著“滇王之印”四個篆字的金印,重90克,印面邊長2.4厘米見方。</h5> <h5>滇王金印上有蛇鈕印把,蛇首昂起,蛇身盤曲,背有鱗紋,十分生動,很是精美。</h5> <h5>一座座精美絕倫的牛虎銅案,銅鼓、貯貝器銅笙、銅枕、銅俎,各個精美絕倫。都是從戰國至西漢時期的出土文物,貼切地反映出古滇國高度發達的青銅文化,讓我們對云南青銅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印象。</h5> <h5>甬道旁“<b>鳳凰亭</b>”是一座雙亭,楹聯:“<b>秦女偕簫史,楚狂咲孔丘</b>。”</h5> <h5><b>旋紋銅鐘</b>,江川李家山出土(西漢)。云南江川李家山出土西漢(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高40.6—50.2厘米,口寬16.8—20.4厘米,銅編鐘1套6件,大小相依,扁圓筒狀,器身飾旋紋,鐘口為橢圓形。李家山墓地僅出此一套編鐘,表明墓主人的身份極高,可能是古滇國的“王”或“侯”。</h5> <h5><b>銅枕</b>,琚江川李家山出土青銅器雕塑(戰國至漢)。銅枕作馬鞍形,左右兩端上翹。銅枕飾圓周立牛2頭,浮雕立牛4頭,牛造型雄健,肌肉飽滿,犄角挺立,具有極高的藝術品位。在銅枕上裝飾牛的形象,為滇文化所特有。滇人不但在現實生活中想擁有更多的牛,在各種生活用具上也鑄造千姿百態的牛。滇青銅器中眾多“牛”的出現,反映了古滇民族與“牛”的關系密切。對于以稻作為生的古滇人來說,牛是他們重要的生產工具和生活中的重要財富。</h5> <h5><b>二豹噬豬銅扣飾</b>,晉寧石寨山出土(西漢)。雙豹噬豬鎏金銅扣飾是1996年云南省晉寧縣石寨山漢墓出土的文物。高8.4厘米、寬15厘米,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青銅質,正面鎏金,背面有一矩形齒扣。此器布局講究,制作精巧,生動地表現了動物搏斗廝殺的激烈場面,反映了當時青銅制品的工藝水平。</h5> <h5><b>牛虎銅俎</b>,琚江川李家山出土青銅器雕塑(戰國至漢)。切肉食案,形體為一站立牛,雙角向前,肌肉豐腴,以內凹的牛背作俎面,牛腹中空處橫立一小牛。牛后部一圓雕虎咬住牛尾。一般所見俎,形狀為兩端有足的長方形平板,器物外表單調,而這俎以圓雕二牛一虎組成,表現了滇民族作器的獨特風格,在時代上打破了中原地區僅商周時代才有這類器物的局限性。此俎分鑄焊接技術也是非凡超卓的。</h5> <h5><b>銅牛貯貝器</b>。貯貝器是滇國特有的青銅器,主要用來盛裝貨幣——貝殼,同時還具有較高藝術審美價值。尤其是貯貝器的器蓋上,采用了分鑄再焊接的技法,裝飾了許多立體雕像。這些雕像既有人物,也有動物,雕琢細膩,形象生動,有如一部縮影的滇國人文歷史和自然歷史。 </h5> <h5><b>狩獵疊鼓貯貝器</b>,晉寧石寨山出土(西漢)。貯貝器是由兩鼓上下重疊焊鑄而成,上鼓器蓋單獨制作,下鼓焊鑄一底,以活扣與鼓身相連。該器上鼓足部焊鑄4頭臥牛,器蓋上鑄有立體狩獵場面。</h5> <h5><b>牛虎銅貯貝器</b>,琚晉寧石寨山出土青銅器雕塑(戰國至漢)。器蓋上雕著幾頭牛,器身雕著兩只老虎正往上爬(器身兩側有對稱虎形耳)。真跡西漢“七牛虎耳銅貯貝器”,中國歷史博物館藏,通高44cm,口徑16.7cm,底徑21.6cm。</h5> <h5><b>船紋銅鼓</b>,琚廣南阿章寨出土文物雕塑(西漢)。其真跡為云南省博物館鎮館之寶之一,這一船紋銅鼓造型端莊,鑄造精細,紋飾華美。鼓面飾太陽紋,鼓胸有四組船紋,船身狹長呈弧形,首尾以鷗鳥頭尾為飾,船上有巫師、劃槳者、掌舵者等眾多人物,頭戴羽冠。腰縱分成十四格,格中有羽人對舞和剽牛等圖案。紋飾記錄了一場聲勢浩大的祭祀活動,祭祀的目的是為了祈求甘霖自天而降,以便適時耕種,獲得豐產。</h5> <h5>通往鐘樓的四柱三門沖天式全青石牌坊,正面上方刻有“<b>鳴鳳晨鐘</b>”,丁丑之夏,李華君書。兩側扶欄柱上雕有兩只黑色鳳凰。</h5> <h5>“鳴鳳晨鐘”兩旁,內聯:“<b>鐘聲鏗而群星朝北斗,樓閣巍然瑞靄現南天</b>”(丁丑夏,李家祜撰)。兩旁分別刻著:“<b>畫棟凌云</b>”、“<b>朱樓映日</b>”;外聯“<b>鐘聲遠應寒山寺,樓影遙臨黑水祠</b>”(丁丑夏 李行健撰)。</h5> <h5>石牌坊背面上方也刻有“<b>鳴鳳晨鐘</b>”四個大字。兩側楹聯:“<b>幾杵鐘聲清海宇,萬家燈火映樓臺</b>”(丁丑夏,楊云谷撰)。</h5> <h5>“鳴鳳晨鐘”下方兩旁分別刻著:“<b>九龍奔朝</b>”、“<b>雙鳳聯翼</b>”;外聯“<b>紫氣東來擁金殿,彩云南現護神鐘</b>”。</h5> <h5>來到鳴鳳山的最高點, 海拔2058米,山頂有一座直沖云霄的<b>鐘樓</b>,于1984年10月1日建成對外開放。鐘樓高29米,3層,平面呈“十”字形,每層12個戧角,3層36個戧角。琉璃寶頂,很是壯觀。</h5> <h5>鐘樓圍廊柱楹聯:“<b>真武惠黎幾杵鐘聲驚俗夢,太和環翠九霄儀鳳映朝暉</b>。”公元一九九九年仲春,石玉順攜李書芳書。兩邊柱上楹聯:“<b>風弄竹梢永樂鐘聲峰外度,月移花影太和蝶翅檻遙飛</b>“。宋文熙撰,顧峰書。二樓陽臺柱上楹聯:“<b>鐘聲喚醒人間夢,鳳翥招來世外音”</b>。</h5> <h5><b>“鐘樓”</b>匾,歲次乙丑孟冬月吉旦,昆明傅以坤書。楹聯:“<b>鏗而一聲驚聽山鳴谷應,巍然獨立喜看海闊天空</b>。”已卯春登金殿鐘樓游覽紀念,鶴慶羅鴻趙椿撰并書。</h5> <h5>鐘樓的東立面,門前楹聯:“<b>登臨仰笑凌云夢,遠眺漫迎入袖風”</b>。圍廊柱上楹聯:“<b>登樓撫古琴志在高山心存流水,騎鳳沖霄漢聲聞玉宇影落明湖”</b>。(公元一九九九年春,川東江津程忠茂撰)</h5> <h5>鐘樓的東北轉角處。每層3個戧角,三層9個戧角。底層四周有石圍欄。</h5> <h5><b>鐘樓的南立面</b>。門前楹聯:“<b>喚醒嶷頑動地驚天憑一杵,拓開畫卷騁懷游目上樓層</b>”。圍廊柱上楹聯:“<b>樓臨北極高峰晴日虛月窮千里,鐘是明初舊物和風送響聲徹九天</b>”。一九八五年歲次乙丑夏月,昆明氏子倫撰,施子嘉書。</h5> <h5>鐘樓的東南面。</h5> <h5><b>鐘樓的西立面</b>。楹聯“<b>鐘聲裊裊驚花地,樓影幢幢水月天</b>”。圍廊柱上楹聯:“<b>當紅日鳳鳴金殿觀鶴翥龍翔金馬碧雞齊煥彩,趁東風鐘報春城信冬晴夏爽春花秋月總宜人</b>”(一九八五年歲次已丑夏)。</h5> <h5><p><b>永樂大鐘 </b>鐘樓三樓穹頂下,懸掛著1口大銅鐘。銅鐘鑄于明永樂二十一年(1423年),鐘高3.5米,口徑周長6.7米,直徑2.14米,重達14噸,是昆明現存古銅鐘中最大的一口。和北京大鐘寺永樂大鐘(46.5噸)和南京銅鐘(23噸)相比較,算是全國第三大鐘。</p><div> 銅鐘原掛昆明南門宣化樓上,用以向昆明全城報時或報警,1953年宣化樓拆除時被移至狀元樓外古幢公園,1972年撤古幢公園,被移至金殿保存,因銅殿與銅鐘而得名“鳴鳳晨鐘”之景。</div></h5> <h5>金殿吉祥鐘,<b>撞鐘</b>每響3元。</h5> <h5><b>擊鼓</b>,每分鐘5元。</h5> <h5><b>望遠鏡</b>,每人每次2元1分鐘。</h5> <h5>站在鐘樓向窗外眺望,四圍山箐坡頭,林木森森,翠柏蒼蒼,修竹搖曳,鳥語花香,仙宇神宮,遠遠望去好似一半青山一半云的世外景象。</h5> <h5>鐘樓的兩個屋脊,林木森森,翠柏蒼蒼,藍天白云。</h5> <h5>站在鐘樓三樓向窗外,可以遠眺昆明城。</h5> <h5>穿過一片樹林。金殿風景名勝區占地1773畝,區內除金殿外,其他主要名勝古跡還有一、二、三天門、欞星門、太和宮、三豐殿、秋園、鐘樓、環翠霞琦宮等道教建筑以及全國金殿博覽園、云南青銅歷史文化園、水景園、茶花園、杜鵑花園等植物園林,旅游資源集自然景色、文物古跡和人造園林、華夏歷險城融為一體,是領略云南人文勝跡與奇花異木的絕好去處。</h5> <h5>“<b>南滇福地</b>”牌樓,楹聯:“<b>一塵不染山水有清音,八景端詳煙霞飛逸興</b>。”從這個牌樓進去,穿過一片樹林,就到達鐘樓。鐘樓是金殿公園的最高點,然后向北。走過青銅歷史文化園、陳圓圓文化園,到達金殿,參觀金殿后向西、向北到金殿公園北門“鳳鳴勝境”,都是下山的路。昆明朋友為我們安排的游覽線路,使我們避免登山勞累,真的非常感謝。</h5>
主站蜘蛛池模板:
西青区|
洪泽县|
绵阳市|
施甸县|
贵阳市|
巫山县|
长寿区|
平湖市|
封开县|
确山县|
大足县|
博罗县|
安丘市|
兴国县|
巩义市|
罗源县|
宿迁市|
长岭县|
乌拉特中旗|
垣曲县|
汾阳市|
沧州市|
外汇|
深水埗区|
岐山县|
普宁市|
延津县|
三门县|
买车|
大悟县|
文成县|
新闻|
孟津县|
阿拉善右旗|
香港
|
新营市|
宜君县|
夏邑县|
沧源|
资兴市|
绥中县|